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中叶词赋的书师精神

论北宋中叶词赋的书师精神

一、论北宋中期辞赋的淑世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红[1](2021)在《田锡与北宋士风及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北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田锡承袭了汉唐文化之优良传统,针对宋初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致力于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士风卑弱的情况下,田锡忠公体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君子形象为士林树立了榜样。他力图以自己的亲身创作一扫文坛的五代余弊,并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尝试。本文将田锡置于北宋文化大背景下,考查他在士风建设和文学革新上所做出的贡献,论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分析宋朝建立初期所面临的士风及文风的困境。宋初承五代之乱,文化生态处于一个十分困顿的境地。一方面,士林的风气以隐逸、因循及躁竞为主,士大夫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整体风貌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在文坛上,过于藻饰的四六骈文专注于歌功颂德,无真实情感可言,而白体诗人、九僧与隐逸诗人,作诗皆为书写一己之性情,文学应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荡然无存。宋廷为了解除困境,重建儒道,亦付出了不少心力。尽管如此,仍是收效甚微。而田锡的出现,不仅顺应了宋廷文化建设之形势,还以他个人的努力,形塑了宋代士人之典范。第二章阐述田锡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对他的政治人格和文学表现产生的影响。田锡生于西蜀,人生最重要的青年时期都是在蜀地度过的。蜀地以儒学为宗、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田锡。他出身平民阶层,祖父及父亲皆是高尚不仕的名士,其父虽不从政,但自田锡幼时开始,便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步入仕途。在父母去世后,他深感偏居一隅所获得的知识和眼界都是非常有限的,于是选择了出蜀游学,在这段时间里,他品尝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同时也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下获益良多,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才形成了田锡独特的思想性格和特定的心理结构。第三章论述田锡在宋初核心价值观重构中的先导作用。基于两蜀政权所承唐代典章文物的浸染以及自身对唐文化的向往,田锡主张承继唐统,但在传承唐文化有益于宋廷部分的同时,他又结合时代之需要,勇于革新,力求创造出一个属于有宋的时代。他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视为国家社稷的根本,积极致力于儒家思想体系的重塑。他的政治思想,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外,还带有宋初独有的时代特性。作为传统儒士,田锡专注于自我人格的完善,而宋初对外战场的失利,也使得田锡开始对华夷之防愈加重视,这些都对内敛的宋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章论析田锡在北宋士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宋朝士大夫群体自我角色的认同感,可谓历代罕有。这种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朝之事,除了宋朝统治者对士大夫的优待和宽容外,宋初士大夫起到的带头作用功不可没,而田锡可以说是士风崛起的表率和有力号召者。面对帝王,不同于由五代入宋的贰臣的明哲保身,田锡敢于直谏,充分体现出一个士大夫应有的风骨和与君王共治天下的觉悟;而对社稷百姓,他关心民瘼,为百姓畅意直言,表现出传统士大夫强烈的责任感与社会担当。第五章分析田锡的散文理论及创作。作为宋初古文家之一,田锡与其他古文家在理论和创作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他重视“文”的社会功用,认为“道”是“文”的基础,但同时又主张“文”“道”并重,承认“文”的独立性。受道家思想影响,他提倡自然的文风,体现出儒道合流的文学倾向。田锡创作的散文类型丰富,大多以汉唐文统为宗,具有典雅清丽、文质意远的特色。第六章论述田锡的诗学思想及诗歌创作。与田锡经世致用的文论观相对应,田锡主张恢复诗歌的美刺传统。而另一方面,田锡视诗歌为余事,将其看做消遣自适的工具,对诗歌政治方面的要求远低于散文。因此,与其他古文家不同,田锡对艳丽的诗风十分包容。他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多样,融会前代诗歌大家之长却又能自出机杼,具有自己的特色,为宋诗开辟新径、独立于唐诗之外提供了有力的尝试。第七章阐述田锡对北宋士大夫群体的影响。田锡久历官场,结识了大批君子之友。身在宫阙时,他以身示范,为朝中士大夫树立了榜样;为官地方时,他充分发挥儒家淑世之精神,致力于当地民生的治理和风俗的淳化。不管是在士风上还是文学上,田锡对当时及后世的士大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川籍士大夫以及庆历时期的众多士大夫,田锡的影响尤巨。他高尚的政治人格,使其成为砥砺士风的先驱,以及范仲淹、司马光等人崇拜的偶像。他的诗文理论,对北宋文坛巨匠——“三苏”和欧阳修的文学观亦有着一定的启迪。

陈莜烨[2](2020)在《宋代咏砚赋书写与士风管窥》文中指出作为文人案头几物的砚台常出现于宋人笔下,而宋代咏砚赋却多为学界忽视。赋作吟咏的砚台大多淡雅朴素,易于发墨,体现宋代士人尚朴雅、重实用的审美趣味。北宋咏砚赋书写砚台弃与用的"物迁"情节,推崇有用扬名,展现北宋士人积极济世与激励名节的精神面貌。而咏砚赋中"以砚为耕"的表达以及以砚为传家宝的象征,反映出北宋末至南宋初士人耕读思想与传承家族文化的意识。因而,宋代咏砚赋折射出士人部分审美观念与精神风貌。

