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二氯苯氧基乙酸分子记印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辛军红[1](2021)在《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国内外标准中茶叶农药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加和限量要求的越来越严格,建立茶叶中多种农药的检测技术,尤其是开发高效、快速、简便和环保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基于固相吸附原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固相萃取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吸附性能和重复使用率低的问题,共价有机骨架(COF)及其复合材料作为样品前处理吸附剂,具有稳定性好、比表面积高、孔隙丰富、易于制备以及可多次重复使用等特点。本论文设计合成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COF及其复合材料,将其应用于固相萃取(SPE)、磁固相萃取(MSPE)、固相微萃取(SPME)的样品前处理中,与色谱-质谱检测技术联用,建立4种茶叶及茶饮料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对COF材料的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对材料的吸附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适用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形貌均一的球形TPB-DMTP-COF,对反应溶剂的种类、催化剂的加量以及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均三甲苯和1,4-二氧六环体系,乙腈体系有利于TPB-DMTP-COF球形形貌的形成;催化剂的用量决定了球形形貌的均一性和粒径尺寸;反应时间影响了TPB-DMTP-COF的球体直径和晶型。表征结果显示,TPB-DMTP-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419 m2 g-1)和良好的晶型结构。将球形TPB-DMTP-COF用于SPE柱的吸附填料,优化了上样和洗脱条件,建立了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0.1-1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51-0.9976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03-0.018 ng g-1。对市售的不同种类茶叶进行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含量的测定,并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7%-102.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3%。本研究为均一球形COF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思路。2、基于NH2-Fe3O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杀虫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NH2-Fe3O4@COF)。将该材料用作磁固相萃取的吸附剂,萃取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NH2-Fe3O4@COF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快速,萃取时间仅10 min。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共价有机骨架中的甲氧基团与苯甲酰脲类农药分子中的酰胺基团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疏水作用是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作用力。本研究建立了M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10-1000 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77-0.9999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6-1.65 ng L-1。为了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4种原味茶饮料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108.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4%。本研究为饮料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3、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含有丰富电负性氮原子的酮烯胺式Tp-Azo-COF材料,将其用于固相微萃取的纤维涂层。Tp-Azo-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218 m2 g-1),良好的热和化学稳定性,可用于有机氯农药的萃取、富集和热解吸。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Tp-Azo-COF和有机氯农药的吸附亲和力受卤素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Tp-Azo-COF涂层对5种有机氯农药的萃取效率均高于3种商品化的固相微萃取涂层,富集倍数范围为1061-3693,且微萃取针可实现上百次的循环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性。本研究建立了SPME-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方法,5种有机氯农药在0.1-1000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范围为0.9921-0.9963,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在0.002-0.08 ng L-1之间。为了评价该方法的适用性,对绿茶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5.1%-101.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6%。本研究拓展了酮烯胺式COF材料作为富集探针用于有机氯农药分析的应用。4、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在水相中稳定分散的亲水性磁球。选择含丰富羟基基团的DHTA醛基单体,以及TAPT氨基单体,优化了亲水性磁球与TAPT-DHTA-COF的结合方式。利用室温法,设计合成了具有一定亲水特性的磁性TAPT-DHTA-COF材料。表征结果表明,磁性TAPT-DHTA-COF具有良好的磁响应,均匀分散于水相后,能够实现快速的磁分离。将磁性TAPT-DHTA-COF用作MSPE的吸附剂,优化了MSPE的影响参数,建立了MSPE-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在绿茶基质中,6种酰胺类除草剂在1-5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10-0.9982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25-0.73 ng g-1。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94.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2%。TAPT-DHTA-COF与酰胺类除草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是吸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本方法为改善COF材料对极性化合物的吸附研究提供了思路。
韩继尧[2](2021)在《金属搭载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表征及选择性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材料是一类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新型有机多孔聚合物。由于COFs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道有序、孔径可调和活性位点丰富等优势,在储存、分离、催化、传感和药物递送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业已发展为材料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本论文以功能化COFs材料的构建及其在异相催化中的应用为研究目标,利用缩合反应合成了2例具有不同孔道结构和功能基团的COFs材料,并对其在氧化Heck反应、烯烃双芳基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调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4个部分:(1)研究思路、内容及COFs材料发展概述首先,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接着,概述了COFs材料的设计原则、合成方法、表征手段及在催化应用中的发展与现状,指出COFs材料在调控有机反应区域选择性应用领域的挑战。最后,对该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点进行了总结。(2)亚胺类COFs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功能化以均苯三甲醛、3,3′-二羟基联苯胺作为有机单体,通过缩合反应构建了亚胺类COF-BTDH,使用红外光谱、固体核磁、X射线粉末衍射、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确证。随后,通过简单的吸附方法将Pd(OAc)2负载在COF-BTDH上,从而制备了功能化COFs材料Pd/COF-BTD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氮气吸脱附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COF-BTDH的形貌、稳定性、孔径、比表面积以及Pd(OAc)2在COF-BTDH中的负载情况、存在形式和配位方式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Pd2+能与COF-BTDH中N、O原子在孔道中配位形成稳定的五元螯合物,不同于文献报道的Pd(OAc)2在COFs材料层与层之间配位的情况。该研究为合理选择有机单体,实现COFs材料中特定位点负载活性物种(Pd、Pt、Cu、Ag等)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设计思路。(3)COFs材料在区域选择性调控氧化Heck反应中的应用氧化Heck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构建C-C键的有机反应,已被广泛用于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对于电子偏向烯烃,该反应有较好的区域选择性:缺电子烯烃(如苯乙烯)倾向于生成直链产物,富电子烯烃(如烯胺)倾向于生成支链产物。然而,对于电子未偏向烯烃(如1-辛烯),该反应区域选择性较差,容易生成包括直链、支链、双键异构化在内的多种异构体,不仅减少了目标产物收率,而且多种异构体物理性质极其相似,难以用蒸馏、柱层析等技术完全分离纯化。基于此,COF-BTDH作为异相配体用于区域选择性调控电子未偏向烯烃的氧化Heck反应。选用1-辛烯和苯硼酸酯作为模型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以50:1的选择性获得直链产物。接着,我们使用模型反应的原料对反应条件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21例底物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对各类烯烃和芳基硼酸酯有很好的兼容性和选择性。