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质

适合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质

一、中长跑运动员的适宜体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雷亚[1](2020)在《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指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人三项运动一直面临选材途径单一,选材范围小,高水平后备人才不足的困境,导致该项目竞技水平与铁人三项强国相比差距较大。本研究以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指标为研究对象,以国家铁人三项队二队为例,对运动员选材过程、选材指标、选材指标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和教练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宝贵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我国铁人三项运动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国家铁人三项队二队的运动员选材指标进行研究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结论:(1)选材模式立足人才培养现状,切实可行。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对体能类项目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铁人三项后备人才不足的困境下,国家铁人三项队二队通过“跨项”选材和动态选材筛选出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并聘请国外优秀教练员进行科学培养,对我国铁人三项竞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选材来源较单一,缺乏高水平运动员。青训营运动员主要是游泳转项而来,运动水平最高是一级运动员,缺乏精英级别的运动员,尤其是中长跑能力突出的运动员。(3)青训营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差异较小,部分运动素质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女优秀组和一般组运动员在身体形态上没有显着性差异。男运动员优秀组和一般组在连续渐进负荷跑(5X1600m)和稳定配速跑(2 X 2400m)上具有显着性差异,优秀组跑步能力明显好于一般组,但骑行台和游泳弱于一般组;女子优秀组的各项运动素质测试指标整体好于一般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各项运动素质与总比赛成绩相关性小,骑跑能力至关重要。单个运动素质指标无法预测总成绩,但可以作为部分子项成绩的预测指标。男女运动员骑跑成绩与总成绩高度正相关;在与世界高水平青少年选手较量中,我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在自行车和跑步项目上差距大。(5)教练员团队缺少磨合,本土教练执教能力有待提升。教练员团队属于临时组建,主教练铁人三项执教经验丰富,但跟队执教时间有限;助理教练在单个项目执教上各有所长,但执教铁人三项年限较短,且缺少铁人三项运动经历。要想取得理想训练效果,这就需要教练员团队增加默契程度,在训练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建议:(1)加大铁人三项运动的宣传和普及力度,继续做好“跨项”选材工作。通过推动成立铁人三项俱乐部、举办“小铁人”比赛等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铁人三项运动中,并吸引精英级别且具有铁人三项运动天赋的青少年中长跑、游泳等运动员从事铁人三项运动。(2)在运动员初选阶段,可将体重、BMI和快慢肌纤维百分比作为身体形态参考指标,将连续渐进负荷跑(5X1600m)和稳定配速跑(2 X 2400m)作为选拔男运动员运动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女运动员应考察综合能力。(3)在运动员复选和精选阶段,应重点考察骑跑能力。在训练中,重点发展青少年跑步和自行车技术,培养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协调和柔韧等身体素质能力,打牢其有氧能力基础,并进行提高乳酸阈训练。(4)加大教练员队伍建设。可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通过选拔国内优秀教练跟随外教学习和选派优秀国内教练员参加国际铁人三项联盟每年举办的教练员培训班的途径,促进本土教练员的知识更新和执教能力的提升,在训练理念、方法等各个方面提高我国教练员的综合执教水平。

付鹏程[2](2020)在《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自从攀岩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项目之后,接着不久巴黎奥组委又宣布攀岩这项运动成为2024年正式的奥运会项目,金牌数量也达到四块之多。而现如今我国攀岩速度项目已经在世界上属于较高水平,在全能项目方面相对其它国家目前还是我国的短板项目。为了取得更好的佳绩,科学选材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而系统完善的科学选材理论是运动员选材工作的基石和保障。而本文旨在系统的构建出6-8岁攀岩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再确定相关指标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权重模型,为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选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处于6-8岁有过市级以上(含)攀岩比赛的参赛记录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6-8岁的攀岩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的基本步骤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步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选材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了解初级层次的运动员选材要更加注重那些先天的、不可控的和相对稳定的因素特征和选材的理论依据。第二步通过专家访谈咨询和结合项群理论确定出关于影响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得七个相关因素,并结合这七个因素进行了指标细化与整理,初步构建出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内容。第三步通过运用德尔菲法让各位专家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优化,通过专家三轮次的筛选以及优化,最终优化出适合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30个。第四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和步骤构建出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多层次结构模型图,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对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进行了权重系数的确定,得出群决策准则层权重排序为:身体机能>身体形态>教评指标>身体素质>家系因素>心理素质>专项技术。群决策指标层权重排序为:骨龄>上肢长>智能>身高>岩感>智力水平>反应时>母亲的身高>血红蛋白>血清睾酮>母亲的体型>皮下脂肪>体重>握力>父亲的身高>体能>心理>60M>肩宽>一分钟跳绳=起跑反应时>父亲的体型>横叉>象限跳>神经类型>攀爬时间>800M>技能>动作的流畅度>下肢长>攀爬的节奏感>意志品质>一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攀爬高度。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建议对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选材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建议建立更加完善的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的评价标准;第三建议选材时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虑。

李鑫[3](2020)在《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项选材”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我国奥运项目“夏强冬弱”和新兴项目开展落后的现实情况,要想达到“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备战目标,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项选材,以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参加世界大赛的运动员。但目前,我国的跨项选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进行研究,以此丰富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对文中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其次对当前我国跨项选材实施情况特点予以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跨项或转项成才的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跨项选材的多维特征。最后提出跨项选材对我国的实践启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是我国早期转项成才的本土理念融合国外的选材理念所形成的时代产物。2、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表现为双奥备战诉求、人才不足诉求、项目失衡诉求、成材率低诉求以及人才内在诉求。3、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特点表现为:“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以新兴极限项目牵头,橄榄球、皮划艇、赛艇、田径等项目依次推进,各项目实施阶段相对明确,具备激励保障措施,新兴项目报名人数呈现较大差异。