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装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军装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我军陆军装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姚世锋,柏彦奇,乔良[2](2020)在《美国陆军装备维修保障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为加快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发展,分析美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中调整两级维修体系、改善维修力量构成、深化军民融合保障、不断更新完善法规政策等主要做法,从研究外军两级维修转型做法细节、做好新老装备维修任务分工论证、优化调整建制保障力量和地方保障力量、健全装备保障法规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加快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的启示。

释清仁[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历史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战争威胁,不断分析研判现代战争发展新趋势,清醒认识自身能力不够的军队建设主要矛盾,逐渐开启了人民军队的转型建设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孕育,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总目标的确立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新探索,九十年代世界军事转型新趋势与中国特色军队转型道路的开启,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提出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时代聚焦备战打仗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加速推进。

杨健涛[4](2019)在《“新面貌”改革下的俄罗斯陆军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泽方[5](2019)在《基辅会战再评价 ——基于德国战略视角》文中指出1941年6月22日,德国与英国激战正酣之时,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正如希特勒所宣称的那样,当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的侵苏战争开始后,全世界都屏住了呼吸。为期四年的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波澜壮阔的篇章,也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陆上冲突。基辅会战是发生在苏德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曾对战局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军攻势迅猛,进展顺利。德军在最初的1个多月时间内深入苏联腹地,对苏军有生力量造成极大杀伤。此时,对德军来说,“巴巴罗萨”计划的前景非常乐观,苏联的抵抗似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特别是在莫斯科方向,德军已经前进了三分之二的路程。然而就在此时,德军最高统帅部(OKW)内部就下一阶段主攻目标发生了严重分歧。以哈尔德为首的陆军总司令部希望全力夺取莫斯科,但希特勒却希望将战略重心转向两翼、特别是南部的基辅地域。在经过长时间争论后,希特勒占据了上风,德军停止了在莫科方向的推进,将主要精力投入乌克兰地域,并随即取得了基辅会战的胜利。就战果而言,基辅会战称得上是一场出色的胜利,德军消灭了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俘虏苏军66.5万人。基辅会战结束后,当德军将主要兵力再次集中到莫斯科中轴线上,企图在冬季之前夺取莫斯科之时,战局发生了逆转。虽然在“台风”行动初期取得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的胜利,但随之而来的暴雨和泥泞使德军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陷入被动,寒冬的提前到来也抹杀了德军夺取莫斯科最后的希望。长期以来,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基辅会战是德军在1941年失去时间优势、并错失取胜机会的罪魁祸首,以此为依据,基辅会战的进行被认为是战略上的彻底失败。本文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出发,结合战略理论地分析认为基辅会战的意义被长期忽视,基辅会战的进行在战略上也是正确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五个章节,旨在对基辅会战进行更加全面地评价。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基辅会战的评价结论进行综述。接下来五个部分是论文的正文章节,主要结构为:前三章从战略思想、战争态势等角度论述基辅会战的合理性;后两章立足于学术界对基辅会战的评价依据,论述德军在基辅会战前后的一系列战略行动,证明目前主流观点有失偏颇,从而反证基辅会战的战略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基辅会战的战略合理性。本章首先分别从战略理论、“巴巴罗萨”行动的意图、基辅地域的军事价值等角度论述战略目标选择的原则问题与基辅作为德军主攻方向的合理性。其次,本章通过对克劳塞维茨研究拿破仑征俄战争时提出的“卡卢加设想”和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执着于莫斯科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在基辅和莫斯科二者之间选择基辅作为主攻目标的战略合理性。第二章主要论述基辅会战在战略态势上的必然性。本章以1941年7月中旬以后苏德战场的整体战局态势为背景,通过分别分析在当前战局中进攻莫斯科和进攻基辅的利弊来表明选择基辅作为主攻方向在战略态势上的必要性。本章通过对斯摩棱斯克战役后战场全局的细致分析,认为德军表面上态势乐观的背后隐藏着最高统帅部对军队巨大的控制危机。德军不仅缺乏进一步向莫斯科推进的条件,而且基辅地域的巨大威胁迫使德军必须首先肃清该地域的苏军重兵集团。基辅地域的态势又有利于德军实施围歼战。诸多因素表明,德军选择基辅作为主攻目标符合战场态势的要求。