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脱扣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习开越[1](2020)在《可实现二段式短路保护的电磁脱扣系统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电网”这一概念的提出,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成为了全球的目标。对广大用户来说,要想实现智能电网,最主要的目标任务是确保电气线路和家用电器的可靠性与连续性。作为终端配电装置里使用最广泛的小型断路器受到了更多大众的青睐,而作为核心器件的电磁脱扣器,其智能化是制约小型断路器智能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推动脱扣器的智能化可以大大推动小型断路器的智能化。传统电磁脱扣器的短路保护只能实现瞬动保护,不具备延时特性,不利于实现供配电的选择性保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围绕电磁脱扣器的智能化结构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有:首先,提出了一种双线圈可控电磁脱扣系统的新结构。依据短路去磁环的原理用双线圈电磁系统替代传统单线圈电磁系统,使其具备电流的二段式短路保护。对新型电磁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并对其保护特性与传统电磁脱扣系统进行对比凸显其优越性。其次,探究了双线圈可控电磁系统最小脱扣电流的影响因素。运用磁路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影响电流脱扣的因素进行推断,建立磁路模型运用MATLAB对其进行验证分析,得出气隙大小、铁芯截面积大小和二次线圈的匝数是影响双线圈电磁系统电流脱扣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双线圈可控电磁脱扣系统的结构和相关参数进行设计计算,运用磁场有限元法建立其三维模型,通过控制二次线圈的开路和短路对其电磁力、磁感应强度等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通过分析,验证了所设计新结构的可行性。还在此基础之上对结构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结构同样可行但相比于前者,第一种提出的结构更加具有优越性。双线圈可控电磁脱扣器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二段式短路保护,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推动了小型断路器的智能化发展。
孙怀平[2](2017)在《基于早期检测技术的智能脱扣器设计》文中认为框架断路器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控制和保护设备之一,其保护功能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框架断路器行业及其智能化水平也将随之发展。而智能脱扣器作为框架断路器的核心控制部件,控制着框架断路器的所有动作,因而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框架断路器的控制和保护功能。框架断路器的短路分断能力是框架断路器性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分断时间是框架断路器短路分断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一台框架断路器而言,完成一次短路分断的时间由两部分组成,固有分断时间和燃弧时间。固有分断时间包括电流采集时间,控制器处理时间,机构动作时间。本文针对控制器处理时间进行优化,目标是从原来的3~5ms缩短为0.3~0.5ms。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研究并对比了几种短路故障早期检测算法的优缺点,最后选择了形态小波算法作为智能脱扣器短路故障检测的算法。建立了先腐蚀后膨胀的广义形态开滤波器与小波包分解相结合的形态小波算法,用于智能脱扣器的短路故障识别。2、利用simu1ink建立了从发电站到变电站再到用户之间的电路模型,用于仿真短路故障发生时回路中电流的波形,保存下来的电流数据用于短路故障函数决策值的门限值的分析,同时用于后续短路模拟实验的波形输入。3、设计了智能脱扣器的控制板和面板电路,包括电源模块、信号调理电路、模拟脱扣电路、脉宽检测电路、脱扣控制电路及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按键电路、显示驱动电路等。设计了智能脱扣器的软件程序,有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欠压保护等。完成了软硬件基本功能的调试。4、利用波形发生器输出短路电流信号及过载电流信号,将此信号输入至智能脱扣器控制板,完成模拟短路试验和过载试验。5、在实验室用大电流发生器完成过载试验,用配电短路系统完成短路试验。通过模拟试验和实际试验结合,从短路故障发生到智能脱扣器发出脱扣信号时间在0.2~0.5mms之间,过载保护动作时间与理论计算时间误差在±10%以内,满足要求。本文将早期检测算法应用到框架断路器的短路故障检测中,大大缩短了框架断路器检测短路故障的时间,提高了框架断路器的短路分断能力。本文设计的智能脱扣器软硬件,通过实验验证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实现了早期检测理论在智能脱扣器上的实际应用,为后续产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奚慎云[3](2014)在《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设计》文中指出塑壳断路器应用在低压配电系统中,是用来处理由于电网波动导致线路出现严重的过载、短路、过电压、欠电压、过电流、漏电等故障的一种电气设备,可切断电路,隔离故障,起到保护配电网络、电气设备的作用。