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人格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一、个性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翔[1](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叶长红[2](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指出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陈煦如[3](2016)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类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生活需要有更多个性独特、鲜明的人去改造。这就对如何使人的个性更加独特、鲜明提出了挑战,个性的塑造离不开教育,这就有赖于个性教育来发挥作用了。但个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培养出更多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个性教育相结合起来,将二者统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在将个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个性教育的特征、体系和必要性,并且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使其个性达到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目标。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首先对个性和个性教育做出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找寻个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对立面与统一面,理清二者的逻辑关系,以此主要从理论上来说明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在实践中相统一的途径,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促进个性发展提供策略,在个性教育中如何发展思想政教育提出了看法。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虽然有对立的方面,但是相比较而言,二者的统一是多过对立的。所以,我们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有利于个性教育发展的内容,坚持个性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实施相应的个性教育的方法,来促进个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在个性教育中,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思想为前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加强教育者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在教育方式上要提高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个性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实施。

何志芳[4](2016)在《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蒋梦麟是我国民国时期着名的教育家,是主张发展个性、进行个性教育的重要倡导人之一。在他长期教育学习经历和实践教学中,关于个性教育,蒋梦麟言论言辞精辟、独有见解,为丰富个性教育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时至今日,发展个性,实施个性教育为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要求个性教育向前发展。研究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体系及其个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可从中汲取认识个性教育、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和经验,为做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教育效果提供合理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方面介绍和分析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形成;其次重点阐述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体系构成,包括个性教育的前提、个性教育目标、个性教育内容、个性教育方法和途径及个性教育的功用;再次从进步之处和局限性两方面对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并联系目前的发展形势,发现和挖掘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积极部分,对做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工作提出启示,如重视个性教育理念、尊重教育对象、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以及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虞满华,柯思德[5](2013)在《对个性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文中认为提倡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是由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发展个性教育能提升人的自主性,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但必须把个性发展与个性绝对自由区别开来,处理好个性化与社会化、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伍仲颖[6](2013)在《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个性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古希腊思辨到近代非理性,西方学者关注个性的热情丝毫不减,中国同样如此,从儒家思想到五四新文化,对人个性发展的探讨已经超出了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自己的个性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人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个性培养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下,个性发展与个性培养不仅成为各学科领域都在关注的学理问题,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培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级目标,人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与分析人的个性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对人的个性发展关注较少,在这种理念的长期引导下,人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受到压抑。人的个性体现在价值观念、处事态度、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素质如何,除了遗传因素外,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为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己任,研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高等教育之必然,促进个性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和新目标。近年来,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研究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成果指导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势,必须清醒的认识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的内在关联,必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个性教育的意义。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积重难返,要促进个性发展难度不小,新形势下,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强个性化教育,尤其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关注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引导,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大学生社会属性,集体与个人等关系,才能真正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进而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豆全丽[7](201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是一个知识变更快,信息变化快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各种能力,更要求人才具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培养人的健康的良好个性成为近年来各国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体划一的教育在我国高校至今还存在着,这种教育不仅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致学生普遍综合素质不高,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能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体现。由于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运用文献法、分析与概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个性教育的现实意义,剖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中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的途径。本论文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分析讨论了关于个性、个性教育的含义。个性的含义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结合不同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等方式的独特有机结合。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根据学生们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更好的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个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个性教育的原则及其依据。根据相关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个性教育的必须遵循的准则,即主体性与自主性,系统性与针对性,长期性与渗透性。第三部分: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其中主要论述了在教学教法、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三个角度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自身,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影响因素。第四部分: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个性教育的途径。通过构建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评价体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张笑涛[8](2012)在《“思想偏激”的本质是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充要条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偏激"的本质是求异思维、自由思考、批判态度和言论自由权力,具有自主性、法定性和积极性三个核心特征。思想偏激从表面上看或有不科学成分,但不能禁止它,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自由和培养个体的创造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高深知识的探究。大学只有通过爱的教育与个性教育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对思想偏激兼容并包,才能最终实现大学学术的可持续发展。

