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椎管受压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附30例报告)

上椎管受压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附30例报告)

一、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上位椎管压迫症(附3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吾斯曼·拜都拉[1](2021)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预防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自2013年5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19例患者,男281例,女238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5.11±13.94岁。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总结防治对策。结果:本组519例患者均获得6~18个月的术后随访。术前VAS和ODI与术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332例,良148例,可27例,差12例,优良率为92.49%,总体疗效较好;本组发生并发症共40例,发生率为7.71%。并发症主要分布在手术开展早期的前150例病例中(19/40),硬脊膜撕裂7例;神经损伤6例,其中走行神经根损伤5例,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感觉障碍4例;髓核残留4例;术后复发7例;术中发生类脊髓高压征10例,术后绿色尿液1例,术中改为开放手术1例。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由于学习曲线陡峭,开展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症的把握、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正确的应对措施有关。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能够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罗轮,刘丽,李占胜,付艳霞,巨辉,张静[2](2020)在《经皮脊柱内镜下侧、后联合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6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下侧、后联合入路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6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接受经皮脊柱内镜下侧、后联合入路椎间孔镜减压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20.8±13.8)min,住院时间7~15 d,平均住院时间(10.0±1.4)d。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的VAS,ODI及JOA评分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88.46%。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侧、后联合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可达到充分减压从而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具有疗效好、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可靠等优点。

胡赢[3](2020)在《腰椎融合术中Cage位置和大小对腰椎前凸角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节段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中,椎间融合器(Cage)的位置和大小对融合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恢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广东省中医院骨二科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轻度腰椎滑脱症)行L4/5或L5/S1单节段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置入单枚长度为26mm Cage的患者,选取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共60例。通过采集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间节点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VAS,JOA评分标准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通过收集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随访的腰椎正侧位片,分别测量Cage的位置中心点比(Central Point Ratio,CPR)、后间隙比(Posterior Gap Ratio,PGR)、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手术前后DH变化为Δ DH、手术节段间前凸角(Segment Lumbar Lordosis,SLL)、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PR、PGR 代表 Cage 的位置参数,Δ DH为Cage的大小参数。对术后Cage位置、大小参数与SLL、LL差值及临床指标改善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均在1年后通过门诊复查完成随访,全组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4.98±2.78,末次随访25.42± 1.73,术前VAS评分为5.33± 1.65,末次随访0.81 ±0.57,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L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角度分别是7.43± 1.51°、13.14±2.05°、13.52±1.63°,术前SLL与术后及末次随访S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角度分别是40.40±14.13°、45.70±13.45°、46.82±14.73°,术前 LL 与术后及末次随访 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大小分别是0.35±0.07、0.52±0.04、0.54±0.09,术前DH与术后及末次随访D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PGR 与 SLL 变化密切正相关(r=0.63、r=0.60,P<0.01),CPR、PGR也LL变化表现出密切正相关(r=0.39、r=0.39,P<0.01),而ΔDH与SLL、LL变化表现为负相关(r=-0.58、r=-0.37,P<0.01)。SLL、LL改变与JOA评分改善之间具有相关性(r=0.38、r=0.65,P<0.05),与VAS未见明显相关。结论:在TLIF手术中使Cage适当靠椎间隙前半部分放置,以及选用适中大小的Cage避免椎间隙过度撑开,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腰椎前凸,并且提高患者的JOA功能评分。

