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残联、教育就业司联合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座谈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残联、教育就业司联合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座谈会

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联合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研究指明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顾娇妮[2](2020)在《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文中认为在英国,教育督导被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视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进的动力源头,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先进性的主要标杆。本研究聚焦于英国教育标准局(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简称为Ofsted)的学校督导制度,并建立起学校督导制度的分析框架,对学校督导制度的发展轨迹、形态特征、功能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教育督导、学校督导和学校改进。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和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解释,是本研究首先要阐释的基本问题。本研究的理论线索有两条,一条线索是宏观的理论思潮,另一条线索是微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的理论思潮主要是指对督导实施的主体——Ofsted的组建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思潮,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教育监管改革浪潮是推动英国督导制度变革的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另一条微观的理论基础是影响Ofsted学校督导政策制定和体系建设的背景理念,以CIPP模式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核心,作用于督导的流程设计、指标框架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成为学校督导制度的灵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Ofsted的指向改进的学校督导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研究者设计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对Ofsted的研究,它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督导的主体;二是对英国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它的目标设定、内容发展和实施策略都会影响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对Ofsted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Ofsted的当代形态包含了宏观职能与愿景、组织任务、内部构架和各类督学的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保证一个非内阁组织有效运作的主要元件。研究者通过对Ofsted职能与愿景的解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了Ofsted存在的价值。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Ofsted为学校改进服务的运作机制。督学的质量是保证督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Ofsted十分注重对督学的遴选和培训。研究者对这六类督学的任职资格、职责内容、在职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全面地分析,尤其是督学在新时期不断变换的角色定位,正是决定了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能顺利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对Ofsted学校督导系统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督导流程、框架指标和学校自评,三元素构成了学校督导的核心内容。在CIPP督导模式框架下,深入分析引领学校变革改进的督导流程,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几个阶段的任务与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理念一一对应,充分说明了督导流程的合理性。在对Ofsted的框架指标分析中,研究者使用了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指标框架的逻辑体系、指标内容、观测手段等。不仅阐明学校督导指标体系“是什么”的问题,更探究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态的背后机理,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学校自我评价作为Ofsted外部督导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运行机制。研究者从原则、要素和改进逻辑三个方面切入,阐释了它的自循环逻辑以及发挥的改进学校的作用和效果。最后,研究者深入分析了Ofsted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这是对Ofsted学校督导的再次解剖和重构。在分析中,研究者反思了前文中所描述的督导涉及到的组织、人员、技能、财物、对象、方法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实践,达到了改进学校的效果,为中国的督导工作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督导的实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张茂聪,郑伟,侯洁[3](2020)在《试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中国残联和教育部在国内六所高校试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工作文本,发现试点高校在融合教育方面探索出招生录取、学业支持、生活支持、就业支持等方面经验;但面临着难以有效满足残疾人"入学"需求、特殊需求关照不足、社会学模式的生活场域亟需构建和转衔服务制度缺失等困境。基于文本分析,高等融合教育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明确支持服务目标、营造"无痕"的融合氛围、构建多维立体支持服务组织及精准运行机制的支持服务体系。

陈志铅[4](2020)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中研究指明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和从业准入资格,学徒制一般是在行会等团体的组织监督下,由师傅与学徒家长签订《学徒协议》,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能,经考核合格的学徒获得具体行业的从业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获得,但仍旧是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不二法门,学徒制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行会学徒制的辉煌,遭受工业革命打击后的没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英国学徒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回世人眼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结构完整,层次明晰的体系。囊括了准学徒制、青年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成人学徒制等各种类型的学徒制。论文主要探讨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干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英国政府通过颁布《1964年产业培训法》设立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始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初步干预;放任自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政府开始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目的,学徒制受到冷落,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不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决心通过主导学徒制的发展来提升劳工素质;雇主主导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政府主导学徒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主导权交给雇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的更新换代,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广大青年拓宽了工作本位学习的路径,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纽带,有效地将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技能训练与雇主需求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国家、雇主和学徒的发展需要。尽管中英两国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英国在学徒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借鉴与关注。

赵耀[5](2020)在《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多源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外语是所有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课程设置和语种布局由国家统一规划。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外语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特征使得外语生活呈现出多语种、多模态、超文本的时代面貌,外语的社会功能被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外语教育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在国际理解教育主阵地作用,并以发展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为目标,促进我国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进入“新时代”的基础外语教育立足语言资源观,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的外语语种规划:改革后的中学外语课程调整了外语规划语种,学生可在英、日、俄、德、法、西六种外语中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参加高考,基础外语教育自此开启了多语种并举的新篇章。本文以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为切入点,应用多源流政策理论模型,充分运用历史文献法、质性访谈法和话语分析,回顾了我国自晚清时起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变迁脉络,深度解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政策议程。研究发现,我国自进入“新时代”时起同欧盟、法国、德国确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此举促进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中国的推广,已成为我国推动双边、多边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其中,世界“四化”新格局凸显出的多语种语言价值、我国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推动改革的“问题源流”;“两会”代表与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地方学校积极开展多语种教学实践是促进改革的“政策源流”;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立德树人”指导国际理解教育,以及智能时代发展国家语言能力的需求是促进语种增加的“政治源流”;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基础外语教育改革,则为各源流耦合提供了“机会之窗”。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人文外交、经济建设、知识传播、信息空间安全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社会功能,成为了我国政策决策者增加其进入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的重要因素。