郑宏伟[3](2020)在《南宋民俗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俗诗作为诗歌题材在南宋诗坛上其创作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文学特性。它的兴盛与诗人文化意识、价值取向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变革相关,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不仅可拓宽宋诗题材的研究领域,也将弥补民俗诗在创作史上的缺憾。时至今日,尚无对南宋民俗诗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着作及论文。鉴于此,把南宋民俗诗作为重要的文学现象,把大量的各类民俗诗进行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对南宋民俗诗外部民俗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对民俗诗的内部即文本进行研究。总体采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文本,以文学为本位研究,在对大量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对南宋民俗诗进行规律性总结;同时遵循历时性的原则,在民俗诗的发展过程中,同中求异,归纳出南宋民俗诗的特质。在诸民俗诗研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俗的源流演变,本论文把民俗诗概念界定为以记载或表现人类民俗活动或民俗现象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同时明确民俗诗的内涵与外延,选定南宋民俗诗择取标准。民俗以它的文化特性成为素材被凝练成诗,历经《诗经》、《楚辞》、两汉乐府诗之后,民俗诗大体在中唐作为独立的题材发展起来,至北宋日渐兴盛,繁荣于南宋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对民俗诗历时性发展进行探究,并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凸显南宋民俗诗的特质。本论文从南渡初期、中兴时期和南宋晚期三个历史阶段对南宋民俗诗进行探究,从南渡初期民俗诗中对故都民俗的回忆与缅怀、初到异地的民俗观照,到中兴时期包罗万象的民俗诗,再到承继中兴民俗诗的创作精神,继续发展的南宋晚期民俗诗。整观南宋民俗诗创作风貌呈现出以下特点:在诗歌诗体上民俗诗不再局限于多用古体或乐府表达,诗歌诸体皆备,受竹枝词体式的影响以七绝表达民俗的诗歌在南宋尤为突出,呈现出民俗诗体的多样化风貌;诗歌语言中出现大量俗语方言入诗的现象,语言风格从通俗中趋向俚俗;诗人呈现出强烈地主动志录意识,抒写民俗诗时有明确的目的性,呈现出对民俗的主动观照;南宋民俗诗呈现出组诗化、专题化表现民俗的倾向;民俗诗中对民俗活动中的人有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对布衣百姓生活的关注,传递着诗人对村野生活的欣赏。南宋时期,理学自下而上的发展,在理学发展之人文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崇厚风俗以教化生民,成为推动民俗诗发展的深层根源;面对异国、异族的强大,诗人们的家国意识也愈加强烈,南宋中期修史之风盛行,民俗风情笔记、方志等民俗着作出现了繁荣局面,诗人们把诗歌看成记录民俗的又一种方式;宋人的“诗史”观念也影响着宋诗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南渡后南宋人才的网状分布、书院进一步发展,士人阶层的扩大以及知识普及为民俗诗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宋士人“以俗为雅”的文学理念在南宋的进一步发展,为南宋民俗诗的繁荣奠定了创作基础;在诸多因素的共同推促下南宋民俗诗创作呈现出蔚为大观的景象。论文最后对典型的民俗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进行个案研究,从微观视角以观南宋民俗诗创作。南宋诗坛,民俗注入各类诗歌题材中,诗人浓厚的民俗意识使民俗诗大放异彩,绽放成一个时代的创作特色。

