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2001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金鑫,仲慧,郎睿,朱莹莹,吴银华[1](2021)在《2011—2019年东台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宿主粪便检测结果》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东台市动物宿主、腹泻病人粪便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出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9年,每年5月、7月、9月,采集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样本,并于流行前期(5月)和流行后期(9月)采集牛、羊、鸡、猪粪便样本。采用EC肉汤加新生霉素增菌、免疫磁珠富集法浓缩、科马嘉平板分离,经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使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检测毒力因子。结果 2011—2019年,共检测宿主粪便样本5 244份,检出阳性样本74份,阳性检出率为1.42%。2012年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11%(35/573),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1,P<0.05);5月阳性检出率(2.05%)高于9月(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腹泻病人粪便样本中,阳性检出率为0.13%;动物粪便样本中,阳性检出率为2.43%,以牛最高(4.86%),不同类型动物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圈养动物阳性检出率(1.21%)低于散养(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3,P<0.05)。检测菌株74株,stx1、stx2、eaeA、hly基因携带率分别为0、41.89%、97.30%、97.30%,未检出变种基因。结论东台市仍存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动物粪便管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力度,保护公众健康。
纪凯丽[2](2020)在《7种血清型STEC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产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Shigell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一类肠道病原体的总称,可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零散感染或广泛爆发。牛是STEC最主要的宿主,STEC在其肠道内生存、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源、土壤,经粪口途径传播,对人类有高致病性,可引起人类的胃肠道疾病如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症,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O157血清型是STEC的主要致病血清型,但近年来,一些非O157血清型(如O26、O45、O103、O111、O121、O145)的流行也日益严重,在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超过了 O157血清型。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奶牛粪便中O26、O45、O103、O111、O121、O145、O157等7种血清型的STEC,本文建立了一种富集增菌后进行多重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可有效检出奶牛粪便中的这7种STEC,并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后,将此方法应用于江苏省部分地区奶牛场的粪便样品检测。1.7种血清型STEC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传统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检测方法过程复杂,检测周期比较长,且容易造成漏检。本文采用Taqman探针法,建立一种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配合富集培养,可快速、准确地对样品进行检测。本研究将7种血清型的产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分为三组:①针对O157血清型,检测其高特异性O抗原基因rfbE与stx1、stx2、eae四个基因;②针对O103、O111、O121血清型,检测其wzxO103、wzxO111、wzxO121三个基因;③针对O26、O45、O145血清型,检测其wzxO26、wbqE+FO45、wzxO145三个基因。针对这三组目标血清型菌株的靶标基因,同时进行三个多重荧光定量PCR反应,即可完成对7种血清型菌株的检测。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三组多重荧光定量PCR除阳性对照组出现目的基因扩增外,其余对照组均无扩增曲线;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每个菌株的检测限浓度均达到101 CFU/m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各靶基因在模板浓度相同情况下,Ct值差值小于1。以上结果证明该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的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该检测方法具有可行性。检测方法在实验室层面初步建立后,为进一步验证方法在生产上的可行性,从奶牛场采集100份奶牛粪便样品,于富集前、后分别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多重经典PCR(cPCR)检测方法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mq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O26、O45、O103、O111、O121、O145、O157 等 7 种血清型,富集前 cPCR 检测法阳性率为2%、2%、3%、0%、1%、5%、1%;富集前mqPCR检测法阳性率为4%、5%、7%、1%、4%、17%、5%;富集后 cPCR 检测法阳性率为 5%、3%、6%、1%、4%、11%、2%;富集后 mqPCR 检测法阳性率为 8%、11%、10%、3%、7%、25%、7%。数据表明,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前将样品进行富集培养,可有效提高样品检出率,较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多重经典PCR方法更加敏感准确。2.江苏省部分地区奶牛场粪便样品临床检测从江苏省部分地区的4个奶牛场分别采集100份奶牛粪便样品,共400份。将样品振荡培养增菌,取增菌后培养物制取DNA模板,采用本研究构建的富集增菌后多重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O26、O45、O103、O111、O121、O145、O157等7种血清型,在A奶牛场样品中的阳性率为6%、11%、7%、0%、4%、14%、5%;在B奶牛场样品中的阳性率为9%、4%、11%、2%、8%、18%、6%;在C奶牛场样品中的阳性率为3%、5%、4%、0%、3%、27%、0%;在D奶牛场样品中的阳性率为2%、3%、2%、0%、1%、16%、0%。数据表明,4个奶牛场的优势血清型均为STEC O145,阳性率分别 14%、18%、27%、16%。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江苏省不同牛场之间STEC流行情况不同。
