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质衍生因子1等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醒[1](2021)在《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NAFLD及H.pylori感染在CEA、CA19-9、CA72-4水平中的交互作用和利用ciMICs衍生的类器官模拟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全球发病率占成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50%以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因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导致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就诊时多处于进展期或晚期,不但影响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进行早期筛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为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的生活方式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关系密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加重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等途径增加消化道肿瘤的患病风险。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作为叶酸代谢中的关键酶,对于维持氧核糖核酸DNA结构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MTHFR rs1801133位点的胞嘧啶(Cytosine,C)被胸腺嘧啶(Thymine,T)替代后会导致MTHFR酶活性降低从而对DNA单链、双链稳定性及DNA的甲基化造成影响,诱导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目前,关于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NAFLD和H.pylori感染的易感性及相关性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同时鲜见关于H.pylori感染合并NAFLD与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Gastrointestinal tumor markers,GTM)关系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THFR与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关系,选择符合实验条件的细胞系是实验工作的基础。选择能够在体外实验中模拟疾病特征并能够在体内实验中进行验证的细胞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肠道恶性肿瘤是肠上皮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通过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多步骤的基因突变导致的。2009年,Sato等通过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培养,利用niche因子模拟出niche微环境,成功的在体外将隐窝ISCs培养成肠道类器官,又被称为迷你肠道(Mini-guts)。此后,肠道类器官技术被广泛用于描述ISCs生物学细胞信号。然而,体外培养的类器官由异质细胞群组成,而要在3D培养的条件下把目的基因组导入类器官对实验技术是一项挑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二维(Two-dimensional,2D)的ISCs培养系统来进行有效的基因组操作。第一部分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目的:(1)分析NAFLD的临床特征;(2)了解NAFLD和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的关系;(3)统计分析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NAFLD与GTM:癌胚抗原(Carcinoma 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方法:1023例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重庆市主城区体检者,其中NAFLD组425例,对照组598例。采用Sanger测序法筛查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电化学发光法检查受试者的GTM:CEA、CA19-9、CA72-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计算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Hardy-Weinberg均衡;向前Logistic回归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来评估NAFLD与危险因素的关系;多因子降维法(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一般线性模型检验NAFLD和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GTM(CEA、CA19-9和CA72-4)之间交互作用。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男性的NAFLD患病率(50.7%)显着高于女性(23.5%,P<0.001)。NAFLD组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42±2.88明显高于对照组23.05±2.730(P<0.001),且随着BMI增加,NAFLD的患病率增加(BMI<18.5体重过轻(Underweight,UW):5%;BMI18.523.9体重正常(Normal weright,NW):17.4%;BMI24.027.9体重超重(Overweight,OW):54.8%;BMI>28.0肥胖(Obesity,OB):82.4%,P<0.001)。在NAFLD组中,高血压: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升高;肝功能损害:谷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γ-G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脂代谢障碍: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s TC)、血清三酰甘油(Serum Triglyceride,s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和高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EO)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NAFLD组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NAFLD组CEA水平的中位数(P25,P75)1.90(1.20,2.90)ng/ml高于对照组的1.70(1.20,2.50)ng/ml(P=0.005);但两组间CA19-9和CA72-4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2)NAFLD组中的T等位基因频率(47.9%)高于C等位基因(37.5%);对照组中的C等位基因频率(62.5%)高于T等位(52.1%,P<0.001)。NAFLD组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的OR值及95%CI按照TT基因型>CT基因型>CC基因型的顺序依次递减;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TT vs.CC+CT基因型)的OR值及95%CI较MTHFR rs1801133基因显性模型(CC vs.CT+TT基因型)更大,提示不同基因型对NAFLD的易感危险度不同(P<0.05)。(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为BMI、高SBP、高γ-GT、高ALT、高s TG、低HDL-C、高LDL-C、WBC、高EO及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是NAFLD的危险因素(P<0.05)。(4)通过MDR建模分析发现BMI和HDL-C与NAFLD患病可能存在环境-环境交互作用;MTHFR rs1801133多态性、BMI和HDL-C与NAFLD患病可能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树状图提示BMI和γ-GT,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HDL-C均对NAFLD的发病具有协同作用,其中BMI和γ-GT的协同作用更强。(5)MTHFR rs1801133 TT基因型的CEA水平高于MTHFR rs1801133 CT和CC基因型,TT基因型、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的CEA水平呈递减趋势;NAFLD和对照组的三种基因型CEA均值水平连线不平行,提示NAFLD和MTHFR rs1801133多态性对CEA水平升高可能具有交互作用(P=0.010)。结论:(1)NAFLD的临床特征中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肝功能异常为常见的危险因素,提示慢性代谢性疾病是NAFLD的危险因素。(2)在校正相关因素后,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为NAFLD的易感因素,T等位基因突变会增加NAFLD患病风险。OW/OB、高γ-GT、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低HDL-C均对NAFLD患病具有协同作用。(3)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NAFLD对CEA值的升高可能具有交互作用,MTHFR rs1801133 T等位基因突变与NAFLD的共同作用可能造成CEA水平的升高。第二部分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目的:(1)了解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H.pylori感染的临床特征;(2)分析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H.pylori感染和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的关系;(3)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和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GTM(CEA、CA19-9和CA72-4)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共152例,其中13C-UBT阳性组58例,13C-UBT阴性组94例,均为重庆市主城区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的汉族体检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碳13尿素呼气试验(Carbon 13 urea breath test,13C-UBT)、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筛查和GTM(CEA、CA19-9、CA72-4)检测。按照13C-UBT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DOB值≥4定义为13C-UBT阳性,既H.pylori感染;DOB值<4定义为13C-UBT阴性,既非H.pylori感染。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的差异,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差异,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的基因频率。LR logistic回归计算OR和95%CI来评估13C-UBT阳性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GTM、13C-UBT结果的交互作用。使用Bootstrap方法计算95%CI,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13C-UBT阳性危险因素中的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之间的统计学交互作用。结果:(1)在重庆汉族人群中,男性13C-UBT阳性率(43.4%)高于女性(26.1%,P=0.044);年龄>60岁组13C-UBT阳性率(71.4%)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年龄<40:36.4%;年龄4060:34.5%,P=0.027);13C-UBT阳性组的CEA 2.08±1.04ng/ml、CA72-4 3.70(1.60,5.93)U/ml和WBC6.00±1.34 10^9/L水平高于13C-UBT阴性组(CEA:1.69±0.74ng/ml,P=0.008;CA72-4:2.10(1.08,4.23)U/ml,P=0.004;WBC:5.54±1.42 10^9/L,P=0.045);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TT vs.CC+CT)中TT基因型(57.7%)的13C-UBT阳性率高于CC+CT基因型(34.1%,P=0.028)。(2)Logistic回归分析为CEA、CA72-4和MTHFR rs1801133隐性模型(TT vs.CC+CT基因型)是重庆汉族人群13C-UBT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3)通过分析MTHFR rs1801133多态性与CEA对13C-UBT结果的相加交互作用,发现MTHFR rs1801133多态性与CEA水平存在负相相加交互作用(P=0.026)。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RERI)为-1.407(95%CI=-3.737-0.277),协同指数(Synergy index,S)为0.468(95%CI=0.0720.910),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AP)为63.1%(95%CI=-1.941-0.079)。(4)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男性CEA水平(2.13±0.11 ng/ml)显着高于女性(1.66±0.14 ng/ml,P=0.002);年龄>60岁组CEA水平(2.41±0.22 ng/ml)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年龄<40:1.51±0.18 ng/ml;年龄4060:1.78±0.09,P=0.009)。13C-UBT阳性时,T等位基因出现CEA水平下降;13C-UBT阴性时,T等位基因出现CEA水平上升,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13C-UBT结果在CEA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4)。女性CA19-9水平(15.63±2.30 U/ml)显着高于男性(9.25±1.84U/ml,P=0.010)。13C-UBT阳性组CA72-4水平(5.85±0.93U/ml)显着高于阴性组(3.18±0.92 U/ml,P=0.020)。结论:(1)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H.pylori感染与性别和年龄有关,男性比女性感染H.pylori的机会更大;随着年龄的增加,H.pylori感染率增加。同时,H.pylori感染会导致CEA、CA72-4和WBC水平升高。(2)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可能是重庆地区汉族人群H.pylori感染的易感因素。MTHFR rs1801133 TT基因型会增加重庆地区汉族人群的H.pylori感染风险。