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地区建造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辰[1](2021)在《严寒地区村镇住宅被动式节能技术设计研究 ——以辽沈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严寒地区村镇经济快速发展,村镇居民对住宅的热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日益增高,而环境越来越差和能源紧缺问题也逐渐出现。切实解决严寒地区村镇住宅建筑能耗高却舒适度低,并且围护系统保温性能差的问题迫在眉睫。围护结构系统是室内外环境的重要分隔,改善围护系统的热工性能,提高建筑的气密性十分重要。被动式节能技术代表低能耗和低污染,发展被动式节能建筑,降低村镇住宅的能耗需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节能效果。本文研究以严寒地区村镇住宅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调研成果,分析适合严寒地区村镇住宅改造的被动式技术策略,从住宅的空间布局优化、围护结构改造和建造遮阳等角度研究村镇住宅的节能方法,来推动被动式建造技术在村镇住宅中的应用。本文从辽沈地区村镇住宅现存的问题出发,通过对国内外被动式节能设计实例的研究,总结其被动式节能技术策略,来推动被动式节能技术在辽沈地区村镇住宅中的应用,以凤城市东汤镇典型村镇住宅的空间形体设计优化和围护结构改造等方面探索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案,利用斯维尔软件从宏观角度建立数字化的建筑全信息的模型,可以帮助建筑师更加直观的反馈节能设计,再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对原始住宅和改造后的能耗数据进行对比和量化,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高效的改造方案,并通过数据呈现的方式说明其社会效益。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指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韩楚燕[3](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朱安娜[4](2021)在《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造技术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装配式建造模式与传统建造模式相比,建筑部品生产的集约化可实现建筑材料和能源的最大效率化,同时施工过程中安装构件等工序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明显改善施工环境质量。然而我国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消费者对其生态改进的促进效应仅停留在“小区环境优化”等浅显层面,对于装配式住宅产业链作用下的生态性并不清晰,所以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住宅的生态改进效应评价方面,仍然是需要进行研究以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可靠依据。并且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生态性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丰富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绿色生态评价体系,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体系。论文首先对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可持续评价以及云模型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对装配式住宅进行生态可持续评价的必要性以及云模型的适用性,并且对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将装配式住宅和传统住宅的产业链构成进行对比研究,突出装配式建造模式的住宅在生态改进方面的促进效应。借助SCP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研究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传导过程,政策变化导致住宅市场结构变动,各企业主体产生提高竞争力的行为,进而研究了这些行为对于装配式住宅的生态改进效应,并且建立了以SCP为框架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应用云模型理论,实现评价指标的定性概念和定量数据的相互转换,克服了评价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构建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云模型。为了验证评价模型的适用性,论文结合长沙市“中建璟和城”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云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生态改进性处于“一般”偏上的水平,距离“较优”还有一定的距离。长沙市整体政策市场环境较优,但产业化水平不高,导致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表现一般,据此提出科学合理,实际可行的优化建议。论文为装配式住宅领域的可持续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借鉴,有利于促进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发展。
佘远彪[5](2021)在《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目前我国农村传统住宅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初建造的砖混结构住宅,在质量性能、能源消耗、整体规划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此外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对居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农村住宅逐渐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农村装配式住宅在质量性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农村住宅品质还能解决传统住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本文以新农村建设、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和农村住宅市场发展前景为研究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然后阐述了农村装配式住宅和综合效益相关概念,介绍了可拓理论与网络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及方法;其次,通过文献查阅法,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初步确定了 24个三级指标。接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对三级指标进行筛选修正,最终确定了 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进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应用流程,依次确定了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经典域、节域和关联度函数,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网络分析法权重计算步骤并结合Super Decisions软件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构建物元可拓评价模型。