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石油近几年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下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郑和荣,刘忠群,徐士林,刘振峰,刘君龙,黄志文,黄彦庆,石志良,武清钊,范凌霄,高金慧[1](2021)在《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气藏整体表现为"储层致密、大面积含气、局部富集"的特点,开发生产中普遍呈现出储量丰度低、普遍产水和裂缝控产等特征,储量动用难度大。近年来,以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为主要目标,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开展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的新一轮勘探开发攻关研究,在基础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成藏模式、天然气富集规律和圈闭评价方面,建立了"先成藏后致密、超压驱动、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明确了"早期构造控带、差异致密控储、构造调整控产"的天然气富集规律,建立了基于古今构造及形变的圈闭动态评价方法。关于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划分了2类4型气藏甜点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致密砂岩裂缝预测,形成了最大似然、构造熵、形态指数和曲度等多属性融合的断褶缝体精细刻画技术。在致密砂岩组分和流体识别上,构建了粒度参数测井连续评价和中子声波包络面含气性识别测井评价技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保护和改造,初步形成了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制定了不同甜点类型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和对策。当前,须家河组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点是如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近几年的攻关研究,认为下步的勘探开发应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盆范围内进一步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研究;二是按照不同甜点类型开展精细的地质评价;三是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刻画、优质储层精细预测和流体预测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和开发政策优化技术;四是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建立分类动用的思想,优先开发动用裂缝型甜点储量,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为目标攻关基质储渗型甜点储量,实现须家河组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
李旭东[2](2021)在《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发展战略事关企业未来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近几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石油工程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能源安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国内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扩大了石油工程企业的生存空间。本文研究石油工程企业的发展战略,旨在提升石油工程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促进其良好发展,提升其发展质量和水平。本论文以ZY石油工程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文献和分析,综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对该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运用PEST模型和五力模型对ZY石油工程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外部环境是有利于该公司的发展,但是行业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其次,从ZY石油工程公司的经营情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情况、技术情况、文化方面对其内部环境进行了剖析,该公司拥有业务广泛、装备齐全、超深井和页岩气井施工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布局合理、队伍凝聚力强等优势,但同时存在经营压力大、人才流失严重、高效益市场少、技术产品产业化不足等劣势。应用SWOT分析法为ZY石油工程公司选择了WO战略,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油服公司”为愿景,主营业务实施一体化、成本领先和国际化战略,辅助业务实施紧缩战略,大力推进市场开发、人才强企、科技兴企、精益管理、品牌建设,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从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人才、技术、降本、品牌等方面制定了具体保障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提升ZY石油工程公司应对复杂发展形势的能力,对推动ZY石油工程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其他石油工程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李国欣,何海清,梁坤,曾少华,田军,张国生,段晓文,刘军平,吴培红,徐小林[3](2021)在《我国油气资源管理改革与中国石油创新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放宽油气勘查开采限制,实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推行竞争性出让,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国有油企面临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改革压力。