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抗磁性的经典统计解释

材料抗磁性的经典统计解释

一、物质抗磁性的经典统计解释(论文文献综述)

石锋,韩秀君,张灵翠,徐越,张川江[1](2021)在《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文中提出固体物理学研究多体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面极其广泛,也是包括材料科学等在内的多个技术学科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简史,包括初期发展史、对热性质研究、魏德曼–弗兰兹定律、晶体微观几何结构的研究历程、自由电子气体模型、固体能带论、对固体磁性的研究、信息时代、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固体物理学教材等多个部分,简述了固体物理学发展中的大事件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及其贡献。

郭然[2](2019)在《抗磁性物理机制的一种改进讲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出了一种更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大学物理中抗磁性产生的物理机制.这种讲法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利用理论推导的方式给出了当电子轨道磁矩方向和外磁场方向平行时,产生抗磁性的机制.此后,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当电子轨道磁矩方向和外磁场方向不平行时,电子运动的性质.数值计算的结果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和说明,并据此解释了在此种情况下产生抗磁性的机制.

刘怡[3](2019)在《基于力磁效应的奥氏体不锈钢弱磁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氏体不锈钢构件在工作环境中会发生各种机械损伤,为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必须对服役过程中奥氏体不锈钢构件进行检测和评价。目前针对奥氏体不锈钢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都存在局限性,尚不能实现其机械损伤程度的有效评估。近年发展起来一种弱磁检测技术,可表征多种铁磁性材料和非铁磁性材料的内外部缺陷,有望为奥氏体不锈钢机械损伤检测提供一种新途径。但奥氏体不锈钢机械损伤诱发磁化现象的机理还不明确,弱磁信号与损伤之间的关联性还缺乏系统研究。针对以上背景,本文以304不锈钢为例,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地磁场环境下力磁耦合模型,通过磁化测试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分析不同形变程度的304不锈钢磁化曲线和磁性参量变化规律。其次,结合有限元正演和试验研究奥氏体不锈钢不同机械损伤形成的磁场信号,探索评价应力、应变、疲劳和裂纹缺陷的磁场特征量,为弱磁检测技术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最后,对不同变形程度的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微观结构分析,明确力磁变化机理,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形变对304不锈钢的饱和磁化强度、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有影响;对于奥氏体不锈钢早期机械损伤,弱磁信号与应力应变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应力集中区的磁感应强度切向分量出现峰值,法线分量出现反向过零双峰,磁感应强度随应力应变呈非线性变化;可利用磁感应强度梯度最大值作为评价奥氏体不锈钢疲劳损伤程度的参数,该参数在试件断裂前激增,可对疲劳断裂作出预警;304不锈钢表面裂纹处的磁异常表现为磁感应强度出现谷值,随着裂纹宽度和深度的增加,磁异常幅值均近似呈线性增大,弱磁信号能对304不锈钢表面裂纹准确定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定量;304和309S两种奥氏体不锈钢应力作用下的磁性参量变化均与马氏体相变有关,马氏体组织作为一种铁磁性载体,是奥氏体不锈钢机械损伤诱发磁化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奥氏体不锈钢损伤诱发磁化的机理,建立了机械损伤与弱磁信号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弱磁检测技术在奥氏体不锈钢机械损伤表征中的可行性。

杨梅芳[4](2017)在《基于磁导率检测技术的铁磁试件检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导率检测技术是一种依据探头闭合磁路中感应电压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的电磁感应原理来检测试件磁导率变化的评价方法。该检测技术不仅可高精度检测构件某区域与磁导率相关的各种变化,如应力集中、疲劳损伤、结构相变、老化蜕变等,还能够检测力学韧性和力学脆性的转变、检测铁磁材料的马氏体奥氏体相变、检测位错缺陷密度变化、检测晶粒晶界的变化等。本文首先介绍了磁导率检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电磁学、铁磁学、金属物理学、电磁检测、热处理等多个学科知识,阐述了磁导率检测技术的检测机理;从电磁感应原理和磁路欧姆定律出发,推导分析了磁导率检测技术的检测方法和检测原理。