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德镇市与省广电光缆网联通工程投入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娇[1](2018)在《新理念指导下资源型城市乌海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进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新发展动力,推进经济形态由高增长阶段向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推动经济社会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同时,在市场方面,由于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多端及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资源产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直接影响资源地区经济发展。这些给西部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乌海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为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包头钢铁厂配套能源供给系统而开发建设的焦煤生产基地,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这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煤炭等资源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的重化工业产业体系,乌海市已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之一。但是,由于长期资源的大量开发、生产和输出,作为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储量急剧下降,煤炭生产量逐年减少,煤炭资源濒于枯竭,导致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乏力,地区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特征凸显。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乌海市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亟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和发展替代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本论文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为视角,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乌海市经济转型的产业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转型升级中的培育接续产业,重点研究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等重大发展问题。在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和研究乌海市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从中抽象出一般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中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的示范作用。
郭细根[2](2017)在《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分权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群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为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城市群确定为城市化主体形态,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和区域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自戈特曼大都市带学说建立以来都市圈、都市连绵区、超级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巨型城市区域等城市群相近术语不断出现;当前从技术形态上识别与规划城市群成为研究重点,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尤其是空间的生产角度研究城市群近年逐渐增多。论文从空间的生产与空间关系出发,运用空间多维综合TPSNF(Territory 领域、Place 地方、Scale 尺度、Network 网络、Function 功能)分析框架抽象概括出城市群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功能空间,揭示城市群多维空间内在关系,认为实体空间是极核,网络空间是通道,功能空间是结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群成为城镇体系主要形态,起到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论文以区县(含市辖区)为基本单元,运用多维综合TPSNF分析框架对政府作用明显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实体空间、网络空间、功能空间展开实证研究,包括都市区视角的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分支企业投资的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劳动功能分工的功能空间分析;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差异与不平等,探讨了TPSNF框架下政府如何运用尺度重构实现城市群空间的统一。实证研究与发现:(1)在都市区视角的实体空间识别中,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确定15个都市区,在此基础上识别城市群实体空间,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核心区、扩展区、边缘区以及核心区内部的绿心组成,核心区包括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昌九江都市区以及环线内所有地市,扩展区为除核心区外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规划地域,边缘区为除核心区和扩展区外的湘赣鄂全境。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跨省域、多中心、环状圈层特点,这与2013年湘赣鄂三省内工矿、餐饮、银行大量POI数据核密度拟合结果高度吻合。(2)在分支企业投资的网络空间联系中,运用2013年湘赣鄂经济普查数据分离出母子公司并匹配地址,构建268×268联系矩阵,从区域内、全国以及行业层面,其中行业又细分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研究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并用Arcgis软件将其可视化。联系以省内为主独立组团,武汉、长沙、南昌核心作用显着;跨省联系稀疏且以服务业居多、制造业联系并不明显;地理邻近性、行政等级和区位交通等在投资联系中起决定作用,对区外省域在长江中游及湘赣鄂投资作用更加突出,湖南与珠三角、江西与长三角、武汉与京津冀联系最为紧密。(3)在劳动空间分工的功能空间分析中,通过城市(地市、省会)、开发区(国家级、省级以及新区新城)以及产业企业(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500强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等不同尺度、不同主体展开分析;空间成本作用下开发区、产业、企业显着集聚、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利用空间成本差异时功能定位存在竞争,关键在于形成合理化分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4)在城市群治理与协调发展中,立足城市群空间差异与不平等,认为差异产生的根源在于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累积叠加以及政府差异化政策的推行。272区县1999-2015年人均GDP的Theil指数2010年后逐渐变小表明城市群战略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空间Markov转移概率表明区域发展马太效应的存在。TPSNF框架下包括柔性区域规划以及刚性行政区划在内的尺度重构成为城市群空间治理有效的工具手段;网络化成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政府间合作、非政府组织培育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有效推动了城市群空间的统一。