苏畅[4](2019)在《北宋仁宗朝辞赋研究》文中认为北宋仁宗朝有“仁宗盛治”之称,当时的赵宋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辞赋创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兴起,辞赋创作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可谓宋赋发展新变的肇始期。这一时期的赋作在对历代辞赋成就继承的基础上,承之而后变,变而为文,风骨苍劲,义理深长。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仁宗朝辞赋创作的生成背景。宋仁宗是一位守成之君,以“仁”闻名天下。其为人性情宽厚,为政知人善用。仁宗朝出现了多位治世能臣,这些大臣同时也是着名的文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辞赋创作。另一方面,在社会繁盛的大背景下,国家也潜藏着种种危机,有识之士开始谋求变法革新。针对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士大夫集团开始逐渐分成革新派和保守派,并开始激烈的党争。为了更好地推进政治改革、宣传革新主张,使文章经世致用就必须要反对不切实际,内容空虚的骈体文风,于是科制改革和文学复古等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包括辞赋创作的发展走向。第二章综论仁宗赋坛的创作格局。通过赋家的身份和政治观点以及辞赋创作风格的不同进行群体划分,并对他们的辞赋创作进行全面检阅。仁宗朝是一个北宋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期,文人们辞赋创作观念也从初期西昆遗风之“颂声”主张,由悠游闲雅、润色鸿业走向推重雅正和注重经世致用的功能。而随着梅欧的走进文坛并主导诗文革新运动,文以载道的文学观逐渐成为文学领域的主流,这时的赋作更加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关注时代的忧患和个人的命运沉浮。宋人作赋不再愿步趋前人,而追求在唐之后另辟天地。第三章对仁宗时期赋的各种体式进行分章节论述。辞赋发展到北宋仁宗时,已经诸体皆备。律赋、大赋、骈赋、骚赋、文赋在这一时期都有丰富的创作实践。本章节从赋体的正名、流变、内容形式的创新等方面来展现各赋体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风貌。宋代科举试赋,律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在要求的限制,艺术性难免有所不足。但也正是在这一境况下,仁宗朝辞赋作家却以相对固定的程式表现出了北宋政治、社会图景及个人情怀等诸多主题。这一时期的大赋创作延续了前代大赋创作铺采摛文的特点,同时更加注意赋作的现实性,追求通过赋作表现真实的国家气象与典礼盛况。在诗文革新运动及文体本身的发展规律作用下,这一时期的骈赋创作议论性加强,题材由传统的体物言情、颂美教化等扩展为言政抒怀,形式上也呈现出进一步向散体赋作复归的趋势。这一时期的骚体赋创作开始强化抒情与议论的功能,其中对于个人与国家、理想与现实的描写是政治风云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当时文人复杂而独特的心路历程的直接表现。文赋是正式形成于北宋中期的一种赋体,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产物,其产生与成熟受到当时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与骚赋、大赋、骈赋、律赋相比,文赋的形式更加自由,以散体为文、骈散结合为主要特征;内容偏重议论,不重铺排,追求理趣韵致。文赋的正式形成是宋代仁宗朝辞赋发展的重要成就,是北宋文坛积极探索求变的风气在辞赋中的集中表现。第四章主要论述仁宗朝辞赋的题材内容。辞赋发展到北宋中期,不仅在体制上力求突破,在表现的主题内容上也变得无所不包。仁宗朝天下承平日久,文化政策优厚宽松,大多数赋作家都有润色鸿业的作品传世,他们颂美盛世,用文章彰显仁宗治下的国泰民安,国力鼎盛。同时,辞赋作家又有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执着追求,其最大的体现就是直言敢谏,热衷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生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是活跃于仁宗时期的大臣,他们对盛世之中潜在的社会弊症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们极力倡导变革以“刮骨疗毒”,赋体就是他们重要“武器”之一。当政治革新失败,很多文人经历仕途坎坷多难,于是他们将人生沉浮的感受写入文学作品,而这种消极的悲世情怀又是暂时的,他们在赋中又表达出高洁的人格品质、曲高和寡的孤独。赋体自然也就成为了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总之,仁宋朝辞赋创作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和价值,其整体风貌虽与前朝辞赋多有不同,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仁宗朝是宋赋发展新变的肇始期,其对历代辞赋成就继承的基础上,以文为赋,以议论为赋,风骨苍劲,义理深长。这些成就的取得,使其成为辞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玮[5](2019)在《宋代赠序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人雅致,临别之际,多以文字相赠,从简洁的赠言到诗词文赋,无不承载着送行人的祝福和勉励,离别赠言也从约定俗成的习惯慢慢演变成一种文学风尚,逐渐激发出文人的创作自觉性。赠序,是赠别文学中的常见文体之一,是作者以相对固定的文体形式为离别之人撰写序文送行,表达不舍离别、交游往来、祝福勉励以及个人见识等内容,受赠人为同窗、同僚、亲人、上司、朋友、后辈,等等,文章采用叙事、议论、抒情、写景等表达方式,风格不一,各有其长,它具有独立的文体价值和独特的研究意义,自唐代确立了文体的独立性,就不断演变发展,到宋代迎来了创作高峰。赠序文是由诗序发展演变而来,但是究其源头,与饯行和赠言的传统不无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赠序虽然与后代固定的文章体式还有区别,但是已经初露端倪,赠诗序或诗集序,就是赠序文的雏形。赠序文体的正式确立是在唐代,在这一时期,赠序文的独立性是逐渐突显的,主要以三种文体形式存在:赠别诗附序,赠序含诗之文和独立赠序文,这体现了赠序文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宋一代,赠序文空前发展,不论是赠序文的作品数量还是作家数量,都是前代所不可比拟的。通过勾稽曾枣庄等人编着的《全宋文》以及相关资料,大略可知,两宋赠序文作品存留千篇左右,有二百余位作者参与了创作,内容广涉方方面面,创作群体更加繁杂,文学成就整体超越前朝。“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喜欢将某种文体作为某一时代的代表”,所以,当下不少学人在文体研究中片面归纳,导致文体研究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在两宋文学研究中,宋代散文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新世纪的宋文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赠序文研究在各类文体研究中,还相对薄弱.