智能脱扣器是智能塑壳断路器的核心,不仅具有普通脱扣器的各种保护功能,还具有实时参数显示、故障记忆和查询、自诊断、通信等功能。本课题是以NXP公司的全球首款采用ARM®Cortex?-M4和Cortex-M0双核架构的非对称数字信号控制器LPC4300作为微控制器;以开放源代码的嵌入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I作为脱扣器操作系统。通过硬件电路采集相关的电网信息;微控制器、A/D转换器进行模数转换;应用基于2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采样数据;液晶实时显示电网电压数值的设计可实时了解电网情况,在电网产生故障时脱扣器快速脱扣,保护整个电网和电气设备。本设计采用采用双电流互感器,测量级电流互感器和能量、保护互感器分开,按键操作、液晶显示方式,除了实时测量电流,实现过载保护等保护功能外,还可测量电压、功率,进行谐波分析,实现电能管理。智能脱扣器由电源模块、测量模块、A/D转换模块、MCU模块、人机接口模块、通信模块、I/O模块等组成。本智能脱扣器对测量和保护功能从硬件到软件尽量独立,从互感器的两路信号输入,信号调理电路也各自独立,MCU两个内核分别处理测量和保护功能。
孙伟锋,奚慎云,王炯华,殷建强[4](2013)在《CM5Z电能监测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塑壳断路器(MCCB)智能脱扣器的一般原理和组成,以及电流互感器的形式。详细介绍了CM5z电能监测型MCCB智能脱扣器的保护功能和测量功能等,为脱扣器的使用提供参考。
周晓伟[5](2013)在《智能断路器用脱扣器设计的研究》文中提出摘要:低压断路器是低压电网中一种重要的保护与控制电器,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关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包括短路条件)下的电流。脱扣器是断路器的核心部件,承载各种电流保护和其他扩展控制功能。在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等的推动下,脱扣器由双金属片热电式、电子电磁式发展到以单片机系统为核心的、能够实现数据交互通信的智能式脱扣器,智能脱扣器的出现和应用是断路器进入智能化的标志。本课题设计了以瑞萨R8C/23群单片机为核心、采用准同步采样算法计算电流均方根值(电流RMS值)、利用CAN总线实现远程控制及数据传输的低压智能断路器用脱扣器,可实现电流过载长延时、短路短延时、瞬时三段保护,具有方便可靠的参数整定电路、联网通信控制功能,应用广泛,保护性能优越、可靠。硬件设计上以瑞萨公司准16位的R8C/23群的R5F2123AJFP微处理器为主控单元,同时辅助以交流采样双通道放大模块、拨码参数整定模块、自生电电源模块、脱扣动作驱动模块、日历时钟和温度保护模块及CAN总线通信接口模块等功能模块单元。软件设计上建立了过载长延时、短路短延时和瞬时保护的数学模型及保护判断流程;利用准同步采样算法进行电流RMS值的计算,消除了同步误差的影响,提高了信号频率偏移容纳裕量;实现了数据通信、时钟日历及温度的获取。整个软件程序采用C语言在瑞萨嵌入式开发环境High-performance EmbeddedWorkshop中编写、调试。采用R5F2123AJFP单片机内部集成的一路CAN模块控制器实现了低压断路器的嵌入式网络通信及控制,其可以与远程上位机或者断路器节点间进行实时双向通信。CAN总线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信息传输速度,优越的拓扑结构和数据包结构,可以实现方便地组网,也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智能电器上的总线接口方式。在本课题硬件系统设计中,通过元器件合理布局、布线保证了系统电磁兼容性能;软件设计中也采取了抗干扰措施。实验结果表明,智能脱扣器整机性能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陈会林,宋政湘,刘永钢[6](2011)在《一种新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塑壳断路器智能化脱扣器。在硬件设计中,采用自供电方式,以硬件和软件协调放电的方式限制电源电压,并且通过两种放大电路处理电流信号,从而提高小电流时的测量和保护精度;软件方面采用三段保护算法,从而提供过载长延时、短路短延时和瞬动保护,并且提供接地保护。对样机进行功能测试、保护精度和电磁兼容试验。结果表明,该脱扣器功能符合需求并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良好性能。
耿丽恺[7](2011)在《CAN总线技术在智能脱扣器上的应用》文中提出智能脱扣器不仅具有传统脱扣器的所有保护功能,而且还能够显示、设定和修改被控电路中的各种参数,并扩充了测量、控制、报警、数据记忆及传输等功能,将CAN总线技术应用在智能脱扣器的设计中,很好的实现了上位机和下位机通信的功能,使得其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常规断路器产品。本课题以PHILIPS公司的ARM7TDMI-S核、总线开放的单片机LPC2294作为微控制器;以开源代码的嵌入式实时多任务μC/OSⅡ作为控制器操作系统。通过硬件电路采集相关的电网信号,将其送入单片机A/D转换口进行模数转换,同时利用锁相环倍频电路提供中断信号进行采样。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程序的设计,将采集的电网信号进行处理。通过本设计可实时了解电网情况,在电网产生故障时根据设定的动作特性实现脱扣器脱扣,保护整个电网。硬件部分设计主要包括LPC2294外围电路、信号采集电路、锁相环倍频电路、脱扣电路和下位机CAN智能节点的设计。其中LPC2294外围电路又包括复位电路、晶振电路、调试电路、LCD、LED、键盘等设计,保证了控制核心的正常工作。软件部分则是在ADS1.2环境下编译调试运行,主要设计了A/D转化程序、三段保护程序、CAN下位机节点的初始化、数据的收发和错误处理程序。通过USBCAN卡,把上位机设计成一个CAN智能节点,通过组态界面的设计,能够实时的显示下位机CAN智能节点发送的电网信号,并且向下位机发送参数指令。最终的实验结果证明,CAN总线技术应用到智能断路器的设计中,能很好的实现断路器的通信要求。
