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轴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告

手轴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告

一、应用手部轴型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娟[1](2019)在《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7月2019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集8例唇癌患者,唇癌扩大切除术后全层缺损占唇总长度的1/31/2,根据其缺损的具体情况及患者身体条件,均采用以唇动脉及唇动脉弓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进行即刻修复。其中,男患6例,女患2例,年龄在38岁62岁。缺损部位:上唇2例,下唇6例。缺损面积2.3 cm×2.0 cm4.0 cm×3.5 cm。结果:皮瓣成活率为100%,优良率为87.5%,患者满意度75%。目前分别随访16个月至6年,均未见肿瘤复发,且唇部形态美观,功能得到改善,患者较为满意。结论:1、应用以唇动脉及唇动脉弓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能够修复唇癌术后累及唇长的1/31/2中小面积全层缺损,因上唇动脉及上下唇动脉弓位置恒定,且唇部有较多血管分支营养,组织瓣成活率高。2、应用该轴型复合组织瓣,术后唇外形良好,口轮匝肌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可在恢复患者唇部正常解剖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较好地恢复美学功能。术中无需分离血管与神经,不损伤面颊部组织,术后小口畸形及口角改变的并发症发生率低。3、应用该唇部轴型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癌术后中小面积缺损,操作简单易行,术后唇的颜色、厚度、质地、弹性均与正常唇组织基本相一致。与其他局部组织瓣转移修复相比,创伤小,瘢痕较为隐蔽,外形美观。4、与交叉唇瓣相比,手术可Ⅰ期完成,治疗周期短,患者花费少,术后痛苦小,护理方便,生活质量高。5、对于部分中等面积以上的较大缺损,可以使用该唇轴型复合组织瓣联合局部皮瓣进行修复,术后效果较好。但对于特大面积缺损及全唇缺损,该术式仍不试用。

金俊俊[2](2019)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意义 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并总结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特点、手术注意事项、优缺点及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查阅、学习近年来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包括解剖学研究、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伴重要组织结构外露的患者,患者入院后积极对足部创面进行清创,清除坏死、失活的组织,定期进行换药处理,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创面情况良好,无明显感染及渗出后,选择以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缺损面积大小4.8cm×8.0cm至11.0cm×16.0cm,术中切取皮瓣面积6.0cm×9.0cm至12.0cm×18.0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5例患者术中吻合神经重建感觉功能。术后积极予以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处理,通过观察腹部外形、腹肌力量,移植皮瓣的血运、弹性、质地、疤痕,患足外形、活动及感觉等情况,了解并明确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的效果及优缺点等。结果 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选择的23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良好,皮瓣供区全部一期愈合,其中1例皮瓣出现边缘坏死,积极换药处理后愈合,余皮瓣一期愈合。定期随访6至18个月,皮瓣供区术中直接拉拢缝合,愈合处未见明显疤痕增生,腹部外形良好,未见明显膨隆及凹陷,无腹肌力量减退,腹部无疼痛;移植的皮瓣血运良好、弹性佳、质地软、未见瘢痕挛缩,足外形及活动度好,无疼痛。术中5例吻合神经感觉支的患者中,3例皮瓣感觉恢复达到S2,2例皮瓣感觉恢复至S3,余1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DIEP皮瓣供区位置隐蔽,切取方便,可切取皮瓣面积较大,软组织量充足,容易塑形;手术中保留了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降低对腹壁的损伤;必要时可携带肋间神经感觉支,使得部分感觉得到修复;术中皮瓣供区和皮瓣受区可以同时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及麻醉时间延长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实现了穿支皮瓣“以最小的供区损害获得受区最佳的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愿望,符合现阶段皮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良好选择。