杨道麟[9](2011)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论题,就是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的一门复杂学问,它是语文教育认知学、语文教育伦理学、语文教育美育学的“合金”,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为旨归。在目前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它还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荒原”,一个急切需要探讨的领域。然而语文(语言、文章、文学)这一文化符号和文化要素长期由于缺乏真正的美学视野予以观照,总是游移于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之外。因此,这一论题的研究必须既针对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的褊狭观点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视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影视课”、或过分强调听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音乐课”、或过分强调文学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表演课”而导致的困境,又针对审美的“趣味说”、“美术说”、“美感说”的偏颇见解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趣味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娱乐课”、或过分强调美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育美课”、或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情感课”而导致的窘况,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革命”、“政治”的“形左实右”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智能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语言课”、或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政治课”、或过分强调唯美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欣赏课”而导致的弊端,试图从美学视野真正观照语文教育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长期错乱了的“真”、“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既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智育的“真”,又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德育的“善”,还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美育的“美”,从而促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以期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与“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早日构筑成功。本文除引论“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领域”和结语“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世界”之外,拟从以下三个部分予以详细论述:第一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包括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儒家美学的“知行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禅宗美学的“情景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西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凝聚(康德美学的“心理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席勒美学的“人性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黑格尔美学的“无限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和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孕育(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语文教育的名称众说纷纭、语文教育的标的宽泛笼统、语文教育的内涵残缺不全、语文教育的素养出现漏洞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语文教育被“时髦”的理论演绎、语文教育被“新潮”的话语包装、语文教育被“花哨”的形式摆弄、语文教育被“求全”的手段淹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语文教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语文教育被“非语文化”所消解、语文教育被“无效教学”所扼杀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语文教育目标的理论贫乏、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遵循(语文教育原则的混乱烦琐、语文教育原则的理想构成、语文教育原则的辩证运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厘定(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健康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内容之二:全面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内容之三:完整的语文教学等)等方面。第二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现象的审视(语文教育现象的偏差胪列、语文教育现象的归因分析、语文教育现象的学理探究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的揭示(语文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语文教育符合个性塑造的规律、语文教育依照逻辑行事的规律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语文教育的认识感受活动、语文教育的鉴别欣赏活动、语文教育的表达创造活动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误诠释、语文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语文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呼唤(语文教育存在之一:智慧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二:精神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三:美感存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价值的诉求(语文教育价值的迷惘发微、语文教育价值的尺度认识、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窥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重建(语文教育本体的迷失指津、语文教育本体的嬗变揭因、语文教育本体的真义探秘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寻觅(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规限、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语文教育客体的教学实施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探颐(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素质、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潜能、语文教育主体的师生间互动等)等方面。第三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状况”(语文教育中地位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特色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个性失落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意蕴”(语文教育中与自然和谐的人、语文教育中与社会依存的人、语文教育中与身心协调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走向”(语文教育中的全面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的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涵泳、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熏染、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揣摩、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陶冶、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滋养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体验、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领悟、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品味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和谐性(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的创设、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诗意性(语文教育的诗性智慧的贯穿、语文教育的情感密码的丰富、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的激发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生态性(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的理解、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的打造、语文教育的同构共生的体现等)等方面。

雷冬梅[10](2011)在《从非智力因素看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载体。个性作为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富有活力的因素日益受到教育学和人才学的关注和重视。据科学研究揭示,创造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人人天生都是创造者;但大多数人的创造性却在成长的过程逐渐消失或泯灭了;而很多创造性人才的经历无数次的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那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人,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人,因此尊重人的个性,张扬人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