巴晓[6](2019)在《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为特殊教育的重要一部分自中国第一所聋校烟台启喑学馆开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聋生工艺美术教育无论是对聋生自身还是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开展是在社会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了聋生自身的特点去开设的职业技术课。通过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让聋生掌握谋生技术,提高自我生存能力,而且关注聋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另外开展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对于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艺美术教育无论对于聋生自身完善还是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很少有人去关注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在学术界对于聋生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等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具身认知”是当今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基本涵义是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认知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具身认知的提出弥补了离身认知在情境认知方面的不足,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聋生教育方面具身认知的理论主张与聋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十分契合。因此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结合聋生认知特点可以探讨出身体、情境、生成在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存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并以此制定适合聋生自身特点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文章绪论部分提出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确定了本论文研究在当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同时在绪论部分对论文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它们在本论文中的含义和范围,最后对本论文应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陈述。第二章是对具身认知理论的梳理,首先对具身认知理论提出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包括离身认知的理论缘起、主要流派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是对具身认知理论的介绍,包括具身认知的思想起源、理论主张和实践路向。厘清了身体在认知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脉络,为下文的论述做好了相应的铺垫。第三章是对具身认知理论与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内在维度的探讨。首先结合具身认知理论要素提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场域为身体。其次从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人”“技”“境”“物”的层面阐释了具身认知理论与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实现是生成,并进一步提出技艺的学习来源于身体经验,工艺品是身体记忆的产物。第四章是在以上章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对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首先具身认知可以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依靠此理论支撑可以构建以身体为核心的聋人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聋生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身与心的和谐统一。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是根据全文的论述对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作出的总结,即身体在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情境创设与技艺生成。

李铁绳[7](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邹委龙[8](2019)在《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特殊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殊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广大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提高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成为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借鉴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经验以期完善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选取了美国的德克萨斯女子大学、东俄勒冈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西密歇根大学和我国的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泉州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为研究实例,分别从两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培养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方式、课程的设置、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发现,(1)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起步较早,培养目标明确。(2)培养方式多样化与培养层次一体化。(3)课程体系专业化。(4)质量保障标准化。而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存在(1)培养目标表述笼统、学科归属不明确。(2)培养方式单一与培养层次不高。(3)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单一且偏重于理论。(4)质量保障体系缺失等问题。针对上述所发现的问题建议如下:(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体系。从特殊体育教师能力的特殊性与师范性、理论知识与技能、广度与深度几个方面制定专门的特殊体育教师教育标准。(2)设置独立的专业,完善招生制度,加大对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政策宣传与引导,采用多元化招生制度,从源头上保障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与量。(3)拓宽培养途径,丰富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层次。改变四年制专业培养单一化的局面,借鉴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经验,采用“4+1”、“4+2”等培养方式。(4)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力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适当增加融合教育课程。(5)改进教育实习。建立教育实习准入与准出制度,采用多种教育实习形式,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扩展教育实习的内容,增加实训的比重。(6)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践行资格准入制度。应建立高校与社会相互督导的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李拉[9](2015)在《对新中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越来越追求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的今天,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日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特殊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大量优质师资的养成。近些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日益重视,“发展特教,师资先行”的理念已逐渐演化成为具体的政策导向与教育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高等院校陆续涉足特殊师范教育,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有6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实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我国特殊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特殊师范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数量与质量的需求,特殊师范教育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惑与问题。