依据磁导率检测原理,针对棒状待检构件设计研制一高灵敏检测传感器,研究了检测线圈绕线线经、绕线线圈匝数、激励电压对最佳检测频率和检测分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佳激励频率随线径的增加而减少,信号分辨率随线径的增加而增加;绕线匝数与激励最佳频率无关,但与信号分辨率有关;激励电压对最佳频率无影响,但对信号分辨力有影响。试验中所用的传感器参数为: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的线经采用0.35mm,线圈缠绕采用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叠加的缠绕方式;选用交流电压源作为激励源,最佳激励电压为5V,最佳检测频率为250Hz,选取最佳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都为400匝。分别对Q235钢、45号钢进行了拉伸、疲劳试验研究,对40Cr钢进行了热处理试验研究。测量分析了磁导率参量随拉应力、残余应力和热处理组织之间的变化关系。在拉伸试验中,研究发现,Q235钢绝对信号变化量为0.33V,相对信号变化量可达到8%;对45号钢,绝对信号变化量为0.3V,相对信号变化量可达到7.6%。检测信号对拉力残余应力的反应非常灵敏,Q235钢绝对信号变化量为0.8V,相对信号变化量可达到20%;对45号钢,绝对信号变化量为1.0V,相对信号变化量可达到26%。对疲劳损伤的检测灵敏度较低,在整个疲劳损伤试验过程中,Q235钢绝对信号变化量为0.13V,相对信号变化量可达到3.3%;对45号钢,绝对信号变化量为0.035V,相对信号变化量可达到1%。在热处理试验中,磁导率信号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相同淬火温度条件下,磁导率信号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依据磁导率检测技术,可有效测量试件所处的应力状态和残余应力状态;依据应力作用后遗留的残余应力,可判断构件曾经受过的最大应力,测定构件的应力前历状况;依据磁导率信号值可有效地判断热处理工艺质量。

张坤[5](2017)在《多核稀土镝单分子磁体磁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稀土单分子磁体,尤其是基于金属镝的单分子磁体,作为分子磁性领域中最突出的一类,其飞速发展已经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与宏观传统磁性材料相比,单分子磁体的分子本质提供了其独特的属性,使其在分子自旋电子学、高密度信息存储以及量子比特计算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从多核镝单分子磁体的设计、合成以及性能的角度出发,选用一系列三齿席夫碱配体作为固定结构框架的主配体,DMF以及DMA等作为微调镝离子配位构型的辅助配体,合成了 10个结构新颖的多核稀土镝配合物,并且对它们的磁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前言,首先介绍物质磁性的发展、起源和应用,其次着重介绍单分子磁体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和当前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本论文选题意义及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做了概述。第二章的研究重点涉及构筑高性能的多核稀土镝单分子磁体。选用3-甲氧基水杨醛(o-vanillin)和水合肼(N2H4·H20)作为起始原料,通过常温常压下的原位有机反应,从大气中捕获并还原CO2生成了席夫碱配体2-(2-hydroxy-3-meth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xylicacid(H2L),从而将 CO2 作为原料构筑一个双核镝单分子磁体[Dy2(L)2(DBM)2(DMF)2]。接着,进一步通过对照双核结构[Dy2(L)2(DBM)2(DMA)2]和对比合成实验,提出了合理的原位反应机理。另外,两化合物由于轴向配体的微调而引起的磁弛豫性能提升还为合成高性能多核镝单分子磁体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三章的研究验证了上章中所发现的提升弛豫性能策略的普适性,并探究了其理论根源。选取配体 2-hydroxy-N’-(2-hydroxy-3-methoxybenzylidene)benzohydrazide(H2L)构筑了 两个双核镝化合物,[Dy2(L)2(DBM)2(DMF)2]和[Dy2(L)2(DBM)2(DMA)2]· 2DMA。同样的,通过轴向配位DMA替换DMF,使得弛豫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在实验上验证了上一章策略的普适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Dy(Ⅲ)沿磁轴方向平均负电荷的增大是弛豫性能提升的关键原因。这为如何提升多核镝单分子磁体的性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第四章探究了多核镝单分子磁体的结构变化与磁交换态转变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的两个近似同构的双核镝化合物[Dy2(L)2(DBM)2(DMA)2]·2DMA·2CH3CN和[Dy2(L)2(DBM)2(DMF)2](H2L=2-(2-hydroxy-3-methoxybenzylideneamino)phenol),发现两结构中Dy-O-Dy键角和Dy…Dy距离的微小变化能引起磁交换态(反铁磁或铁磁)的转化。从头算计算结果表明,磁交换态的转化是由于结构微变对Dy(Ⅲ)离子之间的偶极相互作用和交换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铁磁交换化合物的弛豫性能明显好于反铁磁交换化合物。这对调控多核镝化合物的磁交换以及弛豫性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五章的研究涉及进一步调控更复杂的四核镝体系的磁交换态以及磁弛豫性能。