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与美国航天飞机同步传输?——记海军航空兵遥感中队(论文文献综述)
叶玉虎[1](2018)在《1971-1991年美国海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海军强国,海军在保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执行美国的海外政策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即便是这样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它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美国海军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数次衰落。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导致海军建设经费严重不足,让美国海军难以按照计划来实现装备的更新换代和兵源的招募。同时美国国家领导人对美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也让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不仅导致美国海军在规模上急剧的萎缩,还让美国海军在建设思想上出现混乱,严重削弱了美国海军的实力,美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动摇。美国海军的衰落让崛起的苏联海军一度能够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安全,导致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美国海军中有很多人士就是从这段时期开始积极探索对美国海军进行改革的方法,希望能够遏制美国海军继续衰退的趋势并实现美国海军的复兴。为保证在新时期作战环境和技术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海军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作战能力来与苏联海军在全球范围的海洋上争夺制海权,扭转美国海军在70年代不断衰退而处于被动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海军在里根总统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就是在海军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人事制度和薪酬福利等方面做出较大调整,让美国海军在指导海军建设的思想上结束70年代那种混乱的局面,并做到了结合美国自身的优势来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随着美国经济状况的好转,美国海军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这让美国海军又重新活跃在世界的各个大洋之上,在一次次的海外行动中逐步展现出美国海军的建设成效。到现在冷战结束已经有27年,美国海军始终保持着世界最强海军的地位,活跃在世界的各个热点海域,这与1971年至1991年这二十年的海军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段时期的海军建设是美国海军一次重要的转型过程,不仅实现了美国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让美国海军成为了一支信息化海军,更重要的是让美国海军具备了参与多军种联合作战的能力。重新崛起的美国海军不仅为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更为美国重新构建新的世界格局增添了实力,也改变了世界军事的发展方向。
杨震[2](2012)在《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文中研究说明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李兵[3](2005)在《国际战略通道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拓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量的80%以上依靠海上运输,海上运输就像“血液”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保障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不仅关系到一国的对外贸易和运输安全,而且牵涉到国际关系和战略格局的演变,其地位与价值正在为国际社会所重视,成为国际战略、世界军事和国际经贸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对国际海上战略通道作了前瞻性、开创性的研究。 第一章从国际海上战略通道概念的辨析入手,指出通道是大量物流集中通过的地带,在分布上必然连接并跨越世界主要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通道的分布取决于世界生产能力的地域分布。海洋通道系统是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海峡是海上通道系统的咽喉要地,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地理特征、法律关系、所处的大洲或海洋以及贸易流量,对现有的海峡进行分类。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研究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主要战略通道,如黑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多佛尔海峡、波罗的海诸海峡及基尔运河、麦哲伦海峡、马六甲海峡、朝鲜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地形地貌、基本概况、航运与物流状况、历史变迁和围绕通道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第五章在对历史与现实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国际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作用,指出战略通道担负着多重的职能,是海上物流的通道和军事斗争的咽喉要地,它维系着民族的尊严与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各种力量围绕着通道分化组合,或是联盟或是对立,牵动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促进战略通道历史地位与作用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客观评析了海权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指出未来战争中,不仅要取得制海权,还要取得制信息权、制空权,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保障。同时文中认为,随着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新航线的开通、国际经贸中心的转移以及时代主题的变化,战略通道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客观上舒缓了大国为争夺通道而进行战争的冲动。 第七章分别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英国等主要国家的通道战略思想及政策作了比较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家都很重视战略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他们都在努力发展远洋海军,注重海上战略威慑力量建设,促进各国在海上通道安全
崔伟光,沙志亮[4](2001)在《谁与美国航天飞机同步传输?——记海军航空兵遥感中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0年5月5日11时50分,一架银白色飞机从北京老山汉墓区域上空飞掠而去,机载遥感设备成功地对该地区进行了彩色红外探测、遥感成像。绿树环抱中,北京老山汉墓已发掘部分的轮廓清晰可见,图上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1:100比例任意扩放。 担负这次航空遥感飞行任务的是海军航空兵遥感中队的飞行员们。15年来,是他们驾机翱翔在海天,为祖国的航空遥感事业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突出贡献,立下了特殊功勋。
崔伟光,沙志亮[5](2001)在《航空遥感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文中提出本报讯:崔伟光、特约记者沙志亮报道:当北京老山汉墓还未完全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候,一架银白色飞机突然从汉墓区域上空飞掠而过,机载遥感设备成功地对该地区进行了红外遥感成像。?