“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设项覆盖面广,选材来源丰富,人才选拔多重筛选,选材指标较为详细,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4、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具有跨项或者转项经历运动员归类发现同项群之间跨项成功率明显高于异项群,多维特征表现为相似的身体形态特征、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相似的运动素质特征以及相似的核心技能特征。5、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实践启示有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训练;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杨志亭[4](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李思奇[5](2019)在《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跑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十分受欢迎的运动,加入长跑运动的人数也在成倍增长。但是,目前对于大众如何科学参与长跑运动的相关研究很少,大众在运动过程中还缺乏正确的运动指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选择北京市的长跑爱好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亲身参与和访谈等方式来分析长跑爱好者们的日常训练特点,分析现阶段长跑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运动人群的实际需求,给予更加科学的运动建议与指导,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水平差异较大,训练的年限、次数、时长都有明显区别。多数爱好者的训练安排不固定,把精力更多集中在有专业教练指导的课程上,单独训练时则效率较低。2.多数长跑爱好者的训练计划较为单一,缺乏综合、科学的训练手段。制定训练计划时仅停留在单一的跑量累积,忽略了体能训练及运用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手段来完成跑量,使得训练效果不能令人满意。3.长跑爱好者在训练中较少涉及身体灵活性、柔韧性的练习。这两种素质是训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两项内容,而这也造成了不少爱好者的技术动作不协调、不规范,影响了训练效果且增大了受伤隐患。4.大部分长跑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都出现过伤病问题。主要原因是爱好者对个人身体健康诊断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在可支配运动时间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运动量,以致减少甚至忽视运动后的放松恢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增加体能训练和放松练习在训练计划中的比重。不仅是为了提高长跑的运动水平,更是为身体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在有限的运动时间内,不要一味地追求训练强度、训练量而减少放松环节的比重。2.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训练计划。在运动前,由专业的医生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运动训练经历、身体素质等因素,制定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案,从而更好地保护大众在运动中的健康水平。此外,加大运动处方的推广力度,让更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状况诊断是决定一切运动计划的核心依据。3.合理地借鉴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理念可以提升训练效果。专业运动员所拥有的训练理念、训练计划可以为大众日常的运动提供更多的参考与灵感。在有限的运动时间里,集中体力、精力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提升训练效果。

蔡旭旦[6](2020)在《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探究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特点、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有何差异;2)探究越野滑雪长期训练对跨项目运动员的一般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生理机能(即“运动能力”)有何影响、如何变化;3)探究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在越野滑雪长期训练中运动能力变化特点和异同,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研究方法:研究1:60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男子:19.4±1.6岁,182.4±5.0 cm,74.8±7.8 kg;女子:20.0±2.1岁,169.7±5.4 cm;60.8±7.1 kg),分别来自中长跑、皮划艇、赛艇等3个项目,参与了本次测试,每个项目各有10名男子运动员和10名女子运动员。60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依次进行了iDXA身体成分测试(Luna iDXA,General Electric Company,USA)。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对跨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检验和测试。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男子、女子)和不同来源项目(中长跑、赛艇、皮划艇)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研究2: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在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集训的24名跨项目运动员为受试者(男子运动员15名,18.7±1.5岁、179.9±8.5 cm、68.5±10.1 kg;女子运动员9名,19.9±2.2岁、166.5±7.8 cm、60.3±8.1 kg)。24名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将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进行3次阶段性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能力评定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测试,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测试,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以及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测试等。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重复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OVA)进行运动员自身比较(测试1、测试2、测试3)。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使用Cohen‘s d公式计算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S,Effect Size),效应量的评价标准如下:0-0.2微不足道的效应,0.2-0.6小效应,0.6-1.2中等效应,1.2-2.0大效应,>2.0极大效应。研究3: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以在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集训的15名原运动项目为中长跑的运动员(以下简称―原中长跑运动员‖;18.7±2.0岁、173.7±10.1 cm、62.1±8.6 kg)和9名原项目为皮划艇或者赛艇项目的运动员(以下简称―原皮划赛艇运动员‖;20.0±1.2岁、176.8±10.1 cm、71.0±9.3 kg)为受试者。原中长跑运动员、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进行3次阶段性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能力评定测试。定期测试项目包括: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测试,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测试,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以及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测试等。采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Chicago,IL,United States)和Excel 2013(Microsoft Corporation,Redmond,Washington,United States)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的形式呈现。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中长跑与皮划艇、赛艇)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非常显着。使用Cohen‘s d公式计算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S,Effect Size),效应量的评价标准如下:0-0.2微不足道的效应,0.2-0.6小效应,0.6-1.2中等效应,1.2-2.0大效应,>2.0极大效应。研究结果:研究1: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女子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差异显着。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在身高、体重、BMI,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总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质量,全身肌肉%BM,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SM等指标上要显着高于跨项目越野滑雪女子运动员(P<0.05)。跨项目越野滑雪女子运动员在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脂肪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脂肪%BM上要显着高于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P<0.05)。