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

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

一、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华鼐,张萌,唐小月,叶勇[1](2020)在《茶籽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工艺优化及分离纯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了以优质茶籽油为原料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工艺。先将茶油脂肪酸甲酯化,再用二氧化硒和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为催化剂制备茶油共轭亚油酸甲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共轭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生产工艺,得到茶油共轭亚油酸转化率最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9.8℃、反应时间9.6 h、叔丁基过氧化氢用量3.7 eq。在此条件下,茶油共轭亚油酸甲酯的转化率为64.95%,所制备的共轭亚油酸甲酯纯度为53.45%;最后用Ag+硅胶层析柱对制得的共轭亚油酸甲酯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得出以10%乙酸乙酯-正己烷作为洗脱剂时纯化效果最佳,将茶油共轭亚油酸纯度从53.45%提高到了90.4%。

王凯峰,王金鹏,韦萍,纪晓俊[2](2021)在《代谢工程改造解脂耶氏酵母生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文中认为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能源、材料和营养化学品等领域,可用于生产航空燃油、聚合物、增塑剂、润滑剂和食品添加剂等。解脂耶氏酵母是一种研究最为透彻的产油脂酵母,具有高产各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解脂耶氏酵母遗传操作工具的发展,并介绍了通过代谢工程技术改造解脂耶氏酵母生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通过构建解脂耶氏酵母细胞工厂合成特定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未来发展方向。

郭小婧,张东辉[3](2020)在《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抗癌、降低胆固醇、减肥、降血糖血脂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食品、化妆品、医药及饲料行业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推动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生产应用,综述了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种类及合成方法、分离纯化方法、检测方法、储存稳定性及其应用。指出推动酶法合成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工业化、多种分离纯化方法结合以及进一步提高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储存稳定性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曾佳[4](2020)在《深共熔溶剂催化脂肪酸豆甾醇酯的合成》文中指出植物甾醇的结构类似于胆固醇的甾核结构,通过竞争抑制,以此降低人体血液中总胆固醇的含量,起到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植物甾醇广泛应用在制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深共熔溶剂在有机催化上性能出众,产率较高,和有机物形成双相系统,易于后续产品分离,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首次将深共熔溶剂引入到脂肪酸豆甾醇酯的酯交换反应中去,并结合酯化和酯交换两种方法探索了一种更为系统全面的脂肪酸豆甾醇酯合成方法。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植物甾醇酯化和酯交换反应规律,选取油酸和豆甾醇为模型底物进行酯化反应条件的优化;同时选择月桂酸乙烯酯和豆甾醇为模型底物进行酯交换反应的研究,以期探索出的脂肪酸植物甾醇酯高效合成途径。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11种深共熔溶剂催化植物甾醇酯酯化及酯交换合成的催化效率,筛选出深共熔溶剂ChCl·2SnCl2作为植物甾醇酯化学法(酯化、酯交换)合成的最佳催化剂。(2)在深共熔溶剂ChCl·2SnCl2催化油酸和豆甾醇的实验中,油酸豆甾醇酯的产率随着深共熔溶剂的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增加油酸:甾醇摩尔比,促进反应产物生成;当反应温度低于130℃时,随着温度增加,产物产率显着增加,继续升温,产率不再增加;在反应5 h内,反应趋于热力学反应平衡。通过响应面对油酸豆甾醇酯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在深共熔溶剂的用量9.4%,醇酸摩尔比1:3,反应温度132℃,反应时间5.4 h的条件下,产率最高可达81.5%。(3)月桂酸乙烯酯和豆甾醇的酯交换反应中,深共熔溶剂催化剂用量为7.5%,甾醇:油酸摩尔比为醇酸摩尔比1:2,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5 h的条件下,产率达到了78.3%。(4)将优化后的反应条件应用于不同脂肪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共轭亚油酸、α-亚麻酸)的酯化过程以及和脂肪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肉豆蔻酸乙烯酯、棕榈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的酯交换反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脂肪酸碳链越长,不饱和度越高,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催化效果越低。(5)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TLC、FT-IR、NMR、质谱对产物植物甾醇酯结构进行了鉴定。通过对甾醇和甾醇酯的物化性质的比较,甾醇成酯后,甾醇酯的油溶性优于甾醇,提高了约20~30倍。合成植物甾醇酯的酸价及过氧化值符合我国允许植物甾醇酯添加标准。