此外,COF-BTDH作为异相配体可重复使用9次。最后,我们合成了COF-LUZ1、COP-BTDH两种聚合物,与COF-BTDH参与下的实验结果做进一步对比。结果表明,COF-BTDH规则的孔道结构以及N、O与Pd2+的配位方式是实现氧化Heck反应高区域选择性的关键。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该催化体系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倾向于直链产物的生成。该研究创新性地将COFs材料用于氧化Heck反应,实现了氧化Heck反应高区域选择性调控,为COFs材料在区域选择性调控有机反应方面奠定了基础。(4)COFs材料在区域选择性调控烯烃双芳基化中的研究双芳基化结构是尿激酶受体、卵黄连蛋白受体拮抗剂、氟鼠灵等药物的核心骨架。过渡金属催化烯烃进行双芳基化是合成双芳基化物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过渡金属本身的性质,该反应面临两种挑战:(1)易于进行β-H消除生成Heck反应产物;(2)1,1-双芳基化和1,2-双芳基化区域选择性竞争。基于COF-BTDH在氧化Heck反应中的调控能力,我们将其用于调控烯烃的区域选择性双芳基化。选用(烯丙基氧基)苯和苯硼酸酯进行模型反应试验,通过对产物单晶的解析,证明获得了1,1-双芳基化结构。接着,我们详细优化了反应条件并考察了该催化体系的底物适用性。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虽然能以较好的收率和选择性获得(烯丙基氧基)苯和1-辛烯的1,1-双芳基化产物,但不适用于其他烯烃。我们使用卡宾类配体进行了9例底物扩展,对COF-BTDH、卡宾类配体参与反应的结果做了初步比较。结果表明,COF-BTDH作为异相配体虽然底物适用性相对有限,但反应收率和重复使用性优于卡宾配体。该研究创新性地将COFs材料用于烯烃双芳基化反应,证明了COFs材料调控烯烃双芳基化的优势和可行性,为COFs材料在区域选择性调控后续应用提供了思路。
刘群[3](2021)在《金属-有机框架整体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新兴的高度多孔晶体化合物,其超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为从水中吸附分离出各类污染物提供了极好的平台。MOF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结构多样性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塑性空间,表现出了巨大的水体净化潜力。但是,MOF固有的微观粉末形态和易碎性,以及不溶也不熔,导致其成型加工性能差,不利于回收再利用,因而限制了它们在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为了得到易回收可再利用的宏观MOF整体材料,将MOF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成MOF整体气凝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本论文以上述内容为出发点,重点研究水稳定MOF与天然或无毒高分子聚合物的复合过程及制备的MOF整体气凝胶吸附剂对水中代表性污染物的吸附性能。通过对MOF物化特性以及合成条件与高分子材料适宜性的选择,制备一系列高性能的MOF复合气凝胶吸附剂,并详细研究它们对抗生素、重金属离子、有机染料或有机农药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旨在制备易合成、高效、廉价、可循环使用的水处理吸附剂材料,为MOF的成型加工以及新型复合吸附剂的开发做出贡献。具体内容如下四个部分:1.选择廉价、可规模化生产的MOF与凝胶基材对后续开发可工程应用的MOF整体气凝胶尤为重要。纤维素(CE)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线性多糖,绿色、可再生、易降解、廉价、易得,是制备气凝胶的优良基材。ZIF-67的合成工艺温和、易操作、收率高,对四环素有出色的吸附能力。首先,在碱性水体系中溶解棉纤维,以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室温下共价交联获得单网络再生纤维素水凝胶(RCH),采用冷冻真空干燥技术获得3D大孔再生纤维素气凝胶(RCA)。室温原位生长ZIF-67,得到3D多级孔ZIF-67/再生纤维素气凝胶(ZIF-67/RCA),ZIF-67的负载率为25.39%。为了提高ZIF-67在RCA上的负载率,在其表面低温原位聚合界面促进层聚苯胺(PANI),进一步制备了3D多级孔ZIF-67/PANI/RCA整体材料,ZIF-67的负载率提高到42.38%。3D多级孔ZIF-67/PANI/RCA对四环素的平衡吸附容量为409.55 mg·g-1。2.选择生物基材取代非生物相容性或降解性差的聚合物材料制备MOF复合气凝胶是环保与可持续性的必然发展方向。壳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丰富的天然多糖,其线性分子链上含有丰富的NH2,可溶于酸和碱,进行化学交联制备生物基气凝胶具有先天优势。NH2-Ui O-66的比表面积高、热稳定性好、优异的水稳定性,具有类似壳聚糖分子中的伯氨,易于化学交联,并且是重金属离子的优良吸附剂。在酸性水体系中溶解壳聚糖,共混的NH2-Ui O-66为构筑单元、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单网络NH2-Ui O-66/壳聚糖整体水凝胶(NH2-Ui O-66/GCH),冷冻真空干燥之后获得3D多级孔NH2-Ui O-66/壳聚糖整体气凝胶(NH2-Ui O-66/GCA)。制备的3D多级孔NH2-Ui O-66/GCA具有超轻特性,密度仅为15.8 mg·cm-3,对Pb2+的平衡吸附容量达到124.52 mg·g-1。3.含有氨基的壳聚糖与纤维素相比,更有利于MOF的原位生长,但是在溶剂热条件下不如纤维素稳定。HKUST-1是典型的孔笼-孔道结构MOF化合物,对亚甲基蓝有优异的吸附特性。制备具有丰富的成核位点,且稳定能用于溶剂热原位生长MOF的气凝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碱性水体系中分别溶解棉纤维和壳聚糖,以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室温下制备了共价交联的纤维素/壳聚糖整体水凝胶(CCSH),采用冷冻真空干燥技术获得3D大孔纤维素/壳聚糖整体气凝胶(CCSA)。然后,在p H≈2的条件下溶剂热原位生长HKUST-1,得到3D多级孔HKUST-1/纤维素/壳聚糖整体气凝胶(HKUST-1/CCSA)。制备的3D多级孔HKUST-1/CCSA对亚甲基蓝的平衡吸附容量为506.8 mg·g-1。4.超弹气凝胶在吸附污染物后可压缩去水,有利于吸附剂的快速再生。MIL-101(Cr)是在强酸、200℃以上高温的极端水热条件下合成的,高的比表面积、耐酸碱、热稳性优良,通过静电和π-π作用可大容量吸附农药2,4-二氯苯氧乙酸。普遍使用的污水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是富氨基的无毒的亲水性线状高分子,是制备凝胶的优选基材。为此,我们以匀浆后的碱溶解、环氧氯丙烷交联的壳聚糖水凝胶为第一网络模板,经单体丙烯酰胺的原位聚合以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交联形成第二网络,制备了双网络聚丙烯酰胺/壳聚糖整体水凝胶(PAM/CSH),采用冷冻真空干燥技术获得3D大孔聚丙烯酰胺/壳聚糖整体气凝胶(PAM/CSA)。并且,在原位聚合时共混适量MIL-101(Cr),依次制备了MIL-101(Cr)/聚丙烯酰胺/壳聚糖整体水凝胶(MIL-101(Cr)/PAM/CSH)和3D多级孔MIL-101(Cr)/聚丙烯酰胺/壳聚糖整体气凝胶(MIL-101(Cr)/PAM/CSA)。在PAM/CSA中,当丙烯酰胺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6:4,复合气凝胶体现出了柔韧性,但压缩后不可回复。PAM/CSA浸水后、无溶胀现象,可轻易被压缩,撤去外力后可迅速恢复至初始状态。在PAM/CSA中共混30%的MIL-101(Cr)后,比表面积从58.15 m2·g-1提高到310.94 m2·g-1,MIL-101(Cr)/PAM/CSA表现了一定的可压缩性和回弹性;浸水后可轻易被大幅度压缩,撤去外力后可迅速恢复至初始状态,表现出良好的水下超弹特性。制备的3D多级孔MIL-101(Cr)/PAM/CSA对2,4-二氯苯氧乙酸的平衡吸附容量为302.45 mg·g-1。
杜一然[4](2021)在《离子液体-共价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催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离子液体-共价有机框架(Ionic liquid-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IL-COF)杂化材料同时具备了 COFs材料可控的孔隙结构、高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性质和ILs特殊结构调控的高选择性优点,为多相催化反应过程提供了高效催化剂的分子设计思路。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IL-COF杂化材料是实现其在催化领域应用的关键及难点。本论文以山梨醇脱水和二氧化碳环加成为典型催化反应过程,发展了多种IL-COF材料合成的新方法,重点阐明了其构效关系,提出ILs和多孔COFs协同催化的新策略,开展了四项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如下:(1)发展了一锅法原位自组装制备BIL-COF(Br(?)nsted ionic liquid,BIL)固体酸催化材料的方法,解决了山梨醇脱水反应中异山梨醇产率低的问题。考察了BILs添加量对BIL-COF杂化材料的结晶性、孔结构、形貌和酸度的影响规律。从表征和实验两方面,揭示了 BIL-COF材料中BILs和COFs主客体间的氢键相互作用。讨论了原位自组装法和直接浸渍法两种不同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山梨醇脱水制备异山梨醇中的催化差异性。最优条件下,可催化山梨醇脱水合成异山梨醇收率达97%,是目前文献报道最高值。(2)通过化学接枝的方法,制备了多孔PIL-COF(Poly(ionic liquid)s,PIL)碱催化材料,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山梨醇的高效转化。通过表征分析,获得PILs负载量与PIL-COF的结晶度、孔隙率和碱含量的规律性认识,证明了 PILs和COFs复合成功。明确了 PIL-COF杂化材料的碱含量、碱强度和多孔结构是影响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和溶剂比例对脱水反应效果的影响规律。在140℃下反应12h,PIL-COF催化山梨醇合成异山梨醇产率达到83%,优于单一 PIL。通过中间体的检测,提出碱催化山梨醇和DMC制备异山梨醇的反应机理。(3)通过表面官能化和界面生长的方法,设计了新型核壳结构的PPIL@COF(Porouspoly(ionicliquid),PPIL)杂化材料,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的CO2高效转化。通过表征分析证明了 PPIL@COF的核壳结构。探究了 PPIL和COFs的比例对PPIL@COF杂化材料的催化位点含量、CO2吸附能力和环加成反应性能的影响。揭示了界面羟基与溴离子的协同催化作用。所合成的PPIL@COFA-40在无溶剂和无助剂的温和条件下(100℃),催化环氧化物和CO2制备环氧碳酸酯的产率达到93~96%。(4)采用硬模板和原位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同时具有微孔和大孔结构的PIL-MCOF(MacroporousCOF,MCOF)催化材料,增强了 CO2的吸附量和底物的扩散传质,解决了环加成反应中反应温度苛刻的问题。通过调节模板剂的尺寸大小、含量和PILs负载量,获得了一系列不同孔道结构和催化位点含量的催化材料。实验结果证明了 PIL-MCOF微孔结构提高孔容,增强CO2吸附和大孔结构提高扩散传质的多功能性。在没有金属和助催化剂的条件下,PIL-MCOF杂化材料可在90℃,CO2压力1 MPa下高效催化环加成反应,碳酸丙烯酯的产率达到99%。