张利刚,韩润萍[8](2010)在《基于TMS320F2812和nRF905的智能脱扣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智能脱扣器作为断路器的核心器件,主要完成供电线路中的信号采集和控制电力线路的连通、分断工作.本文介绍了以TMS320F2812 DSP为主控单元,以nRF905构建的无线通信模块为数据传输单元的智能脱扣器硬件系统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外扩存储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LCD显示电路、键盘控制电路、脱扣控制电路和无线通信模块的原理图.通过测试表明:该智能脱扣器能够实现供电线路中电流信号的精确采集、与控制端的无线通信和线路的连通、分断控制等功能.
张利刚[9](2010)在《基于DSP的智能脱扣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供电线路上的各种保护器件也应运而生。断路器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保护器件,主要用于接通、分断配电线路和在各种故障下对线路实施保护。脱扣器作为断路器的核心器件,负责线路中的信号采集和控制断路器完成各种操作。本文在深入研究了DSP和智能脱扣器的基础上,完成了以TMS320F2812 DSP为主控单元的智能脱扣器的设计与制作。硬件设计中以TMS320F2812 DSP丰富的片上资源和外围接口为基础,完成了电源、SRAM存储器、信号调理、LCD显示、无线通信模块、键盘和脱扣控制等电路的设计,然后完成智能脱扣器的PCB板设计、元器件的焊接和电路板的测试工作。同时编写完成了包括数据采集、三段保护、液晶显示、无线通信、键盘扫描、串行通信和脱扣控制在内的软件程序。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智能脱扣器系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梁锦,林友杰,李玲,彭磊,颜渐德[10](2009)在《智能脱扣器电参量测量误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脱扣器是智能断路器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提供普通断路器的各种保护功能,还能实时地显示负载电路中的各种电参量数据.电流和电压是最直观的两个电参量.三相电流检测是基础.分负载线路正常与短路故障两种情况,探讨智能脱扣器电流测量误差问题.重点分析了负载线路正常时电参量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提出应用了一种动态的异常值、虚值剔除方法.提供了电参量测量算法及对应的误差模型.智能脱扣器电参量测量误差,既与测量方法有关,又与测量算法有关.实例说明电流、电压均方根值及有功功率的测量误差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智能脱扣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脱扣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可实现二段式短路保护的电磁脱扣系统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态势 |
1.2.1 小型断路器的研究态势 |
1.2.2 脱扣器的发展态势 |
1.2.3 短路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小型断路器二段式短路保护的总体概述 |
2.1 DZ47-63小型断路器 |
2.2 电流三段保护特性实现原理 |
2.2.1 过载保护 |
2.2.2 短路短延时保护 |
2.2.3 短路瞬动保护 |
2.3 双线圈可控电磁脱扣器系统 |
2.3.1 双线圈系统的提出 |
2.3.2 一次线圈电流的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磁系统最小脱扣电流的影响因素 |
3.1 最小脱扣电流脱扣因素的推断 |
3.2 最小脱扣电流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气隙大小的影响 |
3.2.2 铁芯截面积的影响 |
3.2.3 二次线圈匝数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磁脱扣系统结构设计 |
4.1 双线圈电磁脱扣器的总体结构 |
4.2 双线圈电磁脱扣器的总体设计 |
4.3 双线圈电磁脱扣器的参数计算 |
4.3.1 漏磁导的计算 |
4.3.2 气隙磁导的计算 |
4.3.3 线圈电阻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磁脱扣系统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
5.2 双线圈可控电磁脱扣器的模型建立 |
5.2.1 三维建模 |
5.2.2 求解器类型和材料属性的设置 |
5.2.3 激励源和边界条件 |
5.2.4 网格剖分和求解设置 |
5.3 双线圈可控电磁脱扣器的仿真结果 |
5.4 双线圈可控电磁脱扣器的模型对比 |
5.4.1 对比模型的三维建模 |
5.4.2 对比模型的仿真 |
