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丽,卢成会[1](2021)在《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的理论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的加快,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急剧增长,逐渐成为制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对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进行测量,探索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的路径成为社会保险研究的迫切需要。在生存年金理论、精算理论、利息理论等基础上,构建出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估算模型;通过估算模型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进行测量,并得出具体的数据;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的具体路径。
向旭东[2](2019)在《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过程中积累的隐性债务,使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未来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按性别、年龄将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体系参保人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并分别建立了各群体养老保险缴费现值和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现值的精算模型,根据精算模型分性别测算了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隐性债务规模,讨论了未来20年在新人持续加入情况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分析了隐性债务的变化趋势,对影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并测算在政策建议下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本文研究发现,一方面,新人的加入延迟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支付危机的爆发时间,在可预见的20年内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将保持平稳运行,另一方面,隐性债务并未随着新人的加入而大量缩减并且隐性债务在测算期内没有明显的缩减趋势,政府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压力依旧巨大。对隐性债务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隐性债务对退休年龄和利率较为敏感。如果单位缴费率降为16%、男女职工从2022年开始每三年延迟一岁退休,那么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不仅保持可持续发展,基金余额还将持续增加。在当前“降费”大背景下,只有综合采用适当的延迟退休政策才有可能破解养老金支付危机,维持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吴丽丽,卢成会[3](2017)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转型已完成,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问题并未化解,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规模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且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问题在短时间内尚无法消除,养老保险基金的化解仍面临诸多困境,笔者认为可通过建立转制成本分担机制、提升缴费比例、建立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与衡量体系等方式化解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问题。
王也[4](2017)在《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结束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务院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改革采取“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基本思路,决定结束旧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模式,按照现有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制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行改革,促进两个系统的衔接。当前我国正处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起始阶段,对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的隐性债务规模和相关转轨成本很少有专门的测算。本文基于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测算方法的系统回顾,综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实践,建立新的精算模型,以此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的隐性债务测算。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探讨了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进行测量和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其次,提出了本文的关键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并对前人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再次,以前人的精算测量方法为基础,本文建立了适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的精算模型,在确立测算思路和口径,做出合理精算假设的基础上,对三个层次的隐性债务进行了测算和相应分析。继而,本文在隐性债务精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内外的化解方案,并通过精算模型对化解方案进行精算检验,以实证分析的方式考察各化解方案的实际效用。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在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规模仍然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基于代际公平的原则,我们应当通过实施制度内的调整计划和制度外的财政补贴方案,尽快将隐性债务的解决纳入可持续的制度架构中,从而有效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贾蓥[5](2013)在《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性债务是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必须加以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从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责任的到位对于隐性债务的成功处理相当重要。然而,从1991年开始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没有明确地承担起隐性债务的处理责任。政府责任缺位导致隐性债务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既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功转轨,又影响了新制度的健康、稳定运行。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政府责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合理分析与界定隐性债务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基本概念是展开研究的前提条件,本文指出了研究我国隐性债务时应该选择的定义,明确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中的政府责任应当包含四个层面。而后介绍了委托代理理论,对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政府对隐性债务的处理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其次,学术界的已有研究提出,迄今为止我国政府在隐性债务问题中基本处于责任缺位的状态。