一、新券引领行情走高(论文文献综述)
谷方杰[1](2016)在《“新兴11国”(E11)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全球多数国家纷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起到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同时,E11不仅成为了当今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还是国内外学术界争先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并迎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并发展新兴产业成为E11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共鸣与必然选择。不仅如此,新兴产业还是节约能源、促进环保、解决就业以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保障。因此,中国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围绕当前E11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状况;E11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根据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间的产业贸易情况以及中国的基本国情,所选择的优先和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等主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其中,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主要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因素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是有关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本章分别对产业结构变化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研究E11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第三章论述了 E11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首先,从经济增速与经济增量两方面分析了 E11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从内部因素、外部挑战、竞争因素和金融风险方面探讨了影响E11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其次,从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方面分析了 E11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E11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并就E11的就业结构情况做了进一步分析。本文还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对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类型、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第四章重点分析了 E11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问题。首先对E11的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随后,从E11战略计划、研发投入、财政支持、国际合作、法律保障等方面,阐述了 E11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第五章重点分析了 E11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从产品结构与贸易结构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从新兴产业、服务贸易以及技术贸易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分析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问题。首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发展目标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自然资源、政策与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就业与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最后,在借鉴E11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今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认为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E11纷纷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期。其中,发展新兴产业成为E1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使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E11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推进策略。从发展趋势看,E11新兴产业将会朝着绿色环保化、技术融合化、产业高端化、区域集聚化、发展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产业发展与合作前景令人期待。
于健[2](2016)在《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证券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证券客户群体不断增多,证券行业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差别化的投资选择。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模式初现,以及实行浮动佣金制度,证券行业从初期的垄断经营转变成为完全竞争式经营,各券商都面临发展和生存的双重考验。因此,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建立科学的营销理念,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各证券公司及其所属营业部在经营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研究对象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手法,首先运用一些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营销理论,对营业部近期的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列举出了营业部在当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其次,分析了营业部的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并采取SWOT矩阵分析法分析了营业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及威胁-Threats,确定营销策略的制订方向。再次,根据营业部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对营业部进行了合理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定位.,并提出了具体的营销策略。