杨国强[5](2020)在《亚麻酸磷脂的酶法制备、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性研究》文中提出磷脂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来源广泛,自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生理功能。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预防与治疗疾病等功效。本研究以三种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富含亚麻酸的牡丹籽油和大豆磷脂,使其发生酯交换反应制备亚麻酸磷脂。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酶法合成亚麻酸磷脂工艺优化。比较了三种常用的商品化脂肪酶(Novozyme 435、Lipozyme TLIM和Lipozyme RMIM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催化效果,并分别进行了传统酶法和超声波-酶法试验的对比试验,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酶添加量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最佳酯交换反应工艺:三种酶的反应温度分别为55℃,50℃,50℃,底物比1:4,酶添加量10%,反应时间16h催化酯交换反应亚麻酸合成率的分别为28.5%,24.5%,22.7%,超声波辅助-酶法在最优条件下得到亚麻酸合成率分别为24.6%,26.5%,31.7%。(2)利用气相色谱(GC)、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仪器对亚麻酸磷脂的结构进行分析,采用流变仪与质构仪对PC与LNA-PC的性质进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法计算出亚麻酸合成率。红外光谱分析得到酯基的吸收峰范围内有位置的变化与吸收峰的消失,X-射线衍射中在7.8°,20.4°附近处的特征峰强度显着消失与降低,差示扫描量热中亚麻酸磷脂随着亚麻酸含量的增加,其熔融峰温度由132.4℃逐渐升高,亚麻酸磷脂与大豆磷脂相比在应变、频率、温度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都有不同趋势的变化情况,在质构方面大豆磷脂的硬度、粘性、弹性同亚麻酸磷脂相比有明显的变化。(3)考察PC与LNA-PC对DPPH,ABTS+,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影响,以及进行各个样品对大豆油的烘箱加速氧化试验,得到不同样品在不同氧化时间下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并建立了样品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与氧化时间之间的抗氧化动力学方程。研究发现,随着亚麻酸含量的升高,亚麻酸磷脂分别对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分别达到64.8%,69.4%,90.7%,在氧化时间达到48h后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随亚麻酸含量的增加,其亚麻酸磷脂同空白组相比,分别对大豆油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的降低效果分别达到了25.9%,10.3%,62.1%,大豆油氢过氧化物的速率常数降低到0.0187。

毕艳兰,张飞鸿,徐广维,刘伟,杨国龙[6](2020)在《乙醇钾催化红花籽油乙酯制备共轭亚油酸乙酯及其产品结构表征》文中提出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乙醇钾添加量对乙醇钾催化红花籽油乙酯制备活性共轭亚油酸乙酯(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ethyl ester,CLAEE)产品的纯度及得率的影响,并对CLAEE产品进行主要理化指标检测、脂肪酸组成分析以及结构表征。最终优化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1 MPa、转速60 r/min、反应温度110℃、乙醇钾添加量5%(m/m)、反应时间3 h,在此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符合市场需要的CLAEE产品,其中活性CLAEE的相对含量为(75.44±1.18)%,双反式CLAEE的相对含量为(0.24±0.09)%,产品得率为(69.50±3.09)%,包括共轭亚油酸产品在内的总得率为90%。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核磁共振对CLAEE产品的结构进行表征,验证其含有4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c9,t11-CLAEE、t10,c12-CLAEE、t9,t11-CLAEE和t10,t12-CLAEE,其中主要成分为活性CLAEE,即c9,t11-CLAEE及t10,c12-CLAEE。

