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做了什么

2002年中国做了什么

一、2002,中国做些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李铃[1](2021)在《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中日国力对比发生逆转,中日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本论文试图通过游记文本研究,检视游记文本中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如何改变。本论文在统计现存明治时期日本人游记书目和概述近代日本人中国旅行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 1862年“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9部游记、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和《北京纪游》(1875年)、宗方小太郎的《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1887年)、内藤湖南的《燕山楚水》(1900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1907年)作为个案,挖掘这些不同年代文本中的相同主题,发现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共性,也注意分析各旅行者源于各自旅行目的和兴趣的个人关注点。本论文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序章,第二章是先行研究综述。第三章统计了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整体情况并分类,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案。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细读了明治之前、明治前期和明治后期的游记个案。第七章为终章。通过对明治之前和明治时期游记中中国认识的考察,本论文有以下发现:1)各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既有共同的关注点,也有各自的问题意识。不同时期日本人在游记中的共同关注点是:中国人、中国的外国势力、近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时间较长的旅行,游记中会对中国会有相对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而以奔赴名胜古迹或某些固定旅行点为目的的旅行,旅行者较为偏向于把局部事实概括成中国的整体特征。2)整体而言,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中国正在走向衰败,对中国人、中国卫生、中国名胜古迹、中国的鸦片问题等,都是类似评价。在明治以前和明治前期的游记中,部分日本人对中国人和中国的境遇仍怀有同情和理解,日本间谍则始终对中国怀有恶意。明治后期的游记中,日本人以日本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远不如日本。3)明治之前和明治前期,旅行者以社会上层、某领域的精英人士、间谍和军人居多,他们接触的多是中国下层人士。到了明治后期,普通日本人也能访华。明治维新的成功、近代日本对外武力扩张的阶段性胜利,使日本人国民身份意识加强,他们在游记中常以维新成功国和战胜国国民的心态凭吊、评估中国。随着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的增多,日本人越来越依靠在中国的日本人获取信息,笔谈的作用发生改变,不再只是了解中国的方式,也成了他们向中国人传达中国认识的方式。

邹蕙鸾[2](2020)在《韩素音自传中的中国形象书写(1938-1948年)》文中研究指明韩素音的自传系列——“中国:自传与历史”,记述了自1885年起中国近百年的兴衰巨变,以及其家族与其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变迁。这一自传系列是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读本。韩素音中国叙述的特殊性得益于其无可复制的个人经历,本文在开篇对韩素音个人文化经历与创作经历进行梳理,并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理论框架,通过文本细读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分别从国民形象、城市形象以及文化形象的角度,对1938年至1948年,十年间的战时中国形象进行分析,探讨韩素音在多重文化视野下对国民形象的审视、城市风貌的透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审判。由此尝试建构一种国家形象分析模式,丰富海外华人笔下中国形象的研究思路。

王恩大[3](2020)在《探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 ——以二十世纪20-30年代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是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西学东渐”脚步的迈进,在中国音乐界逐渐兴起的一种歌曲体裁。它不仅在“词与乐”的关系上达到了高度契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其中还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所表现的音乐文化现象已经超过了艺术歌曲本身,它们反映了时代精神,凸显了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文化,极大地充实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核。艺术歌曲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某一作曲家的“个性”体现,更是彰显出相同社会背景下作曲家们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共同诉求”。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本体(歌词、音乐、创作技法等)中所包含的音乐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再结合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历史发展历程,以横向与纵向两种视角;以“形态-文化-历史”的音乐文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音乐创作的特点以及非音乐因素而促成的人文环境。最后论述了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的必要性,探寻出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文化内涵上的“共性”,多角度地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做出总结分析。