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基辅会战前后德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作战前景进行对比,以表明基辅会战的实施稳定了德军脆弱的优势,为接下来夺取莫斯科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章从无可质疑的时间延误、莫斯科方向上苏德双方的兵力对比、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态势三个方面展开对比,表明除了时间因素,基辅会战后的德军在兵力优势、后勤补给、作战态势等方面都拥有更加有利的作战条件。当然,德军失去时间优势并非是基辅会战造成的,本文将在第五章进行详细论述。第四章针对将领们和学者们都认为将莫斯科作为主攻方向对战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观点进行反思,论述1941年的莫斯科不会是苏德战争的终点。本章从德陆军总司令部高估了莫斯科的战略价值,苏军在失去莫斯科后将继续战斗,苏联在失去莫斯科、甚至整个西部地域后的持续抵抗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德军即使在1941年8月进攻莫斯科并获得成功,也不会出现陆军总司令部预期的决定性结果。苏联将会继续作战,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将会面对更加脆弱的前线和更加难以控制的战场态势。第五章针对学术界认为基辅会战导致了莫斯科战役的延误,进而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底的失败这一观点展开论述,分析德军在1941年底的失败。当然,本章对德军1941年底失败原因的论述将与基辅会战的进行紧密联系。本章首先分析了德国自身的缺陷,事实证明基辅会战的战略效果无法抵消德国自身实力的不足和一系列失误造成的摩擦,而基辅会战前的反复争论和基辅会战的进行成为了陆军总司令部推脱责任的最佳借口。其次,本章通过论述巴尔干战役造成的时间迟滞和德军在1941年失去时间优势的原因表明基辅会战的进行并不是造成德军失去时间优势的主要原因。最后,德军在基辅会战后错误的战略行动使得基辅会战的战略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使德国最终失去了在1941年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机会。

丁贝贝[6](2019)在《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新一轮全球军事变革,使武器装备朝着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民营企业相比军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逐渐成为一些高新技术的引领者;民用高新技术在诸多领域已经超过军事技术,且与军用技术界限越来越模糊,民技军用已成为世界大国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所谓“民技军用”,是将相对成熟的民营企业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经过适应性开发研究,移植于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的一种工程技术开发活动,涉及到民营企业、军方、政府等多个主体。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民用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进民技军用,以实现武器装备核心技术的创新,促进装备升级换代。现实中通过运用民用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活动面临着组织协同困境与问题,如何解决好组织间协同问题成为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关键。江苏既是军工大省,具有雄厚的国防工业基础,也是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用高新技术成果颇丰,民技军用成绩优异。本文将以江苏省为例进行详细阐述。本文以江苏省三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民营企业为例,从民技军用视角出发,运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对民营企业参与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组织协同困境进行调研,并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江苏省政府解决组织协同困境,促进民技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任聪[7](2018)在《军用车辆装备维修器材战略储备决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用车辆装备战略储备器材属于军委决策部门掌握,战时或紧急情况下动用,对战役或战术层次支援保障的装备器材,对于战时车辆装备技术保障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关乎作战任务的目标达成。因此,车辆装备战略储备器材储备决策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关联作战行动的军事效益。作为国家和军队的战略储备物资,需要“储多少、储在哪、怎么储”是当前车辆装备器材战略储备领域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重难点问题。即要解决当前车辆装备战略储备结构、储备规模和储备布局、方式的问题。自2000年以来,虽然我军在装备物资战略储备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建设,取得了“储量”优势,但却忽略了“储质”的高低,造成了当前器材储备车型老化、布局不够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车辆器材战略储备军事效益的发挥。究其原因,虽然存在客观体制上的束缚,更深层次的是决策机构和人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储备决策方法、手段来替代传统的人工经验式决策方法。