赵俊[7](2019)在《茶油制备共轭亚油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轭亚油酸(CLA)具有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降脂、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天然共轭亚油酸来源不足,成为了其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茶油中含有丰富的油酸,是天然植物油酸最主要的来源,可以成为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原料。本文利用茶油油酸合成共轭亚油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Ag+硅胶层析柱对共轭亚油酸分离的效果,同时制备了共轭亚油酸-精氨酸衍生物,研究了其抗氧化活性和对硬脂酰辅酶A脱饱和酶(SCD)活性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以茶油为原料制备茶油脂肪酸甲酯,其最佳工艺条件为茶油甲醇摩尔比1∶12,催化剂甲醇钠用量0.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茶油甲酯化得率为93.17%。(2)以茶油脂肪酸甲酯为原料,使用二氧化硒和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为催化剂制备茶油CLA甲酯。采用响应面分析,得茶油CLA转化率最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9.8℃,反应时间9.6 h,叔丁基过氧化氢用量3.7 eq。在最优条件下,茶油共轭亚油酸甲酯的转化率为64.95%。所制备的共轭亚油酸甲酯纯度为53.45%,其具体组成为:棕榈酸甲酯17.33%,油酸甲酯20.75%,反式油酸甲酯0.86%,硬脂酸甲酯4.4%,9c,11t-共轭亚油酸甲酯14.78%,9c,11c-共轭亚油酸甲酯8.74%,10t,12c-共轭亚油酸甲酯29.93%。(3)用Ag+硅胶层析柱对制得CLA甲酯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Ag+硅胶层析柱对去除CLA甲酯样品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有着明显效果,但对不同结构的CLA分离效果十分有限。使用10%乙酸乙酯-正己烷作为洗脱剂时纯化效果最佳,将茶油CLA纯度从53.45%提高到了90.4%。(4)以茶油CLA甲酯为原料,制备CLA-Arg衍生物。对CLA-Arg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其对DPPH、ABTS、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82 mg/mL、1.37mg/mL、3.47 mg/mL。采用分子对接模拟,考察CLA、CLA-Arg与SC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者均能抑制SCD的活性,且CLA-Arg的抑制效果较强,有望成为治疗SCD代谢疾病的新型药物。

刘珍珠[8](2017)在《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检测技术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出高纯度的共轭亚油酸甘油三酯(CLA-TG)、1,3-共轭亚油酸甘油二酯(1,3-CLA-DG)、1,2-共轭亚油酸甘油二酯(1,2-CLA-DG)和共轭亚油酸甘油一酯(CLA-MG),为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定性定量检测提供对照品。建立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检测方法。方法:以富含亚油酸的红花籽油为原料,用碱异构化方法将其中的亚油酸转化成共轭亚油酸,并用尿素包合法对共轭亚油酸进行纯化。以脂肪酶Novozyme435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下催化共轭亚油酸与甘油进行酯化反应生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采用柱层析法、薄层色谱法和液相制备色谱法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进行分离、纯化,制备出了高纯度的CLA-TG、1,3-CLA-DG、1,2-CLA-DG、CLA-MG对照品。采用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对四种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进行结构鉴定和纯度分析。采用HPLC-ELSD法,通过优化色谱柱、流动相、检测器参数等条件,建立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分析方法。结果:碱异构化合成共轭亚油酸并用尿素包合法纯化后制备出了含量高达95%的共轭亚油酸,酶法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后进一步分离、纯化制备出了CLA-TG、1,3-CLA-DG、1,2-CLA-DG、CLA-MG对照品。红外光谱显示四种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C-C=C共轭双键、顺式CHR=CHR’和反式CHR=CHR’等基团,气相色谱法检测得出四种共轭亚油酸甘油酯中CLA的含量均达到了99%,液相色谱法检测得出四种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纯度均达到了99%。本研究建立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HPLC-ELSD法线性相关性好,检测时间短,四种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检出限分别为0.06、0.20、0.20、0.25 mg/kg,定量限分别为0.6、1.2、1.2、1.2 mg/kg,相对标准偏差在1.46%4.71%之间。结论:成功制备出了高纯度的CLA-TG、1,3-CLA-DG、1,2-CLA-DG、CLA-MG对照品。红外光谱法确认了四种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结构,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确认了四种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纯度均达到了对照品的要求。建立了检测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HPLC-ELSD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双对数值线性相关性良好、检测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产品进行快速检测分析,对甘油酯产品的生产具有指导性意义。