另外,当前的文学研究,也明显地出现了重北宋、轻南宋的问题,两宋研究不对等,学界对于南宋的文学研究视野相对狭小,研究空间还有待开拓。两宋是赠序文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数量繁多,文质优秀,作者又多为文学巨擘,是宋代散文中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论题。宋代守内沉静的社会内涵、空前发展的商品经济、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古文运动的继续推动以及理学诞生的学风丕变等都影响了赠序文的书写,而文章中的道德自律、淑世精神、学术追求等也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该类文章的整理探究,有助于把握宋代赠序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美学意义、文献价值和文学地位,对于中国文体学研究和宋代文化史研究亦或有弥缝之益。论文共分为六章,首章是对赠序文体渊源的概述。第二章以时间为序,从历时性角度爬梳宋代赠序文的发展情况。三、六两章是从宋代赠序文的文体风格、艺术审美和内容表达几个方面,对赠序文作一个整体上的梳理和解读。其余两章则以个案分析为主。本篇论文是以两宋时期的独立赠序为研究对象的,像赠别诗歌前附文起交代说明作用的赠诗附序和众诗作后面附文起总结作用的诗集赠文都不在其中。但是,一些文后附录诗歌的,或个别以“送某诗序”命名的赠序文作品,皆在本论研究范围之内。文章溯本探源,爬梳文献,分析探究赠序文自身发展,并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由表及里,层层深人。由于理学的兴起,是两宋时期的一个突出特征,本论特以专章论及理学家的赠序文创作情况,第一章论赠序文发展演变与宋代赠序文的繁荣,重点是围绕序体与赠序文体的比较、赠序文的产生发展和宋代赠序文的繁荣盛况三个问题展开,将赠序文的发展放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提到了文体辨析和追本溯源的重要性和方法原则,确实,对文体的定义辨析区分和起源发展梳理是文体研究的基础。本章节首先是对序体文和赠序文作了一个比较,对文体特点、作品情况和二者的关系进行阐释,然后进人赠序文体发展脉络的具体梳理之中,抓住赠序文的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生、唐宋之际的定型独立几个关键点,层层展开。最后一节则是宋代背景视域下的赠序文发展考究了,对于这一时期的赠序文繁荣盛况,主要从国家政策、文化交往、创作主体三个角度切入。第二章是宋代赠序文的历时性研究,以宋代社会文化发展为背景,结合散文整体的发展概况,从赠序文自身创作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力求一个合理、系统、明晰的梳理研究。赠序文在宋代的发展,以历史背景、作品情况、创作主体等为依据,主要分为北宋初期、北宋中后期、南宋前期和南宋后期四个阶段。北宋初期的创作是在承继前朝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初立宋代风貌;赠序文在北宋经过七十余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在北宋中期以后到达鼎盛辉煌,尤其是诗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中后期的创作在内容表达和艺术特色上皆有开拓和提升;北宋灭亡,国土丧失大半,南宋前期,虽然家国沦丧,但是文苑不衰,赠序文依然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前进,流派林立;南宋后期,是宋代散文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就赠序文而言,创作整体呈现衰微的态势,言辞流露末世情怀,但大家之作依旧自立风姿,别有意蕴。第三章论宋代赠序文的书写传播与艺术风范,无论是由诗序发展而来,还是直接独立成文,赠序文体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又不断自我突破的文体模式,归纳分析赠序文的文体特征着重从赠序文的题目拟定、内容构成因素和创新发展三个角度人手。赠序文虽是应用型文体,但是其在私交往来之中的使用更为常见,相比诏、奏、策等官场例行公文,更讲究文道并重,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就不会过度拘谨、受限,在挥毫书写中也会更加自由灵活一些,尤其是宋代的赠序文,顺应当时的文坛风范,诸家作品,异彩纷呈。第二节主要从语言驾驭能力、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描写手法几个角度,对宋代赠序文的艺术审美做一番论析。本章最后一节则是对赠序的创作方式和传播做了一番论析。第四章是宋代赠序文代表作家群体的作品论述,宋代作家多为时之巨匠,群体流派多样,本章节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解读分析他们的赠序文作品。馆阁在宋代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阁文人的创作受到重视,就赠序文论之,个性写作与整体风度相统一,一方面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另一方面馆阁情怀凸显,挥毫成文里不乏馆阁风度.古代家族的文学创作,也应是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以家族个案为分析对象,选取苏氏家族、晁氏家族和宋氏家族的赠序文作品,分别探讨家族文学的传承、求新和影响。末节则是论及诗僧的赠序文作品,随着“文字禅”的发展,佛教从口传戒律到以文立言,诗僧的赠序文围绕赠别话题,论儒谈佛,重新构建起佛教与文学的关联,承担起弘扬佛法、推动古文运动的重任。第五章论宋代理学背景与理学家的赠序文创作,宋代理学兴盛,理学家群体不仅致力于理学研究和体系构建,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成就,南宋末期吴渊在《鹤山集序》中概述赵宋三百年时间里的文章写作,认为大体趋势上“无虑三变”,而其中“一变”就是理学家们的文章创作。在赠序文写作上,理学家的写作与其他群体具有明显不同。本章首先从整体上考察宋代理学发展背景和理学家的赠序文创作情况,然后对朱熹和真德秀进行了个案分析,着重论述他们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理学思想、文道关系和道德要求等。第六章是从赠序文创作探究宋代的社会百态,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赠序文的写作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窥得一些宋代的生活百态。赠序文书写包括回忆往昔、品评人物,文辞之间不少谈及生活的片段,都是对于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映照。而且,不论是身居高位的馆阁文臣,还是尚未发迹的白衣卿相,亦或是世俗熏陶下的方外之士,他们的赠序文大都关涉政治,重视自我精神纾解,考取功名、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以德立身、超脱隐逸的精神世界,在他们这里完美糅合。本章节立足于两宋时期赠序文的内容表达,提取其中的一些细小片段,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宋代的生活百态。