二、谁与美国航天飞机同步传输?——记海军航空兵遥感中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与美国航天飞机同步传输?——记海军航空兵遥感中队(论文提纲范文)
(1)1971-1991年美国海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一章 1971-1991年美国海军建设的背景 |
一、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的变化 |
二、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导致海军建设经费不足 |
三、美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调整 |
四、苏联海军的迅速崛起对美国海军建设提出的挑战 |
第二章 美国海军的建设思想及其对海军建设的影响 |
一、美国传统的海军建设思想及其对当时海军建设的影响 |
二、1971-1991年间美国海军的建设思想及其对海军建设的影响 |
第三章 1971-1991年美国海军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美国海军装备的升级与改造 |
二、美国海军对人力和人事制度的调整 |
三、美国海军对海军运行管理机制和内部结构的调整 |
第四章 美国海军的海上优势地位的巩固 |
一、美国海军建设的成果 |
二、美国海军在实战中的表现 |
第五章 对美国海军建设的评价 |
一、美国海军建设的特点 |
二、美国海军建设对制海权斗争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一、研究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必要性 |
二、海权的概念解析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面临的战略转型 |
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战略构架 |
五、后冷战时代海权之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的回顾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
注释 |
第一章 海权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反思 |
第一节 马汉海权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
一、马汉海权论的产生 |
二、马汉海权论的内容及影响 |
三、对马汉海权论的评述 |
第二节 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
一、海洋战略论的产生 |
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内容及影响 |
三、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评述 |
第三节 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评述 |
一、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产生 |
二、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内容及影响 |
三、对国家海上威力论的评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 |
第一节 海权在后冷战时代发展演进的背景 |
一、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
二、经济全球化 |
三、新军事变革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观念 |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军事观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技术形态 |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演进 |
一、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演进 |
二、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理论探索 |
一、战法思想 |
二、军事技术 |
三、编制体制 |
四、途径目标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战争实践 |
一、指挥、控制与通信 |
二、海上打击 |
三、后勤保障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范围 |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战争 |
一、后冷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
二、后冷时代战争的作战模式 |
三、后冷时代战争的战场空间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 |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对海权规模的影响 |
二、对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理论探索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战争实践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范围 |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及军事形势对海权范围的影响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理论探索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战争实践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对中国海权思想的影响 |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 |
一、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轴心 |
二、中国实力的快速发展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辩论 |
一、无足轻重的海权 |
二、辅助性海权 |
三、主导性海权 |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 |
一、台湾问题 |
二、南海问题 |
三、印度洋问题 |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
一、经济海权观 |
二、战略海权观 |
三、复合海权观 |
四、合作海权观 |
五、海洋国土观 |
六、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与航空母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进化 |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范围的拓展 |
四、地缘政治背景的变迁及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进一步讨论 |
