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一、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孙恒亮,濮忠建[1](2021)在《血清甲胎蛋白和三叶因子1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1,TFF1)水平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海安市中医院就诊的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UniCel DxI 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AF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FF1水平。根据是否复发将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AFP和TFF1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FP和TFF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组患者血清AFP与TFF1的相关性。根据血清AFP水平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分为AFP高水平组(AFP> 400μg/L)、AFP低水平组(20μg/L≤AFP <400μg/L)和AFP阴性组17例(AFP <20μg/L);根据TFF1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截断值将患者分为TFF1高水平组(TFF1≥1.75μg/L)和TFF1低水平组(TFF1 <1.75μg/L)。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法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均显着高于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中位数:110.45μg/L vs 7.15μg/L vs 3.23μg/L vs 2.7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732、-8.270、-11.135,P均<0.001)。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TFF1水平均显着高于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中位数:3.76μg/L vs 0.61μg/Lvs 0.45μg/Lvs 0.3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274、-5.313、-5.471,P均<0.001)。在AFP阴性患者中,TFF1阳性率为46.15%(12/26)。AFP、TFF1、联合检测(并联)和联合检测(串联)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0.754、0.862、0.889,联合检测(并联)和联合检测(串联)的曲线下面积均显着高于AFP和TFF1(P均<0.05)。单项检测时AFP的敏感度为70.11%,TFF1的敏感度为65.52%,联合检测(并联)可将敏感度提高至83.90%,联合检测(串联)可将特异度提高至97.50%。健康对照组、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组和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FP与TFF1均无显着相关性(rs值分别为0.130、0.064、-0.044、-0.031,P值分别为0.216、0.483、0.811、0.875)。共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5~13个月,中位随访期为9.6个月,随访期间27例复发。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和术后8周血清AFP(术前:183.47μg/L vs 97.45μg/L;术后1周:25.34μg/L vs 22.35μg/L;术后4周:32.18μg/L vs 26.78μg/L;术后8周:90.57μg/L vs 26.54μg/L)与TFF1(术前:5.82μg/L vs 3.54μg/L;术后1周:0.69μg/L vs 0.72μg/L;术后4周:0.71μg/L vs 0.84μg/L;术后8周:1.93μg/L vs 0.87μg/L)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组患者术后8周血清AFP与TFF1水平均显着高于未复发组(z=2.116、2.820,P=0.024、0.005)。复发组患者术后8周血清AFP和TFF1水平均显着高于术后1周和术后4周(P均<0.05)。AFP高水平组、AFP低水平组和AFP阴性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8.8%(17/30)、62.1%(18/29)和82.4%(1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5.117,P=0.031),AFP高水平组和AFP低水平组无复发生存率显着低于AFP阴性组(Log-rankχ2=6.289,P=0.012;Log-rankχ2=5.373,P=0.023)。TFF1高水平组(TFF1≥1.75μg/L)共45例,TFF1低水平组(TFF1 <1.75μg/L)共31例,TFF1高水平组无复发生存率显着低于TFF1低水平组[53.3%(24/45)vs 80.7%(2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5.411,P=0.020)。Cox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血管侵犯、AFP及TFF1水平与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有关(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5 cm(HR=4.137,95%CI:1.352~8.573,P=0.017)、肿瘤数目≥2个(HR=3.232,95%CI:1.395~6.447,P=0.023)以及有血管侵犯(HR=4.635,95%CI:1.676~9.352,P=0.009)是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FP、TFF1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TFF1对于AFP假阴性诊断有一定价值,两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潘谊[2](2021)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LC)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血清miRNA的相关性,初步揭示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为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文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1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病房,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符合纳入标准、及信息资料完善的病例纳入研究范围。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前期筛选出的肝癌差异miRNAs(miR-122-5p、miR-148a-3p、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6-5p、miR-143-3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进行qPCR验证,检测肝癌差异miRNAs在肝癌患者(6例肝郁脾虚证、6例脾虚湿困证)和6例对照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miRNA的相关性,从miRNA层面探讨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313例肝癌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26-90岁之间,平均年龄59.58岁,其中59-69岁(33.2%),为高发年龄段。原发疾病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次是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占主导地位。吸烟与饮酒是导致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2.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以乏力、口干、纳差、胁痛、腹胀、眠差、小便黄、目黄、腹痛、口苦为常见临床症状。3.该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多见。4.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1)与血常规的关系在WBC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在PLT指标中,气滞血瘀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WBC、PLT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WBC、PLT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在RBC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RBC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HGB指标中,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肝郁脾虚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HGB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与肝功能的关系在AL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肾阴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S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TBIL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最低;其中,湿热蕴毒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LT、AST、TBIL指标中,ALT值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LT无相关性;AST、TBIL在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ST、TBIL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P、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在ALP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中医证型与ALP、GGT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B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湿困证与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ALB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与肾功能的关系在UREA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UREA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CREA指标中,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REA与肝癌证型无相关性。