黄蓉[4](2020)在《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五所农村中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地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教师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略有滞后。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顺应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潮流,而且符合初中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不足。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以特定情境中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式引导,着重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首先,本文以农村初中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论的角度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通过实证调研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略低;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科学使用案例;三,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主动性不够;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五,教师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六,案例教学的辅助性教学——多媒体未能发挥实质性效用。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农村中学的特殊性、农村教师的特殊性以及农村中学生的特殊性,影响了农村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正确应用;二,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影响了案例教学课堂的互动性。其次,本文结合农村初中的教情和学情,尝试性总结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升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具体策略为:一,教师要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做好案例的选取和问题设计工作;二,学生要增强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三,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环节,提升课堂互动的实效性;四,教师要做好案例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工作;五,合理发挥多媒体在案例教学中的辅助性作用。最后,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框《少年有梦》为例,具体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反思,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韩洁[5](2021)在《北京早餐点的空间分布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北京等大城市的拆违疏解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同时,也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早餐作为一种刚需,其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自组织规律。不了解该规律,自上而下的管控将在影响居民便利性的同时,提升施政成本。本研究基于2019年3-7月对北京中心城区三环路以内159平方公里7类早餐点的地毯式调研,结合手机信令数据,应用空间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城市和案例街区两个尺度上分析早餐点与空间可达性参数、居民时空通勤行为、公共交通站点分布等其他城市要素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尺度北京中心城区早餐点的空间分布受到小尺度的道路整合度与地铁站出入口位置的综合作用,且与手机信令数据中人口数据有关,相对于工作地来说居住地附近的早餐点更加被人们所需要,一个地方早餐点的数量,与路网形态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早餐点的需求就可以被满足。在案例区街道尺度,复合型以居住生活为主的案例区早餐点的分布受城市路网结构及人们的出行活动影响较大,以商业办公为主的案例区域早餐点数量较少,其空间分布受城市物理空间形态和人的出行方式的影响都较小,而胡同型案例区对沿街小商贩整治更加严格,早餐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小尺度的标准化角度整合度和周边建筑形态的影响。

陈冰[6](2019)在《1950-1964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策略研究 ——基于抚顺战犯管理所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改造是广义教育下的概念,与常规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一是表现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改造的对象为罪犯,是违反法律,破坏社会道德的群体。特殊性的第二方面体现在教育场所,教育改造的场所为监狱,隶属于国家政法系统,是关押罪犯的场所。由于具有这两种特殊性,教育改造因此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目的上区别于其他教育。现代化的监狱力求改造罪犯,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因此更加注重教育的作用。虽然罪犯教育改造涉及范畴较小,但绝对不能忽视。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是罪犯教育改造的成功案例。在经济落后,各方条件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排除万难完成了对日本战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果。日本战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又是思想极为顽固的罪犯,更加体现了教育改造的可贵,其采取的教育策略更值得研究。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究抚顺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成功之处,希望通过研究给予当今的罪犯教育改造一定的启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展开研究,并通过大量图片和人物回忆还原历史场景,以加强研究的真实性。在内容方面,首先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的缘由、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综述。从第一章至第五章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从三个方面交代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背景;第二章总结了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理念以及具体政策;第三章主要研究了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第四章总结了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成效并分析了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特点;第五章则重点说明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影响及对当今罪犯教育的启示。

李媛[7](2019)在《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自觉将家庭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的第一棒有着重要的意义。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有名的学者,其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梁启超的一生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很深厚的国学修养和西方文化基础。其着述中留下了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着作,在这些着作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教育哲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本人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主要以爱为核心,以爱国和成才为主要内容,在近一个世纪后的现在,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现代人去学习、继承与发扬。本文基于家风家教的理念,通过对梁启超与子女的往来书信和其着作中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梁启超的个人经历和社会时代环境为依据,对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进行详细的论述。在本文将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当下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仅能够促进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能为当下家庭教育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风做出一定的探讨。同时,根据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来创新思想、提出新思路,并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使家庭教育能够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家庭教育能够保持生命和活力。