深入了解油气资源改革动向,深刻剖析存在问题与挑战,对于国有油企改革管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油气资源管理历程、明确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中国石油主动适应改革,创新管理实践,探索形成的矿储与部署联动、矿储内部动态配置、新区评价与竞争获取、有效增储、储量价值评估和对外合作等六大机制,并基于国有油企实践,研究提出矿权退减需突出鼓励勘探发现原则、完善出让区块选区划设机制、完善储量动态管理与探采合一管理、构建油气资源储量市场服务体系、给予国有油企制度性安排等5点建议,以更好地助力国内油气业务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何海清,范土芝,郭绪杰,杨涛,郑民,黄福喜,高阳[4](2021)在《中国石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文章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发展思路与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创新和资源战略,突出高效勘探,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加强重点盆地、重点领域集中勘探,强化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和领域目标研究;创新和完善了凹陷区砾岩成藏、浅水三角洲大面积岩性成藏、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三古"控藏、走滑断裂"断溶体"控藏、前陆冲断带深层成藏、页岩油"四要素"成藏富集、页岩气"三控"成藏富集、深层火山岩"三元"控藏等地质理论与认识;攻关形成了"双高"和"双复杂"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深层—超深层钻完井、深层测试、长水平井压裂技术等为代表的勘探(评价)技术。在四川、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大盆地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页岩油气、成熟探区、火山岩领域取得了34项重大勘探成果,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性长期高位增长,为石油产量稳中上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奠定了资源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科学谋划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推动六大盆地和五大领域常规油气持续规模增储及非常规资源快速发展,加快落实油气规模增储大场面,积极准备战略接替区和重大接替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资源基础。
王宜林,赵文智,杜金虎,何海清,胡素云,郭绪杰,王居峰[5](2021)在《中国石油风险勘探工程决策管理与实施成效》文中研究表明风险勘探工程自2004年决策启动至今已实施16年,相继发现了克深、安岳和玛湖等数个大油气区,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储量增长。回顾工程启动背景、决策管理流程、整体实施成效,以安岳海相大气田、克深大气田、玛湖大油田等重点风险勘探工程的成功案例为实例,分析了管理决策在理论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对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有所启迪。风险勘探实施在于管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敢冒地质风险、谋求勘探突破的决心。勘探立足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四新"领域优选目标,突出发现的战略性与规模性,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超前准备和勘探重大突破。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完备的科学管理流程与评价参数体系,为突破和发现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以来,风险勘探工程累计实施探井350余口,100余口获工业油气流,在海相碳酸盐岩、深层—超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等领域获16项战略突破、20项重要发现和18项重要苗头,创新、深化了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形成了相关领域勘探配套技术,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及其他油公司风险勘探提供了借鉴。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难度会加大,应坚持立足"四新"领域地质研究先行,地震准备到位,工程技术支撑,保证资金投入,相信会对油气储量长期稳定增长和保证国家油气供应安全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王广昀,王凤兰,赵波,孙国昕,蒙启安,王永卓,梁江平,方艳君[6](2021)在《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形势与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简称大庆油田公司)面临"后备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等难题。通过回顾大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历程,总结了各领域勘探开发成果与技术系列,阐述了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大庆油田公司发展战略构想。分析认为:大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完善了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发展了陆相坳陷湖盆、复杂断陷、火山岩、致密油气等勘探理论,形成了配套的勘探开发特色技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不断拓展与延伸,结合大庆长垣油田的特高含水期开发和长垣外围油田的难采油气储量动用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开发难题,大庆油田公司明确了在完善已有勘探开发技术基础上,加快页岩油、碳酸盐岩勘探开发配套技术攻关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难采储量有效动用配套技术攻关等,以期实现后备资源有效接替和提高油气产量目标。