在e GFR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 GFR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4)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在P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PTA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湿热蕴毒证最低;并且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毒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A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D-二聚体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D-二聚体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与AFP的关系在AFP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miRNA的关系:(1)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肝郁脾虚证组中miR-148a-3p、miR-92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肝郁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脾虚湿困证组中miR-122-5p、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脾虚湿困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肝郁脾虚证中miR-22-3p表达上调,miR-143-3p、miR-4488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2-5p、miR-148a-3p、miR-10a-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上调,miR-92a-3p、miR-26a-5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的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可能与两者共同证候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分子标志物。结论1.本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指标(RBC、HGB)、肝功能指标(AST、ALP、GGT、ALB、TBIL)、肾功能指标(UREA)、凝血功能指标(PT、PTA、D-二聚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WBC、PLT、ALT、CREA、AFP无相关性。五个证型中,脾虚湿困证的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高;RBC、HGB、ALB指标最低;肝郁脾虚证的AST、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低,提示脾虚湿困证病情较重,肝郁脾虚证病情较轻。2.本研究发现,miR-92a-3p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的生物标志物。3.本研究发现,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区别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本研究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与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参与肝癌细胞的增值、侵袭、迁移、凋亡等生物过程,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

王婧雯[3](2021)在《MDM2启动子甲基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对MDM2表达的影响及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持续的感染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至少有2.57亿人有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会对肝脏造成损伤,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导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因此对CHB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治疗CHB的一线药物。Ⅰ型IFN与细胞膜表面的Ⅰ型干扰素受体(type Ⅰ interferon receptor,IFNAR)的亚基IFNAR1和IFNAR2结合,形成异二聚体配体受体复合物,激活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JAK/STAT1)信号通路,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Ⅰ型IFN还可以通过STAT1使MDM2转录下调来诱导p53蛋白的稳定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STAT1既是Ⅰ型IFN信号转导所必需的,同时也可以负调控鼠双微体2(mouse double minute-2,MDM2),p53的降解和反式激活受到MDM2调控,抑制了 p53的表达作用。JAK/STAT1途径激活后,STAT1表达升高抑制了 MDM2的表达,p53表达增加增强了 Ⅰ型IFN抗病毒信号并促进HBV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抑制HBV在细胞中的复制,发挥p53的先天抗病毒免疫作用。表观遗传学中有一类是DNA甲基化,是一种对DNA的化学修饰。DNA甲基化是在DNA甲基转移酶作用下获得甲基基团,进而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表达。氧化应激是机体氧化状态和抗氧化状态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更倾向于氧化状态。有研究指出氧化应激会引起表观遗传学改变,这可能与CHB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现在尚未有关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IFNAR和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研究目的1.明确 CHB 患者和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s,HCs)PBMCs 中 IFNAR和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2.明确CHB患者和HCs的PBMCs中IFNAR mRNA和MDM2 mRNA表达水平。3.研究CHB患者PBMCs中的INFAR启动子甲基化对MDM2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4.研究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启动子甲基化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9例研究对象,其中CHB患者148例,HCs 21例,于2014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入组。CHB的纳入标准按照 2009 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发布的《乙型肝炎指南》,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时间至少6个月。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被用来检测 PBMCs 中IFNAR和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 IFNAR mRNA 及 MDM2 mRNA 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剂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统计分析采用 SPSS 22.0 软件(SPSS,Chicago,IL,USA)和 GraphPad Prism 5.0 软件(San Diego,CA,USA)。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卡方检验来比较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的是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研究结果1.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明显低于HCs(IFNAR1:p=0.030;IFNAR2:p<0.001)。CHB 患者 PBMCs 中 MDM2 启动子甲基化频率与H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CHB患者PBMCs中IFNAR mRNA表达量相较于HCs明显升高(IFNAR1:p=0.031;IFNAR2:p=0.027)。CHB 患者 PBMCs 中 MDM2 mRNA 表达量与HCs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CHB患者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组IFNAR mRNA表达量相较于非甲基化组明显降低(IFNAR1:p=0.023;IFNAR2:p=0.044)。4.CHB患者中存在IFANR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其MDM2 mRNA相对表达量是明显高于IFNAR启动子非甲基化组中患者的相对表达量(IFNAR1:p=0.001,IFNAR2:p=0.008)。5.CHB患者血浆中的MDA是明显高于HCs,而GSH是低于HCs(MDA:p<0.001;GSH:p<0.001)。在CHB患者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组的MDA是明显高于非甲基化组(IFNAR1:p=0.018;IFNAR2:p=0.041),GSH则是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的(IFNAR1:p=0.030;IFNAR2:p=0.029)。研究结论1.CHB患者PBMCs中IFNAR启动子是存在甲基化异常的,同时IFNAR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是低于HCs。