二、个性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性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3)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意义
    六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对立关系
    一 概念的对立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二) 个性教育的概念
        (三) 二者概念方面的对立关系分析
    二 教育的目标的对立
        (一) 思想政教育的目标
        (二) 个性教育的目标
        (三) 二者目标方面的对立关系分析
    三 教育的特点对立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二) 个性教育的特征
        (三) 二者特征方面的对立关系分析
    四 教育方法方面对立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 个性教育的方法
        (三)二者方法方面的对立关系分析
    五 教育原则方面对立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二) 个性教育的原则
        (三)二者原则方面的对立关系分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统一关系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态势
        (一) 个性教育的体系
        (二)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个性教育的必要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在个性教育中的作用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为个性教育提供保证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整合作用
        (三)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性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四) 思想政治教育对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激励作用
    三 个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 个性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 人的个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在实践中相统一的途径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统一需遵循的原则
        (一) 坚持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原则
        (二) 坚持自律与他律共举原则
        (三) 坚持权利与义务并重原则
    二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个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 构建有利于提高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内容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个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三 构建个性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 教育内容方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
        (二) 教育主体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三) 教育方式上要提高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
        (四) 在教育环境上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时代背景
        2.1.1 社会政治思潮此起彼伏
        2.1.2 对五四新文化“个性”解放的回应
    2.2 理论渊源
        2.2.1 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2.2.2 对封建僵硬伦理纲常教育的揭示和批判
        2.2.3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说”的汲取
    2.3 家庭环境及师友交往对其个性教育思想的影响
        2.3.1 生平教育及活动经历
        2.3.2 家庭环境对其个性教育思想的影响
        2.3.3 师友交往对其个性教育思想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体系
    3.1 个性教育的前提——“尊重个人”
        3.1.1 承认“个人各秉之天性”
        3.1.2 要求“人各互尊又各自尊”
        3.1.3 反对“视万民若群羊”
    3.2 个性教育的目标——“健全个人”
        3.2.1 “养成独立不移之精神”
        3.2.2 “养成健全之人格”
        3.2.3 “养成精确明晰之思考力”
        3.2.4 “具改良社会和生产之能力”
    3.3 个性教育的内容
        3.3.1 培养“进化社会之人格”
        3.3.2 提倡“先言个人之价值”
        3.3.3 发展“极我之能而至其极”
        3.3.4 强调“人人要负责任”
    3.4 个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自动自治”
        3.4.1 培养“学生自治的精神”
        3.4.2 培养“学生自治的责任”
        3.4.3 关注“学生自治的问题”
    3.5 个性教育的功用
        3.5.1 “增进个人价值”
        3.5.2 “促进社会文明”
        3.5.3 “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当代启示
    4.1 对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评价
        4.1.1 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4.1.2 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4.2 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4.2.1 重视个性教育观念
        4.2.2 尊重教育对象
        4.2.3 培养个人内在品质和能力
        4.2.4 丰富个性化教育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2.5 创新有特色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4.2.6 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对个性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倡个性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必然性
    (一) 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二) 由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四) 时代精神的呼唤
二发展个性教育的功效
    (一) 提升人的自主性
    (二) 发挥人的能动性
    (三) 激发人的创造性
三对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
    (一) “个性发展”不等于“个性绝对自由”
    (二) “发展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不可分离
    (三) “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四)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互相提升
    (五) “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一致