5.5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早期检测技术的智能脱扣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2 框架断路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1.3 电力系统中的短路故障及其危害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智能脱扣器的研究现状 |
1.2.2 短路故障早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短路电流早期检测技术 |
2.1 概述 |
2.2 形态小波算法理论介绍 |
2.2.1 形态滤波算法 |
2.2.2 小波分析 |
2.2.3 形态小波算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形态小波的信号处理效果 |
2.3.1 对信号的滤波效果 |
2.3.2 对信号的细节分解效果 |
2.4 短路故障函数决策值的选择及其门限值的设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脱扣器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概述 |
3.2 智能脱扣器的功能需求 |
3.2.1 保护功能 |
3.2.2 其他辅助功能 |
3.3 智能脱扣器总体方案及设计原则 |
3.4 智能脱扣器的硬件设计 |
3.4.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3.4.2 双电源模块 |
3.4.3 信号调理电路 |
3.4.4 硬件脱扣电路 |
3.4.5 脉宽检测电路 |
3.4.6 脱扣控制电路 |
3.4.7 矩阵式按键电路 |
3.4.8 矩阵式LED灯与数码管驱动电路 |
3.4.9 智能脱扣器的样机展示 |
3.5 智能脱扣器的软件设计 |
3.5.1 智能脱扣器程序的整体设计 |
3.5.2 AD采样设计 |
3.5.3 矩阵式按键扫描与按键处理程序设计 |
3.5.4 小波包分解算法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脱扣器的试验测试 |
4.1 概述 |
4.2 过载试验 |
4.2.1 模拟过载试验 |
4.2.2 实际过载试验 |
4.3 短路故障早期检测试验 |
4.3.1 模拟短路试验 |
4.3.2 实际短路试验 |
4.4 其他功能测试 |
4.4.1 脱扣动作测试 |
4.4.2 故障记录功能测试 |
4.4.3 电气参数的修改与查看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本文研究总结 |
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现状 |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 智能脱扣器的主要特点 |
1.4 课题来源及本人工作 |
1.5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算法原理 |
2.1 测量算法原理 |
2.2 保护算法原理 |
2.3 FFT算法原理 |
第三章 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硬件系统设计 |
3.1 硬件系统的结构设计 |
3.2 微控制器的选用 |
3.3 电源模块电路的设计 |
3.4 测量模块电路的设计 |
3.4.1.保护功能信号处理 |
3.4.2.测量功能信号处理 |
3.5 液晶显示模块 |
3.6 MODBUS接口电路 |
3.7 脱扣模块接口电路 |
第四章 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软件系统设计 |
4.0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
4.0.1 实时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 |
4.0.2 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 |
4.0.3 实时操作系统的功能 |
4.0.4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 μC/OS-III |
4.0.5 μC/OS-III 结构 |
4.0.6 μC/OS-III 的移植 |
4.1 智能脱扣器保护部分软件 |
4.1.1 主程序的设计 |
4.1.2 数据采集子程序的设计 |
4.2 智能脱扣器测量部分软件 |
4.2.1 主函数的设计 |
4.2.2 A/D采样程序的设计 |
4.2.3 参数计算程序的设计 |
4.3 智能脱扣器通信软件设计 |
4.3.1 Modbus协议简介 |
4.3.2 基于Modbus总线的智能脱扣器通信网络 |
4.3.3 Modbus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4.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4.1 软件系统受干扰的原因 |
4.4.2 采取的抗干扰措施 |
第五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清单 |
致谢 |
(4)CM5Z电能监测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脱扣器 |
1.1 原理 |
1.2 电流互感器 |
2 iP型智能脱扣器的功能 |
2.1 保护及辅助功能 |
2.2 测量功能 |
2.3 维护功能 |
2.4 通信功能 |
3结语 |
(5)智能断路器用脱扣器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与现状 |
1.3 技术方案的分析选取和设计 |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重点及所做的工作 |