通过电喷雾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技术,揭示了四核镝体系的组装过程并确定其可变配位点的准确位置。随后,利用之前在双核体系获得的提升动态弛豫性能以及转换磁交换态的构型微调策略,通过对可变配位点的控制性构型微调,定向合成出动态弛豫性能逐步提升以及磁交换态转化成铁磁交换态的目标化合物,最终实现了功能导向性调控多核镝单分子磁体的磁行为。第六章是对整个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单分子磁体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承娟[6](2017)在《FeSiB(P/C)系非晶合金的氧化和腐蚀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铁基非晶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因内部原子呈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分布特点,具有优异的磁学性能、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FeSiB非晶带材占据着国内铁基非晶合金市场的主导地位,虽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FeSiB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较低限制了在工程结构领域的大范围应用。2009年Makino等人在FeSiB非晶合金中添加P和C元素,在提高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同时提高非晶合金软磁性能,但是却降低了热处理过程中的热稳定性和耐蚀性。FeSiBP/C合金热处理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氧化及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腐蚀等对合金软磁性能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采用铜模铸造的方法制备出了FeSiBP块体非晶合金,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出了FeSiBP/C非晶带材。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对合金结构进行了表征,B-H仪、VSM和阻抗分析仪对合金软磁性能进行了测定,使用差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得到合金热力学参数,借助磁光克尔显微镜观察了合金磁畴形貌,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合金氧化后表面形貌和氧化物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技术研究了FeSiBP/C合金耐蚀性。系统研究了元素添加对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及软磁性能、磁畴结构的影响,分析非晶合金氧化腐蚀行为,建立氧化和腐蚀与磁性能之间的关系,探究还原气氛热处理(H2-Ar混合气)对合金氧化物的还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P元素更有效的提高合金非晶形成能力,铸造法可以制备出1.5mm的Fe78Si4B13P5块体非晶,此合金过冷液相区宽度为30K。随着P、C元素的添加合金居里温度(Tc)和晶化温度(Tx)降低,软磁性能矫顽力Hc降低,有效磁导率μe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Bs降低,最佳热处理区间变宽。热处理后的磁畴变的规则有序。P、C元素也使得合金抗氧化性和耐蚀性降低,软磁性能恶化。在空气中热处理10min后合金的软磁性能优于真空热处理,FeO、Fe2O3、Fe3O4以及SiO均匀分布在合金表面,对软磁性能造成损坏。H2-Ar气氛热处理后的合金表面氧化物被还原,Hc从8.2A/m改善到1.6A/m,因此H2-Ar气氛能够有效防止热处理过程中的氧化,对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薛凤礼[7](2017)在《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磁性多层膜的物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层状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关注。其中,亚铁磁材料中存在补偿温度,而补偿温度在磁记录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同时,合成薄膜材料的技术和手段多样化,如脉冲激光沉积法、溶胶-凝胶法、金属-有机物气相沉积法、磁控溅射技术等,加上理论方面的突破与科学的实际运用,磁性多层膜材料正进入一个发展高潮期。针对层状混自旋磁性材料,建立了亚铁磁双层混自旋(1/2,1)的Ising模型、亚铁磁三层混自旋(1/2,1,3/2)的Ising模型和铁磁三层混自旋(1/2,1,3/2)的Ising模型。利用Monte Carlo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亚铁磁和铁磁Ising系统的磁性质和热力学性质,分析和讨论了温度、交换耦合作用、薄膜层厚和磁性原子浓度对系统的磁矩、磁化率、内能、比热、补偿行为和相变行为的影响。研究了亚铁磁双层混自旋(1/2,1)的Ising模型系统的交换耦合作用、层厚对系统磁性质和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层内交换耦合Jbb增加时,系统的相变温度和补偿温度都在增加,发现Jbb越小,补偿行为越容易出现。温度与交换耦合作用的竞争,导致了磁矩曲线类型出现了Néel理论所预言的N型、Q型和P型曲线。层间交换耦合作用Jab的增加,对于相变温度和补偿温度,几乎没有影响。