CHB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水平与HCs相比是没有差异的。2.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发生甲基化后,导致IFNAR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并伴有MDM2 mRNA表达量升高,提示IFNAR甲基化可能影响MDM2 mRNA的表达,两者可能共同影响Ⅰ型IFN抗病毒的效果。3.CHB患者PBMCs中的IFNAR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与氧化应激有关系的,这或许为CHB中氧化应激诱导的表观遗传调控提供了新见解。第二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诊断价值研究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中大约有90%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癌症的发病率中排第五位,在癌症死亡率中排第三位。在中国每年因肝癌死亡的约有38.3万人,约占到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5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酒精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是导致HCC发生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乙肝相关HCC最为常见。虽然现在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诊断水平得以提高、影像学检查手段更加完善,但由于HCC通常起病隐匿,发现时一般已处于中晚期,而手术切除和肝移植适用于治疗早期发现的HCC,大部分HCC患者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最常用于诊断HCC的标志物,但是大约40%的HCC患者血清中AFP的水平并不升高,因此寻找更加灵敏且无创的生物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DNA甲基化,虽然DNA的序列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可遗传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非常重要,同时也会对细胞产生不良后果。DNA甲基化包括DNA高甲基化和DNA低甲基化,两者都是常见的表观遗传学特征。目前关于DNA低甲基化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DNA低甲基化是指与“正常”甲基化水平相比有所降低,如和正常细胞或者组织进行比较,与基因表达的增加有关。DNA低甲基化在肿瘤中较为常见,如肝癌、胃癌、结肠癌和肺癌等。基因的低甲基化可作为诊断肿瘤的生物标志物。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2,MDM2)可以对p53肿瘤抑制因子进行负调控,可以泛素化降解p53,也可以结合p53的转录激活域以调节p53的表达。通常情况下,MDM2与p53之间存在可以自我调节的负反馈回路,以确保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然而,在肿瘤中该负反馈环通常被破坏。尤其是MDM2的过表达与多种肿瘤有关,如肉瘤、肝癌和胃癌。无论p53处于何种状态,过表达的癌蛋白MDM2不仅与p53结合并负调控p53,而且还有助于HCC的发生和进展。但是目前关于乙肝相关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 MDM2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诊断价值尚未有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对乙肝相关HCC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的患者,包括100例乙肝HCC患者,31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以及37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入组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乙肝相关HCC根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发表的并且在2010年更新的《肝细胞癌临床指南》进行筛选,并且要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大于6个月。LC患者的入组条件根据《2015年日本胃肠病学会肝硬化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AASLD中《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更新:AASLD 2018乙型肝炎指南》作为CHB患者的筛选标准。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 MDM2 mRNA 的 相对表达量。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9.0 软件(SPSS,Chicago,IL,USA)、GraphPad Prism 6.0 软件(San Diego,CA,USA)和 MedCalc 软件(MedCalc,Ostend,Belgium)。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者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之间的组间差异。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危险因素。MDM2 mRNA相对表达量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显着性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来评估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血清AFP水平联合应用对于提高乙肝相关HCC诊断的价值。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CHB患者中,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为72.97%(27/37),在LC患者中的为64.52%(20/31),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的为30.00%(30/100)。发现,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频率低于CHB(p=0.000)和LC(p=0.001)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CHB和LC患者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的(p>0.05)。2.在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是与远处转移(p=0.040)、TNM 分期(p=0.035)及 BCLC 分期(p=0.044)有明显相关,而与性别、年龄、AFP、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数量、肿瘤大小之间无相关性(p>0.05)。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是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危险因素(p>0.05)。3.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LC(p=0.010)和 CHB(p=0.003)患者,CHB 和 LC 患者之间 MDM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的(p>0.05)。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的MDM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24)。4.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的MDM2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是与HBV DNA(p=0.009)、谷丙转氨酶(p=0.016)、谷草转氨酶(p=0.024)有显着相关性的,但是与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没有相关性(p>0.05)。5.区分乙肝相关HCC和CHB患者时,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血清中的AFP水平,当二者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是89.00%,ROC曲线下面积是0.756;血清AFP的诊断灵敏度是52.00%,ROC曲线下面积是0.639;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诊断灵敏度是70.00%,ROC曲线下面积是0.715。区分乙肝相关HCC与LC患者时,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血清中的AFP水平,当二者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是89.00%,ROC曲线下面积是0.735;血清AFP的诊断灵敏度是52.00%,ROC曲线下面积是0.634;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诊断灵敏度是70.00%,ROC曲线下面积是0.673。可见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血清AFP水平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对乙肝相关HCC的诊断效率。研究结论乙肝相关HCC患者PMBCs中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并且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血清AFP水平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对乙肝相关HCC的诊断效率。第三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原发性肝癌。HCC的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饮酒、代谢性肝病(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国,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导致的乙肝相关HCC更为普遍。DNA低甲基化会导致癌基因的激活,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2,MDM2)作为癌基因,在乙肝相关HC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存在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且MDM2表达量升高,但是导致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的原因并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会导致基因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其中就包括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氧化应激是机体氧化和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更倾向于氧化。