(3)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CEA水平在H.pylori感染时呈负相相加交互作用,提示不同基因型感染H.pylori会导致不同程度的CEA升高。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13C-UBT结果在CEA水平上存在统计学交互作用。第三部分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目的:(1)了解H.pylori感染和H.pylori感染合并NAFLD的临床特征;(2)分析H.pylori感染和H.pylori感染合并NAFLD与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3)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和H.pylori感染合并NAFLD及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GTM(CEA、CA19-9和CA72-4)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MDR建模分析H.pylori感染人群中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TT vs.CC+CT基因型)与NAFLD对于GTM水平异常的交互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共130例,其中对照组(无H.pylori感染和NAFLD)72例、疾病1组(H.pylori感染组)30例和疾病2组(H.pylori感染+NAFLD组)2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13C-UBT、腹部彩超、CEA、CA19-9和CA72-4等检查。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计量和计数资料的趋势进行分析。有序Loistic回归分析三组间的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体学指标、血生化检查及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其中多变量Logistic回归采用逐步法筛选变量。三组间的差异和交互作用采用方差分析。MDR建模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1)疾病1组和疾病2组与对照组相比BMI值、血压(DBP和SBP)、CEA、CA72-4、γ-GT、ALT、s TG和WB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P<0.05)。疾病2组中的BMI值、血压(DBP和SBP)、CA72-4、γ-GT、ALT、s TG和WBC升高水平及HDL-C降低水平要显着大于疾病1组(P<0.05)。(2)不同MTHFR rs1801133基因型对于H.pylori感染和NAFLD的易感危险度不同,呈现TT基因型>CT基因型>CC基因型的趋势。(3)通过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SBP、CEA、CA72-4、WBC水平和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TT vs.CC+CT基因型)是H.pylori感染和H.pylori感染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P<0.05)。(4)校正其他因素影响后,三组间的CEA、CA72-4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的CA72-4水平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THFR rs1801133 T等位基因的突变,CA72-4水平也相应升高(P=0.003)。对照组、疾病1组和疾病2组与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在CEA(P=0.028)及CA72-4(P<0.001)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疾病2组中MTHFR rs1801133 TT基因型的CEA和CA72-4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疾病1组的其他基因型组合。WBC水平随着CA19-9、CA72-4水平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P<0.05)。(5)MDR分析显示三维模型(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NAFLD,WBC)为最佳模型。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TT vs.CC+CT基因型)和二维模型(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NAFLD)为高效模型。提示MTHFR rs1801133 TT基因型与MTHFR rs1801133CC+CT基因型对CA72-4水平升高具有基因交互作用;二维和三维模型中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与NAFLD、WBC具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树状图提示MTHFR rs1801133基因隐性模型和NAFLD对CA72-4水平升高的协同作用更强。结论:(1)H.pylori感染可能会影响肝脏脂代谢能力;炎症反应与H.pylori感染关系密切,并可能对NAFLD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2)MTHFR rs1801133 T等位基因突变是H.pylori感染和H.pylori感染合并NAFLD的易感因素,MTHFR rs1801133 TT基因型罹患两种疾病的风险更高。(3)不同疾病组与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在CEA及CA72-4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MTHFR rs1801133 T等位基因的突变不但会增加H.pylori感染和NAFLD患病风险,还可能在患病后对CEA和CA72-4水平的升高造成影响。(4)H.pylori感染人群中由于MTHFR rs1801133基因型的不同、是否合并NAFLD和炎症反应情况会对CA72-4水平升高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MTHFR rs1801133 TT基因型和合并NAFLD对于H.pylori感染人群CA72-4水平升高的协同作用最为明显。第四部分利用条件永生化小鼠肠隐窝细胞(ci MICs)衍生的类器官模拟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目的:(1)建立条件永生化小鼠肠隐窝细胞(Conditionally immortalized mouse intestinal crypt cells,ci MICs)系;(2)验证ci MICs的生物学特征,及3D培养条件下能否继续保持形成肠道类器官的能力;(3)将活化的致癌基因导入ci MICs,完成消化道肿瘤建模,并在体内实验中验证其致瘤性,病理学和组织学特征。方法:利用piggy Bac转座子为基础的SV40 T抗原表达系统,建立ci MICs系。验证ci MICs生物学特征及增殖能力。将2D条件培养的ci MICs继续在3D条件下进行培养,验证是否能形成肠上皮结构的Mini-guts或隐窝类器官。通过在piggy Bac载体中构建了一个缺失N端破坏结构域的组成型激活突变β-catenin和KRASG12D共同点突变。利用这些载体,我们构建5个稳定的ci MICs系。结果:(1)原代小鼠小肠隐窝(mouse intestinal crypts,MICs)经过p MPH86载体转染细胞,并在Ad PBase高效感染细胞后用潮霉素(Hygromycin,Hyg)进行筛选,获得稳定的转座子和可以传代的永生化细胞。(2)ciMICs缺乏间质来源的细胞,可以在2D培养条件下保持长期的增殖活性,并保留了肠上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3)3D培养条件下ci MICs可以高效的衍生出肠道类器官,并且与APCmin+/-小鼠衍生的类器官有许多相似之处。(4)通过载体构建了稳定的细胞株,分别为:ci MIC-FGL(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GFP和Lac Z)、ci MIC-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s,RFP)(表达RFP)、ci MIC-mut BC(表达活性突变β-catenin)、ci MIC-mut KRAS(表达突变KRAS)和ci MIC-mut BC/KRAS(同时表达突变β-catenin和突变KRAS)。在3D培养条件下,ci MICs、ci MIC-mut BC、ci MIC-mut KRAS、ci MIC-mut BC/KRAS均形成了相似效率的肠道类器官结构。(5)体内实验中,和PBS混合的ci MIC-FGL和ci MIC-mut BC注射部位均未形成质量块;ci MIC-FGL/PBS注射部位的生物发光信号持续2周,7周后未能检测到生物发光信号。ci MIC-mut BC和ci MIC-mut KRAS与ENR培养基或者Matrigel混合后在裸鼠皮下均可成瘤。从ci MIC-mut BC/ENR注射部位很容易获得瘤体,而与Matrigel混合的ci MIC-FGL/Matrigel注射部位只能获得小质量瘤体。ci MIC-FGL/ENR培养基注射部位未检测到瘤体。(6)模拟肠道肿瘤发生模型实验中,ci MIC-mut BC和ci MIC-mut KRAS注射组的瘤体表现出高增殖、肠腺瘤样的病理和组织学特征。结论:(1)利用piggyBac转座子为基础的SV40 T抗原表达系统,可以有效地建立ci MIC细胞系。但SV40 T抗原介导的原代MICs的永生化是有条件的,这些细胞的长期维持仍然需要ENR培养基中存在小肠干细胞niche因子。(2)ciMICs保留肠上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能在3D培养条件下形成肠道类器官(Mini-guts)。(3)ciMIC细胞系不具有致瘤性,但在导入过表达致癌基因后会表现出高增殖活性,并在体内发展出肠腺瘤样病理和组织学特征。
肖琪,普彦淞,都庆国,段降龙,李晓帆,杨妮,薛飞[2](2021)在《SDF-1α基因多态性与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SDF-1α基因3’非翻译区801位点A等位基因(rs1801157,SDF-1α G801A)多态性与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是否存在显着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31例和健康对照者76名,均为汉族。分析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技术,利用MspⅠ限制酶酶切PCR扩增SDF-1基因801位点附近DNA片段,分析检测外周血SDF-1α G801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结果 SDF-1α G801A与胃癌的发病有明显相关性,G/G基因型(P=0.002,OR=0.40,95% CI:0.22~0.71)与G/A(P=0.002,OR=2.52,95% CI:1.41~4.52)与胃癌的易感性显着相关。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SDF-1α G/A突变人群在感染幽门螺杆菌情况下其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P<0.05)。结论 SDF-1α G801A基因多态性与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明显相关,特别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G/A基因型人群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
陈银娟[3](2021)在《基质金属蛋白酶-1、2水平及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s-1、2)水平及基因多态性及基因交互作用对急性脑梗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32例,同期体检中心263例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90天预后良好组(m 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2分)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组病例的血浆MMPs-1、2水平,使用飞行质谱法检测入组病例的MMP-1:rs1799750、MMP-2:rs243865、rs2285053、rs2241145的4个单核苷酸基因位点。使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MDR)Beta V0.7软件分析基因交互作用在脑梗死患者中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吸烟、饮酒在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中男性发病率更高。脑梗死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MMP-1、MMP-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和尿酸在两组人群之间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2、MMP-2:rs243865基因多态性在脑梗死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P-1:rs1799750、MMP-2:rs2285053、rs2241145三个基因位点多态性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MMP-1水平、MMP-2水平为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MP-2 rs243865 T位点的突变与疾病正相关,与无突变的CC型相比,CT型脑梗死发生的增加,其OR(95%CI)为1.328(0.086-1.347),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突变的CC型相比,TT型脑梗死发生的增加,OR(95%CI)为5.162(1.113-23.951),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GMDR分析表明,脑梗死中rs243865与rs1799750基因交互模型为脑梗死易感性最佳组合,其交叉检验一致性为10/10,样本检验精确度为54.34%,符合检验值P=0.0107,且增加脑梗死的发生(OR:1.591,95%CI:1.351-1.994)。5、脑梗死90天随访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血清MMP-1水平和血清MMP-2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梗死急性期MMP-1水平(OR:7.198,95%CI:2.541-20.391)、MMP-2水平(OR:13.335,95%CI:5.353-33.219)是脑梗死患者90天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MMP-1、MMP-2表达水平升高,且与脑梗死90天预后相关;MMP-2 rs243865 C→T位点的突变致脑梗死易感性增强,与MMP-1rs1799750交互作用显着增加脑梗死发生风险。