章梦天[3](2016)在《江西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国务院正式提出三网融合实施计划;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并明确了相关改革创新的目标、原则及方法。在此大背景影响下,我国网络视听产业进入井喷式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向稳定增长时期转变。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视听服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在线消费时间不断增长,网络视听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互联网产业和媒体产业的热点和焦点,网络视听新媒体也逐渐成为网络文明核心价值。如何做大做强网络视听新媒体产业、为建设文化强省做出更大贡献是全国各大省市积极研究的问题。本文详细剖述江西省新媒体网络视听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从理论和实际出发,结合国内优秀省市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经验、特色,为江西省新媒体网络视听产业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促进江西省文化产业更繁荣发展。
马力[4](2012)在《江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研究》文中指出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全国广电系统承担的一项重要公益性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阔背景下,广播电视村村通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中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本文首先阐明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江西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队伍建设与广播电视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是从根本上认识广播电视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三是将工程建设纳入财政保障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管理队伍,五是争取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更大力度的支持。
韩鸿[5](2008)在《古巴、印度的乡村电视模式对破解中国电视“盲村”问题的启示》文中提出"村村通"是我国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工具,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育新的文化增长点,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古巴、印度的扎根本乡本土,自拍自播、自娱自乐、自下而上的影像文化生产,在为村民找到新的娱乐方式和快乐维度的同时也塑造了民间舆论的媒介环境。其"乡村电视"模式的有效做法不妨可以引入成为我国当代农村电视文化转型的实践形式之一。引进一种境外电视节目的模板,必须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娱乐"与"商业"属性,否则简单的"克隆"势必会造成对异域文化趣味的盲目"复制",使本土电视的民族特色、国际竞争力及创造活力受到制约与影响。
徐亚[6](2008)在《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兴起和推广,物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被誉为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在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中已彰显其独特的魅力。2001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物流发展道路。江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为江西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环节,在各运输方式中公路完成的物流量大约占七成左右,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式。江西省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区,公路运输是其主要运输方式,公路物流对江西整个现代物流的贡献非常显着。高速增长的江西经济对公路物流发展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公路物流发展规划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江西现代物流发展,进而推动江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效保证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江西省公路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分别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和径向基神经网络对江西公路物流需求的几个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规划的目标及其布局规划方案,详细地对江西省公路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物流节点规划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规划进行了研究。最后根据发展需要,从政府、学校和科研机构、物流企业三个层面对公路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应红军[7](2000)在《景德镇市与省广电光缆网联通工程投入运行》文中研究表明
二、景德镇市与省广电光缆网联通工程投入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景德镇市与省广电光缆网联通工程投入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新理念指导下资源型城市乌海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2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
2.2.2 乌海市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
第3章 乌海市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3.1 乌海市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
3.1.1 区位比较优势 |
3.1.2 自然资源条件 |
