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不再管理婚介机构

民政不再管理婚介机构

一、民政不再管理婚介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1](2020)在《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能够有效推动社区管理与建设,不断提高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和参与社区自治的能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YZ市HJ区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为研究对象,以公民社会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研究分析了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困境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红马甲义工队是YZ市HJ区X社区成立以后组建的第一个社区组织,也是YZ市第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经过近15年的发展,红马甲义工队现已拥有红马甲调解队、红马甲金媒婚介、红马甲巡逻队等8支队伍。红马甲义工队在弥补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建立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整合共享社区内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红马甲义工队在参与X社区治理过程中,目前还面临专业人才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居民参与度低、服务项目有限等困境,其主要成因是组织文化相对落后、资金筹集比较困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居民互助观念淡薄。为了更好地发挥红马甲义工队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可以采取明确社会组织功能、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制定科学的运行机制等对策。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以某个特定社区内特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并不多见。

赵爽[2](2019)在《婚姻型人口拐卖犯罪研究 ——以中国大陆的“越南新娘”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越之间地理位置相连,边境语言文化相通,交往日益频繁,同时跨国拐卖妇女犯罪案件也在持续增长,拐卖妇女犯罪不仅侵犯了被拐卖妇女个人的人身权利,还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尽管中越两国举行了多次联合打击行动,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该类犯罪活动有增无减,并未被有效遏制。中越之间拐卖妇女案件多为婚姻型的拐卖,这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剥削为主的拐卖,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拐卖越南妇女案进行检索,找出其中的婚姻型拐卖案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描述其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发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措施。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犯罪活动的发生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在收买端长期存在的生男偏好及传宗接代的思想导致严重的性别比失衡,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出现了大量的“婚姻剩余人口”。这些大龄未婚男性被排斥在婚姻市场之外,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其次在被害人方面,越南妇女处在性别贫困、经济贫困的双重贫困之下,迫切的希望逃离越南来改变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具有极为强烈的外流意愿,在人贩子的鼓吹和自己的想象之下,“天堂很远,中国很近”俨然成为具有流出意愿的越南妇女的共识。犯罪人群体多为边民及收买社区农民,他们熟悉收买社区和越南妇女的特点,相互之间分工明确、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形成一条从越南或边境至中国内陆的拐卖链条。运用“失范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可以解释收买人收买被拐卖的越南妇女和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的原因。娶妻生子是收买人的目标,但是由于“天价彩礼”的出现和合法的跨国婚姻渠道不畅通,导致无法用合法手段来完成其目标,转而收买被拐卖的越南妇女,出现“失范行为”。因为收买端有着巨大的需求便会刺激拐卖者的犯罪动机,日常行为理论认为一个犯罪的发生不仅仅需要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还需要合适的犯罪目标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拐卖越南妇女的犯罪收益较高,本身具有强烈的流出意愿的越南妇女因为其脆弱地位成为合适的犯罪目标,婚姻型拐卖妇女犯罪活动与传统的介绍婚姻界限模糊,正式的打击力度不够,加之缺乏社会可谴责性便导致社会非正式监控的缺失。因此婚姻型拐卖妇女犯罪活动是以社会关系为纽带,犯罪人、被害人和收买人互动的产物。在文章最后一部分运用发展式预防的理念提出预防措施,预防的主要方式在于“疏”而不在于“堵”,一方面应该从改变性别比失衡入手减少买方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应该转变彩礼对女性的物化含义,改变“天价彩礼”的现状,构建合法的跨国婚姻机制,使得收买人拥有合法的手段完成其合法的目标。最后针对拐卖者,从减少刺激其犯罪的诱因,减少犯罪收益的角度入手,加大打击力度,并加强有效的监控,综合治理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犯罪活动。