卢荟[3](2017)在《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肌腱粘连是指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周围组织的增生和侵入,造成肌腱运动功能障碍。外伤术后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后常见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仍无有效的解决方法,仍大概有30~40%的病人术后有关节活动度不佳,手功能受限等并发症[1]。我们希望通过深入肌腱粘连机制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肌腱粘连发生的原因可能为机械性和化学性的损伤。损伤诱发间质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使组织产生炎性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浆液渗出。这些渗出物如不能被分解吸收,则促使纤维蛋白积聚,继而发生纤维细胞浸润和新生毛细血管的长入,最后形成纤维粘连[2]。目前认为肌腱的愈合由内、外两种修复机制完成。内源性修复机制指通过肌腱细胞增生修复损伤肌腱;外源性修复机制指通过腱周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炎症细胞的增生修复损伤肌腱。肌腱自身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内源性修复机制;而外源性修复则主要形成粘连[3,4]。由于炎性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渗出增多,炎性后的机化后更加重肌腱的粘连,这就是肌腱外源性修复容易广泛粘连的主要问题[5]。TGF-β1/Smad3是创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路。TGF-β1是各种损伤后组织发生病理性纤维化的因素之一。目前实验发现在肌腱损伤时TGF-β1可刺激腱细胞DNA合成,促进腱细胞增殖参与肌腱的修复,促使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血管的生成、刺激胶原的产生[6]。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有效成份具有抗菌、消炎、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来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7-9]。我们研究TSA是否可以有效的防止肌腱粘连和其可能作用机制,包括微小RNA(miRNA)及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并且进一步验证并运用于临床。本研究的成功实施将为肌腱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和途径。第一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研究背景:肌腱表面和腱鞘之间的肌腱粘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虽然骨科修复技术和康复治疗进步使肌腱粘连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无法彻底根治。丹参酮ⅡA(TSA)是因为它的抗炎活性作为主要功能活性的植物化学物质之一。我们用丹参酮ⅡA(TSA)在大鼠的跟腱损伤模型中来防止肌腱粘连的和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研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微RNA(miRNA)的表达和蛋白质表达。方法:建立SD大鼠的跟腱损伤模型,肌腱损伤处通过改良Kessler的技术缝合,随机分为TSA和对照组。肌腱断端用TSA进行干预,并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6周后对肌腱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评价。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大体观察肌腱的粘连情况,根据瘢痕量来评价胶原纤维的重塑的程度。通过实时PCR检测microRNA的表达和通过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蛋白表达。结果:根据肌腱粘连的评价标准,发现TSA组比对照组粘连形成少。两组中均未观察到肌腱断裂或局部感染的情况。TSA组中肌腱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4。在TSA组中在修复肌腱组织中进行检测 miRNA 的检测包括的 miR-155,miR-29b,miR-21,miR-133B 和 let7 的表达,仅观察到miR-29b的表达比对照组有增高,P<0.0001,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TSA组中TGF-β1和p-Smad3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大鼠粘连模型中使用TSA可能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方法。第二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背景:手外伤容易造成术后掌指关节粘连和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创伤术后掌指关节僵硬的患者,由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对手指功能影响较大,所以如何恢复手部掌指粘连患者术后手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9月~2016年3月,我们对80例掌指关节粘连的病人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双盲分成两组。现通过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讨论丹参酮ⅡA(TSA)防治掌指关节粘连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丹参防治创伤后掌指关节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2016年3月,对80例掌指关节粘连的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双盲分成两组,TSA组40例和空白组4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20~55岁,平均38岁。其中拇指掌指关节16例,示指24例,环指22例,中指11例,小指7例。致伤原因:机器伤33例,运动伤21例,车祸伤17例,刀砍伤9例。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估,功能评定采用手部关节活动度TAM系统评价法(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日常生活手功能评定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价(Michigan Hand Outcome Questionnaire,MHQ),评分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个月时TAM评分丹参组优27例,良10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3%;空白组优15例,良16例,可9例,差0例,优良率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Q评分丹参组60.0±14.2分,空白组50.1±15.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5)。结论:运用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术后掌指关节粘连程度,临床疗效满意。第三部分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粘连的初期疗效研究Swanson人工关节最初并用于近端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和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joint,MCP)的关节置换。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MCP关节的临床疗效[10-12]。对于创伤后掌指关节僵硬患者的治疗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考虑到目前创伤后重度掌指关节粘连及僵硬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我们选择使用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来解决这个问题。评估其近期临床疗效和患者的主观评价。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治疗创伤后重度掌指关节粘连及僵硬患者的初期疗效。方法:从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在就诊的属于创伤后重度掌指关节粘连及僵硬患者,使用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掌指关节严重粘连僵硬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例,女1例。示指为2例,中指为1例,同时涉及示指和中指1例。掌指关节离断3人,掌指关机挤压伤1人。患者平均年龄为52.15±2.6岁(范围41岁~67岁)。数据统计包括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评分(握力,关节活动范围,Sollerman 手功能测定和 Michigan 手功能评价(Michigan Hand Outcome Questionnaire,MHQ)"。结果: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握力较术前显着增加(术前4.2±2.2公斤,术后6.7±2.8公斤,P=0.027)。关节运动度范围已显着增加(术前24.6±9.0度,术后47.0±10.7度,P<0.001)。Sollerman评分显示前和操作后,无统计学显着差异。MHQ总得分较术前显着增加(术前50±15,术后57±15,P=0.002)。功能方面,日常生活,外观和满病人满意度等术后评分也显着增加了。然而日常工作和疼痛的术后评分没有改善。所有患者对术后外观,自身满意度改善。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可明显改善掌指关节僵硬患者的运动范围。患者手部美观性功能及都得到了提高。今后的长期随访将有助于更好地确定该方法的功效。我们建议外伤后掌指关节僵硬患者可以选择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这个手术方式。

