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MAC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娇,张琦[1](2022)在《短纤纱高速清洁化经编生产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短纤纱在高速经编机上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归纳总结出短纤纱智能型高速经编机开发与应用的关键技术,阐述了柔性成圈运动曲线、经编电子横移系统优化、经纱张力调控系统、飞花清除以及疵点检测的关键技术及其在高速经编机中的实际应用。得出结论:高速经编装备中运用这5类关键技术,可为短纤纱智能型经编机的设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有利于推动短纤纱经编生产朝着高速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郭威东[2](2021)在《基于伺服控制的经编横移高速化研究》文中提出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作为现代经编机电子控制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其性能对经编机的生产速度与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同时因为经编机导纱梳栉横移运动精确性要求以及电子横移系统目前因为高速响应性不佳,限制了高速经编机运转速度进一步提升,使得高速横移系统的电子化与高速化成为了经编机全面数控化的技术瓶颈。本课题针对高速经编机横移的高运动速度、高精度、高频换向、高动态响应要求,采用理论分析—计算选型—建模仿真—实验测试—系统优化的方法对高速经编机的电子横移系统在高速运转状态下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论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针对高速经编机以及横移系统的发展概况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间存在的差距。并对高速经编机的电子横移系统工作原理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理论计算方法得到高速经编机的电子横移系统必须满足导纱梳栉高速度,高精度,高频换向的运动特性。其次,建立了电子横移运动部件的动力学模型并针对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特殊要求对滚珠丝杠与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了选型计算,并搭建了一套符合高速经编机导纱梳栉横移的运动要求的系统测试平台,分别测试了电子横移系统中伺服惯量比、伺服电机选型(如电机功率、磁极对数等)、滚珠丝杠导程等参数改变后对电子横移控制系统高速性能的影响。测试表明电子横移系统的伺服惯量比参数设置应与实际的负载情况相吻合,否则会造成高速横移运动误差;伺服电机选型应考虑磁极对数与额定功率大小,增加伺服电机的磁极对数以及采用大导程滚珠丝杠可大大提升系统的响应性,而增大电机功率无助于系统响应性的提高。最后,通过UG软件建立横移运动机构模型,将构建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中计算得出滚珠丝杠副死区误差的大小、导纱梳栉完成不同行程时产生的反向死区误差值以及采用选型滚珠丝杠的电子横移系统所对应的前六阶固有频率以及对应模态振型。通过测试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中常用的几种交流伺服系统的跟随响应曲线,确定了伺服系统的滞后时间,并设计了一种提前发出横移指令信号以弥补伺服系统滞后的补偿方案,即根据经编机的实时转速来动态预置横移指令信号的提前量,以弥补伺服系统的滞后。测试采用提前发出横移指令信号的方法可有效补偿横移伺服的滞后响应特性,电子横移系统经编机的运转速度可提高30%以上,从而显着提升了电子横移经编机的生产效率。
夏风林,赵钰宁,李亚林,汪健东[3](2021)在《基于ANSYS的经编机滚珠丝杠副建模与仿真》文中提出针对经编机电子横移运动机件中的滚珠丝杠副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变形振动等特点,利用UG软件建立滚珠丝杠副部件装配模型,将模型简化后导入ANSYS分析软件并建立非线性接触模型,在Static Structural模块中通过划分网格、合理施加载荷与约束,计算丝杠、螺母、滚珠3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应变应力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模态分析。依据前6阶固有频率分析各频率下的振型,得出一端固定、一端支承的滚珠丝杠副的固有频率1、2阶及4、5阶接近且成对出现,并且这两对振型图表现为垂直水平正交弯曲振动,模型实际工作情况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近,实际工作频率与模型固有频率无重合。该研究为经编机电子横移滚珠丝杠副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王博浩[4](2021)在《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经编是常见且高效的织物加工方式,经编织物是高档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面料的重要来源。经编编织的核心运动为导纱梳栉的横移垫纱运动,该垫纱运动由横移电机驱动导纱梳栉完成,其动作规律决定了线圈在经编织物中的分布规律,进而编织出不同的花型。因此横移垫纱运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经编织物的花纹效果和档次,并且横移垫纱运动的时间直接决定了经编机的最高机速。因此对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经编机横移机构的发展历程,对国内外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阐述了对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双针床经编编织的横移垫纱工艺,在主轴一圈角度内,横移电机需要带动导纱梳栉完成至多4次左右横移垫纱运动,主轴连杆或凸轮机构需要带动导纱梳栉完成6次前后摆动。因此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需要具备定位精度高、响应迅速和启停频率高等控制特点。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大多使用永磁同步电机(PMSM)作为驱动元件,其控制性能和精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横移系统的性能和精度。