2、低压智能脱扣器设计原理和算法分析 |
2.1 电流三段保护特性原理 |
2.1.1 过载长延时保护 |
2.1.2 短路短延时保护 |
2.1.3 瞬时保护 |
2.2 采样保护算法及分析 |
2.2.1 最大值法 |
2.2.2 直流采样多点取平均法 |
2.2.3 基 2 FFT 方法 |
2.2.4 准同步采样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智能脱扣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电路组成 |
3.2 瑞萨 R8C/23 单片机系统模块 |
3.3 电流互感器电流信号拾取模块 |
3.4 自生电电源模块 |
3.5 双通道信号放大模块 |
3.5.1 交流采样及双通道放大电路 |
3.5.2 电压基准电路 |
3.5.3 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 |
3.6 脱扣动作驱动模块 |
3.7 温度检测及时钟日历模块 |
3.8 CAN 总线通信模块 |
3.8.1 CAN 总线特点及协议 |
3.8.2 CAN 总线驱动器芯片 TJA1040 |
3.8.3 瑞萨 R8C/23 单片机 CAN 模块 |
3.8.4 基于 TJA1040 的 CAN 总线通信电路 |
3.9 拨码整定电路模块 |
3.10 本章小结 |
4、智能脱扣器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的设计流程 |
4.2 电流三段保护的程序实现 |
4.2.1 瞬时保护程序设计及电流 RMS 值获得 |
4.2.2 短延时保护和长延时保护程序设计 |
4.3 CAN 总线通信的程序实现 |
4.3.1 CAN 节点初始化程序实现 |
4.3.2 数据发送和接收的程序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实验结果与综合分析 |
5.1 准同步采样算法获得电流 RMS 值 |
5.2 过载长延时保护实验 |
5.3 短路短延时、瞬时保护实验 |
5.4 实验结果简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智能脱扣器系统硬件原理图 A |
附录 B 智能脱扣器系统硬件原理图 B |
附录 C 智能脱扣器硬件电路板 |
作者简介 |
(6)一种新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化脱扣器的设计方案 |
1.1 智能化脱扣器的功能 |
1.2 智能化脱扣器的总体结构设计 |
2 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 |
2.1 硬件电路的设计 |
2.1.1 电源模块 |
2.1.2 中央处理模块 |
2.1.3 其他关键电路 |
2.2 软件的设计 |
3 样机的试验和分析 |
3.1 功能测试试验 |
3.2 电磁兼容试验 |
4 结语 |
(7)CAN总线技术在智能脱扣器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关键技术 |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智能断路器的关键技术 |
§1-3 智能脱扣器简介 |
1-3-1 智能脱扣器组成原理 |
1-3-2 智能脱扣器基本功能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脱扣器设计原理 |
§2-1 被测模拟量的采样及采样速率的确定 |
2-1-1 采样速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2-1-2 采样频率的选择 |
2-1-3 截止频率的选择 |
§2-2 数字滤波 |
§2-3 常用的电量测量算法 |
§2-4 基本保护算法 |
2-4-1 短路保护 |
2-4-2 过载保护 |
2-4-3 瞬动保护 |
§2-5 CAN总线技术 |
2-5-1 CAN总线的特点 |
2-5-2 CAN的技术规范 |
第三章 基于CAN总线的智能脱扣器硬件电路 |
§3-1 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
§3-2 基于LPC2294 的下位机CAN智能节点的硬件设计 |
3-2-1 LPC2294 及其CAN控制器的特点及应用 |
3-2-2 CTM1050T模块的特点 |
3-2-3 CAN智能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
§3-3 微控制器硬件单元设计 |
3-3-1 电源电路 |
3-3-2 复位电路 |
3-3-3 JTAG仿真调试接口电路 |
3-3-4 系统时钟电路 |
3-3-5 键盘、LED数码管及LED显示电路 |
3-3-6 液晶模块接口电路 |
§3-4 信号前置处理电路 |
3-4-1 空心电流互感器 |
3-4-2 信号前置电路的设计 |
§3-5 锁相环倍频电路 |
§3-6 脱扣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AN总线智能脱扣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ADS集成开发环境 |
§4-2 ΜC/OSⅡ移植 |
§4-3 软件总体流程图 |
§4-4 智能脱扣器的保护动作设定程序[33] |
4-4-1 过载长延时反时限保护算法程序 |
4-4-2 短路短延时算法的实现 |
4-4-3 瞬时保护算法的实现 |
§4-5 CAN节点通信软件设计 |
4-5-1 初始化CAN模块函数 |
4-5-2 CAN发送数据函数 |
4-5-3 CAN接收数据函数 |
4-5-4 错误处理函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脱扣器CAN总线上位机节点的设计 |
§5-1 设计原理 |
§5-2 CAN总线上位机节点的设计 |
5-2-1 硬件电路设计 |
5-2-2 软件部分设计 |
§5-3 组态界面的设计 |
5-3-1 软件部分设计 |