俞明[9](2017)在《脂肪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型磷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磷脂(PL)作为一种功能性的脂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形态以及生命活动的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在医药、食品、纺织和化妆等行业已被广泛地应用。由于磷脂分子结构的关系,大部分天然磷脂不能满足医药行业的特性要求,因此,开发研究改性磷脂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相较于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酶法改性的磷脂具有保持其天然构型的优势,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CLA)是一种具有新型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在人类生理保健和疾病治愈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近年来,人们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磷脂中比在甘油三酯分子中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且越来越重视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磷脂的双重作用。本研究以固定化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Lipozyme TL IM)和固定化印迹黑曲霉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的磷脂。通过对合成工艺的优化来提高改性磷脂的不饱和程度和共轭亚油酸结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筛选出共轭亚油酸乙酯作为酰基供体,以Lipozyme TL IM为催化剂,确定了合适的反应体系为正己烷,优化了催化合成CLA型磷脂的合成工艺。得到最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LA型磷脂,其碘值可达90.92g/100g,CLA结合率达27.64%。以大豆卵磷脂(PC≥94)替代大豆粉末磷脂,在最优化条件下制备CLA型卵磷脂,其碘值103.54g/100g,CLA结合率为29.22%。在制备研究基础上,还探讨了两步投料法制备CLA型卵磷脂的工艺。在两步投料法最优条件下,制备所得CLA型卵磷脂,测定其碘值为107.14g/100g,CLA结合率为31.35%。与之前方法相比较,两步投料法制备的CLA型卵磷脂的CLA结合率更高。(2)探究了黑曲霉脂肪酶的印迹-固定化工艺,考察了不同生物印迹条件对黑曲霉脂肪酶酯化效果的影响,优化得到固定化印迹脂肪酶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选择共轭亚油酸乙酯为印迹分子,其用量为300mg,助溶剂为3ml乙醇,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用量为300mg,印迹时间为20min,在以5g D4020树脂为载体时,制备所得的固定化印迹脂肪酶酯化效果最高。以最优化条件制备的固定化印迹脂肪酶催化合成CLA型磷脂,测定其碘值可达85.77g/100g,较原磷脂碘值提高了33%左右,CLA结合率为25.23%。在相同催化条件下,以Lipozyme TL IM为催化剂,制备的CLA型磷脂碘值为88.82g/100g,可知两种酶的催化效果差距并不太大。

黄楚楚,熊辉煌,龚斌,喻芸,冯越,梁媛,朱雪梅[10](2015)在《脂肪酶催化单油酸甘油酯制备功能性1,3-甘油二酯》文中提出研究固定化脂肪酶TLIM催化单油酸甘油酯(glycerol monooleate,GMO)制备1,3-甘油二酯(sn-1,3-diacylglyerol,sn-1,3-DAG)。比较了游离脂肪酸(共轭亚油酸)和脂肪酸乙酯(共轭亚油酸乙酯)两种不同类型酰基供体、反应时间、底物物质的量比对酰基迁移和sn-1,3-DAG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判定及分析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采用20%(质量分数)脂肪酶TLIM、底物物质的量比(共轭亚油酸乙酯和GMO)3∶1、在50?℃的220 r/min水浴摇床中反应2 h,最后得到sn-1,3-DAG转化率为65%。本研究利用GMO而不是常规的甘油或者甘油三酯来制备sn-1,3-DAG,并比较了不同酰基供体对酰基迁移和sn-1,3-DAG转化率的影响,旨在为脂肪酶催化法制备功能性sn-1,3-DAG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茶籽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工艺优化及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共轭亚油酸CLA的制备
        1.3.1. 1 合成CLA的路线设计
        1.3.1.2合成CLA的具体步骤
        1.3.2 单因素试验
        1.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1.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CLA组成
        1.3.5 共轭亚油酸的纯化
        1.3.5. 1 Ag+硅胶柱的制备
        1.3.5. 2 洗脱剂
        1.3.5. 3 上柱
        1.3.5. 4 上样
        1.3.5. 5 洗脱
        1.3.5. 6 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
        2.1.1 反应温度对CLA转化率的影响
        2.1.2 反应时间对CLA转化率的影响
        2.1.3 TBHP用量对CLA转化率的影响
    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2.3 CLA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
    2.4 共轭亚油酸的纯化结果分析
3 结论