史轶卿[4](2019)在《腰椎后路内固定个体化置钉方案及其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术前对腰椎患者影像学资料相关结构和角度的测量,术中解剖标志的定位,本研究提出并实施了一项个体化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新方案。术后复查患者腰椎的X线及CT平扫来评估置入螺钉的安全性,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选择94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新提出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进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的椎间融合术(TLIF)。术中,椎弓根螺钉的置钉点位于上关节突的外缘,横突上缘向下4mm的地方。通过上下关节突之间连线的垂直线来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头尾角方向。外展的角度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原理来确定。术后拍摄X线片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相关的测量来评估置入螺钉的安全性。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估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都顺利完成,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82例患者(男性39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58.69±8.32)完成随访,平均随访46.05个月(36-60)。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168.60±40.21min和469.32±187.33ml。应用该置钉方案置入了总计394枚椎弓根螺钉。术前和术后随访的JOA评分、ODI评分和VAS评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通过JOA评分计算患者的改善率为53.94%±19.20%。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神经损伤等相关表现,术后有7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其中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完全恢复,2例末次随访时感觉减退未完全恢复,但与术前相比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时未见不融合、螺钉松动及断裂脱出的情况。根据Lothar Wiesner的分类,发现有19枚螺钉(4.82%)轻微破坏骨皮质,2枚螺钉(0.51%)中度破坏骨皮质,其他的椎弓根螺钉均处于适当位置。结论:提出并实施了一项新的腰椎个体化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手术方案,有效的避免因个体差异、体位、麻醉药物等因素导致的椎弓根螺钉错误置入的问题。具有一系列新颖、易识别的标志物。临床应用证明了该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刘俊[5](2018)在《依降钙素联合丹鹿通督片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依降钙素联合丹鹿通底片治疗DLSS患者,对腰腿痛、腰椎活动度、间歇性跛行的改善情况,研究其作用机理,从而来探讨评估其临床意义、科学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脊柱科门诊DLSS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60名,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予基础治疗维D钙咀嚼片200mg po tid。对照组加用依降钙素注射液10IU im Qo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鹿通督片2.4g po tid。治疗1月。治疗前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并对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进行评分。治疗后再次评分并进行比较及整体疗效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及症状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腰椎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及治疗后复查患者血、尿、便常规,血钙,肝肾功能,密切观察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明显其他不适,患者血、尿、便常规,生化指标未见异常。结论:初步研究表明治疗后依降钙素联合丹鹿通督片治疗DLSS的患者疗效确切,效果优于依降钙素组,可有效改善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腰腿痛,药物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成飞[6](2016)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疗效,以期为临床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提供较为合理的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以来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4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式选择对其疗效的影响。综合患者手术前原发或继发症状,结合入院后体格检查所得体征及影像学检查之结果最终敲定患者手术方式及方法。应用腰椎CT、MRI观察椎管狭窄部位及其程度,术前动力位X线片确定椎间是否存在不稳。据此进行分组,分为减压组及固定组,减压组行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固定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症状的缓解程度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等的情况。结果:术后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治疗前和术后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的情况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法均显示减压组、固定组术前与术后评分及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方法,术前根据患者各自的病情、体征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对于单侧或双侧局限性压迫的患者,采用椎板间开窗减压术,疗效确切;而对于中央管狭窄或伴有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失稳的患者则行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杨楚枫[7](2016)在《经皮内窥镜与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速度加快,腰腿疼的患者逐渐增多,腰椎管狭窄症作为引起老年腰腿疼的原因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方式以其小创伤、恢复快受到患者及医生的欢迎,但各种术式特点不一,临床疗效也各有不同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希望能在指导临床上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起参考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7月我院骨科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64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36-74岁,平均59岁),所有患者均取得了6-24月随访(平均17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采用PELD治疗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MED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并对其数据差异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当天VAS评分、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1周VAS评分、术后3月VAS评分、术后6月VSA评分及次末随访VAS评分变化评价腰腿部疼痛缓解情况,记录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3月ODI评分、术后6月ODI评分与次末随访ODI评分变化评价腰椎功能情况。结果PELD组较MED组术中透视次数多,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PELD组优于MED组(P<0.05)。两组组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PELD组术后当日VAS评分、术后3天VAS评分较MED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周VAS评分、术后3月VAS评分、术后6月VAS评分及次末随访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月、术后6月及次末随访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除了2例患者于手术当日晚上口服依托考昔片0.1 2g外,其他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应用止痛类药物,MED组术后均手术当日晚上口服依托考昔片0.12g。PELD组1例术后出现手术侧下肢麻木感,考虑术中神经根牵拉伤,经保守治疗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手术侧下肢症状未能完全缓解,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效果欠佳,遂行MED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MED组术中发现患者硬脊膜破裂1例,因破裂较小遂行明胶海绵按压,术后按脑脊液漏处理,患者恢复良好;1例术中发现腰骶神经根变异,2条神经根从同一椎间孔出,术中通过精细操作,适当咬除部分椎板并切除部分上关节突行椎间孔扩大,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临床症状缓解,随访患者恢复良好;1例术后腰痛无明显缓解,经保守治疗6月后疗效欠佳,行融合术,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在满足减压充分的情况下,PELD损伤更小,术后疼痛症状缓解更快,更适应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但因PELD减压的局限性,其只能作为MED术治疗LSS的补充,两组可结合作为LSS的阶梯治疗。