秦玮,刘培[6](2019)在《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开拓与反思》文中提出楚辞研究代不乏人,成果丰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学术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格局,拓展了楚辞研究的学术空间。不可否认的是,新时期楚辞研究中也存在着话题过于集中、选题流于重复、偏离学术性等问题。但随着研究文献日益丰富、研究方法日趋多样以及文体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未来的楚辞研究将迈入新阶段。

薛瑾[7](2018)在《张耒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张耒诗歌历来被认为是宋诗中的“异调”,其风格舒和坦衍,不加调镌,与“苏门”诸士创作风格大异,虽有随意浅率之弊,但大都秀丽明朗,是北宋最为典型的由唐入宋、以唐变宋者。其诗歌风格上承张王乐府,古朴含蓄;长句力避江西,重拾杜甫雄浑高阔,遥开明代七子“杜样”先声;晚年效法白居易,追求平易自然,因其畏祸意识,作诗寄意,呈现出蕴藉幽隐、曲折委婉的特色。然时有笔力未到,不免内外皆为枯淡而至寡味,不逮前作。在这三种类型基础上,广泛诗法中晚唐,摹仿陶渊明,形成强烈鲜明的自我风格“文潜体”。“文潜体”反映了“宋调”的多元化特征,是宋人诗歌创作努力突破单一书写,从锻炼精工以求平淡自然、简约朴质以致绮丽丰腴的对立统一中,诠释诗歌体性的艺术张力。“文潜体”还从描绘北宋后期士大夫生存环境、心理状况的角度,折射出身陷党争的宋人在迫害之下展露出的整体情志和人格力量,是一种由外界“自然”向内心投递,转为“平淡”下隐忍与持守的宋贤精神。本文在社会史、文学史、政治史的交叉视角下,尝试揭示张耒诗歌风格的形成和艺术特质,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师友”至“朋党”——从“苏门”性质的演变谈起。“苏门”由最初的师生关系,发展为集政治、学术、文学等为一体的文人集团,其间有复杂的演变历程。伴随“苏门”性质的变化,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遂产生无法避免的隔阂与误会。张耒作为“苏门”子群网络关系的一员,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过程,探索张耒在“苏门”中的角色定位与人事关系,可较全面地把握张耒生活的社会环境,洞悉其主体性格,从而明确对其诗文特色、学术观念的深刻影响。第二,张耒乐府“本朝第一”与宋乐府观的嬗递。北宋中期后,乐府重在求新求变。“苏门”诸子进一步淡化古题原义,以乐府体裁表现文人的日常生活,黄庭坚视重于新变的晁补之为乐府创作翘楚。张耒却以回归古乐府主旨,摹写张王、反映民瘼为尚。南宋中期以后,乐府气格重拾工稳、平易古质,倡导中和之乐。张王乐府被视为乐府经典,以周紫芝、刘克庄、陆游、吕本中等为代表,将张王乐府提至李杜元白之上,张耒乐府遂被推崇为“本朝第一”,其经典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南宋乐府诗观和礼乐观的嬗递之上。第三,张耒“长句”之“杜样”蹊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等,之于杜诗只衍其瘦硬通神的一绪,而弃其“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等畅酣饱满之篇。张耒“长句”重拾杜甫弘畅高远的壮美风格。其刻画景物,以为伟丽的拟杜蹊径,与明代前后七子不约而同,遂使得所呈现的“杜样”如出一辙。张耒“长句”的复字重韵、气泄草篇,与“杜样”“白体”不无关联,与江西诗弊生新出奇、力去浅俗恰好相反,从另一角度诠释了“宋调”的不同风格。第四,张耒晚年“效白居易体”。张耒晚年“白体”诗歌,艺术上,平易清浅,饶有情致。时有枯槁运笔,比之前作,失其精道处。思想上,变“白体”的道家“知足”为释家“忍辱”,直面现实痛苦,接受人生缺陷。世俗层面,提出“陶白之辨”,肯定白居易的世俗情怀,严肃思考了恶劣条件下,如何维持基本生存的命题。主体精神上,超越了白居易为求明哲保身,回避斗争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气节与信仰。第五,“文潜体”:“自然有唐风”的多元化内涵。“文潜体”是张耒综合张王、杜甫、白居易三类创作样式的基础上、广泛取法中晚唐诗风汇总而成。艺术特质上,它以陶渊明“自然”为渊薮,思语境界真率质朴、意象选择自然纯净;创作方法上,崇尚外在平易与内在艰苦功夫的和谐统一。“文潜体”不仅体现了党争摧残下谪臣的普遍情志,且其重建唐风的抒情传统,在南宋成为杨万里、吕本中、陆游、方回等诗歌风格的来源与支持,为挽救江西诗弊作出了一定贡献,对宋诗有拨乱反正的作用。第六,《张耒集》中若干问题辩误。通过张耒本集和苏门友人集中诗文互证、新出土墓志等文献补充,还原本事真相,订补《张文潜先生年谱》中或因邵祖寿本人判断、或因张集诗文抵牾而连带引起的讹误,对于我们认识张耒生平、苏门交流,均有一定价值。

