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朗肉鸡生产快速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文[1](2021)在《鸡屠宰与销售环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特征及UV-C减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食源性病原菌,能感染人和60多种动物,致死率高达20%-30%。人李斯特菌病主要由食用被Lm污染的食物所致,虽然该菌在各类食品中都有检出,但其在鸡肉、猪肉和羊肉等生肉中的分离率高于其他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李斯特菌病多为散发病例,临床分离株中的优势ST型(sequencestype,ST)为ST9、ST8和ST87。近年来,我国鸡肉的产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在鸡屠宰和销售过程中存在Lm沿产业链传播给消费者的风险,因此,弄清其在鸡屠宰和销售环节中的流行特征尤为必要。而目前国内关于鸡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流行规律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对鸡屠宰环节和零售鸡肉中Lm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探究了分离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并对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阐明鸡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的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Lm的污染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鸡肉中的Lm污染不容乐观,建立和应用绿色高效的食品减菌技术有利于控制鸡肉中的Lm污染。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辐照具有操作简单、高效和快速等优点,其在食品杀菌保鲜方面的商业化潜力已引起了食品行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探究了 UV-C辐照对Lm的灭活效果及其对鸡肉品质的影响,为利用UV-C辐照防控Lm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1.鸡屠宰环节Lm的传播规律从江苏某鸡屠宰场采集了 200份样品,共分离出40株Lm,总分离率为20%,屠宰流程中后期预冷和分割环节的分离率较高,提示其为屠宰环节的关键控制点。40株Lm被分为3种血清型(1/2a、1/2b和1/2c),优势血清型为1/2c(47.5%)。所有菌株被分为 8 种 ST 型,优势 ST 型为 ST9(40.0%)和 ST87(20.0%)和 ST8(10.0%)。所有分离株均携带李斯特菌致病岛1(LIPI-1)和内化素基因inlA、inlB、inlC和inlH,此外,还在ST330和ST87菌株中分别检测到李斯特菌致病岛3(LIPI-3)和李斯特菌致病岛4(LIPI-4)。由此表明,鸡屠宰环节中的Lm对人类存在潜在的致病风险。SNP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从同一环节环境样品中分离的Lm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距离,提示Lm可能在屠宰场环境中持续存在。同一分支上不同样品来源的分离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提示肉鸡胴体和屠宰场环境之间存在交叉污染。2.零售鸡肉中Lm的分子分型研究从销售环节共采集了 542份鸡肉样品,分离出170株Lm,总分离率为31.4%。其中,定点在扬州市三家超市采集了鸡肉样品299份,Lm分离率为32.8%;三家超市的零售鸡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Lm污染,其中C超市的分离率高于A和B超市;不同月份Lm的分离率具有波动性,但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冰鲜鸡肉中Lm的分离率高于冷冻鸡肉和熟食鸡肉。170株Lm被分为4种血清型(1/2 a、1/2b、1/2 c和4b),优势血清型为1/2a(47.1%)。所有菌株被分为16种ST型,优势ST型为ST9(34.7%)、ST8(20.0%)和ST87(10.0%)。部分ST型之间存在一个等位基因差异,形成CC9、CC7和CC155三个克隆复合群(clonalcomplex,CC)。85.9%的分离株携带完整的LIPI-1,此外,还在ST288和ST87菌株中分别检测到LIPI-3和LIPI-4。所有菌株均携带2-6种耐药基因,其中,ST155和ST121菌株均携带4种以上耐药基因。59株分离株(34.7%)含有完整的CRISPR-Cas系统,Lm分离株的CRISPR-Cas系统被分为2种类型,typeIB和typeIIA。有趣的是,所有ST121菌株均携带typeIB和typeIIA两种CRISPR-Cas系统。cgMLST分型方法将170株Lm分为13个克隆复合群,其中CC288、CC429和CC87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地位。来源于扬州市不同超市的Lm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距离,分析发现鸡肉产品来源于同一屠宰场,提示零售鸡肉中的部分Lm可能来源于上游屠宰环节。部分Lm分离株与人临床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提示零售鸡肉中的Lm具有引起人李斯特菌病的潜在风险。3.UV-C辐照对Lm的灭活及其对鸡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不同血清型Lm为研究对象,探究UV-C辐照对平板上Lm的灭活效果,结果显示,6 mJ/cm2剂量组的Lm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不同血清型Lm对UV-C辐照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以标准菌株EGD-e为研究对象,探究UV-C辐照对鸡肉表面Lm的灭活效果,辐照剂量分别为50、100、200和400 mJ/m2,结果发现Lm数量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所有剂量组的Lm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以色泽、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和pH值为主要指标,评价UV-C辐照对鸡肉品质的影响。色泽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剂量组的L*值、a*值和b*值均无显着变化。TBARS值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J/cm2剂量组的TBARS值无显着变化。50、100和200 mJ/cm2剂量下,UV-C辐照对鸡肉的pH值无显着影响,400 mJ/cm2剂量组的pH值显着高于对照组。结合UV-C辐照对Lm的灭活效果及品质指标测定结果,确定100 mJ/cm2为最佳辐照剂量。以100 mJ/cm2辐照剂量处理鸡肉后将其置于4℃贮藏,在贮藏期间100 mJ/cm2剂量组的Lm数量始终低于对照组,表明在4℃贮藏期间最佳辐照剂量处理可以有效抑制Lm的生长繁殖。本研究对鸡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的分子流行特征进行了研究,屠宰流程中后期的Lm分离率较高,Lm可能在屠宰场环境中持续存在,且肉鸡胴体和屠宰场环境之间存在交叉污染。零售鸡肉中Lm的分离率较高,部分菌株与人临床分离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距离,提示零售鸡肉中的Lm具有引起人李斯特菌病的潜在风险。利用优化的UV-C辐照条件可以有效灭活鸡肉中的Lm,且对鸡肉的感官品质无显着影响,在4℃贮藏期间可以有效抑制Lm的生长繁殖。本研究为鸡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的监测提供了新的认识,为鸡肉中Lm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对食源性李斯特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党李苹[2](2020)在《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调控基因AMH表达和序列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略阳乌鸡是我国着名的地方品种,其蛋肉营养丰富,兼有药用和保健功效。然而,略阳乌鸡的产蛋性能较差(85~115枚/只/年),使乌鸡繁育和商品蛋生产成本显着提高,对乌鸡产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本研究估计了略阳乌鸡产蛋数特异性遗传参数,分析了卵泡发育调控基因抗穆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与产蛋性能的关系,旨在探索略阳乌鸡产蛋性状遗传基础,为产蛋性能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略阳乌鸡蛋用系育种核心群1600只一世代个体6、10、14、20周龄和开产日龄五个时间点的体重及31、35和40周龄三个时间点的产蛋数进行测定,用贝叶斯运算法则估计略阳乌鸡各性状遗传力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略阳乌鸡群体产蛋性能低,且性状在群体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在36.8%~39.2%之间;2、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较低(0.25~0.27),而三个时期产蛋数性状之间具有较强的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接近于1;3、各个时期的产蛋数性状与开产体重之间遗传关系较弱(-0.24~0.17)。在阐明群体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卵泡发育相关基因AMH的表达以及序列变异与略阳乌鸡产蛋数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AMH基因在产蛋数差异个体层级前卵泡中的表达量。其次,利用Clustal Omega在线多序列比对程序(https://www.ebi.ac.uk/Tools/msa/clustalo/)和同源性建模分析鸟类与哺乳动物AMH蛋白以及变异位点(Val566Ile)的保守性并建立野生与变异型AMH蛋白三维结构,检测变异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最后运用基于正交家系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模型分析Val566Ile与产蛋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AMH表达量在高产尼克鸡和低产略阳乌鸡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2、总体上鸡AMH蛋白与哺乳动物的氨基酸同源性较低,但具有生物活性的C端保持较高的保守性,而除火鸡外,在动物中变异位点是不保守的,而其疏水性是完全保守的;3、根据模拟三维结构可得,Val566Ile突变对多个氨基酸残基的氢键以及水溶性产生影响并增加一个新的α螺旋;4、略阳乌鸡31、35、40周龄产蛋数与基因型之间并未存在显着关联性(P>0.05)。