随着层厚L的增大,相变温度先升高后不变,在L较小时,补偿温度变化明显。研究了亚铁磁三层混自旋(1/2,1,3/2)的Ising模型系统的交换耦合作用、层厚和系统原子浓度对系统磁性质和热力学性质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系统的补偿行为和相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Jbb的增加,补偿温度没有影响,相变温度增大。Jcc越大,补偿温度越难出现。随着系统层厚L的增大,补偿温度不变,而相变温度增加。子格层厚Lb增加,相变温度增大,补偿温度消失,说明Lb越大,补偿温度越难出现。子格层厚Lc增加时,相变温度不变,补偿温度先增加后不变。改变系统原子浓度P,在相图中发现,系统出现了双补偿点。为了与相关有效场(EFT)的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对铁磁三层混自旋(1/2,1,3/2)Ising模型系统的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与EFT相符的结果。此外,当增大参数L、Lc和Jcc,系统的相变温度随着L、Lc和Jcc的增大而增大。当增大Lb和Jbb时,系统的相变温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陈俊斌,朱霞,谭德宏,王凯俊[8](2015)在《与运动平面垂直的外磁场对电子运动的影响及抗磁性新解释》文中提出应用经典物理学中的涡旋电场力、静电力和洛伦兹力,通过解析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在外磁场与电子运动形成的等效磁矩平行和反平行2种条件下,证明了有外磁场时电子不再做闭合的曲线运动,基于其运动半径不变的所有认识都值得商榷。在通常外磁场条件下,发现了电子到核距离的变化规律以及其运动规律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得到了抗磁性的定量表达式。同时,还提出了"联合电磁感应和静电力、洛伦兹力进行抗磁性解释",完善了对物质抗磁性的理解。

关春悦[9](2014)在《磁性材料的磁学性质以及磁熵变的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磁制冷技术与传统以氟利昂气体为工作介质的压缩制冷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无污染等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其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工质的最大磁熵变处的温度,二是使工质的构成磁密度尽可能大以使磁熵变大。本文利用传统的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计算用Ising模型描述的具有不同自旋量子数,磁各向异性作用、磁性粒子浓度的磁性材料受温度及外场等因素对其磁学性质和磁熵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不同自旋量子数的铁磁体及反铁磁体系中,发现当各向异性参数的绝对值小于自旋交换耦合常数时,体系的转变温度随着各向异性作用参数的负向增大向低温区移动。铁磁体系的基态能随着各向异性作用的负向增大而增大,在相变点附近,内能有转折点,磁比热以及磁化率呈现陡峭的峰值,磁熵变有负向极值。在自旋量子数为1时,当各向异性常数达到某一临界值(-2.871)时,交换作用与各向异性作用的竞争平衡,磁化强度从饱和态突然降低为0,发生一级有序—无序相变。而在自旋量子数大于1的体系中,磁化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存在平台现象,磁比热以及磁化率有双峰结构,分别对应磁有序相内的两种磁学相相转变点以及体系的有序—无序相变点。此外,在自旋量子数为2的体系中,磁熵变在低温区的相变点附近有明显的异常现象。对反铁磁体系而言,内能以及磁比热与相同自旋量子数下的铁磁体系的行为相同,而磁化率只存在较为平缓的单峰,而且数值较小。磁熵变在低温区存在反常现象,即出现正磁熵变,并且正值随着温度升高逐渐消失,在临界的各向异性作用常数附近,体系的正磁熵变值极大。二、研究磁性原子浓度对稀磁合金的磁学量及磁熵变的影响。随着磁性原子浓度的下降,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转变温度、磁比热和磁化率的极值降低,磁熵变在转变温度附近有负极大值。在铁磁体系中,随着磁性原子浓度的下降,磁熵变减小。在反铁磁体系中,掺入少量非磁性原子后,磁熵变极值反而增加,当非磁性粒子浓度增加到0.25时,极值达到最大。另外,发现铁磁体系稀磁合金的磁熵变值明显大于反铁磁体系的磁熵变值。三、利用传递矩阵方法严格求解了各向异性参数为负值的一维Ising模型。在自旋量子数为3/2的铁磁体系中,磁化率始终为发散状态,但是在自旋量子数为2的体系中,随着各向异性常数的绝对值的增大,磁化率从发散状态过渡到存在有限值的状态。铁磁体系的磁熵变在临界各向异性常数处有最大的负向极值。在反铁磁体系中,磁化率在转变温度附近有平缓的峰值,而且磁熵变在低温区出现正值。

李伟锋[10](2014)在《关于海森堡反铁磁链材料LiVGe2O6的有限温度相变研究》文中指出1983年,Haldane预言整数自旋的海森堡反铁磁链体系的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存在能隙,而半整数自旋的海森堡反铁磁链的磁激发谱由于拓扑项的存在导致能隙消失。自此,整数自旋的海森堡反铁磁链系统逐渐成为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实验上,Haldane所预言的能隙已在多种自旋s=1的反铁磁链材料中被观测到,LiVGe2O6就是其中之一。LiVGe2O6的磁化率以及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临界温度约为22K时由顺磁相转变为反铁磁Neel相,且低温磁激发谱在基态与三重激发态之间存在能隙。我们在已有哈密顿量的基础上运用低能场论模型-Ginzburg-Landau理论来描述这一反铁磁链材料,并运用Ginzburg-Landau理论讨论了LiVGe2O6由于自发对称性破缺导致的有限温度相变问题以及低温下LiVGe2O6的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我们运用Mathematica对理论结果进行编程计算,与实验数据点拟合的极好。我们的计算结果还表明体系在临界温度22K处发生的是量子扰动引发的一级相变。