基于此,本课题立足决策机关战储决策工作实际需求,通过对车辆装备器材战略储备要素系统分析,将战略储备决策体系按照功能要素划分为储备结构优化决策模块、储备规模决策模块、储备布局优化决策三个功能模块分别进行研究,针对战时各影响因素不稳定性、随机性大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基于数据统计的线性研究方法,利用SVM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以及多目标规划等多种优化和决策工具分别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同时采用启发式法和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基于.net平台和数据仓库(DW)建立战储关联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初步设计和开发出集实力查询、储备决策、效能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车辆器材战略储备DSS系统,为车辆器材战略储备保障方案的形成提供定量化依据,为决策机关提供辅助决策功能。本课题依据“任务牵引、技术支撑、兼顾效益、统筹规划”的研究思路,主要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研究:(1)论证性提出并辨析了储备决策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三要素对国内外装备器材战储现状、文献研究和决策模型进行了概述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我军车辆器材战储决策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注意问题,并构设出论文整体研究框架和技术途径。(2)构建了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车辆器材战略储备结构优化模型。针对传统器材分类不足之处,紧密结合战储器材储备管理特性,采用两阶段分类的方法对器材进行了种类划分,凸显了储备方式多样化的分类特色,在此基础上引入SVM支持向量机的方法,按照需求紧急度对器材进行战储品种筛选,并确定了品种数量,通过对原车辆装备器材储备基数标准进行改进形成了新型基数标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3)分别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储备规模测算模型和基于幂指数对比的储备量测算模型。结合决策机关实际工作需求和储备规模需求分析,围绕战损率这一中心因素,分两种情况分别构建了基准战损率预测模型和分阶段动态战损率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储备量测算模型,为决策机关制定中长期储备规划和专项储备计划过程中更加准确地确定储备量提供了定量化依据。(4)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和启发算法的车辆器材储备布局优化模型。立足于现有后方仓库布局,在对现有后方仓库初步筛选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BP神经网络方法,对各战略方向后方仓库进行评估和选址决策,形成车辆器材战略储备支撑点备选仓库集,以前述测算的各方向储备分配量为约束,构建网络化保障布局为目标,利用启发式算法来确定各方向储备仓库的数量,为储备布局选点提供决策依据。(5)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储备方案效能评估模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通过对储备三要素的系统分析,提炼出储备方案储备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处理,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指标样本进行数据仿真,从而对形成的草案进行定性评估,通过反馈来改善方案,提高决策的有效性。(6)设计和初步实现了车辆器材战略储备辅助决策系统。分析和设计了车辆器材战略储备辅助决策支持(原型)系统架构和理论模型,并基于.net平台完成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物理实现,并对决策支持系统做了安全性方面的考量和初步的理论性设计,最后以大规模作战车辆器材保障方案的拟制为例进行了决策过程的演示,通过结果分析表明,与传统的决策相比,利用辅助决策系统拟制的保障方案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决策柔性、有效性以及准确性,从而提升储备效益。

贾福建[8](2018)在《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装备建设战略指导必须应时而变、顺势而为。装备采购是部队装备建设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着武警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和作战水平的高低。装备一体化采购也是中央军委强调要大力推行的三种装备采购形式之一,是装备采购形式的重大创新,是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武警部队武器装备的研制、购置和维修基本上处于分段论证、分别计划、独立实施的状态。这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状况,人为割裂了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内在联系,导致装备采购质量效益、经费使用和采购进度上的诸多问题。武警装备推行一体化竞争性采购,不仅能够提高装备采购的质量效益,有利于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建设,更好、更快地推动战斗力提升,而且有利于武警装备均衡生产和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建设,从而促进国防工业的发展,实现军事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论文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开展研究,即为什么研究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问题,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是什么,以及武警部队怎样构建和实施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具体是在明确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研究理论工具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国内外军事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结合武警部队装备采购特点,从五种典型一体化采购模式中选定科研、订购捆绑式采购作为其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从设计思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设计武警部队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为了保证其实施效果,又从管理体制、计划编报和试点工作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丁聪[9](2017)在《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一一”事件以后,面对风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小布什政府开启了新一轮军事改革。