结果表明略阳乌鸡产蛋数遗传力较低,直接选育难度较大,通过配套系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有望取得更好选育效果。不同时间点产蛋数间的正遗传相关性指出根据31周龄产蛋进行早期选种具有可行性。体重和产蛋数保持了较为独立的遗传关系,说明可同时对两个性状选育提高。AMH候选基因表达及变异的研究中,我们发现Val566Ile对蛋白高级结构产生影响,而在统计学上Val566Ile和AMH的表达与产蛋性状无显着关联,表明Val566Ile和AMH的表达可能不是影响略阳乌鸡产蛋的重要遗传因素,为略阳乌鸡产蛋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孙潇[3](2020)在《北京市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打响环境保卫战,北京市积极推动落实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技术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平谷区是北京市“农业大区”,全区农业废弃物多是农作物秸秆、养殖畜禽粪污、果树园林枝条、蔬菜植株残体等。平谷区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生态桥”专项整治工程,消纳全区农业废弃物用于有机肥生产,实现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受益,取得阶段性成效。针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这一热点话题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北京市平谷区农业产业基本情况,结合文献选取适当的草谷比系数,分别对平谷区种植业废弃物、林果业废弃物、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其次,对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梳理分散田间堆肥、工厂化肥料加工、基料化三种典型利用模式,结合访谈法和实地问卷调查法,对农户可持续换肥意愿进行回归分析,为下文提出现存问题以及政策建议提供数据支撑。再次,结合调研资料总结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成效,从现行政策、运行机制、企业生产、农户主体四个角度对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平谷区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大,全区农业废弃物年产生量理论上可达到6.15亿t。平谷区以生态桥治理工程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覆盖面,现应用分散田间堆肥、工厂化加工、基料化利用三种重点处理模式。科学消纳农业废弃物的同时减少空气污染和面源污染,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带动企业与农户增收。农业废弃物处理也对提高平谷区农户生态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起到促进作用。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现行政策问题、运行机制问题、企业生产问题和农户主体问题四个方面。另外,农户持续换肥意愿与期望换肥比、省多少肥钱、得知途径以及换肥政策认知有关。通过对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针对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宽农业废弃物利用途径、促进尾菜全面利用、提高对相关企业补贴力度、打造平谷区有机肥品牌、不断提高农户生态意识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平谷区乃至北京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开展。
陈齐畅[4](2020)在《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养殖行业因为投资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是高风险行业。高风险的行业与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关系水平之间的落差又给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表现出来的畜牧养殖不标准、不规范,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白羽肉鸡产业因为生产周期短,生产规模大,将不标准、不规范的生产后果放大。白羽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解决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尝试揭示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以及白羽肉鸡养殖户采纳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内在机制。第一章对科学问题以及所处的背景作介绍,并简要描述研究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框架等。第二章梳理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第三章介绍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来源。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分别是本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第四章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运用超博弈理论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嵌入有益于增加公司和农户的合作。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从信任、规范、人际网络等方面考察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1)养殖户进行市场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选择时,社会资本的三个方面,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资本、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均起到显着性影响;并且信任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正向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负向影响。(2)养殖户在选择合作社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互惠规范社会资本越大,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农户模式。(3)养殖户在选择垂直一体化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信任社会资本越高,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稳定性程度更高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因此社会资本中不同维度对养殖户契约选择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增加信任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公司+农户,增加互惠规范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合作社+农户。提高信任社会资本,会促成垂直一体化模式。第五章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契约理论将契约稳定性分解为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农业部标准化评估标准将白羽肉鸡生产的标准化行为划分为六个分项标准,并对该六个分项标准进行打分。其中完全标准化率分别为:肉鸡品种良种化76.6%,养殖设施化78.1%,生产规范化57.7%,防疫制度化68.9%,污染无害化75.5%,监管常态化75.4%。然后使用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作为解释变量,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风险特征、家庭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对肉鸡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污染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结论如下:(1)在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的影响中,控制变量包括养殖户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家庭特征、风险特征基本上对于标准化生产的行为选择无太大影响。(2)契约选择模式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影响均表现出至少一方面的显着性正向影响。(3)契约激励、组织服务、资产专用性对标准化六化影响程度表出现差异。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污染无害化无显着性影响,组织服务对资产专用性有显着影响;组织服务对监管常态化无显着性影响,而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监管常态化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对标准化生产行为推广时,需要针对性着力,比如对污染无害化的提升更要着力在组织服务,对于肉鸡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就可以在契约选择模式的三个方面整体着力,对于监管的常态化就可以重点提升契约激励以及资产专用性。第六章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构建标准化生产行为决策模型。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对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以及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全样本模型之中,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受标准化生产主观规范的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都是最大。