通过对血浆中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定量检测及检测相关代谢产物的代谢组学来评估氧化应激。代谢组学被定义为“对内源性代谢物的详尽分析”,已经在寻找疾病生物标志物、探讨癌症发生发展机制中得到广泛应用。代谢组学作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补充,能更好的反映生物系统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变化。目前关于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和氧化应激的关系尚且没有研究。研究目的1.明确乙肝相关HC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healthy controls,HCs)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2.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氧化应激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的117例乙肝相关HCC患者,和招募的26例HCs,入组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乙肝相关HCC根据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发布的并且在2010年更新的《肝细胞癌临床指南》进行筛选,并且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大于6个月。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检测MDM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 MDM2 mRNA的相对表达量。血浆中氧化参数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抗氧化参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9.0 软件(SPSS,Chicago,IL,USA)和 GraphPad Prism 6.0 软件(San Diego,CA,USA)。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之间的组间差异。MDM2 mRNA相对表达量和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显着性检验。选取研究对象中的36例乙肝相关HCC患者和11例HCs,通过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检测血浆中代谢物改变。代谢组学得到的数据通过SIMCA软件(V16.0.2,Umea,Sweden)进行处理,分别获得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差异代谢物的筛选标准为O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1,p<0.05,组间物质定量比值(fold change)>2 或<0.5。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频率是明显低于HCs(p<0.001)。对于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是与TNM分期相关的(p=0.037),但与性别、年龄、AFP、肿瘤数量、肿瘤大小、血管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MDM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HCs(p<0.001)。通过分析发现,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 mRNA水平与HBV DNA(p=0.017)和 ALT(p=0.018)以及 AST(p=0.034)表现为正相关,但与 TBIL(p=0.072)、ALB(p=0.596)和PT(p=0.762)没有相关性。并且,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的MDM2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27)。3.乙肝相关HCC患者血浆中氧化剂MDA水平明显高于HCs(p<0.001),抗氧化剂SOD和GSH水平明显低于HCs(SOD:p=0.009;GSH:p=0.040)。同时,在乙肝相关HCC患者中,MDM2启动子非甲基化组氧化剂MDA水平明显高于甲基化组(p=0.027),而抗氧化剂SOD和GSH水平低于甲基化组(SOD:p<0.001;GSH:p=0.017)。4.乙肝相关HCC患者血浆中代谢物的改变和HCs存在显着差异,差异代谢物共有216种。其中正离子模式中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144种,上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88种,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56种;负离子模式中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72种,上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51种,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21种。这些差异代谢物分别属于氨基酸,胆汁酸,脂肪酸类,磷脂,糖类,有机酸类和有机杂环化合物及其他类化合物。5.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的差异代谢物是有明显区别的,差异代谢物包含了 81种。正离子模式包含有5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升高的差异代谢物有33种,降低的差异代谢物有19种;负离子模式中包含有2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升高的差异代谢物有19种,降低的差异代谢物有10种。这些差异代谢物分别属于氨基酸,脂肪酸类,磷脂,胆汁酸,有机酸和其他类化合物。并且我们发现,在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代谢物消退素D1、亮氨酸等明显高于MDM2启动子非甲基化组(p<0.05),同时可以提供甲基的S-腺苷甲硫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非甲基化组(p=0.029),而与氧化损伤有关的代谢物吲哚硫酸盐、硫酸对甲酚等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5)。6.乙肝相关HCC患者和HCs血浆差异代谢物相比,发现主要涉及到了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精氨酸和鸟氨酸的代谢、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氮代谢。乙肝相关HCC患者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血浆差异代谢物相比,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到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代谢、组氨酸的代谢、戊糖和葡糖醛酸的相互转化、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其中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是与乙肝相关HCC患者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差异代谢物相关性最显着的代谢通路。研究结论1.MDM2启动子甲基化频率在乙肝相关HCC患者的PBMCs中是明显低于HCs。2.乙肝相关HCC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低甲基化状态与氧化应激有关,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冯家立[4](2021)在《血清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细胞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1]。在我国,罹患肝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1%,根据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和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的现行指南,对于早期HCC患者采用肝脏切除或移植以及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手段,可以将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70%[2-4]。但是,大多数的肝癌患者往往在肝癌的晚期才被发现,治疗手段往往局限于姑息治疗,中位生存率小于一年,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临床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手段主要有影像学检查和血清生物标志物。这些诊断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清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s,AFP)和血清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Ⅱ,PIVKA-Ⅱ)。血清AFP检测是最先应用于肝癌检测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在临床的早期应用中,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较少,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病例较多,这使得AFP能从更多的肝癌患者中检出浓度升高,导致AFP的灵敏度可达72%~87%[5]。但随着肝癌的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肝癌患者能够被较早的发现,导致AFP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有所下降。另外,在一些良性肝病和一些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也可见AFP的升高。因此,AASLD和EASL已不再将AFP作为肝细胞癌的诊断和筛查必备指标[6-9];PIVKA-Ⅱ是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肝细胞癌血清标志物,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献报道,在AFP阴性肝细胞癌患者中,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6[10]。因此,PIVKA-Ⅱ似乎表现出比AFP更加优秀的应用前景,但是PIVKA-II是近些年才被批准进入中国市场,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数据较少,尽管现有的研究表明其诊断价值优于AFP,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AFP尽管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联合其他指标进行检测可能是增强其敏感度的手段。