杨慧娟[3](2019)在《婚姻市场视角下城市大龄青年择偶困境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青年婚恋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关于大龄青年婚恋问题的讨论尤为热烈。研究城市大龄青年择偶困境有利于避免我国像日本一样深陷少子化和老龄化的泥淖,提高结婚率与生育率,进而调整人口结构。本文以我国结婚率连年降低为背景,以城市大龄未婚青年为研究对象,运用婚姻市场理论从个人基本条件、择偶意愿和家庭环境三个角度对城市大龄青年择偶困境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本文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范式,运用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期生活于山西省太原市的523名30-40周岁的男性以及28-40周岁的女性进行调查。笔者对大龄未婚青年及同年龄段已婚青年的择偶观、生活状况、择偶方式等进行了对比,同时还对大龄未婚青年进行了性别间的对比。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择偶偏好、择偶途径、个人基本条件等对城市大龄未婚青年择偶困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中大龄未婚女性居多,且她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还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对男性依附性减弱。在择偶过程中传统的婚配模式仍旧根深蒂固。女性择偶行为受困于自身条件,男性则囿于经济条件。择偶过程中的择偶标准物质化、择偶范围小和择偶途径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影响。家庭因素也对大龄青年的择偶困境产生影响。为解决大龄青年的择偶困境,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大龄未婚青年要增强自身条件优势,摒弃趋利的择偶观念;充分挖掘网络的积极价值,拓宽择偶途径;注重家风家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要敢于展现温情,渐渐学会表情达意;政府应逐步完善婚介市场管理制度,严打婚托、婚骗行为,加强立法工作,创办官方婚介服务机构;社会各界可以调动各自的资源,自发举办各类型青年交友活动。

孙婷婷[4](2018)在《作为公共空间的相亲角 ——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文中提出从2005年开始,一些相亲活动以及相亲集会在我国部分城市的中心公园中陆续出现,如今中国的各大中心城市,都能找到一座属于当地人进行婚姻“交易”的相亲公园。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都市青年的择偶方式日趋多样化,为什么老年人热衷于到公园去帮孩子相亲?抛开他们对自身的家庭义务,他们创造相亲角的意义何在?因此,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滚雪球抽样以及偶遇抽样寻找访谈对象,并对相亲角的四大主体进行了梳理——父母、青年相亲者、中介和园方,旨在了解相亲角内各个主体之间如何展开互动,如何在相亲角呈现自我来探寻真相。从“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这一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特性、所蕴含的功能,以及所折射出的现代城市人在婚恋问题上的处境。在相亲角这个公共空间,父母与青年相亲者在自我呈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父母与他人互动时注重家庭文化资本展示,青年相亲者更为注重展示个人文化资本。两者对待相亲角的态度截然相反,父母是相亲角污名化的施加者,青年相亲者对相亲角评价则更为积极。与中介的互动,家长与中介一面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关系,一面成为中介最主要的举报人。中介与家长、园方三者之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对相亲角空间资源配置的争夺,本质是权力的争夺。所以相亲角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具有复杂社会关系的社会空间。但由于作为公共空间相亲角的边界属性模糊,嫖客以及互联网产品涌入到空间之中。嫖客的到来给空间制造了负面影响,而互联网产品的到来使得相亲角趋向娱乐化、市场化。通过对上述主体之间的互动,本文总结出作为公共空间的相亲角具有如下特点:开放性与影响力、可见性与信任感、非营利性与安全感,这三个特点是促使相亲者进入到相亲角的最大因素,也是相亲角得以流行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认为父母将相亲角视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背后的深刻社会内涵是父辈在个体化进程之下面对个体化表现出不适应而产生的举动,这是对中国的个体化进程做出的反思。