随后,将评价模型应用于农村装配式住宅项目中,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根据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对经典域和节域进行汇总,通过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特征值,并根据关联函数和指标权重计算各级指标关联度并确定评价等级;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建造成本影响装配式住宅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能够让村民看到农村装配式住宅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为在我国农村地区推广装配式住宅提供理论基础,加快农业农村产业化、现代化,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李芳德[6](2021)在《海南岛地区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战略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升,农户对室内舒适性的需求持续上升,农村既有建筑在节能与生态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建筑能耗逐年上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较少,迫切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和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本文以海南岛农村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资料整理、调研及模拟等研究方法,提出了6种适合海南岛农村地区发展的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首先,根据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得出国外着名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海南岛农村地区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以及制定目标规划表,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分析,得到农村地区的人口特征、环境质量、建筑现状及能源使用状况等基本情况,明确了农村既有建筑主要在节能与生态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对建筑本体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改变传统建造方式及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其次,使用PHOENIC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得知,以“整齐划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村建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设计,有利于建筑区域形成良好的风环境和热环境;对建筑围护结构(窗墙比、外窗、外墙、屋顶)进行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分析得知,外窗是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与遮阳性能更有利于节能;引入装配式建筑技术理念,分析其用于农村地区的可行性,并定制隔热与遮阳性能良好的围护结构构件,提出6种生态建筑本体方案;根据农村地区的资源情况,通过采用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发电技术、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进一步地降低建筑室内能耗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并从政策、技术、生态及经济方面分析得知各项技术适用于农村地区。最后,结合建筑本体生态节能改造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出6种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并采用对比评定法,运用De ST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得知,各方案的空调节能率均超过50%,建筑节能率均超过65%,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相关要求和发展战略目标中对可再生能源使用的要求;通过生态性与经济性分析得知,方案3的生态效益最明显,方案4次之,方案2、方案3、方案4的经济性水平相对较高,更适合在农村地区进行推广与应用。
王艳[7](2021)在《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已获得初步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冬季室内温度难以提高,农村住宅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住宅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究其本质为农村住宅建筑本体的建造水平低、围护结构的性能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农宅的不合理布局。其中建筑本体的不节能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该地区的形象。我国政府对居住建筑进行了节能50%、65%、75%设计标准的制定,建筑节能工作在城市地区开展的时间早,节能工作已经有了显着成果。不同于城市地区的集中管理,农村居住建筑分散,节能工作起步晚、节能标准推行进度慢,在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和升级的时候可需要新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方式作为建筑工业化的表达工具,将其应用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津冀地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更高效、更规范的实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具有其重要意义。针对京津冀地区农宅建筑本体节能的不足,对建筑围护结构现状进行调研总结。从建筑本体的形态和布局上进行节能设计,设计了4个农宅建筑形式,并根据不同的节能设计标准(50%、65%、75%和农村节能设计标准)对围护结构的构造进行设计。用De ST软件和Airpak软件对建筑形式2和建筑形式3进行能耗模拟和室内舒适度模拟,来判断地上二层储物间和地下储物间的设置是否节能。对4个建筑形式进行24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模拟,指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组合的优劣,最终确定3种围护结构组合方案(节能50%、65%、75%)。完成建筑本体设计后,对节能农宅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模块设计和构件设计。以建筑形式1为例,对传统建造方式和装配式建造方式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环境效益分析。建议农村地区住宅建筑最低达到节能65%设计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能力和住房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节能建筑方案。