社会资本和契约稳定性通过影响标准化生产意向,标准化生产态度以及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而发生作用,其中社会资本中的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标准化生产意向的影响最为明显。按契约选择模式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也验证了全样本的研究规律。按地域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四个区域表现出和全样本模型相似的规律。由此说明社会资本认知以及契约强制性、组织服务性认知均会最终影响到肉鸡养殖户的标准化生产行为。第七章养殖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肉鸡生产的技术投入产出指标,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核算和比较分析。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去探讨肉鸡生产绩效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契约稳定性程度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论分别是:(1)信任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在10%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正的显着性影响,验证了更高社会资本对应更高生产绩效的前提假设。(2)契约选择模式对只鸡的总生产成本具有在1%水平上显着的正向影响。(3)肉鸡良种化在1%水平正向影响,养殖设施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生产规范化在5%水平上正向影响,污染无害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验证了标准化对生产绩效有显着影响的假设。由此说明了加强社会资本有益于提高契约选择模式的稳定性,有益于标准化生产行为,有益于提高生产绩效。第八章是本文的总结与政策建议。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分别是:(1)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2)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3)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生产模式的宣传和引导;(4)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王安妮[5](2019)在《鸡鼻气管鸟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及外膜蛋白疫苗的研制》文中提出鼻气管鸟杆菌病(Ornithobacterium rhinotracheale,ORT)是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呼吸道传染病,ORT在临床上常危害3~6周龄的肉鸡及火鸡,引起急性呼吸道病,近年来给养鸡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鼻气管鸟杆菌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治疗以及通过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两种方法。由于抗生素治疗存在弊端,目前国外研发了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用于预防鼻气管鸟杆菌病。本研究采用甲醛灭活菌体研制油乳剂灭活苗,同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原核表达蛋白基因,纯化表达产物,进行动物免疫保护试验,评价两种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以及免疫保护率,旨在为鼻气管鸟杆菌病的防治奠定基础。1 鼻气管鸟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本研究将实验室冻存的ORT分离株进行复壮及鉴定,按常规操作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PCR鉴定以及动物回归试验所得结果与国外报道的分离株相似,且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分离株为血清型A型。而后采用分光光度法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鼻气管鸟杆菌生长曲线,并对16h鼻气管鸟杆菌OD600nm与CFU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绘制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由此可得鼻气管鸟杆菌对数生长期为2~16h,稳定期为16~20h,20h以后进入衰亡期,并且建立适用于鼻气管鸟杆菌对数生长期的OD60nm与CFU的回归方程为:y=2.7591x-0.0897(R2=0.9973)。最后进行了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根据改良寇氏法计算得LD50=1.19×1010CFU/mL,为了有效地利用和控制鼻气管鸟杆菌的生长提供了参考。2 鼻气管鸟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的研制本研究利用戊二醛处理聚苯乙烯酶标板,将鼻气管鸟杆菌的全细胞抗原进行干燥包被,通过方阵滴定试验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08CFU/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并且通过试验确认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以及重复性。将分离鉴定的鼻气管鸟杆菌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用0.2%甲醛溶液灭活24h,制备灭活苗,对疫苗进行质量检验,结果表明,疫苗乳化效果良好,无菌生长,内毒素含量符合要求,将7日龄的SPF肉鸡接种疫苗后无不良反应。分别在鸡7日龄和14日龄接种疫苗,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其抗体水平,并在21日龄对免疫组及攻毒组鸡只进行攻毒,对免疫效果及攻毒保护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次接种疫苗后不同抗原含量的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效果,能够预防鼻气管鸟杆菌的感染。3 鼻气管鸟杆菌外膜蛋白疫苗的研制将实验室构建并冻存的重组菌PGEX-OMA87复苏后,大量表达纯化OMA87蛋白,与弗氏佐剂1:1乳化,以7日龄SPF鸡为实验动物,对疫苗进行质量检验,结果显示疫苗乳化效果良好,无菌生长,内毒素含量符合要求,SPF肉鸡接种后无不良反应。对免疫效果及攻毒保护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次接种疫苗后不同抗原含量的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效果,能够有效预防鼻气管鸟杆菌的感染。
刘森挥[6](2019)在《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牛肉需求增长对牛肉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牛肉需求不断增加,牛肉价格的持续上升反映了牛肉供需矛盾的严重性。缓解牛肉供需矛盾是主要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扩大肉牛养殖数量实现产量增长,还是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实现牛肉产量增长?国家已经明确了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显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肉牛产业未来发展模式。肉牛养殖是肉牛整个产业的重要阶段,较长的养殖时间容易使技术进步和管理实践发生改变,因此是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重要突破口。我国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如何?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在哪?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我国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这些问题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也是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回答的问题。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关于肉牛成本收益的统计,分析我国肉牛养殖的投入产出构成以及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积累的、全国肉牛养殖调查面板数据(2014-2018),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测算了每个肉牛养殖主体肉牛产量增长的源泉,进而测算评估了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对比不同肉牛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再次,根据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和每个主体的内外部条件,研究了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2015年-2018年肉牛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0.28%、0.92%、-1.88%、3.41%,平均为0.54%,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不同主体之间差异较大,最小值为-154.35%,最大值为91.18%。西南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值在所有产区中最高,达到4.51%。年均出栏量在20-99头的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达到1.25%,出栏规模在1-19头的养殖主体TFP增长率最低,仅为-0.76%。(2)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来源,技术进步对养殖主体样本期内TFP的提升作用微弱,但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存在剧烈的震荡,规模效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FP的增长。