赵骥[8](2017)在《唐宋动物赋研究 ——以思想、学术发展对文学的影响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古代,动物通常是古人感知和比附世界的媒介,同时也是抒发一己情怀的载体,古人有时以金乌指代太阳,有时呼月亮以银蟾,神话传说中女娲断鳌足以立八极,杀黑龙以济冀州,杜甫"八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动物进入文人的笔下,成为文学性的表达,也自然会带有作者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显示出时代精神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是历史演进和思想发展的生动表达,从这样的印记中,能够以一种不一样的视角来观察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所以,梳理唐宋两代的动物赋作,可以更细致地了解思想发展、学术演进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文学创作中对思想和学术发展的反映。绪论部分是论文选题原因及选题意义的说明,简单回顾了动物赋的起源与发展,对动物赋的意义范围进行界定,并对唐宋两代动物赋的创作情况作了简要的回顾与介绍,以及关于此类赋作的文献综述。第一章,唐宋动物赋创作情况。以鸟、兽、鳞、虫的分类方法,从《历代辞赋总汇》、《全唐赋》和《宋代辞赋全编》中分类统计动物赋的篇目,并对其创作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从体物精详到哲思充盈。在中唐时,由于巨大的社会动荡以及社会结构、国际形势的变化,思想的发展出现不同以往的变化,宋代理学的发生发展可以追溯到韩愈、李翱等人的议论,这一追寻世界本源的思想和追求儒家学说本体性依据的趋势对文学也造成了影响,促成动物赋中哲理性思辨思维的展开,造成了唐代动物赋情韵生动、描绘精详和宋代动物赋哲思充盈的不同特色。第三章,从飞扬情采到内敛理性。宋朝建立之后的对外形势和文化政策,加上中唐以来思想发展的方向,使得动物赋中的情感表达从唐代的情采飞动、张扬外向转而为内敛从容,追求平淡中见山高水深。此外儒学的复兴约束了情感的飞动张扬,动物赋中的情感从而走向更合乎儒家规训的表达。第四章,主题和意境的延续与改变。唐代的动物赋中有不少篇章是直接从先秦典籍中化出形象或者意境,相比之下,宋代的动物赋中少有这种情况。在初盛唐时候,有不少借动物以歌功颂德的赋作,随着时间推移,由唐至宋,这类的动物赋也有一个从献媚到规训的转变。第五章,理学相争与文人相攻。宋代理学的发展引起了理学外人士对之的攻诘,而南宋中后期,理学不同派别之间的差异也引起各派人士之间的相互辩难与指责,朱陆之争引起的争辩不仅在思想领域造成影响,其弟子后学们的争论指责也延伸到了文学创作当中,南宋中后期的几篇写蛙之作尤为引人注意,在借蛙来表达观点和态度时,由于文艺观点的不同以及哲学思想的差异,造成了这一时期几篇赋蛙之作的独特风貌。

王静涵[9](2016)在《2013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本索引收录的是2013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总论在前,大致按年代顺序排列,名家及重要流派单独分类。诗歌理论,文献考订、书评及研究综述列在最后。

刘培[10](2015)在《论宋赋的滑稽艺术》文中研究说明辞赋创作自娱娱人的内在冲动相当明显,宋赋对滑稽描写相当重视。宋代文化重视学殖深淳、理趣盎然和道德情怀,这三者构成了宋赋滑稽艺术的基本要素。宋代文人大多兼具学者与作家身份,其诗文创作相当重视彰显学术,因而从互文性的角度来观照宋赋的滑稽艺术,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对于滑稽的世俗特色,宋人在辞赋创作中以提升的态度来面对,而非拒斥。游走于雅与俗之间的宋赋,在庄严与轻佻、高雅与平庸的巨大反差中凸显着滑稽艺术的幽默诙谐的特色。宋赋能够在俳谐描写中以情观物、以理释情、融情入理、情理相谐,实现超越物象噱笑层次的幽默效果和情理感悟,让人在解颐之余产生感触与遐想。宋代文人对现实政治具有批判精神,也具有整饬世道人心的道德自觉。宋赋继承了滑稽艺术的这种淑世情怀,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论北宋中期辞赋的淑世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北宋中期辞赋的淑世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田锡与北宋士风及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宋初文化生态困境与表现暨田锡出现之意义
    第一节 士风的浇薄
        一、隐逸
        二、因循
        三、奔竞
    第二节 文坛之浮弊
        一、“四六”骈文:文胜于质的润饰藻丽
        二、徐铉与李昉:忽略社会关怀的体效乐天
        三、九僧与林逋:专注精意锻炼的超然世事
    第三节 统治者的改革与垂范
        一、修文偃武
        二、儒道重建
    第四节 田锡出现之意义
第二章 时代背景下的人格选择——田锡思想渊源与心理结构论析
    第一节 儒学为主的兼容并蓄:蜀地传统文化浸润
        一、蜀地历史沿革
        二、以儒学为宗的蜀学传统
        三、佛道思想在蜀地的发展
    第二节 平民精神之初显:家学渊源
    第三节 河洛主流文化熏陶:仕前游学经历
    第四节 自信心与凝聚力的仰望:汉唐文化精神情结
        一、儒学为主的文化导向
        二、不拘一格的用人方略
        三、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承唐为宋——田锡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反思与建构
    第一节 两蜀典章文物对李唐之承袭
    第二节 正统之争:越承李唐与直承后周
    第三节 崇儒重道:儒家核心价值观的重建
        一、儒家思想体系之重塑
        二、儒家传统政治观念之因革
    第四节 由外向至内敛:宋文化之形态初具
        一、自我完善:守身行道与修己为人
        二、华夷之辨: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坚守
第四章 淑世与同治——田锡与士大夫自我角色认同及自觉精神之崛起
    第一节 宋初统治者士权认知变迁
    第二节 士大夫群体认知:历史语境下的君子之党
        一、得君行道下的经世精神之觉醒:赵普与张齐贤
        二、上翼君道,下振逸民:田锡之益友——三君子与王禹偁
    第三节 直言敢谏:士大夫风骨的再现与话语权的行使
    第四节 以天下为己任:士大夫主体意识的初步凸显
        一、士大夫淑世精神的回归
        二、与君王共天下意识之觉醒
第五章 文学的复古与革新——田锡的散文创作及理论
    第一节 “经世”之文论观
        一、“文”“道”之关系
        二、执政与教化
    第二节 文法自然:儒道合流的前奏
    第三节 田锡与宋初古文家
        一、柳开
        二、王禹偁
    第四节 田锡的散文创作
        一、奏议:典实相济,伉直危切
        二、政论:文以气盛,长于说理
        三、书信:以才动人,以情动人
        四、辞赋:雄壮豪健,雅正清丽
        五、箴铭:匡世修身,文质意远
        六、制诰与考词:中正典雅,趋于古道
第六章 唐音至宋调的转捩——田锡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 田锡的诗学思想
        一、创作目的:美刺与自适的平衡
        二、语言风格:雅正与艳丽并举
    第二节 以文为诗的宋调初探
    第三节 各体兼擅的诗歌创作
        一、体效元白:平易晓畅
        二、以李杜为师:沉郁雄浑
        三、诗学谢公:清新自然
第七章 斯文之先觉,儒道之悬衡——田锡对北宋士大夫群体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人格:砥砺士风之先驱
        一、忠义之风
        二、朋党之风
        三、对高昂士风的推动
    第二节 道德楷模:范仲淹与司马光
        一、范仲淹
        二、司马光
    第三节 文学圭臬:欧阳修与“三苏”
        一、欧阳修
        二、“三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宋代咏砚赋书写与士风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一、朴与雅:崇尚淡雅的审美趣味
二、弃与用:济世好名的淑世情怀
三、耕与传:耕读思想与家族意识