傅伯论[4](2021)在《DPP4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开展,人们发现了一些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且多呈复杂性遗传模式。二肽基肽酶-4(DPP4)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目前研究表明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就是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T2DM)是冠心病(CA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远期并发症及死亡风险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因此开展DPP4基因多态性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DPP4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对开发DPP4抑制剂及其他相关药物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探究DPP4基因中的3个位点的(rs3788979、rs4664443、rs13015258)S NPs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以及DPP4基因多态性与T2DM合并CA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心内科2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无T2DM和CAD)152例和病例组(T2DM合并CAD)122例。研究DPP4基因中的3个位点(rs3788979、rs4664443、rs13015258)的SNPs在两组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通过校正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BMI)等混杂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PP4基因多态性与T2DM合并CAD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 A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载脂蛋白A1(Apo A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对照组有更低水平(P<0.001)。2.病例组与对照组DPP4基因中三个位点SNP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平衡(rs3788989χ2=0.026,P=0.871;rs4664443χ2=0.026,P=0.871;rs13015258χ2=0.596,P=0.742)。病例组与对照组DPP4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异(P>0.05)。在对照组中DPP4基因rs3788979位点A等位基因突变者的血清ApoB(P=0.038)和ApoB/A1(P=0.040)水平低于非A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男性中这种差异更加明显。DPP4基因rs13015258位点基因型TT比基因型GT有更高ApoB(P=0.006)、ApoB/A1(P=0.023)水平,基因型GG比基因型GT有更高ApoB/A1(P=0.039)水平。3.DPP4基因三个位点SNP基因型未发现与T2DM合并CAD发病风险相关(P>0.05)。结论:DPP4基因rs3788979位点A等位基因突变降低了ApoB、ApoB/A1水平,但在纳入年龄、性别、吸烟、BMI等混杂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对加性、显性、隐性、过显性遗传模型分析时,T2DM合并CAD发病风险并未降低。
王立立[5](2021)在《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全球每年因身患或由其他疾病而引发的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大约180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死亡率的31%,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心血管疾病死亡可高达中国居民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40%以上,并且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趋于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每年约有940万人死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这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三大风险因素之一,EH显然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包括缺血性心脏疾病和中风,更为严重的是其患病率正逐年呈显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且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向年轻化发展。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统计,我国已知的EH患者人数已达到2.7亿人,全球EH患者人数超过11亿,EH患病率约为20%,而且EH患者人数还有加快上升的趋势,并且高EH也越来越成为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受个体活动、姿势、精神压力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且是动态变化的;因EH患者的基因特征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因此人们推测可通过监测EH患者基因型,探讨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显得更加重要。醛固酮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作用于盐皮质激素受体(MR),其水平升高后将致使EH发病风险及EH相关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增加。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是由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细胞色素P(CYP)(CYP11B2)编码,是体内调节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醛固酮最后一步生化反应的催化酶,在醛固酮生物合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YP11B2基因3个多态性变异与EH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的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位于启动子区域(rs1799998),类固醇合成转录因子1(SF-1)结合位点胞嘧啶与胸腺嘧啶发生互换,影响该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酶的生成。有关研究证实在普通人群中CYP11B2基因多态性能够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然而并不能够解释该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是否在EH患者中也存在;此外,在不同种族人群中,CYP11B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差异,然而研究结果可能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人群。本研究以中国EH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EH患者中CYP11B2基因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并比较与其他国家人群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同时探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EH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此外进一步探讨了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老年EH患者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F)、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等相关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其对降EH药物使用疗效的影响,为中国EH患者临床治疗中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意义。第一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目的: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所得结论不一致。在健康个体中-344C/T等位基因频率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中国人群。此外,研究大多数都是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证明EH患者的基因相关性。因此,对于-344C/T的等位基因是否影响EH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需要在基于EH患者的队列研究中得到证实。因此-344C等位基因是否影响中国EH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需要进行探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招募的820例在门诊确诊为EH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1)应用Taq Man 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所有患者CYP11B2基因分型;(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11年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卒中、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和冠状动脉疾病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3)采用已建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整多变量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共纳入820例EH患者,其中65例EH患者因失访而被排除。其余755例EH患者中,男性399例,女性356例,年龄60.52±12.61岁。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T等位基因纯合型(TT基因型)282例(37.4%);杂合型(CT基因型)361例(47.8%),C等位基因纯合型(CC基因型)112例(14.8%)。各组间年龄和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与CYP11B2基因型没有进一步的显着相关性。3.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在平均7.60±1.12年的随访期后,CYP11B2基因CC基因型患者的MACEs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4.危险因素风险评估:CYP11B2基因CC变异是MACEs事件、CAD、卒中疾病发生的显着且独立的预测因子。小结:CYP11B2-344 CC基因型是EH患者发生CAD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独立于中国EH患者已有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作为EH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因子,但对该基因型变异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通过对CYP11B2基因-344C/T位点与老年EH并发LVH患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此位点变异基因型与LVH的关系,为中国EH并发LVH患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的老年EH患者434例,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质量检测,计算体体重指数(BMI)、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CYP11B2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与LVH的相关性。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研究者434例,其中男性171例,女性263例,平均年龄65.32±4.32岁。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后,3种基因型患者的基因位点分布:TT、CT、CC 3种基因型分别为149例(34.3%)、232例(53.5%)、53例(12.2%)。T等位基因60.9%,C等位基因39.1%。3种基因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344C/T位点CC基因型患者的LVPWT、LVM及LVMI显着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11.46±0.97)mm vs.(10.01±0.95)mm、(10.18±0.89)mm,P=0.000,(95.39±20.76)g/m2 vs.(84.73±12.68)g/m2、(79.81±14.53)g/m2,P=0.000,(174.69±31.27)g vs.(151.85±16.24)g、(146.08±19.08)g,P=0.00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服用降压药物种类、BMI、吸烟史、饮酒史、TG、TC、LDL-C、HDL-C、心率、血压及空腹血糖后,-344C/T型与LVMI密切相关(P<0.001)。4.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随访情况比较:在3.60±1.12年的随访期后,CYP11B2基因CC基因型患者的MACEs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小结:CYP11B2基因-344C/T存在基因多态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EH患者L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老年EH携带CC基因型患者发生MACEs及死亡的风险较高,可能与EH患者CC基因型患者发生LVH有关联性。第三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房颤关系研究目的:目前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AF的相关性报道尤其是其在EH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且这些基因型频率也明显受到种族、性别、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出现差异性,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将探索评估中国人群EH患者中AF与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AF及EH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差异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连续招募河北省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心内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310例有AF记录的EH和相匹配的无AF病史的EH患者310例(对于每个病例患者,在同一时期内选择一个匹配的没有AF的EH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是独立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年龄差异均不超过5岁。