刘学平[5](2016)在《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外交往日益增多,人们的对待涉外婚姻的观点和态度不断变化,涉外婚姻作为改变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满足了个人追求异域生活的愿望,也更加密切和牢固了地区之间的交往。随着与外国人缔结婚姻的家庭日益增多,服务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原来所面临的问题被逐渐放大,新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婚姻登记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必须应对的挑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对促进涉外婚姻健康发展,完善社会管理方式、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具有十分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学者研究涉外婚姻登记管理主要针对涉外婚姻带来的社会问题,或是对涉外婚姻进行纯法理、法务研究,几乎没有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思维和视野来研究涉外婚姻登记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现状,运用统计、对比、访谈等研究方法,希望针对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涉外婚姻登记的共性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完善涉外婚姻管理工作尽一己之力。全文共分7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通过提出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论文选题的出发点,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点等章节,对论文的写作思路做了规范性整理。第二章是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定义婚姻登记相关术语,阐述所运用的新公共服务和新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站在政府为公众服务、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立场,研究问题对策。同时,对中外婚姻登记管理法律规定、结婚登记、协议离婚、婚姻登记管理部门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中外婚姻登记管理体制差异,从宏观层面为完善我国涉外婚姻登记制度提供参考。本章节还阐述了中国涉外婚姻登记机关设置的主要模式,涉外婚姻登记集中在省级民政部门办理已经成为各地涉外婚姻登记机关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在提升登记水平、展现国家形象、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章是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现状。追溯了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工作历史演变,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建国初期限制中外通婚,改革开放初期逐步放开涉外婚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充分保障了中外通婚的自由,将涉外婚姻登记与国内婚姻登记共同管理。随着涉外婚姻登记理念的转变,江西涉外婚姻登记机关的设置也从分散登记向集中登记转变。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致力于依法登记,热情服务,在涉外婚姻登记机关开展了标准化建设,为涉外婚姻当事人提供了庄严温馨的登记场所;实施了免费婚姻登记制度,提供多项便民、惠民服务,涉外婚姻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江西婚姻登记对外形象不断提升。第四章是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总体情况及原因分析。本章节从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数据库采集了大量数据,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了江西省涉外婚姻以外嫁型婚姻、跨国婚姻为主,婚姻登记数量逐年减少、离婚率逐年上升,跨国婚姻增加,涉台婚姻减少等发展特点。重点剖析了经济发展、对外交流频繁、非法跨国婚介活跃是导致江西省跨国婚姻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涉台婚姻转型是两岸发展的历史必然。第五章是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这一章节梳理了当前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面临的非法婚介监管难、婚姻状况管理难、涉外离婚隐患多、涉台婚姻问题多,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婚介管理配套政策不全、两岸法律衔接不畅、离婚登记约束力不强、部门信息联网不力。第六章是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对策。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涉外婚姻登记、婚介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婚姻法律法规宣传。二是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加快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建立非法婚介整治协调机制,建立外国材料核查机制。三是拓展婚姻家庭延伸服务,推广结婚颁证服务,推广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四是加强两岸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协调,增强两岸婚姻法规交流与协调统一,开展大陆配偶赴台培训和婚后回访工作,增设涉台婚姻登记审查环节。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对全文的主体部分进行了总结,并认为下一步在涉外婚姻登记审核、部门信息共享、婚姻法律法规、婚俗新风宣传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一定能推动全省涉外婚姻登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笔者结合多年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经验和所学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希望所撰写的文字能促使改进涉外婚姻管理,实现涉外婚姻的有效管理、优质服务,为健全完善我国涉外婚姻管理机制奉献一己之力。

王妍[6](2014)在《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跨国交往日益增多,人们不再局限于田园耕种,而是更多的追求富裕的生活。涉外婚姻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追求异国生活的愿望,人们可以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其中既包含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涉外婚姻数量的不断增多,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对涉外婚姻管理提出新的严峻挑战。如何对涉外婚姻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管理,对创新社会管理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的涉外婚姻管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由涉外婚姻而产生的移民现象进行社会性分析,极少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透彻的分析涉外婚姻管理。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涉外婚姻现状深入分析,运用参与观察与深层访谈的研究方法,希望针对吉林省涉外婚姻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为涉外婚姻管理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全文的基本构架为:绪论、正文与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通过提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论文选题的出发点,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结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点等章节,对论文的写作思路做了规范性整理。论文主体是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总共分为三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涉外婚姻管理发展的沿革。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涉外婚姻管理法律法规的发展,即从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日起到2003年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后的一步步的完善历程和我国涉外婚姻管理机构的完善历程,以及重点描述吉林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处成立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各时期的工作开展情况,叙述了改革开放前后涉外婚姻的管理情况,以及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各时期的发展阶段。第二章是吉林省涉外婚姻的发展现状。总共呈现出“四多”的特征:涉外婚姻数量增多;涉外婚姻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增多;涉外婚姻结婚对象来自贫困农村居多;涉外婚姻非法中介数量不断的增多。第三章是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此章总共阐述了管理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及其产生的后果。一是涉外婚姻境外登记管理的缺位问题。以涉韩婚姻为例,主要阐述了涉外婚姻境外登记管理无法可依,分析了境外登记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二是涉外婚姻中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具体分析了涉外婚姻中女性人口外流严重的原因及产生的不良影响。三是关于涉外婚姻中介的管理问题。主要依据吉林省涉外婚姻登记的具体数据,以及越南新娘逐年增多的登记量,分析潜在的涉外非法婚介大量存在的情况及产生的后果。四是关于涉外婚姻中“婚姻状况”的管理问题。具体阐述了婚姻登记机关数据不联网,导致电子政务漏洞以及婚姻登记机关和公安机关在管理上存在着交叉漏洞。最后在结论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管理对策,共计四点:一是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涉外婚姻管理的法律法规;二是应强化民政机关对婚姻的管理职能;三是加强对涉外婚介机构的管理;四是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婚姻状况的准确管理。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希望以本文起到促使我省、我国涉外婚姻管理方式方法改进的作用,实现涉外婚姻管理的准确高效,为健全完善我国涉外婚姻管理抛砖引玉。