赵金龙[3](2019)在《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随着畜禽集约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畜禽感染E.coli O157:H7非常普遍,这给畜禽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多宿主、多途径传播等一些特点,导致E.coli O157:H7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作为机体血液循环中含量最丰富的类固醇物质,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而被认为是具有多向性的“激素缓冲剂”。目前,对DHE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对机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等方面,有关DHEA对细菌感染的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因而,本试验选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之上,通过体外阐明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缓解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旨在揭示DHEA对小鼠抵抗细菌感染、缓解炎症的确切作用及相关通路间的“对话”关系。研究结果将为揭示DHEA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保障畜禽和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1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的研究本实验以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在建立E.coli O157:H7感染小鼠模型基础之上,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存活情况、免疫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以期揭示DHEA对小鼠抗E.coli O157:H7感染能力的影响。小鼠腹腔注射E.coli O157:H7探讨小鼠对E.coli O157:H7的耐受性,以便确定E.coli O157:H7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小鼠灌胃3周不同浓度的DHEA后腹腔注射LD50的E.coli O157:H7,一周后采集血清、脾脏、小肠等组织,待测。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E.coli O157:H7对小鼠的LD50为2.3×108CFU。LD50的E.coli O157:H7感染导致小鼠小肠组织出现肠绒毛断裂、脱落、出血等病理学变化,而DHEA处理能够降低E.coli O157:H7感染所致的损伤、提高小鼠成活率,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此外,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提高小鼠脾脏免疫指数、脾脏中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显着降低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P<0.05)。以上结果提示,DHEA处理可调节脾脏免疫功能、清除感染细菌,提高小鼠的成活率。2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作用的机制研究本试验以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DHEA对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旨在揭示DHEA抵抗E.coli O157:H7感染生物化学机制。小鼠灌胃DHEA并用LD50的E.coli O157:H7感染,试验结束后采样、待测。试剂盒检测脾脏和血清中iNOS活性和NO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FN-γ、IL-4和IL-10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脾脏和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0.2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血清中iNOS活性(P<0.05),2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血清中NO含量(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脾脏中iNOS活性(P<0.01)以及TNF-α、IL-1β和IFN-γmRNA表达水平(P<0.05);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脾脏IL-6mRNA表达水平(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脾脏IL-4 mRNA表达水平(P<0.05),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脾脏IL-10 mRNA表达水平(P<0.05)。2 mg/kg DHEA处理可极显着降低脾脏IFN-γ含量(P<0.01),而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血清IL-4含量(P<0.05)。此外,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脾脏中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对p-ERK1/2和p-JNK1/2蛋白水平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极显着降低p-IκB-α和细胞核内NF-κB蛋白水平,升高胞质中IκB-α和NF-κB蛋白水平(P<0.01)。以上结果提示,DHEA可降低炎性介质和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而缓解E.coli O157:H7诱发的炎性反应,且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的表达而实现的。3 DHEA调节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抗E.coli O157:H7感染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本试验以ICR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引起的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试验首先分析E coli O157:H7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时间效应,以确定DHEA的处理浓度和E.coli O157:H7作用时间。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 TNF-α、IL-1β 和 IL-6 含量;Western blot 法分析 iNOS、COX-2、p38 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00 μmol·L-1的DHEA显着降低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活力(P<0.05)。E.coli O157:H7感染细胞3 h时产生显着性损伤,且一定浓度的DHEA预处理可显着缓解E.coli O157:H7诱发的损伤(P<0.05);但当E.coli O157:H7感染细胞4 h时产生DHEA处理无法缓解的严重损伤。不同浓度的DHEA处理对细胞的吞噬能力没有显着影响(P>0.05)。0.1μmol·L-1 DHEA处理极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P<0.01),而0.1 μmol·L-1和1 μmol·L-1 DHEA均能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IL-6的含量(P<0.05)。0.1μmol·L-1和10 μmol·L-1 DHEA处理均能显着降低细胞iNOS和COX-2蛋白水平(P<0.05)。0.1 μmol·L-1和10 μmol·L-1 DHEA具有与SB203580(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其均可显着降低p-p38 MAPK蛋白水平、显着升高IκB-α蛋白水平(P<0.05);0.1μmol·L-1-10 μmol·L-1 DHEA均能显着降低p-IκB-α和细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并显着抑制细胞质中NF-κB的减少(P<0.05)。以上结果提示,DHEA通过下调p38 MAPK和NF-κB活化而降低E.coli O157:H7诱导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过度产生,最终表现为缓解炎症的发展。结果提示,DHEA可提高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指数、降低腹腔菌体浓度、减轻小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整体上表现为提高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的成活率。DHEA可降低iNOS、COX-2、TNF-α、IL-1β、IL-6等炎性介质的过度产生,同时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从而缓解E.coli O157:H7感染导致的炎症损伤。DHEA通过抑制p38 MAPK蛋白活化而阻断NF-κB的活化入核,进而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以缓解过度的炎症反应,最终实现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的保护效应。