本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体重指数检测,计算体重指数(BMI);行M型超声心动图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和左室尺寸,采用Simpson法评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根据超声心动图参数和Devereux公式计算LVMI;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技术检测CYP11B2基因多态性确定基因分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型与LVH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AF危险因素;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实验组(EH合并AF)患者31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1.9±9.8岁;对照组(EH非AF)患者31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1.5±9.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性别分布、糖尿病发生率、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的LA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同样,AF患者IVS、LVEDD大小和LVMI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LVPW、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后3种基因型(TT、TC和CC)在实验组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41.9%、50.6%和7.4%;在对照组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48.4%、44.5%和7.1%(χ2=2.675,P=0.263)。CYP11B2基因的C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患者(32.3%)与对照组患者(29.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1,P=0.197)。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和LVEDD是中国EH患者AF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AF的RR=1.30,95%CI:0.95~1.78,P=0.107;调整LAD和LVEDD后为RR=1.13,95%CI:0.72~1.78,P=0.601。这些结果表明,在该人群中,没有发现AF和CYP11B2基因的-344C/T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4.不同基因型的超声心动图参数:针对少数CC基因型,我们将TC和CC基因型作为一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LAD显着大于非C等位基因携带者(P=0.009),而两组患者的LVPW、IVS、LVEDD、LVM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结:CYP11B2基因的-344C/T多态性与中国EH人群非家族性AF之间缺乏关联,但这种多态性可能与中国EH人群的心房重构有关。为了证实醛固酮合成酶在非家族性AF中的作用,以及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遗传变异在AF中的作用,可能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第四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中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影响研究目的:研究中国EH患者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II型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EH患者治疗的疗效影响评价,旨在获得中国EH患者人群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降EH药物治疗有效性的影响,为临床进行以基因为导向性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和病房连续招募的164例被确诊为E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基因分型和对使用替米沙坦药物治疗EH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心率(HR)、研究变量包括血清ALT、肌酐、葡萄糖、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钠、钾和血管紧张素II等基线资料。所有患者在停止所有降压药物治疗后均给予安慰剂。在安慰剂期结束时,给予每天口服一次替米沙坦,80mg/每次,为期8周。临床试验中,在给予替米沙坦药物治疗前后进行两次抽血和血压测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技术检测CYP11B2基因多态性确定基因分型。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确定BP反应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并对BP、年龄、性别、BMI、血糖、TC、TG、HDL-C和LDL-C进行预处理归一化。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48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轻度至中度EH。替米沙坦治疗8周后,SBP和DBP均出现显着性降低(P<0.001)。治疗8周结束时血清血管紧张素II水平明显升高(P<0.001)。其他参数无显着性差异。2.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分型对替米沙坦的降EH反应:本研究人群中各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状态(P>0.005)。3.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与降EH治疗疗效:对携带有纯合子CYP11B2-344C等位基因的受试者,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DBP对替米沙坦的反应有关。经协变量校正后,包括预处理DBP、年龄、性别、BMI、血糖、TC、TG、HDL和LDL(P=0.005),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在替米沙坦的DBP反应中占个体间变异的18.1%。携带CYP11B2-344C等位基因(CC+CT)的患者显示DBP比携带TT基因型的患者降低更多。小结: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可能是影响中国EH患者对降血压治疗药物替米沙坦治疗疗效的一种基因因素,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型可能预测对特定降压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制定用药方案、提高治疗疗效、减少MACEs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李伟[6](2021)在《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及微小RNA作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性中、小血管炎反应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发热、皮肤粘膜损害、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是日本的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在1967年首次报道,其主要损害是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动脉瘤,恢复期可形成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以及心肌梗死等,严重可导致死亡。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0%~25%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此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人群主要为亚裔人群。2012年日本流行病学报告小于5岁的儿童KD发病率为264.8/10万,国内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北京市2000年至2004年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40.9~55.1)/10万,上海市2013至2017年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68.8~107.3/10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且近些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当前KD已是儿童最常见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KD的发病病因及机制尚不明确。当前的研究认为KD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外源性抗原触发,引起机体免疫机制紊乱所致全身中小血管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KD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种族之间差异,以亚裔的人群发病率较高以及同胞之间发病率高,提示KD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素参与。整合素α2(Integrinα2,ITGA2)是重要的胶原蛋白受体,在上皮细胞和血小板中表达较高,在血小板以及纤维胶原的粘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粘附过程会导致血小板的激活和血栓的形成,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肿瘤及免疫性炎症反应等中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指基因组内DNA中某一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转换、颠换、插入、缺失等不同类型且其中发生率大于1%的变异。然而ITGA2基因SNP与KD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关系,查阅国内外文献,我国汉族人群中尚无该基因多态性与KD相关报道,本研究探讨ITGA2在我国汉族人群中的KD分布情况以及研究ITGA2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KD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为进一步改善KD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微小RNA(microRNAs,miRNA)是一组约20个左右核苷酸高度保守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研究发现miRNA在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通过与靶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区域部分序列相结合,互补后降解已转录的靶基因mRNA,或者抑制靶基因编码蛋白进而对疾病发生发展起到作用。血浆miRNA作为生物标志物以及用于诊治疾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因miRNA在组织和血液的表达相对稳定,不容易被核酸酶消化,且miRNA的表达在不同种类疾病、组织和细胞中具有特异性。所以导致血浆miRNA在各种疾病早期诊断以及药物开发等临床基础方面的研究全面开展。对于血浆miRNA在KD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以筛选出KD的明显差异表达血浆miRNA的差异表达为切入点,通过茎-环的RT-PCR方法检测和验证明显差异表达miRNA,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是KD早期诊断、治疗重要内容,最终为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早期诊断和基因靶向的治疗并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KD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的表现,尚未特异性诊断指标,能否早期诊断及治疗KD是影响KD冠状动脉病变预后的关键。KD治疗方案主要为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经规范治疗后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下降至5%左右。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可缩短发热时间和抗血小板作用,因此是最初治疗KD的疗法之一。meta分析表明,阿司匹林治疗不影响冠状动脉瘤形成。自从KD患儿应用IVIG治疗在1983年首次报道,之后的研究证实IVIG能够降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在KD病程第7~10天内治疗可得到最好效果。但第10天后仍存在持续发热、炎症指标升高和/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也应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也有日本研究显示病程4天内时早期开始治疗者更容易出现IVIG无反应。2017年AHA发布的《川崎病诊断、治疗与长期管理的新科学声明》建议诊断者明确尽早使用IVIG,诊断时间最早可提前到发病第3天。虽然IVIG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但IVIG具有全身性抗炎作用,能够减轻发热并减少急性反应物,其可能机制包括: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和生成、增加T细胞抑制因子活性、下调抗体合成、对补体系统的作用、以及提供抗独特型抗体。虽然使用大剂量IVIG可预防KD冠状动脉病变,但IVIG的时机和有效性对中期KD冠状动脉结局影响仍需进一步确定。目的1.探讨我国汉族儿童整合素α2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KD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关系。2.探讨miRNAs与KD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相关关系。3.分析大剂量IVIG治疗时机对KD冠状动脉病变结局的影响及影响KD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1.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我们选择对ITGA2基因位点,利用NCBI dbSNP数据库和SNP info信息,筛选符合以下标准的研究SNPs:(1)在HapMap数据中报道的中国汉族后代中等位基因频率≥5%并且不包含于已有的KD全基因组范围关联研究中;(2)位于基因调控区或影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活性或启动子中的微小RNA结合位点活性或改变外显子中的氨基酸。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以及SNP基因型在KD研究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计算比值比(OR)、校正OR及95%置信区间(CI)用来评估关联的程度。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KD患儿在IVIG治疗前、后及正常健康儿童血浆中的miRNA差异表达的建立。筛选出选择明显差异表达的miRNA在更大的样本临床资料中进一步验证。关键miRNA在KD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断为KD患儿,随访终点2018年12月。该项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本研究主要指标是入院时超声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及12月内随访心脏超声结果。