李涛[7](2014)在《21世纪初年(2001~2012)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研究》文中提出绪论(一)选题意义婚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一,是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基础与前提,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皆息息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故而在社会生活中,婚姻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关注自身所处时代的普遍婚姻状况,热衷于探讨与婚姻有关的任何问题,人们在婚姻的缔结与维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方式等内容得以一一呈现,这就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婚姻文化。可以看出,婚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形态在婚姻领域的具体体现,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

顾颖[8](2014)在《中国现代婚介服务研究 ——以南京为例》文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通过婚姻建立家庭,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了当下日益严峻的婚恋择偶压力,亟须婚介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和渠道,对各年龄阶段的单身人士婚恋择偶进行有针对性的协调和指导。因此,研究我国的婚介服务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思考框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南京市婚介服务为考察点,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婚介服务进行探析:一是婚介服务的客体,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当代婚介服务对象的基本特征、择偶需求、婚恋择偶观以及对婚介服务的认同度;二是婚介服务的主体,探究从古代媒婆,到现代婚恋介绍人、婚姻介绍所、报纸婚介、电视婚介、网络婚介、以及各种类型的相亲交友会的变迁过程,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三是婚介服务的内容,以南京X婚介所为例,详细阐述我国现代婚介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研究表明,中国现代婚介服务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婚介服务客体特征显着,符合相关婚姻择偶理论;婚介服务主体多元化并存,运营趋于现代化、规范化;婚介服务内容专业化、系统化。同时也发现,我国婚介服务仍存在管理缺失、诚信危机、价值观混乱、服务不规范、认同度偏低等问题,并从政府、婚介主体、婚介客体等维度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婚介服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实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王彩霞[9](2013)在《天下婚介一般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主体的难确定性、查处的复杂性等原因,网络婚介成为乱象中的乱象。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婚介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无从监管,无法可依,消费者投诉无门。婚姻正在成为一门生意。不知何由,适婚男女单身率越来越多,而且越是大城市,这个比率越高。对婚姻的焦虑催生了婚介事业的空前繁荣。但这成人之美的好事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个陷阱。

晓秋[10](2011)在《网络婚介究竟是个什么角色》文中提出作为公司,它应该属于工商部门管理;作为网站,又归属工信部;它从事的是婚恋介绍,这又属于民政部门管辖范围。对于发生的各色骗局,婚恋交友网站是什么样的态度呢?面对受害者刘擎及其他人的投诉,相关婚恋网站通常只是拉黑涉嫌欺骗的会员的账号,并无进一步的道歉、赔偿及改进行动,况且被拉黑的骗子会员可以稍微修改资料重新注册一个或多个账号,网站并没有鉴别及阻止的措施,这样网站实际上没有做任何有效的行动来处罚骗子、阻止骗子。