一、海洋法的演进 |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
四、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
第三节 政策含义 |
一、培育海权意识 |
二、制定海洋战略 |
三、推进海军转型 |
四、发展海洋经济 |
五、继续加强海洋法研究与建设 |
六、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国际战略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国际战略通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问题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三、本文研究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
四、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五、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战略通道概述 |
第一节 国际战略通道辨析 |
一、“通道”的定义及界定 |
二、海洋通道系统是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节 国际战略通道的分布 |
一、重要的海峡是海上通道系统的咽喉要地 |
二、国际战略通道的分类 |
第二章 大西洋海域重要的战略通道 |
第一节 大西洋战略通道概况 |
一、大西洋是大国争夺霸权的主战场 |
二、大西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
第二节 黑海海峡 |
一、黑海海峡的基本概况 |
二、黑海海峡问题的历史脉络 |
三、争夺黑海海峡的战争 |
第三节 直布罗陀海峡 |
一、直布罗陀海峡基本情况 |
二、围绕直布罗陀海峡的事件与战争 |
第四节 英吉利——多佛尔海峡 |
一、英吉利——多佛尔海峡的基本概况 |
二、多次见证牵动世界格局的大战役 |
第五节 波罗的海诸海峡及基尔运河 |
一、波罗的海诸海峡及基尔运河基本概况 |
二、俄国极力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 |
第三章 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战略通道 |
第一节 太平洋战略通道概况 |
一、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大洋 |
二、暗流涌动的大洋 |
第二节 马六甲海峡 |
一、马六甲海峡的基本概况 |
二、马六甲海峡风起云涌的历史 |
第三节 麦哲伦海峡 |
一、麦哲伦海峡基本概况 |
二、英、阿在马岛问题上兵戎相见 |
第四节 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 |
一、宗谷海峡、津轻海峡、朝鲜海峡基本概况 |
二、围绕海峡发生的历史事件 |
第五节 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 |
一、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基本概况 |
二、望加锡海战 |
第六节 巴拿马运河 |
一、巴拿马运河基本概况 |
二、围绕运河展开的斗争 |
第四章 印度洋海域重要的战略通道 |
第一节 印度洋战略通道概况 |
一、石油运输的战略通道 |
二、大国争夺的角力场 |
第二节 霍尔木兹海峡 |
一、霍尔木兹海峡基本概况 |
二、“石油海峡”暗流涌动 |
第三节 曼德海峡 |
一、曼德海峡基本概况 |
二、“世界战略心脏”不太平 |
第四节 苏伊士运河 |
一、苏伊士运河基本概况 |
二、围绕运河的历史争夺 |
第五章 国际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节 海上物流的通道经贸交流的关卡 |
一、海洋运输是主要运输方式 |
二、国际战略通道在海洋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 |
第二节 防守的天堑封锁的要地 |
一、鏖战的战壕,天然的屏障 |
二、封锁海峡,万夫莫开 |
第三节 某种程度上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
一、俄罗斯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争夺出海口的历史 |
二、对战略通道的控制力折射出英国的兴衰 |
三、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台湾休戚相关 |
第四节 维系着民族的尊严与情感 |
一、为争夺战略通道中的岛屿,争执双方互不相让 |
二、巴拿马、埃及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
三、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
第五节 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战略格局演变动因之一 |
一、黑海海峡在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
二、战略通道控制权的转换某种程度上决定战争的结局 |
三、二战结束后,美苏为战略通道展开博弈 |
第六节 台海问题牵涉亚太战略格局 |
一、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
二、《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及影响 |
三、台湾问题中的日本阴影 |
第六章 国际战略通道历史地位的变迁 |
第一节 海权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
一、马汉及其海权学说 |
二、马汉海权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三、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制海权 |
第二节 多种运输方式的出现降低了对长途海运的依赖 |
一、各种运输方式的出现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
二、各种运输方式的特征比较 |
三、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基本概况 |
第三节 新的航线或通道的开通 |
一、运河的开通使相关战略通道的地位有所降低 |
二、一国拓展新的运输通道,对原有通道的依赖相对下降 |
第四节 国际经贸地理的分布及变迁 |
一、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转移的几个阶段 |
二、世界经贸中心的转移牵动着海上通道地位的变化 |
第五节 战略通道军事价值随时代的变化而起伏变迁 |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
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大大提高 |
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战争的爆发 |
第七章 各国关于战略通道的思想与政策 |
第一节 美国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
一、美国海上战略思想的演变 |
二、美国谋求控制的海上通道及岛屿 |
三、美军为控制战略通道进行的战略部署 |
第二节 日本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