因此,PIVKA-Ⅱ与AFP联用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PIVKA-II在AFP阴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的分析AFP和PIVKA-II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和阳性率差异评价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价值,通过ROC曲线评价AFP和PIVKA-II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诊断HCC的效能以及在AFP阴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患者和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纳入肝细胞癌患者107例(肝细胞癌组),肝硬化的患者75例(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组)和71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对各组患者的血清AFP和PIVKA-Ⅱ结果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间AFP和PIVKA-II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差异比较:AFP在肝细胞癌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AFP表达水平和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VKA-II在肝细胞癌组中表达水平和阳性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人群组三组间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FP和PIVKA-II单独使用以及联合使用的诊断效能:AFP与PIVKA-II联合使用AUC面积最大(AUC=0.946),单独使用AFP的AUC面积最低(AUC=0.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和PIVKA-II联合使用,敏感度可提升到88.79%。3.以临床常用的20 ng/ml和40 m Au/ml分别作为AFP和PIVKA-Ⅱ诊断HCC的临界值进行敏感度特异性分析,单独检测PIVKA-Ⅱ相较于单独检测AFP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PIVKA-Ⅱ联合检测,当任意一项指标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可以显着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p<0.05),当两项指标均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可以显着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性(p<0.05)。4.PIVKA-II在AFP阴性肝细胞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PIVKA-II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在AFP阴性HCC患者和AFP阳性HCC患者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KA-II阳性率在AFP阴性HCC组中均高于LC组和CH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FP阴性HCC组PIVKA-II水平明显高于AFP阴性LC组和CHB组,而AFP阴性LC组和AFP阴性CH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IVKA-II的临界值(Cut-Off值)为53 m Au/ml时,PIVKA-II在区分AFP阴性HCC患者与LC患者和CHB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95%CI:0.885-0.976),敏感度为85.71%,特异性为98.85%。结论AFP和PIVKA-Ⅱ是诊断HCC有效的肿瘤标志物,PIVKA-Ⅱ灵敏度特异性好于AFP。在日常临床应用中可联合检测AFP和PIVKA-Ⅱ,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联合检测方案提高诊断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减少临床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在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的应用中,PIVKA-II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诊断价值,有利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马国庆[5](2021)在《胃癌术前AFP升高在术后预后及发生肝转移中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AFP升高胃癌(Alpha-fetoprotein Producing Gastric Cancer,AFPGC)是胃癌的少见类型,其与普通胃癌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具有差异。本研究探讨胃癌术前AFP升高在术后预后及发生肝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搜集了2012年11月1日至2017年11月1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将术前AFP升高(血清AFP值>10ng)的48例纳入实验组,并以临床分期为特征的分层抽样法随机纳入48例AFP值正常的病例为对照组。将两组病例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发生部位、大体分型、TNM分期、手术方式、手术前后是否化疗等)、病理特征(分化程度、神经浸润、脉管浸润等)进行描述,后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描述两组生存及预后情况(术后肝转移、3年OS及PFS)。本研究重点研究术前AFP水平与术后预后(术后肝转移、3年OS及PFS)的关系。对于AFP阳性胃癌患者术前AFP值,探寻是否存在影响预后(术后肝转移)的截断值。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后应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术前AFP是否升高与术后是否发生肝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应用Spearman检验,分析术前AFP升高组的预后因素应用Kaplan-Meier。将两组术前血清AFP值与术后是否出现肝转移这两项数据,制作ROC曲线,来计算截断值。其中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AFP升高组与术前AFP正常组在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发生部位、大体分型、TNM分型、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有无化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2、以患者术后病理为准,分为高分化、中高分化、中分化、中低分化、低分化五个类型,并统计了是否神经及脉管浸润。术前AFP升高组与术前AFP正常组在分化程度、神经浸润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在脉管浸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3、术前AFP升高组的3年总生存率(OS)低于术前AFP正常组,(p<0.05);术前AFP升高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PFS)低于术前AFP正常组,(p<0.05)。4、应用kaplan-meier法对48例术前AFP升高的患者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AFP升高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5、对术前AFP升高与术后出现肝转移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相关系数为0.235,即术前AFP升高与术后出现肝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并且为正相关。6、将实验组及对照组,用全部病例的术前血清AFP值与术后是否出现肝转移这两项数据,来制作ROC曲线,来计算截断值。得出影响术后肝转移血清AFP的截断值为22.43ng/ml。结论:1、术前AFP升高的胃癌在临床特征上与AFP正常的胃癌无明显差异。2、在病理特征方面,术前AFP升高的胃癌更容易出现脉管浸润,侵犯能力更强。3、术前AFP升高的胃癌的3年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PFS)均低于AFP正常的胃癌。术前AFP升高的胃癌的预后更差。4、分化程度对术前AFP升高胃癌与AFP正常胃癌的预后具有显着影响。5、术前AFP升高的胃癌术后更容易出现肝转移。6、本研究的截断值22.43ng/ml,对于确定术前AFP升高的胃癌的血清AFP数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周静娣,华馨,胡耀仁,高国生[6](2020)在《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在慢性肝病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慢性肝病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病患者341例,包括慢性肝炎88例、肝硬化97例、肝癌145例(初发60例、复发39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23例、手术和射频治疗后2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11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之间AFP和AFP-L3(%)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FP-L3(%)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癌(初发)患者血清AFP-L3(%)和AFP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28.384、9.913,P=0.001、0.019);两两比较显示肝癌(初发)患者血清AFP-L3(%)水平均高于肝炎、肝硬化患者(P均<0.05),血清AFP水平高于肝硬化患者(P<0.05),但AFP-L3(%)和AFP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均差异不大(P均>0.05)。肝癌复发患者AFP-L3(%)和AFP水平均显着高于肝癌手术和射频治疗者(P均<0.05)。肿瘤大小、TNM分期影响血清AFP水平(P均<0.05),但病因、肿瘤大小和数量、癌栓、CTP评分和TNM分期等多种病理因素均不影响血清AFP-L3(%)水平。血清AFP-L3(%)对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AFP(Z=2.637,P=0.008);AFP-L3诊断肝癌的最佳截断值为6.10%,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6.63%、61.29%。结论血清AFP异质体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其受病理因素的影响较小。为提高诊断效率,可通过大样本的验证建立可靠的Cut-off值。