汤冉冉[8](2021)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宅用户对住宅的性能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更倾向于打造一个集健康、高效、绿色为一体的住宅环境。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专业技术的缺乏,农村住宅普遍存在保温隔热性能差、质量隐患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传统的建造方式已不能满足居民的住宅性能需求。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9年河南、浙江、四川等省份均已明确指出积极开展装配式钢结构农宅试点。但由于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面的问题,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不顺利。考虑到中国幅员广阔、地貌、资源、产业基础等大不相同,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处于中原的河南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因素进行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装配式钢结构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背景、住宅建设现状和居民未来建房意愿的调研分析,探索河南农村地区推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可行性;在装配式钢结构农宅推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居民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整理和半结构化访谈,归纳出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推行的33个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收回有效问卷227份;运用SPS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得出政策法规、经济激励、产品性能、农宅用户需求、企业转型意愿、市场环境、技术支撑等7大类公共因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水平的影响程度,提出7类公共因子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水平的路径假设和理论模型,借助AMO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并通过模型修正使模型达到最优化;根据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和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效应值得出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执行力度、宣传力度、住宅的质量安全、构件运输成本、住宅舒适度、社会文化及群体价值观等对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影响显着。根据影响路径及影响因素的等级划分,针对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宣传引导、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等;企业应完善装配式钢结构农宅的质量验收和维护工作、突出产品性能优势、加大技术上的研发力度、打造装配式钢结构产业群等;农村居民应主动消除认知障碍、提升自身信任度等,希望这些建议能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新思路。
王灵智[9](2021)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内费用效益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钢铁产能过剩矛盾依旧突出的背景下,具有天然装配属性的钢结构住宅成为未来产业化住宅发展方向。过去钢结构因适合大跨度主要用于大型场馆、工业厂房以及公共建筑等领域,住宅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并存在设计过于保守和模数化、标准化程度低问题,导致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初始投资高于传统现浇结构住宅,且现阶段运拆费用实测资料基本属于空白、社会效益难以货币化。而眼前的利益驱使人们忽视了运拆费用和综合效益,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其推广缓慢。因此,从生命周期角度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进行费用效益综合研究,对提高相关企业热情和顺利推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理论分析、生命周期费用分析与估算、效益分析与测算及实证项目费用效益综合研究,对其生命周期费用效益更深一步研究。(1)运用生命周期费用理论,结合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特点以及计算的方便,确定其生命周期费用构成,并参考现行有关规定详细论述各费用。结果表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初始投资按确定性费用估算,运拆费用按不确定性费用估算。再根据国内外生命周期费用分析过程和具有的特点,针对现阶段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运拆费用实测数据基本属于空白的问题选取未确知数学理论建立生命周期费用估算模型。(2)在生命周期费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内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并整合分析结果,形成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度量公式货币化处理,难以货币化的社会效益采用专家打分法量化。(3)基于生命周期费用估算和经济、环境效益测算结果,建立费用效益比值法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费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为弥补社会效益指标难以货币化的不足,采用组合赋权的费用效益指数比值法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费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4)以兰州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示范小区9#住宅为研究对象,运用未确知数学理论估算其生命周期费用,将估算结果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混凝土结构两种住宅体系对比分析,并采用费用效益比值法和费用效益指数比值法对三种住宅体系费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费用与另外两种住宅体系差距缩短;(2)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综合效益显着;(3)综合考虑费用效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优于另外两种住宅体系,说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生的效益可弥补增加的费用。(4)两种费用效益评价方法相结合,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效益认识更全面。不仅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运拆费用估算和效益量化提供理论方法,也为开发与建设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5)基于费用估算和效益分析结果提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对策建议。包括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政府激励政策、降低初始投资及加强综合效益的宣传。
