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慧[1](2020)在《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及药物组合优化抑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污染会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不仅造成了很大的公共卫生威胁还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细菌污染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会产生多重耐药细菌,而且还会使大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失效,致使临床无药可用。诚如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所言“遏制细菌耐药——今天不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细菌检测是制定高效治疗方案延缓细菌耐药进程的第一步,因此找到一种方便、快捷、低成本且准确度高的细菌感染快速检测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有效降低在环境、医疗、食品领域细菌感染的风险,还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然而目前的方法无论是平板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质谱等都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检测需求,因此进一步优化检测手段,实现细菌及多重耐药细菌的快速高效检测迫在眉睫。同时在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合理快速的细菌耐药解决方案也需提上日程。抗生素联合治疗是应对抗生素功效下降和减轻耐药性发生的主流方法之一。通过以不同的剂量组合多种无效的抗生素,依靠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恢复疗效,甚至可以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快速寻找有效组合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非常重要。但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对耐药细菌的杀伤作用是系统的、复杂的。单纯基于细菌作用机制下的联合用药指导已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细菌耐药的需求。同时,抗生素的大量存在,也给联合用药的药物选择造成了困难。面对成百上千的抗生素,我们无法对每一个潜在组合进行探究,同时在不增加剂量和生物毒性的前提下,找到最优的组合进行治疗。并且繁杂的组合优化实验和药物筛选手段,也减缓了发现具有协同作用抗生素可能的进程。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应该更加合理的选择抗生素,更加高效快捷的找到药效强、剂量小的最优的抗生素组合。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设计了基于酶促抑制反应的细菌快速广谱检测试纸。利用细菌代谢实现了对活细菌的快速广谱检测。本方法无需任何复杂外部仪器,通过颜色变化便可判定结果。通过实现对五种临床常见细菌的检测,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此方法对活菌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只需几微升样本就能在20分钟内完成检测。最终通过实现对腹腔感染小鼠腹水细菌含量的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实际应用性。2)实现了基于对苯醌介导的大肠杆菌鉴定及其细菌耐药性的检测。通过将对苯醌作为氧化还原介质,开发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比色法和电化学联合的生物测定方法,用来分析大肠杆菌的存在及其相对耐药性水平。本方法可以从四种临床常见细菌中特异性检测出大肠杆菌,检测下限为1.0×103 CFU/m L。同时通过实现对不同耐药性的大肠杆菌的检测,证明了本方法对耐药性检测的可行性。3)实现了利用算法的大规模组合抗生素的优化筛选。应对大规模组合药物筛选的难题,研发了一款新的大规模药物组合优化算法,实现了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抗生素组合优化筛选。通过算法优化,仅仅通过两轮实验,120个测试组合,就从26种失效抗生素上亿个可能组合中,成功筛选出能抑制耐药细菌生长的优化组合,为治疗耐药细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4)设计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药物筛选和药物组合优化芯片。为了实现快速高效的组合药物的筛选,解决传统药物筛选费时费力的问题。利用微流体中液体层流扩散的性质,设计了一款药物组合筛选芯片,实现了芯片上的药物浓度筛选和药物组合优化,为药物的筛选提供了一种便捷可行的实验方法。综上所述,面对愈发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本论文首先提出了两种细菌快速检测的新手段;之后设计了大规模药物组合筛选算法,实现了抗生素组合的快速筛选,来抑制多重耐药细菌;最后通过微流控芯片实现了药物组合筛选的个性化和自动化。总之,本论文从检测到治疗,再到优化筛选手段,层层递进,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细菌耐药解决方案。
葛玉梅,胡庆丰,朱永泽,周永列,吕火烊[2](2017)在《龟头包皮炎患者淋病奈瑟菌分离与鉴定及其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离鉴定龟头化脓性包皮炎病原菌,检测分离菌株耐药性并了解其耐药机制。方法采取尿道分泌物及龟头脓包液标本,革兰染色镜检并采用Mycoplasma IST 2试剂盒检测支原体。上述标本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淋病奈瑟菌选择平板、酵母菌鉴定平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获得的菌落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另采用PCR检测上述标本及菌落的淋病奈瑟菌16SrRNA基因。采用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5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了解该菌株产酶情况,PCR检测该菌株耐药相关tetM、TEM、mefA和ermF基因。结果各标本支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尿道分泌物标本分离培养结果均为阴性,龟头脓包液血平板和选择平板培养结果为阳性。VITEK 2-compact系统和16SrRNA-PCR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淋病奈瑟菌。该菌株产β内酰胺酶且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四环素耐药,其基因组携带tetM、TEM、mefA和ermF基因。结论淋病奈瑟菌可引起龟头化脓性包皮炎,该淋病奈瑟菌菌株多重耐药并与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密切相关。