龙梦瑶[4](2018)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IMS-RT-PCR和镧系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 O157)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它可以通过肉制品传染给人,能够引起人感染性腹泻。病情严重者会恶化为出血性结肠炎等病症。该细菌引起的疾病死亡率较高,感染剂量非常低。有报道称,人类摄入10~100个以上的活菌就可能致病,故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也是预防肉制品引发疾病感染的关键。目前国内外报道关于EHEC O157:H7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鉴定、PCR检测、ELISA、血清分型检测、免疫磁珠分离法等,但随着食品加工和运输的迅速发展,沿用标准隔夜培养方法分离、富集微生物病原菌,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处理时间长、杂菌的干扰、假阳性的存在。因而,将样品前处理与检测方法的互相结合,已经成为防范肉制品感染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将自主研制的抗EHEC O157:H7 O-SP单克隆抗体用以制备特异性免疫磁珠,从而建立快速检测EHEC O157:H7的IMS-RT-PCR技术以及制备镧系荧光微球标记的试纸条,最终建立多种快速的检测EHEC O157:H7的方法。试验I 抗EHEC O157:H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利用热酚-水法提取EHEC O157:H7脂多糖(LPS),将水相脂多糖和酚相脂多糖分离,应用酸解法制备O-特异性多糖(O-spectific polysaccharides,O-SP),采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O-SP浓度为40 μg/mL。将浓度为2×109 CFU/mL的EHEC O157:H7甲醛灭活后制备全菌免疫原,免疫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以EHEC O157:H7灭活菌体与O-SP分别作为包被原,用间接ELISA方法依次筛选分泌EHEC O157:H7 O-SP抗体的阳性细胞克隆。然后用腹腔注射腹水法制备单抗,并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得腹水抗体效价>1:1×106,使用HiTrapTM Protein G纯化柱纯化单克隆抗体后,测得纯化抗体的浓度为1.79 mg/mL。本研究制备的EHEC O157 O-SP单克隆抗体仅与EHEC O157:H7细菌有结合反应,与其它细菌(大肠杆菌种属或者其它种属细菌)均无交叉反应,具备高特异性。可见,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性,为建立EHEC O157:H7快速检测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试验Ⅱ 采用IMS-RT-PCR方法快速检测肉制品中EHEC O157:H7将免疫磁珠分离法(IMS)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肉制品中EHEC O157:H7细菌的方法。将PM 3-50纳米磁珠经3-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活化后,与抗EHEC O157:H7 O-SP单克隆抗体结合,得到偶联量为150 μg/mg的免疫磁珠。免疫磁珠的最高捕获量为13748.33 CFU/0.2 mg,在肉制品中特异性捕获的最低检测限为2.2 CFU/mL。根据EHEC O157血清型的特异性基因rfbE(GenBank登录号:S83460)设计引物和荧光探针,将IMS与RT-PCR相结合进行检测EHEC 0157。当肉制品中EHEC 0157含量≥1 CFU/g(2.5 g样本),免疫磁珠也能捕获,并通过EC肉汤培养基增殖3 h后,RT-PCR即可成功检测,全程只需6~7 h。IMS-RT-PCR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在进一步缩短了检测时间的基础上,再次降低了 EHEC O157:H7的检测限,在防范肉制品源性致病性EHEC O157:H7传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试验Ⅲ 制备镧系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EHEC O157:H7用镧系荧光微球标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可用于快速、便捷地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镧系荧光微球经3-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活化后与抗EHEC O157:H7 O-SP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镧系荧光微球标记单抗。镧系荧光微球标记单抗作为示踪抗体,试纸条NC膜(nitrocellulose membrane,NC membrane)的T线包被的抗EHEC O157:H7多抗为捕获抗体,形成双抗夹心法对EHEC O157:H7进行检测。在最优条件下,通过紫外激发出荧光时,本研究制备的试纸条肉眼可见的最低检测限为104 CFU/mL;结合荧光强度读取仪时,该试纸条最低检测限可提高为102 CFU/mL,该检测限相比于胶体金试纸条、ELISA检测方法降低了两个数量级。该试纸条与实验室保存的其它11株菌株均无交叉反应,与从猪肉或猪排泄物中分离的5株EHEC O157分离株均产生良好反应。镧系荧光微球作为标记物的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过程简单、快速、敏感性强、特异性强。该试纸条可定量检测EHEC O157:H7的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这将在防范致病性EHEC O157传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瑾瑜[5](2018)在《新疆牛源STEC的分离鉴定、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新疆部分地区牛源STEC在牛粪便、胴体、饲料和饮水中的存在情况,揭示其在牛场各个环节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1、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期间,分别从新疆伊犁、博乐、五家渠、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地的9个牛场、1个活畜交易市场和1个牛屠宰加工厂采集牛肛拭子、粪便、胴体拭子、饲料和饮水样本,经EC肉汤增菌后,用常规方法结合PCR(16S r RNA)技术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再用PCR检测大肠杆菌分离株的Stx1、Stx2基因。2、对分离得到的牛源STEC菌株,用多重PCR法检测“the Big Six”血清型的菌株的所占比例。3、对分离得到的牛源STEC菌株,用PCR检测eae A和Hly毒力基因,采用K-B纸片法对17种兽医临床常用的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检测;结果:1、从9个牛场、1个活畜交易市场和1个屠宰加工厂中共采集到1453份样本,其中STEC阳性样本为217份(14.9%,217/1453);新疆伊犁、博乐、石河子、昌吉、五家渠及乌鲁木齐的STEC样本阳性率分别为9.9%、19.9%、4.0%、26.2%、43.0%、7.5%;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和冬季(12月~次年2月)的STEC样本阳性率分别为27.3%(147/538)、0.8%(2/247)、13.0%(49/376)和6.5%(19/292);肛拭子、胴体拭子、粪便、饲料和饮水样本STEC阳性率分别为19.4%(190/978)、8.3%(4/48)、6.7%(16/239)、1.1%(1/94)和6.4%(6/94);共分离到468株STEC菌株,其中132株携带Stx1,122株携带Stx2,214株同时携带Stx1和Stx2。2、400株牛源STEC中O26、O45、O103、O111、O121、O145和O157血清型的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5%、0%、0%、1.0%、0%、1.0%和0.75%。3、7株分离自腹泻犊牛的STEC菌株中eae A基因的携带率为14.3%(1/7),Hly基因携带率为100%;7株分离自腹泻犊牛的STEC菌株对麦迪霉素耐药性最高,耐药率达到了100%,而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哌酮、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西叮、氨曲南、妥布霉素、氨苄西林、氧氟沙星、链霉素敏感性最高,均达到100%,其次是卡那霉素达到85.7%;结论:牛源STEC普遍存在于所检测的牛场、活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厂,肛拭子样本阳性率最高,而牛胴体被污染的情况较严重,春季是STEC的排菌高峰期;分离到的牛源STEC菌株同时携带Stx1和Stx2的菌株最多;在制定防控牛源STEC的措施时,要尽量避免牛粪便对胴体的污染,春季更要注意牛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目前新疆部分地区存在国际较为流行的non-O157血清型的菌株,但检出率不高,O157血清型菌株亦是如此。分离自腹泻犊牛的7株目标菌均携带Hly毒力基因,推测其对人类有较强的潜在致病性,7株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耐药情况存在,但总体耐药水平不高。
