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玉,柯敏辉[1](2021)在《近年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气陷型脱肛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脾虚气陷型脱肛,主要因中气不足,气机下陷所致,故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常用的代表方为李东垣所创的补中益气汤。本病属于虚劳疾患,难治又容易复发,在临床治疗时,常联合针灸、注射和手术等疗法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近年中西医联合治疗脾虚气陷型脱肛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以期为将来制订脱肛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孟媛[2](2021)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中的代表方剂,具有补中益气、调补脾胃、升阳举陷等功效,历代医家运用此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现代医生更是在多领域广泛运用,现将近年来临床医生在治疗各系统疾患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徐鹏[3](2021)在《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金元时期着名医家李东垣提出的补气升阳治法(以下简称“东垣补气升阳法”)被称为补土派的主要治法,在其着作中详细的论述了该治法的使用对象、用药原则等信息。目前对于该治法的研究主要是以临床病例报道为主,而对于理论探讨方面尚不充分;并且在补气升阳功效方剂的具体分析和该理论指导下的现代疾病诊疗经验总结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故以《李东垣医学全书》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相关中医古籍、现代数据分析工具和导师临床病案对该治法的理论探讨、方药配伍、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系统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梳理、方剂用药规律探索和对导师临证经验进行的总结,明确补气升阳治法在现代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内伤性”疾病提供中医的方向和思路。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中国知网、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古现代中医文献中与“补气升阳法”有关的内容,整理并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后世发展、具体内涵、作用等内容;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法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进行分析:首先对代表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本着作中所有方剂进行筛选,找出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之后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做进一步方药分析,包括四气、五味、归经、频次、药对、药组配伍等;整理归纳法:对导师临床病案进行整理,借助典型病案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的经验进行分析,包括适应范围、辨证方法、用药特点等。论文全篇运用整理归纳法,有条理的整理归纳补气升阳的理论、方剂配伍、现代临床应用等内容。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东垣的补气升阳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具体用药上受到张仲景、王叔和、钱乙、张元素等医家的影响。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内涵、临床应用在后世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发展最为丰富,如《济阴纲目》《普济方》等综合类医书,都大量摘录了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中关于补气升阳的原文论述和方药应用;“温补学派”“火神派”等流派将东垣补气升阳法的适应症从“脾胃不足之证”扩展到脾肾,从补气升阳到专注补阳,特别是补肾阳;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黄芪桃红汤,将补气升阳扩展到补气升阳活血,明确了气和阳对血的推动作用;黄元御创立黄芽汤、参芪苓桂干姜汤等方剂,将东垣的阴阳升降理论集中到中气升降;张锡纯的“升陷系列方”进一步丰富了气陷的理论和用药思路。综合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来源与后世发展,总结东垣补气升阳法的内涵主要包括“甘温补气”“风药升阳”“微泻阴火”三个方面,具有补泻同施、以补为主的特点;补气升阳的作用除补气和升阳外,通过对补气药、风药和其他药的灵活配伍,还可以起到补阴、补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依据药物组成可分为补气升提类、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和补气升阳祛邪类,补气升阳方剂注重药物的药性及配伍比例,补气中包含着补阴、补血与祛邪,如东垣补中益气汤专注于补气升提、清暑益气汤气阴双补、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扶正祛邪等。2.方剂分析结果对收集的139首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方剂进行分析,其中药物频率≥20%的有黄芪、当归、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等17味药;归经以脾、肺、胃、肝、心、肾经为主;药物主要以温、寒、平性,辛、甘、苦味为主,药对有“黄芪—当归”“黄芪—柴胡”“升麻—柴胡”“人参—黄芪”等,药对的主要功效即为“补气”和“升阳”,包含“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的方剂既有补虚类方剂,又有祛邪类方剂,是东垣补气升阳法的核心药组。3。导师临证经验总结基于对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理论和方剂分析,对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治疗的疾病病种、辨治思路、用药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在疾病病种方面,导师认为内伤性疾病属气虚证或因虚致实者,如眩晕、耳鸣、高脂血症、高血压、疲劳综合征等疾病,凡患者有疲劳、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暗等气虚或气机阻滞引起的症状,均可用东垣补气升阳方剂进行灵活加减;在辨治思路方面,立足脏腑辨证,以方药中教授辨证论治五步法对患者的病位、病性、正邪偏胜情况进行分析。注重舌下络脉,若属内伤者舌下络脉有细长瘀青,可根据络脉的松弛情况判断气虚或气滞。结合东垣脉法,关注患者右手尺脉,符合补气升阳法的脉象,右尺脉以细脉、滑脉、涩脉为主,多为相兼脉,如脉细滑、脉细涩、脉细数。治疗时,脉细无力、脉细弱为虚,处方时重在补气升阳兼以祛实;脉弦数、脉滑数、脉濡数等为实,处方时重在祛实兼以补气升阳。常用的治法有补气升阳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益肾,补气升阳固表,补气升阳疏肝,补气升阳泻火,补气升阳祛湿等;在用药经验方面,导师善用“党参-黄芪”、“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等药对,与平台分析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高频药对结果一致。在药量上,大剂量、多数量使用风药升阳散火、祛风除湿、调畅气机。除以上用药特色外,导师结合现代疾病以及现代医学上对一些慢性疾病的认识,在诊疗时坚持中西药并用、遵循中医运气学特色用药、注重指导患者间断服药、强调生活方式引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战胜疾病。通过对整个东垣补气升阳法的研究,我们在文末提出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补”“益”不同,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三个观点,以供探讨。结论东垣补气升阳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在后世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东垣擅长从补气的角度进行补阴和补血,方剂虽立足于脾胃,但功效作用于五脏及全身,具有以补为主,且补中有疏、补中有泻、扶正祛邪的特点,在现代诊疗中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基本思路为立足补气、长于升阳、重视驱邪扶正,临床诊疗时在脉法、方剂、药物等方面对东垣补气升阳法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特别是将补气升阳法与现代疾病特点相结合,为中医药治疗现代内伤性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及用药思路。