侯佳影[7](2020)在《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文中提出目的: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血清、尿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本中hnRNP K表达水平,探讨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方法:(1)纳入的四组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经治的健康体检者组(HE组)50例、乙肝组(CHB组)43例、肝硬化组(HC组)35例及肝癌组(PHC组)53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血清、尿液样本中hnRNP K的表达含量,探讨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2)纳入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各15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hnRNP K在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venous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基因相对表达含量,深入讨论hnRNP K蛋白在PBMC样本中基因表达特征。结果:(1)血清hnRNP K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且HE组、HC组、CHB组结果高于HE组,其中CHB组数值最高,不同慢性肝病疾病各阶段的总体比较差异显着(H=10.25,P<0.01);PHC组绘制ROC曲线,在YI为0.412时,AUC=0.775,灵敏度(Sen)为0.769和特异度(Sp)为0.643。(2)尿液hnRNP K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且HE组、HC组、CHB组结果高于HE组,其中CHB组数值最高,整体比较差异显着(F=10.58,P<0.01);将PHC组各尿标本测得hnRNP K水平制作ROC曲线,在YI为0.286时的AUC=0.652,Sen和Sp分别为1.00和0.286。(3)结合血/尿hnRNP K比值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PHC的效用,在YI为0.398时,AUC=0.695,Sen和Sp分别为0.769和0.629。(4)血清AFP与血清hnRNP K平行及序列联合时诊断PHC的Sen和Sp均提高至90.62%;与尿液hnRNP K联合时的Sen和Sp提高至100%。(5)PBMC样本中的hnRNP K mRNA相对表达量在CHB组、HC组及PHC组表达上调且均高于HE组,以CHB组数值最高(P<0.05),总体分布及各组间比较后有差异(F=254.72,P<0.001)。结论:(1)PHC组中的hnRNP K在血清和尿液样本中表达上调,有较好的Sen和Sp;结合hnRNP K血/尿比值变化可辅助诊断PHC。(2)血清和尿液样本中hnRNP K表达结合血清AFP可提高PHC诊断的Sen和Sp。(3)四组研究对象PBMC中hnRNP K mRNA差异表达,进一步肯定了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

孙姣[8](2020)在《血清AFP、PIVKA-Ⅱ和AFP-L3对不同病因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异常凝血酶原(Prothromb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Ⅱ,PIVKA-Ⅱ)和甲胎蛋白异质体(Len sculinaris agglutinin-reactive AFP,AFP-L3)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效能在以往的研究中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肝癌病因多样性有关。因此,我们研究了 AFP、PIVKA-Ⅱ、AFP-L3对不同病因HCC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确诊的不同病因慢性肝病患者860例,良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共410例,HCC患者450例。肝硬化患者按病因分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HBV联合酒精诱导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5组。HCC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HBV-HCC)组、酒精性肝病相关肝癌(ALD-HCC)组、HBV联合酒精诱导HCC 3组。测量患者血清AFP、PIVKA-Ⅱ、AFP-L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三种标记物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不同病因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临界值。结果1.肝硬化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与病因相关,ALD、PBC和AIH组的血清PIVKA-Ⅱ水平都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HB患者和HBV联合酒精相关肝病患者在肝硬化进展到肝癌的过程中血清AFP、PIVKA-Ⅱ和AFP-L3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组与早期肝癌组、早期肝癌组与晚期肝癌组的3种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ALD患者,PIVKA-Ⅱ、AFP-L3在早期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晚期肝癌组的3种标志物水平均高于早期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HBV-HCC中,对于区分总体HCC(早期与晚期)与慢性肝病(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PIVKA-Ⅱ在单个肿瘤标志物检测中显示出最佳的诊断效能,敏感性:78.1%、特异性:95.7%、AUC:0.893。AFP与PIVKA-Ⅱ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37,高于单独检测或其他任意两种肿瘤标志物组合,进一步与AFP-L3联合,AUC下降。对于区分早期HCC与肝硬化患者,肿瘤标志物效能略下降,但单项检测仍以PIVKA-Ⅱ效能最高,敏感性:72.3%、特异性:94.0%、AUC:0.865,联合检测以AFP与PIVKA-Ⅱ组合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16。4.在鉴别早期ALD-HCC与肝硬化时,AFP、PIVKA-Ⅱ和AFP-L3显示出诊断性能的进行性下降,AUC分别为0.681、0.415和0.593,进一步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无助于诊断效能的改善。5.在HBV联合酒精诱导HCC中,对于区分总体HCC与慢性肝病(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AFP在单个肿瘤标志物检测中显示出最佳的诊断效能,敏感性:83.1%、特异性:83.3%、AUC:0.877。AFP与PIVKA-Ⅱ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916,高于单独检测或其他任意两种肿瘤标志物组合,进一步联合AFP-L3,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没有增加。对于区分早期HCC与肝硬化患者,肿瘤标志物效能略下降,但单项检测仍以AFP效能最高,敏感性:71.6%、特异性:90.0%、AUC:0.843,联合检测以AFP与PIVKA-Ⅱ组合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72。结论HCC的病因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PIVKA-Ⅱ、AFP分别在HBV-HCC、HBV联合酒精诱导HCC中诊断效能最好,二者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进一步联合AFP-L3诊断效能无显着提高。3种标志物对ALD-HCC诊断效果不佳。

张永寒[9](2020)在《巴塞罗那中期HBV相关肝细胞癌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5年中国肝癌发病数37.0万,发病率占第4位,死亡数32.6万,总体死亡率居第2位[1]。手术切除是中期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和根治希望的主要手段,但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仍使患者难以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率及根治机会。分析影响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因素,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巴塞罗那分期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期系统,针对不同分期推荐不同的首选治疗策略。但我国原发性肝癌病因多与乙肝病毒性肝炎相关,而欧美等以丙肝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相关,巴塞罗那分期在中国肝癌患者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验证,我国学者针对B期患者较多推荐手术切除治疗。通过探索对B期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探索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更加客观评估患者预后,使患者获得最大生存获益,减少治疗损害。目的探讨巴塞罗那分期中期肝细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按高危因素分为不同亚组,比较生存差异,为临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的50例行解剖性肝切除巴塞罗那分期中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与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甲胎蛋白、手术时间、Ki-67、CK19等因素对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总体生存情况截止至随访时间,死亡37例,存活13例。平均生存时间27.8±2.7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0%、32.0%。