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切除68例体会

肝切除68例体会

一、肝切除68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晟铭[1](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李留峥,王峻峰,罗明菊,俸家伟,敖强,高学昌,龚国茶,徐雷升[2](2019)在《精准肝切除术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31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02例,女115例;年龄28~78岁,中位年龄47岁。原发病:原发性肝癌207例,肝门部胆管癌6例,胆囊癌8例,肝血管瘤13例,肝内胆管结石73例,肝寄生虫病1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精准肝切除组(精准组,171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对照组,146例)。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精准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28±69)ml、(18.3±2.4)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7±66)ml、(24.5±3.6)d(t=-3.51,-2.87;P<0.05)。精准组术后出血、胆漏、肝周包裹性积液分别为0、1、2例,对照组相应为1、4、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68;P<0.05)。精准组术后1、2年无瘤生存率和结石复发率分别为73%(82/112)、51%(57/112)、5%(2/3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55/99)、40%(40/99)、21%(7/34)(χ2=4.44,3.82,4.31;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术后无瘤生存率高和结石复发率低优势。

陶芝[3](2018)在《肝切除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变化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肝脏肿瘤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中医四诊资料及中药处方,归纳两种不同肝脏疾病患者肝切除术后中医证型变化及用药规律分析,旨在总结肝切除围手术期中药应用原则,以期规范临床辩证,指导肝切除围手术后期中药用药要点,从而促使肝切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获得最大效益,同时为肝脏外科围手术期应用中医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效仿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文献研读及临床病例资料调查,并结合导师多年的中西医诊疗经验设计临床病例观察表。根据临床病例观察表,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三外科)行肝切除手术患者的电子病例资料,采集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术前中西医诊断、术前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综合评分)、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后3天的主要症状、舌苔脉象、并发症发生情况、中医辨证分型、用药处方及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术后病理诊断等各项基本资料,通过Excel 2012进行数据整理,采用分层样品聚类进行统计学分析,具体以Ward法为聚类方法,欧氏距离为度量方法,采用树状图和凝聚过程显示数据。进一步对数据作归纳、分析,分别得出不同肝功能级别患者肝切除术后中医证型变化及用药规律分析的结论。结果:肝脏肿瘤患者肝切除术后中医证型以术前术后均最多见于肝郁脾虚证,术后3天中药处方主要从肝脾两经论治,以健脾疏肝为基础,综合肝切除患者术后生理特点及岭南特殊的湿热气候特点,疏肝利胆以治其实,调和脾胃以固其本,多采用理气药、补益药为主要组方药物。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前以肝胆湿热证为主,术后以虚实夹杂证为主,脾虚为主,湿邪较重。术后3天中药处方也从肝脾两经论治,以健脾化湿为基础,运脾化湿以治其实,健脾益气以固其本,多采用理气药、补益药、化湿药为主要组方药物。肝切除患者术后中药处方中主要以甘草、茯苓、熟党参、白术、柴胡、陈皮、法半夏、姜厚朴、当归、白芍、黄芪等11味药为君药,主方均多采用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加减,另增五指毛桃、溪黄草等岭南道地药材,标本兼治,用药恰当,具有岭南特色。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肝切除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及中药处方,得出病证结合分布规律及处方用药规律,为肝脏外科围手术期中医药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郑培坤[4](2016)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在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肝胆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33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40.60%)行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腹腔镜组)治疗,79例(59.40%)行开腹肝切除(open hepatectomy,OH,开腹组)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进食时间、胃肠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1、4、7、出院前1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比开腹组的手术时间长,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进食时间、胃肠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开腹组的少,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第1、4、7、出院前1天的术后第1、4、7、出院前1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有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6.67%,出现结石残余3例、胆瘘1例、肺部感染6例,腹腔感染1例、腹腔积液1例、败血症1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二次缝合2例。开腹组中有2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32.91%,出现结石残余5例、胆瘘1例、肺部感染11例,腹腔感染4例、腹腔积液4例、败血症1例、切口感染13例、切口二次缝合8例。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开腹组小,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对于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是安全可靠的,与以往的开腹肝切除相比,其具有手术创伤轻、出现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微创优势。随着腹腔镜器械的发展,外科医生通过不断地提高腹腔镜操作经验和水平、严格掌握进行腹腔镜肝切除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腹腔镜肝切除一定能造福更多肝胆疾病的患者。