高思慧[10](2020)在《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钢铁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的多重环境背景下,钢结构建筑作为结构体系天然装配式、钢材消耗量大、原材料可回收的建筑形式,充分满足绿色发展要求,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几年,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厂房、公共建筑以及桥梁领域经常能见到钢结构的身影。但是,钢结构住宅的推广进展却极为缓慢。为推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健康高速发展,2019年初,住建部市场监管司首次提出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工作。为加快补充政策出台速度,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研究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剖析国内外发展现状,指出国内发展问题,挖掘深层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建议。首先,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其发展经验,在相关政策标准和取得成效两个方面,对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其次,对影响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确定影响因素清单,根据清单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研优化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9个公共因子并将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通过观察发现,关键影响因素间可能蕴含潜在影响关系,因此采用DEMATEL/ISM集成建模方式,得到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解读,分析各个层级间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最后,挖掘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中的深层影响因素,据此提出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建议。本文建立了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深层影响因素提出政府管控、产业组织、技术体系三方面的建议,为解决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问题提供切入点,有利于推动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二、沈阳地区建造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地区建造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严寒地区村镇住宅被动式节能技术设计研究 ——以辽沈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资源能耗问题严峻 |
1.1.2 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现状 |
1.1.3 提出研究课题 |
1.2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 |
1.5.1 研究方法 |
1.5.2 预期成果 |
1.6 论文框架 |
2 辽沈地区村镇住宅的现状调研 |
2.1 辽沈地区村镇住宅环境适应的“进化史” |
2.2 调研对象及方法 |
2.2.1 调研对象 |
2.2.2 调研方法 |
2.2.3 调研依据 |
2.3 辽沈地区村镇住宅的现状 |
2.3.1 住宅形式 |
2.3.2 布局形式 |
2.3.3 外围护结构 |
2.3.4 太阳能利用现状 |
2.3.5 村镇住宅冬季采暖与夏季降温方式 |
2.3.6 村镇住宅热环境测试结果分析 |
2.4 辽沈地区村镇建筑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2.4.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 |
2.4.2 供暖能耗方式不合理 |
2.4.3 村镇居民节能意识差 |
2.5 辽沈地区被动式节能技术的适应性及应用 |
2.5.1 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南岭外村便民服务中心调研 |
2.5.2 沈阳市辽中县刘二堡镇绿色农房调研 |
2.6 其他地区被动式节能技术的适应性及应用 |
2.6.1 河北涿州办公楼 |
2.6.2 德国达姆施塔特住宅 |
2.6.3 德国罗斯托克高中可持续改造设计 |
2.6.4 对调研案例技术策略的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3 辽沈地区村镇住宅节能分析与被动式技术策略 |
3.1 严寒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分析 |
3.1.1 建筑体形系数节能设计分析 |
3.1.2 外墙节能设计分析 |
3.1.3 屋顶节能设计分析 |
3.1.4 开间窗墙比节能设计分析 |
3.1.5 外门和外窗节能设计分析 |
3.1.6 地面节能设计分析 |
3.2 村镇住宅节能设计原则 |
3.2.1 安全可靠原则 |
3.2.2 经济可行原则 |
3.2.3 环境适宜及风貌围护原则 |
3.2.4 施工易行原则 |
3.3 总体布局的适宜性技术策略 |
3.3.1 总平面设计 |
3.3.2 平面布局 |
3.3.3 自然采光 |
3.3.4 自然通风 |
3.3.5 建筑遮阳 |
3.4 围护结构体系节能技术策略 |
3.4.1 外墙节能技术策略 |
3.4.2 屋顶节能技术策略 |
3.4.3 门窗节能技术策略 |
3.4.4 地面节能技术策略 |
3.5 被动式太阳能适宜性技术策略 |
3.5.1 集热蓄热墙技术策略 |
3.5.2 附加阳光间技术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辽沈地区被动式节能设计实践 |
4.1 凤城市东汤镇典型村镇住宅概况 |
4.1.1 项目选址介绍 |
4.1.2 住宅初始现状分析 |
4.1.3 气候特征 |
4.1.4 典型地区气候分析 |
4.2 节能现状分析 |
4.2.1 模拟软件介绍 |
4.2.2 模拟参数设计 |
4.2.3 原始住宅外围护结构的适宜性分析 |
4.2.4 原始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
4.3 不同围护结构的能耗模拟分析 |
4.3.1 不同屋顶构造的能耗模拟分析 |
4.3.2 不同外墙构造的能耗模拟分析 |
4.3.3 不同类型外窗的能耗模拟分析 |