次要指标是IVIG治疗前后炎症指标。以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指标筛选出评价IVIG治疗KD的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最佳时机,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别人口学特征、炎症指标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构成比,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冠状动脉病变因素。结果1.ITGA2基因SNP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本研究随机选择KD组818例,选择同时期的年龄、性别想匹配140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符合标准所选择血小板活化通路核心基因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该基因型在KD组及对照组中性别、年龄存在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例KD根据有无并发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CAAs),分为两个亚组,其中CAAs组116例(14.18%),702例(85.82%)患儿为无CAAs组。研究人群中ITGA2基因型的HWE=0.9626>0.05,说明本次研究对整个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在KD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相对于我们发现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T等位基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1为保护因子。相对于rs1126643野生型CC基因型,经过年龄、性别校正后,TT基因型携带者患儿患病的风险降低了 38%(校正 OR=0.62,95%CI=0.43-0.88,p=0.0078),TTvsCT+CC(校正 OR=0.63,95%CI=0.44-0.889,p=0.0093)。我们发现 ITGA2 基因C807T(rs1126643)TT基因型对KD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当ITGA2基因C807T(rs1126643)CC/CT作为对照基因型,TT基因型者在年龄≤60月龄,女性患儿及KD无CAAs更具显着保护作用。2.miRNA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选择5例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在IVIG治疗前、后患儿血浆的具有明显的差异miRNA,芯片结果显示miR-126在KD患儿治疗前明显降低,IVIG治疗升高(大于2倍以上)。选择进一步扩大样本到10例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接受大剂量IVIG治疗治疗前、后患儿及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方法进行检测验证差异表达miR-126。定量PCR显示差异表达miRNAs在KD治疗前患儿中明显低表达但在健康儿童、接受IVIG治疗的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检测到表达的候选miRNAs,统计结果显示,在所验证的差异miRNA分子中,miR-126在KD IVIG治疗中明显差异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筛选结果可靠。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过后的KD患儿血浆miR-126表达量增高,上述资料表明miR-126是对于血管内皮有积极作用的。使用较为权威的数据库Target Scan在线软件对的miRNA-126的靶基因进行预测miR-12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R-126与靶基因SPRED1相结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miR-126能通过结合SPRED1基因3’UTR影响其荧光活性改变。用Western-Blot实验方法,验证与SPRED1因子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蛋白,miR-126 mimics 其靶基因 SPRED1 表达量下调,增强了 VEGF,FGF-1,Ras-p21,MAPK-p38蛋白水平依次增加为1.67倍,1.93倍,1.76倍和1.86倍,加入miR-126 Inhibitor后,miR-126 inhibitor组的SPRED1蛋白水平是Cell组的1.51倍,同时受到负调控因子的SPRED1的调控,VEGF,FGF-1,Ras-p21及MAPK-p38的蛋白水平依次减少为0.54,0.64,0.59和0.63,实验证实miR-126有利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将miR-126 mimic及inhibitor的小分子转染HCAEC,结果表明,miR-126 mimic导致HCAEC细胞活力上调,细胞周期发生变化,处在G2期的细胞比例显着增高,而处在S期的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而转染miR-126 inhibitor后HCAEC的反应则相反。其细胞活力显着下降,G2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而S期细胞比例无变化(p<0.05)。表明KD患儿miR-126的确能够对HCAEC起积极作用,通过治疗后KD患儿血液内miR-126表达量上升,病情好转。本研究结果证实miR-126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通过关键靶基因SPRED1的调控血管生成因子VEGF,FGF-1作用的分子机制。3.IVIG治疗时间对KD冠状动脉病变结局的影响。研究3年时间符合入选标准并随访12月1281例KD患儿。ROC曲线显示IVIG治疗时间预测KD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天数为7.5天,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6-0.84,p<0.001)。本研究中816例(56.9%)为男性,465例为女性患儿(43.1%)。患儿中位年龄为12个月(11-36个月),141例(11%)为IVIG无反应KD患者。患儿接受IVIG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6天,诊断时339例(26.5%)有CALs,94 例(7.3%)有 CAAs。随访 12 个月,39 例(3.0%)仍存在 CALs,23 例(1.8%)持续存在CAAs。根据IVIG治疗时间将所有病人分为4组:第1组为发病第4天内接受IVIG治疗,第2组为发病第5-7天内接受IVIG治疗,第3组为发病第8-10天内接受IVIG治疗,第4组为发病后10天以后接受IVIG治疗。第1组77例、第2组817例、第3组249例和第4组138例。第4组IVIG无反应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1)。入院诊断KD时,心脏彩超CALs在第1至4组分别 14.1%,19.5%,35.3%和 58.7%;CAAs 在第 1 至 4 组分别 2.6%,3.5%,8.4%和30.4%。随访12个月,第3、4组CALs和CAAs发生率均高于第1、2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CALs和CAAs在第1、2组构成比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组与第3组相比,两组之间比较存在差异并统计学意义(p<0.05),1 月时 KD 患 CALs 及 CAAs 相对风险分别为 OR 2.1(95%CI 1.4-3.0),OR 3.9(95%CI 1.9-8.2),12个月时KD患CALs及CAAs相对风险分别为OR 5.3(95%CI 2.0-13.9),OR 13.5(95%CI 2.9-14.1)。根据12月随访结果影响KD合并CAL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热持续天数、IVIG使用病程天数、IVIG无反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反应蛋白8个因素做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使用病程天数、丙球无反应与是KD合并CALs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1.血小板活化通路核心基因位点ITGA2 C807T(rs1126643)基因多态性改变可能与中国人群的KD发病以及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遗传易感性有关,此结果尚需要更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2.差异表达的miR-126在KD治疗前表达明显下降,IVIG治疗后明显升高,通过直接下调控靶基因SPRED1,导致VEGF,FGF-1,Ras-p21及MAPK-p38的表达量增加,从而促进血管生成的活化。提示miR-126及其靶基因SPRED1可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可能成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潜在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3.本研究表明IVIG治疗在KD病程7天内可更好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病变。IVIG治疗在病程4天内并不会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和IVIG无反应的发生率。IVIG使用天数、IVIG无反应是KD合并CALs高危因素,因此建议大剂量IVIG对急性期KD治疗越早越好。
贾林·阿布扎力汗[7](2021)在《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调控相关基因及新的变异位点,从基因/蛋白/环境多层次水平上研究其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与功能,为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高脂血症的治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策略。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在新疆地区人群中检测APLP2基因非同义突变位点,使用Methyltarget高通量测序法检测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2)探讨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新的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3)探讨APLP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新疆人群中血脂异常发生率间的关联性。方法:1)采用极端表型策略,选取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60例研究对象,分析APLP2基因与血脂谱的关联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APLP2基因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2)在细胞水平上,构建APLP2基因新变异体的真核过表达质粒,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时定量PCR、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手段研究APLP2蛋白表达、稳定性、降解等本身特点及对靶蛋白Apo E/LRP1、PCSK9/LDLR的影响,探究APLP2参与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制和功能。3)选择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年龄≥35岁的人群1738例,利用Taqman技术对APLP2基因标签SNPs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阐述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中入选的60例血脂极高和极低人群进行APLP2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共发现11个新的未曾报道的非同义变异体(Q194E、G42E、G295S、M323I、D329N、S447N、R468C、H534Q、V535M、D573Y及P601A),其中Q194E、G42E、M323I、S447N、R468C、及P601A非同义变异体出现在LDL-C极高组人群中,其余的均出现在LDL-C极低组人群中。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2)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APLP2相比,APLP2 G42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APLP2 Q194E变异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然而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APLP2 G42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降解速度较快,APLP2 Q194E突变体的半衰期相对较长,降解相对缓慢。野生型APLP2能够与ApoE相互作用,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 Q194E与ApoE的结合没有显着区别。APLP2野生型与LDLR有相互作用,并且是剂量依赖性增加。与野生型相比,APLP2 G42E和APLP2Q194E与PCSK9介导LDLR的降解实验无明显结果差异。3)APLP2基因rs2054247多态性位点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关(P<0.05)。APLP2基因rs205424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相关(P<0.05)。然而,rs2054247位多态性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无关(P>0.05)。APLP2基因rs3740881多态性位点与血清TC、LDL-C、HDL-C和TG水平均无关(P>0.05)。APLP2 rs747180多态性位点只与TC、LDL-C水平相关(P<0.05)。结论:1)本研中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共筛选出APLP2基因11个非同义突变位点,新疆地区人群冠心病患者中APLP2基因甲基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对APLP2基因新变异体G42E和Q194E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机制研究后发现G42E和Q194E变异体不影响胆固醇水平。同时,该两个变异体不影响与ApoE/LRP1结合,也不影响PCSK9介导LDLR的降解。3)APLP2基因rs2054247和rs747180位点多态性在新疆人群中可能与高TC和高LDL-C水平相关。ApoE基因rs429358多态性位点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