一、日本严重依赖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
二、海军战略围绕着保障海上运输安全展开 |
三、日本海上自卫队实力迅速跃升 |
四、企图借反恐、救援,染指马六甲海峡 |
第三节 俄罗斯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
一、明确威胁的性质及来源 |
二、大力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 |
三、注重海上战略核威慑力量 |
四、加强与各国在海洋上的合作 |
第四节 印度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
一、“控制印度洋”是印度孜孜以求的梦想 |
二、利用大国矛盾,拓展自身战略空间 |
三、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五节 英国的战略通道思想与政策 |
一、冷战时推行的“核威慑保交战略” |
二、面向 21 世纪的“机动防御”战略 |
第八章 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通道安全的影响 |
第一节 海盗的历史及变迁 |
一、海盗的历史概况 |
二、海盗严重影响海上运输的安全 |
三、东南亚沿海海盗猖獗的深层原因 |
第二节 海上恐怖主义对通道安全构成威胁 |
一、恐怖主义正向海上蔓延 |
二、海上恐怖主义发展的新动向 |
三、海上恐怖主义危及原油运输安全 |
第三节 一些大国在战略通道反恐各有所图 |
一、美国借海上反恐谋求控制马六甲海峡 |
二、日本借打击海盗大肆扩张军力 |
三、印度涉足马六甲海峡欲实现大国梦想 |
第九章 海上战略通道的国际合作 |
第一节 搭建海上安全合作的规则 |
一、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二、重要的海上安全法律文件简介 |
第二节 建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 |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集体安全机制 |
二、探索亚太地区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 |
第三节 构建海上反恐国际合作的载体 |
一、国际组织积极投入反恐战争中 |
二、大国之间围绕海上反恐的合作与斗争 |
第四节 采取多种方式维护通道安全 |
一、加强海军合作 |
二、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
三、加强海上安全磋商 |
第十章 国际战略通道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
第一节 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亟需保障通道的安全 |
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扩展 |
二、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加 |
三、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 |
第二节 我国海洋运输不断发展与壮大 |
一、我国海洋运输的历史概述 |
二、我国海洋运输遍及世界各地 |
三、海运航线基本上都要经过重要的战略通道 |
第三节 美国欲出兵马六甲给我国石油安全投下阴影 |
一、石油牵动世界格局 |
二、美国欲控制世界石油供给和运输链 |
三、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遭遇石油瓶颈 |
第四节 我国航海运输安全面临潜在的威胁 |
一、美国谋求控制通道安全政策给我国海运安全带来隐患 |
二、海盗离我们并不遥远 |
第十一章 积极维护中国的国际战略通道安全 |
第一节 重视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通道研究 |
一、密切关注与中国利益相关的海峡 |
二、岛链不应成为套在我们身上的锁链 |
第二节 构建我国能源供给的通道 |
一、化解风险,努力实现油气供给多元化 |
二、权衡利弊,逐步改变单纯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状况 |
三、建立强大的海运船队,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
四、加快港口建设,确保石油供应渠道的通畅 |
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短缺 |
六、开源节流,减少石油浪费 |
第三节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海洋新秩序 |
一、旧的海洋秩序是“炮舰政策” |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海洋新秩序的基础 |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产生的影响 |
四、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原则及机制 |
第四节 加强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国际合作 |
一、合作是维护中国海上安全的必由之路 |
二、加强海上安全磋商与对话 |
三、增进海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
第五节 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
一、树立和平形象,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
二、扩大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
三、增强互信互利,赢得更大战略空间 |
第六节 树立海洋意识,实施海洋战略 |
一、海洋意识淡漠使中国的海洋权益备受侵蚀 |
二、海洋意识的丰富内涵 |
三、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海洋意识 |
第七节 建立与海洋强国相适应的现代海军 |
一、高度重视海军在国防中的战略地位 |
二、新时期中国海军的战略任务 |
三、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
四、中国海军建设和发展注意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书目 |
二、英文原着、论文 |
三、主要参考论文 |
四、登陆的网址 |
五、其他参考材料 |
六、本人发表的相关的论文 |
四、谁与美国航天飞机同步传输?——记海军航空兵遥感中队(论文参考文献)
- [1]1971-1991年美国海军建设研究[D]. 叶玉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2]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 杨震. 复旦大学, 2012(02)
- [3]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 李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6)
- [4]谁与美国航天飞机同步传输?——记海军航空兵遥感中队[J]. 崔伟光,沙志亮. 中国民兵, 2001(01)
- [5]航空遥感技术跻身世界前列[N]. 崔伟光,沙志亮. 中国国防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