(3)我国肉牛养殖目前仍处于高度粗放式的养殖方式,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99%,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在样本期内均值仅为15.01%。在产区差异方面,所有产区中东北产区与中原产区的TFP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6.40%、21.78%,而西北产区与非优势产区较低,仅为11.64%、8.87%。这与不同产区肉牛主要采取集中育肥或是放牧型饲养方式有关。在规模差异方面,样本期内年均出栏量在1-19头、20-99头的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明显低于100-299头以及300头以上养殖主体的TFP贡献率。(4)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涵盖技术推广、金融支持、组织化经营以及养殖主体的个人素质等方面,其中,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加入合作社、与现代企业签订契约以及养殖主体受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养殖主体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抑制作用。(5)基于技术培训、获取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组织化经营能够促进养殖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本文进一步分析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贷款可获性、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因素,从而识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发现:(1)技术培训内容与养殖主体需求是否匹配、养牛收入、风险偏好、所养殖肉牛每百头的成活率对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行为有正向影响,而养殖主体年龄、是否村干部等因素对其参与技术培训行为影响不大。(2)养殖主体家庭禀赋特征及生产经营能力对其信贷可获性存在显着影响。其中,家庭劳动力人数与贷款可获性呈正相关;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性收入或养牛收入的养殖主体更容易获得贷款;享受信贷补贴政策与购买了养牛保险的养殖主体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3)养殖主体是否为村干部、受教育年限、生产规模、肉牛市场价格、合作组织能够提供的技术服务、能否提供销售服务与养殖主体是否参与组织化经营呈正相关。而养殖主体年龄、养殖经验与养殖主体是否参与组织化经营呈负相关性。(4)对上述三方面结论进行总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非可完全依赖养殖主体的自身努力来实现,政府在服务配给、补贴政策支持及产业组织在技术指导及产后销售上所提供的帮助,对养殖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得出以下几点提升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1)引导肉牛养殖的适度规模化,提高肉牛产业化水平;(2)进一步加强先进技术的普及,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优化肉牛养殖技术推广方法,重视养殖主体对新技术的修正过程;征求养殖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困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技术培训服务。(3)鼓励金融机构改革农牧业贷款抵押和企业资信评价体系,加大对农牧业生产者的贷款支持;建立金融联结配套的制度,有效解决养殖主体借贷信息不对称问题。(4)提高养殖主体组织化程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引导养殖主体自发组成合作社,激发养殖主体内在的积极性;鼓励养殖主体与现代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强调对肉牛养殖主体提供技术、收购销售等服务的重要性。(5)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肉牛养殖主体受教育水平;加大肉牛养殖补贴力度,建立疫病风险补偿机制,推广肉牛养殖保险,保证养殖主体收入。
慕莎[7](2018)在《优质鸡不同配套组合的生产性能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家禽育种工作的基础是品系选育,在商品鸡生产中,主要通过品系杂交来选择最佳配套组合,从而提高群体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本试验对6个纯系及其4个配套组合进行生长发育、屠宰和肉质性能测定,筛选出最佳的配套组合,同时结合市场售价及综合成本分析不同组合的经济效益,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纯系各世代选育进展结果:TH105:经过两个世代的选育,母鸡体重有所增长,开产日龄提前到了 167d,开产体重和300日龄体重提高到2330g、2870g,300日龄产蛋数量提高到77个。TH201:经过两世代的选育,母鸡的体重呈升高趋势,开产日龄提前到157d,开产体重提高到157d,300日龄体重、300日龄的产蛋量均有明显的提高。HS1:经过选育母鸡的300日龄产蛋数量提高到100.67个。HS2:经过两个世代的选育,开产体重和300日龄的产蛋数均有明显的提高。LH:开产日龄推迟到163 d,300日龄体重增加2.9%。TF03:体型矮小,经4个世代的选育,母鸡体重具有明显生长趋势,开产体重明显高于其他3个世代,300日龄的产蛋量有明显的提高。(2)不同品系配套组合外貌特征的测定结果:PT01体型较大,外型近似方而浑圆,全身羽毛较蓬松。公鸡体羽呈深红色有光泽,母鸡羽色呈麻黄色,尾羽呈黑色。喙、胫青灰色。PT02体驱呈长方形,羽毛紧凑,体型健壮结实,冠色呈鲜红。公鸡除主翼羽、副翼羽全黑外,其余部位都是黄红色,母鸡羽毛多呈黄色。喙、胫青灰色。HN01体驱呈长方形,背平而宽,喙短,喙、胫呈黄色。公鸡羽毛麻黄色,主、副翼羽带黑斑,母鸡除主翼羽、尾羽呈黑色,身体其余部位呈黄色。HN02体型中等,单冠红色、直立,喙、胫青灰色。公鸡羽毛为金黄色,主翼羽和主尾羽为黑色,副翼羽为黑黄色,母鸡羽毛为麻黑色。(3)不同品系配套组合生长发育测定结果:4个组合的种蛋受精率在89%-92.7%之间,孵化率在82.02%-91.01%之间。4个组合的生长都遵循一定的生长规律,基本都呈S型,11周龄前体重快速增长,11—14周龄生长放缓,14周龄后又快速增长。95日龄时,PT01公鸡体重达到2.56 kg,母鸡2.00 kg;PT02公鸡体重达到2.42 kg,母鸡1.91 kg;HN01公鸡体重达到1.78 kg,母鸡1.34 kg;HN02公鸡体重达到1.75 kg,母鸡1.34 kg。120日龄PT01公鸡体重达到2.56 kg,母鸡2.21 kg;PT02公鸡体重达到2.57 kg,母鸡2.11 kg;HN01公鸡体重达到1.86 kg,母鸡1.46 kg;120日龄时HN02公鸡体重达至到 1.87 kg,母鸡 1.45 kg。(4)不同品系配套组合屠宰和肉质性能测定结果:PT01鸡肉用性能良好,肉质、肉品营养较好,内脏器官较发达,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高。PT01、PT02组合常规肉质、营养成分较其它鸡种更加优异且组合间差异不显着(P>0.05)。(5)4个三系配套组合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在目前市场售价下,95日龄公鸡PT01组合经济效益最高(13.31元/只);母鸡HN02组合经济效益最高;120日龄公鸡PT01组合经济效益最高(21.57元/只),母鸡PT01组合经济效益最高(14.63元/只);所有同组合内不同性别间公鸡效益高于母鸡。综上所述,根据4个配套组合之间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分析,不同配套组合存在差异,以PT01为最佳配套组合。本研究结果可为优质鸡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王凯[8](2017)在《发酵苜蓿营养特性及在肉鸡日粮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苜蓿为原料,采用发酵技术、肉鸡饲养试验等方法,研究生物添加剂对发酵品质的影响,并添加发酵苜蓿于日粮,研究对肉鸡生长、屠宰、肉品质、肠道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筛选出最佳的添加量和水份为:106 cfu/g酵母菌+107 cfu/g干酪乳杆菌+0.1%纤维素酶+106 cfu/g枯草芽孢杆菌,水份为60%,该条件下发酵30 d分析发现:感官鉴定为优级品质;pH为4.17;LA、AA、CL、α-AL、LPS、ACP、总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酵母菌菌落数为各添加组最高,PA、NPN、NH3-N、霉菌菌落数为各添加组最低;CP、NSI、FAA、各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NDF、ADF、NDIP、ADIP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肉鸡饲养试验中,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白羽肉鸡240只,分4个处理,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II组和试验III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3%、5%和7%的发酵苜蓿。试验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了ADG、ADFI、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免疫器官指数、TP、ALB、GLO、AST、ALT、GLU、LPS、HDL-C含量(P>0.05),降低了BUN、TG、CHO和LDL-D含量(P>0.05);其中试验III组腹脂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T-AOC、T-SOD、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长前期试验II组和III组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肉品质方面:试验组肉鸡肌肉滴水损失率、剪切力低于对照组(P>0.05);24 h腿肌p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和III组腿肌剪切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肉中脂肪酸含量(除二十二碳酸)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结构及内容物方面:试验III组小肠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pH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肠壁厚度、纤维素酶、α-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空肠绒毛高度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回肠隐窝深度、肠壁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盲肠耗氧微生物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沙门氏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和III组乳酸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苜蓿发酵最佳添加量是106 cfu/g酵母菌+107 cfu/g干酪乳杆菌+0.1%纤维素酶+106cfu/g枯草芽孢杆菌,水份60%。在单胃动物肉鸡的佳量添加最为5%7%,可以提高生长和屠宰性能,改善饲料报酬,提升免疫性能和肉品质,增加肠壁厚度,减少肠道有害菌的数量。发酵苜蓿产生的积极效果与提高抗氧化能力及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改善肠道黏膜结构有直接的关系。