丁浩[6](2017)在《新疆部分地区牛源E.coli O157:H7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文中指出研究新疆部分地区健康牛群中E.coli O157:H7的分布情况,及分离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的特点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情况,并验证生产实践中免疫磁珠富集法对于牛源E.coli O157:H7分离结果的影响。1、从新疆伊犁、博乐、五家渠、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地的10个牛场随机采集健康牛的肛拭子样本883份和胴体表面拭子48份,经EC肉汤增菌后,用免疫磁珠法富集,再用SMAC平板和MUG液体培养基进行筛选,最后用PCR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2、对分离得到的牛源E.coli O157:H7菌株,用PCR法检测Stx1、Stx2、eaeA、Hly和Tccp等毒力基因,分析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特点。3、对分离得到的牛源E.coli O157:H7菌株,采用K-B纸片法对17种兽医临床常用的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检测。4、对从新疆伊犁、昌吉和五家渠采集的243份牛场源肛拭子、粪便、饲草料、饮水和胴体拭子样本,采用免疫磁珠法富集后和直接涂布SMAC平板的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再进行后续E.coli O157:H7的分离鉴定,采用Fisher exact test statistic和McNemar’s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生产实践中免疫磁珠富集法在牛源E.coli O157:H7分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从931份样本中共分离得到16株E.coli O157:H7,检出率1.72%,其中伊犁地区11株、乌鲁木齐5株,检出率分别为3.93%、1.48%,博乐、昌吉和五家渠的样本中均未检出;从883份肛拭子和48份胴体拭子样本中分别检出14株、2株E.coli O157:H7,检出率分别为1.59%、4.17%。2、16株牛源E.coli O157:H7分离株志贺毒素基因的携带率为81.3%,其中stx1、stx2及stx1和stx2携带率分别为12.5%、25.0%和43.7%。eaeA、Hly、Tccp基因携带率分别为100%、87.5%、75.0%。3、16株E.coli O157:H7分离株对妥布霉素敏感性最高,达到100%,其次是头孢西丁、头孢吡肟、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达到93.8%;而对麦迪霉素耐药性最高,耐药率达到了100%;4、免疫磁珠法从243份样品中分离到8株E.coli O157:H7,而普通方法只检出了其中的4株,虽然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但在本试验中免疫磁珠法确实提高了E.coli O157:H7检出数。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E.coli O157:H7存在于新疆部分地区健康牛群中,但分离率不高;牛胴体拭子中检出了E.coli O157:H7,且多数分离株同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推测其对人类有较强的潜在致病性;分离的16株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耐药情况存在,但总体耐药水平不高;虽然本实验中,免疫磁珠法和常规法相比差异不显着,但却明显增加了分离菌的数量,故依然推荐在开展E.coli O157:H7的病原检测时使用免疫磁珠富集法。
杨振波[7](2017)在《东莞屠宰猪及屠宰环境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导致动物和人腹泻、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尿道感染等症状。为了解东莞屠宰生猪病原性大肠杆菌病感染流行情况及其菌株致病性状况,采集了来自东莞市32个镇(街)屠宰场猪肝480份、屠场气溶胶152份、污水90份、用具拭子93份,经细菌培养、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并选出其中6株病原性大肠杆菌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本试验还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了荧光PCR检测和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并与分离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试验结果如下。从815份样品中共分离到161株病原性大肠杆菌,阳性率为19.75%,其中猪肝分离到119株,阳性率为24.79%;环境样本分离到42株,阳性率为12.54%,环境样品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污水16.67%,器具15.05%,空气8.55%。在161株病原性大肠杆菌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88株,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43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22株,肠侵袭性大肠杆菌8株,阳性分离率分别为10.80%,5.28%,2.70%,0.98%。对分离到的猪病原性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O抗原血清型类型达15种之多,其中以O157、O9、O138、O8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分别占所鉴定分离菌株的54.66%、11.80%、8.07%、5.59%。在分离的161株猪病原性大肠杆菌选出6株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用1 mL注射器将配置好浓度为3×108 CFU/ml注入小白鼠腹腔,注射后小白鼠在8 h内均出现典型症状和死亡,7 d内死亡数2只(及2只以上),有2、5号菌株,为强致病性大肠杆菌;7 d内死亡数在1只的1、4、6号菌株,为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明显症状,但没有死亡数的3号菌株,为低致病性大肠杆菌;对照组小白鼠没有明显症状。用荧光PCR方法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阳性检出数为126份,阳性检出率为15.46%,其中猪肝阳性检出数为102份,阳性检出率为21.25%;环境样品检出数为24份,阳性检出率为7.16%。用该方法在猪体内或屠场环境中检出的阳性率均高于细菌分离鉴定。用酶联免疫荧光法对采集样品进行大肠杆菌O157:H7检测,阳性检出数为118份,阳性检出率为14.48%,其中猪肝阳性检出数为97份,阳性检出率为20.21%;环境样本阳性检出数为21份,阳性检出率为6.27%。阳性检出率高于分离鉴定结果,低于荧光PCR结果。结果表明,东莞屠宰猪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猪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感染,且屠宰周围环境如屠宰用具、空气、污水等大肠杆菌污染普遍存在。分离的6株大肠杆菌均具致病性,且致病性强弱各有不同,其中2号菌株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能否引起多种动物发病,值得进一步研究。荧光PCR、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和普通分离鉴定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敏感性依次为:荧光PCR、酶联免疫荧光法、普通分离鉴定。控制大肠杆菌在猪群发生和流行,需采取科学管理、定期监测、加强屠宰检疫、做好个人防护等综合性措施。
李碧霞[8](2014)在《LAMP实时浊度法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新的病原菌。而大肠杆菌的传统检测方法消耗时间长、步骤多而复杂,因此开发高效、快速、特异性高的鉴定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来研究EHEC O157的核酸结构和分子特征,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来进行检测EHEC O157,将可能取代PCR检测成为大肠杆菌O157快速检测的发展方向。LAMP实时浊度法是利用浊度仪全程监控等温扩增过程,主要通过LAMP扩增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的一种白色沉淀副产物焦磷酸镁,与反应液中靶基因得到扩增的量成正比,通过沉淀产生的起始时间判断反应的进行的程度。本研究主要针对EHEC O157的抗原基因rfbE和产Vero毒素的毒力基因stx1和stx2,设计特异性的LAMP引物对。经条件优化后确定最适反应体系为,内引物(FIP和BIP)各1.6μM、外引物(F3和B3)各0.2μM、20mM Tris-HCl(PH8.8)、10mM KCl、8mMMgSO4、10mM(NH4)2SO4、0.1%Tween20、0.8M甜菜碱、8mM MgSO4、1.4mM dNTP、8U Bst DNA聚合酶和2μl DNA,63℃恒温反应60min以及在80℃下5min结束反应。使用优化后的系统进行LAMP反应以确定3种引物的特异性、稳定性及灵敏度,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l03CFU/mL,比普通PCR法灵敏度提高100倍,可以检测添加菌量为100CFU/25g(mL)的样品。运用此法对珠海地区的200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为食品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LAMP实时浊度法解决了常规的LAMP法只能对反应终点进行检测的缺陷,它能对整个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无需通过凝胶电泳分析反应产物,使方法所得数据准确可靠,效率高,同时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快速等优势,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筛检的一种良好方法。