不同来源项目的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差异显着。原赛艇、皮划艇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总质量,全身、上肢、躯干和下肢肌肉质量,全身、上肢和躯干骨骼质量等指标上显着高于原中长跑运动员(P<0.05)。原赛艇运动员与原皮划艇运动员在绝大部分身体形态指标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2: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VO2max,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CL、CT、OBLA Power、OBLA Inc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最大BLA、最大HR、最大RPE,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30秒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5分钟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VO2peak Ab,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MAX Dips等指标中,与测试1结果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次最大强度O2cost Ab、O2cost Rl、RER、HR、BLA、RPE和GE等指标上,与测试1结果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测试指标的ES值上,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BLA、CL、C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RPE等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大效应区间范围。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跑步机VO2maxmax Ab、VO2max Rl,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VO2peak Ab、VO2peak Power等指标上表现出较大差距。特别是跨项目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在平均体重,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研究3: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GE、CL、CT,滑轮跑台乳酸阈测试OBLA Power、OBLA Inc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VO2peak Ab、最大BLA、最大RPE,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Peak Power、Peak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最终RPE,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越野滑雪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和Max Dips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O2cost Ab、O2cost Rl、RER、HR、BLA、RPE、CR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CL、CT,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HR、最大RPE,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TPD1RM,越野滑雪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RER、BLA、CR等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在测试3中表现出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与测试1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RPE,滑轮跑台乳酸阈测试OBLA Powe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O2peak Power、VO2peak Ab、VO2peak Rl,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Mean Power Per KG、最大Distance,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Dips等指标上的绝对值变化幅度要显着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身体重量,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 Ab,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O2peak Ab,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Mean Power,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测试SPD1RM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差距明显。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VO2max Rl,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HR、BLA,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O2peakpeak Rl等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差距明显。研究结论与建议:经分析研究1、研究2、研究3研究结果,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身体成分差异显着,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全身、肌肉质量显着低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成分相比存在不同差距,原赛艇运动员在各项身体成分指标上相接近,原皮划艇运动员的躯干脂肪质量和脂肪%SM偏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上肢、躯干肌肉质量差距巨大。2)6个月的训练中,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最大奔跑速度、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滑行运动表现、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均得到了显着提升。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最大摄氧能力、专项动作技术经济性、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做功功率和专项最大力量等运动能力上差距较大。3)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其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水平、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乳酸阈能力、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其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在专项动作技术水平、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乳酸阈能力、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上的进步幅度要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4)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的最大绝对摄氧能力、专项动作技术经济性、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功率输出能力和专项最大力量等运动能力上差距较大;原皮划赛艇运动员的最大相对摄氧能力、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相对峰值摄氧能力等运动能力上差距明显。建议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未来的训练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应当建立定期全面的生理机能评估体系。定期对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滑雪测功仪30秒最大做功能力、5分钟持续滑行能力,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指标进行系统测试,以监控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发展情况,评估阶段性训练效果,并为未来的训练提供建议和反馈。建议将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BLA、CL、CR,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vVO2peak、vVO2peak Power、最大RPE作为重点评估指标。将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HR、RPE、CT、OBLA Power、OBLA Inline,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最大BLA,滑雪测功仪30秒温盖特测试Mean Power,滑雪测功仪5分钟持续滑行测试最终RPE,专项力量耐力测试MAX Chin、MAX Dips等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评估指标。2)应当继续坚持进行以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模仿和专项下肢稳定能力训练为主的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在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两组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能力提升差距表明,该训练是提升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和专项动作经济性的有效方式。