魏荣旋,赵庆,王和[3](2010)在《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酶切图谱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B(cppB)基因的影响以及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的变异特点。方法用青霉素诱导淋病奈瑟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并获得其纯培养物,cppB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细胞壁缺陷型纯培养物的cppB基因,并对其cppB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图谱分析。结果细菌型和细胞壁缺陷型均具有cppB基因扩增产物,经过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HinfⅠ、HpaⅡ和MspⅠ消化和电泳,在5%PAGE凝胶电泳中,呈现出相同的电泳条带。结论淋病奈瑟菌细菌型及其细胞壁缺陷型对cppB基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Ⅲ、HinfⅠ、MspⅠ、HpaⅡ)的分析没有发现淋病奈瑟菌L型具有与其亲代细菌型不同的图谱,提示细胞壁缺陷没有导致淋病奈瑟菌的cppB基因发生这些核酸酶切位点中核苷酸序列的改变。
田从魁,崔承彬,李长伟[4](2010)在《细胞壁通透性调控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真菌细胞壁作为小分子进出细胞的第一道屏障有其特殊性。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细胞壁部分或完全丧失生理功能来调控其通透性并结合现有的生物技术进行真菌菌株选育是1种新的菌株选育思路。本文主要综述调控真菌细胞壁的方法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讨论其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李雪莹,唐立[5](2007)在《微生态学方法学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易旭,王和[6](2006)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但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结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虽然保留了Tox基因但并不能表达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可影响Tox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
王强[7](2006)在《鸡IGF-I基因PCR-SSCP分析及其与肉用性状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因此,研究鸡的IGF-1基因多态性与其重要经济性状间的关系,使得IGF-1基因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候选基因进行研究。目前,对IGF-1多态性的研究主要是采用PCR-RFLP技术,由于酶切技术可能会存在有些序列不能被限制性内切酶所识别,而导致其检测受到限制。相反,PCR-SSCP技术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于SNPs的检测、筛选。本实验对新扬州鸡(130只)、雪山鸡(100只)和莱航鸡(47只)的IGF-1基因进行了PCR-SSCP多态性检测;并结合测序验证。对设计的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和电泳检测最优条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了特定位点的PCR-SSCP检测方法。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应用GLM过程对新扬州鸡部分生长和屠宰性状进行分析。本论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本实验确立了检测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5’-UTR、Exon1和3’-UTR的最佳PCR-SSCP方法。并在新扬州鸡、雪山鸡和莱航鸡共发现了四个多态位点;分别为:23F/R、26F/R、28F/R和29F/R。2.对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分布分析,其结果:新扬州鸡23F/R等位基因A频率:0.8038,等位基因B频率:0.1962;28F/R等位基因A频率:0.3846,等位基因B频率:0.6154。雪山鸡等位基因频率为:26F/R A:0.8200,B:0.1800;28F/R A:0.3819,B:0.6181;经基因型分布卡方检验,发现新扬州鸡上的两个多态位点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P=0.929、P=0.966),雪山鸡不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P=0.002、P=0.112),并发现多态位点存在品种分布差异。3.对存在多态的4个座位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在IGF-I存在插入突变G(23F/R)和同义替换C→G(28F/R);可能涉及T→C(26F/R)和C→A(29F/R)。4.在早期体重方面,23F/R基因型中,二周龄体重BB型与AB型差异显着(P<0.05),但AA型与AB型和BB型均不显着(P>0.05);在十二周龄,BB型对AA型型在龙骨长上,接近差异显着水平(P=0.068)。而28F/R基因型中在十二周龄体
余华,王和[8](2004)在《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IS986序列的检测与分析》文中提出
魏荣旋,王和[9](2003)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性检测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变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检测与分析淋病奈瑟菌 L 型的 cpp B基因 ,探讨细胞壁缺陷对淋病奈瑟菌 cpp B基因的影响。方法 :用青霉素诱导淋病奈瑟菌成为 L 型并获得稳定 L 型纯培养物 ,用 cpp B基因特异性引物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稳定 L型纯培养物的 cpp B基因和进行单链构型多态性 (SSCP)分析。结果 :淋病奈瑟菌的细菌型及其 L型都具有 cpp B基因扩增产物 ,但 PCR-SSCP分析可见异常泳动 DNA带型 (细菌型有 2条带、L型有 3条带 )。结论 :细胞壁缺陷淋病奈瑟菌仍然具有 cpp B基因 ,但其碱基序列可以发生改变
魏荣旋,王和[10](2003)在《cppB基因PCR检测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B(crypticplasmidB ,cppB)基因用于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基因诊断的评价。方法用非高渗液体培养基培养青霉素诱导形成和自发形成的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 ,获得纯培养物以特异性cppB基因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结果淋病奈瑟菌细菌型可检出cppB基因 ,但不论诱导形成还是自发形成的稳定L型传 5代后纯培养物cppB基因检测均为阴性反应。结论细胞壁缺陷可导致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丢失 ,导致cppB基因鉴定淋病奈瑟菌的假阴性或诊断淋病的漏诊和误诊