(2)代谢工程改造解脂耶氏酵母生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解脂耶氏酵母
2 能源化学品
    2.1 中链脂肪酸
    2.2 脂肪酸乙酯
    2.3 烷烃
3 材料化学品
    3.1 蓖麻油酸
    3.2 长链二元酸
    3.3 聚羟基脂肪酸酯
4 营养化学品
    4.1 共轭亚油酸
    4.2 多不饱和脂肪酸
5 其他化学品
    5.1 奇数链脂肪酸
    5.2 脂肪醇
6 结论与展望

(3)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种类及合成方法
    1.1 共轭亚油酸乙酯及其合成方法
    1.2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及其合成方法
    1.3 共轭亚油酸植物甾醇酯及其合成方法
    1.4 共轭亚油酸薄荷醇酯及其合成方法
    1.5 共轭亚油酸其他酯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
2 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2.1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2.2 分子蒸馏法
    2.3 硅胶柱层析法
    2.4 柱层析、薄层色谱和液相色谱结合法
    2.5 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
3 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检测方法
    3.1 气相色谱法
    3.2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检测方法
    3.3 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 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储存稳定性
5 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应用
    5.1 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5.2 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5.3 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
6 结束语

(4)深共熔溶剂催化脂肪酸豆甾醇酯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甾醇及植物甾醇酯的研究现状
        1.1.1 植物甾醇的简介
        1.1.2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的生理功效
        1.1.3 植物甾醇酯的应用
    1.2 植物甾醇酯的合成方法
        1.2.1 化学合成法
        1.2.2 酶催化合成法
        1.2.3 离子液体法
    1.3 深共熔溶剂的研究现状
        1.3.1 深共熔溶剂的基本性质
        1.3.2 深共熔溶剂的制备
        1.3.3 深共熔溶剂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共熔溶剂催化脂肪酸豆甾醇酯酯化反应的合成
    2.1 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甾醇酯合成方法
        2.2.2 产率的测定
        2.2.3 深共熔溶剂的制备
        2.2.4 深共熔溶剂种类的筛选
        2.2.5 酯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
        2.2.6 响应面法优化酯化反应合成工艺
        2.2.7 油酸豆甾醇酯分离纯化研究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色谱分析
        2.2.9 核磁共振分析
        2.2.10 底物扩展及酯化反应比较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油酸豆甾醇酯酯化合成反应方程式
        2.3.2 深共熔溶剂种类的筛选
        2.3.3 单因素试验对酯化反应合成的影响
        2.3.4 响应面法优化酯化反应合成工艺
        2.3.5 油酸豆甾醇酯分离纯化研究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色谱分析
        2.3.7 核磁共振分析
        2.3.8 底物扩展及酯化反应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共熔溶剂催化脂肪酸豆甾醇酯酯交换反应的合成
    3.1 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植物甾醇酯酯交换反应合成方法
        3.2.2 产率的测定
        3.2.3 深共熔溶剂的制备
        3.2.4 深共熔溶剂种类的筛选
        3.2.5 酯交换反应的单因素试验
        3.2.6 月桂酸豆甾醇酯分离纯化研究
        3.2.7 傅里叶变换红外色谱分析
        3.2.8 核磁共振分析
        3.2.9 不同脂肪酸乙烯酯的酯交换反应比较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月桂酸豆甾醇酯酯交换合成的反应方程式
        3.3.2 深共熔溶剂的筛选
        3.3.3 单因素试验对酯交换反应合成的影响
        3.3.4 月桂酸豆甾醇酯分离纯化研究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色谱分析
        3.3.6 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
        3.3.7 底物扩展及酯化反应比较
        3.3.8 不同脂肪酸乙烯酯的酯交换反应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甾醇酯理化性质的测定