同时,通过分析面对矛盾和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大庆油田公司提出了"本土油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海外油气业务规模跨越发展、新兴接替业务稳步有序发展和服务业务优化升级发展"的发展战略。基于大庆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编制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开发规划方案,为大庆油田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李迪[7](2020)在《BG(中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天然气为45%,石油已超70%。我国石油,页岩气可采储量均在全球前茅,但国内油服公司的各方面发展不足,无法对我国的油井进行充分的开采。因此,本文对全球三大油服公司之一的BG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为国内油服制定企业战略时提供一些参考。通过文献研究法,咨询访问法,掌握到BG(中国)公司是美资大型油服公司BG在中国的分公司,向全球油气井提供开发以及加工工业的专业设备和服务,是最早一批与中国石油公司展开合作的海外油服公司。对BG(中国)公司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民营油服企业业务较为单一,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国有油服技术涉及范围广包,但仅具有普通应用型油气田的开发技术,缺乏高端设备的自主生产的能力,核心设备仍需从竞争对手手中引进。国有油服以公司性质优势,占国内油服百分之八十五的市场份额。从BG(中国)公司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了解到公司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专注于提高油气开采技术,近年来公司油服研发费用均在6亿美元左右。BG(中国)公司在中国的油气开采业务涉及业务广,但由于在中国无完善的设备生产厂,设备需从美国运到国内,导致BG(中国)公司各项成本较高,与民企国企竞争技术普通油井时无优势。本文通过SWOT对BG(中国)公司分析得出,公司应着重发展高技术油气田开采,即页岩气及海上油田开采。提升中国设备厂的油服设备生产能力,借助母公司的研发能力,提升油气井开采技术核心竞争力,把握中国全面开放油气开采政策机遇,以此来占据更多中国的油田服务市场份额。
郑诗萌[8](2020)在《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其发展战略的制定,特别是在动荡的石油能源市场,企业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吉林油田属于国家控股的大型能源集团,距今已有60年历史,油、气产能丰富,原油和天然气累计开采约1.7亿吨和199亿方,且油气开采量每年呈梯级增长,现已达到700万吨,这对满足国家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开发时间长,技术储备与资源劣质化不相适应、业务开发转型与新能源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显露,吉林油田公司完全成本逐年上升;在国际多方因素作用下油价震荡下行,这对企业来说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好的经营成果、新能源兴起对石油相关企业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都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并希望通过理论分析研究,最终落脚于石油公司面对当前新能源形势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上,旨在帮助吉林油田积极面对和解决当前的不利局面,用战略的眼光谋划未来的发展道路,寻求突围之路。首先,需要对吉林油田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借助PEST分析模型,综合考察影响吉林油田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研究企业的内部全局,分别从吉林油田的资源储备、能源开采、科技研发以及运营管控四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吉林油田外部环境和内部局势分析后,再利用态势分析法即SWOT理论,整合资料,总结吉林油田企业内部的优点和不足,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此进行科学定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其次,结合吉林油田公司实际情况,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并相应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再次,从工程技术、生产保障、多种经营和市场开发四个方面具体表述了战略实施内容;最后从组织、人力、改革、资金、科技、企业文化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战略实施具体保障措施,即优化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调整、稳妥有序深化改革、资金配置保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因此,分析总结吉林油田内部优化和外部考验等发展问题,能够为企业科学定位,扩大规模、提高产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意见和帮助。同时,能够让企业正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认真分析,科学决策,处理好发展中的矛盾,从而促进吉林油田整体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其它国有企业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李鹭光,何海清,范土芝,刘合年,杨涛,万仑坤,黄福喜,李志[9](2020)在《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立足国内、拓展海外,树立高效勘探理念,国内外油气勘探取得13项重大突破和战略新发现,形成10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在总结"十三五"以来国内外重要勘探进展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发展潜力和上游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未来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坚持稳健发展方针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实施资源战略,国内油气并重、常非并举,立足七大盆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2019—2025年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108t油当量以上,至2025年实现油气产量2.2×108t油当量;海外立足常规、油气并举,优化发展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合作区,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规模。