这些困惑与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现有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紧密相关的。然而,目前关于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相关研究却非常薄弱,系统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研究在我国更为缺乏。特殊师范教育发展的实践需求与现有制度的不完善构成了显着的矛盾,凸显出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从三个层面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进行研究。第一个层面是对新中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史的研究。首先使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归纳新中国成立后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力求形成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清晰脉络。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史的研究又划分为三个具体的历史阶段或时期,一个阶段是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从清末、民国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特殊师范教育,但总体来看还没有实现制度化,更多地表现为自发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末期,是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开启了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历程,中等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开始出现,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也逐渐建立。新世纪之后,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又迎来了一轮新的变革。无论是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层次与培养机构抑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制度,与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的初期相比,都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从制度变迁理论来看,是一次特殊师范教育的制度变迁。以上三个阶段构成了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是本文的前三章。在回溯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演变历程的同时,本文还借鉴新制度主义理论,通过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化、制度变迁等概念或理论视角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历程进行更深层面的梳理与分析。对制度演变历程的回顾,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当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制度问题不仅是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进一步促进对现有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进行反思与完善的必要前提。这构成了本文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文的第四章,对我国目前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对特殊师范教育制度问题进行分析时,本文将特殊师范教育制度问题分成四个层面的分析维度,分别是特殊师范教育的政策、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以及特殊师范教育的制度效果。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目前走到了一个亟待重新思考发展路径的重要时刻。基于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结合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本文提出了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设想。这是本文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文的第五章。笔者看来,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对教育现代化、教师专业化、全纳教育等背景与理念的回应与贯彻,它表达着一种制度突破或制度创新,是一整套有革新意义的顶层设计与制度规则,具有专业性、实践性、标准化等特征。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构建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背景与要求,结合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性”,并部分程度上吸收教育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教师养成的经验与做法。它既需要立足当下,解决当前特殊师范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又需要放眼未来,思考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依据这些目标与预设,本文从当代教师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五条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策略与建议。一是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制度规范;二是调整特殊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三是改革特殊教育专业,探索特殊师范教育大学化的培养模式;四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五是加强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的特殊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建设。

马宇[10](2014)在《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疾人教育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主题,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问题理应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特别关注的焦点。作为人类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同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家庭、非政府组织、社区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是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我国建国以来三类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相关支持等研究内容;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融合教育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三个方面来阐述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回顾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发展的历程,梳理了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从雏形期、形成期到完善期的发展路径,并分析和总结了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我国江苏、北京、吉林、天津等省市高校中的残疾人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走访残疾学生及其家长、残联系统、教育系统、高校基层等相关人员,实地察看等方式,了解我国政府、高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的情况,发现现有支持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仍显不足;高校管理的规范性不够,支持系统不健全;家庭关心和支持程度明显降低;残联系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较弱;社区支持与服务并不到位;现有支持体系缺乏稳固合作机制。针对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和构建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多元双通路支持体系模式”,试图重新构建全社会支持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网络系统,自上而下,从政府到学校、家庭、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的独立支持体系,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并从政府、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提出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策略,希望为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也为政府制定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联合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联合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教育督导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
        1.1.2 教育督导是学校改进的动力源头
        1.1.3 英国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标杆示范
        1.1.4 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模式是我国学校督导改革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2.1 理论与实践价值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督导
        2.1.2 学校督导
        2.1.3 学校改进
    2.2 相关研究述评
        2.2.1 国内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2 国外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2.2.3 国内外对英国Ofsted的研究
        2.2.4 国内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2.2.5 国外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第3章 Ofsted督导改革的背景思潮及理论基础
    3.1 教育督导制度变革的背景思潮
        3.1.1 新公共管理运动
        3.1.2 教育监管改革浪潮
    3.2 教育督导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3.2.1 CIPP模式
        3.2.2 发展性评价模式
        3.2.3 理论运用浅析
第4章 Ofsted发展历程审视与当代形态
    4.1 Ofsted的成立
        4.1.1 成立背景
        4.1.2 改革举措