二、物质抗磁性的经典统计解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质抗磁性的经典统计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I.固体物理学概述
II.固体物理学萌芽阶段
III.晶体微观几何结构的研究历程
IV.固体的热性质研究
V.魏德曼–弗兰兹定律
VI.固体的X射线衍射研究
VII.自由电子气体模型
VIII.固体能带论
IX.晶格动力学理论
X.对固体磁性的研究经典时代
XI.对固体磁性的研究量子时代
XII.对固体磁性的研究实用化阶段
XIII.信息时代半导体技术
XIV.信息时代超导技术
XV.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XVI.固体物理学教材

(2)抗磁性物理机制的一种改进讲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主要讲法的优缺点
2 当电子轨道磁矩方向和外磁场方向平行时, 抗磁性的产生
3 当电子轨道磁矩方向和外磁场方向不平行时, 抗磁性的产生
4 总结与讨论

(3)基于力磁效应的奥氏体不锈钢弱磁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铁磁性材料力磁作用机理及检测技术
        1.2.2 奥氏体不锈钢力磁作用机理及检测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弱磁测量的机械损伤检测理论
    2.1 力与磁的耦合效应理论
        2.1.1 磁性来源及分类
        2.1.2 应力磁化机理
        2.1.3 自由能最小原则
    2.2 奥氏体不锈钢塑性应变诱发相变理论
        2.2.1 应变诱发相变的机理
        2.2.2 马氏体相变理论模型
    2.3 弱磁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力磁模型构建及磁场信号正演
    3.1 引言
    3.2 力磁耦合模型构建
        3.2.1 Jiles应力磁化模型
        3.2.2 304不锈钢力磁模型
    3.3 技术磁化试验
        3.3.1 试验材料及设备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4 磁场信号有限元正演
        3.4.1 力学与磁学基本方程
        3.4.2 仿真流程
        3.4.3 仿真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弱磁检测奥氏体不锈钢机械损伤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应力应变与弱磁信号关系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
        4.2.4 分析讨论
    4.3 疲劳损伤与弱磁信号关系
        4.3.1 试验设备及方法
        4.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4.4 裂纹缺陷弱磁检测
        4.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4.2 试验结果及讨论
        4.4.3 有限元模拟验证
    4.5 力磁变化机理的微观分析
        4.5.1 XRD原理及样品制备
        4.5.2 XRD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磁导率检测技术的铁磁试件检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导率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物质的抗磁性
    2.2 物质的顺磁性
    2.3 物质的铁磁性
    2.4 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与磁滞回线
    2.5 磁畴与磁化
    2.6 磁致伸缩
    2.7 应力集中与疲劳
    2.8 铁磁材料力-磁效应理论
    2.9 热处理工艺
        2.9.1 钢的退火
        2.9.2 淬火
        2.9.3 回火
    2.10 电磁感应原理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导率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
    3.1 磁导率检测探头检测模型
    3.2 检测原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平台的搭建及传感器的设计
    4.1 试验平台的搭建
    4.2 探头绕线线经与最佳激励频率的关系研究
    4.3 线圈绕线匝数对最佳频率和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4.4 激励电压对最佳频率和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Q235、45 号钢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试验研究
    5.1 试件准备
        5.1.1 试件材料及尺寸
        5.1.2 消除试件残余应力
    5.2 Q235、45 号钢应力集中和疲劳损伤试验
        5.2.1 拉应力试验
        5.2.2 检测信号随拉应力的变化关系
        5.2.3 检测信号随拉力残余应力的变化关系