王奇[8](2018)在《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保卫国家为己任,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联盟,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付出大量的心血与努力,为祖国实现主权独立、民族复兴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抗战时期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来自西方各国的新闻工作者和作家不顾战争硝烟,克服困难,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状况,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获得国际支持做出重大贡献。埃德加·斯诺作为众多记者中的一员,是抗日战争时期详细报道中国共产党实际情况的记者,斯诺恪尽职守,勇于探索,以第一手资料报道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状况,其所着的《红星照耀中国》轰动世界。这部着作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英勇反侵略的真实情况,使中国赢得国际同情和支持。世界因为《红星照耀中国》认识了真实的中国,埃德加·斯诺也因此成为知名记者。而且埃德加·斯诺在看到中国经济陷入危机之时,积极推动工合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埃德加·斯诺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埃德加·斯诺在华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包括斯诺的思想变迁、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的认识,以及斯诺与西方其他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斯诺对中国国民党和国民党领导人、地方军阀的认识,主要包括斯诺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认识、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认识和斯诺对国民党领导人和地方军阀的认识。第二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及抗日决心的认识,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和作用,以及斯诺对共产党领袖和共产党主要将领的认识。第三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各地的认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苏区经济的认识和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第四章论述了斯诺与其他来华的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包括西方其他记者的基本情况和斯诺与西方其他记者对中国问题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五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与主要国家(日本、英国、美国、苏联)关系的认识,包括斯诺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认识、斯诺对中国与苏美关系的认识。第六章论述了斯诺研究的价值,也就是时代呼唤具有斯诺精神的记者和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最后得出结论:国民党是一个腐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斯诺对中国问题的认识高于西方其他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几十年前向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由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入了解,所以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并预见其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埃德加·斯诺的思想与作品重新焕发出持久的魅力,对于新时期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广华[9](2018)在《李济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李济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考古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考古人类学宗师”。他所领导的殷墟发掘和城子崖遗址发掘,开辟了以科学方法进行田野考古的新路。李济领导的安阳殷墟遗址发掘,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殷墟发现的大量甲骨及相关器物资料,部分证实了传统文献的可靠性,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证明了商朝的存在,为中国古史重建做出重大贡献。除领导发掘工作本身外,李济还对大量的商代文化遗存组织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出版了卷帙浩大的的学术成果。研究视野方面,他从“人类史”的观念出发,以全人类视角来观察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这种世界眼光形成其新史料观,即“平等的眼光”。他将考古学放在重建文化的架构上,将一切考古材料当作人类文化发展记录的一部分;他坚持跨学科交叉的学术视野,利用包括古环境、考古、历史等多个学科的资料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他的古史研究跨出中国版图,了解人类不同文化的内涵与关联。课题关怀方面,李济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民族与文化的先驱,其一生最关切的学术情怀就是探寻中国民族与文化的起源。这一问题既牵涉到历史学与考古学,还有人类学与民族学。他一生治学以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为宗旨,每有创获皆来自田野实践及科学探讨;论着深入浅出,琅琅上口,重科学实证,拒斥无根据的推测及臆断;主编学术报告集及多种集刊,皆为研究中国考古学者的必读刊物;提高中国考古学工作水平及其世界地位,增进国人及世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识。研究方法方面,他既能开拓学术新领域,又能指明学术方向与方法。其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地层学与类型学相结合的典范,将中国古器物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更科学的道路上。其人类学研究坚持心理学、双语互证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以人类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最终通向古史重建之路;善用体质人类学知识,证明中国人种的多元。其史学研究坚持走一条独特的“新史学之路”,藉由田野考古向远古推本寻源,讲述一连串历史情境,将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纳入史学范畴,利用出土文物印证历史,解决各种古史问题,促使古史研究实现革命性转化。人才培养方面,李济在培养考古、博物馆人才方面也作出突出贡献。仅在他所领导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就培养出吴金鼎、高去寻、夏鼐等一批为我国考古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考古学家。近几十年海峡两岸的考古事业,均留下了李济的考古学思想印迹。晚年的李济,还亲自培养出了如张光直、李亦园、许倬云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考古和历史学者。科学情怀方面,李济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人生观入手,深入探究“现代科学为何没有在近代中国发展”这一李约瑟难题。他极力宣扬科学,一生致力于“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在学术研究中,他谨守科学原则,在操守上保持学者本色,做学问的目的只是追求知识本身。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学科,探索科学精神,不囿成见,一心追求真理,逐渐形成了理性思维与现代学术视野。治学特色方面,李济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又受到西方科学知识的洗礼。因此,其治学态度不仅兼收并包,还具有严谨、创新、客观等特点,较好地兼顾了客观实证与历史想象、术业专攻与科际整合、研究专精与视野广博。李济重视精确记录,不但要将田野工作提高到实验室工作的标准,而且站在人类学角度开辟史学新途径。他坚持人类学知识与考古研究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想象和假设,将崇真求实精神和客观实证方法贯彻到考古发掘中去,使考古发掘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李济在考古学上的国际影响,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做学问为唯一目标的优良作风,都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在传统旧学和西方新学的双重影响下,先生和他领导的殷墟团队以现代考古学方法从事田野发掘,坚持详细记载考古资料,要求合乎欧美最高学术规范撰写研究报告,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的“现代派”。