在肯定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本文从一般原因与特殊原因两个方面对政府是否应当承担起隐性债务的处理责任进行分析;而后判断我国政府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明确政府应当承担处理责任并基本有相应能力承担责任之后,从生产主义福利体制倾向、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与短期利益取向、“扩面”政策缓解偿债压力、欧洲福利国家的警示以及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困难五个方面入手,对迄今为止政府在隐性债务问题上处于责任缺位状态的原因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处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中,智利与瑞典积累的成熟经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对两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府的隐性债务处理之道进行简单介绍,并从制度安排责任、立法责任、财政责任与监管责任四个方面出发,具体而深入地比较了两国政府在处理隐性债务中所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政府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充分考虑隐性债务的复杂性,将隐性债务分开处理;指出借鉴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强调处理隐性债务时,政府责任应体现在四个层面。最后,本文认为,一方面,智利政府与瑞典政府的很多成功经验可以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利于我国政府的隐性债务处理责任到位的一些重要条件如今已然出现,应该充分把握时机。所以结合以上两点,尝试着构建起我国政府处理隐性债务的责任体系,指出只有政府的制度安排责任、立法责任、财政责任与监管责任全面到位,隐性债务问题方可真正得到有效解决。
张祖伟[6](2013)在《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二十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对现收现付制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基金积累制改革,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统账结合”的部分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然而,随着制度的改革,源自于原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不仅缺少了偿还的缴费积累基金,而且随着改革深入逐渐“显性化”,越来越制约着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首先从梳理近年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研究文献出发,运用文献法对相关文献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界定、规模测算及偿还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界定为在不考虑未来新加入者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测算时点负担的所有必须支付给“退休老人”、“退休中人”和“在职中人”的除个人账户养老金权益之外的养老金权益精算现值。随后,本研究回顾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并分析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产生原因和显性化过程。基于以上界定和分析,本研究接着以1998年作为“统账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元年,在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区分为“退休老人”、“退休中人”和“在职中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精算模型和对模型中涉及的关键变量进行赋值,分别测算了2011年年初“退休老人”、“退休中人”和“在职中人”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针对测算出来的庞大隐性债务规模,本研究最后介绍了美国和智利在偿还隐性债务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偿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对策。
李宇[7](2013)在《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及政策模拟》文中指出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体现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保险运行的可持续性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应对老龄化所造成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各国纷纷尝试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也于1997年进行了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积累制转变的制度改革。然而,改革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原制度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暴露了出来,未来巨大的债务可能会严重的威胁到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性,甚至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由此,隐性债务问题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北京市这一老龄化程度较重、养老保险覆盖面较广的地区,以隐性债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展开。首先立足于统计学专业知识,结合人口学和精算学方法,对未来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相关基础人口、参保人口和工资水平进行了合理预测,进而在预测的基础上依据北京市现行政策建立起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模型,测算出了2012年至2076年北京市封闭系统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及其变动趋势,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庞大且在2029年将迎来隐性债务积累的高峰。最后,为了寻找有效缓解隐性债务压力的途径,本文进行了相关政策调整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等方法对控制隐性债务规模有积极作用。
胡宏伟,张小燕[8](2012)在《医疗保险体系隐性负债:概念、规模、因素与化解方式——一个基于国内外研究的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疾病谱转变等,医疗保险体系隐性债务显性化速度不断加快。基于研究需要,借鉴国内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研究,从概念界定、规模测算、影响因素、化解方式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就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研究。大量文献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于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研究非常匮乏。运用精算方法,评估政府财政所肩负的隐性负债和基金负债成本非常必要。
吴玉梅[9](2012)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平均预期寿命的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席卷全球,各国纷纷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缓减养老保险的给付压力。同样的,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制度于1997年开始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现收现付制遗留下来的转制成本不断显性化,由此而形成了巨额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它阻碍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不利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隐性债务规模的准确测算和偿付机制的科学构建是制度成功转轨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从考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出发,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形成原因,并将隐性债务的定义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依据国发[2005]38号文件的规定,以测算时点为界,将“老人”与“中人”进一步划分为“老人”、“在职中人”和“退休中人”,并根据计划终止时债务的定义,运用精算理论,分别构建隐性债务的精算模型。