吴佳睿[5](2021)在《基于几种新型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晶态材料的构筑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设计和合成各式各样的结构性质优异的大环受体分子一直是主客体化学和超分子化学领域的核心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推动超分子材料科学蓬勃发展并走向应用的重要环节。回顾大环化学的发展历程,五代明星大环主体分子,即冠醚、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以及柱芳烃,在超分子化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历程中最具代表性地位,各种各样的功能化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使得它们广泛应用于诸如分子识别、纳米材料、分子机器、药物递释、离子检测、吸附分离、复杂结构组装、刺激响应性材料、仿生材料等基础或应用研究领域。基于前人工作基础,本人博士期间的工作主要围绕不同新型超分子主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功能性晶体材料的构筑和应用研究。本论文主体内容将通过如下六个方面阐述新型大环、开环受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分子晶体材料在有机/无机物吸附分离等方面的性质应用。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成功制备得到了一种“倾斜版”的柱[6]芳烃-斜塔[6]芳烃(Leaning pillar[6]arene),其可以被视作将传统柱[6]芳烃骨架中一对相对的亚苯基单元上的取代基进行有选择性的消除而得到。相比较于传统的柱[6]芳烃,斜塔[6]芳烃由于结构上的精简,使得其空腔π电子密度更低、分子骨架更为柔性、空腔自适应性更佳。同时由于结构的倾斜和成环单元的差异性,斜塔[6]芳烃的环口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边缘极化效应。此外,斜塔[6]芳烃的成功制备还为柱[6]芳烃保持柱状和刚性结构的本质提供了更为简单、直观的解释。最后,我们还成功地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斜塔[6]芳烃功能化衍生物,并系统的研究了其中一种水溶性主体CWLP6与萘磺酸盐类客体在水体系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综上所述,基于斜塔[6]芳烃新颖的结构、多个可后修饰位点以及优异的主客体性质等优势,我们相信斜塔[6]芳烃将在超分子能源材料、仿生、晶体工程等相关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构筑得到了首个基于全乙基斜塔[6]芳烃的非多孔自适应性晶体材料(Et LP6-NAC),并研究了其对1-/2-溴代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吸附分离性能。我们发现Et LP6-NAC可以从等体积比的1-溴丙烷/2-溴丙烷、1-溴丁烷/2-溴丁烷以及1-溴戊烷/2-溴戊烷混合体系中选择性地将1-溴丙烷、1-溴丁烷和1-溴戊烷吸附分离出来。晶体结构以及热分析实验证明了这种选择性的本质源自于Et LP6与1-溴代烷和2-溴代烷之间不同的固相主-客体结合模式及其相对稳定性差异。此外1-溴代烷烃在被Et LP6-NAC吸附后可高度稳定地存放于室温环境,同时Et LP6-NAC可循环使用多次而不降低其对1-溴代烷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表现。在第三部分工作中,我们利用Et LP6-NAC首次实现了正己烷(n Hex)和甲基环戊烷(Mcp)混合体系的吸附分离。实验表明,无论是通过绝对无损的固-汽吸附,还是高效率的固-液吸附,Et LP6-NAC均可选择性地从等体积比的正己烷-甲基环戊烷混合物中吸附分离正己烷。此外,在多种C6烷烃异构物的混合体系中,Et LP6-NAC依然只表现出对正己烷分子的高吸附选择性,这为其在工业己烷纯化方面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在第四部分工作中,我们通过一步傅克芳基化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夹状超分子受体MC。通过晶体结构分析我们证实了MC具有良好的空腔自适应能力、广泛的客体结合能力、多样且可控的分子构象。此外,基于MC在固相条件下的多晶态性,我们成功设计并构筑得到了一种基于MC分子晶体调控的变速率碘溶液吸附循环控制系统。通过对不同晶态进行简单的加热或重结晶,便可控制MC晶体对溶液中碘的吸附速率在高、中、低档位之间随意切换和互变,根据这种多晶态性而引起的分子间键合能力高度差异化的实验现象我们总结并提出了有关分子晶体变速器的新颖概念。在第五部分工作中,我们通过中间体预构筑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芳烃大环主体,并根据其独特的对位-间位混合单体连接模式以及在晶相下呈现出的对称性迥异并可互变的双重分子构象,将其命名为“双子芳烃(Geminiarene)”。双子芳烃的双生分子构象对相同的客体可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同时不同的客体可精准的诱导双子芳烃生成不同的分子构象以及固相主客体络合组装。最后,基于双子芳烃这种双生分子构象的双重选择性特质,我们利用双子芳烃的晶态材料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对相似沸点的氯苯和氯代环己烷混合体系的单选择性与双选择性的吸附与分离应用。在第六部分工作中,我们通过替换原有双子芳烃中的亚苯基单元为亚联苯基,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种骨架加长版的双子芳烃衍生物,并将其命名为“加长型双子芳烃(Elongated-geminiarene)”。加长型双子芳烃具有易合成且可大量合成、易结晶、纳米级空气尺寸、多重分子构象以及优异的固相主客体化学性质等优势特征。此外,我们发现基于加长型双子芳烃的晶态材料在芳香/环烷混合体系的吸附分离方面展现出潜在应用价值。
黎子平[6](2021)在《二维共价有机骨架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类新型的结晶性多孔有机聚合物,共价有机骨架(COFs)依据“网状化学”由有机积木构筑而成,具有独特的美学结构和永久的孔隙率。不仅具备了密度轻、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而且在合成策略、构筑基元、拓扑结构、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使得其具有无穷的潜力。事实上,目前COFs已经作为多功能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与分离、传感、质子传导、能源储存和非均相催化等领域。二维共价有机骨架(2D-COFs)具有周期性的柱状π-阵列和一维纳米孔道,其长程有序的孔道为小分子物质的吸附、扩散、反应提供理想的环境,π-π堆积而成的柱状导电通道能够有效促进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扩散、迁移,这些特点使2D-COFs材料成为非均相光催化剂的潜在候选者。本文在分子水平上通过引入不同功能基团、调节能级结构和改变连接方式等手段,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光催化活性的共价有机骨架。以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固体核磁碳谱、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确定材料的成功构筑,通过电镜了解其微观形貌,并从氮气吸脱附测试、化学稳定性、紫外吸收、电化学测试等方面评估其作为非均相光催化剂的潜力。根据能级分布初步探索这些材料在光催化有机反应、光解水析氢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内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电子给受体(D-A)结构不但能增加聚合物对可见光的吸收,而且有利于光生电荷的分离、迁移,从而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苯并噻二唑基团是一种出色的光活性基团,具有吸电子特性。芘基团是一种优异的具有给电子特性的光电活性基团,该基团的引入可以提高材料的结晶性、比表面积和稳定性。因此,设计引入这两种优异的功能基团来合成一种全新的D-A型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2。该材料不仅具有比表面积大、结晶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还具有较宽的可见光吸收范围、灵敏的光电响应特性和较窄的禁带宽度。因此,COF-JLU22可以作为一种无金属、稳定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苯乙酰溴类化合物的脱卤还原反应和醛的α-烷基化反应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效率,并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在重复利用五次后依然保持催化活性和结构的稳定性,首次展示了结晶性2D-COF在有机光催化还原体系中的应用。2.第三章报道了一个有效的策略来指导获得优秀的COF基光催化剂,即从一系列同构的COFs中筛选获得。以1,3,6,8-四(4-氨基苯基)芘作为节点,设计并合成了三种含有不同连接体的同构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3~25)。由于连接体结构的相似性,因此三者具有相似的结晶度和拓扑结构。另一方面,由于连接体电子结构的差异性,可以方便地调节这些同构材料的光吸收和能带结构。并探究同构COF中能级的调节对光催化有机反应的影响,其中4,4’-([1,2,5]噻二唑[3,4-c]吡啶-4,7-二基)二苯甲醛作为缺电子单元引入到骨架后可诱导较宽的可见光吸收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转移,从而促进电子和能量转移以产生活性氧物种。在吲哚的C-3甲酰化和硫氰酸化反应中,COF-JLU24的光催化表现最优。此外,作为一种无金属光催化剂,该材料表现出广泛的底物适用性和良好的可回收性。3.三氟甲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医药、功能材料和农药中,其中三氟甲基羰基化合物是合成多种含氟化合物的多功能积木,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以多孔有机聚合物作为光催化剂合成这一重要化合物。为此,以作为吸电子基团的三嗪基团和供电子的苯并三噻吩基团为构筑基元合成了一种全新的D-A型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2,具有比表面积大、结晶性强、稳定性好、电荷分离效率高等特点。以CF3SO2Na作为氟源,COF-JLU32光诱导苯乙烯类化合物合成三氟甲基羰基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效率。然而,在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下,COF-JLU32因其骨架的可逆性在重复利用方面表现不足。于是通过后修饰对COF-JLU32进行氧化形成酰胺连接的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3,由于酰胺键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COF-JLU33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同时还保持结晶性强、电荷分离效率高的特点,在产率、底物适用性、循环利用等方面都具有不错的表现。4.二维共价有机骨架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催化平台在太阳能制氢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低效的太阳能捕获和快速的电荷复合阻碍了其性能的提高。由于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高的π-共轭程度,sp2碳连接的共价有机骨架有望在光催化析氢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缺电子的三嗪基团和富电子的苯并三噻吩基团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引入到2D-COF中,构建两种不同连接的三组分给体-受体(TCDA)材料。两种新型TCDA-COFs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结晶性和优异的稳定性,而且具有较宽的光吸收范围、高效的电荷产生和分离效率。与亚胺连接的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6相比,sp2碳连接的COF-JLU35能更加有效地捕获太阳光并抑制电荷复合。在420至780 nm光照下显示出70.8 mmol g-1 h-1的高析氢速率,并具有优异的可重复使用性,优于目前报道的最先进的COF基光催化剂。