最后,针对该营销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文昕[3](2013)在《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独有的书画艺术品的魅力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盛誉。由于书画艺术品本身天然地具有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使其市场价格有着坚韧上扬的刚性,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书画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了泡沫化趋势。高价值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已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艺术品市场份额,成为了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生力军。它不仅领跑艺术品拍卖市场,引导艺术品投资方向,甚至于对国际艺术品投资和拍卖行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如艺术品市场专家李彦君(2012)说:“齐白石的书画,可以说前五年能够见到一百万一张的,甚至都是十分少见的现象,然而现在突然竞涨到四个多亿,你想一下这是多么大的跨度。应该说是十足的泡沫了,我们商代的青铜器,我们唐代的金银器,包括甚至明代的画、宋代的画也没有卖这么高的,所以这个是泡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摆脱地摊式经营,到以竞拍方式为交易特征的拍卖市场出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拍卖市场算起,才经历不过10多年时间。泡沫化的出现,显然不利于刚刚兴起而且方兴未艾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和泡沫化趋势进行计量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探讨规范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之路,对促进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内容共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安排、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着重介绍有关艺术品市场国内外文献相关的经济学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来寻找从经济学角度适用于分析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科学的理论脉络和实证分析方法,建立研究中国书画艺术品泡沫化问题正确视点。第三部分是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着重分析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所呈现出的泡沫化的表现形态及发展趋势。泡沫化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带来的评价体系混乱、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轨道、投机行为横行、赝品泛滥以及偷漏税严重等一系列负面效应;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和博弈论等模型和方法,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所出现的泡沫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造成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出现泡沫化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着重介绍国外一些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在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画廊交易制度创新与改进、艺术品市场租赁市场建设和税收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经验。目的是为规范我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使其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本章内容是在前面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去泡沫化,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完善的交易制度,保持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带动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内容包括如何为投资者服务尝试开发艺术金融产品,完善书画真伪鉴定的技术设施,强化对书画等艺术品税收漏洞的监管和建立艺术品退市制度等。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我国首次提出并以经济学视角,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对艺术家应如何享有其作品的产权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艺术家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产权,不仅应包括一次拍卖的收益权,而且还应包括艺术家创作该作品若干年以后的若干次拍卖的增值部分的一个固定比率,这与艺术家追续权(droit de suite)的概念一致,它与着作者对其着作所享有的版权也是一致的概念。对艺术品的产权进行明晰地分割和界定,能够从根本上治理目前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合谋现象,促使画廊与拍卖公司对于底价的合谋问题以及艺术品评估结论的虚假不实问题得到彻底的改革。这样就可避免艺术家及其法定继承人或者指定继承人在短期内希冀对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产生市场上的抬价倾向与严重高估,投资者和收藏者对书画艺术品拍卖底价和艺术家对所谓“身价”的热望与追求可因艺术家追续权的确立而冰释,因为他可能要为若干年后的若干次“流拍”付出很多代价,得不偿失。本文不足之处:由于很难收集到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私下交易的数据,而私下交易泛滥正是艺术品市场难以被约束和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本文在实证分析方面还不够充分。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中国书画艺术品的发展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如何使其规范化与世界接轨,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书画灿烂的文明提供创造、包装、流通、消费的理想的制度与市场环境,它不仅是艺术领域专业人士面前的研究课题,更是需要当代经济学家们集体研究的崭新课题,但愿本文能为此起到启发深思的作用。