蓝莉,阮洁卿[10](2017)在《17—18世纪来华传教士汉学研究——法国着名汉学家蓝莉研究员专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5年3月起,笔者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EHESS)从事博士后研修工作。承蒙中心研究员蓝莉(Isabelle Landry-Deron)女士惠赠新近出版的《请中国作证: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La Preuve par la Chine.La?Description?de J.-B.Du Halde,jésuite,1735)中文版着作,令我产生了做一个学术访谈录的想法。6月初,蓝莉女士在其中心办公室里欣然接受了我的法文访谈。此后一月间,我又针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多次进行了补充采访。访谈内容经翻译、整理形成此文。蓝莉女士是法国着名汉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是17—18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文学。蓝莉的研究专着《请中国作证: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2002)一书,已被中国学者许明龙翻译成中文,2015年1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蓝莉还在2004年与陈庆浩合编出版了《巴黎乘差会所藏汉喃书籍目录》(Inventaire des ouvrages en Han N?m conservés aux Missionsétrangères/Muc luc thu tai Hoi thua sai Ba-Lê),2013年负责主编了国际汉学研讨会文集《明朝与利玛窦笔下的中国》(La Chine des Ming et de Matteo Ricci(1552—1610))等。

二、2002,中国做些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中国做些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序章
    第一节 问题意识
        一、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发生质变
        二、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旅行热潮
        三、日本人游记是研究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好材料
    第二节 本论文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三、本论文的创新、意义和不足
    第四节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先行研究
    第一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认识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及统计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
    第二节 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统计分析及案例选择
    小结
第四章 明治时期以前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0-1867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
        一、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整体情况
        二、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特点
        三、“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代表性问题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以“千岁丸”一行的中国游记为中心
        一、旅行目的、各部游记的重心和特点
        二、完整的个案: 以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为例
        三、各游记共同的关注点: 以对难民和孔庙的看法为例
        四、小结: 中国认识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第五章 明治前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8-1894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个案一: 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
        一、小栗栖香顶的第一次中国旅行和《北京纪事》
        二、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人认识
        三、对中国的认识
        四、小栗栖香顶的特别关注点: 宗教
        五、小结: 日常生活中的对中国人的多面观察
    第三节 个案二: 宗方小太郎与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一、宗方小太郎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中的中国人、日本人、欧美人和朝鲜人
        三、对中国的认识
        四、宗方小太郎的特别关注点: 中国地势和兵力
        五、小结: 中国作为日本“相机而动”的对象国
第六章 明治后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95-1912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个案一: 内藤湖南和《燕山楚水》
        一、内藤湖南的第一次中国之行
        二、《燕山楚水》的概况
        三、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认识
        四、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一: 名胜古迹
        五、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二: 以笔谈了解中国时局
        六、内藤湖南认识中国的方法: 比较与局部代替整体法
    第三节 个案二: 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
        一、1906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满韩修学旅行
        二、游记《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概况
        三、《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对中国人的认识
        四、《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中国认识
        五、《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特别关注点: 旧战场和新经营
        六、评价中国东北的方式: 与日本作比较
        七、小结: 落后的中国、胜利者日本、新经营者日本
第七章 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探讨
    第一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
        一、五个个案的基本情况对比
        二、中国认识的共性和个性
    第二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的原因初探
        一、看中国的视角: 俯视的视角
        二、信息源的变化
        三、笔谈作用的转变
        四、中国认识的二元性
参考文献
致谢