5-3-2 数据显示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8)基于TMS320F2812和nRF905的智能脱扣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脱扣器硬件系统的构成 |
1.1 主控单元与SRAM存储器 |
1.2 信号调理电路 |
1.3 键盘接口电路 |
1.4 液晶显示电路 |
1.5 脱扣控制电路 |
1.6 无线通信模块 |
2 结 论 |
(9)基于DSP的智能脱扣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脱扣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课题要做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2章 智能脱扣器的硬件系统设计 |
2.1 脱扣器系统组成 |
2.2 智能脱扣器的处理器 |
2.2.1 DSP 芯片简介 |
2.2.2 TMS320F2812 的电源和控制引脚设计 |
2.3 智能脱扣器的SRAM 存储器设计 |
2.4 智能脱扣器的信号调理电路和A/D 转换电路 |
2.4.1 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与选择方法 |
2.4.2 信号调理电路 |
2.4.3 A/D 转换电路 |
2.5 智能脱扣器的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2.5.1 OCMJ12232C 系列液晶显示器简介 |
2.5.2 液晶显示器接口电路 |
2.6 智能脱扣器的键盘控制电路设计 |
2.7 智能脱扣器的脱扣控制电路设计 |
2.8 智能脱扣器的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
2.9 智能脱扣器的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2.10 无线遥控器设计 |
2.10.1 无线遥控器的硬件实现 |
2.11 智能脱扣器的 PCB 板设计 |
2.11.1 PCB 板的布局 |
2.11.2 PCB 板的布线 |
2.11.3 PCB 板的覆铜 |
2.12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脱扣器的软件设计 |
3.1 智能脱扣器软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
3.2 智能脱扣器的主程序流程 |
3.3 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3.3.1 信号采集程序相关寄存器设置 |
3.3.2 信号采集程序软件流程 |
3.4 三段式保护程序设计 |
3.5 LCD 显示程序设计 |
3.5.1 LCD 时序控制的实现 |
3.5.2 LCD 实现浮点数的显示 |
3.6 键盘扫描程序的实现 |
3.7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
3.7.1 无线通信程序工作流程 |
3.7.2 无线通信中的数据发送流程 |
3.7.3 无线通信中数据接收流程 |
3.8 遥控器程序设计 |
3.9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3.9.1 异步串行通信概述 |
3.9.2 异步串行通信程序实现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脱扣器系统测试 |
4.1 交流信号采集、三段保护和脱扣功能测试 |
4.2 无线通信功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智能脱扣器电参量测量误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误差分析 |
1.1 互感器测量误差 |
1.2 异常值、虚值剔除 |
1.3 截断误差 |
1.4 非同步采样误差 |
2 短路电流测量误差问题 |
3 误差控制实例 |
4 结 论 |
四、智能脱扣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实现二段式短路保护的电磁脱扣系统及控制方法研究[D]. 习开越.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早期检测技术的智能脱扣器设计[D]. 孙怀平. 福州大学, 2017(03)
- [3]智能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设计[D]. 奚慎云.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6)
- [4]CM5Z电能监测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研究[J]. 孙伟锋,奚慎云,王炯华,殷建强. 低压电器, 2013(16)
- [5]智能断路器用脱扣器设计的研究[D]. 周晓伟. 中国计量学院, 2013(02)
- [6]一种新型塑壳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研制[J]. 陈会林,宋政湘,刘永钢. 低压电器, 2011(11)
- [7]CAN总线技术在智能脱扣器上的应用[D]. 耿丽恺.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8]基于TMS320F2812和nRF905的智能脱扣器设计[J]. 张利刚,韩润萍.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9]基于DSP的智能脱扣器设计[D]. 张利刚. 北京服装学院, 2010(07)
- [10]智能脱扣器电参量测量误差的研究[J]. 梁锦,林友杰,李玲,彭磊,颜渐德.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