王娜[4](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股价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介于普通债券与普通股票之间的混合型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者具有在将来某一时间段内按照一定的转股价格将债券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票的权利。我国的可转换债券自1992年开始出现,直到2002年以后才逐渐被一些上市公司认可,将其作为一种常用的再融资工具。与国际上成熟的可转债市场相比,我国的可转债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行数量少,品种也比较单一。因此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可转债市场对于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繁荣将起到重要作用。2006年,处于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中的中国证券市场迎来新一轮再融资的热潮,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一经推出便倍受关注。本文从结构设计、投融资优势及风险等方面对这一创新金融工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股价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样本选择为2001年4月至2007年9月期间董事会首次公告发行可转换债券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在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和在公告日及其前后两日内有过其它重大事件公告的样本后,保留了样本69个,其中包括发行分离式转债的样本11个。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公告期间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的发行对公司股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且全部样本(0,1)两日的股价反应为-1.75%,(-15,15)期间的股价反应为-1.96%。市场对可转债发行首次公告的消极反应持续时间较长,且公告前基本没有消息提前泄漏的迹象。对股价效应影响因素的截面回归结果显示,事件期股价的异常反应与公司规模和发行相对规模显着正相关,与公司负债比率和每股净资产显着负相关。最后分别从发行者和监管者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高国华,刘太阳,方雅茜,马永波[5](2006)在《看好经济前景催红长期债》文中提出策划人语 8月底以来,一级市场新券发行不断,不仅短期品种扎堆发行,就连中长债也频繁登台亮相。先是5年期中期品种发行利率严重低于市场预期,而9月25日发行的今年第二期10年期国债更是遭到机构的抢购,保险资金、银行系资金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不仅如此,几乎所有
张信东[6](2004)在《期权债券财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票和债券是任何一个证券市场的两大主力品种,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两者的比例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股票一直是证券市场的“宠儿”,而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券却始终是证券市场上的一条“短腿”,债市的裹足不前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健康、规范和均衡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债券品种、放宽企业债市的准入门槛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筹资功能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功能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协调和推动作用,也是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失衡的重要前提,更是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不可逾越的一环。 在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宏观向好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股票市场受到重挫的今天,挖掘基于债券品种的创新产品就愈加引起我国企业的关注和探索。而兼具期权特征的债券,或者说介于股票和债券品种之间的混合金融工具正好因其具有倾向于股票特征的期权性而更容易被市场各方接受、实践和推广。期权债券已经作为其中一类在一些企业的资本运作和再融资策略中尝试出现。“实务没有天才,惟经验而已”。因此,本文将依托我国证券市场上唯一存在的期权债券品种可转换债券十多年的市场实践,研究兼具股票和债券特征的债券创新产品,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建立合理、协调的证券市场,使现代企业在控制和管理日益复杂的财务风险方面有更多的可选择工具。 全文共分六章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和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期权债券的基本理论、现实选择以及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回顾、发展要求和发展前景展望。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在期权债券的概念界定、内容及现实选择一章中,首先对什么是期权债券及其相应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作了界定。尝试从衍生金融工具、混合金融工具、衍生债券、期权债券逐层展开,循序渐进地探讨期权债券概念的内涵,指出期权债券是将一种或多种期权内嵌于债券的一类金融创新品种,它属于衍生债券的一种。其次,分析了期权债券的构成要素和所具有的三个特征,并分类对其内容构成作了概括研究。最后指出可转换债券是当前我国期权债券发展的现实选择。在第二章,基于可转换债券在我国十多年的市场实践基础,文章首先对其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并对其进入成熟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指出进一步发展期权债券品种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三部分是期权债券的筹资、投资和风险管理。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在第三章期权债券筹资决策及其价值分析中,从企业融资角度出发,首先探讨了期权债券筹资的意义,其次研究了利用期权债券融资企业主体一般条件判断的初次决策问题和再筹资决策模型,最后对可转换债券筹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第四章期权债券的定价及投资价值分析中,文章首先讨论了定价问题,提出期权特征主导型定价方法和债券特征主导型定价方法,指出两种模型的不同所在,并对两种模型的趋同性和一致性作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在投资价值分析部分,提出并诊释了期权债券投资的有利杠杆一说,指出期权债券投资投机两相宜的避险和投资双重功能,以及财富效应突显的市场反映。最后研究了期权债券投资决策的理念、方法和策略等问题。在第五章期权债券风险管理中,分别从筹资方角度和投资方角度对所涉及到的风险的种类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了研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践基础和现实选择的理由,在这一部分的研究当中,多数情况是以可转换债券品种为具体研究对象的。 第四部分是我国期权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包括第六章。鉴于可转换债券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唯一存在的期权债券品种,以及实证分析所需样本量的要求,本章即定位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有效性分析方面。在指出当前研究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后,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利用我国目前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全部23只可转换债券为研究样本,采用时间序列自相关检验法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式有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是结束语。提出在本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期权债券可转换债券筹资投资风险管理市场效率