赵芳芳[4](2021)在《《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探析及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种子篇》中傅山诊治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治法、组方用药等学术思想。检索搜集近20年发表的傅山种子十方相关临床运用类文献,通过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价,了解其现代临床应用情况,发现优势与不足,并探索《傅青主女科·种子篇》新的研究方向。方法通过阅读《傅青主女科》相关书籍及文献,探讨傅山治疗不孕症的学术思想。搜集近20年(2001年1月~2020年12月)发表的有关傅山种子十方临床运用类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B);读秀知识库。按照拟定的标准筛选文献并建立数据库、提取文献信息。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总结傅山种子十方临床应用情况;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要求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傅山治疗不孕症学术思想:病因病机方面首辨虚实,以虚为主,重视脏腑,尤重脾肾;在治法方面重视温肾健脾,调补奇经;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平和,以补为主,巧用收涩之品,药物剂量悬殊,注重炮制。2.文献计量学结果:纳入的116篇中,有临证经验类59篇、临床试验类57篇。其中111篇为期刊论文,4篇为学位论文,1篇源自报纸。期刊论文中有3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77篇文献发表于非核心期刊,共涉及63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有23种。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3.方剂使用情况:纳入的116篇文献共使用傅山种子方剂127次,47篇文献记录养精种玉汤48次,26篇文献记录温胞饮28次,20篇文献记录开郁种玉汤22次,7篇文献记录加味补中益气汤7次,7篇文献记录温土毓麟汤7次,4篇文献记录清骨滋肾汤4次,3篇文献记录升带汤3次,3篇文献记录宽带汤3次,2篇文献记录并提汤2次,1篇文献记录化水种子汤3次。文献发表总量呈上升趋势,尤以养精种玉汤明显,余方剂文献发表量增长缓慢。傅山种子十方所治疾病种类多样,证候要素与原方基本一致。方剂使用方法主要为口服汤剂。4.各方剂药物使用情况及加减规律:傅山种子十方在临床应用中,使用原方的文献不多,但所有文献均在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方药物,删减较少,且新增药物与原方治法或组方思路一致,人参删减次数较多,多用党参替之,可能与药物购置条件或人参药性过于温燥有关。5.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对32篇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发现整体研究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存在一定问题: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试验条件设计不足,缺乏预实验、样本量估计及伦理学设计;试验设计理论依据不足;随机化水平较低、盲法缺失;试验结局指标测量方法欠统一,安全性评价设置不足,随访较少。6.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仅筛选出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养精种玉汤联合西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妊娠率要高于单纯使用西药。结论《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傅山治疗不孕症在病因病机方面首辨虚实,以虚为主,重视脏腑,尤重脾肾;在治法方面重视温肾健脾,调补奇经;组方用药平和,以补为主,巧用收涩之品,药物剂量悬殊,注重炮制。傅山种子十方临床运用情况:文献发表集中在养精种玉汤,其次是温胞饮、开郁种玉汤,其它方剂相关研究均偏少;临床治疗疾病种类多且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方药物,新增药物基本符合原方治法或组方用药思路。临床随机试验质量低,符合Meta分析的文献较少。通过研究分析,傅氏治疗不孕症辨证严谨,用药精到,临床疗效显着,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傅山种子十方临床试验类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应不断扬长避短,采用国际化标准,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钱梦[5](2021)在《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证候具有跨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内涵,中医复方成分复杂且具有多系统、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这使得单一角度研究证候或方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辨证论治中的“方-证相关”的经验及原理则要求在研究方药或证候时有必要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目前,探查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正在成为方证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脾主肌肉”是中医脾脏的重要生理属性之一,补中益气汤是健脾益气的代表方之一,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该方用于脾虚肌无力显示一定的健脾强肌效用,但目前有关脾主肌肉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内涵和补中益气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查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对于揭示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和补中益气汤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肌肉减少症临床表现以肌肉无力或/和萎缩为特征,与中医脾虚肌肉无力证甚为接近。研究表明,蛋白质代谢失衡是肌肉减少症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涉及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不同层面的调控失常。本学科前期的研究显示,饮食不节+游泳力竭法复制的脾虚证大鼠模型涉及多系统的异常变化并伴有骨骼肌肌力下降及病理损伤,涉及能量代谢障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及炎性损伤等机制。健脾类方的比较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肌肉损伤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对其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的调节。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推测中医脾虚肌无力证是之前探查到的炎性激活、能量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多个环节共同参与导致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调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并有其独特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目的:应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建立并评价脾虚肌无力证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的健脾强肌效用,并以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为切入,在整体、器官及分子不同维度上,探查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与补中益气汤的作用靶标及二者关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一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小鼠模型,正常组正常饲养。