二、民政不再管理婚介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政不再管理婚介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1)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社会组织
        二、社会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公民社会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
    第一节 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背景
        二、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
        一、按社区与社会组织不同关系进行分类的模式
        二、按治理网络扩展的范围方向和治理主体的协作形式进行分类的模式
第四章 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和成效
    第一节 X社区及红马甲义工队概况
        一、X社区概况
        二、红马甲义工队概况
    第二节 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和成效
        一、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
        二、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
第五章 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
    第一节 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困境
        一、专业人才缺乏
        二、工作经费不足
        三、居民参与度低
        四、服务项目有限
    第二节 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困境的形成原因
        一、组织文化相对落后
        二、资金筹集比较困难
        三、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四、居民互助观念淡薄
第六章 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困境化解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社会组织功能
        一、承接政府相关职能
        二、分担政府相关职责
        三、发挥上传下递作用
    第二节 促进社区资源整合
        一、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二、建设社区协商共治平台
        三、打造社会组织服务平台
    第三节 加强义工队自身建设
        一、鼓励专业社工参与
        二、支持志愿骨干参与
        三、加强组织成员教育
    第四节 制定科学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二、健全促进支持机制
        三、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婚姻型人口拐卖犯罪研究 ——以中国大陆的“越南新娘”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犯罪的概述
    第一节 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的犯罪背景
        一、性别比失衡对婚姻市场的挤压
        二、贫富差距凸显“婚姻剩余人口”
    第二节 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犯罪的现状
        一、案发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案发地域相对集中
        三、大量犯罪黑数存在
第二章 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犯罪的群体特征
    第一节 收买人特征
        一、多分布在内陆农村地区
        二、社会地位低下
        三、以家庭为单位参与
    第二节 被害人特征
        一、主观上的流出意愿
        二、对被拐卖敏感性较差
        三、对被拐卖事实的容忍
    第三节 拐卖人特征
        一、上游拐卖者多为越南籍
        二、中国边民参与居间贩运
        三、下游拐卖者为当地“媒婆”
第三章 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犯罪原因分析
    第一节 适婚女性市场需求大
        一、农村适婚男女比例失衡
        二、“越南新娘”婚姻成本低
        三、买卖婚姻道德成本低
    第二节 “越南新娘”合法婚姻渠道不畅
        一、涉外婚介机构监管混乱
        二、自由通婚存在重重障碍
    第三节 拐卖“越南新娘”犯罪机会多
        一、犯罪成本低
        二、犯罪目标易得
        三、社会监控缺失
第四章 婚姻型拐卖越南妇女犯罪的防控
    第一节 促进婚姻市场男女比例平衡
        一、逐步改变性别比失衡
        二、改变彩礼对妇女的物化含义
        三、对农村地区精准扶贫
    第二节 构建合法跨国婚姻机制
        一、开放并监管涉外婚介机构
        二、合法跨国婚姻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 减少拐卖“越南新娘”犯罪机会
        一、创新边境管理模式
        二、加强社会组织监督
        三、加大打击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婚姻市场视角下城市大龄青年择偶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分析框架
    2.1 理论视角
        2.1.1 婚姻市场理论
        2.1.2 择偶梯度理论
        2.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 数据来源
    2.3 变量
    2.4 研究方法与模型
        2.4.1 数据收集方法
        2.4.2 数据分析方法与模型
3 个人因素对择偶困境的影响
    3.1 个人基本条件的影响
        3.1.1 描述统计结果及解释
        3.1.2 相关性及回归模型结果及解释
    3.2 择偶意愿的影响
        3.2.1 描述统计结果及解释
        3.2.2 相关性及回归模型结果及解释
4 家庭环境对择偶困境的影响
    4.1 描述统计结果及解释
    4.2 相关性及回归模型结果及解释
5 社会环境对择偶困境的影响
6 结语
    6.1 结论与讨论
        6.1.1 结论与预测
        6.1.2 城市大龄青年如何摆脱择偶困境
    6.2 不足及努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作为公共空间的相亲角 ——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相亲角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公共空间相关论述