建议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未来的备战训练中,应考虑到不同来源项目、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差异,根据不同来源项目、不同性别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营养方案,以提升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能力上的提升速度。3)应当注意保持越野滑雪专项训练的系统性,每周完成16-20小时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以稳步提升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动作经济性、专项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水平。同时应当重视安排跑步训练,以维持和提升机体的有氧能力、一般最大摄氧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峰值摄氧能力。4)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维持越野滑雪专项力量水平的同时,应侧重于进行更多的长时间低强度越野滑雪持续滑行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和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以降低身体脂肪质量(特别是躯干脂肪质量),提升他们在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技术模式下的最大相对摄氧能力、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5)原中长跑运动员在坚持大量低强度的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训练的同时,应当侧重进行更多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训练(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核心力量),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营养补充,提升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以缩小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身体成分和肌肉力量上的差距。进而提升他们在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模式下的峰值摄氧能力、最大做功能力、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水平。

黄真山[7](2019)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文中提出目前重庆市青少年的中长跑项目是潜优势运动项目,而重庆市体育局2018年刚组建中长跑队。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描述记录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重庆市中学生业余训练中中长跑训练水平最突出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10枚金牌的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和教练为调查对象,从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历史成绩、当前的训练现状、招收运动员的途径及参考因素、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及其各个周期间对训练内容和负荷的具体安排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观察以及对教练的访谈,对其训练特点进行总结。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最为突出的项目是800米和1500米项目,其次是3000米项目,并且大多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更为突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训练成绩,笔者通过为期一年的实地深入了解调查和对他们教练与运动员的访谈结合训练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对中长跑训练兴趣是选拔运动员首要参考因素,其次是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是身体素质。(2)教练对训练负荷强度的精确调控及保持训练的系统性是中长跑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的因素。(3)通过力量练习、跑的技术练习,提高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的经济性和把握节奏的能力。(4)教练和运动员对中长跑运动的热爱及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中长跑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学校领导对中长跑训练的重视有所欠缺。(5)从比赛成绩和训练特征都反映出,鲁能巴蜀中长跑队的训练方式方法对800米和1500米项目更为适用。

王亚萌[8](2019)在《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铁人三项运动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1990年批准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CTSA)在北京成立,同年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加入了中国奥委会和国际铁人三项联合会(ITU)。2000年成为奥运会项目,2001年开始,全国各省市才陆续成立铁人三项专业队,我国铁人三项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由于铁人三项在我国开展较晚,竞赛成绩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整体竞技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均衡,与国外铁人三项优秀运动员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以及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与国外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的差异,旨在提高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为我国铁人三项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训练提供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在体能方面,铁人三项运动员既要具有身材高大的特点,又需要具有充实度适中、体重不过重的特点。运动素质方面力量耐力、有氧耐力以及速度力量是三个子项目的共同特征。国内外运动员体能方面的差异是运动素质。(2)在技术方面,最重要的技术分别是游泳项目的途中游,自行车项目的踏蹬技术、弯道技术,以及长跑项目的呼吸和“极点”的处理。国内外运动员游泳技术方面的差异是途中游,自行车技术方面的差异是弯道技术,长跑技术差异是呼吸的调整。(3)在战术方面,最重要的战术分别是游泳项目的前半程战术,自行车项目的小组战术和长跑项目加大最后冲击距离战术。国内外运动员游泳战术方面的差异是后半程技术,自行车战术差异是小组战术,长跑战术差异是匀速跑战术。(4)在心理方面,心理能力最重要的是抗干扰能力。国内外运动员运动心理差异体现在承受干扰能力方面。(5)在运动智能方面,最重要的是运动感知和运动注意。国内外运动员运动智能存在差异是运动感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水平以及身体机能水平对运动员进行选材,加强运动员体能训练。(2)根据各子项目技术的重要程度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加强对各子项目弱势技术能力的提升。(3)加强战术能力训练,在提升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的同时,增加队友之间战术配合能力。使运动员能够在不同场地和比赛状况时灵活的运用战术配合。(4)关注运动员赛前、赛中、赛后以及日常训练中的心理状态,找出运动员心理状态欠缺的原因并帮助其克服,关注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对心理能力的不同要求。(5)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使其认识到运动智能的重要作用,建立运动智能测定和评价制度,并结合训练、比赛实际情进行评定。

任浩[9](2019)在《5-6岁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在我国人口结构调整、教育深化改革和学前教育素质化发展等重要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婴幼儿游泳作为一项十分适宜学前儿童从事的体育活动,参与到婴幼儿游泳活动中的人数不断增多。通过阅读有关文献及咨询婴幼儿游泳行业内人士获知,婴幼儿游泳行业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数量多但较为杂乱;婴幼儿游泳教育培训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三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婴幼儿游泳行业的发展前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需要从婴幼儿游泳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做起。本文研究旨在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来评价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的发展状态。