各组小鼠:(1)每周观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外观行为评分、体重及饮食量;(2)实验第2、4周末进行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测定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3)实验第1、2、3、4周末使用抓握力仪测定小鼠抓握力;(4)第15 d和29 d分两批次,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称量法测定计算胸腺与脾脏指数、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制作腓肠肌HE切片,观察病理改变,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2-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增高(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2)第2-4周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P<0.05);(3)第1-4周抓握力呈递进性明显降低(P<0.01);(4)第2-4周血清D-木糖、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明显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 或P<0.05),IL-6 明显升高(P<0.01 或P<0.05);腓肠肌湿重和湿重/体重比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的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明显减少(P<0.01 或 P<0.05)。结论:“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建立的模型小鼠在呈现中医脾虚证候相关的外观行为和实验室指标改变的同时,伴有骨骼肌肌力的下降与肌纤维的萎缩,表明“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可成功建立小鼠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研究二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模型,连续4周;其中中药高、低剂量组自第15d开始分别按3.8 g/kg·d和1.9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颗粒溶液)。各组小鼠按研究一时间与方法观测:(1)观测不同时间点的外观行为积分、体重、饮食量、游泳力竭时间与抓握力;(2)实验第29 d的血清D-木糖、GAS、MTL、VIP、IL-1β、IL-6、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生长激素(GH)、睾酮(T),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胸腺与脾脏指数及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腓肠肌的病理改变和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ELISA法测定腓肠肌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GH、T、IL-1β、IL-6、TNF-α、肌肉抑制素(myostatin)、激活素受体ⅡB(ACTR2B);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s6k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B(p-eIF4B)、胰岛素受体低物1(IRS1)、磷酸化苏氨酸激酶3(p-Smad3)、磷酸化叉头蛋白O3A(p-Foxo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肌萎缩蛋白1(Atrogin-1)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1-4周活动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5),第2-4周皮肤毛发和大便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5)。(2)血清D-木糖含量、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腓肠肌湿重和肌重/体重比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镜下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第2和第4周抓握力明显下降(P<0.01);腓肠肌总蛋白明显降低(P<0.05),INS、INSR、IGF-1和IGF-1R 含量明显减少(P<0.01),pi3k、p-akt、mTOR、p-s6k1 以及 p-eIF4B 的表达量降低(P<0.05),Myostatin、ACTR2B 含量和 Atrogin-1、MuRF-1、p-Smad3、p-Foxo3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下丘脑CRH/GnRH明显增加/降低(P<0.01 或P<0.05),血清 ACTH、CORT、IL-6 明显升高,GH、T、IL-1β、TNF-α 明显降低(P<0.01 或P<0.05),腓肠肌 GR-α、IL-1β、IL-6、TNF-α明显升高(P<0.01或P<0.05),GH和T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小鼠:(1)实验第3-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体重明显增加(P<0.01);第4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2)第4周,高剂量组D-木糖含量明显增加、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的血清GAS、MTL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二个剂量组的抓握力呈不同程度地增加(P<0.01);高剂量组肌纤维形态与正常组接近,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腓肠肌总蛋白均明显增高(P<0.05),腓肠肌内 INS、INSR、IGF-1 和 IGF-1R含量明显增加(P<0.01 或P<0.05),pi3k、p-akt与mTOR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Myostatin和ACTR2B含量、Atrogin-1和MuRF-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组p-s6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下丘脑CRH与血清ACTH、CORT、IL-6和腓肠肌内GR-α、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下丘脑GnRH、血清T、L-1β、TNF-α和腓肠肌GH、T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高剂量组血清GH明显升高(P<0.05)。结论:脾虚肌无力小鼠的肌肉萎缩机制涉及整体、器官组织与分子不同层面。整体水平上,HPA轴功能的过度激活促进了蛋白质的降解,而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的分泌减少又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器官组织层面上,肌肉组织内炎性因子的高表达进一步促进了蛋白质降解;分子层面上,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则涉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之间的平衡失调。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健脾强肌效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多系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调节。