(3)南宋民俗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民俗诗概论
    第一节 民俗诗概念界定
    第二节 民俗诗源流演变
第二章 南宋民俗诗的发展
    第一节 南渡初期民俗诗
    第二节 中兴时期民俗诗
    第三节 南宋晚期民俗诗
第三章 南宋民俗诗创作风貌
    第一节 南宋民俗诗创作风貌
    第二节 南宋民俗诗创作的多重因素
第四章 南宋民俗诗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陆游民俗诗
    第二节 范成大民俗诗
    第三节 杨万里民俗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北宋仁宗朝辞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内容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仁宗朝的政治文化生态:辞赋生成的背景
    第一节 经济繁荣与社会危机
        (一)宽厚仁恕宋仁宗
        (二)仁宗朝的繁荣与危机
    第二节 文人党争与科举取士
        (一)仁宗朝的文人党争
        (二)仁宗朝的科举改革
    第三节 儒学复兴与诗文革新
        (一)儒学复兴运动
        (二)诗文革新运动
第二章 仁宗朝辞赋创作面貌:创作群体与赋学观
    第一节 辞赋作者群体的形成及创作实践
        (一)以晏殊为中心的“西昆后进”士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二)以范欧为中心的“革新力量”士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第二节 辞赋创作群体的赋学观
        (一)从唐人的青春热烈到宋人的中年沉思
        (二)从“富贵美颂”之声到“质厚平淡”之文
        (三)从“经世致用”的载道观到“抒情言志”的楚骚论
第三章 仁宗朝辞赋创作的体式之变
    第一节 骚赋
        (一)“骚体”与“骚体赋”辨析
        (二)仁宗朝“骚体赋”的创作面貌
        (三)仁宗朝“骚体赋”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大赋
        (一)正名与流变
        (二)宋代“大赋”之新变
        (三)仁宗朝“大赋”艺术特色
    第三节 骈赋
        (一)正名与流变
        (二)仁宗朝骈赋新变
    第四节 律赋
        (一)正名与流变
        (二)仁宗朝律赋新变
    第五节 文赋
        (一)正名与流变
        (二)北宋仁宗朝文赋概况
        (三)仁宗朝文赋的评价
第四章 仁宗朝辞赋创作的题材拓展
    第一节 润色鸿业的颂美赋
        (一)出巡赋
        (二)天象祥瑞赋
        (三)典礼祭祀赋
    第二节 合时而着的时政赋
        (一)哀民生之多艰的农桑赋
        (二)疾虚妄的袛仙赋
        (三)重贤才赋
    第三节 情动于衷的述志抒情赋
        (一)高远的志向怀抱
        (二)沉郁的不遇情怀
        (三)高洁的人格品质
        (四)退让守拙的人生态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5)宋代赠序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赠序文发展演变与宋代赠序文的繁荣
    第一节 序与赠序
        一、风范各异的序文
        二、自成一体的赠序文
    第二节 赠序文在先宋时期的演变
        一、赠序滥觞
        二、附诗作序
        三、破体独立
    第三节 赠序文在两宋时期的繁荣
        一、尊儒重文,选拔俊才
        二、交游往来,以文为礼
        三、大家辈出,文质兼备
第二章 宋代赠序文的历时性分析
    第一节 北宋初期: 承继探索,初具风范
        一、经济安定影响赠序辞章审美
        二、右文政策关涉赠序内敛趋向
        三、儒学复兴引领赠序尚古载道
        四、三教并重彰显赠序清逸之风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 创作鼎盛,异彩纷呈
        一、诸家并作
        二、题材开拓
        三、赠序巨擘欧阳修
    第三节 南宋前期: 江山沦丧,文苑不衰
        一、政局生变,偏安一隅
        二、流派林立,骋才使气
        三、文情与理趣并存的杨万里
    第四节 南宋后期: 创作式微,末世情怀
        一、南宋赠序文的终结
        二、生活之实拟于文字
        三、乱世之音奏于赠序
第三章 宋代赠序文之撰写传播与艺术风范
    第一节 宋代赠序文文体特点
        一、赠序文的文题辨析
        二、赠序文的书写模式
        三、赠序文的突破创新
    第二节 宋代赠序文艺术审美评赏
        一、骈散结合的语言书写
        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三、妙笔生花的描写手法
    第三节 宋代赠序文的成文缘由与传播保存
        一、宋代赠序的成文缘由
        二、宋代赠序的传播保存
第四章 宋代代表作家群体赠序文探究
    第一节 宋代馆阁文人的赠序文
        一、两宋馆阁 气度恢弘
        二、个性书写 文意丰富
        三、精英结盟 文气凸显
        四、王禹偶个案研究
    第二节 宋代文学家族的赠序文
        一、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
        二、宋代文学家族赠序创作个例研究
    第三节 宋代诗僧群体的赠序文
        一、诗僧成群,赠序创作成规模
        二、以文立言,赠序荷担扬佛尚古重任
        三、儒佛会通,赠序阐释丛林俗世情怀
第五章 宋代理学家的赠序文创作
    第一节 宋代的理学背景及理学家创作概况
        一、宋代理学背景
        二、理学家的赠序文创作分析
    第二节 朱熹赠序文研究
        一、朱熹: “理学之集大成者
        二、理学观照下的朱熹赠序文写作
        三、从赠序文看朱熹的文学审美
    第三节 真德秀赠序文研究
        一、真德秀: “朱子之后一人也”
        二、政治观
        三、文学观
第六章 宋代赠序文中展现的生活百态
    第一节 丰富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意趣
        二、孝道文化
        三、赠别风俗
    第二节 积极的政治态度
        一、兼济天下的政治使命
        二、民胞物与的儒士情怀
    第三节 卓然的精神世界
        一、淡泊名利的道德追求
        二、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馀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开拓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楚辞研究话题相对集中
二、楚辞学史成为研究热点
三、唐代以后的骚体研究逐渐趋热
四、楚辞研究的拓展与偏移
五、《楚辞》的海外传播和英译研究初兴
六、楚辞研究之展望