4.4 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案 |
4.4.1 住宅空间布局优化及外立面改造设计 |
4.4.2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设计 |
4.4.3 阳光间设计的能耗模拟分析 |
4.4.4 可再生能源利用 |
4.5 改造方案的能耗模拟分析 |
4.5.1 能耗模拟结果 |
4.5.2 能耗模拟数据分析 |
4.6 社会效益 |
4.6.1 经济效益分析 |
4.6.2 环境效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5.1 论文的研究成果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严寒地区村镇住宅现状的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背景 |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1 建筑系统划分 |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
4.4.2 建筑再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
5.1 工程案例计算 |
5.1.1 工程情况简介 |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4)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装配式住宅生态效应研究 |
1.2.2 可持续评价研究 |
1.2.3 云模型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技术与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装配式住宅相关内容 |
2.1.1 装配式住宅概念及特点 |
2.1.2 装配式住宅产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云模型理论 |
2.3 装配式住宅产业链分析 |
2.3.1 传统住宅产业链概念及特征 |
2.3.2 装配式住宅产业链概念及特征 |
2.3.3 传统住宅和装配式住宅产业链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SCP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分析及评价指标 |
3.1 基于SCP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分析 |
3.1.1 装配式住宅市场结构分析 |
3.1.2 企业行为与产业链形成 |
3.1.3 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生态改进效应 |
3.2 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3.2.2 评价指标确立 |
3.2.3 评价指标解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云模型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1.1 构建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4.1.2 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
4.1.3 权重结果统计 |
4.2 云模型构建 |
4.2.1 云模型基本算法 |
4.2.2 云参数的确定 |
4.2.3 云标尺的确定 |
4.2.4 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云评价模型 |
4.3 评语集评判准则建立 |
4.3.1 评语集评判等级说明 |
4.3.2 评语集评价等级准则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分析 |
5.1 长沙市某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评价 |
5.1.1 长沙市政策环境现状 |
5.1.2 项目概况 |
5.1.3 指标数据收集和处理 |
5.1.4 项目评价结果分析 |
5.2 长沙市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评价结果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指标权重打分表 |
附录 B-论文所用MATLAB程序语言 |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荣誉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市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1.1 农村装配式住宅相关概念 |
2.1.2 综合效益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2.1 评价方法比选 |
2.2.2 可拓理论 |
2.2.3 网络分析法相关理论及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2.1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3 物元可拓模型构建 |
3.3.1 模型应用思路分析 |
3.3.2 评价等级标准的建立 |
3.3.3 模型构建 |
3.3.4 关联度计算 |
3.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装配式住宅实证研究 |
4.1 农村装配式住宅项目概况 |
4.2 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
4.2.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2.2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
4.2.3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
4.3 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 |
4.3.1 经典域、节域汇总表 |
4.3.2 待评价物元确定 |
4.3.3 关联度及等级确定 |
4.3.4 评价结果分析 |
4.4 农村装配式住宅发展对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择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 |
附录三 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定性评价指标打分表 |
附录四 未加权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计算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海南岛地区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农村建筑能耗形势及其碳排放状况 |
1.1.2 海南岛发展战略与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定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建筑本体节能改造技术现状分析 |
1.4.2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
1.4.3 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6.1 技术路线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海南岛农村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与现状分析 |
2.1 国际着名旅游岛与自由贸易港的基本情况分析 |
2.1.1 国际着名旅游岛基本情况分析 |