唐勇[5](2015)在《全腹腔镜肝切除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己开展20余年,对肝脏疾病的治疗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是技术难度高的手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尚未在技术上形成系统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并规范其流程。本课题目的在于探讨全腹腔镜下肝切除的应用技术,总结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组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完成77例全腹腔镜肝切除术,分析其治疗效果,将其中40例全腹腔镜规则肝切除和同期、同组完成的70例开腹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率、术后住院时间,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与生存率等指标。系统总结我科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形成规范的手术流程。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77例全腹腔镜肝切除中良性病变45例,恶性肿瘤32例;局部不规则性切除37例,规则肝切除40例。开腹组中良性病变17例,肝癌53例。腹腔镜规则肝切除组(LH)与开腹组(OH)比较,一般情况、术中出血量、肝癌切除术后1、2年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与O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可选择性应用于肝脏各个部位、各类病变的手术治疗。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治疗比较具有切口美观、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时间较开腹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肝癌切术后1、2年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相当。采用合理规范的手术方案将手术流程化,可使其更加容易推广。

王智彪,黎堃[6](2013)在《中央型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并分析中央型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手术切除的158例中央型肝癌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为依据,按照患者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半肝切除和肝中叶切除两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以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该组半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3.29%、48.11%以及39.24%;而肝中叶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8.35%、48.68%以及37.97%。上述两种治疗中央型肝癌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现阶段治疗中央型肝癌的首选方式,其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和优越性,值得应用。

刘振威[7](2021)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在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以及穿刺引流术后行根治性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52例于2014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住且纳入研究的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生活质量评分指标、穿刺时间、24小时引流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52例患者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有22例,依据穿刺置管引流时间中位数25天为时间点,分为两组:即A组(引流时间≦25天)和B组(引流时间>25天),每组11例患者;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带管天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患者在穿刺前、穿刺后1天、3天和1周(GGT、ALP、ALT、AST、TBIL、DBIL、IBIL、ALB、PT、APTT、HGB)的实验室指标,经过Friedman非参数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事后两两比较,调整后的P值与α=0.05比较,ALP、GGT在穿刺前与穿刺后1天、3天、1周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穿刺后1天和1周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TBIL指标:穿刺前和穿刺后3天、1周,穿刺后1天和穿刺后3天、1周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DBIL指标:穿刺前和穿刺后1周,穿刺后1天和穿刺后1周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ALB指标:穿刺前和穿刺后1天、3天方面,穿刺后1天和穿刺后1周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穿刺前和穿刺后3天、1周在APTT方面进行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穿刺前和穿刺后1天,穿刺后1天和穿刺后1周,穿刺后3天和穿刺后1周在HGB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2.患者生活质量在穿刺引流前至穿刺引流术后3天、1周、2周、1月逐渐改善,生活质量评分由穿刺前的差,逐步达到一般、较好状态。3.穿刺后病灶较穿刺前病灶明显缩小,有显着性差异(P<0.05)。4.穿刺后行根治术患者:A组(穿刺置管引流时间≦25天)和B组(穿刺置管引流时间>25天)患者在术后1天APTT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PT和APTT,在术后3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带管天数和住院天数方面,两组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对液化空洞型HAE患者,给予穿刺引流治疗,效果安全、可靠,能有效缩小病灶,缓解患者肝区疼痛症状,改善肝脏功能、改善凝血功能,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穿刺引流术后及早行根治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恢复较快,且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带管时间方面显着缩短。

梁鑫[8](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并整理分析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相关数据,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诊疗方式,提高对于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我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腔镜组,32例行传统开腹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变化情况。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269.11±54.43)min vs(211.72±31.64)min],术后疼痛缓解时间[(2.89±1.41)d vs(4.81±1.58)d],术后排气时间[(24.80±6.31)h vs(45.13±9.80)h],术后住院时间[(9.51±2.38)d vs(14.19±2.86)d]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232.47±78.21)ml vs(189.72±54.66)ml]和住院总费用[(48351.45±3641.21)元vs(44241.56±2151.63)元]相差无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有5例(14.29%)患者出现并发症,出现胆瘘2例(5.71%)、肺部感染3例(8.57%),切口感染2例(5.71%)。开腹组中有6例(18.75%)患者出现并发症,出现胆瘘2例(6.25%)、肺部感染3例(9.38%),切口感染3例(9.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TBIL、ALB、ALT、AS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是肯定的,与以往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左肝蒂阻断左半肝切除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苟平,王志鑫,胡陈亮,付世强,樊海宁,王海久[9](2019)在《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1997—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各中心有关手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相关病例报道。结果纳入1997—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32家中心的手术治疗肝包虫病相关报道共38篇(去除重复报道、重要信息不全者后余34篇),包含泡型(AE)349例与囊型(CE) 3 658例。泡型、囊型包虫病术后胆漏、出血、黄疸、原位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胆漏、出血、感染、黄疸、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胆漏、出血、感染、黄疸、过敏、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降低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选用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AE,而CE的治疗术式则可灵活选用。