纪雪峰[7](2021)在《MOFs膜固相萃取-UPLC-MS-MS用于环境水体中农药及紫外线吸收剂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或金属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合而形成的纳米多孔材料,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尺寸可调控及易于修饰等优点,展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在水体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及吸附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MOFs的选择性吸附能力以及克服MOFs粉末状晶体形态不易回收的特点,各种改性MOFs材料、MOFs复合材料以及MOFs衍生材料等新型MOFs材料逐渐被开发利用。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因成本低、除草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但其水溶性强,在水环境中难降解,会长期残留,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因可以有效吸收紫外线,降低紫外线造成的损伤,而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和工业产品中,但其具有低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已在多种环境水体及生物体中被检出。由于它们在环境水体中的浓度都很低,因此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富集浓缩后再结合仪器进行分析检测。本文合成了两种MOFs材料,分别进行了功能化改性和高温碳化,并制备成混合基质膜,用于样品前处理过程对水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和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进行富集,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NH2,将其与聚偏二氟乙烯混合制备了MIL-101-NH2-PVDF混合基质膜,然后采用三氟甲烷磺酸甲酯对混合基质膜进行季胺基功能化改性,制备出一种阳离子型MOF混合基质膜(MIL-101-NMe3+-PVDF MMM),并对制备的膜材料进行了表征。将膜作为吸附材料用于分散膜萃取水中7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对影响萃取效率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建立了一种MIL-101-NMe3+-PVDF MMM分散膜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环境水样中7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中2,4-D、MCPA、2,4,5-T、2,4,5-TP和4-CPA的线性范围为1-500 ng/L,2,4-DB和PB的线性范围为5-500 ng/L。7种物质的方法检出限为0.10-0.90 ng/L,日内精密度(n=5)和日间精密度(n=5)分别为1.4%-9.4%和4.2%-12.6%。将该方法应用于自来水和地表水中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检测,自来水水样加标回收率为75%-102%;地表水水样加标回收率为72%-126%。该方法操作简单、检出限低、准确性好,满足分析要求。(2)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UiO-66-NH2,将其于800℃高温碳化得到纳米多孔碳材料(NPC),将其制备成NPC-PVDF混合基质膜,并进行表征。将膜作为吸附材料用于水中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富集,优化了MOF用量、萃取时间、pH、盐度、洗脱剂种类、洗脱剂体积、洗脱时间等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建立了一种环境水样中4种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分析检测方法。所建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00 ng/L,超纯水、海水和污水中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23-1.12 ng/L、0.25-1.12 ng/L和0.32-1.40 ng/L,日内精密度(n=5)和日间精密度(n=5)分别为3.0%-12.2%和4.9%-13.3%。将该方法应用于海水和污水中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的检测,海水水样加标回收率为64.2%-92.7%,污水水样加标回收率为71.9%-102.8%。
柏建春[8](2021)在《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气相色谱技术在现代分离分析领域中必不可少,以其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高灵敏度、易于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中色谱柱作为色谱分析的主要元件,色谱固定相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待测样品的分析效果。随着对复杂样品,特别是食品、医药以及环境污染物中沸点相近、结构相似的成分分析需求的增加,合成和研究各种性能优异的气相色谱固定相成为国内外色谱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聚硅氧烷由于具有耐高低温、耐候、耐老化、生理惰性、成膜性好等优点,在气相色谱固定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将酯基基团和聚醚链段引入到聚硅氧烷主链上,使得固定相既具有聚硅氧烷的易成膜和耐温特性,又因接枝了极性选择性基团,增加了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的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碱性作用力,从而提高了固定相对醇类、酯类、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选择性。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含氢量的甲基含氢硅油的合成。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封端剂,在三氟甲基磺酸(TfOH)催化下,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制得含氢量分别为13.8%和21.6%的高分子量甲基含氢硅油。(2)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EUP)的合成。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氯铂酸-异丙醇溶液催化下,将十一烯酸乙酯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制得接枝率为20%的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20)。(3)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1000)为原料,以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在NaH碱性条件下,与1-氯丁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丁基封端的烯丙基聚醚;再通过硅氢加成,将聚醚链段接枝到甲基含氢硅油长链上,合成了接枝率分别为10%和18%的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10和AEPP-18)。(4)色谱柱评价。将合成的固定相通过静态法涂渍于石英毛细管内壁,评价了其柱效、耐温性、惰性以及极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两种酯、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均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耐温性能,所制备的色谱柱柱效高、表面惰性好。测得EUP-20色谱柱麦氏常数497,为弱极性柱;AEPP-10色谱柱麦氏常数为972,AEPP-18色谱柱麦氏常数为1153,均为中等极性柱。通过溶剂化参数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的主要作用力均为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5)EUP-20和AEPP色谱柱分离性能评价。通过对实验室自配的脂肪酸酯类、脂肪醇类以及醚类等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两类色谱柱均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在实际样品分离中,不仅对白酒样品中微量成分取得了良好的分离,对于香精香料以及成分复杂的香烟烟气吸收液也取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表明EUP和AEPP两种色谱柱适用于含复杂醇酯类实际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在食品、环境分析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麻敏瑞[9](2021)在《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样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低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用于促进植物生长,其高浓度时用于除草剂。该化合物可通过食物链等进入环境和人体,并对其造成伤害。它在环境和食品样品中的浓度很低,且基质干扰严重,需要发展一种简单高效的富集方法才能准确定量。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对目标分析物具有特定识别作用的材料,有很好的选择性,因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工作:1.制备了磁性金属有机框架分子印迹材料,利用外加磁场进行分离,将其成功用于蔬菜样品中2,4-二氯苯氧乙酸的富集。使用固相研磨法制备了磁性ZIF-8,以此为基质,以2,4-二氯苯酚为假模板分子,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在室温下通过溶胶-凝胶法和虚拟模板法合成了分子印迹材料Fe3O4@ZIF-MIP。Fe3O4@ZIF-MIP的动力学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与Freundlich等温模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当2,4-苯氧乙酸的浓度为500μg/m L时Fe3O4@ZIF-MIP的吸附容量为120.31 mg/g,印迹因子约为3.64,该材料重复使用至少6次。2.利用有机膜合成了分子印迹复合膜材料,结合商用过滤器头进行固相萃取,对蔬菜样品中的2,4-二氯苯氧乙酸进行动态富集。利用尼龙滤膜作为基质,在其上沉积一层介孔硅,然后在其表面合成分子印迹材料MIPM,印迹因子为1.78。该材料结合过滤装置可作为2,4-二氯苯氧乙酸富集过滤器。由于滤膜的形状尺寸可以变化,所以具有很好的普适性。3.制备了一种基于聚乙烯醇的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自支撑材料。按照上述方法合成分子印迹粉末,将其嵌入聚乙烯醇基质中,冷冻干燥得到分子印迹整体材料MIPF。MIPF对2,4-二氯苯氧乙酸的动态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吻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理论计算得到材料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7.52 mg/g,印迹因子为1.81,可以重复使用至少6次。