闫凯[9](2015)在《中国肉鸡产品出口流量与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肉鸡产品生产大国,2013年中国共生产肉鸡产品14100千吨,占世界肉鸡产品生产总量的16.88%,仅次于美国的16341千吨,列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中国的肉鸡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12年肉鸡业的产值为2478.38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9.12%。然而中国肉鸡产品出口却面临着出口量小、出口波动性大以及出口对日本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所以,探究影响中国肉鸡产品出口因素有哪些、中国肉鸡产品出口对哪些国家具有潜力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肉鸡产品出口流量及潜力的研究。首先,本文对中国肉鸡产品生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及其在国际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肉鸡产品生产大国;进口小国;总消费大国,但人均消费量低。然后,重点对中国肉鸡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不仅分析了出口量及其在国际中的地位,还分析了中国肉鸡产品出口的国别结构和产品结构。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肉鸡产品出口小国,2013年出口量仅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98%;中国肉鸡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香港;中国以出口鸡肉加工品为主。最后,本文基于2005年-2013年期间,中国与17个肉鸡产品进口国的面板数据,以此来建立引力模型对中国肉鸡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肉鸡产品出口额与中国畜牧业总产值、进口国总GDP、进口国总人口正相关,与两国之间的绝对距离、两国人均收入差值、人民币兑换进口国货币的汇率负相关;同时,两国有共同边界对中国肉鸡产品出口具有促进作用。中国肉鸡产品对伊拉克、阿联酋、韩国、伊朗、澳门、比利时、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新加坡和丹麦还存在巨大的出口潜力。
贾钰玲[10](2015)在《我国肉鸡产业波动规律及价格预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肉鸡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经济中新的增长点,以其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饮食结构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近年来,肉鸡产业因遭受来自本身及外界突发事件的冲击而频繁产生波动。由于价格是产业发展情况的直观表象,肉鸡产品价格波动一直伴随着肉鸡产业的兴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行业景气特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肉鸡产品价格的景气来推测判断整个肉鸡行业的景气状态,可以通过构建肉鸡产品价格预警信号灯系统来达到预测肉鸡产业发展态势的目的。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分析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销量变动情况的基础上,对肉鸡产品价格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总结得出影响肉鸡产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编制肉鸡产品价格景气指数。由于肉鸡饲养周期较短,故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拟构建肉鸡产品价格波动季度预警系统,通过对肉鸡产品价格波动季度预警系统的构建与观察,推测判断肉鸡产业整体发展趋势,为肉鸡行业生产、消费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销量变动情况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从肉鸡生产、消费及国际贸易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学描述分析。生产方面主要分析指标有肉鸡存栏量、出栏量、鸡肉产量等;消费方面主要分析的指标有鸡肉消费在人均肉类消费中的占比、城乡间鸡肉消费差异等;国际贸易方面主要分析指标有活鸡出口量、鸡肉出口量、鸡肉进口量等。对于肉鸡产业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X12季节调整及H-P滤波法,对肉鸡产业价格的季节波动成分、长期趋势成分、循环变动成分及随机变动成分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景气指数编制的方法,将影响肉鸡产业价格波动的指标涵盖于预警体系内,通过建立预警信号灯来观察肉鸡产业发展的景气状态。研究表明,三十多年以来,肉鸡产业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无论在生产、消费还是进出口方面都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波动剧烈的过程。肉鸡产业波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及季节性,且受突发事件影响非常明显;以肉鸡价格波动为基准,利用其先行及同步指标编制的合成指数能够很好地预测肉鸡产业价格的波动;在此基础上计算所得预警指数能够对肉鸡产业同步指数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预警信号灯系统的设置可为肉鸡产业各经济主体提供很好的决策参考。
二、伊朗肉鸡生产快速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朗肉鸡生产快速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鸡屠宰与销售环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特征及UV-C减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鸡产业链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规律和减菌技术研究 |
1 前言 |
2 鸡屠宰和销售环节中Lm的流行分布 |
2.1 鸡屠宰环节中Lm的流行情况 |
2.2 零售鸡肉中Lm的污染状况 |
3 人临床Lm的流行特征 |
4 Lm的分型方法 |
4.1 多位点序列分型 |
4.2 cgMLST分型 |
4.3 CRISPR分型 |
4.4 SNP分型 |
5 鸡肉制品的减菌技术研究 |
5.1 化学减菌技术 |
5.2 物理减菌技术 |
6 展望 |
第1章 鸡屠宰环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传播规律 |
1.1 材料 |
1.1.1 样品 |
1.1.2 菌株来源 |
1.1.3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Lm的分离 |
1.2.2 细菌DNA的提取 |
1.2.3 Lm的鉴定 |
1.2.4 Lm的血清型鉴定 |
1.2.5 MLST分型 |
1.2.6 毒力基因的检测 |
1.2.7 耐药基因的检测 |
1.2.8 SNP分型 |
1.3 结果 |
1.3.1 鸡屠宰环节中Lm的分离鉴定 |
1.3.2 Lm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 |
1.3.3 MLST分型结果 |
1.3.4 毒力基因分析结果 |
1.3.5 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
1.3.6 SNP分型结果 |
1.4 讨论 |
第2章 零售鸡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菌株来源 |
2.1.3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Lm的分离 |
2.2.2 细菌DNA的提取 |
2.2.3 Lm的鉴定 |
2.2.4 Lm的血清型鉴定 |
2.2.5 MLST分型 |
2.2.6 毒力基因的检测 |
2.2.7 耐药基因的检测 |
2.2.8 CRISPR-Cas系统分析 |
2.2.9 cgMLST分型 |
2.3 结果 |
2.3.1 全国范围内零售鸡肉中Lm的分离鉴定 |
2.3.2 扬州市零售鸡肉中Lm的分离鉴定 |
2.3.3 Lm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 |
2.3.4 MLST分型结果 |
2.3.5 毒力基因分析结果 |
2.3.6 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
2.3.7 CRISPR-Cas系统分析结果 |
2.3.8 cgMLST分型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UV-C辐照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灭活及鸡肉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方法 |
3.2.1 Lm菌悬液的制备 |
3.2.2 UV-C辐照处理平板上的Lm |
3.2.3 UV-C辐照处理鸡肉 |
3.2.4 Lm存活数的测定 |
3.2.5 色泽的测定 |
3.2.6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测定 |
3.2.7 pH值的测定 |
3.2.8 贮藏期间Lm存活数的测定 |
3.2.9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UV-C辐照对BHI平板上Lm存活的影响 |
3.3.2 不同血清型Lm对UV-C辐照敏感性的比较 |
3.3.3 UV-C辐照对鸡肉表面Lm存活的影响 |
3.3.4 UV-C辐照对鸡肉品质的影响 |