提出打好国内勘探开发进攻战、做好海外优质高效发展大文章、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强高素质勘探开发人才队伍建设5条保障措施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刘力华[10](2019)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是基于地理概念的北极、北极圈和北冰洋以及与相关国家的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消融,使北极航线的通航成为可能,并使“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冰上丝绸之路”依托北极航线东北航道,并经过俄罗斯北部沿海支点港口,通过西北欧向南到达欧洲,是亚欧间最便捷的海运通道。论文以要素禀赋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经济理论、海权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重要支撑,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重点分析了航道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北极能源合作、围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金融合作以及预期效应、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其中,东北航道出现的无冰期时间窗口以及沿途海峡自然状况是航线规划的依据,统一港口互联互通标准、合作便利化标准以及资源秉赋标准是确定支点港口的前提。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开发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强港口及港口城市功能的综合规划,全面提升东北航道适航条件和商业价值。其次,要加强能源产业合作,能源产业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同俄罗斯开展的北极油气开发合作,应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推动。为了加快能源产业合作,应以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契入点,开展能源平台型项目合作;以合作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加强跨国能源合作的制度建设。再次,要加强金融合作。深化沿线跨国金融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产业合作的重要保障。金融合作的内容,既包括商业银行、多边机构的信贷合作,也包括资本市场的债权、股权等多元化跨境投融资合作。为了更好的开展金融合作,沿线国家须在跨境支付结算清算、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国金融监管等领域加强合作。“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沿线国家海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有利于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广阔的展业空间。其次,中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将利于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缓解能源结构性矛盾,保障能源安全,并带动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再次,与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将为我国金融贸易发展提供广阔蓝海。通过推动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发展,能够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首先,极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尤其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采、存储等技术支持有待进一步创新。其次,航道建设以及能源产业合作资金需求大,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合作支持。再次,北极资源的开发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性合作机制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务实的规划,这也是论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二、中国石油近几年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下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石油近几年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下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开发现状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1.2 气藏地质及工程特征 |
2 中国石化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
2.1 川西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
2.1.1 勘探进展 |
2.1.2 开发进展 |
2.2 通南巴地区勘探开发进展 |
2.3 元坝地区勘探开发进展 |
2.4 资阳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