本文选取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作为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选取数据,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测算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并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判断各参数的影响程度。最后,借鉴国外经验,依据测算结果从系统内和系统外两方面为山东省建立合理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促进山东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对其它省份及全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总结本文的分析,得出结论:偿付机制的建立必须以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结果为基础;偿付机制的构建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多渠道偿付隐性债务;偿付机制的核心是拓宽筹资渠道。
张敏[10](2012)在《我国养老保险隐形债务成因及偿还途径分析 ——以焦作市为例》文中认为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重要的一支,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更关系着千千万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不仅仅是一项社会政策更是一项经济政策。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并存的现象,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的危机,我国开始寻求养老保险制度新的出路,并将制度改革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在改革中,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隐性债务就出现了。隐性债务是否可以很好地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败,更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的前提下,对我国的隐性债务规模进行了总结,并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分析了隐性债务的成因,并在这些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偿还途径,并论证了这些途径在焦作市的可行性。提出了面对巨大的隐性债务规模,仅仅靠系统内减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系统外增收和提高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二、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的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相关文献回顾 |
(一)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的界定 |
(二)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的估算 |
(三)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产生的原因分析 |
二、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主要构成及规模预估 |
(一)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主要构成 |
(二)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估算的前提和参数设定 |
(三)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综合估算 |
三、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的理论反思 |
(一)解除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限制,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
(二)明确个人、企业和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中的责任 |
(三)尽快出台延长退休年龄制度,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对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产生的影响 |
(四)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机制,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完整性 |
四、结论 |
(2)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
1.2.2 国内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研究 |
1.2.3 对制度转轨的必要性和隐性债务规模的研究 |
1.2.4 学者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
1.2.5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果 |
第2章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
2.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51~1965 年) |
2.1.2 养老保险制度被破坏时期(1966~1976 年) |
2.1.3 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和改革时期(1977~1990 年) |
2.1.4 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时期(1991~2015 年) |
2.1.5 养老保险制度的“大一统”时期(2015 年至今) |
2.2 中国养老体系运行现状 |
第3章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的精算建模 |
3.1 精算理论 |
3.1.1 生命表 |
3.1.2 生存概率及其递归公式 |
3.1.3 年金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参保退休人员未来领取养老金的精算现值 |
3.2.2 参保职工未来领取养老金的现值 |
3.2.3 未来应收企业缴费的精算现值 |
3.2.4 养老保险体系隐性债务 |
3.2.5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
3.3 参数设定 |
3.3.1 分性别年龄就业人口人数 |
3.3.2 分性别年龄退休人数 |
3.3.3 未来新增就业人数 |
3.3.4 工龄工资增长率 |
3.3.5 其他参数 |
3.4 测算结果 |
3.4.1 隐性债务规模 |
3.4.2 不考虑新人加入情况下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 |
3.4.3 新人加入条件下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 |
3.4.4 隐性债务的变化趋势研究 |
3.5 经济分析 |
第4章 敏感性分析和制度变革 |
4.1 敏感性分析 |
4.2 制度变革 |
4.2.1 “减税降费”政策下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 |
4.2.2 延迟退休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 |
(3)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化解的困境 |
(一)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
(二)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缩水风险。 |
(三)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型还在继续, 新的转制成本不断产生。 |
(四)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制不健全,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完整性受到损害。 |
三、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化解的途径 |
(一)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手段, 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
(二) 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转制成本控制力, 建立合理的转制成本分担机制。 |
(三) 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管, 建立完善的基金监管体系。 |
(四) 加大转移支付, 提高财政投入比重。 |
四、结语 |