(6)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相关问题阐释
    2.1 对个性的多维解读
        2.1.1 哲学视野的个性
        2.1.2 社会学视野的个性
    2.2 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2.1 思想政治工作的个性化教育是主体性教育
        2.2.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个性化教育是独特性教育
        2.2.3 思想政治工作的个性化教育是创造性教育
    2.3 个性教育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组关键关系
        2.3.1 社会和个人的关系
        2.3.2 个人主义与个性张扬的关系
        2.3.3 集体主义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2.4 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个性教育的意义
        2.4.1 更为深刻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2.4.2 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3.1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3.1.2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3.1.3 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3.2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因分析
        3.2.1 思政课程本身的原因
        3.2.2 受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3.2.3 学校环境方面的问题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4.1.1 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体
        4.1.2 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4.1.3 培养良好的创新品质
    4.2 加强个性教育的基本路径
        4.2.1 改革教育方法,实施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4.2.2 改革教育评价,实施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
        4.2.3 改革教育内容,实施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闲暇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本选题的意义
    1.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选题的主要内容
    1.4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2章 个性教育的含义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2.1 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含义
        2.1.1 个性的含义
        2.1.2 个性教育的含义
    2.2 个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2.2.1 更好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2.2 个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2.3 个性教育是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方法
第3章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实施个性教育的依据及准则
    3.1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个性教育的依据
        3.1.1 哲学原理
        3.1.2 心理学原理
    3.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个性教育要遵循的准则
        3.2.1 主体性与自主性
        3.2.2 系统性与针对性
        3.2.3 长期性与渗透性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4.1 个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个性教育在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4.1.2 学生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弊端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4.2.1 个体自身因素
        4.2.2 社会制约因素
        4.2.3 学校影响因素
第5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5.1 构建适合于大学生个性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评价体系
        5.1.1 建立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5.1.2 健全适合大学生个性形成的评价体系
    5.2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5.2.1 加强队伍建设
        5.2.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5.3 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5.3.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5.3.2 重视大学生实践活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5.3.3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指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领域
    一、研究缘起
        (一) 语文教育的发展期待美学
        (二) 语文教育的美学理论贫瘠
        (三) 语文教育的美学实践困惑
    二、研究对象
        (一) 突破"褊狭观点"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
        (二) 突破"偏颇见解"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
        (三) 突破"形左实右"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
    三、研究意义
        (一) 面对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应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 落实"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四、研究方法
        (一) 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
        (二) 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
        (三) 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上篇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
    第一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
        第一节 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
        一、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二、儒家美学的"知行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三、禅宗美学的"情景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第二节 西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凝结
        一、康德美学的"心理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二、席勒美学的"人性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三、黑格尔美学的"无限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孕育
        一、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二、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三、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第二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
        一、语文教育的名称众说纷纭
        二、语文教育的标的宽泛笼统
        三、语文教育的内涵残缺不全
        四、语文教育的素养出现漏洞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
        一、语文教育被"时髦"的理论演绎
        二、语文教育被"新潮"的话语包装
        三、语文教育被"花哨"的形式摆弄
        四、语文教育被"求全"的手段淹没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
        一、语文教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
        二、语文教育被"非语文化"所消解
        三、语文教育被"无效教学"所扼杀
    第三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
        一、语文教育目标的理论贫乏
        二、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
        三、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遵循
        一、语文教育原则的混乱烦琐
        二、语文教育原则的理想构成
        三、语文教育原则的辩证运用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厘定
        一、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健康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教育内容之二:全面的语文教材
        三、语文教育内容之三:完整的语文教学
中篇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
    第四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现象的审视
        一、语文教育现象的偏差胪列
        二、语文教育现象的归因分析
        三、语文教育现象的学理探究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的揭示
        一、语文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语文教育符合个性塑造的规律
        三、语文教育依照逻辑行事的规律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语文教育的认识感受活动
        二、语文教育的鉴别欣赏活动
        三、语文教育的表达创造活动
    第五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误诠释
        二、语文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
        三、语文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呼唤
        一、语文教育存在之一:智慧存在
        二、语文教育存在之二:精神存在
        三、语文教育存在之三:美感存在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价值的诉求
        一、语文教育价值的迷惘发微
        二、语文教育价值的尺度认识
        三、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窥
    第六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重建
        一、语文教育本体的迷失指津
        二、语文教育本体的嬗变揭因
        三、语文教育本体的真义探秘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寻觅
        一、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规限
        二、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
        三、语文教育客体的教学实施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探颐
        一、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素质
        二、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潜能
        三、语文教育主体的师生间互动
下篇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
    第七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状况"
        一、语文教育中地位失落的人
        二、语文教育中特色失落的人
        三、语文教育中个性失落的人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意蕴"
        一、语文教育中与自然和谐的人
        二、语文教育中与社会依存的人
        三、语文教育中与身心协调的人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走向"
        一、语文教育中的全面的人
        二、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的人
        三、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的人
    第八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
        一、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涵泳
        二、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熏染
        三、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浸润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
        一、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揣摩
        二、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陶冶
        三、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滋养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
        一、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体验
        二、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领悟
        三、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品味
    第九章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
        第一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和谐性
        一、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的创设
        二、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的协调
        三、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
        第二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诗意性
        一、语文教育的诗性智慧的贯穿
        二、语文教育的情感密码的丰富
        三、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的激发
        第三节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生态性
        一、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的理解
        二、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的打造
        三、语文教育的同构共生的体现
结语 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世界
    一、语文教育学者的古今融会力
    二、语文教育学者的中西贯通力
    三、语文教育学者的实践透视力
    四、语文教育学者的理性思辨力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从非智力因素看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二、国内外关于个性与创造性研究的基本情况
三、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建构
    1. 尊重个性是培养创造性的基础和前提
    2. 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提供可以成长的环境
    3. 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评价机制

四、个性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2]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D]. 陈煦如.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蒋梦麟个性教育思想研究[D]. 何志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5]对个性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理性思考[J]. 虞满华,柯思德.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3(05)
  • [6]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伍仲颖. 赣南师范学院, 2013(07)
  •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研究[D]. 豆全丽. 郑州大学, 2013(11)
  • [8]“思想偏激”的本质是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充要条件[J]. 张笑涛. 现代教育管理, 2012(02)
  • [9]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 杨道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从非智力因素看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J]. 雷冬梅. 社科纵横, 2011(03)

标签:;  ;  ;  ;  ;  

人格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