3 中国石油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
4 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进展 |
4.1 明确了川西坳陷须二段成藏过程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
4.1.1 厘定了各成藏事件时空序列及成藏过程 |
4.1.2 明确了天然气富集规律 |
1) 成藏期古构造控制了天然气富集的范围和规模 |
2) 差异致密作用是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
3) 晚期构造调整形成的断缝系统使气水关系复杂,控制裂缝甜点分布 |
4.2 形成了勘探有利区带及圈闭动态评价技术 |
4.3 建立了致密砂岩气藏“甜点”模式及其评价标准 |
4.3.1 提出了储层分类新方案 |
4.3.2 建立了气藏“甜点”模式及标准 |
1) 断褶裂缝型甜点 |
① 网状缝型 |
② 构造单缝型 |
2) 基质储渗型甜点 |
① 层理缝型 |
② 孔隙型 |
4.4 初步形成裂缝体精细刻画技术 |
4.5 形成致密储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 |
4.6 初步形成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 |
4.7 提高产量压裂改造技术取得新进展 |
5 下步攻关方向 |
5.1 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攻关方向 |
5.1.1 持续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 |
5.1.2 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描述技术 |
5.1.3 持续攻关优质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
5.1.4 持续攻关流体预测技术 |
5.1.5 强化钻完井及储层改造提产技术攻关 |
5.1.6 深入开展开发政策优化技术研究 |
5.2 下步勘探开发重点攻关类型及地区 |
5.2.1 优先动用裂缝体储量,重点在川西坳陷、元坝地区、通南巴和普光地区开展评价研究 |
5.2.2 大力开展基质储渗体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攻关,重点在川西坳陷和元坝地区开展研究 |
5.2.3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 |
6 结论 |
(2)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 |
2.1.2 战略层次 |
2.1.3 战略管理 |
2.1.4 发展战略 |
2.2 相关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2.2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
2.3 战略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 |
第三章 ZY石油工程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ZY石油工程公司概况 |
3.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经营情况 |
3.3.2 组织结构 |
3.3.3 人力资源情况 |
3.3.4 技术情况 |
3.3.5 文化理念 |
第四章 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4.1 ZY石油工程公司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遇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 |
4.2.1 企业愿景 |
4.2.2 战略目标 |
4.2.3 业务层战略 |
4.2.4 职能战略 |
第五章 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1 完善企业管理 |
5.2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
5.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
5.4 推动技术创新 |
5.5 深化降本增效 |
5.6 推进品牌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我国油气资源管理改革与中国石油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气资源管理改革历程与成就 |
1.1 计划管理阶段(1949—1978年) |
1.2 计划向市场转型阶段(1979—1998年) |
1.3 市场管理体制稳定发展阶段(1999—2014年) |
1.4 市场化改革加速阶段(2014年以来) |
2 油气资源管理改革方向与国有油企面临的挑战 |
2.1 油气资源管理改革方向 |
2.2 国有油气企业面临的挑战 |
3 中国石油顺应改革的创新实践 |
3.1 建立矿储与部署联动机制 |
3.2 建立矿储内部动态配置(内部流转)机制 |
3.3 建立新区评价和竞争获取机制 |
3.4 建立健全公司有效增储机制 |
3.5 建立储量价值评价体系 |
3.6 建立公司对外合资合作机制 |
4 深化油气资源管理改革的几点建议 |
4.1 探矿权到期退减制度设计中要突出鼓励勘探发现原则或考虑采用经济手段调控 |
4.2 尽快完善出让区块的选区划设机制,并建立成交激励机制 |
4.3 对肩负国家重要责任的市场主体给予一定特殊制度安排 |
4.4 完善油气储量动态管理与探采合一管理 |
4.5 构建油气资源储量市场服务体系 |
5 结论 |
(4)中国石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 |
1.1 岩性—地层领域取得13项重大勘探成果 |
1.1.1 创新凹陷区砾岩油藏和大面积致密砂岩地质理论认识 |
1.1.2 攻关形成玛湖砾岩油藏高精度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
1.1.3 攻关形成黄土塬高信噪比、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致密储层预测技术 |
1.1.4 攻关形成深层致密储层水平井压裂提产技术 |
1.1.5 取得3项重大突破并探明10个亿吨级或千亿立方米级规模储量区 |
1.2 海相碳酸盐岩领域取得6项重大勘探成果 |
1.2.1 创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和走滑断裂“断溶体”控藏理论认识 |
1.2.2 攻关形成碳酸盐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
1.2.3 取得4项重大突破并探明1个亿吨级和1个万亿立方米级规模储量区 |
1.3 前陆冲断带领域取得4项重大勘探成果 |
1.3.1 创新前陆冲断带深层油气成藏地质认识 |
1.3.2 攻关形成超深层“双复杂”地震勘探技术 |
1.3.3 取得2项重大突破并初步落实2个万亿立方米级规模储量区 |