本文对PMSM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简短描述,在abc坐标系下无法针对电机的转速和转矩进行良好的控制,通过矢量坐标变换可以将PMSM相互耦合的交流量转换为励磁和力矩分量,实现分别对磁场和力矩进行解耦控制,分析了SVPWM的原理,并搭建了PMSM矢量控制的仿真模型。针对国内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提速困难、高速运行时出现振荡的现象,建立了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机械负载的数学模型,通过在速度环串联陷波器来抑制电子横移系统的机械谐振现象,搭建了电子横移系统谐振抑制的仿真模型,并在RD7-EL型经编机上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增大系统增益会使电子横移系统发生机械谐振现象,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导纱梳栉在穿越织针针间时引发擦针或撞针现象,加入陷波器后电子横移系统的机械谐振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针对传统PI控制器参数调整工作量大,不适用于电机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所等问题,将模型预测控制(MPC)应用于经编机电子横移控制中,完成了电机电流的有限集MPC算法和电机转速的无限集MPC算法,搭建了电子横移系统串级MPC的仿真模型,结果表明:串级MPC控制器比串级PI控制器有更好的动态响应性能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为实现经编机车间的数字化控制,确定了电子横系统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选用MC4N-ECAT型号控制器作为下位机主控,选用C#.NET作为上位机的开发语言,对电子横移系统的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软件进行设计优化,研究出一套适用于不同机型的双针床经编机电子横移软件系统,并针对福建省莆田市某经编机车间的E22型号双针床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进行软件升级,解决电子横移系统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数字化控制。
孙黎明,夏风林[5](2016)在《紧凑型多梳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链块式多梳经编机存在的翻改花型不方便、花型循环受限制等问题,采用伺服电动机传动滚珠丝杠系统,设计一种结构紧凑的多梳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以卡尔·迈耶公司的MRES33型多梳经编机为例,进行横移系统改装升级,并通过实际生产对比链块式横移机构和电子横移系统的生产情况。结果表明,该紧凑型多梳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具有花型更换便捷、生产速度提高和经济效益显着等优势,可用于多梳经编机的改进设计,有利于经编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黄丽,夏风林[6](2015)在《电子横移高速经编产品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设计电子横移高速经编产品时应注意梳栉数量、横移针数、产品花高等影响因素。示例性地介绍横条纹、几何花纹、小花卉花纹和组合花纹等几种电子横移高速经编产品,为高速经编产品花型多样化、布面风格差异化设计提供参考。
黄丽[7](2014)在《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速经编机是经编行业面广、量大的重要机型之一。由于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产品顺应了市场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趋势,因而近年来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得到了迅猛发展,高速电子横移技术也得到广泛研究。与基于直线伺服控制的电子横移技术相比,基于旋转伺服控制的电子横移技术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而更加受到重视。经过这些年的技术研究与发展,基于旋转伺服控制的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的生产速度已超过1000r/min。本课题对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高速响应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横移运动器性能、横移运动规律曲线、控制策略选择、伺服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与优化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电子横移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运动控制原理,从电子横移控制的高速经编产品设计引出了电子横移运动具有大加速、横移小误差、高频启停换向特点。然后对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机械结构和系统控制进行了研究。在机械结构方面对横移驱动元件(主要包括滚珠丝杆)、联接件(联轴器与梳栉锁合结构)、横移机架进行了分析、计算和设计选型;在系统控制方面,从横移运动曲线、控制策略、伺服系统、主轴信号单元进行了分析设计,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套完整的高速经编机用基于旋转伺服的电子横移系统。最后对所搭建的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进行了性能优化设计研究。通过原横移运动器与伺服电动缸的对比测试可知,采用伺服电动缸后的系统伺服负载系数下降,体现出伺服电动缸在电子横移系统应用的优越性;对横移运动规律曲线测试研究中,通过对等加速度曲线、修正正弦曲线和五次多项式曲线等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分析得等加速度曲线在实践中表现出指令跟随性较好、定位时间较短等特性,及在最高机速和大针距横移等方面不如针前用等加速度而针背用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曲线;在控制策略应用上,速度/位置组合控制策略在定位时间,指令跟随性上均优于速度控制策略;在伺服系统的优选测试中,根据伺服电动机响应特性设计了对比试验,compax3具有更高的响应性。