3.3.5 贮藏时间对鸡肉表面Lm存活的影响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调控基因AMH表达和序列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略阳乌鸡品种介绍 |
1.1.1 略阳乌鸡概况 |
1.1.2 略阳乌鸡的产蛋性能 |
1.2 产蛋性能遗传参数估计研究进展 |
1.2.1 产蛋数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研究进展 |
1.2.2 产蛋数和体重性状的遗传关系 |
1.3 AMH基因研究进展 |
1.3.1 AMH的生理作用 |
1.3.2 AMH表达和序列变异与动物卵泡发育的关系 |
1.3.3 AMH表达和序列变异与动物生产性能的关系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略阳乌鸡体重与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选取 |
2.1.2 试验动物饲养及表型数据记录与处理 |
2.1.3 遗传参数估计模型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不同时期体重与产蛋数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2.2.2 不同时期体重与产蛋数性状遗传力估计结果 |
2.2.3 不同时期体重和产蛋数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略阳乌鸡体重具有较高遗传力 |
2.3.2 略阳乌鸡体重遗传力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 |
2.3.3 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力低 |
2.3.4 不同时期体重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 |
2.3.5 不同时期产蛋数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 |
2.3.6 体重与产蛋数之间的遗传相关 |
第三章 AMH基因表达及序列变异与略阳乌鸡产蛋性状之间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选取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及产蛋数表型记录 |
3.1.3 样品DNA提取及Val566Ile基因型检测 |
3.1.4 哺乳动物和鸟类AMH的保守性分析 |
3.1.5 模拟构建AMH蛋白的三维结构 |
3.1.6 层级前卵泡中AMH的表达量 |
3.1.7 Val566Ile与表型相关性分析 |
3.2 试验分析结果 |
3.2.1 哺乳动物与鸟类AMH蛋白的保守性分析 |
3.2.2 Val566Ile对鸡AMH蛋白结构的影响 |
3.2.3 Val566Ile突变与略阳乌鸡产蛋数之间的关联 |
3.2.4 略阳乌鸡与尼克鸡颗粒细胞中AMH表达量的比较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实验仪器及试剂 |
A.1 仪器 |
A.2 试剂 |
A.3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
附录 B.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lood Genome DNA Extraction Kit) |
B.1 制品说明 |
B.2 实验操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基本情况 |
教育背景 |
发表文章 |
(3)北京市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北京市平谷区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分析 |
2.1 平谷区农业产业概况 |
2.2 平谷区农业废弃物产生量估算 |
2.3 本章小结 |
3. 北京市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典型模式 |
3.1 开展生态桥治理工程 |
3.2 形成明确循环利用布局 |
3.3 农业废弃物利用总体情况 |
3.4 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北京市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成效及问题 |
4.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成效 |
4.2 农业废弃物处理存在问题 |
4.3 农户参与换肥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结论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4)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白羽肉鸡行业及行为主体 |
2.1.2 社会资本 |
2.1.3 契约选择及其稳定性 |
2.1.4 垂直协作模式 |
2.1.5 标准化生产 |
2.2 相关理论回顾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交易成本决定论 |
2.2.3 契约理论 |
2.2.4 生产者行为理论 |
2.2.5 计划行为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契约关系的研究综述 |
2.3.2 产业链组织与养殖户生产行为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统计分析 |
3.1 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白羽肉鸡起源、生产及消费 |
3.1.2 白羽肉鸡的垂直一体化和标准化生产进程 |
3.2 四省白羽肉鸡产业现状 |
3.2.1 规模现状 |
3.2.2 产量与企业现状 |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样本选择 |
3.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
3.3.3 变量选择 |
3.3.4 样本与数据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鸡养殖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 |
4.1 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的静态博弈 |
4.2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影响的理论及实证模型构建 |
4.3 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
4.4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实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
5.1 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认知及采纳情况 |
5.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5.3 实证模型构建及其结果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统计性描述 |
5.3.3 卡方检验 |
5.3.4 模型估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6.2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
6.2.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6.2.3 问卷设计与描述统计 |
6.2.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3.1 模型的拟合结果 |
6.3.2 假说的检验 |
6.3.3 结果分析 |
6.4 不同契约选择模式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
6.4.1 样本的特征分析 |
6.4.2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4.3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模型结果分析 |
6.5 不同地区的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
6.5.1 样本的特征分析 |
6.5.2 基于地域划分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5.3 基于地域划分的模型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与实证 |
7.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7.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1 技术投入产出指标 |
7.2.2 成本收益指标 |
7.2.3 基于契约选择模式的影响因素的统计性分析 |
7.3 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1 社会资本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3.2 契约选择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3.3 标准化生产行为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 |
8.2.2 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 |
8.2.3 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模式的宣传和引导 |
8.2.4 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发展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5)鸡鼻气管鸟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及外膜蛋白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病原学 |
1.1 病原的发现与分类 |
1.2 血清学分型 |
1.3 致病性 |
1.4 流行病学 |
1.5 临床症状 |
1.6 病理变化 |
2 防治 |
2.1 药物治疗 |
2.2 免疫防治 |
3 疫苗研究进展 |
3.1 疫苗 |
3.2 疫苗的分类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研究一: 鼻气管鸟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试验菌株及试验动物 |
1.4 鼻气管鸟杆菌的复壮 |
1.5 ORT的鉴定 |
1.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1.7 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2 结果 |
2.1 鼻气管鸟杆菌的复壮与鉴定结果 |