    4.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植物甾醇酯理化指标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植物甾醇酯理化指标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亚麻酸磷脂的酶法制备、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磷脂
        1.1.1 磷脂的简介
        1.1.2 功能性磷脂的概述与发展
        1.1.3 磷脂的改性方法
        1.1.4 磷脂的营养价值与应用方面
        1.1.5 磷脂的组成成分分析方法
    1.2 牡丹籽油
        1.2.1 牡丹籽油的概况
        1.2.2 牡丹籽油的组成及功能
    1.3 功能性磷脂
        1.3.1 功能性磷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功能性磷脂的酶法合成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酶法催化牡丹籽油与大豆磷脂酯交换反应合成亚麻酸磷脂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大豆磷脂与牡丹籽油的酯交换反应条件优化
        2.3.2 产物磷脂脂肪酸组成与分析
        2.3.3 酶法合成亚麻酸磷脂合成率
        2.3.4 超声波辅助酶法合成亚麻酸磷脂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应温度对亚麻酸磷脂合成率的影响
        2.4.2 反应时间对亚麻酸磷脂合成率的影响
        2.4.3 酶添加量对亚麻酸磷脂合成率的影响
        2.4.4 底物摩尔比对亚麻酸磷脂合成率的影响
        2.4.5 超声波酶法酯交换反应下的亚麻酸磷脂
        2.4.6 亚麻酸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第三章 亚麻酸磷脂的结构表征与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方法
        3.3.2 X-射线衍射测定方法
        3.3.3 差式扫描量热仪测定方法
        3.3.4 流变特性的测定方法
        3.3.5 质构特性的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分子间化学键变化分析
        3.4.2 晶型结构特征的分析
        3.4.3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3.4.4 流变特性的分析
        3.4.5 质构特性的分析
第四章 探究亚麻酸磷脂的抗氧化活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抗氧化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4.3.2 烘箱加速氧化实验
        4.3.3 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的测定
        4.3.4 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与氧化时间之间的关系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抗氧化自由基能力的分析
        4.4.2 样品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与氧化时间之间的关系分析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成果

(6)乙醇钾催化红花籽油乙酯制备共轭亚油酸乙酯及其产品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红花籽油乙酯及CLAEE的制备
        1.3.1. 1 红花籽油乙酯的制备
        1.3.1. 2 CLAEE的制备
        1.3.2 CLA的制备
        1.3.3 红花籽油乙酯中乙酯和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分析
        1.3.4 红花籽油乙酯及自制产品(CLAEE、CLA)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1.3.5 原料及产品(CLAEE、CLA)理化指标的测定
        1.3.6 产品(CLAEE、CLA)得率的计算
        1.3.7 CLAEE产品的结构表征
        1.3.7. 1 紫外光谱分析
        1.3.7. 2 红外光谱分析
        1.3.7. 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1.3.7. 4 核磁共振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花籽油乙酯的组成及品质分析
        2.1.1 红花籽油乙酯的组成分析
        2.1.2 红花籽油乙酯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1.3 红花籽油乙酯的主要理化指标
    2.2 乙醇钾催化红花籽油乙酯制备CLAEE单因素试验
        2.2.1 反应温度对活性CLAEE及双反式CLAEE含量的影响
        2.2.2 乙醇钾添加量对活性CLAEE及双反式CLAEE含量的影响
        2.2.3 反应时间对活性CLAEE及双反式CLAEE含量的影响
    2.3 CLAEE及CLA产品的得率
    2.4 CLAEE及CLA产品的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2.4.1 CLAEE及CLA产品的主要理化指标
        2.4.2 CLAEE及CLA产品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5 CLAEE产品的结构表征
        2.5.1 紫外光谱分析自制红花籽油乙酯、CLAEE产品结构
        2.5.2 红外光谱分析自制红花籽油乙酯、CLAEE产品结构
        2.5.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自制CLAEE产品结构
        2.5.4 核磁共振分析亚油酸乙酯标准品、CLAEE标准品及自制CLAEE产品结构
3 结论