    4.2 Ofsted的历史沿革
        4.2.1 正规化与统一化:保守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2 精致化与完善化:工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2.3 多样化与简洁化:联合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4.3 Ofsted的当代形态
        4.3.1 宏观职能与愿景
        4.3.2 具体任务及内容
        4.3.3 内部组织与架构
        4.3.4 督学遴选与职责
    4.4 发展特征与流变规律
        4.4.1 从权威走向合作:学校改进的合伙人
        4.4.2 从问责走向改善:学校改进的协助者
        4.4.3 从他评走向自评:学校改进的助推者
第5章 Ofsted学校督导系统剖析
    5.1 督导系统和流程引领学校改进方向
        5.1.1 督导前的准备——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
        5.1.2 督导实施阶段——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
        5.1.3 督导反馈阶段——CIPP模式的结果评价
        5.1.4 对Ofsted督导流程的评价
    5.2 督导框架和指标体系聚焦学校改进要件
        5.2.1 贴近教育本质的指导思想
        5.2.2 构建分级分类的指标体系
        5.2.3 对框架和指标的深度反思
    5.3 Ofsted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开拓学校改进手段
        5.3.1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5.3.2 自我评价的核心要素
        5.3.3 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第6章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
    6.1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分析
        6.1.1 督导人员的专业性是助力学校改进的灵魂
        6.1.2 督导设计的合理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支柱
        6.1.3 督导实践的科学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航标
        6.1.4 督导循证的有效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关键
        6.1.5 督导研究的近地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保障
    6.2 对我国学校督导的启示
        6.2.1 强调循证原则,为教育研究建立督导的大数据库
        6.2.2 注重服务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信息
        6.2.3 加强改进职能,从以督政为主向督政与督学并重转变
        6.2.4 增进指导功能,推动学校自评体制建设
        6.2.5 加强公正客观,尝试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一)学徒制
        (二)工作本位学习
        (三)职业教育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二)关于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三)关于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研究
        (四)关于学徒制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五)关于学徒制具体项目的研究
        (六)史料情况说明
    四、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溯源(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第一节 行会学徒制的发展
        一、行会的发展
        二、行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功能
        三、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二节 教区学徒制的运作
        一、《济贫法》与教区学徒制
        二、教区学徒制的开展
        三、教区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一、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国家干预: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废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步干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萌芽(20 世纪60~70 年代)
    第一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动因
        一、人力资本:学徒制改革的催化剂
        二、工党执政:学徒制改革的推动者
        三、与工会斗争:学徒制改革的导火索
    第二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措施
        一、成立各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1964 年产业培训法》的实施
        三、培训附加费的征收与发放
    第三节 初步干预阶段英国学徒制的开展
        一、学徒的选拔
        二、学徒制的类型
        三、学徒制的课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放任: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受挫(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第一节 学徒制蛰伏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一、政治环境的改变
        二、经济政策的波动
        三、培训成本的高涨
        四、高等教育的冲击
        五、参与各方的疑虑
    第二节 自由放任阶段学徒制蛰伏的表现
        一、学徒制发展规模的萎缩
        二、学徒制发展空间被挤占
        三、学徒制进一步发展受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
    第一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因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因素:改变技能培训现状的需要
    第二节 政府主导时期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一、“现代学徒制计划”的颁布
        二、青年学徒制的开展
        三、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四、学徒制的法制保障
        五、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六、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第三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雇主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转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第一节 《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出台与学徒制的转向
        一、《理查德学徒制报告》出台的背景
        二、《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对《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回应
    第二节 雇主主导时期学徒制的发展
        一、新型学徒制的推出
        二、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三、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四、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第三节 雇主主导期学徒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的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析、展望与启示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的特色分析
        一、历久弥新:绵延将近千年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三、重视法治:依法开展工作
        四、注重分权:调动各方力量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一、雇主成为开展学徒制项目的主导方
        二、高校成为学徒提升学历的重要平台
        三、加速社会流动促公平成为学徒制的使命
    第三节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三、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附录
    附录1:1396 年苏格兰诺思汉普顿学徒契约
    附录2:1965 年英国学徒制种类一览表
    附录3:学徒毕业证书
    附录4:企业与培训机构关于开展学徒训练的协议(模板)
    附录5:青年学徒制案例
    附录6:学位学徒制案例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四)报告、报纸等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六)网络资源
    二、英文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四)报告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六)网络资源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一、期刊论文
    二、课题研究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工作经历

(5)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多源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古已有之
        1.1.2 多语化是世界多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1.1.3 中国基础外语教育改革成绩瞩目
    1.2 前期研究回顾
        1.2.1 关于“政策”与“规划”
        1.2.2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1.2.3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中的相关研究
        1.2.4 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
        1.2.5 外语语种规划研究
    1.3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1 对前人研究的反思
        1.3.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3 研究的意义与可行性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政策系统及政策变迁
        2.1.2 多源流政策理论模型
    2.2 研究数据
        2.2.1 论域界定
        2.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思路