李留峥,王峻峰,徐雷升,俸家伟,王志萍,高学昌,龚国茶,于杰[10](2019)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沧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78例肝肿瘤及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上腹部增强CT扫描数据导入Slicer三维软件,构建肝脏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明确肝内血管走行及解剖分型,肿瘤所处的肝叶与肝段,肿瘤的大小、数目,肿瘤与血管的三维空间比邻。计算全肝体积、肿瘤体积、拟切除标本体积、残肝体积、功能性肝体积、残肝体积比。术前判断切除的肝叶/肝段及切除的血管,根据残肝体积评估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准确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术中根据肿瘤实际侵犯情况,纠正影像学的偏差,再决定切除范围。结果 78例患者术前均完成三维可视化图像重建,均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完成解剖性肝切除术。术前虚拟切除肝体积(1 020±264)mL,实际切除肝体积(1 125±267)mL,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0.05)。手术时间(210±54)min,术中出血量(671±231)mL,术后住院时间(18.5±3.2)d,术后并发症率15.4%,围手术期死亡1例。解剖性肝切除术中,按照术前模拟方案完成手术69例(88.5%),9例因肿瘤侵犯血管或实际残肝体积与手术规划方案有偏差更改切除范围。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精确判断肿瘤侵犯血管、胆管情况,确定安全的肝切除量和范围,优化手术方案,提高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疗效。

二、肝切除68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切除68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精准肝切除术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1. 术前评估规划:
        2. 精准组手术操作:
        3. 对照组手术操作:
        4. 术后管理:
    三、观察指标及随访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三、术后肝功能比较
    四、无瘤生存率及结石复发率比较
讨论

(3)肝切除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变化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切除手术的相关知识及发展
        一、传统开腹肝切除手术相关认识及发展
        二、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相关认识及发展
    第二节 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及术前应用中医药的机理..
        一、综合评分系统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中的研究进展
        二、术前应用中医药的机理
    第三节 中西医对围手术期的认识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胆胰外科中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二、中医药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纳入标准
        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三、观察内容
        四、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肝切除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变化
        三、肝切除患者术后中药用药规律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中医学证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聚类分析
    第三节 肝切除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变化
    第四节 肝切除患者术后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5)全腹腔镜肝切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我科对全腹腔镜肝切除的技术总结
    摘要
    1 LH术中应用解剖及技术要点
    2 LH的规范化手术流程总结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腹腔镜肝切除视频(附光盘)
致谢

(6)中央型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7)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在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穿刺前准备
    2.5 治疗方式
        2.5.1 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
        2.5.2 穿刺后处理
        2.5.3 手术方式
        2.5.4 手术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穿刺病人一般资料
    3.2 穿刺病人穿刺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3.3 穿刺前、后患者病灶大小对比
    3.4 穿刺病人穿刺前、后生活质量指标对比
    3.5 手术病人一般资料
    3.6 手术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及病灶大小对比
    3.7 手术患者术后1天、3天、5天和1周实验室检查对比
    3.8 手术患者术中、术后其他相关指标对比
    3.9 手术后并发症
    3.10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肝泡型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8)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三维可视化分析
    1.3 手术规划
    1.4 辅助治疗
    1.5 手术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肝切除68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精准肝切除术临床应用[J]. 李留峥,王峻峰,罗明菊,俸家伟,敖强,高学昌,龚国茶,徐雷升.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9(02)
  • [3]肝切除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变化及用药规律分析[D]. 陶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D]. 郑培坤.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5]全腹腔镜肝切除临床研究[D]. 唐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6]中央型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 王智彪,黎堃. 中外医疗, 2013(07)
  • [7]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在液化空洞型肝泡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研究[D]. 刘振威. 青海大学, 2021(01)
  • [8]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研究[D]. 梁鑫.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9]中国西部地区泡型、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J]. 苟平,王志鑫,胡陈亮,付世强,樊海宁,王海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03)
  • [10]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体会[J]. 李留峥,王峻峰,徐雷升,俸家伟,王志萍,高学昌,龚国茶,于杰.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9(01)

标签:;  ;  ;  ;  ;  

肝切除68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