        5.2.4 疲劳损伤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导率检测技术对不同热处理工艺质量的研究
    6.1 试验方案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完全退火
        6.2.2 不同淬火及不同回火温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多核稀土镝单分子磁体磁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物质的磁性
        1.1.1 物质磁性的发展
        1.1.2 物质磁性的起源
        1.1.3 物质磁性的应用
    1.2 单分子磁体
        1.2.1 单分子磁体领域的诞生
        1.2.2 单分子磁体的理论和表征
        1.2.3 单分子磁体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所取得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位反应构筑双核镝单分子磁体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合成
        2.1.3 X射线衍射
        2.1.4 磁性测量
        2.1.5 电喷雾质谱测量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固态晶体结构
        2.2.2 溶液化学信息
        2.2.3 粉末X射线衍射
        2.2.4 原位反应捕获CO_2的机理研究
        2.2.5 磁性表征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荷分布对双核镝单分子磁体性能调控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合成
        3.1.3 X射线衍射
        3.1.4 磁性测量
        3.1.5 电喷雾质谱测量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固态晶体结构
        3.2.2 溶液化学信息
        3.2.3 粉末X射线衍射
        3.2.4 磁性表征与分析
        3.2.5 理论计算与分析
        3.2.6 电荷分布调控有效能垒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构变化对双核镝单分子磁体磁交换态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合成
        4.1.3 X射线衍射
        4.1.4 磁性测量
        4.1.5 电喷雾质谱测量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固态晶体结构
        4.2.2 溶液化学信息
        4.2.3 粉末X射线衍射
        4.2.4 磁性表征与分析
        4.2.5 理论计算与分析
        4.2.6 结构变化调控磁交换态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可变配位点调控四核镝单分子磁体的磁性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合成
        5.1.3 X射线衍射
        5.1.4 磁性测量
        5.1.5 电喷雾质谱测量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可变配位点的精确构型微调设计目标化合物
        5.2.2 粉末X射线衍射
        5.2.3 磁性表征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一 化合物1-10的部分晶体学参数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6)FeSiB(P/C)系非晶合金的氧化和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学和磁性材料
        1.1.1 磁学的发展
        1.1.2 磁性物体
    1.2 软磁材料简述
    1.3 非晶合金简介
        1.3.1 非晶合金的定义及特点
        1.3.2 非晶合金的发展
        1.3.3 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1.3.4 Fe基非晶软磁合金
    1.4 非晶合金的氧化和腐蚀行为
        1.4.1 非晶合金的氧化
        1.4.2 非晶合金的腐蚀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样品制备
        2.2.1 原材料的配制
        2.2.2 母合金的熔炼
        2.2.3 非晶带材的制备
        2.2.4 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
        2.2.5 样品的热处理
    2.3 样品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XRD物相分析
        2.3.2 DSC热物性分析
        2.3.3 TG/DTA热重分析
        2.3.4 XPS表面氧化物分析
        2.3.5 激光共聚焦表面氧化物分布分析
        2.3.6 软磁性能测试
        2.3.7 腐蚀性能测试
第3章 FeSiB(P/C)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及其软磁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P/C元素对FeSiB合金系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3.2.2 P/C元素对FeSiB合金系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3.2.3 P/C元素对FeSiB合金系软磁性能的影响