美国军事改革思想作为引领这场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是一个动态的思想、理论、概念体系,渗透进了这场改革的方方面面。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和罗伯特·盖茨在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推动美国军事制度的改革,试图满足美国打赢当下战争和赢得未来挑战的需求。拉姆斯菲尔德就任国防部长期间,积极推动美军转变军事学说,改革美军组织结构,调整军政关系,强化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另外,美国还广泛利用最新的技术,大力推动部队联合作战。盖茨就任国防部长后,继续推动美国的军事制度改革。他推动美国军事力量的再平衡,调整军队的官僚体制,平衡军政关系,革新军种文化,改革国防部的商业模式,并针对新兴国家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提出了应对措施。尽管在拉姆斯菲尔德和盖茨的军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阻力,但是其改革仍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军事制度,影响到未来美国军事变革的趋势。

乐园[10](2014)在《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关联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陆军是一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主体力量之一,也是重要的国防威慑力量,对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装备动员能力建设是增强陆军履行使命任务的重要方面,它与国家战略利益拓展密切相关。在战略层面,哪里有国家战略利益,陆军军事能力就要延伸到哪里,武器装备动员就要保障到哪里,相关的产业基础也必须支撑到哪里。本文从国家利益拓展对陆军使命任务新要求,以及陆军武器装备动员能力产业关联与建设发展规律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国家战略利益拓展下陆军装备动员建设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指出了我国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归纳了与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相适应的陆军能力需求体系。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陆军参与海外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多边军事行动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现状,探讨国家战略利益拓展下的陆军装备动员能力建设的规模和结构需求。通过研究军事系统各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军事部门消耗表为基础,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提高了军费预算编制和调整的科学性、准确性。然后,具体分析国家战略利益拓展下陆军装备动员能力的产业关联特性,从可动员资源的角度,建立数理模型将支撑装备体系结构的产业基础纳入分析框架,用投入产出分析和最优化方法,结合Matlab软件编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对动员潜力的理论评估进行了定量研究。基于所得到的计算数据,结合相关产业的现状,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陆军装备经济动员与关联产业发展的对策,为装备动员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二、我军陆军装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军陆军装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美国陆军装备维修保障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的主要做法
    1.1 日益完善两级维修体系
    1.2 改善维修力量构成
        1)国防部人员持续缩减,而维修人员比例却不断提高。
        2)各军种维修人员均有调整,但陆军维修人员比例稳步上升。
        3)维修军人与维修文职比例多年来基本稳定,但近几年调整幅度较大。
        4)维修人员专业设置略有调整,但是多年来基本稳定。
    1.3 深化军民融合保障
        1)在融合方向上,聚焦装备保障科技创新。
        2)在政策实践上,推行合同商保障的政策不曾改变。
        3)在规范运行上,基于性能的保障实践日益规范。
        4)在法规完善上,不断更新完善法规政策。
2 对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转型的启示
    1)研究外军两级维修转型做法细节。
    2)做好新老装备维修任务分工论证。
    3)优化调整建制保障力量和地方保障力量。
    4)健全装备保障法规政策体系并及时更新。
3 结 语

(5)基辅会战再评价 ——基于德国战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相关研究的总体特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重点、难点
        (一)论文重点
        (二)论文难点
    四、文章创新点
第一章 基辅会战的战略合理性
    一、军事理论与战略目标的选择
    二、“巴巴罗萨”行动与目标的选择
    三、基辅地域的军事价值
        (一)苏军的战前部署
        (二)基辅会战前苏军在基辅地域的重兵集团
        (三)基辅会战战略意义的反映
    四、基辅会战与卡卢加设想
    五、陆军总司令部执着于莫斯科的原因
    六、小结
第二章 基辅会战在战略态势上的必要性
    一、斯摩棱斯克战役后缺乏向莫斯科继续进攻的条件
        (一)斯摩棱斯克地域复杂的态势
        (二)莫斯科方向严峻的后勤补给情况