第3章 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历史变迁
    3.1 近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
    3.2 新中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
    3.3 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的外语语种规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驱动因素
    4.1 焦点事件:中国发展“新时代”特色“人文外交”
    4.2 问题源流
        4.2.1 世界“四化”新格局凸显多语种语言价值
        4.2.2 开设多语种课程的中小学校增多
        4.2.3 多语种发展不均衡遏制教育公平
    4.3 政策源流
        4.3.1 “两会”代表对外语教育规划建言资政
        4.3.2 外语特色国际化课程管理的探索
    4.4 政治源流
        4.4.1 教育国际化带动民间“多语种热”
        4.4.2 “立德树人”指导国际理解教育
        4.4.3 智能时代拓展外语能力内涵
    4.5 机会之窗: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5.1 研究发现
    5.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专家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专家访谈大纲示例
    附录3: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专家访谈转写稿示例
    附录4: 全国中小学各外语语种教师学历分布(2009—2018)

(6)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情况综述
        二、具身认知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综述
    第三节 关键词阐释
        一、聋生
        二、工艺美术
        三、具身认知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路径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具身认知理论:认知科学研究中的身体转向
    第一节 第一代认知科学中的离身认知
        一、离身认知的理论缘起
        二、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
        三、离身认知所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以“具身性”为主导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一、具身认知的思想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理论主张
        三、具身认知的实践路向
第三章 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
    第一节 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场域——身体
        一、承载教育对象和内容的身体
        二、工艺美术教育中聋生身体的特殊性
    第二节 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媒介——情境
        一、“人”:心智的体验性
        二、“技”:认知的无意识性
        三、“境”:知识建构的情境化
        四、“物”:身体经验的外在体现
    第三节 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的实现——生成
        一、技艺的生成肇始于身体体验
        二、技艺生成过程中身体经验的内化
        三、身体记忆的养成与技艺的实现
第四章 具身认知理论在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第一节 建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传统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局限及其症结
        二、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引入具身认知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 构建以身体为核心的聋生工艺美术教学模式
        一、营造具身性学习环境
        二、建构身体知识系统
        三、开展身体体验式教学
    第三节 促进聋生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一、基于身体的“物我交流”与情感实现
        二、培育“完整的人”
结语身体在场:聋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情境创设与技艺生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创始人秦东采访实录
    附录2: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聋生的部分优秀作品
    附录3:中国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大事记(1887 年—2018 年)
    附录4:聋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特殊体育
        1.2.2 适应体育
        1.2.3 特殊体育教师
        1.2.4 人才培养模式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内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3.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3.3 文献综评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步骤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步骤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1 中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1.1 先声阶段:建国前
        2.1.2 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2.1.3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2.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历程
        2.2.1 先声阶段:殖民地时期
        2.2.2 萌芽阶段:独立战争后至二战前时期
        2.2.3 发展与完善阶段:二战后时期
第3章 中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3.1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机构
    3.2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3.3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专业的设置
    3.4 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方式
    3.5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3.5.1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分类的情况
        3.5.2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通识课程设置
        3.5.3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设置
        3.5.4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3.6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
        3.6.1 实习形式
        3.6.2 实习时间
    3.7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3.7.1 内部质量保障
        3.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4章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分析
    4.1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机构
    4.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4.3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专业设置
    4.4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
    4.5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4.5.1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分类的情况
        4.5.2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通识课程设置
        4.5.3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设置
        4.5.4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4.6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
        4.6.1 实习形式
        4.6.2 实习时间
    4.7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4.7.1 内部质量保障
        4.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5章 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
    5.1 培养机构的比较
    5.2 培养目标的比较
    5.3 专业设置的比较
    5.4 培养方式的比较
    5.5 课程设置的比较
        5.5.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5.5.2 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5.5.3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5.6 教育实习的比较
    5.7 质量保障的比较
        5.7.1 内部质量保障
        5.7.2 外部质量保障
第6章 美国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6.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标准
    6.2 设置独立专业,完善招生制度
    6.3 拓宽培养途径,提高培养层次
    6.4 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6.4.1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
        6.4.2 优化教育学科课程
        6.4.3 优化学科专业课程
    6.5 强化专业实践,改进教育实习
        6.5.1 建立教育实习资格准入与准出制度
        6.5.2 采用多种实习形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6.5.3 扩展教育实习内容,增加实训的比重
    6.6 践行资格准入,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6.6.1 建立以高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
