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农田地膜残留演化调查研究

地膜农田地膜残留演化调查研究

一、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演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惠通[1](2021)在《覆膜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冬小麦化肥氮归趋及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农田生态系统普遍缺乏的营养元素之一,施用氮肥是获得粮食高产的最有效方法。目前,由于不科学施肥所导致的农学、环境和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气候变化使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面临着水土资源受限,氮素利用率偏低等农业种植“短板”。因此,将合理施肥与地力提升有机结合,阻控农田肥料氮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维持农田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本地区亟待解决的主要科学与实践问题。本文以冬小麦-夏休闲栽培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示踪和氮素平衡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常规栽培、覆膜栽培和秸秆还田等3种栽培模式下肥料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活性氮损失等,查明旱地冬小麦田的肥料氮的归趋和主要损失途径,为防止农田化肥氮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本研究于2017~2021年在陕西省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进行,共种植4季冬小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等3种栽培模式为主区,不施氮、常规施氮(180 kg hm-2)和常规减氮20%(144 kg hm-2)等3个施氮量为副区。通过稳定同位素标记微区试验研究了旱作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下化肥氮的去向及氮肥利用率;通过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状况探讨旱地冬小麦减氮潜力;测定农田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和肥料氮在0~300 cm土壤剖面的分布探索肥料氮的损失途径和损失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土壤水热状况及栽培模式对肥料氮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对气态损失的影响,探索肥料氮的转化与损失机制。获得了以下几点结论:1.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施氮处理4季小麦平均籽粒产量、穗粒数和公顷穗数较常规栽培提高了8.95%~12.57%、2.45%~3.38%和0.46%~5.49%,相应的产量变异系数也比常规栽培降低。在3种栽培模式下,施用氮肥显着提高了冬小麦产量,144 kg hm-2(减氮处理)和180 kg hm-2(常规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着,表明了当地冬小麦田有一定的减氮潜力。施用氮肥降低产量的变异系数,覆膜和秸秆还田也有降低变异系数的趋势。2.地膜覆盖增加了耕层土壤的矿质氮含量,提高了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量、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肥料氮的表观利用率;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肥料氮的微生物固持(特别是第一季秸秆还田),降低了耕层矿质氮含量,减少了肥料氮的表观利用率。3.施氮和栽培措施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冬前分蘖期0~20 cm土层,并且各氮库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秸秆还田处理0~20 cm土层相较于常规栽培可以显着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微生物固持效应,降低了返青拔节期(关键期)0~60 cm土层硝态氮,抑制了作物对矿质氮的吸收。地膜覆盖可以显着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矿质氮在耕层的累积,同时促进了植物叶片氮同化酶活性,从而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与矿质氮的吸收。4.冬小麦田的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一个月内,并在施肥后两周内均能达到峰值,栽培和施氮对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有显着影响。施氮后土壤氨挥发直接受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受尿素水解和硝化作用控制,而氧化亚氮排放由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受硝化反硝化作用控制。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和累积损失量与施氮后的降水和温度有关。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常规栽培处理相比,地膜覆盖显着降低了土壤氨挥发积累量和肥料氮损失率,但增加了氧化亚氮排放潜势;秸秆还田促进了微生物的增殖,使相关的土壤氮转化(矿化、固定化和硝化作用)复杂化,各个过程发生互蚀作用(trade-off),因而对土壤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影响不显着。5.15N示踪试验表明,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是黄土高原雨养冬小麦田氮肥的主要去向,栽培方式对其影响显着。第一季植物吸收、土壤残留、氨挥发和未知肥料氮去向的比例分别为33.92%~46.32%、25.90%~41.18%、2.27%~3.14%和12.15%~28.28%。连续三季冬小麦种植后,氮肥累积利用率可达到44.00%~54.43%,仍有11.04%~26.89%的肥料氮残留在0~300 cm土壤剖面中。与常规栽培相比,覆膜栽培可以减少氨挥发和土壤硝态氮淋溶,增加土壤中的氮肥残留,减少未知去向肥料氮的比例,并有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之趋势。秸秆还田虽然增加了土壤中氮肥的残留,但降低了植物对肥料氮的吸收和氮肥利用率。在不同土壤氮组分的残留肥料氮中,土壤中残留15N以有机氮为主。15N示踪表明氨挥发只占农田氮肥损失很小部分,仍然有20%左右肥料氮未知去向,从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分布看,硝态氮的深层淋溶可能是未知肥料氮主要去向。6.不同栽培和施肥处理可以显着影响农田氮平衡。三季小麦田N平衡研究表明,不施氮处理的N亏缺量为91.4~186.2 kg hm-2,尤其是以地膜覆盖处理亏缺最严重。施用144~180 kg hm-2氮肥可补充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亏缺,并略有盈余,其中秸秆还田处理盈余最为明显,可以达到126.1~169.1 kg hm-2。总之,在供试条件下,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是化肥氮主要去向,土壤氨挥发不是化肥氮的主要损失途径,硝态氮的深层渗漏可能是未知化肥氮的主要去向。根据氮平衡与产量效应来看,当地的旱地冬小麦生产具有减氮20%的潜力。覆膜栽培具有增加吸收、减少肥料氮的氨挥发和硝态氮淋溶的作用,可以作为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选项。长期秸秆还田增加了化肥的残留和农田氮素平衡,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氮素的固持效应对产量的影响。

于显枫,赵记军,马明生[2](2021)在《不同厚度地膜对废旧地膜残留、回收影响及其使用选择概述》文中研究说明以已有研究文献为基础,概述了不同厚度地膜残留与回收的研究,并对地膜选择使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厚度地膜覆盖后地膜残留情况因作物不同而异,地膜越厚,残留量越低,达到一定厚度后,残留量差异并不显着,超过一定厚度后,由于单位面积残片质量增加,反而出现残留量增加现象。使用厚地膜可有效提高地膜可回收性,但当地膜达到一定厚度后,其回收率差异并不显着;机械化回收是趋势所向,除注重地膜强度外,也要考虑地膜厚度影响。在农业生产中,选择使用的地膜偏薄或偏厚均不适宜,大多学者建议的厚度介于0.008~0.012 mm,具体应统筹考虑地膜覆盖效益与生态效益最优效应选择使用。