    二、合围基辅地域苏军的有利战场态势
    三、基辅地域对中央集团军群侧翼威胁的现实性
        (一)戈梅利地域对中央集团军群产生的侧翼威胁
        (二)藏满“幽灵”的普里皮亚季沼泽
        (三)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威胁
        (四)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侧翼威胁
    四、基辅地域对中央集团军群侧翼威胁的可能性
    五、小结
第三章 基辅会战前后莫斯科方向态势对比
    一、无可质疑的时间延误
    二、莫斯科方向的兵力对比情况
    三、进攻莫斯科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四、小结
第四章 莫斯科不会是战争的终点
    一、德军陆军总司令部夸大了莫斯科的战略价值
    二、苏军将在失去莫斯科后继续战斗
    三、苏联在失去莫斯科后的抵抗能力
    四、小结
第五章 德军在1941年底的失败与基辅会战无关
    一、德国缺乏在1941年取得胜利的实力
        (一)战争准备的失误
        (二)实力缺陷与德军战略选择的失败
    二、巴尔干行动:“巴巴罗萨”计划最初的时间迟滞
    三、哈尔德:德军在1941年失去时间优势的罪魁祸首
        (一)德军指挥系统的缺陷
        (二)希特勒与陆军总参谋部之间的矛盾
        (三)哈尔德的罪责:“两个”巴巴罗萨计划
    四、基辅会战后错误的战略行动葬送了基辅会战的效果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评价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内涵
        2.1.1 民技军用
        2.1.2 装备核心技术创新
    2.2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2.1 技术转移理论
        2.2.2 管理协同论
3 江苏省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困境分析
    3.1 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现状
        3.1.1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强
        3.1.2 政府助力民企“参军”
        3.1.3 民企积极“进军”,装备核心技术创新成果频出
    3.2 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案例分析
        3.2.1 调研情况简述
        3.2.2 调研基地概况
        3.2.3 问卷设计情况
        3.2.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江苏省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困境及原因分析
        3.3.1 军民思想解放不够,认识有“误区”
        3.3.2 军民产权纠纷频出,政府国防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
        3.3.3 军民竞争力悬殊,缺乏良好竞争环境
        3.3.4 军民待遇不同,政策不平等
        3.3.5 技术创新成本过高,民企资金短缺
4 国外实现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经验的归纳与借鉴
    4.1 英国全员参与型融合模式
        4.1.1 政府制定国防战略规划
        4.1.2 加强与工业界联系
        4.1.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4.1.4 军方积极推动改革
    4.2 美国军民一体化融合模式
        4.2.1 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
        4.2.2 军方积极配合推动融合
    4.3 日本“全民皆兵”型融合模式
        4.3.1 全面打造“寓军于民”型国防工业生产体系
        4.3.2 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4.4 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经验的总结
        4.4.1 政府发挥顶层设计作用
        4.4.2 军方高度配合推动军民融合
        4.4.3 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
        4.4.4 民营企业完善管理体制,积极回应国家战略
5 促进江苏省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组织协同对策
    5.1 思想上增强大局意识
        5.1.1 政府引导军民树立正确思维
        5.1.2 军政协作加强政策解读
    5.2 机构上强化组织管理
        5.2.1 加强军政统筹协调
        5.2.2 发挥政府引导支持作用
    5.3 制度上疏通民企“进军”渠道
        5.3.1 政府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5.3.2 政府优化市场准入制度
        5.3.3 军方推动竞争性采购制度
    5.4 技术上推动军民技术融合
        5.4.1 军方积极改革军用标准
        5.4.2 政府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5.5 政策上消除民企资金困扰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军用车辆装备维修器材战略储备决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战略储备工作概述
        1.1.2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车辆装备器材战略储备
        1.2.2 车辆器材战略储备布局
        1.2.3 车辆器材战略储备规模
        1.2.4 车辆器材战略储备结构
        1.2.5 车辆器材战略储备方式
    1.3 研究意义
        1.3.1 统筹规划战略储备布局,适应军队联勤体制改革
        1.3.2 合理调整战略储备结构,提高车辆器材保障度
        1.3.3 科学确定战略储备规模,提高战备储备军事经济效益
        1.3.4 探索战略储备决策方法,为决策机关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外军战备物资储备情况研究及启示