2.1.2 国际着名自由贸易港基本情况分析 |
2.2 海南岛农村发展战略目标规划 |
2.3 海南岛农村现状分析 |
2.3.1 海南岛农村地区基本情况分析 |
2.3.2 海南岛农村建筑现状分析 |
2.3.3 海南岛农村能源使用情况与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本体生态节能改造技术 |
3.1 生态规划布局技术 |
3.1.1 室外风环境对比分析 |
3.1.2 室外热环境对比分析 |
3.2 被动式节能改造技术 |
3.2.1 单因素试验分析 |
3.2.2 正交试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的引入及其生态建筑本体方案模型的构建 |
4.1 农村装配式建筑的引入及可行性分析 |
4.2 装配式预制围护结构节能构件的定制 |
4.3 装配式生态建筑本体模型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5.1 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发电技术 |
5.2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
5.3 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 |
5.3.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 |
5.3.2 粪污集中式能源化利用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的提出与分析 |
6.1 方案模型的建立 |
6.2 能耗模拟结果与节能性分析 |
6.3 生态性与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京津冀地区农村实现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
1.3 研究范围及意义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及用能现状分析 |
2.1 京津冀地区概况 |
2.1.1 战略地位 |
2.1.2 人口特征 |
2.1.3 经济状况 |
2.1.4 自然资源状况 |
2.2 京津冀地区农村住宅现状 |
2.2.1 建筑特点 |
2.2.2 建造方式 |
2.2.3 节能规范 |
2.2.4 外墙现状 |
2.2.5 屋顶现状 |
2.2.6 门窗现状 |
2.3 京津冀地区农村用能现状及潜力分析 |
2.3.1 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用能现状 |
2.3.2 京津冀地区农村供暖现状 |
2.3.3 京津冀地区农村炊事用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
3.1 外墙节能技术 |
3.1.1 外墙保温 |
3.1.2 外墙常用材料 |
3.1.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墙构造 |
3.2 屋顶节能技术 |
3.2.1 屋顶形式 |
3.2.2 屋顶保温材料 |
3.2.3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屋顶构造 |
3.3 外窗节能技术 |
3.3.1 外窗节能材料 |
3.3.2 满足不同节能设计标准的外窗构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设计及能耗模拟 |
4.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规划 |
4.1.1 住宅布局 |
4.1.2 体形系数 |
4.1.3 功能布局 |
4.2 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单体设计 |
4.2.1 京津冀地区节能农宅建筑形式 |
4.2.2 平面设计 |
4.3 不同建筑本体的农宅能耗及舒适度模拟 |
4.3.1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不同节能方案的农宅建筑能耗模拟 |
4.4.1 方案概述 |
4.4.2 模型建立 |
4.4.3 参数设置 |
4.4.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 |
5.1 京津冀地区装配式农宅体系 |
5.1.1 装配式农宅主体结构体系 |
5.1.2 装配式农宅外围护体系 |
5.1.3 装配式农宅内填充体系 |
5.2 装配式节能住宅设计 |
5.2.1 结构体系 |
5.2.2 模块设计 |
5.2.3 构件设计 |
5.2.4 组合 |
5.3 农村装配式节能住宅综合效果分析 |
5.3.1 经济性分析 |
5.3.2 环境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归纳与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市场背景 |
1.1.3 产业背景 |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钢结构农宅的推广可行性与相关理论 |
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建设现状研究 |
2.1.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概念 |
2.1.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现状 |
2.2 河南省农村地区住宅建设现状及建房意愿调研分析 |
2.2.1 调研方案设计与发放 |
2.2.2 样本分析 |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
2.3.1 适合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选择 |
2.3.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与传统农村住宅的对比分析 |
2.3.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发展优势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因子分析法 |
2.4.2 结构方程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
3.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的推广障碍分析 |
3.1.1 政府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3.1.2 企业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3.1.3 居民层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
3.2 影响因素的提取原则 |
3.3 河南省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识别 |
3.3.1 影响因素提取的依据 |
3.3.2 影响因素的初步提取 |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4.1 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
3.4.2 问卷回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钢结构农宅推广因素量化分析 |
4.1 影响因素的降维处理 |
4.1.1 信效度检验 |
4.1.2 因子分析 |
4.2 影响因素间的模型构建 |
4.2.1 理论模型构建 |
4.2.2 结构模型构建 |
4.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3.1 初始模型拟合检验 |
4.3.2 模型修正 |
4.4 影响路径分析与影响等级划分 |
4.4.1 影响路径分析 |
4.4.2 影响等级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河南农村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政策保障 |