3.1.3 产业发展历程 |
3.2 乌海市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经济发展速度 |
3.2.2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
3.2.3 产业内部结构及产品结构 |
3.2.4 产业组织结构 |
3.2.5 地区产业分工与协作 |
3.3 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煤炭资源趋于枯竭,支柱产业发展乏力 |
3.3.2 发展方式粗放,经济效率不高 |
3.3.3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竞争能力不强 |
3.3.4 环境约束凸显,地区承载能力下降 |
3.3.5 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
第4章 乌海市产业发展环境及支撑条件分析 |
4.1 产业基础 |
4.2 市场环境 |
4.3 政策机制保障 |
4.4 基础性设施建设 |
4.4.1 交通网络建设 |
4.4.2 水利设施建设 |
4.4.3 能源网络建设 |
4.4.4 数据网络建设 |
4.5 人才及智力保障 |
4.5.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4.5.2 促进科技驱动创新 |
4.6 区位优势 |
第5章 新时期产业发展路径 |
5.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
5.1.1 整合煤炭采选业发展 |
5.1.2 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 |
5.1.3 促进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清洁能源生产体系 |
5.2 发展壮大新兴支柱产业 |
5.2.1 精细化工产业 |
5.2.2 新材料产业 |
5.2.3 装备制造业 |
5.2.4 节能环保产业 |
5.3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5.3.1 现代信息产业 |
5.3.2 发展现代服务业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框架 |
1.2.3 研究数据方法 |
1.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城市群研究综述与进展 |
2.1 城市群的涌现 |
2.1.1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 |
2.1.2 城市群涌现的原因 |
2.2 城市群研究脉络与相近概念辨析 |
2.2.1 城市群研究脉络 |
2.2.2 相近概念的辨析 |
2.3 当前城市群研究主要内容与热点 |
2.3.1 当前研究主要内容和重点 |
2.3.2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进展 |
2.4 存在的不足与新的方向 |
第三章 城市群多维空间的TPSNF分析框架 |
3.1 城市群空间的本质 |
3.1.1 空间与空间的生产 |
3.1.2 城市群空间的本质 |
3.2 城市群TPSNF分析框架与多维空间建构 |
3.2.1 传统区域研究的多维线性分析 |
3.2.2 区域空间关系TPSN多维综合 |
3.2.3 TPSNF框架下城市群多维空间建构与抽象 |
3.3 城市群多维空间的不平等与统一 |
3.3.1 动力源自城市群增长极功能发挥 |
3.3.2 尺度重构是空间统一的工具手段 |
3.3.3 网络成为空间统一的路径通道 |
3.4 小结 |
第四章 都市区视角下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 |
4.1 研究区概况 |
4.1.1 自然地理环境 |
4.1.2 社会经济发展 |
4.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战略 |
4.2 都市区与城市群发展及内在关系 |
4.2.1 城市实体地域人口的统计 |
4.2.2 都市区与城市群发展分布 |
4.2.3 都市区是城市群产生基础 |
4.3 长江中游城市群实体空间范围与结构特征 |
4.3.1 15个都市区界定及其空间集聚分布 |
4.3.2 城市群跨省、多中心、圈层化特征 |
4.3.3 实体空间高度吻合POI数据的拟合 |
4.4 小结 |
第五章 分支企业投资的城市群网络空间联系 |
5.1 城市群网络空间与企业投资 |
5.1.1 网络社会崛起与城市群网络空间 |
5.1.2 企业投资联系与企业网络构建 |
5.1.3 分支企业投资联系数据处理与方法 |
5.2 城市群多尺度分行业的分支企业投资联系 |
5.2.1 城市群区域内省域组团化显着 |
5.2.2 城市群与全国省域差异化联系 |
5.2.3 行业总体与细分的多样化网络 |
5.3 城市群网络空间结节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5.3.1 网络空间结节性呈核心边缘格局 |
5.3.2 影响企业投资结节性的原因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劳动空间分工下城市群功能空间分析 |
6.1 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功能定位 |
6.1.1 劳动空间分工 |
6.1.2 城市差异化功能定位 |
6.1.3 省会核心增长极功能 |
6.2 开发区劳动空间分工 |
6.2.1 开发区的区内集聚分布 |
6.2.2 空间成本主导产业发展 |
6.2.3 开发区合作与转型发展 |
6.3 地方化特色产业企业集聚发展 |
6.3.1 产业集群要素类型的梯度发展 |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动能 |
6.3.3 龙头企业与创新企业的空间集聚 |
6.4 小结 |
第七章 TPSNF框架下城市群空间治理与协调发展 |
7.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多维空间不平等及其原因 |
7.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多维空间的不平等 |
7.1.2 自然、历史、经济差异累积叠加是内在动力 |
7.1.3 政府差异化政策制订实施成为强大外部推力 |
7.2 TPSNF框架下尺度重构成为城市群空间治理有效工具 |
7.2.1 尺度重构是空间治理有效工具 |
7.2.2 柔性空间规划政策的引导塑造 |
7.2.3 刚性行政区划调整成制度保障 |
7.3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策略 |
7.3.1 政府合作网络平台搭建 |
7.3.2 非政府组织网络的培育 |
7.3.3 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优化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实体空间跨省、多中心、圈层化显着 |
8.1.2 网络空间省域组团与差异化外部联系 |
8.1.3 功能空间成本差异产生要素空间集聚 |
8.1.4 尺度重构促进城市群多维空间的统一 |
8.2 政策建议 |
8.2.1 利用城市群的集聚扩散、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 |
8.2.2 加强跨省社会经济联系、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
8.2.3 发挥各级政府积极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江西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网络视听新媒体的界定及产业业务类别研究 |
1.2.2 关于国内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研究 |
1.2.3 关于国外网络视听产业模式及发展现状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网络视听产业概述 |
2.1 网络视听产业的定义 |
2.2 网络视听产业业务范围界定 |
2.3 网络视听产业国内发展回溯 |
第3章 江西网络视听产业发展及特征 |
3.1 江西各体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情况 |
3.1.1 江西互联网视听网站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江西IPTV产业现状 |
3.1.3 江西互联网电视(OTT TV)产业现状 |
3.1.4 江西手机电视产业现状 |
3.1.5 江西公共视听载体产业发展现状 |