        1.2.3 关于公园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1.2.4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1.3 概念界定及分析工具
        1.3.1 概念界定
        1.3.2 分析工具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方法不足
    1.5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1.6 研究创新
第2章 人民公园相亲角素描
    2.1 相亲角的发展历程
        2.1.1 自发组织:从“茶馆”相亲到“公园”相亲
        2.1.2 能人带动:“公益红娘”助阵“白发相亲”
        2.1.3 政府协调:婚介所的进入与退出
    2.2 相亲角多元群体印象
        2.2.1 父母:相亲代理人
        2.2.2 单身青年:旁观的参与者
        2.2.3 婚介从业者:相亲角里的“黑户”
        2.2.4 公园管理者:公园相亲秩序的维护者
    2.3 相亲角的特点
        2.3.1 空间分配:区域化管理
        2.3.2 空间群体分化:圈子
第3章 相亲者入场:公共空间内的自我呈现
    3.1 相亲者的入场动因
        3.1.1 “失败”的择偶渠道
        3.1.2 “缺失”都市社会关系网
        3.1.3 相亲角社会化传播
    3.2 公共空间中的自我呈现
        3.2.1 自我形象塑造:印象管理
        3.2.2 自我情感表达:差异性的摊位展示
        3.2.3 自我意图掩盖:面具化表达
    3.3 污名化的相亲角
        3.3.1 家长眼中的“是非地”
        3.3.2 媒介呈现:妖魔化的相亲角
    3.4 青年相亲者的自我呈现
        3.4.1 积极融入
        3.4.2 个人形象的呈现
第4章 中介的介入:公共空间中的市场力量
    4.1 市场介入动因分析
        4.1.1 寻求谋生或创业机会——商业机会挤压
        4.1.2 市场需求旺盛——相亲角的吸引力
        4.1.3 非正式空间的存在——潜在就业机会
    4.2 中介的空间生存博弈
        4.2.1 中介VS园方:空间的争取
        4.2.2 中介VS相亲参与者:空间的争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的入场者:相亲角中的越轨者和互联网产品
    5.1 消失的边界:伪装的“嫖客”入场
        5.1.1 “嫖客”的产生
        5.1.2 “嫖客”的行动模式
    5.2 虚拟空间的侵入:互联网产品出现
        5.2.1 娱乐化入侵:网络直播
        5.2.2 商业化产品入侵:相亲APP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各主体眼中的相亲角:空间的特性
    6.1 相亲者眼中的相亲角:可见性与信任感
        6.1.1 可见性与信誉度
        6.1.2 可见性与真实性
        6.1.3 可见性与持久性
    6.2 相亲者、中介眼中的相亲角:非营利性与安全感
        6.2.1 非营利性与确定感
        6.2.2 非营利性与可控感
    6.3 相亲者、中介、新的入场者眼中的相亲角:开放性与影响力
        6.3.1 开放性与信息传播
        6.3.2 开放性与空间融合
        6.3.3 开放性与平等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相亲角的空间意义
        7.1.1 都市生活对城市空间需求转向:对日常生活空间的需求
        7.1.2 公共空间属性的转向:服务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7.2 谁的个体化困境?
        7.2.1 对中国个体化进程的反思
        7.2.2 现代性背景下个体化困境
    7.3 余论
        7.3.1 本文的发现
        7.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5)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概述
    2.1 概念
        2.1.1 婚姻登记
        2.1.2 涉外婚姻
        2.1.3 婚姻状况
    2.2 基础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外国婚姻登记管理概述
        2.3.1 外国婚姻法律规定
        2.3.2 外国结婚登记
        2.3.3 外国协议离婚
        2.3.4 外国婚姻登记管理部门
    2.4 中国婚姻登记管理概述
        2.4.1 中国婚姻法律法规
        2.4.2 中国结婚登记
        2.4.3 中国协议离婚
        2.4.4 中国婚姻登记管理部门
        2.4.5 中国涉外婚姻登记管理部门
        2.4.6 中国涉外婚姻登记机关设置主要模式
第3章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的发展历程
    3.1 涉外婚姻登记法律法规
    3.2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机关设置变迁。
        3.2.1 分散登记阶段
        3.2.2 集中登记阶段
    3.3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情况
第4章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现状
    4.1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情况
        4.1.1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总体情况
        4.1.2 跨国婚姻登记情况
        4.1.3 涉港、澳、台、华侨、出国人员婚姻登记情况
    4.2 原因分析
        4.2.1 江西经济发展与对外往来日趋频繁,跨国婚姻登记数量增加
        4.2.2 非法跨国婚介活动活跃导致涉外越、柬婚姻登记量短期内骤增
        4.2.3 涉台婚姻登记趋于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5章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面临的主要问题
        5.1.1 非法婚介监管难
        5.1.2 婚姻状况管理难
        5.1.3 涉外离婚隐患多
        5.1.4 涉台婚姻问题多
    5.2 原因分析
        5.2.1 婚介管理配套政策不全
        5.2.2 两岸法律衔接不畅
        5.2.3 离婚登记约束力不强
        5.2.4 部门信息未实现共享
第6章 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对策
    6.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1.1 完善涉外婚姻登记法律法规
        6.1.2 完善婚介管理法律法规
        6.1.3 加强婚姻法律法规宣传
    6.2 加强部门沟通协作
        6.2.1 加快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6.2.2 建立非法婚介整治协调机制
        6.2.3 建立外国材料核查机制
    6.3 拓展婚姻家庭延伸服务
        6.3.1 推广结婚颁证服务