运用文献资料法将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和归类,另对指标体系构建所采用的方法和构建时所必须遵守的构建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严格地遵从德尔菲法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并结合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最终构建出了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所构成的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择两名参与过婴幼儿游泳课程学习的受试者(6岁女性婴幼儿,5岁男性婴幼儿),针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预期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实证研究工作,结果显示女性婴幼儿的实证得分为89.11分,男性婴幼儿的实证研究得分为87.35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所构建的婴幼儿游泳指标体系基本合理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陆国田[10](2018)在《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田径整体竞技实力稳步提升,但男、女中长跑项目相对落后。非洲中长跑项目仍占据优势,邻国日本的中长跑竞技实力已经整体超越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全面参赛”目标,对提高我国中长跑竞技实力提出了要求,对加强中长跑“选材”与“育才”工作指明了方向,1992年全国范围测试的中长跑选材标准已时隔近3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青少年身体形态和竞技能力的变化等,亟待对选材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建立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测试指标体系及选材指标权重等;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测试法严格按照测试程序执行;通过数理统计法对选材指标数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百分位数法确定选材标准。研究结果与结论:(1)中长跑项目特征为本研究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论文的研究基础人类遗传学原理、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人体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不同年龄段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权重的确定和最终标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选材指标筛选原则的指导下,经历了初步筛选、教练员与专家论证筛选、测试指标统计学筛选、多因素分析筛选等过程,最终确定了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男、女不同性别,12-13岁、14-15岁、16-17岁不同年龄段的,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心理特征指标、家系调查指标及教练员经验评定指标在内的主观评价体系与客观评价体系相结合的选材指标体系。(3)在科学构建的选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级指标权重的初步确定与修正;主观、客观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及心理特征在内的选材客观指标的单项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确定了包括专项技术、家系调查和教练员经验评定在内的主观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最终有效制定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同时对选材标准进行了回代检验,回代检验结果符合要求,体现出本研究选材标准制定的有效性。

二、中长跑运动员的适宜体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长跑运动员的适宜体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指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
        2.1.2 运动员选材
    2.2 运动员选材相关研究
        2.2.1 选材阶段与训练阶段
        2.2.2 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内容
        2.2.3 运动员选材与育才的关系
        2.2.4 “跨界跨项”选材研究现状
    2.3 铁人三项相关研究
        2.3.1 铁人三项训练学特征
        2.3.2 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
        2.3.3 铁人三项训练理论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跟踪观察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据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过程分析
        4.1.1 初选阶段
        4.1.2 复选阶段
        4.1.3 精选阶段
    4.2 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指标与成绩相关性分析
        4.2.1 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4.2.2 运动素质分析
        4.2.3 运动素质与成绩相关性分析
    4.3 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个案分析
    4.4 教练员对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影响研究
        4.4.1 国家铁人三项队二队教练员性别结构
        4.4.2 国家铁人三项队二队教练员运动经历和学历结构
        4.4.3 国家铁人三项队二队教练员职称和执教经历
    4.5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初级选材的适宜年龄是育材以及成材的关键
        1.1.2 运动员科学选材在竞技体育中占有关键位置
        1.1.3 攀岩项目选材研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运动员选材的理论依据
        1.3.3 国内关于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关于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1.3.5 国内关于攀岩运动选材的相关研究
        1.3.6 国外关于攀岩运动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德尔菲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
        3.1.1 全面性原则
        3.1.2 遗传性原则
        3.1.3 科学性原则
        3.1.4 项目特征性原则
        3.1.5 可行性原则
    3.2 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内容的初步构建
        3.2.1 结合项群训练理论对攀岩运动项目特点分析
        3.2.2 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因素构成及特征分析
        3.2.3 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3 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内容的筛选与确定
        3.3.1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3.3.3 第三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3.4 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4.1 构建攀岩运动员选材指标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依据
        3.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体系权重的具体步骤
        3.4.3 建立攀岩运功员多层次的选材指标结构模型图
        3.4.4 攀岩运动员选材指标的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
        3.4.5 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层次总排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3)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舶来品”的跨项选材及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1.1.2 跨项选材引起竞技体育界的“热潮”,众说纷纭
        1.1.3 满足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客观窘况呼吁跨项选材
        1.1.4 探寻多维特征:跨项选材培养运动员成功的关键要素
        1.1.5 深思实践启示:创新和丰富我国运动员培养理论体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项群训练理论
        1.3.2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运动员转项训练的相关研究
        1.4.4 关于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
        1.4.5 研究综述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理论诠释:“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概念的提出
        3.1.1 跨项选材的理念缘起
        3.1.1.1 转项成才—我国跨项选材可参考的本土理念初探
        3.1.1.2 天赋转移—我国跨项选材可融合的国外理念拓展
        3.1.2 跨项选材的内涵界定
    3.2 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的深层原因
        3.2.1 双奥备战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举措
        3.2.2 人才不足诉求:我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可选择资源匮乏
        3.2.3 项目失衡诉求: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非均衡问题突显