3.2 江西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特征 |
3.2.1 重视产业发展,具备快速成长环境 |
3.2.2 重视媒体联动,多渠道提升平台影响力 |
3.2.3 重视移动端建设,全面深化全媒体融合 |
第4章 江西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问题及思路 |
4.1 江西省网络视听产业存在的问题 |
4.1.1 行业竞争压力大,整体盈利水平较低 |
4.1.2 版权成本压力大,缺乏整体议价能力 |
4.1.3 人力资源需求大,结构资质有待提升 |
4.1.4 规范管理难度大,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4.2 江西省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思路 |
4.2.1 整合发展,加强扶持合作 |
4.2.2 大力创新,拓宽盈利渠道 |
4.2.3 完善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江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
1.1.2 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
1.1.3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4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江西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情况 |
2.1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覆盖面 |
2.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效果 |
2.2.1 江西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发展的四个阶段 |
2.2.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下一步发展方向 |
2.3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江西省实施后的社会反响 |
第3章 江西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
3.1 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与农民群众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
3.2 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着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
3.3 资金缺乏困扰着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 |
3.4 队伍建设与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
3.5 节目内容与农民生活距离太远 |
3.6 广播电视政策不清导致市场混乱 |
3.6.1 “129号令”实施有困难 |
3.6.2 直播卫星“户户通”政策与实际情况相抵触 |
第4章 江西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4.1 要从根本上认识广播电视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 |
4.2 解决问题的对策 |
4.2.1 理顺无线覆盖的管理体制 |
4.2.2 把全省农村无线覆盖纳入财政保障机制 |
4.2.3 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管理队伍 |
4.2.4 做好对农广播电视节目 |
4.3 从政策上对广播电视事业给予扶持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综述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2.1 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现状 |
2.1.1 交通基础设施 |
2.1.2 物流市场主体行业构成分析 |
2.1.3 物流量分析 |
2.1.4 物流信息建设现状分析 |
2.2 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
第3章 江西省公路物流需求预测 |
3.1 发展环境分析 |
3.1.1 区位与资源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政策环境分析 |
3.2 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
3.3 江西省公路物流需求的定量预测 |
3.3.1 常用预测方法概述 |
3.3.2 预测方法的选取 |
3.3.3 预测模型及预测结果 |
3.3.4 对预测结果的分析 |
第4章 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目标研 |
4.1 规划的指导思想 |
4.2 规划原则 |
4.3 发展目标 |
4.3.1 总体目标 |
4.3.2 阶段性目标 |
第5章 江西省公路物流系统规划方案 |
5.1 物流规划的经济学基础 |
5.2 江西省公路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方案 |
5.2.1 物流区域的划分 |
5.2.2 江西省公路物流节点规划方案 |
5.2.3 江西省公路物流通道网络规划方案 |
5.3 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规划方案 |
5.3.1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
5.3.2 数据交换平台 |
5.3.3 企业物流信息化系统 |
5.3.4 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
第6章 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对策与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1.1 发展环境方面政策 |
6.1.2 基础性建设方面政策 |
6.2 学校和科研机构层面 |
6.2.1 物流教育 |
6.2.2 科研规划 |
6.3 物流企业层面 |
6.3.1 江西省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
6.3.2 江西省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附录 |
四、景德镇市与省广电光缆网联通工程投入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理念指导下资源型城市乌海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李伟娇.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01)
- [2]多维空间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研究[D]. 郭细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3]江西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研究[D]. 章梦天. 南昌大学, 2016(03)
- [4]江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研究[D]. 马力. 南昌大学, 2012(12)
- [5]古巴、印度的乡村电视模式对破解中国电视“盲村”问题的启示[J]. 韩鸿. 电视研究, 2008(05)
- [6]江西省公路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 徐亚.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7]景德镇市与省广电光缆网联通工程投入运行[J]. 应红军. 声屏世界, 2000(01)
标签:村村通论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广播电视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