1.4 页岩油气勘探取得7项重大勘探成果 |
1.4.1 创新陆相页岩油和海相页岩气成藏富集理论认识 |
1.4.2 攻关形成页岩油气水平井压裂提产技术 |
1.4.3 取得4项重大突破并探明3个页岩油气规模储量区 |
1.5 成熟探区实现持续规模增储 |
1.5.1 深化完善了潜山内幕及断陷湖盆油气富集规律认识 |
1.5.2 持续强化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关键技术 |
1.5.3 发现和落实了多个千万吨级效益储量区 |
1.6 深层火山岩油气藏取得3项重大勘探成果 |
1.6.1 创建深层火山岩油气藏“三元”控藏新模式 |
1.6.2 持续攻关深层火山岩勘探关键技术 |
1.6.3 取得3项重大突破 |
2 未来重点勘探领域与发展方向 |
2.1 未来重点勘探领域 |
2.2 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
3“十四五”油气勘探发展思路与战略 |
3.1 发展思路 |
3.2 发展战略 |
4 结语 |
(5)中国石油风险勘探工程决策管理与实施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险勘探工程的启动背景 |
1.1 实施风险勘探工程是加快推进油气增储上产的迫切需求 |
1.2 加强风险勘探是中国石油实现油气规模增储、稳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
1.3 探索新的勘探决策管理体系是新形势下实现新区新领域勘探持续突破的必然选择 |
1.4 国际油公司区域油气勘探的成功做法为实施风险勘探提供了借鉴 |
2 风险勘探工程的决策管理 |
2.1 创新管理办法,确保风险勘探工程高效运行 |
2.2 强化主管部门组织管理,总体把握勘探领域选择方向 |
2.3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与审批流程,保证钻探目标质量 |
2.4 制定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风险目标有序接替 |
2.5 发挥油田公司实施的主体作用,保证风险勘探工程质量 |
2.6 坚持钻后评价,持续推动重大区带勘探突破 |
3 风险勘探工程的实施成效 |
3.1 持续推动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和发现,新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 |
3.1.1 海相碳酸盐岩领域获8项战略突破,有效推动了安岳等大中型油气田发现 |
3.1.2 深层—超深层领域获4项战略突破,发现了库深等多个大中型油气富集区 |
3.1.3 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获2项战略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在中国石油油气储量发现中的主体地位 |
3.1.4 非常规领域获3项战略突破,推动了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发展 |
3.2 深化重点领域油气地质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关键配套技术 |
3.2.1 创新成藏认识,形成适用配套技术,为碳酸盐岩油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
3.2.2 创建成藏新模式,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助推前陆冲断带超深层油气勘探多点开花 |
3.2.3 持续深化大面积岩性地层成藏理论认识,推动富油气凹陷斜坡区发现多个大型油气区 |
3.3 培养并造就了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持续开展风险勘探奠定人才基础 |
3.4 风险勘探工程的决策管理与成功做法,在油气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及借鉴 |
4 风险勘探发展战略 |
4.1 未来风险勘探重点领域 |
4.2 保障措施 |
5 结语 |
(6)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形势与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勘探开发历程分析 |
2 勘探开发进展与展望 |
2.1 松辽盆地北部石油领域 |
2.1.1 大庆长垣油田 |
2.1.2 大庆长垣外围油田 |
2.1.3 双城油田 |
2.1.4 中浅层页岩油 |
2.2 海拉尔盆地石油领域 |
2.2.1 中部断陷带 |
2.2.2 外围凹陷 |
2.3 大杨树盆地石油领域 |
2.4 松辽盆地北部天然气领域 |
2.4.1 营城组火山岩气 |
2.4.2 沙河子组致密气 |
2.4.3 古中央隆起带基岩天然气 |
2.4.4 深层其他领域 |
2.5 流转区块天然气领域 |
2.5.1 四川盆地流转区块 |
2.5.2 塔里木盆地塔东流转区块 |
2.6 海外石油开发领域 |
2.6.1 蒙古国塔木察格油田 |
2.6.2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 |
3 发展战略 |
3.1 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
3.2 优势和潜力 |
3.3 发展战略目标 |
3.4 发展战略蓝图 |
3.4.1 本土油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重点做好“三大支柱产业” |
3.4.2 海外油气业务规模跨越发展,重点建设“三大基地” |
3.4.3 新兴接替业务稳步有序发展,重点培育“三个增长极” |
3.4.4 服务业务优化升级发展,重点推进“四个一批” |
4“十四五”规划 |
4.1 规划部署 |
4.1.1 部署思路 |
4.1.2 部署原则 |
4.1.3 部署方案 |
4.1.3. 1 油气勘探方案 |
4.1.3. 2 油气开发方案 |
4.2 风险分析 |
4.2.1 资源与技术产量风险 |
4.2.2 投资与效益产量风险 |
4.2.3 环境与施工产量风险 |
4.3 保障措施及对策 |
4.3.1 核心技术攻关 |
4.3.2 创新体制机制 |
4.3.3 争取政策支持 |
5 结论 |
(7)BG(中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BG(中国)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我国石油服务行业发展概述 |
2.1.1 我国石油勘探情况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产业环境分析 |
2.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2.3.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2.3.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2.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2.3.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第三章 BG(中国)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3.1 BG(中国)公司现状及其战略分析 |