二、新券引领行情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券引领行情走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兴11国”(E11)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产业结构变化理论 |
2.1.1 配第—克拉克定律 |
2.1.2 霍夫曼定理 |
2.1.3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
2.1.4 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 |
2.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2.2.1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
2.2.2 罗斯托主导产业理论 |
2.3 产业分工理论 |
2.3.1 古典分工理论 |
2.3.2 新古典分工理论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2.4.1 产业结构的五大作用力 |
2.4.2 "钻石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新兴11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 |
3.1 "新兴11国"经济发展状况 |
3.1.1 经济增速 |
3.1.2 经济增量 |
3.1.3 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3.2 "新兴11国"产业发展 |
3.2.1 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2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
3.2.3 产业就业结构 |
3.2.4 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新兴11国"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 |
4.1 "新兴11国"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4.1.1 节能环保产业 |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4.1.3 生物产业 |
4.1.4 高端装备制造业 |
4.1.5 新能源产业 |
4.1.6 新材料产业 |
4.1.7 新能源汽车产业 |
4.2 "新兴11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 |
4.2.1 战略计划 |
4.2.2 研发投入 |
4.2.3 财政支持 |
4.2.4 国际合作 |
4.2.5 法律保障 |
4.3 本章小结 |
5 "新兴11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发展 |
5.1 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结构变化 |
5.1.1 产品结构 |
5.1.2 贸易结构 |
5.2 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
5.2.1 新兴产业 |
5.2.2 服务贸易 |
5.2.3 技术贸易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 |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
6.1.1 节能环保产业 |
6.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6.1.3 生物产业 |
6.1.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
6.1.5 新能源产业 |
6.1.6 新材料产业 |
6.1.7 新能源汽车产业 |
6.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6.3.1 自然资源的制约 |
6.3.2 政策与服务体系的制约 |
6.3.3 技术创新的制约 |
6.3.4 产业化能力的制约 |
6.3.5 就业与人才的制约 |
6.4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
6.4.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
6.4.2 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
6.4.3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宏观规划引导与组织领导 |
6.4.4 促进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营造良好且稳定的市场环境 |
6.4.5 政府给予金融财税扶持性政策,鼓励并引导社会投入 |
6.4.6 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
6.4.7 强化政府职能,化解过剩产能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评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现状分析 |
2.1 HR证券公司及哈尔滨营业部情况简介 |
2.1.1 HR证券公司简介 |
2.1.2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简介 |
2.1.3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企业文化 |
2.1.4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组织结构 |
2.1.5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人力资源 |
2.2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现状 |
2.2.1 营销理念 |
2.2.2 营销业绩 |
2.3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现有问题 |
2.3.1 缺乏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 |
2.3.2 无法充分的拓展营销渠道 |
2.3.3 未能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 |
2.3.4 品牌的市场营销影响力弱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环境分析 |
3.1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3.1.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
3.2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行业分析 |
3.2.1 行业竞争环境 |
3.2.2 竞争对手分析 |
3.3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SWOT综合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市场营销环境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策略的制定 |
4.1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的营销理念 |
4.2 市场细分与定位 |
4.2.1 市场细分 |