        3.2.4 成才率低诉求:我国竞技体育早期定向选材局限性较大
        3.2.5 人才内在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利用效益最大化
    3.3 实施现状: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项目的开展情况
        3.2.1 以“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
        3.2.1.1 新兴极限项目为主,部分项目依次推进
        3.2.1.2 实施阶段相对明确,设置激励保障措施
        3.2.1.3 新兴项目报名及集训人数呈现一定差异
        3.2.2 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
        3.2.2.1 项目设置覆盖面广,选材来源相对丰富
        3.2.2.2 选拔经过多轮筛选,选材标准较为详细
        3.2.2.3 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
    3.4 多维特征: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案例的实践探索
        3.4.1 竞技能力归类: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材运动员的项群流动
        3.4.1.1 体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3.4.1.2 体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3.4.1.3 技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3.4.1.4 技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3.4.2 多维特征分析: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运动员的集中表现
        3.4.2.1 相似身体形态—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外在特征
        3.4.2.2 相似个性心理—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内在特征
        3.4.2.3 相似运动素质—体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核心特征
        3.4.2.4 相似核心技能—技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移植特征
    3.5 实践启示: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培养的理性认知
        3.5.1 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
        3.5.2 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3.5.3 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的训练
        3.5.4 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
        3.5.5 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3.5.6 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
        3.5.7 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4 研究结论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4)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价值研究
        2.1.2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项目特征研究
        2.1.3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训练特点研究
        2.1.4 长跑运动存在的问题研究
    2.2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基本情况
        4.1.1 长跑爱好者的基本信息
        4.1.2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概况
    4.2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情况
        4.2.1 长跑爱好者的动机和目标期望
        4.2.2 长跑爱好者的训练计划
    4.3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损伤情况
        4.3.1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后恢复情况
        4.3.2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损伤及处理情况
    4.4 长跑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爱好者的运动目标设定不合理
        4.4.2 爱好者对自我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存在隐患
        4.4.3 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5 长跑运动的科学应用研究
        4.5.1 长跑运动的科学训练手段分析
        4.5.2 长跑运动所需的体能训练分析
        4.5.3 长跑运动的年度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5.1.1
        5.1.2
        5.1.3
        5.1.4
    5.2 研究建议
        5.2.1 增加体能训练和放松环节在训练计划中的比重
        5.2.2 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训练计划
        5.2.3 提升训练效果,可更多借鉴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理念
附录A 《长跑爱好者训练特点》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紧迫需求
        1.1.2 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竞技水平亟待提升
        1.1.3 跨项目选材可行性论证的实际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假设
    1.6 名词解释与操作性定义
        1.6.1 跨项目选材
        1.6.2 跨项目运动员、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
        1.6.3 长期训练
        1.6.4 运动能力
        1.6.5 训练负荷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1.1 越野滑雪运动项目概述
        2.1.2 国内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1.3 国外越野滑雪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2.1 国内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2.2 国外跨项目选材研究现状
    2.3 越野滑雪世界格局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1 2018 -2019赛季越野滑雪世界格局分析
        2.3.2 2018 -2019赛季中国越野滑雪国家队表现分析
        2.3.3 中外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比较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4 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结构分析及对我国高水平越野滑雪训练的启示
        2.3.5 小结与建议
第三部分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份研究
    前言
    3.1 研究方法
        3.1.1 受试者信息
        3.1.2 研究方法
        3.1.3 测试方案
    3.2 研究结果
        3.2.1 身体成分测试结果
        3.2.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
    3.3 讨论
        3.3.1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讨论
        3.3.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测试结果讨论
    3.4 结论与建议
        3.4.1 结论
        3.4.2 建议
第四部分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
    前言
    4.1 研究方法
        4.1.1 受试者及训练测试安排
        4.1.2 研究方法
        4.1.3 测试方案
    4.2 研究结果
        4.2.1 受试者身体形态变化及训练量统计
        4.2.2 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
        4.2.3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
        4.2.4 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
        4.2.5 力量测试结果
    4.3 讨论
        4.3.1 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身体形态及6个月专项训练计划讨论
        4.3.2 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讨论
        4.3.3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讨论
        4.3.4 滑雪测功仪测试测试结果讨论
        4.3.5 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4.4 结论与建议
        4.4.1 结论
        4.4.2 建议
第五部分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
    前言