曾毅,林建燕,黄世美,闭志友,甘文烨,冯景强,潘海西,汤洪洋[9](2013)在《2008—2012年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监测结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在人群及外环境中的感染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2年采集南宁市现症腹泻患者、动物宿主粪便标本、市场生熟食品和苍蝇标本,经mEC增菌后用SMAC分离,纯化菌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2 139份腹泻患者标本中未检出阳性标本;在3 088份外环境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0份。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动物粪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阳性率不同,以牛粪检出阳性率最高。结论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仍有散在的动物感染,应加强对动物粪便的管理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监测工作。
苏靖[10](2013)在《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用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文中指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O157:H7)是一种肠道致病菌,它主要是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与带菌动物接触使人感染,严重可致死亡。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建立快速、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是防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关键。量子点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荧光特性。与其它的免疫学分析法相比,基于量子点的免疫分析法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大肠杆菌O157:H7菌体作为免疫抗原,制备出抗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溶性核壳量子点、量子点-抗体偶联物和免疫层析的研究,制备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大肠杆菌O157:H7热灭活后制备成免疫抗原,对新西兰大白兔皮内多点注射免疫,成功制备抗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经过辛酸-硫酸铵法纯化后,抗体效价为1:25600,纯化后抗体蛋白质浓度为4.07 mg/mL。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得纯化抗体杂带较少,纯化效果较好,分子量约为152kD。水溶性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条件优化:采用无机水相合成法,以巯基丙酸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合成CdTe/CdS核壳量子点。通过单因素实验对CdTe/CdS量子点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为:Cd2+与Te2-的摩尔比为5:1,稳定剂MPA与Cd2+的摩尔比为2.5:1,反应体系pH为9,反应温度为95℃,CdTe核的回流时间为1 h;CdS壳的回流时间为1 h。在此条件下,合成QDs的荧光强度为726.41,较初始条件,荧光强度增大50.10%,量子点的粒径约为3.0 nm,分散性好,相较CdTe量子点,核壳结构的CdTe/CdS量子点的荧光强度、稳定性大大提高。量子点与抗体偶联:采用直接偶联和共价偶联两种方法将量子点与抗体偶联。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图谱验证量子点与抗体偶联成功,共价偶联法效果较好。对偶联影响因素进行优化:pH为7.4,0.01 mol/LPBS缓冲体系中,37℃摇床避光反应1.5 h,100 μL CdTe/CdS量子点与80 μL 1 mg/mL抗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反应,偶联效果最好。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与评测:将量子点标记的抗体用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用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和羊抗兔IgG分别作检测线和质控线,应用免疫层析技术制备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根据是否出现荧光条带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O157:H7。对试纸条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控制线羊抗兔IgG的最适浓度为1 mg/mL,检测线兔多抗的最适浓度为1 mg/mL。试纸条具有较好的属外特异性,不与其它的菌发生反应;属内不与其它大肠杆菌反应,与大肠杆菌O157:H7的不同分离株反应强烈。试纸条的检测限为104-105 CFU/mL,在室温避光保存35 d,试纸条可以正常使用。
二、江苏省2001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2001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2011—2019年东台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宿主粪便检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宿主粪便检测结果 |
2.3不同采样时期检测结果 |
2.4 不同宿主粪便检测结果 |
2.5 不同饲养方式比较 |
2.6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 讨论 |
(2)7种血清型STEC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产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引言 |
1. STEC的流行特性 |
1.1 STEC病原学 |
1.2 STEC流行病学 |
2. STEC毒力基因 |
2.1 LEE毒力岛和eae基因 |
2.2 志贺氏毒素(Stx) |
2.3 hly |
3. STEC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3.1 传统检测法 |
3.2 免疫磁珠富集法 |
3.3 免疫学检测法 |
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7种血清型STEC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探针和引物 |
2. 方法 |
2.1 模板制备 |
2.2 PCR扩增体系 |
2.3 7种STEC菌株血清型验证 |
2.4 灵敏度检测 |
2.5 特异性检测 |
2.6 重复性检测 |
2.7 方法验证 |
3. 结果 |
3.1 菌株血清型验证结果 |
3.2 多重cPCR结果 |
3.3 单重qPCR结果 |
3.4 多重mqPCR结果 |
3.5 多重mqPCR特异性分析结果 |
3.6 多重mqPCR灵敏性分析结果 |
3.7 多重mqPCR重复性分析结果 |
3.8 方法验证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江苏省部分地区奶牛场粪便样品中7种血清型STEC菌株的检测 |
1. 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DNA模板制备 |
2.2 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后续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缩写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
1 EHEC O157:H7的起源与进化 |
2 EHEC O157:H7病原学 |
2.1 形态学与培养特性 |
2.2 生化特性 |
2.3 抗逆性 |
3 EHEC O157:H7流行病学 |
3.1 传染源 |
3.2 传播途径 |
3.3 易感人群 |
3.4 全球流行现状 |
4 EHEC O157:H7的致病机理 |