二、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及药物组合优化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细菌感染与耐药 |
1.1.1 细菌感染的危害 |
1.1.2 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 |
1.1.3 细菌耐药现状 |
1.1.4 细菌耐药机制 |
1.2 细菌检测与鉴定 |
1.2.1 微生物检测在遏制细菌耐药中的作用 |
1.2.2 细菌检测常用方法 |
1.3 药物联合治疗 |
1.3.1 药物联合治疗的意义 |
1.3.2 药物组合优化的意义 |
1.3.3 药物组合优化的常用方法 |
1.4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药物及药物组合筛选手段研究 |
1.4.1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 |
1.4.2 微流控药物筛选技术 |
1.4.3 微流控技术在药物筛选上的应用 |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基于酶促抑制反应的广谱细菌快速检测试纸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和设备 |
2.2.2 细菌培养和预处理 |
2.2.3 葡萄糖与GOX的催化显色反应条件优化 |
2.2.4 细菌检测基本操作 |
2.2.5 腹腔感染小鼠样本制备 |
2.2.6 数据处理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基于酶促抑制反应的细菌快速检测原理和验证 |
2.3.2 葡萄糖和GOX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2.3.3 广谱细菌快速检测与定量 |
2.3.4 混合细菌快速检测 |
2.3.5 检测稳定性测试 |
2.3.6 腹腔感染小鼠腹水检测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对苯醌介导的大肠杆菌及其耐药性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材料和设备 |
3.2.2 细菌培养和前处理 |
3.2.3 实验室人工诱导耐药细菌 |
3.2.4 对苯醌浓度的优化 |
3.2.5 大肠杆菌检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
3.3.2 对苯醌浓度优化实验结果 |
3.3.3 大肠杆菌浓度的比色法及电化学检测结果 |
3.3.4 特异性测试 |
3.3.5 耐药型细菌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大规模药物组合筛选算法的多重耐药细菌抑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材料和设备 |
4.2.2 数据处理 |
4.2.3 大肠杆菌菌株培养和抗生素的配制 |
4.2.4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测试 |
4.2.5 最小抑制浓度测试 |
4.2.6 大肠杆菌耐药性诱导实验 |
4.2.7 模拟验证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STRICT技术原理—基于因果的统计分析 |
4.3.2 基于STRICT的组合药物筛选设计 |
4.3.3 抗生素的选择 |
4.3.4 多重耐药细菌的诱导 |
4.3.5 基于STRICT的组合抗生素筛选结果 |
4.3.6 STRICT模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药物组合快速筛选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材料和设备 |
5.2.2 细胞培养 |
5.2.3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
5.2.4 COMSOL仿真模拟测试 |
5.2.5 微流控芯片浓度梯度量化 |
5.2.6 微流控芯片中细胞培养状态测试 |
5.2.7 芯片上药物组合筛选 |
5.2.8 与96 孔板上细胞培养对照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原理与COMSOL仿真结果 |
5.3.2 微流控芯片内浓度梯度量化结果 |
5.3.3 微流控芯片内细胞生长状况评估 |
5.3.4 微流控芯片药物组合筛选结果 |
5.3.5 微流控芯片与96 孔板上细胞培养的比较 |
5.3.6 药物相互作用的统计学定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四章第一次迭代数据,26种抗生素,80种药物优化组合(0:0;1:0.5×MIC-_(50);2:0.5×MIC) |
附录2. 第四章第二次迭代数据,10种抗生素,40种药物优化组合(0:0;1:MIC20;2:MIC_(50);3:MIC) |
附录3. 第四章第三次迭代数据,5种抗生素,20种药物优化组合(ug/mL) |
附录4. 第四章STRICT原始代码 |
附录5. 第五章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微室内细胞存活率数据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龟头包皮炎患者淋病奈瑟菌分离与鉴定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株来源及分离培养 |
1.2 菌株鉴定 |
1.3 药物敏感试验 |
1.4 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 |
1.5 耐药基因检测 |
2 结果 |
2.1 临床标本检查结果 |
2.2 分离菌株生化反应鉴定结果 |
2.3 药敏试验结果 |
2.4 β-内酰胺酶及ESBLs确证试验结果 |
2.5 tetM、TEM、mefA、ermF基因PCR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细胞壁通透性调控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真菌细胞壁的组成 |
2 真菌细胞壁的通透性调控 |
2.1 物理方法 |
2.1.1 机械研磨 |
2.1.2 超声波 |
2.1.3 微波 |
2.1.4 其他物理方法 |
2.2 化学方法 |
2.2.1 作于细胞壁的药物 |
2.2.2 有机溶剂 |
2.2.3 其他化学物质 |
2.3 生物方法 |
3 真菌菌株选育现状 |
4 细胞壁通透性调控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前景 |
5 讨论与展望 |
(5)微生态学方法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技术 |
1.1 高效色谱技术 |
1.2 气相色谱分析法 |
2 电泳技术 |
2.1 SDS-PAGE |
2.2 PCR-DGGE技术 |
2.3 PCR-TGGE技术 |
3 分子杂交技术 |
3.1核酸探针 |
4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
4.1 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
4.2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银染技术 |
4.3 16S rRNA荧光定量PCR |
4.4 定量PCR技术 |
5 生物芯片技术 |
6 流式细胞技术 |
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8 DNA指纹图法 |