2.Ki-67、CK19抗原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Ki-67在细胞核中表达黄色或棕色颗粒,Ki-67高表达率为52.0%,CK19在肿瘤的细胞膜和胞质中表达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阳性表达率为44.0%。3.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总体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微血管侵犯、Ki-67表达与BCLC B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分别χ2=8.411,10.939,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微血管侵犯、Ki-67高表达是影响BCLC-B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别HR=0.445,0.399,均P<0.05)。4.Ki-67表达水平、MVI与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Ki-6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97,P<0.05),其他因素与Ki-67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VI阳性组与阴性组肿瘤直径(χ2=0.317,P<0.05)、血清AFP(χ2=0.3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与M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亚组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Ki-67低表达和无微血管侵犯为低危险组,Ki-67高表达或肿瘤微血管侵犯为危险因素组,两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2.152,P<0.05)。低危险组术后1、3生存率分别为84.2%、57.9%,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高危险组术后1、3生存率71.0%、16.1%,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结论1.微血管侵犯及Ki-67高表达是影响中期肝癌术后总生存率的高危因素。2.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MVI有无与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有关。

颜彦[10](2020)在《AFP、CA19-9、FER和PIVKA-Ⅱ联合检测在肝脏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通过分析筛选出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PHC)与良性肝病的最佳肿瘤标志物组合。评价此肿瘤标志物组合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与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此肿瘤标志物组合应用在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肿瘤转移及病理类型鉴别等方面的优势。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919例良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肝病、肝硬化、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的病例资料。对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入法筛选出鉴别诊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最佳肿瘤标志物组合。通过制作ROC曲线及比较曲线下面积来评估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诊断效能的差异,并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PHC临床分期、肿瘤转移、病理类型鉴别及监测肝癌术后复发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1、在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疾病时,诊断效能最佳的单项肿瘤标志物是AFP,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3。筛选出可用于鉴别诊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4项肿瘤标志物为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铁蛋白(FER)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PHC与肝良性疾病时,诊断效能最高的肿瘤标志物组合是AFP+CA19-9+FER(AUC=0.815)。此组合的诊断效能显着高于AFP(p=0.0409)。2、AFP+CA19-9+FER联合检测对PHC肿瘤未发生转移患者的鉴别诊断效能高于AFP(p=0.0021)。对肝癌早期患者的鉴别诊断效能也高于AFP(p=0.0214)。对肝癌晚期肿瘤发生转移患者的鉴别诊断效能与AFP无显着差异。AFP+CA19-9+FER联合检测对不同病理类型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有差异,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的鉴别诊断效能显着高于AFP(p=0.0002);对HCC-ICC混合型肝癌的鉴别诊断效能较高但与AFP相当;AFP+CA19-9+FER联合检测和AFP单项检测对肝内胆管癌(IC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均不佳。AFP+CA19-9+FER联合检测能弥补AFP单项检测对PHC术后复发的监测效果的不足。3、AFP+CA19-9+FER联合检测对HBV(+)患者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显着高于AFP(p=0.0238)。对HBV(-)患者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与AFP相当(p>0.05)。4、AFP+CA19-9+FER联合检测对AFP阴性患者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不佳(AUC=0.639)。5、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单项检测对鉴别诊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7.8%和91.3%,AUC为0.877。AFP+CA19-9+FER+PIVKA-II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AUC为0.916,显着高于AUCAFP+CA19-9+FER(p=0.0031)和AUCPIVKA-II(p=0.0264)。6、PIVKA-II单项检测对AFP阴性患者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为0.834。AFP+CA19-9+FER+PIVKA-II联合检测对AFP阴性患者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4.1%,AUC为0.917,显着高于AUCAFP+CA19-9+FER(p=0.0033)和AUCPIVKA-II(p=0.0476)。结论:1、AFP+CA19-9+FER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诊断效能高于AFP单项,对PHC转移、分期、病理分型有辅助鉴别作用,可弥补AFP单项在监测PHC术后复发方面的局限性,并有助于提高HBV(+)患者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2、AFP+CA19-9+FER+PIVKA-II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PHC与肝良性疾病特别是AFP阴性患者中PHC与肝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甲胎蛋白和三叶因子1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原发性肝癌组
        1.2.2 病毒性肝炎组
        1.2.3 肝硬化组
        1.2.4 健康对照组
    1.3 方法
    1.4 随访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血清AFP和TFF1水平
    2.3 血清AFP、TFF1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2.4 AFP与TFF1的相关性
    2.5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TFF1水平
    2.6 不同AFP和TFF1水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2.7 原发性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影响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3 讨论

(2)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主要中医临床症状
        2.3 肝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4 肝癌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1.1 肝癌患者性别分布
        4.1.2 肝癌患者年龄分布
        4.1.3 肝癌患者饮酒史及吸烟史
        4.1.4 肝癌患者既往肝脏疾病
        4.2 肝癌患者中医症状分布
        4.3 肝癌患者基本中医证型分布
        4.4 中医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的关系
        4.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4.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4.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4.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4.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5 讨论
        5.1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
        5.1.1 性别、年龄分布
        5.1.2 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
        5.2 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症状分布