2.2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2.3 LD50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鼻气管鸟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ELISA相关试剂 |
1.4 菌株、阳性血清及实验动物 |
1.5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1.6 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
1.7 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
2 结果 |
2.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 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
2.3 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
3 讨论 |
研究三: 鼻气管鸟杆菌外膜蛋白疫苗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
1.5 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
2 结果 |
2.1 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
2.2 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我国肉牛养殖业发展与投入产出变动 |
3.1 我国肉牛养殖业历史变迁与区域布局 |
3.2 我国肉牛养殖业投入产出变动与区域差异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4.1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与测度原理 |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4.3 我国肉牛养殖主体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 |
4.4 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4.5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肉牛养殖生产方式评价 |
5.1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方式评价的理论分析 |
5.2 我国肉牛养殖业生产方式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6.3 被解释变量与关注解释变量的交叉统计分析 |
6.4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研究 |
7.1 养殖主体参与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 |
7.2 养殖主体信贷可获性的影响因素 |
7.3 养殖主体组织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
7.4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优质鸡不同配套组合的生产性能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1.1.1 世界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1.1.2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1.2 优质肉鸡生产发展现状 |
1.2.1 世界优质肉鸡生产发展现状 |
1.2.2 我国优质肉鸡生产发展现状 |
1.3 我国优质肉鸡育种研究进展 |
1.3.1 我国优质肉鸡育种历程 |
1.3.2 优质肉鸡配套系的育种模式及特点 |
1.3.3 优质肉鸡配套系育种成果 |
1.4 优质肉鸡评价标准 |
1.4.1 优质肉鸡外貌特征的差异需求 |
1.4.2 优质肉鸡生长性能的评价标准 |
1.4.3 优质肉鸡屠宰性能的评价标准 |
1.4.4 优质肉鸡肉质性能的评价标准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鸡群的饲养管理 |
2.2.1 饲料营养 |
2.2.2 免疫程序 |
2.2.3 光照程序 |
2.2.4 日常管理 |
2.3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的内容和方法 |
2.3.1 生长性能测定 |
2.3.2 屠宰性能测定 |
2.3.3 肉品质指标测定 |
2.4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纯系选育进展 |
3.2 不同配套组合的外貌特征 |
3.3 不同配套组合的孵化和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
3.3.1 不同配套组合的孵化性能 |
3.3.2 不同配套组合的生长发育性能 |
3.3.3 不同配套组合的饲料报酬 |
3.4 不同配套组合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3.4.1 不同配套组合屠宰性能比较分析 |
3.4.2 不同性别的屠宰性能差异 |
3.5 不同配套组合的肉质性状测定结果 |
3.5.1 不同配套组合的肌肉组织理化特性比较分析 |
3.5.2 不同性别的肌肉组织理化特性差异 |
3.5.3 不同配套组合的氨基酸比较分析 |
3.5.4 不同性别的肌肉氨基酸含量差异 |
3.6 不同配套组合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
4 讨论 |
4.1 优质鸡品系选育方向 |
4.2 市场对优质鸡外貌特征的要求 |
4.3 生产性能是优质鸡选育的重点 |
4.4 屠宰性能是优质鸡选育的重要环节 |
4.5 肉质性状是优质鸡选育的核心 |
4.6 经济效益体现优质鸡价值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发酵苜蓿营养特性及在肉鸡日粮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 |
1.1.1 苜蓿中的粗蛋白及应用 |
1.1.2 苜蓿中的碳水化合物及应用 |
1.1.3 苜蓿中的维生素及应用 |
1.1.4 苜蓿中的矿物质及应用 |
1.1.5 苜蓿中的其他活性成分及应用 |
1.2 苜蓿的加工及利用 |
1.2.1 苜蓿的放牧 |
1.2.2 苜蓿的青饲 |
1.2.3 苜蓿的干草调制 |
1.2.4 苜蓿的草粉及草颗粒制作 |
1.2.5 苜蓿的青贮 |
1.2.6 苜蓿的叶蛋白提取 |
1.3 我国养鸡业发展及鸡对苜蓿的利用现状 |
1.3.1 我国养鸡业发展状况 |
1.3.2 鸡的生理消化结构及特点 |
1.3.3 苜蓿在养鸡生产上的应用 |
1.3.3.1 苜蓿在蛋鸡生产上的应用 |
1.3.3.2 苜蓿在肉鸡生长上的应用 |
1.4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品质和营养成份的影响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原料 |
2.1.2 发酵苜蓿方法 |
2.1.3 试验菌种的培养及计数 |
2.1.4 主要试验器材及试剂 |
2.1.5 发酵苜蓿感官评定 |
2.1.6 发酵苜蓿成分测定及方法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份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2 酵母菌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3 乳酪杆菌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4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5 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对发酵苜蓿品质的影响 |
2.2.6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品质和营养成份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感官品质、pH、有机酸的影响 |
2.3.2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纤维含量的影响 |
2.3.3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含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2.3.4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酶活性的影响 |
2.3.5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3.6 生物添加剂对发酵苜蓿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发酵苜蓿对肉鸡的生长、肉品质和肠道内容物性状的影响 |
引言 |
实验一 发酵苜蓿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3.1.1.2 苜蓿来源及处理 |
3.1.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1.1.4 试验日粮配制和饲养管理 |
3.1.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2.1 发酵苜蓿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2 发酵苜蓿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1.2.3 发酵苜蓿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1.2.4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清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1.2.5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2.6 发酵苜蓿对肉鸡粪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3 讨论 |
3.1.3.1 发酵苜蓿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1.3.2 发酵苜蓿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1.3.3 发酵苜蓿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1.3.4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清中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1.3.5 发酵苜蓿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3.6 发酵苜蓿对肉鸡粪便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4 结论 |
试验二 发酵苜蓿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3.2.1.2 苜蓿来源及处理 |