    5.1 研究方法
        5.1.1 受试者及训练测试安排
        5.1.2 研究方法
        5.1.3 测试方案
    5.2 研究结果
        5.2.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训练量统计
        5.2.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比较
        5.2.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比较
        5.2.4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比较
        5.2.5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力量测试结果比较
    5.3 讨论
        5.3.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及6个月专项训练计划讨论
        5.3.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跑步机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讨论
        5.3.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讨论
        5.3.4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滑雪测功仪测试结果讨论
        5.3.5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6.1 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机能监控主要研究结论
        6.1.1 跨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研究结论
        6.1.2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结论
        6.1.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研究结论
    6.2 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机能监控研究主要建议
        6.2.1 对于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训练机能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6.2.2 对我国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整体训练建议
        6.2.3 对原赛艇、皮划艇运动员未来训练的建议
        6.2.4 对于原中长跑运动员未来训练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7)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文献综述
    2.2 中长跑训练文献综述
        2.2.1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内容文献综述
        2.2.2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负荷文献综述
        2.2.3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的负荷监测指标文献综述
        2.2.4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方法文献综述
        2.2.5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恢复手段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测量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的学校基本情况
        4.1.1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实行的招生政策
        4.1.2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的培养目标
        4.1.3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训练经费的投入
        4.1.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场地器材的情况
        4.1.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教练员队伍情况
        4.1.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的招收途径
        4.1.7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选拔运动员的参考因素
    4.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基本情况
        4.2.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往届运动员的去向
        4.2.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在各个年级的分布情况
        4.2.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4.2.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
        4.2.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父母的运动经历及其对子女的参训的态度
    4.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成绩基本情况
        4.3.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每年固定参加的比赛
        4.3.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优秀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的获奖情况
        4.3.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的获奖情况
        4.3.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取得运动技术等级情况
        4.3.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与全国中学生中长跑纪录对比分析
        4.3.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及运动技术等级
    4.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基本情况——以2016-2017 年为例
        4.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
        4.4.2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安排
        4.4.3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中训练负荷强度的转化
        4.4.4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内容
        4.4.5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耐力的训练
        4.4.6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力量的训练
        4.4.7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技术的训练
        4.4.8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的训练方法
        4.4.9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恢复手段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女子铁人三项运动竞技发展的需要
        1.2.2 竞技体育科学训练理论的需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铁人三项运动成绩相关研究
        1.4.3 铁人三项发展状况研究
        1.4.4 铁人三项选材相关研究
        1.4.5 铁人三项运动训练相关研究
        1.4.6 铁人三项运动员特征相关研究
        1.4.7 铁人三项竞技能力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发展现状
        3.1.1 铁人三项比赛现状
        3.1.2 铁人三项场地现状
        3.1.3 铁人三项竞赛管理现状
        3.1.4 铁人三项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3.1.5 铁人三项在群众中开展现状
    3.2 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
        3.2.1 运动员体能分析
        3.2.2 运动员技术能力分析
        3.2.3 运动员战术能力分析
        3.2.4 运动员心理、运动智能能力分析
        3.2.5 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程度分析
    3.3 国内外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差异分析
        3.3.1 运动员体能差异分析
        3.3.2 运动员技术差异分析
        3.3.3 运动员战术能力差异分析
        3.3.4 运动员心理能力差异分析
        3.3.5 运动员运动智能差异分析
    3.4 提高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对策
        3.4.1 提升训练科学性
        3.4.2 建立科学培训、管理机制
        3.4.3 制定程序化参赛方案
        3.4.4 建立选材指标体系、完善选材标准
        3.4.5 加强体能及技战术训练
        3.4.6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C 《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件D 《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教练员问卷效度检验