        3.2.4 P/C元素对磁畴结构的影响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FeSiB(P/C)非晶合金的氧化性及软磁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氧化行为对FeSiB(P/C)非晶合金的结构及性能影响
        4.2.1 氧化行为对FeSiB(P/C)非晶合金热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4.2.2 氧化行为对FeSiB(P/C)非晶合金微观形貌的影响
        4.2.3 氧化行为对FeSiB(P/C)非晶合金表面氧化物的形成分析
        4.2.4 氧化行为对FeSiB(P/C)非晶合金软磁性能的影响
        4.2.5 氧化行为对FeSiB(P/C)非晶合金磁畴结构的影响机制
    4.3 氧化FeSiBP非晶合金的还原气氛热处理研究
        4.3.1 还原气氛热处理对氧化FeSiBP非晶合金的结构影响
        4.3.2 还原气氛热处理对氧化FeSiBP非晶合金的软磁性能的影响
        4.3.3 还原气氛热处理对氧化FeSiBP非晶合金的磁畴结构的影响
        4.3.4 还原气氛热处理对氧化FeSiBP非晶合金氧化物成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eSiB(P/C)非晶合金腐蚀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FeSiB(P/C)非晶合金在 1N NaCl溶液中的失重腐蚀分析
        5.2.2 FeSiB(P/C)非晶合金在 0.5 M Na_2SO_4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分析
        5.2.3 FeSiB(P/C)非晶合金在 0.5 M Na_2SO_4溶液中的阻抗曲线分析
        5.2.4 FeSiBP氧化后耐蚀性能分析
    5.3 腐蚀合金的软磁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磁性多层膜的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性薄膜材料的发展
        1.1.1 磁性及磁性材料
        1.1.2 磁性多层膜超晶格材料
    1.2 磁性多层膜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实验研究进展
        1.2.2 理论研究进展
    1.3 理论模型和模拟方法
        1.3.1 理论模型
        1.3.2 模拟方法
        1.3.3 Monte Carlo步骤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亚铁磁双层膜系统的物性研究
    2.1 模型和计算公式
        2.1.1 双层混自旋Ising模型
        2.1.2 计算公式
    2.2 亚铁磁双层膜系统的相图
    2.3 亚铁磁双层膜系统的磁矩和磁化率
    2.4 亚铁磁双层膜系统的内能和比热
第3章 亚铁磁三层膜系统的物性研究
    3.1 模型和计算公式
        3.1.1 三层混自旋Ising模型
        3.1.2 计算公式
    3.2 亚铁磁三层膜系统的相图
    3.3 亚铁磁三层膜系统的磁矩和磁化率
    3.4 亚铁磁三层膜系统的内能和比热
第4章 铁磁三层膜系统的物性研究
    4.1 计算公式
    4.2 铁磁三层膜系统的相图
    4.3 铁磁三层膜系统的磁矩和磁化率
    4.4 铁磁三层膜系统的内能和比热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与运动平面垂直的外磁场对电子运动的影响及抗磁性新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 外磁场施加过程及电子对阶跃外磁场的响应
    1.1 外磁场与电子等效磁矩平行时
    1.2 外磁场与电子等效磁矩反平行时
2 外磁场稳定后电子动力学方程
3 外磁场稳定后电子运动的数值解
    3.1 电子运动的无量纲动力学方程
    3.2 数值解分析
        3.2.1 运动周期受到外磁场影响
        3.2.2 电子到核的距离出现小幅度振荡
4 抗磁性解释
5 结语

(9)磁性材料的磁学性质以及磁熵变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物质磁性的研究简史及磁性的几个基本问题
        1.1.1 磁性研究简史
        1.1.2 物质磁性的分类
        1.1.3 物质磁性的起源
    1.2 磁制冷技术简介
        1.2.1 磁制冷技术的发展
        1.2.2 磁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
        1.2.3 磁制冷材料的选择依据
        1.2.4 磁制冷材料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2.1 理论模型及哈密顿量
        2.1.1 Ising模型
        2.1.2 哈密顿量及各项的物理意义
    2.2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2.2.1 标准蒙特卡洛方法
        2.2.2 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
        2.2.3 稀磁合金表达式
        2.2.4 周期性边界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磁、反铁磁体系以及稀磁合金的磁学性质与磁熵变的模拟研究