邹国平[4](2016)在《多个骨间背侧动脉微型穿支皮瓣同时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个骨间背侧动脉微型穿支皮瓣同时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的临床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从2007年07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例手部多发创面患者,采用14块骨间背侧动脉微型穿支皮瓣同时修复。本组7例14指,男4例8指,女3例6指;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26岁。创面部位:指掌侧3指,指背侧6指,指侧方5指。伴骨折肌腱损伤4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大为5.50㎝×2.45㎝,最小为1.30㎝×1.05㎝。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6.00㎝×3.00㎝,最小为1.60㎝×1.35㎝。结果:本组7例14指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1块远侧皮瓣术后第1天张力较高,出现水疱,表皮油纱覆盖保护,侧切口放血,肝素棉球湿敷,3d后逐渐好转。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皮瓣色泽、外形满意,1例皮瓣稍臃肿,给予二期修整后好转。供区留有线形瘢痕。皮瓣两点辨别觉是610mm,平均为8mm。无一例疼痛过敏,无一例因触痛导致废用。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结论:以多个骨间背侧动脉微型穿支皮瓣同时修复手部多个创面,能做到用一个供区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是一种同时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贺长清,裴国献,吴学建,周明武,侯建玺,杨瑞甫[5](2015)在《半世回眸 蔚成大观——河南省显微外科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显微外科是在20世纪诞生的一项重大技术,有力推动了外科整体水平的发展。我国是国际上开展显微外科手术数量最多的国家。河南省显微外科起步早、力量强,成绩突出,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有些手术技术居于显微外科领域的前沿。从河南省显微外科在百废待兴时期的艰辛创立,到特殊岁月里的不屈坚守,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业界楷模,直至新世纪的高歌猛进,翻开历史的每一页,穿行在时空的每一个角落,欣赏展现在眼前的每一幅影像,都让

程建文,赵劲民,谭桢,王静威,薛明强[6](2014)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创面》文中指出背景:目前临床上治疗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有局部筋膜蒂皮瓣转位、足部及上肢微型游离皮瓣转位等。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收治的12例手部创面患者,共12指,均为不规则创面,伴不同程度骨骼及肌腱外露;创面范围为(1.5 cm×2.0 cm)-(3.0 cm×4.5 cm)。12例均先行创面清创处理,之后采用四肢微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与结论:全部12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及受区切口皆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需再次行皮瓣修整,患指功能及外观恢复较理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修复后活动功能显示,优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1%。结果证实,上肢微型游离皮瓣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方法,具有对手部正常组织无损伤及供区隐蔽等优点,近期疗效好。

韦殿闯,覃振湖[7](2013)在《腹部薄皮瓣在治疗儿童手部电烧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儿童电烧伤的损伤程度较成人严重,其原因是儿童皮肤角质层薄,导电性能好[1]。儿童手部电烧伤往往有多个手指损伤,同时会造成皮肤组织不同程度坏死、缺损及神经、肌腱、骨骼损伤,并且还可能出现渐进性坏死。而皮瓣是手部深度损伤修复最好的修复材料[2],而儿童的手部神经、血管较细小,附近的轴型

崔永光,任有成,卢宏,陈永彩,袁正江,昌弘,李超[8](2006)在《手部岛状皮瓣在手外科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手部不同类型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手部皮肤缺损的部位,应用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指动脉掌侧推进皮瓣、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等转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26例。结果12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皮瓣红润,质地柔软,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采用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对供区影响不大,效果好,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术式选择。