        1.4.2 我军战储器材储备情况研究
        1.4.3 战备器材储备决策方法研究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战略储备结构优化研究
    2.1 战略储备结构特性分析
        2.1.1 品种结构特性
        2.1.2 车型结构特性
        2.1.3 形式结构特性
    2.2 战略储备结构分类指标体系分析
        2.2.1 军民通用性
        2.2.2 关重性总成
        2.2.3 市场流通性
        2.2.4 筹措周期
        2.2.5 战场损耗性
        2.2.6 储存期限
        2.2.7 价格成本
        2.2.8 维修时效性
    2.3 两阶段类别划分
        2.3.1 第一阶段分类
        2.3.2 第二阶段分类
        2.3.3 器材归属类别的判定
    2.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品种分类模型
        2.4.1 理论原理
        2.4.2 构建分类器
        2.4.3 算法求解—以某车型装备器材为例
    2.5 储备基数标准制定
        2.5.1 确定车辆装备型号
        2.5.2 划分修理级别
        2.5.3 确定单基数保障时间
        2.5.4 确定单基数保障装备数量
        2.5.5 确定维修器材品种数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略储备规模决策研究
    3.1 战略储备规模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3.1.1 战时器材耗损因素
        3.1.2 战备储备器材保障度
        3.1.3 维修方式
    3.2 战略储备量测算流程
        3.2.1 战略储备量测算情况分析
        3.2.2 储备量需求测算流程
    3.3 基于基准战损率的储备量测算
        3.3.1 基准战损率预测模型
        3.3.2 模型应用
    3.4 基于分阶段战损率的储备量测算
        3.4.1 指数法原理
        3.4.2 模型构建
        3.4.3 实例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略储备布局优化
    4.1 战略储备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4.1.1 军事战略布局
        4.1.2 道路交通条件
        4.1.3 地理条件
        4.1.4 后方仓库建设水平和布局因素
    4.2 战略储备布局优化基本构想
        4.2.1 统筹规划储备层次
        4.2.2 科学选取储备支撑点
        4.2.3 构建网络化支援保障体系
    4.3 战略储备布局优化问题描述
        4.3.1 战略储备布局结构形态
        4.3.2 确定储备布局选址目标
        4.3.3 战略储备布局决策影响因素集
    4.4 战略储备布局优化模型构建
        4.4.1 战略储备仓库级别划分
        4.4.2 战略储备仓库备选点初步筛选
        4.4.3 战略储备选址决策模型
        4.4.4 基于储备量预测的储备点数量决策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储备方案效能评估
    5.1 战略储备方案效能评估原则及流程
        5.1.1 效能评估原则
        5.1.2 效能评估流程
    5.2 战略储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含义及分解
    5.3 战略储备方案效能评估指标处理
        5.3.1 定性指标量化思路
        5.3.2 定性指标量化过程
    5.4 战略储备方案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5.4.1 确定输入层和输出层
        5.4.2 确定隐含层
        5.4.3 选择激励函数
        5.4.4 算法选择
        5.4.5 训练数据样本选择
        5.4.6 样本数据规范化处理
        5.4.7 仿真评估设置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略储备辅助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辅助决策系统
        6.1.1 决策及步骤
        6.1.2 决策支持系统
    6.2 战储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框架分析
        6.2.1 系统目标定位
        6.2.2 系统架构分析
    6.3 战储辅助决策系统功能设计
        6.3.1 辅助决策系统功能
        6.3.2 辅助系统模式设计
        6.3.3 辅助决策功能设计
    6.4 系统基本功能实现
        6.4.1 系统主要功能展示流程
        6.4.2 用户登录
        6.4.3 系统主界面及功能界面
    6.5 系统应用实例
        6.5.1 方案背景
        6.5.2 系统测算过程
        6.5.3 测算结果导出与人工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1.1 论文研究内容
        7.1.2 论文创新点
    7.2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VM分类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B 东风EQ1120基数标准样表
附录C 部分BP神经网络实现程序
附录D 储备效能评估主观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E matlab模糊隶属度曲线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8)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可行性分析
        1.3.1 从研究时机看
        1.3.2 从理论基础看
        1.3.3 从发展现状看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武警装备
        1.4.2 武警装备采购
        1.4.3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
        1.4.4 其它相关概念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理论基础