(2)韩素音自传中的中国形象书写(1938-194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韩素音其人其作
    第一节 其人之要:从单一至多元
    第二节 其书之要:从小说至自传
第二章 国民形象之审视
    第一节 女性之变:附庸走向独立
    第二节 男性之变:儒雅走向暴虐
第三章 城市风貌之透视
    第一节 英雄之城:放弃与抗争
    第二节 失落之地:失意与期冀
    第三节 避难之所:坚毅与保守
第四章 传统文化之审判
    第一节 女德之用:烈女的政治功用
    第二节 家族之功:人伦之情的力量
    第三节 愚忠之效:爱国的错误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探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 ——以二十世纪20-30年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音乐形态的研究
    2.2 关于艺术歌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2.3 综述评价
第三章 概念界定
    3.1 中国艺术歌曲
    3.2 音乐文化及内涵
第四章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形态与文化内涵的横向分析
    4.1 思想启蒙性
    4.2 现实批判性
    4.3 民族性的音乐元素
    4.4 爱国主义精神
    4.5 人文教育性
第五章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文化内涵的历史分析(纵向分析)
    5.1 初露端倪,音乐界的“新文化运动”
    5.2 生根发芽,专业院校的艺术歌曲创作
    5.3 救亡图存,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
第六章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音乐文化内涵的分析总结
    6.1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物质内涵
    6.2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精神内涵
    6.3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社会内涵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五所农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案例教学法相关理论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一) 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情境中的案例为载体
        (二) 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
        (三)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案例教学法强调案例分析结果的多样性
    二、《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 价值导向性
        (二) 人文性
        (三) 实践性
    三、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有利于提升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 有利于促进师生双向交流与互动,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四) 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
    四、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 案例教学法与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
        (二) 案例教学法与农村初中教情相适应
        (三) 案例教学法与农村初中学情相适应
第二章 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调查实施
        (一) 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 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参与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积极表现
        (一) 部分农村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二) 农村教师开始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农村教师开始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略低
        (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科学使用案例
        (三) 学生参与案例研讨的主动性不够
        (四)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五) 教师对应用案例教学法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六) 案例教学的辅助性教学——多媒体未能发挥实质性效用
    四、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初中的特殊性,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二) 农村教师的特殊性,制约了他们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三) 农村初中学生的特殊性,影响他们在案例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 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对课堂环节的设计,影响案例教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第三章 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 启发性原则
        (二) 鼓励性原则
        (三) 导向性原则
        (四) 整体性和差异性相结合原则
        (五)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教师要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做好案例的选取和问题设计工作
        (二) 学生要增强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 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环节,提升课堂互动的实效性
        (四) 教师要做好案例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工作
        (五) 合理发挥多媒体在案例教学中的辅助性作用
第四章 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中的课例分析
    一、课例分析
    二、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北京早餐点的空间分布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街区整治造成影响
        1.1.2 早餐点是日常生活的刚需
        1.1.3 城市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论文的现实意义
        1.3.2 论文的理论意义
    1.4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传统数据背景下商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2.1.1 传统以空间可达性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方法
        2.1.2 传统以空间可达性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2.2 大数据环境下商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2.2.1 城市尺度对新城市数据的应用
        2.2.2 街道尺度对新城市数据的应用
    2.3 文献综述小结
        2.3.1 传统数据分析方法对本研究的意义
        2.3.2 大数据环境下新城市数据对本研究的意义
        2.3.3 时空综合作用对本研究的意义
    2.4 研究问题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框架
    3.2 文献研究法
    3.3 实地调研法
    3.4 空间句法模型分析法
    3.5 统计分析法
    3.6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6.1 实地调研的早餐点数据
        3.6.2 网络获取的其他数据
        3.6.3 数据处理方法
4 中心城区早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4.1 早餐点分布位置和数量
        4.1.1 不同区域早餐点分布的差异
        4.1.2 不同类别早餐点分布的差异
    4.2 早餐点分布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2.1 早餐点分布与其他城市数据相关性分析
        4.2.2 早餐点分布与空间句法参数相关性分析
        4.2.3 早餐点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相关性分析
    4.3 早餐点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案例区域早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5.1 各个案例区域早餐点分布位置与数量的异同