    3.1 相变
    3.2 在S=1时,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学性质和磁熵变的影响
        3.2.1 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学性质的影响
        3.2.2 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熵变的影响
    3.3 在S=3/2时,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学性质和磁熵变的影响
        3.3.1 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学性质的影响
        3.3.2 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熵变的影响
    3.4 在S=2时,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体系的磁学性质和磁熵变的影响
        3.4.1 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体系的磁学性质的影响
        3.4.2 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体系的磁熵变的影响
    3.5 浓度对稀磁合金的磁学性质和磁熵变的影响
        3.5.1 逾渗阈值
        3.5.2 磁性粒子的浓度对稀磁合金的磁学性质的影响
        3.5.3 磁性粒子的浓度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熵变的影响
        3.5.4 反铁磁系统出现正磁熵变现象的理论解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维Ising模型的磁学量和磁熵变的严格解
    4.1 传递矩阵方法求一维严格解
    4.2 在S=2时,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学量和磁熵变的影响
    4.3 在S=3/2时,磁各向异性对铁磁与反铁磁体系的磁学性质和磁熵变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关于海森堡反铁磁链材料LiVGe2O6的有限温度相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物质磁性的研究历程及分类
        1.1.1 物质磁性的研究历程
        1.1.2 物质磁性的分类
    1.2 固体的磁性
        1.2.1 原子的磁性
        1.2.2 物质的抗磁性和顺磁性简介
        1.2.3 自由电子的泡利顺磁性和朗道抗磁性
        1.2.4 物质磁性的应用
    1.3 外斯分子场理论和海森堡模型
        1.3.1 外斯分子场理论
        1.3.2 海森堡模型
    1.4 确定磁激发谱的实验方法
    1.5 物质反铁磁性的研究
        1.5.1 物质反铁磁性的基本特征
        1.5.2 低维反铁磁性的研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LiVGe_2O_6的晶体结构与制备方法
    2.1 LiVGe_2O_6的晶体结构
    2.2 LiVGe_2O_6的晶体的制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iVGe_2O_6的低能场论模型
    3.1 自旋波理论
    3.2 O(3)非线性σ-模型
    3.3 GL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iVGe_2O_6有限温度相变及磁化率的研究
    4.1 LiVGe_2O_6有限温度相变的研究
    4.2 LiVGe_2O_6有限温度磁化率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物质抗磁性的经典统计解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物理学发展简史[J]. 石锋,韩秀君,张灵翠,徐越,张川江. 物理学进展, 2021(04)
  • [2]抗磁性物理机制的一种改进讲法[J]. 郭然. 大学物理, 2019(08)
  • [3]基于力磁效应的奥氏体不锈钢弱磁检测研究[D]. 刘怡.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4]基于磁导率检测技术的铁磁试件检测试验研究[D]. 杨梅芳. 南昌航空大学, 2017(01)
  • [5]多核稀土镝单分子磁体磁构关系研究[D]. 张坤. 西北大学, 2017(03)
  • [6]FeSiB(P/C)系非晶合金的氧化和腐蚀行为研究[D]. 王承娟.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7]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磁性多层膜的物性研究[D]. 薛凤礼.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8]与运动平面垂直的外磁场对电子运动的影响及抗磁性新解释[J]. 陈俊斌,朱霞,谭德宏,王凯俊.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5(05)
  • [9]磁性材料的磁学性质以及磁熵变的模拟研究[D]. 关春悦. 东北大学, 2014(05)
  • [10]关于海森堡反铁磁链材料LiVGe2O6的有限温度相变研究[D]. 李伟锋.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材料抗磁性的经典统计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