4.2.2 市场定位 |
4.3 营销策略组合的制定 |
4.3.1 渠道策略 |
4.3.2 促销策略 |
4.3.3 有形展示策略 |
4.3.4 过程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 |
5.2 加强人员日常管理 |
5.3 注重员工技能培训 |
5.4 树立内部营销意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局限与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书画投资的经济学文献发展脉络 |
2.1.2 艺术指数的编制方法 |
2.1.3 艺术品市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 |
2.1.4 艺术品市场“泡沫化”研究的计量方法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1 直接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研究 |
2.2.2 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前景的研判 |
2.2.3 对于天津文交所的现状的研究 |
第3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趋势分析 |
3.1 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趋势分析 |
3.2 艺术品拍卖市场膨胀的国际背景与环境 |
3.2.1 书画艺术品的投资价值的理念形成 |
3.2.2 本次金融危机对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冲击 |
3.2.3 欧盟针对艺术创意采取税收保护主义 |
3.3 每日行情公告与天津文交所的政策风波 |
3.3.1 天津“文交所”为何备受争议 |
3.3.2 电子交易模式的创新 |
3.3.3 “38 号文件”的政策风波 |
3.3.4 天津“文交所”原初的标的选择 |
3.3.5 对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改革动向 |
3.4 书画泡沫的负面效应 |
3.4.1 泡沫化的恶果的表现 |
3.4.2 书画市场的流动性大起大落 |
3.4.3 泡沫化是一柄双刃剑 |
第4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的计量分析 |
4.1 泡沫化的涵义、类型 |
4.1.1 泡沫化的涵义 |
4.1.2 艺术品市场泡沫的分类 |
4.2 书画拍卖市场的描述性统计 |
4.2.1 雅昌指数 |
4.2.2 油画成交金额的季节性特征 |
4.3 天津文交所“泡沫化”的时间序列分析 |
4.3.1 艺术品份额的“泡沫化” |
4.3.2 文交所“泡沫化”的特征观察 |
4.3.3 文交所“非理性繁荣”的昙花一现 |
4.4 高端油画的市场泡沫与“双顺差”压力的关系 |
4.4.1 “双顺差”问题的表现 |
4.4.2 高端油画和外汇储备的统计指标的选取 |
4.4.3 协整检验 |
4.4.4 结论 |
第5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形成的因素 |
5.1 国际石油价格与艺术品均价的联动机制 |
5.1.1 引言 |
5.1.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1.3 联动机制的方法与模型 |
5.1.4 结论 |
5.2 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的社会心理因素 |
5.2.1 书画是“财富象征” |
5.2.2 “收藏文化”的国际盲点 |
5.2.3 拍卖中的“赢者诅咒” |
5.2.4 收藏家的投机倾向 |
5.2.5 艺术品基金为何兴起 |
5.3 书画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天然缺陷 |
5.3.1 国际惯例的打破 |
5.3.2 艺术品拍卖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博弈分析 |
5.3.3 拍卖公司的声誉模型 |
5.3.4 案例分析 |
5.3.5 结语 |
第6章 书画艺术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
6.1 国外艺术品价值评估模式 |
6.1.1 国外针对艺术品的评估机构 |
6.1.2 着名拍卖行的拍品图录 |
6.1.3 经验借鉴 |
6.2 画廊制度的创新与改进 |
6.2.1 法国的画廊业特点 |
6.2.2 日本的画廊业特点 |
6.2.3 中国的画廊为何不愿“做嫁衣” |
6.2.4 经验借鉴:政策指向明确 |
6.3 艺术品租赁市场的建设 |
6.3.1 加拿大的艺术银行 |
6.3.2 美国的艺术品的网上租赁 |
6.3.3 经验借鉴 |
6.4 欧盟的税收政策设计 |
6.4.1 艺术家追续权的含义与作用 |
6.4.2 英国艺术品市场面对的税收体系 |
6.4.3 经验借鉴一:避免高关税引发避税逃税 |
6.4.4 经验借鉴二:明确拍品权属 |
第7章 中国书画市场去泡沫化的对策与建议 |
7.1 尝试开发艺术金融产品 |
7.2 加强艺术品拍卖的资质审核 |
7.2.1 资质审核的部门缺位 |
7.2.2 案例分析:协拍下的误导 |
7.2.3 具体对策 |
7.3 完善书画真伪鉴定的基础设施 |
7.3.1 赝品影响中国书画市场的国际声誉 |
7.3.2 赝品的技术防范 |
7.3.3 专家黑洞问题的制度防范 |
7.4 强化艺术品税收监管 |
7.4.1 会计科目的混淆带来的后果 |
7.4.2 艺术品私下交易的税收监管 |
7.4.3 海关税收的调整策略 |
7.4.4 企业投资艺术品的税收减免 |
7.4.5 艺术品税收的法制建设 |
7.5 建立“文交所”艺术品退市制度 |
7.5.1 文交所的融资平台功能 |
7.5.2 “文交所”退市制度的设计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4)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股价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融资方式选择 |
2.1 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
2.1.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
2.1.2 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
2.2 企业融资方式分类 |
2.3 我国再融资工具选择及政策演变 |
2.3.1 再融资工具选择 |
2.3.2 我国再融资政策演变 |
2.3.3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 |
3 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与融资功能分析 |
3.1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属性及要素 |
3.1.1 可转债的基本属性 |
3.1.2 可转债的要素 |
3.2 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 |
3.2.1 国际可转债市场的发展 |
3.2.2 国内可转债市场的发展 |
3.3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优劣势分析 |
3.3.1 可转债融资的优势 |
3.3.2 可转债融资的缺点 |
4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可转债融资创新实践分析 |
4.1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及进程 |
4.1.1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 |
4.1.2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 |
4.2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权证实践 |
4.2.1 权证的定义和要素 |
4.2.2 权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4.2.3 权证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应用和作用 |