9 重组DNA技术 |
(6)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2.1 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生物学特性 |
2.2 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Tox基因PCR结果 |
2.3 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Tox基因扩增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 |
2.4 白喉棒状杆菌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毒素蛋白质 |
3 讨 论 |
(7)鸡IGF-I基因PCR-SSCP分析及其与肉用性状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分子遗传标记 |
2. 单链构象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PCR-SSCP |
2.1 PCR-SSCP 方法的建立与发展 |
2.2 PCR-SSCP 方法的原理 |
2.3 PCR-SSCP 方法的特点 |
2.4 PCR-SSCP 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
2.5 PCR-SSCP 方法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的应用 |
3 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 |
3.1 禽类生长轴 |
3.2 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的起源、主要功能和基本结构 |
3.3 IGF-1 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
3.4 IGF-1 基因在畜禽上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鸡 IGF-1 基因 PCR-SSCP 分析的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3 禽血红细胞DNA样的提取 |
2.4 引物设计与筛选 |
2.5 PCR扩增与产物检测 |
2.6 PCR产物的SSCP分析 |
2.7 PCR产物的测序 |
3 统计方法的建立 |
3.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血液中提取鸡基因组DNA |
4.2 IGF-1 基因 PCR 扩增产物结果 |
4.3 PCR-SSCP检测结果 |
4.4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析 |
4.5 IGF-1基因型的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 |
5 讨论与结论 |
5.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5.2 影响 PCR 反应的因素 |
5.3 影响SSCP分析的因素 |
5.4 鸡 IGF-I 基因突变情况 |
5.5 基因型分布检验 |
5.6 遗传多态性分析 |
5.7 对IGF-1突变位点进行蛋白质分析 |
第三章 新扬州鸡IGF-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对其生长、屠宰测定指标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IGF-1基因多态性分析 |
2.3 主要仪器 |
2.4 生长、屠宰指标 |
2.5 屠体指标测定 |
2.6 肉质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型与新扬州鸡早期发育分析 |
3.2 基因型与屠体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
4 讨论与小结 |
4.1 突变位点基因型与新扬州鸡早期体重和龙骨、胫骨发育分析 |
4.2 突变位点基因型与新扬州鸡屠宰指标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IGF-1基因内含子1多态及序列分析初探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动物 |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4 引物设计 |
2.5 PCR反应程序的建立 |
2.6 PCR产物的初步鉴定及测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CR产物检测与电泳结果 |
3.2 测序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性检测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 |
1.2 培养基 |
1.3 诱导剂 |
1.4 PCR检测试剂 |
1.5 L型诱导 |
1.6 细菌型培养 |
1.7 聚合酶链反应 |
1.8 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分析[6] |
2 结果 |
2.1 淋病奈瑟菌L型 |
2.2 cppB基因的PCR |
2.3 cppB基因的PCR-SSCP |
3 讨论 |
四、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及药物组合优化抑制[D]. 孙嘉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龟头包皮炎患者淋病奈瑟菌分离与鉴定及其耐药机制研究[J]. 葛玉梅,胡庆丰,朱永泽,周永列,吕火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7(05)
- [3]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酶切图谱分析[J]. 魏荣旋,赵庆,王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09)
- [4]细胞壁通透性调控在真菌菌株选育中的应用[J]. 田从魁,崔承彬,李长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5]微生态学方法学的研究进展[J]. 李雪莹,唐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7(05)
- [6]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J]. 易旭,王和. 中国公共卫生, 2006(12)
- [7]鸡IGF-I基因PCR-SSCP分析及其与肉用性状关系的研究[D]. 王强. 扬州大学, 2006(04)
- [8]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IS986序列的检测与分析[J]. 余华,王和.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05)
- [9]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性检测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变异[J]. 魏荣旋,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3(06)
- [10]cppB基因PCR检测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的评价[J]. 魏荣旋,王和. 贵州医药,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