(4)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机关事业单位的定义 |
二、养老保险模式及运行机制 |
三、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生命周期理论 |
二、代际公平理论 |
三、贝努利大数法则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研究综述 |
二、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隐性债务的规模测算 |
第一节 测算思路与口径 |
第二节 精算模型的建立 |
一、计划终止时债务精算模型 |
二、封闭系统债务精算模型 |
三、开放系统债务精算模型 |
第三节 精算基本假设 |
一、测算时点和测算期间 |
二、参保年龄和退休年龄 |
三、全国人口预测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口预测 |
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及其增长率 |
五、折现率水平 |
六、养老金替代率 |
七、养老金增长率 |
八、缴费率 |
第四节 测算结果及分析 |
一、第一层次隐性债务规模 |
二、第二层次隐性债务规模 |
三、第三层次隐性债务规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隐性债务的化解方案 |
第一节 制度内解决隐性债务方案的实证分析 |
一、降低调整系数至 0.5 的效果分析 |
二、降低调整系数至 0.4 的效果分析 |
三、总结 |
第二节 制度外解决隐性债务方案的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调整制度内指标以削减隐性债务 |
二、积极发挥制度外财政补助作用 |
三、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相关制度建设 |
四、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处理对策的相关研究成果 |
(二) 关于政府责任的相关研究成果 |
(三) 文献评价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 隐性债务 |
(二) 政府责任 |
二、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中政府责任缺位的原因 |
一、政府承担隐性债务处理责任的缘起 |
(一) 一般原因 |
(二) 特殊原因 |
二、政府承担隐性债务处理责任的能力分析 |
(一) 隐性债务规模 |
(二) 政府承担隐性债务处理责任的能力分析 |
三、政府回避隐性债务处理责任的原因 |
(一) 生产主义福利体制倾向 |
(二) 地方政府财力薄弱与短期利益取向 |
(三) “扩面”政策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 |
(四) 其他原因 |
第四章 政府承担隐性债务处理责任的国际比较 |
一、智利政府与瑞典政府处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之道 |
(一) 智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的处理 |
(二) 瑞典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的处理 |
二、智利政府与瑞典政府所承担的隐性债务处理责任的比较 |
(一) 制度安排责任 |
(二) 立法责任 |
(三) 财政责任 |
(四) 监管责任 |
三、国际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将隐性债务“分开” |
(二) 借鉴的侧重点不同 |
(三) 政府处理隐性债务时承担的责任应包含四个层面 |
第五章 构建我国政府处理隐性债务的责任体系 |
一、政府承担隐性债务处理责任已具备的条件 |
(一) 发展主义福利体制特征开始出现 |
(二)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
(三) 不断成熟的学术研究可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 |
二、构建政府处理隐性债务的责任体系 |
(一) 制度安排责任 |
(二) 立法责任 |
(三) 财政责任 |
(四) 监管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2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2.1 现收现付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2.2 部分基金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2.3 隐性债务的根源及其“显性化” |
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 |
3.1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设计 |
3.2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精算模型 |
3.3 变量赋值 |
3.4 测算结果及分析 |
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偿还对策 |
4.1 国外偿还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实践经验 |
4.2 中国偿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对策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隐性债务模型推导过程 |
附录 2 2011 年城镇职工分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附录 3 2011 年分性别年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分布情况 |
附录 4 全国市镇从业人员生命表男女混合表1998~1990 年 |
(7)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及政策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引入、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回顾 |
2.1 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初建立(1951 ~ 1965) |
2.2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发展停滞(1966 ~ 1977) |
2.3 改革开放新局面下酝酿变革(1978 ~ 1996) |
2.4 新时期下的全面转轨(1997 ~ 今) |
3 北京市现行养老保险政策及北京市养老体系的特点分析 |
3.1 北京市现行养老保险政策分析 |
3.2 北京市养老体系特点 |
3.2.1 北京市老龄化趋势明显 |
3.2.2 北京市人口预期寿命增加而死亡率降低 |
3.2.3 北京市生育水平明显下降 |
3.2.4 多种因素加剧养老金债务风险 |
4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 不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运行原理 |
4.1.1 现收现付制运行原理及其特点 |
4.1.2 完全基金积累制运行原理及其特点 |
4.1.3 部分基金积累制运行原理及其特点 |
4.2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理论分析 |
4.2.1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分析的现实意义 |
4.2.2 结合我国特点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定义 |
4.3 影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因素分析 |
5 北京市基础人口测算及参保总人数预测 |
5.1 北京市基础人口的测算 |
5.1.1 北京市基础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北京市未来基础人口测算模型 |
5.1.3 北京市养老保险基础人口测算结果分析 |
5.2 参保总人口预测模型 |
5.2.1 参保总人口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5.2.2 参保总人口灰色预测结果 |
6 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 |
6.1 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参保人口的界定 |
6.2 测算方法选择和基本假设 |
6.2.1 测算方法 |
6.2.2 基本假设 |
6.3 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6.3.1 北京市“老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6.3.2 “老人”隐性债务测算模型的基础数据和参数假设 |
6.3.3 北京市“中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6.3.4 “中人”隐性债务测算模型的基础数据和参数假设 |
6.3.5 北京市平均工资水平分析 |
6.3.6 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测算总模型 |
6.4 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结果及分析 |
6.4.1 北京市养老保险封闭系统总人数逐年减少 |
6.4.2 北京市养老保险债务庞大 |
6.4.3 有效控制债务规模对养老保险体系运行意义重大 |
7 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的政策模拟 |