胡乃文[8](2020)在《TNF,GRN和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群TNF和GRN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研究背景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是一组具有共同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SpA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家族聚集性是AS的重要特征。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HLA)-B27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与AS关联性最强的基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HLA-B27基因在AS发病中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明确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必要探讨非HLA-B27基因在AS发病中的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SNP),是指单个核苷酸在基因组水平上发生变异所导致的DNA序列多态性。由于SNP广泛存在于各人群的基因组中,且易于分型,目前业已成为现代遗传变异与复杂性状研究中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基因,位于6p21.33,是一种非HLA的MHC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它可以与TNFRSF1A/TNFR1和TNFRSF1B/TNFBR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TNF与包括自身免疫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近来的研究表明TNF在AS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关于TNF是脊柱关节炎的关键细胞因子的最有力证据是,在临床中使用TNF抑制剂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组织水平上,TNF抑制剂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学改善,包括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性浸润、减少新骨形成等。既往已有诸多关于TNF基因的SNP与AS相关性的研究,但是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TNF的SNP与AS的关系。GRN基因即颗粒蛋白前体(granulin precursor,PGRN)基因,位于17q21.31,其功能为编码颗粒蛋白(granulin,GRN)前体。这种信号肽切割后产生成熟的颗粒蛋白,可以进一步裂解成6kDa的各种活性肽。这些肽和完整的颗粒蛋白调节细胞生长。然而,颗粒蛋白家族的不同成员可以作为抑制剂、激动剂或对细胞生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近年来,颗粒蛋白被认为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有研究提示颗粒蛋白前体是炎症的关键调节因子,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TNF与其受体的结合来实现。还有研究发现PGRN抗体阳性的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发生肌腱附着点炎和指(趾)炎的几率较高。AS和PsA均属于血清阴性脊柱炎(SpA),因此同时研究TNF和GRN基因多态性是否与AS相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观点,为探讨TNF和GRN基因在AS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我们选择了 TNF和GRN基因的多个SNP位点,为AS的易感基因评估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探讨TNF、GR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我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联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病例组选取861例AS患者,均属于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或病房的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AS分类标准的患者。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受累关节、家族史;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LA-B27;所有患者均完成骶髂关节X线检查,由影像科专业医师按骶髂关节的国际统一分级标准进行结果判定。所有患者均需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对照组864例均来自于本研究中心体检中心健康中国山东汉族人群,已排除肿瘤、其他结缔组织病、传染病等疾病,年龄、性别均与AS组匹配。所有入选者均在知情同意后入组。2.实验方法2.1 标本收集用EDTA抗凝管采集AS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空腹外周静脉血2ml,放置冰箱中在-80℃条件下保存,备检。2.2 基因组DNA提取使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步骤提取病例组和对照组DNA。2.3 DNA浓度和纯度测定向DNA样本2ul中加入三蒸水48ul,将浓度稀释至1/25,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OD260/OD280比值以及DNA浓度,并分析DNA纯度。2.4 多态性位点的选择根据dbSNP数据库获取TNF、GRN基因的SNPs资料,各个SNP位点的分布频率由HaploView软件来确定,同时应用Tagger功能筛选TagSNP。初步筛选需满足次要等位基因频率>5%及连锁不平衡系数r2>0.8。根据筛选结果,最终确定 TNF 基因的 rs361525、rs1799964、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和GRN基因的 rs850713、rs3785817、rs3760365、rs4792939、rs25646、rs5848作为研究位点。2.5 基因分型使用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方法按照步骤进行基因分型。2.6 检测结果分析应用SDS软件(Applied Biosystem,2.0 version)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TaqMan-PCR扩增后的FAM和VIC荧光信号。3.统计学分析3.1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使用 SHEsis 软件进行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3.2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统计分析 用SPSS24.0软件通过卡方检验对各个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进行分析。使用SHEsis程序计算单倍型频率、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3.3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与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将收集的相关数据应用SPSS24.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3.4连锁不平衡及单倍体型分析各个多态性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及单倍体型的统计学分析分别由HaploView2.0及SHEsis软件来完成。4.SNP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使用GTEx,Haploreg和Regulome DB数据库对 TNF 基因的 rs1799964,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功能进行注释。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共对861例AS病人及864例正常健康对照进行了基因分型。AS病人中,男性患者634例,女性患者227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0.56±10.98岁。正常对照组,男性619例,女性245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31.97±11.2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属山东汉族人群。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2.Hardy-We i nberg 平衡检验本实验所有SNPs的p值>0.05,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提示所有研究的SNP位点基因型和吻合基因的观察值和期望值吻合良好。3.TNF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S及正常人的分布3.1有统计学差异的位点对于rs1799964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OR=0.60,95%CI=0.50-0.71),提示 C 等位基因是 AS 的保护性基因。对于rs1800629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OR=0.60,95%CI=0.39-0.74),提示A等位基因是AS的保护性基因。对于rs1800630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95%CI=0.48-0.72),提示A等位基因是AS的保护性基因。对于rs769178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95%CI=2.18-3.09),提示T等位基因是AS的危险性基因。3.2无统计学差异的位点对于rs361525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着性差异。4.GRN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S及正常人的分布对于 rs850713、rs3785817、rs3760365、rs4792939、rs25646、rs5848 位点,AS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着性差异。提示GRN基因多态性与AS易感性无关。5.对TNF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位点的基因型遗传模式分析对于rs1799964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下,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CC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对于rs1800629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AA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对于rs1800630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下,AA基因型和AC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AA基因型可降低AS的风险。对于rs769178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下,TT基因型和GT基因型可增加AS的风险;在隐性遗传模式下,TT基因型可增加AS的风险。6.TNF基因多态性与AS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关联分析rs1799964、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在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式下的基因型与AS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HLA-B27阳性、外周关节受累、葡萄膜炎均无明显关联性。7.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统计学结果显示,TNF及GRN基因的各研究位点之间存在弱的连锁不平衡。TNF基因5个研究位点的CGAGG、CGCAG、TACGG、TGCGG、TGCGT单倍型以及GRN基因6个研究位点的CTGACA单倍型在AS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8.TNF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在 GTEx 数据库中对 TNF 基因的 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和rs1799964位点进行eQTL分析,结果发现上述SNPs可影响多个基因的表达量,且在GSE25101数据集中显示,上述部分基因在AS患者中亦具有差异表达,提示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和 rs1799964 的 SNPs 可能通过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1.我们在国内外首次确认了 TNF基因位点rs769178多态性与AS易感性相关;验证了 rs1800629、rs1800630、rs769178 和 rs1799964 在 AS 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差异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NF基因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人群AS易感性相关,eQTL分析显示其可能通过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量影响AS的易感性。目前未发现其与AS的临床表现具有显着相关性。2.GRN基因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的AS易感性无关,但是SNP基因型频率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故需要更收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更多资料,来进一步研究GRN基因与AS是否存在关联性。第二部分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累及中轴和外周关节、韧带和肌腱附着点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AS具有高度遗传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和AS关联性最强的基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HLA-B27基因在AS发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其在AS发病中所起作用对进一步明晰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HLA-B27基因中的内质网氨基肽酶(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ERAP)1基因在AS风险中也起重要作用。许多病例对照研究发现ERAP1的基因多态性与AS相关,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可能与人群差异有关。Meta分析是一种总结许多研究结果的有效的标准分析方法。既往已有多篇相关的Meta分析,但是既往研究所选择的数据库、研究人群不尽一致,且近2年多来又有多篇新的关于ERAP1基因多态性与AS关系的文章数据。故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 Meta 分析,以探讨ERAP1是否与总体人群和不同种族亚群的AS易感性相关。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确定ERA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总体人群和不同种族亚群AS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主题词采用“ankylosing spondylitis”、“ERAP1”和“polymorphism”,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同时检索相关自由词。