4.1 志贺毒素 |
4.2 LEE致病岛 |
4.3 质粒pO157 |
5 EHEC O157:H7的防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脱氢表雄酮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1 脱氢表雄酮的发现 |
2 DHEA的合成、代谢与分布 |
2.1 肾上腺中DHEA的合成与代谢 |
2.2 脑部DHEA的合成与代谢 |
3 DHE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3.1 DHEA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
3.2 DHEA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DHEA与抗衰老作用 |
3.4 DHEA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3.5 DHE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6 DHEA对骨质代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NF-κB与MAPK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
1 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关系研究进展 |
1.1 NF-κB信号通路 |
1.2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 |
1.3 NF-κB与免疫的关系 |
2 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
2.1 MAPK信号通路概述 |
2.2 MAPK通路的调节 |
2.3 MAPK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DHEA对小鼠抵抗E. coli O157:H7感染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E.coli O157:H7致病力测定 |
1.5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1.6 样品采集 |
1.7 小肠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
1.8 脾脏指数的测定 |
1.9 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测定 |
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 |
2.2 DHEA灌胃对小鼠体增重和采食量的影响 |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体增重的影响 |
2.5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的影响 |
2.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2.7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免疫指数的影响 |
2.8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中LDH和ACP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作用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株 |
1.2 试验动物及处理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脾脏iNOS活性的测定 |
1.5 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的测定 |
1.6 脾脏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分析 |
1.6.1 总RNA提取 |
1.6.2 反转录 |
1.6.3 引物设计合成 |
1.6.4 Real-Time PCR |
1.7 脾脏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
1.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分析 |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iNOS活性的影响 |
2.2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的影响 |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组织中IFN-γ和IL-4含量的影响 |
2.5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HEA调节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抗E.coli O157:H7感染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
1.5 DHEA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
1.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影响 |
1.7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噬菌作用的影响 |
1.8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分析 |
1.9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iNOS和COX-2蛋白表达分析 |
1.10 p3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分析 |
1.11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
1.12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1.13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影响分析 |
1.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HE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
2.2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 |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噬菌作用的影响 |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2.5 DHEA对iNOS和COX-2表达的影响 |
2.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
2.7 SB203580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
2.8 SB203580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2.9 DHEA或SB203580对E.coli O157:H7感染的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IMS-RT-PCR和镧系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缩略语 |
绪论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的研究进展 |
1 大肠杆菌简介 |
1.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1.2 大肠杆菌的抗原分类 |
1.3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
1.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介 |
1.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传播途径与临床表现 |
1.6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分离检测的方法 |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二章 抗EHEC O157:H7 O-S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菌株 |
1.3 试验试剂 |
1.4 试验仪器 |
1.5 EHEC O157:H7菌体抗原的制备 |
1.6 包被原EHEC O157:H7 O-特异性多糖(O-SP)的制备 |
1.7 动物免疫程序及抗体效价测定 |
1.8 抗EHEC O157:H7单克隆的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HEC O157:H7 O-SP的提取 |
2.2 免疫鼠多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2.3 细胞融合后效果评估 |
2.4 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克隆筛选 |
2.5 阳性细胞株的亚克隆与冻存 |