3.2 BG(中国)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
3.2.1 人力资源 |
3.2.2 财务资源 |
3.2.3 品牌资源 |
3.2.4 运营能力 |
3.2.5 技术能力 |
3.2.6 小结 |
第四章 BG(中国)公司发展战略构建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Strengths) |
4.1.2 劣势(Weaknesses) |
4.1.3 机会(Opportunities) |
4.1.4 威胁(Threats) |
4.2 战略选择 |
4.2.1 战略选择指导思想 |
4.2.2 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 |
4.2.3 战略方向选择 |
4.3 战略规划 |
第五章 BG(中国)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公共关系 |
5.2 技术开发 |
5.3 管理理念本土化 |
5.4 加强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 |
5.5 人力资源管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2章 吉林油田公司现状和问题 |
2.1 吉林油田公司概况 |
2.2 吉林油田公司发展现状评价 |
2.3 吉林油田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章 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 |
3.1 吉林油田公司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 吉林油田公司内部环境 |
3.3 吉林油田公司SWOT分析 |
第4章 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 |
4.2 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近期油气勘探主要进展 |
1.1油气勘探取得13项重大突破和新发现 |
(1)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发现10亿吨级特大型砾岩油藏。 |
(2)页岩油发现10亿吨级庆城大油田,勘探及攻关试验结果坚定了中国页岩油大发展的信心。 |
(3)页岩气形成万亿立方米大气区,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为持续上产提供后备领域。 |
(4)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高探1井获战略突破。 |
(5)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中秋段中秋1井获重大发现。 |
(6)塔里木盆地库车博孜—大北地区获重大发现。 |
(7)四川盆地永探1风险探井开辟了火山岩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
(8)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隆平1井风险勘探取得重要发现。 |
(9)新区勘探发现新的含油气盆地——巴彦河套盆地发现超亿吨级油田。 |
(10)巴西里贝拉项目快速发现与探明16×108t深水整装巨型油田。 |
(11)阿姆河右岸西召拉麦尔根构造带和东部深洼带获重要突破。 |
(12)乍得邦戈尔盆地基岩潜山复合体获重大突破。 |
(13)苏丹6区Sufyan凹陷南部陡坡带开辟勘探新领域。 |
1.2油气勘探形成10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 |
2上游业务发展形势与挑战 |
2.1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资源条件 |
(1)剩余资源仍比较丰富,油气勘探总体处于勘探中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
(2)大型盆地剩余油气资源丰富,“5油3气”六大盆地是持续增储上产主体。 |
(3)四大领域始终是未来油气勘探和增储重点。 |
(4)非常规油气是近期及未来增储上产的生力军。 |
2.2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1)勘探开发对象日益复杂,规模增储与持续上产难度加大。 |
(2)受生态环保区和地方政策影响,加快发展面临较大制约。 |
(3)资源国局势动荡、经营环境恶化,如军事政变,经济制裁、货币贬值等因素,影响海外项目的正常运营。 |
3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战略 |
3.1发展思路 |
3.2发展目标 |
(1)国内: |
(2)海外: |
3.3保障措施 |
(1)打好国内勘探开发进攻战,推动油气持续增储上产。 |
(2)做好海外优质高效发展大文章,推动油气权益产量持续增长。 |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撑油气上游业务稳健发展。 |
(4)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推动上游业务高质量发展。 |
(5)弘扬石油精神,建设高素质勘探开发队伍。 |
4结论 |
(10)“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际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冰上丝绸之路”范畴研究 |
1.3.2 北极航线相关研究 |
1.3.3 支点港口选择及建设研究 |
1.3.4 北极能源开发及其影响相关研究 |
1.3.5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 |
1.3.6 文献综述评价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定性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统计分析法 |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
2.1 一般分析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范畴 |
2.1.3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功能 |
2.2 相关理论 |
2.2.1 要素禀赋理论 |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3 地缘经济理论 |
2.2.4 海权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条件和动因 |
3.1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条件 |