蒋晓宇[10](2021)在《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绿色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绿色化学是目前化学研究中的前沿学科,以新的化学工艺方式,使原料更加绿色化,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消除有害产物或副产物的产生。对绿色化学来说,催化剂的安全性和选择性是首要原则之一,液体酸催化剂虽然在过去被广泛使用,但其腐蚀性和污染性的缺点却不容忽视,所以开发新的固体酸催化剂刻不容缓。此外,过渡金属的催化选择性很高,在绿色化学催化剂的合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过渡金属镉为中心金属离子,桥连了不同种磺酸配体(HL1=对甲基苯磺酸,HL2=间硝基苯磺酸,HL3=对硝基甲苯邻磺酸)和柔性双三氮唑配体btp和btb[btp=1,3-二(1H-1,2,4-三氮唑)丙烷;btb=1,4-二(1H-1,2,4-三氮唑)丁烷],合成了四种过渡金属镉配位聚合物[Cd(L1)2(btp)2]n(1,CCDC:2006842)、[Cd(L2)2(btp)2]n(2,CCDC:2038964)、[Cd(L3)2(btp)2]n(3,CCDC:2070111)、{[Cd(L1)2(btb)2]·2H2O}n(4,CCDC:2070112)。将其作为Lewis酸催化剂应用到绿色化学反应中,考察其催化活性的强弱,并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通过计算对配合物的空间结构与Biginelli反应机理进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制备了btp、btb柔性辅助配体,在同一条件下,90℃恒温反应60 h,通过水热合成法得到了四个配合物的晶体。对它们进行结构表征,配合物1归于Monoclinic晶系的P2(1)/c空间群,配合物配合物2、3归于Triclinic晶系的P-1空间群,配合物4归于Orthorhombic晶系的Pnna空间群,各自呈现出链状或网状的空间结构。2、对配合物1-4进行绿色催化性能研究,分别以Biginelli反应和Kabachnik-Fields反应为探针。(1)在无溶剂的条件下,催化Biginelli反应,得到80℃为较佳反应温度,n苯甲醛:n乙酰乙酸乙酯:n甲基脲=1:1:1.1为较优原料比,催化剂用量为2.5 mol%,以配合物1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3,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产品产率为76.1-94.4%。(2)在催化Kabachnik-Fields反应性能的研究中,无溶剂条件下,在n苯甲醛:n苯胺:n亚磷酸二乙酯=1:1:1.4,反应温度为40℃,催化剂用量为5 mol%时,考察了配合物1和4的催化性能,配合物1表现出较优的催化能力,并且合成了一系列α-氨基膦酸酯,产品产率为70.7-93.5%。研究表明,本文开发的镉配位聚合物作为Lewis酸催化剂,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可重复性,且操作简单,易回收。3、用DFT计算分析配体和配合物的空间结构,NBO电荷分布以及前线轨道分布,对晶体结构的配位环境进行了很好的佐证。验证了Biginelli反应的机理,优化了4个中间体结构,并找到了2个过渡态。该计算过程均在Gaussian 09软件包下完成。
二、2,4-二氯苯氧基乙酸分子记印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二氯苯氧基乙酸分子记印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茶叶农药残留概述 |
1.1.1 茶叶农药残留原因 |
1.1.2 茶叶农药残留危害 |
1.1.3 国内外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1.2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1.2.1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 |
1.2.2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检测技术 |
1.2.3 有机氯农药 |
1.2.4 有机氯农药的检测技术 |
1.2.5 酰胺类除草剂 |
1.2.6 酰胺类除草剂的检测技术 |
1.3 共价有机骨架(COF)材料 |
1.3.1 COF材料的类型 |
1.3.2 COF材料的合成方法 |
1.3.3 COF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
1.4 密度泛函理论(DFT)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基于均一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2.2.1 TPB-DMTP-COF材料的合成 |
2.2.2 TPB-DMTP-COF的表征和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
2.2.3 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方法的建立 |
2.2.4 L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
2.3 基于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2.3.1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合成 |
2.3.2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表征和MSPE方法的建立 |
2.3.3 LC-MS/MS联用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
2.3.4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2.4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
2.4.1 Tp-Azo-COF固相微萃取针的制备方法 |
2.4.2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
2.4.3 SPM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
2.4.4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验证 |
2.4.5 富集能力和吸附作用力的研究 |
2.5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2.5.1 磁性TAPT-DHTA-COF的合成方法 |
2.5.2 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2.5.3 MSP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
2.5.4 G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验证 |
2.5.5 TAPT-DHTA-COF对酰胺类除草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
3.1.1 TPB-DMTP-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1.2 TPB-DMTP-COF的表征 |
3.1.3 SPE条件的优化 |
3.1.4 方法学验证 |
3.1.5 稳定性研究 |
3.1.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2 NH_2-Fe_3O_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
3.2.1 磁性NH_2-Fe_3O_4@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2.2 磁性NH_2-Fe_3O_4@COF的表征 |
3.2.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和数据分析 |
3.2.4 方法学验证 |
3.2.5 NH_2-Fe_3O_4@COF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3.2.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2.7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3.3 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结果与分析 |
3.3.1 酮烯胺式Tp-Azo-COF的表征 |
3.3.2 SPME吸附和解析条件的优化 |
3.3.3 方法学验证 |
3.3.4 微萃取针的稳定性研究 |
3.3.5 富集能力和吸附机理的研究 |
3.3.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4 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结果与分析 |
3.4.1 磁性TAPT-DHTA-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4.2 磁性TAPT-DHTA-COF的表征 |
3.4.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 |
3.4.4 方法学验证 |
3.4.5 磁性TAPT-DHTA-COF的稳定性研究 |
3.4.6 吸附机理的研究 |
3.4.7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4.2 基于磁性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超灵敏检测 |
4.3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检测 |
4.4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金属搭载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表征及选择性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COFs材料发展与现状 |
1.2.1 COFs材料概述 |
1.2.2 COFs材料合成与表征方法 |
1.2.3 COFs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COFs及其功能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COF-BTDH合成 |
2.2.3 COP-BTDH合成 |
2.2.4 COF-LUZ1 合成 |
2.2.5 Pd/COF-BTDH制备 |
2.2.6 材料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OF-BTDH的合成与表征 |
2.3.2 Pd/COF-BTDH的制备与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2.5 COF-BTDH晶胞信息及原子坐标 |
第3章 Pd/COF-BTDH区域选择性催化Heck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区域选择性氧化Heck反应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条件优化 |
3.3.2 底物范围普适性研究 |
3.3.3 区域选择性探讨 |
3.3.4 重复使用性研究 |
3.3.5 机理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3.5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4章 Pd/COF-BTDH在烯烃双芳基化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IiPr卡宾合成 |
4.2.3 [Pd(IPr)Cl_2]_2合成 |
4.2.4 Pd(IiPr)(OTs)_2合成 |
4.2.5 双芳基化反应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d/COF-BTDH催化双芳基化反应 |
4.3.2 Pd(IiPr)(OTs)_2催化双芳基化反应 |
4.4 本章小结 |
4.5 化合物结构表征 |
第5 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化合物核磁图谱 |
附录 B DFT计算数据 |
附录 C 单晶数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金属-有机框架整体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污染概述 |
1.1.1 水体常见污染物 |
1.1.2 污染物的危害 |
1.1.3 污染物去除方法 |
1.2 金属-有机框架(MOF)简介 |
1.2.1 水稳定MOF |