谷贞达[3](2020)在《残膜量与残膜分布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覆膜种植技术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覆膜技术的节水、保温、增产等优点,使得全球农作物产量大大提升,该技术适用于我国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在节约农业用水量的同时又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我国引用该技术于农业生产已近30年,适用地区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拓展到南方高山、冷凉地区、适用作用已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但随着塑料地膜使用面积的增多,土壤中塑料膜的残留量逐年增加,造成土壤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地膜主要采用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合成,分子结构稳定,降解周期长达200年,这就使得土壤中地膜残留量每年都在积累。不断积累的残膜混在土壤中,破坏土体原有的结构,残膜对耕作层土壤水入渗以及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开展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设置残膜量不同分布研究其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实验于2016年至2017年在石河子大学现代节水灌溉实验站进行。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中残膜的存在会减缓土体中水分的入渗速度,并且随着土壤中塑料薄膜的增加,不同时间点的土体入渗速度减缓。当残膜量超过79.2 kg/hm2时,对土壤入渗速率的阻隔作用比无残膜土壤更为显着,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较无残膜土壤显着降低。(2)在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当残留膜量超过79.2 kg/hm2时,残留膜量对土壤湿润前沿运动的阻挡作用更加明显;在逐层减小分布的情况下,当残膜量超过39.6 kg/hm2时,残膜量对土壤润湿锋面运动的阻挡作用较为明显。在相同数量的残留塑料膜下,逐层减少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大于均匀分布的影响。(3)对于土壤入渗率的Kostiakov模型,残膜存在的土壤同样适用。随着残膜量的增加,Kostiakov模型拟合参数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变大,拟合效果较比无残膜土壤变差。逐层递减分布较比均匀分布的拟合参数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大,说明逐层递减分布对土壤入渗率的Ko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比均匀分布的拟合效果差。对于土壤湿润锋迁移的幂函数模型,残膜存在的土壤也同样适用;随着残膜量的增大,拟合参数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变大,拟合效果较比无残膜土壤变差。逐层递减分布较比均匀分布的拟合参数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大,说明拟合效果比均匀分布的拟合效果差。(4)随着不同土层薄膜的增加,土壤浅层(025 cm)土壤含水率明显增加。土壤水分大量分布在上层土体中,而下层土体水分分布很少,随着残膜量的增大,上层土壤含水率较比无残膜土壤的增大幅度就越大,较低的土壤水分含量也大于没有残留膜的土壤。在上层土壤(010 cm)中,均匀分布和逐层递减分布的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没有残留膜的土壤。,在中层土体(1020 cm),均匀分布和逐层递减分布的土壤含水率先后小于无残膜土壤,下层土体(2030 cm),均匀分布和逐层递减分布的土壤含水率都小于无残膜土壤。逐层递减分布在上中层土壤的土壤含水率整体上大于均匀分布,逐层递减分布在中下层土壤的土壤含水率整体上小于均匀分布。(5)土壤的平均日蒸发量呈先减小再波动最后缓慢减小的趋势,且残膜量在小于158.4 kg/hm2时,日蒸发量的变化趋势与正常土壤无显着性差异。当残膜量大于158.4kg/hm2时,平均日蒸发量变化趋势先减小再增大,几经浮动后缓慢减小,较比无残膜土壤差异显着,蒸发后期会赶超无残膜土壤。这表明残膜的存在使土壤蒸发缓慢而不稳定。当残留膜量大于158.4 kg/hm2时,该差异比正常土壤差异更大。随着残膜量的增加,残膜量越大,降低效果越显着。当残留膜量大于79.2 kg/hm2时,累积蒸发量显着下降;残留膜量越大,降低的效果越显着。(6)逐层递减分布在蒸发初期和后期对平均日蒸发量的阻滞大于均匀分布,蒸发中期小于均匀分布,同时较比均匀分布,逐层递减分布变化浮动更大,而残膜均匀分布的平均日蒸发量变化相对逐层递减分布平缓一些。在蒸发前期,逐层递减分布比均匀分布蒸发快,蒸发中后期,均匀分布较比逐层递减分布蒸发快。(7)对于累积蒸发量的Rose模型,随着残膜量的增大,相对均方根误差和拟合参数的标准差逐渐增大,这表明土壤中存在残膜时,土壤的累积蒸发量对Rose模型拟合效果差。逐层递减分布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参数的标准差大于均匀分布,这说明逐层递减分布情况下土壤累积蒸发对Rose模型的拟合效果要差于均匀分布。

钟哲[4](2020)在《旱地双垄地布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指出覆垄沟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雨养农业中,但传统地膜覆盖易导致碎片化和土壤污染,为了探明一种可替代材料的可行性,在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安家沟流域气象园外开展了旱地双垄不同材料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试验。试验设有防草地布+地膜覆垄(MB)、防草地布覆垄(DB)和裸地起垄(CK)三种处理,分析了不同覆垄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了防草地布替代塑料地膜覆垄在生态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表层5 cm土层土壤水分日变化呈复杂波形,受不同覆垄处理和季节性天气变化的影响显着;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日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平均1.20 mm/d),春季次之(1.03 mm/d),秋季最小(0.79 mm/d),各处理全年水分净收获总量为DB最大(24.9 mm),MB略低(21.5 mm),CK最小(11.4 mm)。(2)0~20 cm土层的水分年变化主要受降雨、露水和蒸发强度的影响,表现为春冬干、夏秋湿的特点,在11月至翌年2月期间MB和DB覆垄处理土壤水分净损失量要高于CK裸地垄,而在5~9月份覆垄处理土壤储水净增量为DB最大(36.35 mm),MB次之(30.73mm),CK最小(16.3 mm);此外MB和DB覆垄能明显加快雨露叠加,增加垄沟处的土壤储水量,而CK条件下叠加效应弱,且深层土壤对降雨不敏感,具有滞后性,但随着连续降雨的发生,表层土壤储水量加大,这种滞后性逐渐减弱。(3)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MB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0~30 cm各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在5、15、3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6.2%、39.5%、25.7%,并且相较于DB覆盖,MB覆盖更能补给深层土壤的水分含量,保水作用更加显着,有利于改善作物水分供应情况,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4)MB覆垄处理下马铃薯的出苗率、株高、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均明显高于CK处理,MB处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9855 kg/hm2较CK处理增产40.1%,DB处理的折合产量为23290kg/hm2较CK处理增产9.3%;覆垄处理能一定程度地影响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MB覆垄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63.37 kg·mm-1·hm-2,DB次之为51.90 kg·mm-1·hm-2,CK最低为51.61 kg·mm-1·hm-2,相较于CK处理,MB和DB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22.8%、0.6%。