        5.3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5.4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5.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5.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5.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5.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5.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6 小结
第二部分 从miRNA探讨原发性肝癌脾虚证的本质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对照组入选标准
    2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引物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2 总miRNA提取
        2.2.3 miRNA逆转录
        2.2.4 qRT-PCR实验
        2.2.5 qPCR数据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各组miRNA相对表达量
        4.2.1 肝郁脾虚证组与对照组比较
        4.2.2 脾虚湿困组与对照组比较
        4.2.3 肝郁脾虚组与脾虚湿困组比较
    5 讨论
        5.1 miRNA表达结果分析
        5.2 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5.2.1 肝郁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5.2.2 脾虚湿困证差异表达miRNA分析
        5.2.3 两证型差异miRNAs分析
        5.3 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
    6.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肝癌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MDM2启动子甲基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中IFNAR启动子甲基化对MDM2表达的影响及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的MDM2启动子甲基化的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PBMCs中MDM2启动子甲基化与氧化应激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4)血清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肝细胞癌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肝硬化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慢性乙型肝炎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健康人群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2 仪器与试剂
    2.1 血液标本的采集、处理及保存条件
    2.2 血清AFP和 PIVKA-II的检测设备及试剂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各组AFP和 PIVKA-Ⅱ水平比较
    4.3 各组AFP和 PIVKA-Ⅱ阳性率比较
    4.4 血清AFP和 PIVKA-Ⅱ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CC的 ROC-AUC比较
    4.5 AFP与 PIVKA-Ⅱ联合诊断的效能
    4.6 AFP阴性 HCC与 AFP阳性 HCC患者AFP和 PIVKA-II水平及阳性率比较
    4.7 AFP 阴性 HCC 组和AFP 阴性 LC 组以及CHB组之间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比较
    4.8 PIVKA-II在 AFP阴性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5 讨论
    5.1 AFP和 PIVKA-II在 HCC 组、LC 组和 CHB组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异
    5.2 血清AFP和 PIVKA-Ⅱ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5.3 PIVKA-II在 AFP阴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综述 原发性肝癌血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胃癌术前AFP升高在术后预后及发生肝转移中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实验组纳入标准
        2.2.2 对照组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3 资料搜集
    2.4 病例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术前 AFP升高组与术前 AFP正常组的临床特征
    3.2 术前 AFP升高组与术前 AFP正常组的病理特征
    3.3 术前 AFP升高组与术前 AFP正常组生存比较
    3.4 术前 AFP升高组与术前 AFP正常组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术前AFP阳性与术后肝转移的关系
    3.6 血清AFP水平影响预后的截断值
第四章 讨论
    4.1 胃癌
    4.2 AFPGC研究进展
    4.3 本研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的讨论
    4.4 本研究病理特征结果的讨论
    4.5 本研究生存比较的讨论
    4.6 本研究中AFP水平与术后是否出现肝转移关系的讨论
    4.7 本研究中AFP水平影响术后肝转移截断值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综述 AFP升高胃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清、尿液样本HNRNP K表达水平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1.2 试剂与仪器
        1.3 样本收集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数据处理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比较
        2.2 hnRNP K蛋白的2 条标准曲线
        2.3 四组研究对象血清hnRNP K表达差异
        2.4 血清hnRNP K诊断肝脏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ROC曲线
        2.5 尿液hnRNP K在四组研究对象的ROC曲线特征
        2.6 hnRNP K血/尿比在四组研究对象的ROC曲线特征
        2.7 血清AFP水平在CHB组、HC组和PHC组的ROC曲线特征
        2.8 血、尿液及血尿比值hnRNP K结合血清AFP的诊断价值
第二部分 PBMC中 HNRNP K基因表达水平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入组对象的基本信息
        1.2 操作器材和试剂
        1.3 实验相关内容
        1.4 qRT-PCR实时监测hnRNP K基因表达特征
    2.结果分析
        2.1 RNA质量评估
        2.2 熔解曲线
        2.3 扩增曲线
        2.4 HE组、CHB组、HC组和PHC组 PBMC中 hnRNP K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血清AFP、PIVKA-Ⅱ和AFP-L3对不同病因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巴塞罗那中期HBV相关肝细胞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巴塞罗那中期肝细胞癌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AFP、CA19-9、FER和PIVKA-Ⅱ联合检测在肝脏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仪器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在PHC与肝良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3.3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PHC与肝良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4章 讨论
    4.1 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在PHC与肝良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4.2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PHC与肝良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甲胎蛋白和三叶因子1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J]. 孙恒亮,濮忠建.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21(04)
  • [2]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D]. 潘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MDM2启动子甲基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D]. 王婧雯. 山东大学, 2021(12)
  • [4]血清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D]. 冯家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胃癌术前AFP升高在术后预后及发生肝转移中临床意义的研究[D]. 马国庆. 青海大学, 2021(01)
  • [6]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在慢性肝病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 周静娣,华馨,胡耀仁,高国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05)
  • [7]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D]. 侯佳影.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血清AFP、PIVKA-Ⅱ和AFP-L3对不同病因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D]. 孙姣. 山东大学, 2020(12)
  • [9]巴塞罗那中期HBV相关肝细胞癌预后分析[D]. 张永寒. 郑州大学, 2020(02)
  • [10]AFP、CA19-9、FER和PIVKA-Ⅱ联合检测在肝脏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颜彦.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