1.2.2 MOF整体材料加工方法 |
1.3 MOF整体气凝胶吸附剂 |
1.3.1 纯MOF整体气凝胶吸附剂 |
1.3.2 MOF/无机氧化物整体气凝胶吸附剂 |
1.3.3 MOF/石墨烯整体气凝胶吸附剂 |
1.3.4 MOF/碳整体气凝胶吸附剂 |
1.3.5 MOF/聚合多糖整体气凝胶吸附剂 |
1.3.6 MOF/聚合物整体气凝胶吸附剂 |
1.4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设计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药品、仪器和表征方法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测试仪器和表征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XRD)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3 热重(TG)分析 |
2.3.4 氮气吸附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SEM) |
2.3.6 X-射线电子能谱(XPS) |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 |
2.3.8 Zeta电位 |
2.4 吸附模型 |
2.4.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2.4.2 吸附等温线模型 |
2.4.3 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3章 ZIF-67/聚苯胺/纤维素整体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吸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制备 |
3.2.2 表征方法 |
3.2.3 吸附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制备原理和工艺 |
3.3.2 结构与形貌表征 |
3.3.3 吸附性能 |
3.3.4 吸附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H_2-UIO-66/壳聚糖整体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制备 |
4.2.2 表征方法 |
4.2.3 吸附实验 |
4.3 结果讨论 |
4.3.1 制备原理和工艺 |
4.3.2 结构与形貌表征 |
4.3.3 吸附性能 |
4.3.4 吸附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KUST-1/纤维素/壳聚糖整体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制备 |
5.2.2 表征方法 |
5.2.3 吸附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制备原理和工艺 |
5.3.2 结构与形貌表征 |
5.3.3 吸附性能 |
5.3.4 吸附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MIL-101(CR)/聚丙烯酰胺/壳聚糖整体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2,4-二氯苯氧乙酸的吸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材料制备 |
6.2.2 表征方法 |
6.2.3 吸附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制备原理和工艺 |
6.3.2 结构与形貌表征 |
6.3.3 吸附性能 |
6.3.4 吸附机理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离子液体-共价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离子液体(ILs) |
1.1.1 离子液体概述 |
1.1.2 离子液体杂化材料 |
1.1.3 离子液体/材料在催化中应用 |
1.2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 |
1.2.1 COFs概述 |
1.2.2 COFs的连接类型 |
1.2.3 COFs的合成方法 |
1.2.4 COFs在催化中的应用 |
1.3 离子液体-共价有机框架(IL-COF)杂化材料 |
1.3.1 IL-COF的合成方法 |
1.3.2 IL-COF在催化中的应用 |
1.4 典型催化反应过程及现状 |
1.4.1 山梨醇脱水制备异山梨醇 |
1.4.2 二氧化碳环加成制备环氧碳酸酯 |
1.5 课题的提出 |
1.5.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5.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第2章 一锅法原位限域合成BIL-COF材料催化山梨醇脱水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材料合成 |
2.2.4 材料表征 |
2.2.5 材料催化性能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BIL-COF结构表征 |
2.3.2 反应体系溶剂筛选 |
2.3.3 BIL-COF材料的催化活性评价 |
2.3.4 催化循环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化学接枝法合成PIL-COF材料催化山梨醇脱水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材料合成 |
3.2.4 材料表征 |
3.2.5 材料催化性能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IL-COF结构表征 |
3.3.2 PIL-COF材料的催化活性评价 |
3.3.3 反应条件优化 |
3.3.4 反应机理探究 |
3.3.5 催化循环性能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位化学自组装合成PPIL@COF核壳材料催化环加成反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材料合成 |
4.2.4 材料表征 |
4.2.5 材料催化性能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PIL@COF结构表征 |
4.3.2 PPIL@COF材料的催化活性评价 |
4.3.3 底物适用性探究 |
4.3.4 催化循环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板法合成多级孔PIL-MCOF催化环加成反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材料合成 |
5.2.4 材料表征 |
5.2.5 材料催化性能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IL-MCOF结构表征 |
5.3.2 PIL-MCOF材料的反应条件优化 |
5.3.3 PIL-MCOF材料的催化活性评价 |
5.3.4 底物适用性探究 |
5.3.5 催化循环性能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几种新型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晶态材料的构筑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环糊精的晶态有机材料 |
1.3 基于杯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3.1 基于杯[4]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3.2 基于杯[5]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3.3 基于邻苯三酚杯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3.4 基于间苯二酚杯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4 基于葫芦脲的晶态有机材料 |
1.5 基于柱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5.1 基于柱芳烃的超分子有机骨架材料 |
1.5.2 基于柱芳烃的非多孔自适应晶体 |
1.6 基于其他超分子大环受体的晶态有机材料 |
1.6.1 基于Noria的晶态有机材料 |
1.6.2 基于双脲大环的晶态有机材料 |
1.6.3 基于联苯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6.4 基于领结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6.5 基于冕芳烃的晶态有机材料 |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7.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7.2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斜塔[6]芳烃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设计合成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表征 |
2.2.3 斜塔[6]芳烃OHLP6 的合成 |
2.2.4 全醌式斜塔[6]芳烃LP6Q的合成 |
2.2.5 阳离子水溶性斜塔[6]芳烃CWLP6 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斜塔[6]芳烃在合成方法学上的探索 |
2.3.2 斜塔[6]芳烃的晶体结构分析 |
2.3.3 理论计算 |
2.3.4 水溶性斜塔[6]芳烃CWLP6 与萘磺酸盐客体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2.5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乙基斜塔[6]芳烃的非多孔自适应晶体用于溴代烷烃异构体的吸附与分离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tLP6-NAC的制备 |
3.3.2 EtLP6-NAC对单一组分1-/2-溴代烷烃的吸附实验研究 |
3.3.3 EtLP6在1-溴代烷和2-溴代烷中的晶体研究 |
3.3.4 EtLP6对1-溴代烷和2-溴代烷混合物的吸附实验研究 |
3.3.5 1-溴代烷和2-溴代烷固相主客体络合物相对稳定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3.5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乙基斜塔[6]芳烃的非多孔自适应晶体用于正己烷的纯化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表征 |
4.2.3 EtLP6-NAC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EtLP6 在正己烷和甲基环戊烷中的晶体研究 |
4.3.2 EtLP6-NAC对单一组分正己烷和甲基环戊烷蒸汽吸附实验研究 |
4.3.3 EtLP6-NAC对正己烷-甲基环戊烷混合蒸汽的吸附实验研究 |
4.3.4 EtLP6-NAC对正己烷-甲基环戊烷混合液的吸附实验研究 |
4.3.5 EtLP6-NAC对多组分C6 烷烃混合液的吸附实验研究 |
4.3.6 选择性机制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4.5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半刚性分子夹的分子晶体变速器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仪器表征 |
5.2.3 分子夹MC的合成 |
5.2.4 对照化合物MCI的合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分子夹MC的晶体结构分析 |
5.3.2 基于MC的晶体吸附材料的制备 |
5.3.3 基于MC的晶体材料对碘溶液的吸附实验研究 |
5.3.4 基于MC的晶体材料对碘蒸汽的吸附实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5.5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双子芳烃的设计合成及其晶体材料用于氯苯和氯代环己烷的双选择性吸附与分离 |
6.1 研究背景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 |
6.2.2 仪器表征 |