同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的节水增产效果要高于传统种植模式,而不同覆垄措施的节水增产效果有所差异,MB、DB和CK三种处理下的节水率分别为26.9%、11.1%和9.8%,增产率分别为36.8%、12.5%和11.0%,其中MB覆垄处理的节水增产效果最为显着,单位马铃薯的生产节水量和增产量分别达到了0.058 m3/kg、1.71 kg/m3。(5)防草地布+地膜覆垄措施能有效提高土壤储水量、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在节水增产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并相较于普通地膜,防草地布具有使用年限长、韧性强、环境污染小、渗水性好、多年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因此使用防草地布+地膜替代普通地膜覆垄能大大减少残膜对耕地的污染,符合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梁长江[5](2019)在《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污染评估方法与技术》文中认为覆膜技术具有增温、保熵、节水、增产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是作物收获后遗留的残膜得不到及时清理,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降低土壤含水率,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最终使作物减产。因此,快速准确地评估田间残膜污染分布情况,对于指导田间残膜捡拾精准作业,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针对传统评估方法劳动强度高、效率低等缺点,本文创新地提出了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污染评估方法,研究了田间残膜污染分布特点和残膜图像识别方法,建立了田间残膜污染分布数学模型,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田间残膜图像的信息采集与特性。搭建了基于无人机的残膜图像采集系统,采集了不同时期烟田残膜图像,分析了残膜图像的预处理方法,利用灰度插值法对残膜图像进行畸变矫正,对比分析了不同模板不同滤波方法对图像的滤波效果,发现3×3中值滤波效果最好。(2)基于无人机的残膜图像分割算法研究。为避免光照对残膜识别精度的影响,统计与分析了阳光直射区与阴影区残膜和土壤的RGB与HSV颜色分量灰度值,发现B分量阴影区残膜介于直射区土壤与阴影区土壤灰度值之间;S分量直射区与阴影区残膜低于背景灰度值。分别对B和S分量进行手动阈值法、迭代阈值法、最大类间方差法、最大熵值法、K-mean均值聚类法和基于脉冲神经网络法分割对比,发现:B分量可从背景中分割出直射区残膜,不能分割出阴影区残膜;S分量可从背景中出分割出直射区和阴影区残膜;基于S分量的脉冲神经网络法分割效果较好,最大类间方差法和迭代阈值法效果次之。根据阳光直射和不同作物生长时期田间残膜分布特点,建立了不同的田间残膜识别方法,其平均识别率为87.42%。(3)研究了田间残膜污染分布特点。利用随机抽样法和梅花点采样法对毕节市典型烟区的残膜污染情况进行调研,得到残膜污染分布特点:随着覆膜年限增加,010cm土层残膜增长量最为显着,1025cm土层残膜质量稳定增长;平均残膜数量为48.72片/m2,平均残膜质量为18.549g/m2,由上而下三个土层内残膜数量分别为10.38片/m2、26.1片/m2、12.24片/m2,残膜质量分别为11.34g/m2、5.57g/m2、1.639g/m2;覆膜年限越久、土层越深残膜破碎度越小,覆膜16年的农田,残膜破碎度分别为:1.567、0.946、0.430、0.348、0.332、0.237。(4)研究了田间残膜污染分布数学模型。利用Origin软件对残膜分布调研数据进行了函数拟合分析发现:各土层残膜质量和数量与覆膜年限的拟合度高于97%;同一覆膜年限下,表层残膜质量与残膜总质量的拟合程度高于85%。依据拟合函数构建残膜污染分布数学模型,制定毕节市烟田残膜污染等级,小于6g/m2视为1级污染,613g/m2视为2级污染,1318g/m2视为3级污染,1823g/m2视为4级污染,2328g/m2视为5级污染,大于28g/m2视为6级污染。(5)基于图像信息的残膜污染评估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图像信息的残膜污染分布计算方法,引入权重Q,建立了基于无人机的残膜污染分布数学模型,利用田间试验验证该数学模型,制定了基于无人机图像信息的残膜污染评价标准,实现了田间残膜污染的快速准确评估。

赵岩,陈学庚,温浩军,郑炫,牛琪,康建明[6](2017)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地膜覆盖栽培在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我国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超过2 000万hm2,为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覆膜年数和覆膜面积的不断增加,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步增多,残膜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对现阶段国内外残膜回收技术及装备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播前、苗期和秋后收膜的代表机型及其优缺点,最后概述了国外关于农膜回收和治理的政策法规,简述了国家和部分省区的残膜污染治理政策,对目前本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残膜污染治理技术及方案。

王志超[7](2017)在《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及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膜覆盖技术自引入中国以来,由于其增产、节水、保墒等优点,经过几十年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艺技术。与此同时,由于农膜残留回收技术和机制不完善,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且残留农膜较难分解,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对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及作物产量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然而,目前对于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研究仍较少,机理仍不清楚。特别是农膜残留对土壤物理及水力性质、土壤水分运移等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野外调研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内蒙古河套灌区的残膜分布特性;通过设置不同残膜量(0、50、100、200、400 kg/hm2)、不同残膜位置、不同土壤质地等因子对土壤结构变化、土壤水力特性、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模型构建、土壤水分入渗及蒸发特性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本研究,可为残膜存在条件下合理灌溉制度的制定,优良种植制度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河套灌区近10年来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均呈跨越式增长,分别增长了 125.81%和147.62%;而典型研究区更是增长了 240%和265.81%,然而单位面积覆膜量却下降了 8.82%和7.08%。不同覆膜年限和灌水方法显着影响农膜残留强度R和破碎率D(P<0.05),其中覆膜5年、10年、20年后的残留强度R平均比覆膜2年分别增长了 80.14%、163.70%、273.64%,破碎率D平均比覆膜2年分别增长了 20.97%、38.14%、60.20%;滴灌覆膜与地面灌溉覆膜相比残留强度R平均提高了 42.92%,破碎率D平均提高了 20.01%。农膜残留主要集中在土壤0~10 cm土层内,占64.89%;典型研究区面积为0~4 cm2和4~20 cm2的残膜占总残膜量的58.86%,且随着覆膜年限增加,下层残膜量占总残膜量的比重逐渐增加,而不同灌水方法对残膜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不大。