        6.3.2 推广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6.4 加强两岸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协调
        6.4.1 增强两岸婚姻法规交流与协调统一
        6.4.2 开展大陆配偶赴台培训和婚后回访工作
        6.4.3 增设涉台婚姻登记审查环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研究创新点
一、 涉外婚姻管理发展的沿革
    (一) 涉外婚姻管理的完善历程
    (二) 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各时期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 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现状
    (一) 涉外婚姻数量增多
    (二) 涉外婚姻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增多
    (三) 涉外婚姻结婚对象来自贫困农村的居多
    (四) 涉外婚姻非法中介数量增多
三、 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涉外婚姻境外登记管理缺位问题
    (二) 涉外婚姻中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三) 涉外婚姻中关于婚介的管理问题
    (四) 涉外婚姻中“婚姻状况”的管理问题
四、 加强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涉外婚姻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 强化民政机关对婚姻的管理职能
    (三) 加强对婚介机构的管理
    (四) 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婚姻状况的准确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8)中国现代婚介服务研究 ——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古代传统媒婆研究现状
        1.2.2 现代婚恋介绍人研究现状
        1.2.3 现代婚介组织研究现状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思路、方法和假设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方法
        2.3.3 研究假设
    2.3 研究理论分析维度
        2.3.1 宏观社会学理论
        2.3.2 微观婚姻择偶理论
    2.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3 中国现代婚介服务发展背景分析
    3.1 中国婚介服务历史发展背景
        3.1.1 古代媒婆发展变迁
        3.1.2 现代婚恋介绍人发展变迁
        3.1.3 婚姻介绍所发展变迁
        3.1.4 报纸婚介发展变迁
        3.1.5 电视婚介发展变迁
        3.1.6 网络婚介发展变迁
        3.1.7 各类相亲交友会发展变迁
    3.2 中国婚介服务现实社会背景
        3.2.1 婚介发展的客观社会背景
        3.2.2 婚介发展的主观社会背景
4 中国婚介服务现状分析——以南京为例
    4.1 现代婚介服务的客体分析——基于南京市单身男女择偶婚恋观调查数据
        4.1.1 婚介服务客体基本特征
        4.1.2 婚介服务客体择偶基本要求
        4.1.3 婚介服务客体的婚恋观
    4.2 现代婚介服务的主体分析
        4.2.1 现代婚姻介绍人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4.2.2 婚姻介绍所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4.2.3 报纸婚介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4.2.4 电视婚介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4.2.5 网络婚介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4.2.6 相亲交友会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4.3 现代婚介服务的内容——以南京X婚介所为例
        4.3.1 婚介服务准备阶段
        4.3.2 婚介服务实施阶段
        4.3.3 婚介服务反馈阶段
5 中国现代婚介服务总体评估
    5.1 我国现代婚介服务总体特征
        5.1.1 婚介市场需求旺盛
        5.1.2 婚介服务客体特征显着
        5.1.3 婚介服务主体多元化、规范化
        5.1.4 婚介服务内容专业化、系统化
    5.2 我国现代婚介服务存在的问题
        5.2.1 婚介服务客体存在的问题
        5.2.2 婚介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
        5.2.3 婚介服务内容存在的问题
    5.3 完善我国现代婚介服务的建议与措施
        5.3.1 政府方面
        5.3.2 婚介主体方面
        5.3.3 婚介客体方面
        5.3.4 社会方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四、民政不再管理婚介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X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 杨静. 扬州大学, 2020(05)
  • [2]婚姻型人口拐卖犯罪研究 ——以中国大陆的“越南新娘”为视角[D]. 赵爽.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3]婚姻市场视角下城市大龄青年择偶困境研究[D]. 杨慧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作为公共空间的相亲角 ——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D]. 孙婷婷.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5]江西省涉外婚姻登记管理研究[D]. 刘学平. 南昌大学, 2016(06)
  • [6]吉林省涉外婚姻管理问题研究[D]. 王妍. 吉林大学, 2014(03)
  • [7]21世纪初年(2001~2012)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研究[J]. 李涛.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 2014(00)
  • [8]中国现代婚介服务研究 ——以南京为例[D]. 顾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9]天下婚介一般黑[J]. 王彩霞. 中国连锁, 2013(04)
  • [10]网络婚介究竟是个什么角色[J]. 晓秋.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1(08)

标签:;  ;  ;  ;  ;  

民政不再管理婚介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