(7)茶油制备共轭亚油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茶简介
    1.2 茶油及茶油脂肪酸
    1.3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及生理活性
        1.3.1 CLA对脂肪细胞的影响
        1.3.2 CLA对骨骼肌的影响
        1.3.3 CLA对生长的影响
        1.3.4 CLA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1.3.5 CLA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3.6 CLA的抗氧化作用
    1.4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1.4.1 天然来源
        1.4.2 化学合成
        1.4.3 微生物发酵
    1.5 共轭亚油酸的纯化
        1.5.1 分子蒸馏
        1.5.2 低温结晶
        1.5.3 尿素包合法
        1.5.4 脂肪酶特异性酯化法
        1.5.5 Ag~+硅胶吸附分离法
    1.6 分子对接模拟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1.7.3 本课题的创新性
第二章 茶油理化性质及甲酯化工艺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2 茶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2.2.1 酸价的测定
        2.2.2 碘值的测定
        2.2.3 皂化值的测定
        2.2.4 过氧化值的测定
        2.2.5 不皂化物的测定
    2.3 茶油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2.4 茶油脂肪酸甲酯制备工艺的研究
        2.4.1 实验步骤
        2.4.2 得率计算
        2.4.3 单因素实验
        2.4.4 正交实验
    2.5 茶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2.5.1 茶油脂肪酸甲酯样品的制备
        2.5.2 GC-MS分析条件
        2.5.3 GC-MS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油脂肪酸甲酯制备CLA工艺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茶油脂肪酸合成CLA路线的设计
    3.3 实验方法
        3.3.1 茶油脂肪酸合成CLA
        3.3.2 反应温度对CLA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CLA的影响
        3.3.4 催化剂对CLA的影响
        3.3.5 响应面实验设计
        3.3.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CLA组成
        3.3.7 CLA转化率的计算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温度对CLA的影响结果
        3.4.2 反应时间对CLA的影响结果
        3.4.3 催化剂用量对CLA的影响结果
        3.4.4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3.4.5 CLA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轭亚油酸的纯化
    4.1 银离子硅胶吸附分离原理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g~+硅胶柱的制备
        4.3.2 洗脱剂的选择
        4.3.3 Ag~+硅胶柱的分离
    4.4 实验结果
        4.4.1 正己烷洗脱结果
        4.4.2 10%乙酸乙酯-正己烷洗脱结果
        4.4.3 10%丙酮-正己烷洗脱结果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茶油中共轭亚油酸-精氨酸的抗氧化活性及对SCD活性影响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共轭亚油酸甲酯的酸化
        5.2.2 共轭亚油酸-精氨酸复合物的制备
        5.2.3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
        5.2.4 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
        5.2.5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5.2.6 分子对接模拟
    5.3 实验结果
        5.3.1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5.3.2 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5.3.3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5.3.4 共轭亚油酸及精氨酸衍生物与SCD的相互作用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检测技术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制备
    1.1 共轭亚油酸的制备及纯化
        1.1.1 材料与方法
        1.1.2 结果
        1.1.3 讨论
    1.2 酶法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1.3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分离及纯化
        1.3.1 材料与方法
        1.3.2 结果
        1.3.3 讨论
第二章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的红外光谱鉴定方法
        2.1.4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的气相色谱鉴定方法
        2.1.5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的液相色谱鉴定方法
    2.2 结果
        2.2.1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的红外光谱鉴定结果
        2.2.2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的气相色谱鉴定结果
        2.2.3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对照品的液相色谱鉴定结果
    2.3 结果分析
第三章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液相色谱法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色谱条件
        3.1.4 标准溶液的制备
        3.1.5 样品制备
        3.1.6 样品中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含量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流动相的选择
        3.2.2 检测器参数的选定
        3.2.3 样品溶剂的选择
        3.2.4 方法学验证
    3.3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脂肪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型磷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磷脂简介
        1.1.1 磷脂概述
        1.1.2 磷脂的分类及结构
        1.1.3 磷脂的性质
        1.1.4 磷脂的功能特性和应用
    1.2 共轭亚油酸
        1.2.1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与来源
        1.2.2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1.2.3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
    1.3 磷脂的改性
        1.3.1 磷脂改性方法概述
        1.3.2 脂肪酶
        1.3.3 脂肪酶催化磷脂酯交换改性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Lipozyme TL IM催化合成CLA型磷脂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CLA型磷脂的制备研究
        2.3.2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除固定化酶试验
        2.4.2 丙酮溶解物洗出率测定实验
        2.4.3 酰基供体的选择
        2.4.4 原磷脂碘值测定
        2.4.5 溶剂体系的选择
        2.4.6 CLA型磷脂的制备工艺优化
        2.4.7 CLA型磷脂的红外光谱表征
        2.4.8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2.4.9 气相分析反应前后的磷脂脂肪酸含量
        2.4.10 CLA型磷脂的GC-MS分析
        2.4.11 原大豆卵磷脂碘值测定
        2.4.12 改性卵磷脂碘值测定
        2.4.13 改性卵磷脂的CLA结合率测定
        2.4.14 两步投料法制备CLA型卵磷脂
        2.4.15 两步投料法制备的CLA型卵磷脂的CLA结合率测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印迹酶的制备及催化酯化效果影响因素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固定化印迹酶的固定化率试验
        3.4.2 圆二色谱检测印迹过程酶蛋白的构象变化
        3.4.3 生物印迹分子对固定化生物印迹酶酯化效果的影响
        3.4.4 生物印迹时间对固定化生物印迹酶酯化效果的影响
        3.4.5 助溶剂对固定化生物印迹酶酯化效果的影响
        3.4.6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固定化印迹脂肪酶酯化效果的影响
        3.4.7 CLA型磷脂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脂肪酶催化单油酸甘油酯制备功能性1,3-甘油二酯(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2仪器与设备
    1.3方法
        1.3.1脂肪酶催化酰基供体酯交换反应单因素试验
        1.3.2脂肪酶催化酰基供体酯交换反应产物中甘油酯组成测定
        1.3.3脂肪酸组成及位置组成分析
        1.3.4酰基迁移程度的计算
    1.4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反应底物和sn-1,3-DAG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2酰基供体和反应时间对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sn-1,3-DAG的影响
    2.3底物物质的量比对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sn- 1,3-DAG的影响
    2.4酰基供体和底物物质的量比对酰基迁移程度的影响
3结论