    附件E 《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运动员问卷效度检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5-6岁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人口结构调整、学前教育素质化发展新要求
        1.1.2 社会认可程度高,政府积极引导发展,婴幼儿游泳成为学前教育热点
        1.1.3 婴幼儿游泳行业缺乏规范化管理,评价监管工作势在必行
        1.1.4 婴幼儿游泳领域研究数量较为稀缺急需补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婴幼儿游泳相关研究
        1.3.2 运动能力相关研究
        1.3.3 婴幼儿运动能力评价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德尔菲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实证研究法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 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可操作性原则
        3.1.3 系统性原则
        3.1.4 简便性原则
        3.1.5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原则
    3.2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2.1 指标池的确立
        3.2.2 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的确定
        3.2.3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3 两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专家的代表性和积极性系数
        3.3.2 专家权威系数(CR)
        3.3.3 指标重要性系数及专家意见协调度
        3.3.4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5 第一轮问卷指标筛选与调整
        3.3.6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7 第二轮指标筛选和调整的结果
    3.4 指标体系的统计学检验
        3.4.1 专家意见一致性检验
        3.4.2 专家评价检验
        3.4.3 因子分析
4 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 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对象
    5.2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婴幼儿游泳的概念界定
        6.1.2 婴幼儿游泳运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3 婴幼儿游泳运动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6.1.4 婴幼儿游泳运动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有待优化
        6.2.2 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问题
        6.2.3 实证研究样本量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2: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英文版)
    附录3: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英文版)
攻读硕士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需求
        1.1.2 体育相关政策、条令的严格要求
        1.1.3 中长跑的“国际形势”及我国“中长跑地位”下滑
        1.1.4 中长跑竞技后备人才“选材指标与标准”亟待更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长跑
        1.3.2 运动员选材
        1.3.3 选材标准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
        1.4.1 论文框架
        1.4.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划分与工作步骤
        2.1.1 我国运动员选材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
        2.1.2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阶段划分
        2.1.3 我国运动员选材的工作步骤
    2.2 运动员选材“模式”的历史发展与前沿动态
        2.2.1 “阶段”选材模式(“哈雷”选材模型)
        2.2.2 “滑动群体法”选材模式(“里涅”选材模型)
        2.2.3 “理论三角”选材模式
        2.2.4 “金字塔”选材模式
        2.2.5 “发育分型”与“选育”选材模式(“综合评价”选材模型)
        2.2.6 “竞技能力主导”选材模式
        2.2.7 “基因”选材
        2.2.8 “跨界”与“跨项”选材
    2.3 “国外”部分国家运动员选材的研究
        2.3.1 德国
        2.3.2 俄罗斯
        2.3.3 美国
        2.3.4 澳大利亚
    2.4 运动员选材标准构建“方法”的研究
    2.5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2.6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试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长跑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4.1.1 中长跑项目特征
        4.1.2 “选材”的理论基础
        4.1.3 小结
    4.2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选材指标筛选原则
        4.2.2 选材指标筛选的步骤与方法
        4.2.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与分组依据
        4.2.4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竞技能力测试指标筛选
        4.2.5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因子分析筛选
        4.2.6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主观指标确定
        4.2.7 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
        4.2.8 小结
    4.3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研制
        4.3.1 选材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选材客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4.3.3 选材客观指标综合评价等级标准与回代检验
        4.3.4 选材主观指标等级与评分标准的确定
        4.3.5 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的确定
        4.3.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与建议
        5.1.1 明确了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及选材的理论基础
        5.1.2 科学构建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
        5.1.3 有效制定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标准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B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C 选材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D 运动员心理调查问卷
    附录E 运动员家系调查问卷
    附录F 选材指标测试细则
    附录G 选材指标测试表
    附录H 选材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中长跑运动员的适宜体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优秀青少年铁人三项运动员选材指标评价研究[D]. 陈雷亚.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2]我国6-8岁攀岩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付鹏程.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3]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D]. 李鑫.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D]. 李思奇.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6]中国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D]. 蔡旭旦.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D]. 黄真山.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8]我国铁人三项优秀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D]. 王亚萌. 河南大学, 2019(01)
  • [9]5-6岁婴幼儿游泳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任浩. 苏州大学, 2019(04)
  • [10]我国12-17岁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标准研制[D]. 陆国田.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适合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