2.6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采用IMS-RT-PCR方法快速检测肉制品中EHEC 0157:H7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试剂 |
1.2 试验菌株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纳米磁珠标记单克隆抗体时的条件优化 |
2.2 免疫磁珠性能的测定 |
2.3 IMS-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制备镧系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EHEC O157:H7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相关溶液配制 |
1.4 试验原理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试纸条各个参数的优化 |
2.2 试纸条的性能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新疆牛源STEC的分离鉴定、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STEC的病原学 |
1.2 STEC的流行病学 |
1.3 STEC的宿主与传播途径 |
1.4 STEC的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1.5 STEC的毒力基因及致病机制 |
1.6 STEC的耐药现状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源STEC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源STEC分离株血清型的多重PCR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腹泻犊牛STEC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新疆部分地区牛源E.coli O157:H7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E.coli O157:H7的概况 |
1.2 E.coli O157:H7毒力基因及致病机制 |
1.3 E.coli O157:H7耐药现状 |
1.4 E.coli O157:H7的检测技术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源E.coli O157:H7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牛源E.coli O157:H7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牛源E.coli O157:H7分离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免疫磁珠富集法对牛源E.coli O157:H7分离鉴定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东莞屠宰猪及屠宰环境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
1.1.1 病原性 |
1.1.2 易感性 |
1.1.3 季节性 |
1.1.4 传播途径 |
1.1.5 临床症状 |
1.1.6 病理变化 |
1.2 毒力因子研究 |
1.2.1 黏附素 |
1.2.2 内毒素 |
1.2.3 肠毒素 |
1.3 大肠杆菌检测技术 |
1.3.1 临床诊断 |
1.3.2 分离培养法 |
1.3.3 免疫血清学技术 |
1.3.4 分子生物学技术 |
1.4 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1.4.1 加强生产管理 |
1.4.2 做好预防控制 |
1.4.3 及时发现和治疗 |
1.5 猪大肠杆菌的流行及致病性情况 |
1.5.1 国外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 |
1.5.2 我国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采集方法 |
2.1.3 检测试剂 |
2.1.4 实验动物及耗材 |
2.1.5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
2.2.2 细菌生化鉴定 |
2.2.3 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鉴定 |
2.2.4 大肠杆菌O_(157):H_7荧光PCR检测 |
2.2.5 大肠杆菌O_(157)酶联免疫分析系统检测 |
2.2.6 致病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落形态及镜检特征 |
3.2 生化鉴定结果 |
3.3 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 |
3.4 血清型鉴定 |
3.5 荧光PCR检测结果 |
3.6 酶联免疫分析系统检测 |
3.7 致病性试验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猪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
4.1.2 猪大肠杆菌致病性分析 |
4.1.3 大肠杆菌O_(157):H_7检测结果分析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LAMP实时浊度法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简介 |
1.1.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现状 |
1.1.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生物学性状 |
1.1.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的抵抗力 |
1.1.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的致病机理和主要毒力因子 |
1.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的检测鉴定方法 |
1.2.1 常规培养法 |
1.2.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3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 |
1.3.1 LAMP 方法的概述 |
1.3.2 LAMP 方法的特点 |
1.3.3 LAMP 引物的设计和扩增原理 |
1.3.4 LAMP 的反应体系 |
1.3.5 LAMP 方法的应用 |
1.4 立题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AMP 实时浊度法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2.1 材料 |
2.1.1 菌株 |
2.1.2 主要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引物的设计 |
2.3.2 LAMP 引物简介 |
2.3.3 LAMP 反应各引物序列 |
2.3.4 PCR 扩增采用的引物 |
2.3.5 浓度及纯度的测定 |
2.3.6 LAMP 反应体系的建立 |
2.3.7 LAMP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LAMP 反应体系的建立 |
2.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AMP 引物的特异性鉴定和灵敏度评价 |
3.1 材料 |
3.1.1 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LAMP 特异性试验 |
3.3.2 LAMP 灵敏度评价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LAMP 引物特异性鉴定 |
3.4.1.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rfbE 引物的特异性鉴定 |
3.4.1.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stx1 引物的特异性鉴定 |
3.4.1.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stx2 引物的特异性鉴定 |
3.4.2 LAMP 与 PCR 检测的灵敏度比较 |
3.4.2.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rfbE 引物的灵敏度比较 |
3.4.2.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stx1 引物的灵敏度比较 |
3.4.2.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stx2 引物的灵敏度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样品添加试验及珠海地区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的 LAMP 检测 |
4.1 材料 |
4.1.1 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2 仪器与设备 |
4.3 研究方法 |
4.3.1 食品样品添加试验 |
4.3.2 珠海地区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的 LAMP 法检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食品样品添加试验 |