王浩[8](2014)在《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syndrome, LSS)是指由于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因先天发育性或后天各种因素如退变、外伤等,引起骨性或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最终导致单一节段或多节段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容量减少而产生马尾、神经根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下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感觉障碍及运动能力减弱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骨科疾患,发病率高居椎管内疾病的第二位。在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对于症状较轻或无手术指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先行系统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多使用消炎镇痛药、肌肉松弛剂以及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并配合有物理疗法、功能锻炼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方法。同时,祖国传统医学也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其中,中药内服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已逐渐为广大的患者所接受。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文献报道多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的层面上,并未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且文献中所采纳的病例数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其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目的:1、观察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2、观察“丹鹿通督片”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3、对比上述中药汤药与中成药口服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望京医院门诊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服用益气养血活络法的中药汤药,对照组服用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成药“丹鹿通督片(国药准字Z20050085)”,均治疗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共5个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腰部疼痛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定指标。以验证益气养血活络法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指标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在VAS疼痛分数、JOA评分方面,经单因素检验,入组及各访视时间点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NK检验,即第一周和第二周治疗后止痛效果及临床疗效显着,第三周治疗后及第四周治疗后止痛效果相对于第二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疗效的稳定。治疗组在VAS疼痛分数、JOA评分方面,经单因素检验,入组及各访视时间点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NK检验,即第一周、第二周及第三周治疗后止痛效果及临床疗效显着,第四周治疗后止痛效果相对于第三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疗效的稳定。第二周治疗后两组间JOA分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周治疗组JOA分数>对照组JOA分数,说明第二周时治疗组的效果较对照组好。第四周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JOA分数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一月治疗后两组间JOA分数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治疗组较对比组起效快。在优良率上,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其前两周治疗后优良率均为0,治疗组在第三周治疗后优良率为33.3%,第四周治疗后为40.7%;对照组在第三周治疗后优良率为11.1%,第四周治疗后为22.3%。可见,治疗组在第三周治疗及第四周治疗后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都是有效的,均能很好的缓解疼痛、延长行走距离、改善下肢症状。(2)治疗组在缓解疼痛及改善下肢症状方面起效更快,而且在2周的治疗期间其疗效要优于对照组,但就其服药一月后的远期疗效而言,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3)在总体疗效上,两者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从优良率来看,对照组优于治疗组。

唐永超[9](2011)在《老年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观察及针刺对其术后腹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及针刺足三里穴对其术后腹胀作用的研究。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我院脊柱专科收治的43例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前瞻性描述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0-81岁,平均71.6岁;病程4月-20年,平均3.6年;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行JOA、VAS、ODI评分。随访时均行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以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及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相邻节段退变等。对术后腹胀患者行针刺足三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随访9.4个月。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改善率为71.62%,优良率为86.04%;融合率达100%,并发症发生率为6.98%。针刺足三里治疗腹胀有效率93.55%。结论:1.短期随访表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安全性高,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及对腰痛的缓解效果明显。2.针刺足三里穴能使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腹胀患者胃肠功能提前恢复,是一种使用方便、疗效快捷、无毒副作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陈林[10](2009)在《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脱位与腰腿痛的关系之初步探讨(附2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腰椎退行小关节脱位与老年人腰腿痛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6腰椎小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15例,单侧脱位7例,双侧脱位19例,年龄44~78之间,平均年龄65.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性放射性疼痛和腰骶部疼痛。采用选择性部分切除小关节突减压、小关节复位、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2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23例症状得全部缓解,3例症状明显好转。术后平均15个月VAS评分:患肢神经根性痛分值较术前平均减少53.6%(P<0.05),下腰痛分值平均减少50%(P<0.05)。术后平均6个月及15个月JOA评估,优良率分别为100%和96.2%(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下关节突前移导致椎管侧隐窝狭窄,卡压神经根是引起老年性下腰痛及腰腿痛的原因之一。手术行椎体及小关节复位、部分切除下关节突减压,切除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上关突增生内骤部分,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解除压迫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上位椎管压迫症(附3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上位椎管压迫症(附3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经皮脊柱内镜下侧、后联合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前、术后1 d及随访时VAS,ODI及JOA评分
    3.3 术前及术中影像学资料
4 讨论
    4.1 传统手术方式的不足
    4.2 本术式的优势及减压范围分析
    4.3 本术式的注意事项及潜在并发症分析