周袁平[9](2003)在《应用手部轴型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道》文中提出 手外伤造成皮肤缺损较常见,由于功能和外形等需要,常采用皮瓣来修复。我院自1997年以来对某些手外伤采用手部轴型皮瓣进行修复,收到较好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张懋,李振毅,童彦芳[10](2001)在《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治疗手部严重损伤》文中研究指明

二、应用手部轴型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手部轴型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前言
    2.2 唇部的解剖
        2.2.1 唇部解剖学标志
        2.2.2 唇部应用解剖
    2.3 唇缺损
        2.3.1 唇缺损病因分类
        2.3.2 唇组织缺损修复原则
    2.4 唇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和重建方法
        2.4.1 红唇部分厚度缺损
        2.4.2 白唇缺损
        2.4.3 唇部全层缺损的修复方式
    2.5 唇缺损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病例资料
    3.2 治疗方法
        3.2.1 术前常规准备
        3.2.2 术前定位
        3.2.3 手术步骤
        3.2.4 评价指标
第4章 结果
    4.1 术后效果评价
        4.1.1 客观评价指标的结果统计
        4.1.2 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统计
    4.2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5.1 唇轴型复合组织瓣解剖学基础
    5.2 唇轴型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的优势
    5.3 唇部轴型复合组织瓣的适应范围及局限性
    5.4 术中操作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肌腱粘连的研究背景
    1.2 肌腱粘连信号通路的研究
    1.3 丹参酮ⅡA的成分与作用
    1.4 研究目标、内容
2 第一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动物和手术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3 第二部分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
    3.1 临床资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4 第三部分丹参酮ⅡA联合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粘连的初期疗效研究
    背景
    4.1 患者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5 总体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多个骨间背侧动脉微型穿支皮瓣同时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手功能评定
3 结果
    3.1 皮瓣存活情况
    3.2 手功能评定结果
4 典型病例
    4.1 典型病例一
    4.2 典型病例二
    4.3 典型病例三
5 讨论
    5.1 手部皮肤多发缺损的修复方法
    5.2 骨间背侧动脉的应用解剖
    5.3 本术式的优、缺点
    5.4 本术式适应症的选择
    5.5 注意事项
    5.6 术后康复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综述
    参考文献
9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 致谢

(7)腹部薄皮瓣在治疗儿童手部电烧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受区准备方法
        1.2.2 供区准备方法
        1.2.3 皮瓣切取方法
        1.2.4 皮瓣移植方法
    1.3 效果判定
2 结果
3 讨论

(8)手部岛状皮瓣在手外科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 1 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转位
        1.2.2 指动脉掌侧推进皮瓣
        1.2.3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
        1.2. 4 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转移
        1.2.5 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位
2 结果
3 讨论
    3. 1 应用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优点
    3.2 皮瓣的选择原则
    3. 3 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10)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治疗手部严重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创面
    2.2
    2.3 术后肢体固定
    2.4 术后观察及用药
3 治疗结果
4 讨论

四、应用手部轴型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D]. 杨文娟. 吉林大学, 2019(12)
  • [2]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在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D]. 金俊俊. 扬州大学, 2019(02)
  • [3]丹参酮ⅡA治疗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 卢荟. 浙江大学, 2017(08)
  • [4]多个骨间背侧动脉微型穿支皮瓣同时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邹国平. 苏州大学, 2016(01)
  • [5]半世回眸 蔚成大观——河南省显微外科的发展[J]. 贺长清,裴国献,吴学建,周明武,侯建玺,杨瑞甫.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01)
  • [6]上肢微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创面[J]. 程建文,赵劲民,谭桢,王静威,薛明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29)
  • [7]腹部薄皮瓣在治疗儿童手部电烧伤中的应用[J]. 韦殿闯,覃振湖. 华夏医学, 2013(04)
  • [8]手部岛状皮瓣在手外科修复中的应用[J]. 崔永光,任有成,卢宏,陈永彩,袁正江,昌弘,李超. 医药论坛杂志, 2006(01)
  • [9]应用手部轴型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道[J]. 周袁平.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6)
  • [10]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治疗手部严重损伤[J]. 张懋,李振毅,童彦芳. 中国骨伤, 2001(06)

标签:;  ;  ;  ;  

手轴皮瓣治疗手外伤5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