闻霞,吴龙[8](2014)在《H∞控制的电子横移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针对高速系统中存在的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等问题,设计了基于内模原理的H∞高精度控制器。建立的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将混合灵敏度问题转化为H∞控制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不仅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而且改善了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能够满足高速经编机要求的高速度、高精度、高响应和高频率启停的横移工艺要求。
周博[9](2014)在《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电子横移系统的工作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经编机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面世的电子横移系统经编机在高速工作时的控制精度以及稳定性上的表现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还没有关于驱动电机故障容错控制等提升系统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因此,建立电子横移系统的模型并改进其控制算法,研究其故障容错控制策略对于经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伺服系统驱动的电子横移经编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根据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结构将其拆分为伺服系统、机械传动机构和梳栉三个部分。然后依据各部分的工作机理和运动特性得出其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将各部分的模型有机结合,得到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数学模型。(2)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首先根据经编机工艺的要求与执行机构的机械特性得出电子横移系统的参考模型。然后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设计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器,以保证系统在参数摄动情况下对于参考模型的跟踪精度;接着利用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为系统设计控制器和参数自适应律,使得系统在输入不确定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对参考信号精确跟踪。(3)考虑了系统在高速工作的过程中存在摩擦非线性特性,得到与实际系统更为接近的非线性动态模型。运用Backstepping方法设计控制器补偿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自适应方法来逼近其中的不确定参数。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4)考虑以多相电机作为电子横移系统驱动电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了多相电机的断相故障,并通过补偿剩余相电流的方法为断相故障设计了容错控制方案。仿真实验证明了施加容错控制后的电机转矩脉动有了明显减小,转矩性能得到了提升。
张琦[10](2013)在《高动态响应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高速经编机因其生产效率高、产品适用领域广而在各种经编装备中占据重要地位。高速经编机的全电脑化进程,也随着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市场需求,及电子与伺服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被迅速推进,但高速经编机垫纱运动的复杂和高频特性,给导纱梳栉的横移运动控制提出了难度极高的控制要求,使得对高速经编机梳栉横移运动的数字化控制,成为高速经编机全电脑化进程中的一个技术瓶颈。我国拥有全球85%的经编机台,国外采用通用伺服电动机研发的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机速已达1400r/min,而我国截至目前还无成熟的同类产品。基于此技术现状,本课题开展对高动态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对高速经编机产品结构的特征分析,得出电子横移产品的优势特征为小提花加大循环,即产品结构生产对电子横移系统所提要求为:更强的灵活变换起花能力和更大的花型信息存储功能;通过对经编梳栉的垫纱运动进行横移与摆动的动作时序分解,得出电子横移系统的基本运动特征为:高频度大加速往复启停、高精度微距离线性定位。为验证高速电子横移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分别建立了电子横移系统中梳栉锁合机构、丝杆传动机构、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及反馈控制环节各自分离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梳栉质量与系统等效传递刚度对定位偏差的影响,然后综合各分离模型建立了系统的整体动力学模型,采用simulink进行系统模型模拟并进行阶跃激励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系统增益或改变传递刚度值可以提高系统响应频率,但当增益调整到一定值时,由于系统共振频率接近其自然谐振频率,此时系统稳态误差增大,动态响应效果恶化。其次,通过对高速凸轮机构简谐运动规律的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分析比较,选择了适合本课题横移驱动电动机使用的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度策略,以保证导纱梳栉在横移运动时速度、加速度和跃度均连续且拥有较小的驱动电动机功率;通过对不同伺服控制模式响应特性的比较,选择了具备高频加速特性的速度控制模式与精确定位特性的位置控制模式的组合控制策略,以实现大加速启动和高精度定位停车的双目标控制要求;最后推导了利用电子凸轮运动控制算法,来实现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度曲线与工艺曲线进行耦合,获取静态电子凸轮数据表和动态工艺凸轮数据表的算法和步骤。