(2)当农膜残留量增加后,二值化后的CT图像显示片状黑斑面积明显增加,并与残膜量呈比例关系,其中400 kg/hm2处理黑斑面积是无膜处理的19倍。随着残膜量的逐渐增多,两种质地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当残膜量达到100kg/hm2时,砂壤土饱和导水率比无膜处理降低了41.37%,对于砂土,饱和导水率随残膜量增加的下降趋势没有砂壤土那么明显,整体呈缓慢减小态势;不同处理的Boltzmann参数λ值均随土壤含水率的升高呈减小的变化趋势。(3)随着土壤中残膜量增多,土壤保水能力逐渐呈降低趋势,且这种差异在砂壤土和壤土中呈显着性(P<0.05);随着残膜量的增加,壤土和砂壤土持水特性逐渐变差,特征曲线有逐渐向砂土靠拢的趋势。低吸力段(主要排大孔隙土壤水)的当量孔径体积占比增大,而高吸力段(主要排中小孔隙土壤水)的当量孔径体积占比则减小。通过对RPF-SWCC模型参数估计,显示随残膜量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呈降低趋势,且RPF-SWCC模型拟合精度总体上高于van Genuchten(VG)、Brooks-Corey(BC)及 Log normal distribution(LND)等常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对高含残膜量处理,RPF-SWCC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几何平均数及决定系数R2均优于常用模型,可见构建的RPF-SWCC模型能较好地应用于含残膜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拟合。(4)随着土壤中残膜量增多,砂壤土和砂土入渗速率变慢,土壤湿润锋运移相同距离所需时间均显着增加;相同入渗时间内累积入渗量随残膜量增加均显着减小(P<0.05);残膜量增加导致蒸发速率、累积蒸发量都显着减小(P<0.05),且不同残膜量对砂壤土的影响大于砂土。对4个主要的土壤水分入渗及蒸发模型进行拟合后,结果显示Kostiakov和Philip入渗模型均能较好模拟残膜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其中Philip入渗模型拟合精度高于Kostiakov入渗模型,且对砂土中农膜残留的适应性更好;Black蒸发模型随着残膜量增加拟合精度下降,而Rose蒸发模型受残膜量的影响较小,更适合于农膜残留土壤累积蒸发量估算。(5)残膜埋深越深滴灌结束时湿润范围越小,残膜区湿润体曲线呈不规则现象;残膜区水分入渗速率明显低于对应其他处理该层的入渗速率(P<0.01);另外残膜区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无残膜区,并且随着残膜埋深增加,土体内最高含水率呈增加趋势,且不同滴头流量处理不同残膜埋深对滴灌入渗的影响相似。故残膜在土壤中埋深位置的不同对滴灌入渗有较大的影响,掌握残膜在土壤中不同位置对入渗的影响对于制定残膜存在下合理灌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唐文雪,马忠明,魏焘,连彩云[8](2016)在《不同厚度地膜连续覆盖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连续4年对玉米田分别进行0.006 mm、0.008 mm(CK)、0.010 mm、0.012 mm厚地膜覆盖处理。结果表明:1040 cm土层,随着地膜厚度的增加,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降低。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容重比0.008 mm(CK)分别降低了1.25%、2.43%,而0.006 mm处理比CK提高0.76%。2玉米播种至大喇叭口期,0.006 mm、0.010 mm、0.012mm处理05 cm土层分别日均土壤温度比CK提高-0.90℃、0.23℃和0.40℃;510 cm比CK提高-0.50℃、0.19℃和0.28℃。且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3在灌水第25 d,0100 cm土层,0.006mm、0.008 mm、0.010 mm、0.012 mm处理土壤储水量分别为166.73 mm、170.42 mm、190.00 mm、195.97 mm,比灌水第5 d分别下降46.81%、45.75%、39.32%、37.62%。4在030 cm土层,残留地膜量浅层显着多于深层,面积小于4 cm2小块膜片数显着多于面积为425 cm2和≥25 cm2的中、大膜块。0.006 mm、0.008 mm、0.010mm、0.012 mm处理4年累计残膜量分别为79.03 kg/hm2、57.68 kg/hm2、50.32 kg/hm2、53.58 kg/hm2,0.006 mm处理残留量显着高于CK。综合分析连续覆盖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0.008 mm以上的地膜。

李丽霞,王智华[9](2016)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地膜残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准确掌握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土壤残膜的分布特征,科学制定棉田地膜污染防治对策,在黄河三角洲棉花主产区东营市开展了棉田地膜调查与残留监测研究,选择5个典型棉田进行取样,测定土壤中的残膜数量、分布密度及残膜面积等。结果表明:20年以上棉田的土壤地膜残留量为18.8453.53 kg/hm2,地块间差异较大。地膜残留密度(22.534.0)万块/hm2;残膜大小差异较大,25 cm2以上的残膜占残膜总块数的94.1%,100500 cm2的残膜占一半以上,500 cm2以上的大片残膜约占21.0%。黄河三角洲棉区,土壤中地膜残留以"残块大、厚度薄、回收难"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向深土层迁移的可能,生态风险较高。

周昌明[10](2016)在《地膜覆盖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普通地膜覆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已越来越严重,用环保地膜代替普通地膜覆盖用于农业生产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探究环保地膜更加有效的覆盖种植方式,试验于2013年和2014年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灌溉试验站进行,采用液态地膜(YM)、降解地膜(JM)和普通地膜(DM)3种地膜与平地全覆盖(1)、垄沟半覆盖(2)和连垄全覆盖(3)3种种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与裸地平地种植方式(CK)作为对照,探讨了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以及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YM、JM和DM处理下垄上土壤温度525 cm均高于CK对照处理,其中整体保温增温效果表现为:DM>JM>YM>CK,垄沟半覆盖、连垄全覆盖种植方式>平地全覆盖种植方式。对根区土壤温度研究发现,3种地膜覆盖YM2、YM3,JM2、JM3和DM2、DM3处理下土层525 cm土壤平均温度均低于CK对照处理,充分说明了根区土壤温度与覆盖种植方式的关系,垄沟种植沟内的温度低于平地种植下的温度。2.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各个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层0200 cm土壤整体含水量,其中JM和DM处理保水保墒效果显着。对不同种植方式研究发现,2 a试验均表现为垄沟全覆盖条件下土层02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保水保墒效果最佳。对夏玉米生育期土壤蒸发研究表明,在夏玉米营养生殖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YM、JM、DM处理下土壤蒸发量两年平均较CK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在环保地膜中JM3处理下土壤减少蒸发的效果最为显着。3.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降低了土层050 cm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并促进了土层050cm土壤养分平均含量的提高,其中JM和DM处理与CK对照差异显着。对土层0200cm土壤硝态氮研究发现,各处理土层0200 cm土壤平均硝态氮含量随着播种后天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在播种后2060 d硝态氮含量减小程度最为显着,60120d减小程度较为平缓。9种覆盖处理土层0200 cm土壤平均硝态氮累积量显着高于CK处理(P<0.05),其中YM3、JM3、DM3累积土壤硝态氮量最大,且随着播种后天数的增加,硝态氮峰值向深层入渗明显。