4.4.2 珠海地区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 的 LAMP 法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论文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10)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用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拉丁文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现状 |
1.1.1 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征 |
1.1.2 流行现状 |
1.2 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常规的检测方法 |
1.2.2 免疫学方法 |
1.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1.2.4 其它检测方法 |
1.3 量子点(Quantum dots,QDs) |
1.3.1 量子点简介 |
1.3.2 量子点的基本特性 |
1.3.3 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
1.3.4 量子点的制备 |
1.3.5 量子点的生物应用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抗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2.1 材料 |
2.1.1 菌株来源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培养基 |
2.1.4 主要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1.6 ELISA试剂的配制 |
2.1.8 SDS-PAGE缓冲液的配制 |
2.1.9 动物饲养与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2.2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大肠杆菌O157:H7的形态 |
2.3.2 大肠杆菌O157:H7兔多克隆抗体的产生进程 |
2.3.3 间接ELISA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兔多克隆抗体的效价 |
2.3.4 兔多克隆抗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5 多克隆抗体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
2.4 讨论 |
2.4.1 免疫方案 |
2.4.2 抗体纯化方法 |
2.5 小结 |
第三章 水溶性CdTe/Cd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条件优化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玻璃容器的准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溶性CdTe/CdS量子点的制备 |
3.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4 水溶性CdTe/CdS量子点与CdTe量子点稳定性的对比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合成量子点的光谱图 |
3.3.2 量子点的表征 |
3.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3.4 水溶性CdTe/CdS量子点与CdTe量子点稳定性的对比 |
3.4 讨论 |
3.4.1 反应物的配比对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2 稳定剂的量对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3 体系pH值对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4 反应温度对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5 CdTe核的回流时间对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6 CdS壳的回流时间对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CdTe/CdS量子点与抗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偶联 |
4.1 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溶液的配置 |
4.2 实验方法 |
4.2.1 CdTe/CdS量子点的纯化 |
4.2.2 CdTe/CdS量子点与抗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偶联 |
4.2.3 量子点-抗体偶联条件的优化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CdTe/CdS量子点的纯化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 |
4.3.2 CdTe/CdS量子点与抗大肠杆菌O157:H7多克隆抗体偶联情况探讨 |
4.3.3 量子点-抗体偶联条件的优化 |
4.4 讨论 |
4.4.1 量子点的纯化 |
4.4.2 量子点-抗体偶联物的性质 |
4.4.3 偶联条件的优化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大肠杆菌O157:H7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研究 |
5.1 材料 |
5.1.1 主要试剂和试纸条材料 |
5.1.2 免疫层析试剂的配制 |
5.1.3 主要仪器 |
5.1.4 主要菌株 |
5.1.5 容器的准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组成材料的前处理 |
5.2.2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
5.2.3 试纸条的判定标准 |
5.2.4 控制线抗体浓度的选择 |
5.2.5 检测线抗体浓度的选择 |
5.2.6 试纸条的检测限 |
5.2.7 试纸条的特异性 |
5.2.8 试纸条的稳定性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控制线最佳抗体浓度的确定 |
5.3.2 检测线最佳抗体浓度的确定 |
5.3.3 试纸条检测限的确定 |
5.3.4 试纸条的特异性 |
5.3.5 试纸条的稳定性 |
5.4 讨论 |
5.4.1 试纸条材料的前处理 |
5.4.2 试纸条的检测限 |
5.4.3 试纸条的稳定性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江苏省2001年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2011—2019年东台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宿主粪便检测结果[J]. 金鑫,仲慧,郎睿,朱莹莹,吴银华. 江苏预防医学, 2021(03)
- [2]7种血清型STEC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 纪凯丽. 扬州大学, 2020(01)
- [3]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赵金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IMS-RT-PCR和镧系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 龙梦瑶.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新疆牛源STEC的分离鉴定、血清型与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D]. 张瑾瑜.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新疆部分地区牛源E.coli O157:H7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D]. 丁浩.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7]东莞屠宰猪及屠宰环境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D]. 杨振波.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LAMP实时浊度法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的研究[D]. 李碧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9]2008—2012年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监测结果[J]. 曾毅,林建燕,黄世美,闭志友,甘文烨,冯景强,潘海西,汤洪洋. 职业与健康, 2013(14)
- [10]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用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D]. 苏靖.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