语种设置为英语。2.筛选方法按照提前制定好的文献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每项研究均摘录以下信息: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人群的国家和种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数量,ERAP1多态性的等位基因数量。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的研究的质量。3.统计学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来作为效应指标,进行总体人群和按照种族划分的人群亚组分析。使用I2来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存在明显异质性的数据,再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来分析发表偏倚。研究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步文献检索Pubmed数据库92篇,Embase数据库21篇,Cochrane数据库2篇,总计105篇。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经过仔细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和全文,最终纳入文献31篇。总共包括26291名AS患者和45779名健康人对照。2.Meta分析结果对 rs27044,rs17482078,rs10050860,rs30187,rs2287987,rs27980,rs27037,rs27434,rs26653,rs1065407,rs27529,rs27582,rs469876,rs7711564,rs27038,rs3734016,rs11209032,rs26618,rs27895,rs17481856,rs13167972等共21个位点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地域和人种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s27434的A等位基因在总体人群和高加索人群、中东人群、东亚人群中均为AS的危险因素;rs27980、rs27582、rs469876、rs27038、rs11209032、rs26618、rs27895、rs17481856 SNP在总体人群中和各亚组人群中均与AS无明显相关性;其余12个位点在总体人群和各亚组人群中与AS的相关性各有不同。在总体人群中,rs27434,rs17482078,rs10050860,rs30187,rs2287987,rs27037,rs26653,rs7711564和rs13167972 SNP与AS的易感性相关。在高加索人群中,rs27044,rs17482078,rs10050860,rs30187,rs2287987,rs27037,rs27434,rs26653,rs1065407,rs13167972 SNP与AS的易感性相关。在中东人群中,rs27044,rs27434,rs26653 SNP 与 AS 相关。在东亚人群中,rs30187,rs27037,rs27434,rs27529,rs7711564 SNP 与 AS 易感性相关。结论对目前已发表的有关ERAP1基因SNP与AS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表明,ERAP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总体人群、高加索人群、中东人群和东亚人群的AS易感性有关,具体每个位点对AS易感性的影响大小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对rs27434的功能注释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ERAP1的表达以及间接影响TNF的作用从而对AS易感性产生影响,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下一步还需进一步的种族特异性关联研究来确定不同人群ERAP1的SNP与AS易感性的遗传关系。
涂国胜[9](2020)在《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位点的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患者相关性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 A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人类内皮素-1(ET-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AD)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江西汉族人群中ET-1基因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138 I/D和Lys198Asn)与早发冠心病(EOCAD)的关系,为地区人群CAD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基因测序法对88例EOCAD患者(男性≤55岁;女性≤60岁)和52例对照组的两个SNPs位点(+138 I/D和Lys198Asn)进行基因分型。同时行空腹抽血后检测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收集受试对象血压、身高、体重、吸烟等资料。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中,除性别及年龄无差别外,EOCAD组患者的血脂、空腹血糖、血压、体重指数及吸烟人群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ET-1基因+138I/D和Lys198Asn的多态性检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表明所选取的受试对象来自一个较大的、处于随机分配平衡状态的群体,具有一定代表性;(3)EOCAD患者中,Lys198Asn位点的纯合子G/G、T/T及杂合子G/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6.1%、2.3%及21.6%,T等位基因频率为12.1%,对照组分别为92.3%、0%、7.7%及3.9%;(4)Fisher精确检验表明,ET-1基因Lys198Asn的T等位基因(OR=3.38,P=0.02)和GT/TT基因型(OR=3.76,P=0.02)与EOCAD风险增加有明确的相关性,而+138I/D位点无论在基因型频率还是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均为无统计学差异;(5)在EOCAD组内,多数CAD的高危因素与ET-1基因+138I/D和Lys198Asn的多态性关系不明显;但吸烟患者中,携带有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携带G/G纯合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是与EOCAD相关的唯一独立变量(P<0.05)结论:Lys198Asn位点中Asn等位基因频率与江西汉族人群中EOCAD的发病显着相关;吸烟能显着增加携带Asn等位基因的江西汉族人群发生EOCAD的风险;+138 I/D位点中的不同等位基因频率与江西汉族人群EOCAD的发病无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Lys198Asn位点的Asn等位基因显着增加江西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发病风险的机制探讨研究背景:Lys198Asn位点中的Asn等位基因频率与江西汉族人群EOCAD发病有关;为探讨其可能机制,我们通过构建体外表达载体分别过表达不同等位基因,明确Lys198Asn多态性对E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分别提取含Lys和Asn等位基因的DNA片段,再通过分子克隆技术与含有Flag标签的p GL3.0-Basic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以脂质体法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24小时,同时以空载质粒作为对照;加用不同浓度的TNF-α、IL-6和LPS与转染质粒后的HEK293T细胞共同孵育24小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ET-1蛋白含量;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空载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后无外源ET-1蛋白表达,而重组质粒转染后则有较高的外源ET-1蛋白表达;无外源刺激时,Lys198和Asn198质粒转染组中的ET-1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在两种浓度(10ng/m L和20ng/m L)的TNF-α或IL-6刺激下,Asn198质粒转染组中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Lys198质粒转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种浓度的LPS刺激下,两组蛋白含量均升高,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T-1基因中的rs5370位点的Asn等位基因较Lys等位基因能显着促进TNF-α和IL-6刺激下的ET-1蛋白表达;ET-1基因中的rs5370位点的多态性不会影响LPS刺激下的ET-1蛋白表达含量;ET-1基因中的rs5370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特定炎症因子刺激诱导下ET-1蛋白表达量的不同,从而导致江西汉族人群早发CAD的发病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梁立婷[10](2020)在《IL-22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西黑衣壮人群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位点多态性分布情况,并与不同民族、种族人群比较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方法:临床收集115例广西黑衣壮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Na Pshot法对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四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研究样本的群体代表性,最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频率和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广西黑衣壮健康儿童不同性别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差异及与其他民族、种族人群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1)广西黑衣壮健康儿童IL-22基因rs1179251位点检测到CC、CG、GG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6.1%、46.1%、7.8%。rs117925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数据库中公布的非洲尼日利亚人群和欧洲人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北京汉族人群、日本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s2227485位点检测到AA、AG、GG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4.3%、57.4%、18.3%。rs222748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1000 Genomes数据库中的日本人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北京汉族人群、非洲尼日利亚人群及欧洲人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rs2227484位点检测到AA、AG、GG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0.9%、18.3%、80.8%。rs222748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非洲尼日利亚人群和欧洲人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北京汉族人群、日本人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s2227513位点检测到CT和TT两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8%、92.2%。rs2227513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非洲尼日利亚人群和欧洲人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北京汉族人群比较,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日本人群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广西黑衣壮儿童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位点多态性在男女性别分布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黑衣壮儿童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位点多态性与其他民族、种族人群比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目的:研究广西黑衣壮儿童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探讨IL-22血清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广西黑衣壮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和115例对照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运用单碱基延伸(SNa Pshot)法对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位点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使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测试群体代表性,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率和构成比表示,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哮喘遗传易感性关联程度。血清IL-22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 assay,ELISA)检测,计量资料用均值和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s1179251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显性模型(CG+GG vs CC)在哮喘组和健康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0.493,95%CI:0.285-0.853,P=0.011;OR:0.659,95%CI:0.437-0.993,P=0.046,OR=0.524,95%CI:0.321-0.881,P=0.015),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差异均仍具有统计学意义。(2)rs2227485位点基因型、显性模型在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451,95%CI:0.249-0.815,P=0.008;AG+GG vs AA:OR=0.489,95%CI:0.279-0.857,P=0.012),经性别和年龄校正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3)rs222751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0.198,95%CI:0.042-0.937,P=0.041;OR=0.205,95%CI:0.044-0.957,P=0.044),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4)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四个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G-G-G-T单倍型在哮喘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48,95%CI:0.426-0.985,P=0.041)。(6)哮喘组血清IL-22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哮喘组中rs1179251位点CC基因型患儿血清的IL-22平均水平与CG/GG基因型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结论:(1)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51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易感性相关,rs1179251位点(CG基因型、G等位基因和显性模型)、rs2227485位点(AG基因型和显性模型)和rs2227513位点(CT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均可能具有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2)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四个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G-G-G-T单倍型可能具有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3)血清IL-22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发病相关。