7.1 缴费率变动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7.2 计发系数变动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7.2.1 调整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7.2.2 养老金正常调整系数变动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7.3 提高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7.4 制度外缓解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压力的途径分析 |
8 结论及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医疗保险体系隐性负债:概念、规模、因素与化解方式——一个基于国内外研究的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保体系隐性债务概念界定 |
二、医保体系隐性债务规模测算 |
三、医保体系隐性债务影响因素 |
(一) 医疗 (保险) 费用研究 |
(二)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影响研究 |
四、医保体系隐性债务化解方式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一) 研究成果 |
(二) 研究不足 |
(9)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理论分析 |
2.1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历程 |
2.1.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养老保险体制 |
2.1.2 第二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养老保险体制 |
2.1.3 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养老保险体制 |
2.2 隐性债务的形成原因 |
2.2.1 制度转轨 |
2.2.2 人口老龄化 |
2.2.3 养老金权益分配不合理 |
2.2.4 经济体制转轨 |
2.3 隐性债务的界定 |
2.3.1 隐性债务的定义 |
2.3.2 隐性债务、转轨成本与空账的区分 |
2.4 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
小结 |
第3章 隐性债务的精算模型 |
3.1 隐性债务测算的精算理论基础 |
3.1.1 利息理论 |
3.1.2 生命表理论 |
3.1.3 年金和生存年金 |
3.2 隐性债务测算的精算模型 |
3.2.1 “老人”隐性债务的精算模型 |
3.2.2 “中人”隐性债务的精算模型 |
小结 |
第4章 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测算 |
4.1 基本假设和数据选取说明 |
4.1.1 测算时点 |
4.1.2 年龄的相关假设 |
4.1.3 参保人数 |
4.1.4 其它的参数假设 |
4.2 测算结果与分析 |
4.2.1 “老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 |
4.2.2 “中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 |
4.2.3 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测算规模及分析 |
4.3 敏感性分析 |
4.3.1 养老金调整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
4.3.2 利率的敏感性分析 |
4.3.3 工资增长率的敏感性分析 |
小结 |
第5章 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补偿机制 |
5.1 国外解决隐性债务的经验借鉴 |
5.1.1 日本 |
5.1.2 智利 |
5.1.3 俄罗斯 |
5.1.4 上述国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解决方案的对比 |
5.2 山东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补偿机制及其可行性分析 |
5.2.1 系统内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补偿渠道分析 |
5.2.2 系统外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补偿渠道分析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我国养老保险隐形债务成因及偿还途径分析 ——以焦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评述 |
1.3.2 隐性债务偿还途径研究评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
1.4.2 个人账户空帐 |
1.5 结构安排 |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2 养老金隐性债务现状与规模 |
2.1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现状及规模预测 |
2.1.1 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的预测 |
2.1.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预测 |
2.1.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预测 |
2.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的研究 |
2.1.5 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 |
2.2 世界其他国家的隐性债务 |
2.2.1 发达国家的公共养老金隐性债务 |
2.2.2 东欧各国的隐性债务 |
2.2.3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养老金隐性债务 |
2.3 焦作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预测 |
2.3.1 研究的样本和统计预测说明 |
2.3.2 测算过程 |
3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成因分析(以焦作市为例) |
3.1 制度转轨 |
3.2 养老金替代率过高 |
3.3 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养老保险的赡养率 |
3.4 养老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
3.5 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下,增值乏术 |
4 偿还隐性债务途径的可行性分析 |
4.1 中央财政补偿 |
4.1.1 中央财政补偿的合理性 |
4.1.2 中央财政补偿的可行性 |
4.2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 |
4.3 变现国有资产补偿隐性债务 |
4.3.1 合理性 |
4.3.2 可行性 |
4.4 养老保险费改为养老保险税,提高收缴率 |
4.4.1 计税依据 |
4.4.2 养老保险税的归属问题 |
4.4.3 养老保险税的制度设计和管理 |
4.5 提高退休年龄 |
4.6 养老金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其保值增值能力 |
4.7 养老金入市 |
4.7.1 必要性 |
4.7.2 可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的理论探析[J]. 吴丽丽,卢成会.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D]. 向旭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10)
- [3]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化解路径研究[J]. 吴丽丽,卢成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4]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隐性债务的实证研究[D]. 王也.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5]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政府责任研究[D]. 贾蓥. 南京大学, 2013(08)
- [6]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D]. 张祖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7]北京市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测算及政策模拟[D]. 李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S1)
- [8]医疗保险体系隐性负债:概念、规模、因素与化解方式——一个基于国内外研究的述评[J]. 胡宏伟,张小燕.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3)
- [9]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吴玉梅. 山东财经大学, 2012(03)
- [10]我国养老保险隐形债务成因及偿还途径分析 ——以焦作市为例[D]. 张敏. 郑州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