    2.1 装备采购特点
        2.1.1 军事性
        2.1.2 经济性
        2.1.3 保密性
        2.1.4 规范性
    2.2 装备采购体制
        2.2.1 组织机构
        2.2.2 运行机制
        2.2.3 法规体系
    2.3 装备采购过程
        2.3.1 规划计划
        2.3.2 科研管理
        2.3.3 订货管理
        2.3.4 调配维修
第三章 国内外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比较
    3.1 外军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1.1 美军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1.2 英军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1.3 法军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1.4 俄军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1.5 印军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1.6 启示
    3.2 我军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2.1 建章立制明确发展方向
        3.2.2 开展试点探索科订模式
        3.2.3 引入竞争培育市场环境
    3.3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现状
        3.3.1 武警装备采购发展历程
        3.3.2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章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选择
    4.1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内涵
        4.1.1 高效是目标
        4.1.2 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是本质
        4.1.3 竞争是关键
    4.2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比较
        4.2.1 科研订购维修一揽子采购
        4.2.2 科研订购维修分阶段采购
        4.2.3 科研订购维修分层次采购
        4.2.4 科研订购捆绑式采购
        4.2.5 订购维修捆绑式采购
    4.3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确定
第五章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构建
    5.1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设计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1.3 总体步骤
    5.2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组织结构
        5.2.1 项目办公室
        5.2.2 项目管理小组
        5.2.3 专业采购小组
    5.3 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运行机制
        5.3.1 需求分析
        5.3.2 计划拟制上报
        5.3.3 签订合同
        5.3.4 研制过程管理
        5.3.5 部队试验管理
        5.3.6 定型管理
        5.3.7 生产管理
        5.3.8 外场信息处理
第六章 推进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措施建议
    6.1 强化武警装备集中统一领导管理体制
        6.1.1 明确武警装备主管部门
        6.1.2 完善配套建设手段方法
    6.2 改革武警装备计划编报形式和生成机制
        6.2.1 健立武警装备科研订购相结合的浮动计划期制度
        6.2.2 推行武警装备科研订购计划一揽子拟制上报制度
    6.3 组织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业务试点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背景
    2.1 改革的内因
        2.1.1 国内政治推动军事改革
        2.1.2 军工复合体牵引军事改革
        2.1.3 国防科技支撑军事改革
    2.2 改革的外因
        2.2.1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动
        2.2.2 传统安全威胁卷土重来
        2.2.3 非传统安全威胁呈愈演愈烈之势
第三章 21世纪初美军改革总体思想
    3.1 战略指导思想
        3.1.1 战略判断层面
        3.1.2 战略规划层面
        3.1.3 战略路径层面
    3.2 组织结构与编制体制思想
        3.2.1 军队管理扁平化思想
        3.2.2 制衡思想
    3.3 军事力量建设思想
        3.3.1 基于能力的军事斗争思想
        3.3.2 能力慑止思想
        3.3.3 基于能力的后勤和人才培养思想
第四章 激进阶段与温和阶段: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运用和实践的阶段性研究
    4.1 激进阶段的美军改革
        4.1.1 阶段划分依据
        4.1.2 激进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4.2 温和阶段的美军改革
        4.2.1 阶段划分依据
        4.2.2 温和阶段的重点改革实践
第五章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评价
    5.1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的特点
        5.1.1 前瞻性和继承性兼具
        5.1.2 创新性与技术性互为补充
        5.1.3 突破性与局限性并存
    5.2 21世纪初美国军事改革经验与启示
        5.2.1 强调顶层设计、坚持将改革的权力汇聚