        5.1.1 复合型案例区域早餐点分布位置和数量特征
        5.1.2 以胡同街区为主要特征的案例区域
        5.1.3 以商业办公为主要功能的案例区域
    5.2 对比各个案例区域早餐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数据
        5.2.1 各个案例区域早餐点数据与其他城市要素相关性分析
        5.2.2 各个案例区域早餐点数据与空间句法参数相关性分析
        5.2.3 各个案例区域早餐点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相关性分析
    5.3 对比各个案例区域早餐点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数据
    5.4 本章小结
6 对北京早餐点空间分布的优化策略
    6.1 根据早餐点自身分布特点优化早餐点分布位置与数量
        6.1.1 符合早餐点构成占比要求
        6.1.2 符合早餐点平均服务距离要求
    6.2 同步完善与早餐点相关的其他城市设施
        6.2.1 完善公共交通站点分布位置
        6.2.2 优化路网结构
    6.3 根据区域属性特征优化早餐点分布位置
    6.4 早餐点空间分布优化设计案例
        6.4.1 需要增设或改善早餐点的区域及早餐点类型
        6.4.2 案例区早餐点增加需要同步完善的其他城市设施
        6.4.3 根据复合型区域属特征优化早餐点分布位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北京中心城区早餐点分布的空间逻辑
        7.1.1 在城市层级早餐点分布的空间逻辑初步发现
        7.1.2 在案例街道层级早餐点分布的空间逻辑研究结论
    7.2 讨论
        7.2.1 展望
        7.2.2 遗留的问题与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1950-1964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策略研究 ——基于抚顺战犯管理所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国家对历史的重视与对和平的珍视
        (二)历史的遗忘和教育的缺失
        (三)对广义教育研究的缺乏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罪犯教育改造
        (二)抚顺战犯管理所
        (三)日本战犯
        (四)教育策略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评价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背景
    一、“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战犯的处置
        (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二)各国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二、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处置
        (一)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处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决定
    三、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基本情况
        (一)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情况
        (三)抚顺战犯管理所内日本战犯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理念及具体政策
    一、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理念
        (一)“罪犯是可以改造成新人的”的理念
        (二)“革命人道主义”的理念
        (三)“监狱是学校”的理念
        (四)“罪犯改造社会化”的理念
    二、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具体政策
        (一)生命安全方面
        (二)饮食起居方面
        (三)人格尊重方面
        (四)联络亲属方面
        (五)教育改造方面
第三章 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
    一、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内容
        (一)法律与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形势教育
    二、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形式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监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在劳动中获得教育
        (四)战犯的自我教育
第四章 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成效及教育特点
    一、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成效
        (一)教育价值最大化
        (二)战犯的思想极大转变
        (三)战犯获得新生
    二、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特点
        (一)充分尊重和保障战犯人权
        (二)教育改造的对象具有特殊性
        (三)认罪悔罪教育贯穿始终
        (四)强制教育与耐心引导相配合
        (五)教育改造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章 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影响及启示
    一、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影响
        (一)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局限性
        (二)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积极影响
    二、抚顺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日本战犯的启示
        (一)有效的罪犯教育对社会意义重大
        (二)人权尊重是罪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罪犯教育应密切联系社会
        (四)应重视罪犯的自我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归纳总结法
    1.5 文章框架
2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2.1 梁启超家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1.1 梁启超的个人经历
        2.1.2 社会时代环境
        2.1.3 西方文化熏陶
    2.2 梁启超家教思想的文化来源
        2.2.1 自身受益的家族门风
        2.2.2 儒家传统道德观念
        2.2.3 对儿童教育的重视
3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3.1 坚持爱心教育
        3.1.1 爱祖国:永恒主题
        3.1.2 爱子女:重视亲情
        3.1.3 敬爱人:尊重爱情
    3.2 独立人格教育
        3.2.1 现代人教育
        3.2.2 学习观教育
        3.2.3 心理健康教育
    3.3 家风教育
        3.3.1 重视家风
        3.3.2 寒士家风
4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特色
    4.1 趣味主义,因材施教
    4.2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4.3 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5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下家庭教育的启示
    5.1 爱国教育是不可动摇的根本
    5.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5.3 尊重子女个性的发展
    5.4 树立正确学习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斯诺对中国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人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认识
        一、缺失道德良知的执政根基
        二、滋生官僚腐败的执政体系
        三、对外妥协畏战的执政方针
        四、对内残暴镇压的执政末路
    第二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认识
        一、“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二、“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三、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及蒋介石外交思想的认识
    第三节 斯诺对国民党人的认识
        一、斯诺对国民党领导人的认识