3.1.1 自然条件:北极航线出现无冰窗口期 |
3.1.2 技术条件:技术进步加速航道商用化 |
3.1.3 通航条件:主要国家成功在北极通航 |
3.2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动因 |
3.2.1 降低海运成本 |
3.2.2 油气资源禀赋互补 |
3.2.3 风险成本因素减少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4.1 东北航道适航线路 |
4.1.1 途经海峡船舶适航情况 |
4.1.2 适航线路选择的依据 |
4.1.3 适航线路选择 |
4.2 航道附属基础设施建设 |
4.2.1 航道数据库建设 |
4.2.2 东北航道信息化建设 |
4.2.3 极地船舶装备建设 |
4.3 支点港口选择及基础设施建设 |
4.3.1 支点港口选择标准 |
4.3.2 支点港口的选取 |
4.3.3 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冰上丝绸之路”能源产业合作 |
5.1 能源产业项目型合作 |
5.1.1 中俄亚马尔LNG天然气项目分析 |
5.1.2 中俄油气资源项目型合作 |
5.1.3 新能源领域项目型合作 |
5.2 能源产业平台型合作 |
5.2.1 特色能源产业园区 |
5.2.2 油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
5.2.3 北极能源物流园区 |
5.3 能源产业制度型合作 |
5.3.1 中俄国家间能源制度合作 |
5.3.2 中俄能源议价定价制度合作 |
5.3.3 中俄原油期货交易制度合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冰上丝绸之路”金融合作 |
6.1 银行信贷及资本市场合作 |
6.1.1 商业银行信贷合作 |
6.1.2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作 |
6.1.3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联动合作 |
6.1.4 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合作 |
6.2 多边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
6.2.1 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
6.2.2 开发性金融机构多边金融合作 |
6.2.3 多边金融机构全球融资合作 |
6.3 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
6.3.1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合作 |
6.3.2 金融监管系统合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预期效应分析 |
7.1 能源合作对能源结构改善效应 |
7.1.1 将优化中国能源进口结构 |
7.1.2 降低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 |
7.1.3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
7.1.4 有助于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 |
7.2 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
7.2.1 可为过剩产能提供国际市场 |
7.2.2 将促进关联产业发展 |
7.2.3 拓展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空间 |
7.3 对中俄经贸关系积极效应 |
7.3.1 投资规模增加和领域扩大 |
7.3.2 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
7.3.3 促进中俄开启自贸协定谈判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8.1 面临的问题 |
8.1.1 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问题 |
8.1.2 油气开发技术、环保和划界问题 |
8.1.3 合作机制不健全问题 |
8.2 对策建议 |
8.2.1 多维度提升航运能力 |
8.2.2 创新国际能源合作机制 |
8.2.3 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中国石油近几年新区油气勘探成果及下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J]. 郑和荣,刘忠群,徐士林,刘振峰,刘君龙,黄志文,黄彦庆,石志良,武清钊,范凌霄,高金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2]ZY石油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旭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我国油气资源管理改革与中国石油创新实践[J]. 李国欣,何海清,梁坤,曾少华,田军,张国生,段晓文,刘军平,吴培红,徐小林.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2)
- [4]中国石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发展战略[J]. 何海清,范土芝,郭绪杰,杨涛,郑民,黄福喜,高阳.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1)
- [5]中国石油风险勘探工程决策管理与实施成效[J]. 王宜林,赵文智,杜金虎,何海清,胡素云,郭绪杰,王居峰.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1)
- [6]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形势与发展战略[J]. 王广昀,王凤兰,赵波,孙国昕,蒙启安,王永卓,梁江平,方艳君.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1)
- [7]BG(中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迪. 广西大学, 2020(07)
- [8]新能源背景下吉林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郑诗萌.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J]. 李鹭光,何海清,范土芝,刘合年,杨涛,万仑坤,黄福喜,李志.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1)
- [10]“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D]. 刘力华.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