然后,采用自底向上的顺序,依次构建高速电子横移系统的三层架构。经过优选的高精度滚珠丝杆传动系和超低惯量伺服电动机构成了系统最底层的运动执行层;利用DSP+CPLD组合实现的基于PCI接口的半独立式横移运动控制器,构成了系统的中间运动控制层;在运动管理层,重点设计了超大花高凸轮数据表的动态加载,以及断电断点续编等软件模块,完成了整个高动态响应电子横移运动控制系统的研发与软硬件功能实现。最后,基于所构建的高速电子横移系统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以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通过比较不同控制策略下、不同加速策略下电动机动态速度曲线的特征,以及各自之间的差别,验证了所选的无停留修正梯形加速策略与速度/位置的混合控制策略控制下的横移伺服电动机,完成针前E32一针距横移耗时仅为8.3ms,高于其它加速和控制策略,满足系统预期动态响应要求;通过采用声学振动测试仪对横移系统中的机械传动机构进行等效弹性质量体模态分析得出,梳栉机械传动机构有自然谐振频率约为12.5HZ,对应机台转速约为750r/min,即系统虽有共振区但共振区不在工作速度区,因此所选择的丝杆等传动机构能满足系统在1200r/min附近高速正常生产要求;最后在机电一体化动态响应测试中,经在线测得电动机与丝杆传动机构这一组合体的伯德图分析得知其共振频率约为2KHZ,提出利用电子陷波器抑制系统共振并进一步提高系统动态响应性能的措施,通过对其进行软件陷波后可以滤除电动机丝杆螺母啸叫等机械共振,在共振抑制效果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将系统动态响应再提高至主轴转速1300r/min。
二、基于PMAC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MAC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短纤纱高速清洁化经编生产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短纤纱经编装备高速化关键技术 |
1.1 柔性成圈运动曲线优化 |
1.2 基于滑模理论最优控制器设计 |
1.3 自适应式张力调控技术 |
2 短纤纱经编装备清洁化关键技术 |
3 短纤纱经编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 |
4 结束语 |
(2)基于伺服控制的经编横移高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1.2 经编机横移系统的发展 |
1.2.1 机械式横移系统 |
1.2.2 电子横移系统 |
1.3 国内外电子横移系统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经编横移系统工作原理与运动分析 |
2.1 电子横移系统控制原理 |
2.2 电子横移系统运动部件组成 |
2.3 导纱梳栉横移垫纱运动分析 |
2.4 电子横移系统运动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编电子横移系统运动机件选型与测试 |
3.1 电子横移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3.1.1 运动机构分析 |
3.1.2 动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 |
3.2 滚珠丝杠选型 |
3.3 伺服电机选型 |
3.3.1 伺服电机电气数学模型 |
3.3.2 额定转速校核 |
3.3.3 惯量匹配分析 |
3.3.4 惯量比的影响与分析 |
3.3.5 电机额定转矩选定 |
3.4 实验测试 |
3.4.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4.2 数据与分析 |
3.4.3 实验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编电子横移系统仿真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 |
4.1 电子横移系统参数化模型建立 |
4.1.1 横移运动机构模型绘制 |
4.1.2 ANSYS仿真流程 |
4.1.3 ANSYS仿真前处理 |
4.1.4 模型网格划分 |
4.1.5 接触、载荷与约束施加 |
4.2 导纱梳栉横移机构仿真分析 |
4.2.1 电子横移机构模态分析 |
4.2.2 电子横移机构死区误差分析 |
4.3 伺服控制系统高速响应性测试分析 |
4.3.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4.3.3 实验结论 |
4.4 伺服滞后的补偿分析 |
4.4.1 滞后补偿方案设计 |
4.4.2 方案效果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基于ANSYS的经编机滚珠丝杠副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编电子横移用滚珠丝杠副的动力学模型建立 |
1.1 电子横移机械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1.2 滚珠丝杠副三维模型的建立 |
2 滚珠丝杠副有限元分析 |
2.1 滚珠丝杠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 网格划分 |
2.3 施加约束、接触与载荷 |
2.4 计算结果分析 |
3 滚珠丝杠副模态分析 |
3.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3.2 约束处理 |
3.3 求解结果计算 |
4 结束语 |
(4)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经编机横移机构的发展历程 |
1.2.1 机械式横移机构 |
1.2.2 电子式横移机构 |
1.3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控制要求 |
1.3.1 经编机导纱梳栉横移时序分析 |
1.3.2 经编机导纱梳栉横移工艺要求 |
1.4 国内外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理论 |
2.1 PMSM的结构 |
2.2 PMSM的工作原理 |
2.3 PMSM的数学模型 |
2.3.1 PMSM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2 PMSM的坐标变换 |
2.3.3 PMSM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4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2.4.1 SVPWM原理 |
2.4.2 SVPWM实现 |