四、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茶籽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工艺优化及分离纯化研究[J]. 刘华鼐,张萌,唐小月,叶勇. 粮食与油脂, 2020(11)
  • [2]代谢工程改造解脂耶氏酵母生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J]. 王凯峰,王金鹏,韦萍,纪晓俊. 化工学报, 2021(01)
  • [3]共轭亚油酸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郭小婧,张东辉. 中国油脂, 2020(09)
  • [4]深共熔溶剂催化脂肪酸豆甾醇酯的合成[D]. 曾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亚麻酸磷脂的酶法制备、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性研究[D]. 杨国强.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乙醇钾催化红花籽油乙酯制备共轭亚油酸乙酯及其产品结构表征[J]. 毕艳兰,张飞鸿,徐广维,刘伟,杨国龙. 食品科学, 2020(08)
  • [7]茶油制备共轭亚油酸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赵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检测技术标准研究[D]. 刘珍珠. 青岛大学, 2017(01)
  • [9]脂肪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型磷脂的研究[D]. 俞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3)
  • [10]脂肪酶催化单油酸甘油酯制备功能性1,3-甘油二酯[J]. 黄楚楚,熊辉煌,龚斌,喻芸,冯越,梁媛,朱雪梅. 食品科学, 2015(22)

标签:;  ;  ;  ;  ;  

共轭亚油酸乙酯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