3.2.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2.1.4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3.2.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2.1 发酵苜蓿对肉鸡胸肌肉品质的影响 |
3.2.2.2 发酵苜蓿对肉鸡腿肌肉品质的影响 |
3.2.2.3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2.4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2.3 讨论 |
3.2.3.1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肉色、pH、滴水损失、剪切力的影响 |
3.2.3.2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3.3 发酵苜蓿对肉鸡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2.4 结论 |
试验三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指数及内容物性状的影响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3.3.1.2 苜蓿来源及处理 |
3.3.1.3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3.1.4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3.3.1.5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3.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2.1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指数的影响 |
3.3.2.2 发酵苜蓿对肉鸡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肠壁厚度的影响 |
3.3.2.3 发酵苜蓿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
3.3.2.4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pH的影响 |
3.3.2.5 发酵苜蓿对肉鸡十二指肠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
3.3.3 讨论 |
3.3.3.1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指数及肠壁厚度的影响 |
3.3.3.2 发酵苜蓿对肉鸡肠道pH的影响 |
3.3.3.3 发酵苜蓿对肉鸡十二指肠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3.3.3.4 发酵苜蓿对肉鸡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3.4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文章 |
(9)中国肉鸡产品出口流量与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中国肉鸡产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2 引力模型的兴起及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本文的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 |
二、中国肉鸡产品生产、消费及进出口现状 |
2.1 中国肉鸡产品生产现状 |
2.1.1 中国肉鸡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 |
2.1.2 中国肉鸡产品生产总量分析 |
2.1.3 中国肉鸡产品生产在国际中的地位 |
2.2 中国肉鸡产品消费现状 |
2.2.1 中国肉鸡产品消费总量分析 |
2.2.2 中国肉鸡产品人均消费量分析 |
2.2.3 中国肉鸡产品消费在国际中的地位 |
2.3 中国肉鸡产品进口现状 |
2.3.1 中国肉鸡产品进口总量分析 |
2.3.2 中国肉鸡产品进口在国际中的地位 |
2.4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现状 |
2.4.1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总量分析 |
2.4.2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在国际中的地位 |
2.4.3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国别结构分析 |
2.4.4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
三、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回顾 |
3.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
3.2 关税同盟理论 |
3.3 代表性需求理论 |
四、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肉鸡产品出口流量与潜力分析 |
4.1 中国肉鸡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经济规模对肉鸡产品贸易的影响 |
4.1.2 人口对肉鸡产品贸易的影响 |
4.1.3 距离对肉鸡产品贸易的影响 |
4.1.4 汇率对肉鸡产品贸易的影响 |
4.1.5 人均收入水平差对肉鸡产品贸易的影响 |
4.1.6 其他因素对肉鸡产品贸易的影响 |
4.2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
4.3 变量说明 |
4.4 样本范围与数据来源 |
4.4.1 样本范围 |
4.4.2 数据来源 |
4.5 模型实证检验与研究结果分析 |
4.5.1 模型的实证检验 |
4.5.2 模型参数的估计 |
4.5.3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4.6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 |
5.2.2 中国肉鸡产品出口要走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分散市场风险 |
5.2.3 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
5.2.4 针对性的贸易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我国肉鸡产业波动规律及价格预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进展 |
2.1 肉鸡产业宏观发展研究 |
2.2 肉鸡产业微观波动研究 |
2.3 国内外景气预警研究现状 |
2.4 畜牧业预警研究现状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章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销量情况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
3.1.1 概念界定 |
3.1.2 数据来源 |
3.2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波动特征 |
3.2.1 生产变动情况 |
3.2.2 消费变动情况 |
3.2.3 国际贸易波动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鸡产业价格波动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4.2 白条鸡价格变动基本特征 |
4.3 活鸡价格变动基本特征 |
4.4 商品代肉用雏鸡价格变动基本特征 |
4.5 肉鸡价格变动基本特征分析 |
4.6 白条鸡价格季节变动、循环周期变动及趋势变动分析 |
4.6.1 白条鸡价格季节变动特征分析 |
4.6.2 白条鸡价格随机变动特征分析 |
4.6.3 白条鸡价格长期趋势成分变动特征分析 |
4.6.4 白条鸡价格循环趋势成分变动特征分析 |
4.7 肉鸡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总结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肉鸡产业的价格预警分析框架及其设计 |
5.1 预警理论 |
5.1.1 预警定义 |
5.1.2 预警指标 |
5.2 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1 警情指标 |
5.2.2 警兆指标 |
5.3 肉鸡价格景气指数编制 |
5.3.1 基准指标的确定 |
5.3.2 警兆指标的确定及先行、一致、滞后分组 |
5.3.3 合成指数(CI)编制 |
5.3.4 合成指数(CI)波动对比分析 |
5.4 肉鸡产业景气预警指数及预警系统建立 |
5.4.1 预警指标的选择 |
5.4.2 预警界限的确定 |
5.4.3 预警信号灯系统设置 |
5.4.4 预警指数的计算 |
5.4.5 预警灯的编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伊朗肉鸡生产快速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鸡屠宰与销售环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特征及UV-C减菌技术研究[D]. 孙晓文. 扬州大学, 2021(08)
- [2]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调控基因AMH表达和序列变异研究[D]. 党李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北京市平谷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研究[D]. 孙潇.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4]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D]. 陈齐畅.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鸡鼻气管鸟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及外膜蛋白疫苗的研制[D]. 王安妮. 扬州大学, 2019(02)
- [6]我国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提升路径研究[D]. 刘森挥.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优质鸡不同配套组合的生产性能比较分析[D]. 慕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发酵苜蓿营养特性及在肉鸡日粮中应用的研究[D]. 王凯.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9]中国肉鸡产品出口流量与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D]. 闫凯. 内蒙古大学, 2015(01)
- [10]我国肉鸡产业波动规律及价格预警分析[D]. 贾钰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