        6.6.2 建立政府和社会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对新中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制度化之前的特殊师范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特殊师范教育的滥觞
        一、教会与近代中国的特殊师范教育
        二、民间力量与近代中国的特殊师范教育
        三、清末、民国政府与近代中国的特殊师范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特殊师范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教育改革
        二、20世纪50年代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状况
        三、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第三节 这一时期特殊师范教育的特点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师范教育:自发性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师范教育:政府的有限参与
第二章 20世纪80、90年代特殊师范教育的制度化
    第一节 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创立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与教育的普及
        二、实践背景:特殊教育受重视程度的提升与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政策背景:师范教育制度的恢复与特殊师范教育政策的确立
    第二节 特殊师范教育体系的初建
        一、中等特殊师范教育的产生
        二、高等特殊师范教育的产生
        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
        一、对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形成的判断
        二、这一时期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表现特征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调整与变革
    第一节 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调整与变革的动因:教师教育改革
        一、传统师范教育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二、师范教育改革:由“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第二节 新世纪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调整的举措
        一、培养层次提升与培养机构变革
        二、培养目标的调整
        三、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四、培训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新世纪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变革的性质与模式
        一、新世纪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变革的性质:一次制度变迁
        二、新世纪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变革的模式: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四章 当前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特殊师范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目标的僵化
        二、政策价值观的偏离
    第二节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失范
        一、培养层次的实践困境
        二、组织机构扩张中的无序
        三、特殊教育专业设置中的学科缺失
    第三节 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的不健全
        一、在职培训制度的不完善
        二、新教师入职教育制度缺失
    第四节 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实践困境
        一、总体数量不足
        二、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结构不合理
第五章 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提出
        一、“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概念的提出
        二、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现代性”特征
    第二节 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背景与意义
        一、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是全纳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现代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一、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制度规范
        二、调整特殊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
        三、改革特殊教育专业,探索特殊师范教育大学化的培养模式
        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特殊师范教育制度
        五、加强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的特殊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10)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融合教育理论: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一) 融合教育理论的阐释
        (二) 融合教育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二、教育公平理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 教育公平理论涵义
        (二) 教育公平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三、社会支持理论:高等融合教育的支撑
        (一) 社会支持理论内涵
        (二) 社会支持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第三章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的教育支持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
        (一)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
        (二) 教育支持与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
        (二)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特点与趋势
第四章 关于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问题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采用的方法及样本情况
        (一) 调查采用的方法
        (二) 样本基本情况
    二、残障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结构描述
        (一) 残障大学生情绪支持网结构
        (二) 残障大学生矛盾化解支持网结构
        (三) 残障大学生经济支持网结构
        (四) 残障大学生实物支持网结构
        (五) 残障大学生求学就业信息支持网结构
        (六) 残障大学生实践活动信息支持网结构
        (七) 残障大学生外出活动支持网结构
        (八) 残障大学生日常交往支持网结构
    三、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 政府层面的支持
        (二) 学校层面的多样化支持
        (三) 家庭的情感与经济支持
        (四) 非政府组织等支持
        (五) 社区的实际支持
    四、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 政府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二) 高校管理的规范性不够,支持系统不健全
        (三) 家庭关心和支持程度明显降低
        (四) 残联系统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较弱
        (五) 社区支持与服务并不到位
        (六) 现行支持体系缺乏稳固合作机制
第五章 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构与完善策略
    一、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一) 支持体系的建构模式
        (二) 支持体系模式的应用
    二、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策略
        (一) 政府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二) 学校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三) 家庭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四) 非政府组织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五) 社区层面的支持体系建设策略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联合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D]. 顾娇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3]试论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文本分析[J]. 张茂聪,郑伟,侯洁. 中国特殊教育, 2020(06)
  • [4]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D]. 陈志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外语语种规划的多源流分析[D]. 赵耀.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聋生工艺美术教育研究[D]. 巴晓.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
  • [7]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中美特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邹委龙.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对新中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D]. 李拉.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8)
  • [10]我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研究[D]. 马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残联、教育就业司联合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座谈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