4.3 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实践 |
4.3.1 可转债融资创新——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 |
4.3.2 分离交易可转债与传统可转债的差异 |
4.3.3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优势分析 |
4.3.4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分析 |
5 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股价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简述 |
5.1.1 事件研究法 |
5.1.2 事件研究法的研究步骤 |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5.3 可转债发行股价效应的实证分析 |
5.3.1 异常收益和累积异常收益的计算 |
5.3.2 基于标准化横剖面法和符号检验法的统计检验 |
5.3.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3.4 相关理论对可转债发行股价效应的解释 |
5.4 可转债发行股价效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4.1 回归变量选择 |
5.4.2 回归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
5.4.3 回归分析结果和解释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期权债券财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目录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状况 |
(一) 国外情况 |
(二) 国内情况 |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逻辑框架和主要结论 |
五、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期权债券的概念界定、内容及现实选择 |
一、期权债券概念及构成要素 |
(一) 概念界定 |
(二) 构成要素 |
二、期权债券的特征 |
(一) 债性 |
(二) 期权性 |
(三) 两阶段性 |
三、期权债券的典型种类 |
(一) 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 |
(二) 可交换债券(Convertible Exchangeble Bonds) |
(三) 可赎回债券(Callable Option Bond) |
(四) 附利率期权债券(Interest Rate Option Bond) |
(五) 可转换优先股票(Convertible Preferred Securities) |
四、期权债券主要品种的比较与选择 |
(一) 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与可赎回债券 |
(二) 可转换债券与可转换优先股 |
(三) 现实选择——可转换债券 |
第二章 我国期权债券发展的历程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
一、发展历程 |
(一) 我国可转换债券实践的发展阶段划分 |
(二) 步入成熟期的标志 |
(三) 我国可转换债券实践概览 |
二、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成熟的因素剖析 |
(一) 债券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带动了债券创新产品的繁荣 |
(二) 增发、配股门槛的提高使上市公司再融资从股票转向债券 |
(三) 低风险的投资优势 |
(四) 低成本的筹资优势 |
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
(一)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
(二)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
(三) 放宽发行主体的条件,增加供给 |
(四) 扩展投资主体的范围,增加需求 |
(五) 尽快推出二板和三板市场,构建适应不同市场主体多层次的交易平台 |
(六) 加速利率的市场化,使期权债券的应用更灵活、更富吸引力 |
四、可转换债券市场前景展望 |
第三章 期权债券的筹资决策及价值分析 |
一、期权债券筹资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
(一) 从平衡股东和债权人利益角度 |
(二) 从平衡股东和经营者利益角度 |
(三) 从平衡经营者和债权人利益角度 |
(四) 从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公司价值角度 |
二、初次筹资决策 |
(一) 适宜发行附转换期权债券的企业 |
(二) 不适宜发行附转换期权债券的企业 |
三、再筹资决策模型 |
(一) 期权债券再筹资的基本条件 |
(二) 期权债券再筹资的定量分析模型 |
四、期权债券筹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
(一) 有关理论支撑 |
(二) 国外有关研究结论 |
(三) 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期权债券的定价及投资价值分析 |
一、定价 |
(一) 期权特征主导型的定价模型 |
(二) 债券特征主导型的定价模型 |
(三) 二种模型的比较 |
(四) 实例分析 |
二、期权债券投资价值分析——以可转换债券为例 |
(一) 有利杠杆解说——正向杠杆效应大于反向杠杆效应 |
(二) 投资投机两相宜 |
(三) 我国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的市场反映——财富效应凸显 |
三、期权债券投资决策分析 |
(一) 投资决策的理念 |
(二) 投资决策分析 |
(三) 投资策略研究 |
第五章 期权债券的风险管理 |
一、筹资风险管理 |
(一) 发行风险及其防范 |
(二) 回售风险及其防范 |
(三) 收购风险及其防范 |
(四) 转换风险及其防范 |
(五) 利率风险及其防范 |
二、投资风险管理 |
(一) 期权债券风险下限——期权债券的魅力所在 |
(二) 投资风险及其防范 |
第六章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的意义 |
(二) 市场效率的三种分类 |
(三) 市场效率究竟处于哪个层次?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总体研究思路 |
(二) 具体研究方法 |
三、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一) 样本选取和资料来源 |
(二) 分析工具 |
(三) 实证分析过程、结果和研究结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单位 |
附录二: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一、完成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三、参加的学术活动 |
后记 |
四、新券引领行情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兴11国”(E11)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谷方杰.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2]HR证券公司哈尔滨营业部营销策略研究[D]. 于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3]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泡沫化问题的计量分析[D]. 文昕. 辽宁大学, 2013(11)
- [4]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股价效应的实证研究[D]. 王娜. 重庆大学, 2008(06)
- [5]看好经济前景催红长期债[N]. 高国华,刘太阳,方雅茜,马永波. 金融时报, 2006
- [6]期权债券财务研究[D]. 张信东. 天津财经学院,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