对成熟期氮素整体累积量研究得出,各个处理下夏玉米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累积吸收量均高于CK对照处理,其中YM3、JM3、DM3处理累积量最大,且在成熟期氮素累积吸收量在不同部位的分配情况分别表现为:果>叶>茎>根。4.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各覆盖处理夏玉米株高值、叶面积值和干物质重均高于CK对照处理,其中YM处理夏玉米株高值、叶面积和干物质重均显着低于JM和DM处理。YM、JM和DM处理均提高了040 cm土层夏玉米根系密度。40100 cm土层处,根系出现衰老断层现象,CK对照表现尤为明显,覆盖处理具有减缓下层根系密度降低的效果。不同覆盖处理2 a玉米根系参数均高于CK对照处理,且差异显着(P<0.05),其中普通地膜与降解地膜表现情况相似,液态地膜效果不及降解地膜。环保地膜中连垄全覆盖处理(JM3)能更有效的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5.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液态地膜覆盖YM1、YM2、YM3处理夏玉米产量分别较CK对照增加了1.86%、11.12%、21.63%,且YM2、YM3处理与CK对照差异显着(P<0.05);降解地膜覆盖JM1、JM2、JM3处理夏玉米产量分别较CK对照增加了13.99%、19.58%、35.65%;普通地膜覆盖DM1、DM2、DM3处理分别较CK对照增加了19.16%、27.26%、45.33%,均与CK对照差异显着(P<0.05)。其中,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覆盖下果穗重、果穗长、果穗粗及百粒重等均显着高于CK对照处理。垄沟种植方式各产量组成部分要显着高于平地全覆盖种植和垄沟半覆盖种植方式。对水氮利用效率研究发现,不同覆盖处理2 a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CK对照处理。在3种地膜覆盖中,YM处理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显着低于DM和JM处理(P<0.05)。其中DM3、JM3、YM3处理下的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在环保地膜中,JM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覆盖效果最佳。6.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土壤温度、水分和养分以及经济效益6方面的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连垄全覆盖的效果优于垄沟半覆盖,最差为平地全覆盖;普通地膜的效果比降解地膜和液态地膜好;环保地膜处理中,降解地膜连垄全覆盖的综合评价最高。由此可见,3种覆盖材料中,YM覆盖处理对土壤特性还是对夏玉米生长产量的影响均低于JM和DM处理。JM处理集水保墒、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等效果与DM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显着,对于3种种植方式而言,降解地膜连垄全覆盖处理(JM3)在集水保墒、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等效果上显着高于垄沟半覆盖和平地全覆盖种植方式,本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环保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及地膜选择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演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演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覆膜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冬小麦化肥氮归趋及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麦氮素吸收
        1.2.2 肥料氮在土壤中转化与残留
        1.2.3 氮素损失
        1.2.4 栽培模式对土壤氮转化与肥料氮归趋的影响
        1.2.5 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对栽培及施肥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方法
        2.1.3 计算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籽粒产量
        2.2.2 穗粒数
        2.2.3 公顷穗数
        2.2.4 千粒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方法
        3.1.3 计算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素吸收量
        3.2.2 氮肥表观利用率
        3.2.3 氮素收获指数
        3.2.4 氮同化酶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冬小麦田土壤活性氮库及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方法
        4.1.3 计算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含水量
        4.2.2 土壤地温
        4.2.3 土壤铵态氮
        4.2.4 土壤硝态氮
        4.2.5 土壤水溶性有机氮
        4.2.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4.2.7 水分、温度和土壤活性氮库与作物吸氮量间的关系
    4.3 讨论
        4.3.1 栽培和施肥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4.3.2 栽培和施肥对土壤活性氮的影响
        4.3.3 土壤水分、温度和活性氮库对作物吸氮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冬小麦田土壤气态氮损失对栽培及施肥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方法
        5.1.3 计算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栽培和施肥对氨挥发通量、累积量及氮肥NH_3损失率的影响
        5.2.2 栽培和施肥对氧化亚氮通量、累积量及氮肥N_2O损失率的影响
        5.2.3 栽培和施肥对土壤活性氮与可溶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5.2.4 栽培和施肥对土壤湿度与温度的影响
        5.2.5 土壤活性氮、碳与土壤NH_3挥发、N_2O排放的关系
    5.3 讨论
        5.3.1 栽培和施肥对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5.3.2 气候对氨挥发及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5.3.3 N、C的输入和地膜覆盖对土壤N的转化及活性氮流失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冬小麦收获后土壤剖面中的矿质氮分布及淋失风险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测定方法
        6.1.3 计算方法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小麦收获后土壤剖面矿质氮残留量
        6.2.2 小麦收获后土壤剖面残留~(15)N矿质氮含量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冬小麦田的氮素归趋、平衡及其调控措施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
        7.1.2 测定方法
        7.1.3 计算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小麦对土壤氮素和肥料的吸收
        7.2.2 氮肥在土壤中残留特性
        7.2.3 氮肥的氨挥发损失
        7.2.4 未知肥料氮去向
        7.2.5 大气氮素混合沉降月动态变化
        7.2.6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夏休闲生产系统氮平衡
    7.3 讨论
        7.3.1 肥料氮去向
        7.3.2 氮肥利用率
        7.3.3 氮平衡