6.2.3 双子芳烃GA的合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双子芳烃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
6.3.2 双子芳烃的固相主客体化学性质研究 |
6.3.3 GAα对氯苯和氯代环己烷混合液的吸附实验研究 |
6.3.4 GAβ对氯苯和氯代环己烷混合蒸汽的吸附实验研究 |
6.3.5 GA对氯苯和氯代环己烷的双选择性吸附实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6.5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加长型双子芳烃的设计合成及其晶体材料用于二甲苯和二甲基环己烷的吸附与分离 |
7.1 研究背景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材料 |
7.2.2 仪器表征 |
7.2.3 加长型双子芳烃的合成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加长型双子芳烃的晶体结构分析 |
7.3.2 加长型双子芳烃晶体材料Me El GAβ的制备 |
7.3.3 Me El GAβ对二甲苯和二甲基环己烷混合物的吸附实验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7.5 附录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二维共价有机骨架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共价有机骨架的特点 |
1.2.1 合成策略的多样性 |
1.2.2 构筑基元的多样性 |
1.2.3 拓扑结构的多样性 |
1.2.4 连接方式的多样性 |
1.3 共价有机骨架的合成 |
1.3.1 溶剂热法 |
1.3.2 微波合成法 |
1.3.3 机械合成法 |
1.3.4 离子热法 |
1.3.5 声化学合成法 |
1.4 共价有机骨架的应用 |
1.4.1 共价有机骨架在光解水中的应用 |
1.4.2 共价有机骨架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中的应用 |
1.4.3 共价有机骨架在光催化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
1.4.4 共价有机骨架在光催化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苯并噻二唑基共价有机骨架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2 的合成 |
2.3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2 的表征 |
2.4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2 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2.4.1 COF-JLU22 光催化苯乙酰溴类化合物的脱卤还原反应 |
2.4.2 COF-JLU22 光催化醛的α-烷基化反应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三种同构的芘基共价有机骨架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3、COF-JLU24和COF-JLU25 的合成 |
3.3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3、COF-JLU24和COF-JLU25 的表征 |
3.4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23、COF-JLU24和COF-JLU25 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3.4.1 COF-JLU23、COF-JLU24和COF-JLU25 光催化吲哚类化合物的C-3 甲酰化反应 |
3.4.2 COF-JLU23、COF-JLU24和COF-JLU25 光催化吲哚类化合物的C-3 硫氰酸化反应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两种苯并三噻吩基共价有机骨架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2和COF-JLU33 的合成 |
4.3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2和COF-JLU33 的表征 |
4.4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2和COF-JLU33 光催化苯乙烯类化合物的三氟甲基羰基化反应的性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两种不同连接的三组分共价有机骨架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5和COF-JLU36 的合成 |
5.3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5和COF-JLU36 的表征 |
5.4 共价有机骨架COF-JLU35和COF-JLU36 光解水析氢的性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核磁数据 |
附录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作者简介 |
硕博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7)MOFs膜固相萃取-UPLC-MS-MS用于环境水体中农药及紫外线吸收剂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2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 |
1.2.3 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 |
1.2.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MIL-101-NMe_3~+-PVDF混合基质膜在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富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MIL-101-NMe_3~+-PVDF MMM表征 |
2.2.2 仪器条件优化 |
2.2.3 膜萃取条件优化 |
2.3 方法验证 |
2.3.1 方法工作曲线及方法检出限 |
2.3.2 方法精密度 |
2.3.3 实际样品的测定及方法准确度考察 |
2.4 与已有文献方法比较 |
2.5 小结 |
第3章 MOF衍生多孔碳/聚合物膜在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富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NPC-PVDF MMM表征 |
3.2.2 膜萃取条件优化 |
3.3 方法验证 |
3.3.1 方法工作曲线及方法检出限 |
3.3.2 方法精密度 |
3.3.3 实际样品的测定及方法准确度考察 |
3.4 与已有文献方法比较 |
3.5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8)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气相色谱技术 |
1.1.1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GC×GC) |
1.1.2 便携式和快速气相色谱技术 |
1.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
1.1.4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技术(SPME-GC) |
1.2 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
1.2.1 聚硅氧烷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1.1 聚二甲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2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3 聚氰基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4 含氟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1.5 多芳基改性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
1.2.2 聚乙二醇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 离子液体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1 小分子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2 聚合交联的耐高温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3.3 混配型离子液体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 手性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1 环糊精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2 冠醚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4.3 纤维素类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5 新型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5.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
1.2.5.2 碳质材料在气相色谱技术中的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和聚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表征方法 |
2.2.1 红外光谱(FTIR) |
2.2.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2.2.3 热重分析(TGA) |
2.2.4 凝胶渗透色谱(GPC) |
2.3 甲基含氢硅油的制备 |
2.4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EUP-20)的合成与表征 |
2.5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聚合物(AEPP)的合成与表征 |
2.5.1 烯丙基聚氧乙烯丁基封端聚醚的合成(AEPB) |
2.5.2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AEPP)的合成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十一酸乙酯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EUP)色谱性能研究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
3.2.1 毛细管柱的制备 |
3.2.2 毛细管柱预处理 |
3.2.3 固定液的涂渍 |
3.2.4 色谱柱老化 |
3.2.5 固定相液膜厚度计算 |
3.3 EU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质量评价 |
3.3.1 柱效的测定 |
3.3.2 色谱柱表面惰性测定 |
3.3.3 色谱柱热稳定性测定 |
3.3.4 色谱柱极性测定 |
3.3.5 溶剂化参数模型 |
3.3.6 速率理论曲线(Van Deemter曲线)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EUP固定相热稳定性 |
3.4.2 EUP-20色谱柱柱效评价 |
3.4.3 EUP-20色谱柱惰性评价 |
3.4.4 EUP-20色谱柱极性测定 |
3.4.5 EUP-20色谱柱溶剂化参数 |
3.5 EUP-20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
3.5.1 实验室配制混合样品的分离 |
3.5.1.1 EUP-20色谱柱分离醇类混合物 |
3.5.1.2 EUP-20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混合物(PAEs) |