        二、斯诺对国民党地方军阀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党人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和抗日决心的认识
        一、共产党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党
        二、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三、共产党认为中国可以打败日本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和作用
        一、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
        二、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作用
    第三节 斯诺对共产党人的认识
        一、斯诺对共产党领袖的认识
        二、斯诺对共产党主要将领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斯诺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各地的认识
        一、对上海的认识
        二、对广州的认识
        三、对北平的认识
        四、对苏区的认识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一、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新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红军剧社是共产党强有力的宣传武器
    第三节 斯诺对苏区经济的认识
        一、互相补充的合作经济
        二、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
    第四节 斯诺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
        一、从淞沪抗战的士兵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二、一二·九运动表明“中国人抵抗了”
        三、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四、“西安事变是提出统一战线纲领的机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斯诺对中国与主要国家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认识
        一、日本的侵华政策
        二、英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三、美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四、苏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五、国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与苏美关系的认识
        一、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式的苏维埃制度
        三、斯诺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
    第一节 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的认识
        一、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对中国的认识
        二、亨利·卢斯对中国的认识
        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对中国的认识
        四、约翰·本杰明·鲍威尔对中国的认识
        五、詹姆斯·贝特兰对中国的认识
    第二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相同点
        一、关心中国民众的疾苦
        二、揭露腐败的国民政府
        三、不畏美国与国民党的双重压力
        四、坚信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三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不同点
        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不同
        二、对国共两党的认识不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斯诺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时代呼唤斯诺精神的记者
        一、要保持思想独立用事实说话的精神
        二、要具有跨越文化障碍“和而不同”的思想
        三、要具有“外知世界、内知国情”的职业素养
    第二节 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
        一、营造世界认识中国的国际环境
        二、为世界认识中国创造条件
        三、掌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斯诺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腐败的政党
    二、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斯诺对中国问题的认识高于西方其他记者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李济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李济生平与治学背景
    第一节 李济生平概述
    第二节 李济的治学背景
    第三节 李济的早年学业与志向
        一、早年国内学业
        二、留学美国
第二章 “挖掘出中国的历史”:李济的考古生涯
    第一节 西阴村遗址发掘
        一、发掘经费与组织
        二、发掘过程与结果
    第二节 殷墟与城子崖
        一、殷墟与城子崖发掘历程
        二、殷墟发掘成果
        三、殷墟研究成果
第三章 “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李济的考古人类学思想
    第一节 李济的考古学思想
        一、考古学术语体系的构建尝试
        二、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探索
        三、点线面结合,建设多样化的考古学
    第二节 李济的人类学思想
        一、人类学立场与观点
        二、心理学、双语互证、人类学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人类学的研究探索
    第三节 创建中国现代器物学的基础
        一、对待器物的科学态度
        二、进化论影响下的器物分类
        三、器物纹饰研究
第四章 “考古学中的历史感”:李济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正当的历史观
    第二节 全新的史料观
    第三节 史学方法
    第四节 史学境界
    第五节 中国上古史重建之路
        一、古史重建的学术背景
        二、利用考古学重建古史
        三、中国上古史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 “让科学在中国生根”:李济的科学情怀
    第一节 道森氏·晓人案件
    第二节 李约瑟之间与科学思想的推进
        一、中国的固有文化里为什么没有发生科学
        二、如何推进科学思想
        三、以身作则推进科学
第六章 李济的治学特色
    第一节 李济谈治学
        一、开阔包容的学术视野
        二、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节 李济治学特色
        一、历史叙事中的实证与想象
        二、多学科综合的科际整合
        三、专精与广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2002,中国做些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D]. 李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韩素音自传中的中国形象书写(1938-1948年)[D]. 邹蕙鸾. 暨南大学, 2020(04)
  • [3]探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涵 ——以二十世纪20-30年代为例[D]. 王恩大.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案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五所农村中学为例[D]. 黄蓉. 扬州大学, 2020(05)
  • [5]北京早餐点的空间分布逻辑研究[D]. 韩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1950-1964改造日本战犯的教育策略研究 ——基于抚顺战犯管理所的考察[D]. 陈冰.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7]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探究[D]. 李媛. 河北经贸大学, 2019(09)
  • [8]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D]. 王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9]李济学术思想研究[D]. 陈广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2)
  • [10]17—18世纪来华传教士汉学研究——法国着名汉学家蓝莉研究员专访[J]. 蓝莉,阮洁卿. 国际汉学, 2017(03)

标签:;  ;  ;  ;  ;  

2002年中国做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