    7.4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厚度地膜对废旧地膜残留、回收影响及其使用选择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不同厚度地膜对残留的影响
2 不同厚度地膜对回收的影响
3 不同厚度地膜的使用选择
4 结语

(3)残膜量与残膜分布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地膜的使用、残留现状及原因分析
        1.2.2 地膜残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地膜残留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1.2.4 地膜残留对作物的影响
        1.2.5 地膜残留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1.2.6 地膜残留的防治与对策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残膜量设计
        2.3.2 残膜分布设计
        2.3.3 残膜尺寸设计
    2.4 观测指标和方法
        2.4.1 土壤入渗率测定
        2.4.2 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
        2.4.3 湿润锋迁移深度
        2.4.4 土壤含水率
    2.5 模型拟合
        2.5.1 土壤水分入渗的Kostiakov模型
        2.5.2 湿润锋迁移深度模型
        2.5.3 土壤累计蒸发量的Rose模型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残膜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3.1 残膜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3.1.1 残膜量对土壤水分入渗率的影响
        3.1.2 残膜量对土壤湿润锋的影响
    3.2 残膜的分布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3.2.1 残膜在不同分布情况下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
        3.2.2 不同残膜分布对土壤入渗湿润锋迁移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残膜含量及其分布对土壤入渗前后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1 残膜量对土壤入渗前后含水率的影响
    4.2 残膜分布对土壤入渗前后含水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残膜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1 不同残膜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1.1 不同残膜量对土壤平均日蒸发量的影响
        5.1.2 不同残膜累积量对土壤累积蒸发量的影响
    5.2 不同残膜分布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2.1 不同残膜分布对土壤平均日蒸发量的影响
        5.2.2 不同残膜分布对土壤累积蒸发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旱地双垄地布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沟垄集雨种植技术
        1.2.2 沟垄集雨系统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3 沟垄集雨系统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4 残膜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进展
        1.2.5 新型覆盖材料-防草地布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和数据采集
        2.2.1 小区试验方案
        2.2.2 田间试验方案
    2.3 数据处理与方法
        2.3.1 土壤储水量
        2.3.2 露水量计算
        2.3.3 雨水保存率
        2.3.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2.3.5 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2.3.6 资料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双垄地布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土壤性质
        3.1.1 土壤物理性质
        3.1.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2 气象要素分析
    3.3 土壤水分日变化特征
    3.4 土壤水分年变化特征
    3.5 不同覆垄处理对降雨叠加效应的影响
    3.6 不同覆垄条件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显着性分析
        3.6.1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6.2 显着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布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马铃薯生育期气象要素
    4.2 不同覆垄对马铃薯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4.3 不同覆垄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4.4 不同覆垄对马铃薯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不同覆垄对节水增产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草地布+地膜代替普通地膜的可行性分析
    5.1 防草地布+地膜覆垄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2 防草地布+地膜覆垄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5.3 防草地布+地膜对生态经济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污染评估方法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无人机农田信息获取和监测研究现状
        1.2.2 基于图像信息的地膜识别研究现状
        1.2.3 残膜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无人机的残膜图像采集及图像预处理
    2.1 残膜信息采集软硬件系统
        2.1.1 残膜图像采集硬件系统
        2.1.2 残膜信息采集软件系统
    2.2 无人机田间残膜图像信息采集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图像获取
    2.3 图像预处理
        2.3.1 图像预处理介绍
        2.3.2 图像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残膜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3.1 残膜图像颜色空间
        3.1.1 图像颜色分量
        3.1.2 残膜图像颜色分量分析
    3.2 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分割方法
        3.2.1 分割算法理论
        3.2.2 残膜图像不同颜色分量分割方法比较
        3.2.3 基于无人机的残膜识别算法
    3.3 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识别率
        3.3.1 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识别率计算方法
        3.3.2 基于无人机的残膜识别率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残膜污染评估方法研究
    4.1 残膜污染评估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3 采样点的选择