二、基质衍生因子1等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质衍生因子1等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NAFLD及H.pylori感染在CEA、CA19-9、CA72-4水平中的交互作用和利用ciMICs衍生的类器官模拟消化道肿瘤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关系及交互作用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利用条件永生化小鼠肠隐窝细胞(ciMICs)衍生的类器官模拟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展望 |
文献综述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SDF-1α基因多态性与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基因多态性检测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SDF-1α G801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 |
三、SDF-1α G801A与Hp感染 |
讨 论 |
(3)基质金属蛋白酶-1、2水平及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TOAST分型 |
1.1.2 急性脑梗死组 |
1.1.3 对照组 |
1.1.4 知情同意书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1.2.2 危险因素的定义 |
1.2.3 严重的心、肾、肺、肝脏定义 |
1.2.4 颈椎动脉彩超检查 |
1.2.5 头颈部CTA检查 |
1.2.6 头颈部血管斑块性质判定 |
1.2.7 试验对象抽血 |
1.2.8 随访方案 |
1.2.9 仪器设备与试剂 |
1.2.10 血清MMP-1、MMP-2 的测定 |
1.2.11 基因多态性 |
1.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
2.2 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2.3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患者4 个SNP的分布 |
2.4 脑梗死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
2.5 入组病例基因交互作用GMDR模型 |
2.6、MMP-2 rs243865 与MMP-1 rs1799750 基因交互模型图(图 1) |
2.7、MMP-2 rs243865 与MMP-1 rs1799750 组合基因交互效应Logistic回归分析 |
2.8、脑梗死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入院时 NIHSS 评分及 mRS 评分比较 |
2.9 脑梗死90 天随访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血清MMP-1和MMP-2 水平比较 |
2.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MP-1 和 MMP-2 水平与治疗 90 天后 mRS 得分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金属基质蛋白酶 1、2 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DPP4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入选及排除标准 |
1.2 实验分组 |
2.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3.研究方法 |
3.1 一般资料收集及生化指标测定 |
3.2 外周血DNA提取 |
3.3 标签SNP选择 |
3.4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 |
3.5 PCR产物检验 |
3.6 PCR产物测序结果 |
4.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
2.DPP4 基因SNPs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3.对照组DPP4 基因SNPS基因型与血脂水平关系 |
3.1 rs3788979 |
3.2 rs4664443 |
3.3 rs13015258 |
4.DPP4 基因SNPs与T2DM合并CAD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DPP4基因组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5)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及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房颤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及微小RNA作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性 |
一、引言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对象 |
2. 主要仪器 |
3. 主要试剂 |
4. 引物 |
5. 基因分型 |
6.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
2. ITGA2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关系 |
3. ITGA2 C807T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层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章 Micro RNAs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 |
一、引言 |
二、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主要仪器 |
3. 引物设计 |
4. miRNAs检测 |
5. 细胞功能实验 |
6. Western-Blot实验 |
7. miRNA预测靶基因 |
8. 构建psi-CHECK2载体 |
9.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10. 实验数据结果统计分析 |
三、结果 |
1、筛选明显差异表达的miRNA |
2、miR-126生物学功能 |
3. 差异miRNA的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 |
4、miR-126的靶向调节基因SPRED1功能鉴定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章 大剂量IVIG治疗时机对川崎病预后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IVIG治疗时间对KD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
3. 影响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川崎病与整合素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缩略词简表 |
成果 |
致谢 |
(7)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人群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新突变位点的筛查及甲基化水平检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APLP2 基因新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PLP2 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APLP2在胆固醇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TNF,GRN和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TNF和GRN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Ⅰ (已发表) |
外文论文Ⅱ |
(9)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位点的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患者相关性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内皮素-1 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多态性与江西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第2章 实验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Lys198Asn位点的Asn等位基因显着增加江西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发病风险的机制探讨 |
前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第2章 实验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IL-22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IL-22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黑衣壮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血液标本的采集 |
1.4.2 裂解红细胞 |
1.4.3 提取DNA |
1.4.4 基因分型 |
1.5 基因位点的选择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
2.2 IL-22基因位点SNP分型结果 |
2.3 IL-22基因SNPs位点在广西黑衣壮人群中的分布 |
2.4 广西黑衣壮与不同地区、民族人群的IL-22基因多态性比较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IL-22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1.5 实验方法 |
1.5.1 裂解红细胞 |
1.5.2 提取DNA |
1.5.3 基因分型 |
1.6 ELISA检测IL-22血清的表达水平 |
1.6.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1.6.2 实验步骤 |
1.6.3 IL-22的ELISA实验步骤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特征分析 |
2.2 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哮喘组和健康组中的分布情况 |
2.3 基因位点连锁情况 |
2.4 IL-22基因rs1179251、rs2227485、rs2227484和rs2227513位点组成的单倍型频率在哮喘组和健康组中的分布情况 |
2.5 血清IL-22表达水平在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比较 |
2.6 哮喘组中血清IL-22表达水平在rs1179251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比较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22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基质衍生因子1等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MTHFR rs1801133基因多态性与NAFLD及H.pylori感染在CEA、CA19-9、CA72-4水平中的交互作用和利用ciMICs衍生的类器官模拟消化道肿瘤的发生[D]. 吴晓醒.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2]SDF-1α基因多态性与西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 肖琪,普彦淞,都庆国,段降龙,李晓帆,杨妮,薛飞.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21(04)
- [3]基质金属蛋白酶-1、2水平及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D]. 陈银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DPP4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傅伯论.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5]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立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整合素α2基因多态性及微小RNA作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机制研究[D]. 李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7]APLP2基因变异体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D]. 贾林·阿布扎力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8]TNF,GRN和ERAP1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D]. 胡乃文. 山东大学, 2020(04)
- [9]内皮素-1基因Lys198Asn和+138/ex1 ins/delA位点的多态性与江西部分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患者相关性研究及机制探讨[D]. 涂国胜. 南昌大学, 2020(08)
- [10]IL-22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广西黑衣壮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D]. 梁立婷.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