5.1.2 经济激励政策 |
5.2 企业层面 |
5.2.1 产品性能 |
5.2.2 企业业务转型意愿 |
5.3 居民层面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河南省农村地区住宅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C 河南农村地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推广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9)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内费用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费用效益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费用效益研究理论基础 |
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概述 |
2.1.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含义及特点 |
2.1.2 不同住宅体系间的区别 |
2.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费用效益分析相关理论 |
2.2.1 生命周期费用 |
2.2.2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
2.2.3 未确知数学理论 |
2.2.4 权重确定方法 |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费用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
2.3.1 费用效益比值法 |
2.3.2 费用效益指数比值法 |
2.3.3 费用效益模型相关参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费用分析及估算 |
3.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费用构成 |
3.2 初始投资分析 |
3.2.1 前期准备费用 |
3.2.2 预制构件生产费用 |
3.2.3 预制构件运输费用 |
3.2.4 预制构件安装费用 |
3.3 运营维护费用分析 |
3.4 拆除回收费用分析 |
3.5 生命周期费用估算模型 |
3.5.1 建设项目生命周期费用传统估算模型 |
3.5.2 生命周期费用传统估算模型的分析 |
3.5.3 基于未确知数学的生命周期费用估算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效益分析及测算 |
4.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效益分析思路 |
4.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分析 |
4.2.2 环境效益分析 |
4.2.3 社会效益分析 |
4.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效益构成及测算 |
4.3.1 经济效益构成及测算 |
4.3.2 环境效益构成及测算 |
4.3.3 社会效益构成及测算 |
4.4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研究及对策建议 |
5.1 项目概况 |
5.2 生命周期费用估算 |
5.2.1 费用数据收集及整理 |
5.2.2 未确知数学生命周期费用估算 |
5.2.3 不同住宅体系生命周期费用对比研究 |
5.3 效益测算 |
5.4 费用效益综合评价 |
5.4.1 确定效益指标权重 |
5.4.2 费用效益综合评价 |
5.4.3 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5.5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对策建议 |
5.5.1 完善标准体系 |
5.5.2 加强政府激励政策 |
5.5.3 降低初始投资 |
5.5.4 加强综合效益的宣传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9#住宅、42#住宅运拆费用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三种住宅体系效益指标得分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三种住宅体系效益指标得分专家问卷调查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
2.1.1 国外发展现状 |
2.1.2 国内发展现状 |
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1 宏观层面 |
2.2.2 微观层面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3.1 影响因素识别 |
3.1.1 基于文献研究的初步识别 |
3.1.2 基于专家访谈的清单调整 |
3.1.3 影响因素最终清单 |
3.2 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1 分析模型选取与主要步骤 |
3.2.2 数据收集与检验 |
3.2.3 公因子构造与提取 |
3.2.4 公因子命名解释 |
3.3 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
3.3.1 DEMATEL/ISM集成系统结构建模 |
3.3.2 关键因素影响关系确定 |
3.3.3 多级阶梯结构模型建立 |
3.3.4 多级阶梯结构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
4.1 政府管控方面 |
4.1.1 加强方向引导政策针对性 |
4.1.2 拓宽开发激励政策覆盖面 |
4.1.3 健全政府监管保障机制 |
4.2 产业组织方面 |
4.2.1 提升企业管理组织能力 |
4.2.2 建立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
4.3 技术体系方面 |
4.3.1 提高设计与施工技术 |
4.3.2 编制完备的标准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沈阳地区建造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寒地区村镇住宅被动式节能技术设计研究 ——以辽沈地区村镇住宅节能改造设计为例[D]. 张辰.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研究[D]. 朱安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农村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佘远彪. 扬州大学, 2021(08)
- [6]海南岛地区农村低能耗生态建筑系统方案研究[D]. 李芳德.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基于节能设计标准的京津冀地区农村节能住宅研究[D]. 王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8]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河南农村地区推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D]. 汤冉冉.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9]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内费用效益研究[D]. 王灵智.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10]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研究[D]. 高思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