        4.2.4 残膜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4.2.5 残膜统计
    4.3 残膜污染分布特点
        4.3.1 不同覆膜年限残膜数量分布
        4.3.2 不同覆膜年限残膜质量分布
        4.3.3 残膜破碎度
    4.4 残膜调研数据拟合及数学模型建立
    4.5 烟地残膜污染评价等级
    4.6 基于无人机图像信息的残膜污染
        4.6.1 基于无人机图像信息的残膜污染分布计算方法
        4.6.2 基于无人机的残膜污染数学模型
        4.6.3 基于无人机图像信息的残膜污染验证
        4.6.4 基于无人机图像信息的残膜污染评价标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国内外残膜回收装备特点
2播前残膜回收机械
3苗期地膜回收技术与装备
4秋后残膜回收技术与机械
    4.1秋季残膜回收机研究进展
    4.2秋后残膜回收农艺措施
5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政策分析与建议
    5.1国外农膜污染治理相关的措施
    5.2国内农田残膜污染相关的政策措施
    5.3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的建议
        5.3.1用降解膜替代普通不可降解地膜
        5.3.2做好普通地膜的机械化回收
6结论

(7)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膜的使用、残留现状及原因分析
        1.2.2 农膜残留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农膜残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 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1.2.5 农膜残留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1.2.6 农膜残留的防治与对策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膜残留时空分布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农膜残留指标计算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内蒙古河套灌区及典型研究区地膜覆盖现状分析
        2.3.2 覆膜年限及灌水方法对农膜残留强度和破碎率的影响
        2.3.3 覆膜年限及灌水方法对残膜在土壤中分布的影响
        2.3.4 覆膜年限及灌水方法对残膜碎片面积的影响
    2.4 结论
3 农膜残留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3.2.2 土壤结构测量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CT断层扫描技术分析残膜在土壤中的形态特征分析
        3.3.2 基于CT断层扫描技术分析不同残膜量土壤结构特征
        3.3.3 基于CT断层扫描技术分析不同残膜量土壤孔隙比重
    3.4 结论
4 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饱和含水率的影响
        4.3.2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毛管持水率的影响
        4.3.3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田间持水率的影响
        4.3.4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毛管孔隙率的影响
        4.3.5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总孔隙率的影响
        4.3.6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4.3.7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Boltzmann参数的影响
    4.4 结论
5 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5.2.3 测定及计算项目
        5.2.4 模型描述和构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残膜量对同种质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5.3.2 相同残膜量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5.3.3 农膜残留对土壤当量孔径的影响
        5.3.4 农膜残留条件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参数估算及评价分析
    5.4 结论
6 农膜残留对土壤垂向一维水分运移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6.2.3 入渗和蒸发模型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入渗湿润锋的影响
        6.3.2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6.3.3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入渗后含水率的影响
        6.3.4 农膜残留对不同质地土壤蒸发的影响
        6.3.5 农膜残留条件下土壤入渗和蒸发模型分析
    6.4 结论
7 农膜残留对滴灌条件下不同残膜埋深土壤二维入渗的影响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农膜残留对滴灌条件下不同残膜埋深土壤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7.3.2 农膜残留对滴灌条件下不同残膜埋深土壤入渗速度的影响
        7.3.3 农膜残留对滴灌结束土体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7.4 结论
8 主要结论与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不同厚度地膜连续覆盖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测定
        1.3.2 土壤容重测定
        1.3.3 土壤紧实度测定
        1.3.4 土壤温度测定
        1.3.5 地膜残留量测定
        1.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厚度地膜连续覆盖对土壤容重和紧实度的影响
    2.2 不同厚度地膜连续覆盖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
        2.2.1 对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2.2.2 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2.3 不同厚度地膜连续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3.1 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变化
        2.3.2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2.4 不同厚度地膜连续覆盖对地膜残留的影响
        2.4.1 对地膜残留量的影响
        2.4.2 对地膜残留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9)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地膜残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残膜收集与处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田地膜残留数量的变化
    2.2 棉田地膜残留特征的变化
3 结论
4 建议与对策
    4.1 应完善农用地膜标准、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促进地膜的回收和再利用
    4.2 建立持续的残膜污染调查机制,加强农艺与机械研发,促进地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10)地膜覆盖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普通地膜覆盖的研究现状
        1.3.2 可降解地膜研究进展
        1.3.3 液态地膜研究进展