2.5 PMSM的矢量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谐振抑制 |
3.1 电子横移系统机械谐振机理分析 |
3.1.1 电子横移系统结构谐振基本原理 |
3.1.2 电子横移系统谐振影响因素分析 |
3.2 电子横移系统谐振抑制方案 |
3.2.1 降低系统增益抑制谐振 |
3.2.2 低通滤波器抑制谐振 |
3.2.3 陷波滤波器抑制谐振 |
3.3 陷波滤波器抑制谐振研究 |
3.3.1 陷波滤波器的参数含义 |
3.3.2 陷波器滤波器的离散实现 |
3.4 电子横移系统谐振抑制试验 |
3.4.1 仿真试验 |
3.4.2 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模型预测控制 |
4.1 模型预测算法原理 |
4.1.1 预测模型 |
4.1.2 反馈校正 |
4.1.3 滚动优化 |
4.2 PMSM电流模型预测控制 |
4.2.1 电流环模型预测整体框架 |
4.2.2 电流环模型预测的具体实现 |
4.3 PMSM转速模型预测控制 |
4.3.1 速度环模型预测整体框架 |
4.3.2 速度环模型预测的具体实现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编机电子横移软件系统设计 |
5.1 电子横移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5.2 电子横移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5.2.1 下位机控制器介绍 |
5.2.2 下位机软件任务设计 |
5.3 电子横移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1 上位机软件整体结构 |
5.3.2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
5.3.3 上位机软件三层架构设计 |
5.3.4 上位机软件通信设计 |
5.3.5 上位机软件线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电子横移高速经编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横移系统结构特点 |
1.1总体结构 |
1.2工作原理与特点 |
2产品设计 |
2.1设计要求 |
2.1.1梳栉数量 |
2.1.2横移针数 |
2.1.3产品花高 |
2.2产品示例与分析 |
2.2.1横条纹类 |
2.2.2几何花纹类 |
a. 点纹类 |
b. 纵线纹类 |
c. 方格或菱形纹等 |
2.2.3小花卉花纹 |
2.2.4组合花纹类 |
3结束语 |
(7)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经编机横移机构的发展历程 |
1.1.1 机械驱动横移机构 |
1.1.2 电子驱动横移机构 |
1.2 国内外关于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旋转伺服控制梳栉横移系统与运动分析 |
2.1 梳栉横移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电子横移系统结构组成 |
2.1.2 高速经编机梳栉运动要求 |
2.2 高速经编机梳栉运动特点 |
2.2.1 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产品设计 |
2.2.2 高速经编机梳栉运动特点 |
2.3 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性能 |
2.3.1 运动平稳性影响因素 |
2.3.2. 横移精确性影响因素 |
2.3.3 快速响应性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旋转伺服控制的梳栉横移系统设计 |
3.1 横移机械结构设计 |
3.1.1 横移运动器设计 |
3.1.2 横移机构联接件设计 |
3.1.3 横移机架整体设计 |
3.2 横移控制系统设计 |
3.2.1 横移运动规律曲线选择 |
3.2.2 横移控制策略分析 |
3.2.3 伺服驱动系统选择 |
3.2.4 主轴信号单元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横移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
4.1 横移运动器优化设计 |
4.1.1 横移运动器 |
4.1.2 不同横移运动器对电动机负载率分析 |
4.2 运动规律曲线的优化设计 |
4.2.1 运动规律曲线理论选择 |
4.2.2 运动规律曲线优选实验 |
4.3 控制策略优选 |
4.3.1 速度/位置组合控制策略 |
4.3.2 不同控制策略动态响应分析 |
4.4 伺服驱动系统优选实验 |
4.4.1 实验条件 |
4.4.2 速度规划曲线动态性能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模型的建立 |
2.1 电子横移系统各部分组成及说明 |
2.1.1 伺服系统 |
2.1.2 机械传动机构 |
2.1.3 梳栉 |
2.2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工作原理 |
2.3 系统建模 |
2.3.1 交流伺服系统建模 |
2.3.2 机械传动机构及梳栉 |
2.3.3 系统整体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先进控制算法设计 |
3.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 |
3.1.1 自适应控制 |
3.1.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3.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 |
3.2.1 模型参考自适应律设计 |
3.2.2 仿真实验分析 |
3.3 Backstepping 设计法 |
3.3.1 Backstepping 控制方法 |
3.3.2 自适应 Backstepping 控制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非线性模型与控制 |
4.1 电子横移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 |
4.1.1 电子横移系统中的非线性环节 |
4.1.2 电子横移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建模 |
4.2 电子横移系统的非线性控制设计 |
4.3 仿真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电机故障的容错控制 |
5.1 驱动电机常见故障 |
5.2 断相故障的分析与容错控制策略 |
5.3 容错控制方案的仿真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高动态响应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经编机梳栉横移机构的模式发展 |