3.5.1.3 EUP-20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
3.5.1.4 EUP-20色谱柱分离白酒标样 |
3.5.2 EUP-20色谱柱分析市售白酒 |
3.5.2.1 EUP-20色谱柱分析清香型白酒 |
3.5.2.2 EUP-20色谱柱分析浓香型白酒 |
3.5.2.3 EUP-20色谱柱分析酱香型白酒 |
3.5.2.4 EUP-20色谱柱分析芝麻香型原酒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聚醚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AEPP)的色谱性能研究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AEPP色谱柱的制备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AEPP色谱柱柱效评价 |
4.3.2 AEPP色谱柱热稳定性评价 |
4.3.3 AEPP色谱柱惰性评价 |
4.3.4 AEPP色谱柱极性评价 |
4.3.5 AEPP色谱柱溶剂化参数测定 |
4.4 AEPP色谱柱对实际样品的分离分析 |
4.4.1 实验室配制混合物样品的分离 |
4.4.1.1 AEPP-18色谱柱分离脂肪酸酯类混合物 |
4.4.1.2 AEPP-18色谱柱分离醚类混合物 |
4.4.2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市售香精 |
4.4.3 AEPP-18色谱柱分离分析香烟烟气吸收液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样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2,4-二氯苯氧乙酸简介及检测方法 |
1.2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1 样品前处理简介 |
1.2.2 新型的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 |
1.3 分子印迹材料的介绍及其应用 |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类 |
1.3.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磁性金属有机框架表面分子印迹的制备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磁性ZIF表面分子印迹的制备 |
2.2.3 解吸条件和萃取条件的优化 |
2.2.4 吸附实验 |
2.2.5 选择性实验 |
2.2.6 材料的重复利用性 |
2.2.7 实际样品的应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3.2 解吸条件优化 |
2.3.3 萃取条件优化 |
2.3.4 材料的吸附性能 |
2.3.5 选择性实验 |
2.3.6 材料的重复使用次数 |
2.3.7 实际样品应用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2, 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 |
3.2.3 解吸条件和萃取条件优化 |
3.2.4 选择性实验 |
3.2.5 实际样品的应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3.3.2 材料的解吸条件优化 |
3.3.3 材料的萃取条件优化 |
3.3.4 选择性实验 |
3.3.5 实际样品应用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整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分子印迹整体海绵的制备 |
4.2.3 解吸条件和萃取条件优化 |
4.2.4 吸附实验 |
4.2.5 选择性实验 |
4.2.6 材料的重复利用 |
4.2.7 实际样品的应用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4.3.2 材料的解吸条件优化 |
4.3.3 材料的萃取条件优化 |
4.3.4 材料的吸附性能 |
4.3.5 材料的选择性 |
4.3.6 材料的重复使用次数 |
4.3.7 实际应用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绿色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Biginelli反应研究进展 |
1.2 Kabachnik-Fields反应研究进展 |
1.3 含磺酸配体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 含氮杂环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 |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 |
2 过渡金属苯磺酸镉配合物的设计合成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化学试剂 |
2.3 产品表征的测试条件 |
2.4 配合物的合成 |
2.4.1 柔性双三氮唑配体btp、btb的合成 |
2.4.2 配合物[Cd(L_1)_2(btp)_2]_n(1)的合成 |
2.4.3 配合物[Cd(L_2)_2(btp)_2]_n(2)的合成 |
2.4.4 配合物[Cd(L_3)_2(btp)_2]_n(3)的合成 |
2.4.5 配合物{[Cd(L_1)_2(btb)_2]·2H_2O}_n(4)的合成 |
2.5 配合物的结构描述与表征 |
2.5.1 配合物1的结构和性质分析 |
2.5.1.1 配合物1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1.2 配合物1的热重分析 |
2.5.1.3 配合物1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2.5.1.4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分析 |
2.5.2 配合物2的结构和性质分析 |
2.5.2.1 配合物2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2.2 配合物2的热重分析 |
2.5.2.3 配合物2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2.5.2.4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分析 |
2.5.3 配合物3的结构和性质分析 |
2.5.3.1 配合物3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3.2 配合物3的热重分析 |
2.5.3.3 配合物3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2.5.3.4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分析 |
2.5.4 配合物4的结构和性质分析 |
2.5.4.1 配合物4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4.2 配合物4的热重分析 |
2.5.4.3 配合物4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2.5.4.4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过渡金属苯磺酸镉配合物的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配合物1-3催化Biginelli反应的性能研究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1.1 实验仪器 |
3.2.1.2 化学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3.1 配合物1-3的催化效果的比较 |
3.2.3.2 原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3.2.3.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2.3.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2.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3.2.3.6 配合物1催化不同底物合成一系列3,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 |
3.2.3.7 目标产物的表征数据 |
3.2.4 可能的催化Biginelli反应机理 |
3.3 配合物1和4催化Kabachnik-Fields反应的性能研究 |
3.3.1 仪器与试剂 |
3.3.1.1 实验仪器 |
3.3.1.2 化学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3.1 配合物1和4催化效果的比较 |
3.3.3.2 原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3.3.3.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3.3.4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3.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3.3.3.6 配合物1催化不同底物合成一系列α-氨基膦酸酯 |
3.3.3.7 目标产物的表征数据 |
3.3.4 可能的催化Kabachnik-Fields反应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配合物1-4的量化计算和Biginelli反应的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 |
4.3 配合物1-4的量化计算 |
4.3.1 配体的量化计算 |
4.3.1.1 优化配体结构 |
4.3.1.2 配体的前线轨道分布 |
4.3.1.3 配体的NBO电荷布居 |
4.3.2 配合物的量化计算 |
4.3.2.1 优化几何结构 |
4.3.2.2 配合物的NBO电荷布居 |
4.4 Biginelli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2,4-二氯苯氧基乙酸分子记印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D]. 辛军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金属搭载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表征及选择性催化研究[D]. 韩继尧.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3]金属-有机框架整体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D]. 刘群.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1)
- [4]离子液体-共价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催化应用[D]. 杜一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5]基于几种新型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晶态材料的构筑和应用研究[D]. 吴佳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6]二维共价有机骨架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黎子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7]MOFs膜固相萃取-UPLC-MS-MS用于环境水体中农药及紫外线吸收剂检测研究[D]. 纪雪峰.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8]两种有机酯、醚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柏建春. 山东大学, 2021(12)
- [9]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样品分析中的应用[D]. 麻敏瑞. 兰州大学, 2021(11)
- [10]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绿色催化性能研究[D]. 蒋晓宇. 渤海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