(3)腰椎融合术中Cage位置和大小对腰椎前凸角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学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认识
    第二节 矢状面失平衡与腰椎退行性疾病
    第三节 腰椎融合手术与腰椎前凸角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第二节 观察指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Cage对恢复腰椎前凸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腰椎前凸与临床疗效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腰椎后路内固定个体化置钉方案及其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依降钙素联合丹鹿通督片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研究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典型病例
5.讨论
6.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7.功能锻炼对DLSS的意义
8.预防
9.结论
10.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录 综述 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评价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经皮内窥镜与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腰椎管狭窄症定义及临床诊断标准
    3.2 祖国传统中医关于LSS的记载
    3.3 下腰椎微创手术的解剖特点
    3.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
    3.5 PELD与MED的手术入路
    3.6 PELD与MED的手术适应症:
    3.7 PELD及MED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3.8 PELD及MED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三) 致谢

(8)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三、文献综述
    综述一 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
        1 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类
        2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生理
        3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4 腰椎管狭窄症诊断
        5 腰椎管狭窄症的鉴别诊断
        6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1、辨证分型
        2、诊断标准
        3、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治疗
四、前言
五、临床资料
    研究内容
    研究方案
        1 病例选择
        2 样本含量及对照
        3 治疗方法
        4. 观测指标
        5. 记录不良事件
        6. 患者依从性
        7. 数据管理
        8. 统计方法
        9. 总体评估
    技术路线
六、结果
    病例资料
    结果
        1 基线分析
        2 疗效分析
    结论
七、讨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理探讨
    中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理论探讨
    本次研究的药物组成及分析
    结果分析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
十、致谢
十一、个人简历

(9)老年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观察及针刺对其术后腹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腰椎管狭窄症相关的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1.1 历史沿革
        1.2 腰椎管狭窄症和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慨念
        1.3 腰椎管的解剖学基础
        1.4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理特点
        1.5 腰椎管狭窄症的分型及其分型进展
        1.6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1.7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现状
    2、腰椎管狭窄症相关的古籍文献研究
        2.1 病名考证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治疗
    3、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老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术后腹胀的文献研究
        3.1 祖国医学对腹胀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腹胀的认识
        3.3 胃肠感觉神经解剖学基础与生理病理机制
        3.4 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腹胀的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试验设计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随访评估方案
        3.3 统计方法
    4. 手术其它结果
    5.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讨论
    1. 椎管及神经根管的减压范围
    2. 后路椎板减压对椎体稳定性的影响及植骨融合术的选择
    3. 内固定选择的必要性
    4.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5.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10)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脱位与腰腿痛的关系之初步探讨(附2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脱位与腰腿痛的关系之初步探讨(附26例腰椎小关节脱位病例报告)
    1.1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1.2 中文摘要
    1.3 英文摘要
    1.4 前言
    1.5 材料与方法
    1.6 结果
    1.7 讨论
    1.8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3 致谢

四、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上位椎管压迫症(附3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D]. 吾斯曼·拜都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经皮脊柱内镜下侧、后联合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6例[J]. 罗轮,刘丽,李占胜,付艳霞,巨辉,张静.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0(12)
  • [3]腰椎融合术中Cage位置和大小对腰椎前凸角度影响的临床研究[D]. 胡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腰椎后路内固定个体化置钉方案及其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D]. 史轶卿.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依降钙素联合丹鹿通督片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刘俊.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分析[D]. 成飞.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2)
  • [7]经皮内窥镜与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D]. 杨楚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王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老年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观察及针刺对其术后腹胀的影响[D]. 唐永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10]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脱位与腰腿痛的关系之初步探讨(附26例报告)[D]. 陈林. 遵义医学院, 2009(S1)

标签:;  ;  ;  ;  

上椎管受压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附3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