1.2.1 全机械式梳栉横移结构 |
1.2.2 组合式梳栉横移结构 |
1.2.3 全电子式梳栉横移结构 |
1.3 高性能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发展 |
1.3.1 伺服电动机的发展 |
1.3.2 伺服驱动器的发展 |
1.3.3 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高速经编电子横移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
2.1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产品与装备特性分析 |
2.1.1 电子横移经编产品组织特征 |
2.1.2 电子横移经编装备功能特征 |
2.2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动作与时序特性分析 |
2.2.1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成圈机构原理 |
2.2.2 电子横移高速经编机成圈动作时序 |
2.3 电子横移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1 电子横移系统动态特性之静态影响因素 |
2.3.2 电子横移系统动态特性之动态影响因素 |
2.4 电子横移系统整体结构动力学建模分析 |
2.4.1 梳栉锁合机构动力学建模 |
2.4.2 丝杆传动机构动力学建模 |
2.4.3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数学建模 |
2.4.4 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环节数学建模 |
2.4.5 电子横移系统整体结构动力学建模 |
2.4.6 电子横移系统整体结构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动态控制策略研究 |
3.1 伺服执行单元电动机动态加速策略研究 |
3.1.1 横移电动机加速特征分析 |
3.1.2 通用加速策略分析 |
3.1.3 组合加速策略分析 |
3.1.4 横移电动机加速策略选取 |
3.2 伺服驱动单元驱动器实时控制策略研究 |
3.2.1 位置控制策略 |
3.2.2 速度控制策略 |
3.2.3 转矩控制策略 |
3.2.4 变结构控制策略 |
3.2.5 横移伺服控制策略选取 |
3.3 伺服控制单元高速柔性垫纱实现策略研究 |
3.3.1 电子凸轮的工作原理 |
3.3.2 电子凸轮的实现策略 |
3.3.3 凸轮数据表的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动态响应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实现研究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电子横移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4.1.2 电子横移系统三层设计架构 |
4.1.3 电子横移系统控制原理 |
4.1.4 经编机电控系统整体结构 |
4.2 底端运动执行层设计 |
4.2.1 机械传动机构设计 |
4.2.2 电气执行机构设计 |
4.3 中间运动控制层设计 |
4.3.1 横移运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4.3.2 横移运动控制器软件开发 |
4.3.3 主轴同步信号源单元设计 |
4.4 顶端运动管理层设计 |
4.4.1 上位机平台配置 |
4.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 辅助功能单元设计 |
4.5.1 系统油压温控单元设计 |
4.5.2 系统逻辑控制单元设计 |
4.5.3 系统断电保护设计 |
4.5.4 系统安全保护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动态响应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测试验证 |
5.1 数控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1.1 不同控制策略的动态响应对比分析 |
5.1.2 不同加速策略的动态响应对比分析 |
5.2 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2.1 振动响应测试原理 |
5.2.2 振动响应测试平台 |
5.2.3 振动响应测试内容 |
5.2.4 振动响应测试分析 |
5.3 机电一体在线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3.1 在线动态响应测试平台与振动抑制原理 |
5.3.2 在线动态响应测试与振动抑制措施 |
5.3.3 机电一体在线动态响应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创新点 |
6.2 研究结论 |
6.3 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基于PMAC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短纤纱高速清洁化经编生产关键技术[J]. 李雪娇,张琦. 毛纺科技, 2022
- [2]基于伺服控制的经编横移高速化研究[D]. 郭威东.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ANSYS的经编机滚珠丝杠副建模与仿真[J]. 夏风林,赵钰宁,李亚林,汪健东. 针织工业, 2021(01)
- [4]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 王博浩. 东华大学, 2021(01)
- [5]紧凑型多梳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的开发[J]. 孙黎明,夏风林. 针织工业, 2016(05)
- [6]电子横移高速经编产品的开发[J]. 黄丽,夏风林. 针织工业, 2015(01)
- [7]高速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优化设计[D]. 黄丽. 江南大学, 2014(03)
- [8]H∞控制的电子横移伺服控制系统设计[J]. 闻霞,吴龙. 自动化仪表, 2014(11)
- [9]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 周博. 华侨大学, 2014(02)
- [10]高动态响应的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研究[D]. 张琦. 江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