        5.2.2 通过法律、法规、文件将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
        5.2.3 在满足当下需求和应对未来挑战之间合理地分配资源
        5.2.4 军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5.2.5 军事改革的手段应循序渐进
        5.2.6 军事改革针对的敌人不应过于具体,方案不应过于透明
    5.3 美国军事改革未来走向
        5.3.1 军事高科技的追求永无止境
        5.3.2 联合作战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5.3.3 军事改革思想的持续革新
        5.3.4 精兵强效的国防部改革仍将继续
        5.3.5 军民融合推动军事科技创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专着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英文专着
    五、英文论文
    六、报刊及互联网信息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关联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需求评估方法
        1.2.2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关联分析方法
    1.3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的需求关联分析
    2.1 陆军装备动员环境与需求关联基本模型
    2.2 决定陆军装备动员需求的总量因素
    2.3 决定陆军装备动员需求的结构因素
        2.3.1 海外维权中陆军装备需求的结构因素
        2.3.2 反恐维稳中陆军装备需求的结构因素
        2.3.3 抢险救灾中陆军装备需求的结构因素
        2.3.4 多边行动中陆军装备需求的结构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的部门关联分析
    3.1 陆军装备发展部门关联分析的理论框架
        3.1.1 国民经济‐军事部门关联互动的客观基础
        3.1.2 国民经济‐军事部门关联互动的数理结构
        3.1.3 国民经济‐军事部门关联互动的实例分析
        3.1.4 国民经济‐军事部门关联分析的基本要求
    3.2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关联分析的军事能力构成
        3.2.1 指挥控制能力
        3.2.2 协同作战能力
        3.2.3 机动部署能力
        3.2.4 精确打击能力
        3.2.5 全维防护能力
        3.2.6 联合保障能力
    3.3 影响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关联状态的体系结构
        3.3.1 多样化任务下陆军装备总体结构
        3.3.2 海外维权的陆军装备结构
        3.3.3 反恐维稳的陆军装备结构
        3.3.4 抢险救灾的陆军装备结构
        3.3.5 多边军事行动的陆军装备结构
    3.4 支撑陆军装备经济动员能力的产业结构
        3.4.1 新材料产业与陆军装备发展
        3.4.2 信息产业与陆军装备发展
        3.4.3 装备制造业与陆军装备发展
        3.4.4 航天产业与陆军装备发展
        3.4.5 航空产业与陆军装备发展
        3.4.6 造船产业与陆军装备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的区域关联分析
    4.1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区域关联的现实基础
        4.1.1 陆军装备经济动员潜力资源评估的理论模型
        4.1.2 陆军装备经济动员潜力资源优化结果及分析
    4.2 支撑陆军装备动员区域关联的产业布局
        4.2.1 支撑陆军装备动员体系的新材料产业布局
        4.2.2 支撑陆军装备动员体系的装备制造业布局
        4.2.3 支撑陆军装备动员体系的船舶工业布局
        4.2.4 支撑陆军装备动员体系的航空航天工业布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5.1 科学评估战略环境,准确把握动员需求
    5.2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增强核心能力建设
    5.3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夯实动员产业基础
    5.4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合理配置动员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四、我军陆军装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2]美国陆军装备维修保障及启示[J]. 姚世锋,柏彦奇,乔良.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20(02)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历史演变[J]. 释清仁. 军事历史, 2019(06)
  • [4]“新面貌”改革下的俄罗斯陆军转型发展研究[D]. 杨健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5]基辅会战再评价 ——基于德国战略视角[D]. 王泽方.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民技军用视角下装备核心技术创新的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丁贝贝.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军用车辆装备维修器材战略储备决策仿真研究[D]. 任聪. 军事科学院, 2018(12)
  • [8]武警装备一体化采购模式研究[D]. 贾福建.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21世纪初的美国军事改革思想研究[D]. 丁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陆军装备动员产业关联与发展研究[D]. 乐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7)

标签:;  ;  ;  ;  

我军装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