(7)张耒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创新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门”中的张耒
    第一节 自“师友”至“朋党”—从“苏门”性质的演变谈起
    第二节 张来与“苏门”
第二章 张耒乐府“本朝第一”与宋乐府观的嬗递
    第一节 宋人乐府观与“张王乐府”地位
    第二节 “苏门”与张耒乐府异同
    第三节 张耒“本朝乐府第一
    第四节 南宋乐府观的嬗递与张耒乐府地位的确立
    结语
第三章 张耒“长句”之“杜样”蹊径
    第一节 张耒“长句”的“杜样”范式
    第二节 张耒“长句”与前后七子拟杜蹊径
    第三节 张耒“杜样”诗之弊
    结语
第四章 张耒晚年“效白居易体”
    第一节 “白体”在北宋中期以前的呈现形态
    第二节 苏轼重塑“白体”与“张得吾易”
    第三节 张耒“白体”诗风与时代心理
    结语
第五章 “文潜体”:“自然有唐风”的多元化内涵
    第一节“文潜体”的体性特质与艺术特征
    第二节 “文潜体”的时代风貌及宋贤精神
    第三节 “文潜体”在南宋的阐释与摹仿
    余论
第六章 《张耒集》中若干问题辨误
    第一节 张耒交游人物关系考证
    第二节 张耒诗文考辨札记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

(8)唐宋动物赋研究 ——以思想、学术发展对文学的影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宋动物赋创作情况
    第一节 篇目统计
    第二节 唐宋动物赋创作情况概述
第二章 从体物精详到哲思充盈
    第一节 唐代动物赋作的辞采丰茂
    第二节 宋代动物赋中的哲理性思辨思维
第三章 从飞扬情采到内敛理性
    第一节 唐代动物赋的情韵生动
    第二节 宋代动物赋作中情感的向内投射和趋于理性化
第四章 主题和意境的延续与改变
    第一节 形象和意境的延续与变化
    第二节 献物颂德赋的改变
第五章 理学相争与文人相攻
    第一节 杨简《蛙乐赋》及其哲学观点与文艺思想
    第二节 刘克庄《蛙赋》和其理学渊源、文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论宋赋的滑稽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于融会贯通的互文性观照
二、游走于雅俗之间的诙谐幽默
三、意在言外、含蓄不尽的韵味
四、深挚而强烈的现实关怀

四、论北宋中期辞赋的淑世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田锡与北宋士风及文学研究[D]. 杨小红. 兰州大学, 2021(09)
  • [2]宋代咏砚赋书写与士风管窥[J]. 陈莜烨.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05)
  • [3]南宋民俗诗研究[D]. 郑宏伟. 山东大学, 2020(09)
  • [4]北宋仁宗朝辞赋研究[D]. 苏畅. 吉林大学, 2019(10)
  • [5]宋代赠序文研究[D]. 秦玮. 山东大学, 2019(09)
  • [6]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开拓与反思[J]. 秦玮,刘培.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7]张耒诗歌研究[D]. 薛瑾. 浙江大学, 2018(05)
  • [8]唐宋动物赋研究 ——以思想、学术发展对文学的影响为中心[D]. 赵骥. 山东大学, 2017(09)
  • [9]2013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静涵.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02)
  • [10]论宋赋的滑稽艺术[J]. 刘培.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05)

标签:;  ;  ;  ;  ;  

论北宋中叶词赋的书师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