        1.3.4 集雨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
        1.5.1 不同处理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1.5.2 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1.5.3 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1.5.4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3.2 土壤蒸发的测定
        2.3.3 土壤温度的测定
        2.3.4 土壤硝态氮测定
        2.3.5 玉米干物质重和含氮量测定
        2.3.6 玉米生长指标的测定
        2.3.7 玉米光合的测定
        2.3.8 玉米产量测定
        2.3.9 相关计算公式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玉米生育期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3.1 降解规律
        3.1.1 降解地膜降解速度的比较
        3.1.2 液态地膜的降解
    3.2 对生育期进程的影响
        3.2.1 对出苗率的影响
        3.2.2 对生育期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1 垄上温度对比研究
        3.3.2 根区内整个生育期平均地温变化
        3.3.3 根区土壤温度日变化
        3.3.4 根区土壤温度深层变化比较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1 不同处理下集雨效果对比研究
        4.1.1 前期蓄水效果对比研究
        4.1.2 中期蓄水效果
        4.1.3 后期蓄水效果
    4.2 土壤 0~2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随播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水分变化
    4.3 不同处理随土层深度的变化
        4.3.1 液态地膜对深层含水率的影响
        4.3.2 降解地膜对深层含水率的影响
        4.3.3 普通地膜对深层含水率的影响
    4.4 膜下土壤蒸发的影响
        4.4.1 营养生长阶段的蒸发量
        4.4.2 生殖生长阶段的蒸发量
        4.4.3 总的蒸发量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土壤养分的变化
        5.1.1 2013年和2014年播种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
        5.1.2 硝态氮随播种天数的平均变化
        5.1.3 硝态氮随土层深度的变化
    5.2 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5.2.1 不同处理对不同播种天数养分吸收的变化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成熟期氮素整体累积量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下成熟期氮素累积吸收量部位分布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6.1 地上部生长
        6.1.1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6.1.2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6.1.3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干物质重的影响
    6.2 不同降解膜覆盖处理对玉米根系的影响
        6.2.1 不同降解膜覆盖处理对成熟期根长密度分布的影响
        6.2.2 不同降解膜覆盖处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6.3 不同处理夏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6.4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以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6.5 不同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 不同处理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6.7 环保地膜经济效应分析
    6.8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地膜覆盖种植方式作用效果的综合评价
    7.1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7.2 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7.3 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的综合评价
        7.3.1 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的计算过程
        7.3.2 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的评价结果
    7.4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
    8.1 主要结论
        8.1.1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生育期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8.1.2 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8.1.3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8.1.4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8.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覆膜农田地膜残留量演变的调查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覆膜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冬小麦化肥氮归趋及平衡的影响[D]. 李惠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不同厚度地膜对废旧地膜残留、回收影响及其使用选择概述[J]. 于显枫,赵记军,马明生. 农学学报, 2021(01)
  • [3]残膜量与残膜分布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谷贞达. 石河子大学, 2020(01)
  • [4]旱地双垄地布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钟哲. 长安大学, 2020(06)
  • [5]基于无人机的田间残膜污染评估方法与技术[D]. 梁长江. 贵州大学, 2019(09)
  • [6]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赵岩,陈学庚,温浩军,郑炫,牛琪,康建明.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6)
  • [7]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及模拟研究[D]. 王志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8]不同厚度地膜连续覆盖对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J]. 唐文雪,马忠明,魏焘,连彩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05)
  • [9]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地膜残留特征研究[J]. 李丽霞,王智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6)
  • [10]地膜覆盖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产量的影响[D]. 周昌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地膜农田地膜残留演化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