上述研究结果,为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强肌作用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对于揭示中医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补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徐林[6](2021)在《加味补中益气汤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基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需急固”理论,运用调补气血的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进一步探讨隐性失血与中医气、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3例。治疗组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加味补中益气汤,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疗程为入院第1天至术前1天,术后第1天至术后1周。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实验室疗效指标(HGB、HCT值)、临床疗效指标(术后第1、2、3、5天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总显、隐性失血量、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VAS评分)及实验室安全性指标(D-二聚体)、下肢血管彩超的安全性指标。评价加味补中益气汤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手术时间、患肢、手术等待时间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疗效指标(HCT、HGB):术前两组HCT、HGB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5天两组HCT、HGB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指标(术后第1、2、3、5天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总显、隐性失血量、输血率):两组间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指标(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术后治疗前两组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安全性指标(D-二聚体、双下肢血管彩超):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发生下肢血栓;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进行组间比较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补中益气汤对IFF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2.加味补中益气汤根据“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需急固”理论指导,进一步验证了在IFF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调补气血能有效减少术后隐性失血量,且未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3.IFF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失血较多,约为600-1100m L,其中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失血量的66-69%,隐性失血量主要集中在术后1-3天,术后输血亦主要集中在术后1-3天,故在术中应该积极备血,术后特别是术后1-3天应该及时检查并评估及时补充血容量,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
董融[7](2021)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李东垣所着《内外伤辨惑论》,该方作为古方流传至今,本身组方药用价值极高,尤其近年来我国医学高速发展,补中益气汤在内科、儿科、男科、妇产科等多科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显着成果。在妇产科应用补中益气汤,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本文对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整理。
王方,蔡林[8](2021)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补中益气汤由金元着名医家李东垣创立,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代表方剂。该方配伍严谨、疗效显着,临床适应症被后代医家不断扩大。笔者查阅了近几年来该方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5种疾病,分析本方在相应疾病中的应用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运用该方的新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李冀,尹柏坤,邓夏烨,左军,付强,王秀珍[9](2021)在《补中益气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补中益气汤由李东垣所创,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是补气升阳法、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通过补中益气汤的实验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两个方面,阐述了补中益气汤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作用,可影响胃肠功能、心功能、肌张力,目前临床广泛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等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希望能为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范艺龄,苗青,廖星,樊长征,樊茂蓉,曹庆,王宁,马秋晓,郝娅妮[10](2020)在《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认为为评价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系统检索三大英文数据库和四大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8月1日,根据预先确定的纳排标准筛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89篇文献,最终纳入18个RCTs,总样本量1 566例,纳入研究总体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6 min步行距离(6MWD),延缓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或其占预计值%、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FEV1/FVC)下降方面,补中益气汤单用或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均优于单独使用西医常规治疗。亚组分析显示,在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方面,补中益气汤联合常规治疗优于单独使用常规治疗;在降低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分级方面,补中益气汤联合常规治疗优于单独使用常规治疗;在提高6MWD方面,补中益气汤联合常规治疗或噻托溴铵粉吸入剂优于单独使用常规治疗或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在延缓FEV1或其占预计值%下降方面,补中益气汤联合常规治疗或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或噻托溴铵粉吸入剂优于单独使用常规治疗或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或噻托溴铵粉吸入剂,且补中益气汤单用亦优于单独使用茶碱类药物;在延缓FEV1/FVC下降方面,补中益气汤联合常规治疗优于单独使用常规治疗,补中益气汤单用优于单独使用茶碱类药物。其他结局指标,由于仅纳入1项研究,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无法得出结论。由于部分研究未提及不良反应,故不能对补中益气汤单用或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安全性作出肯定性评价。受纳入文献质量、数量的限制,该研究所得结论尚需谨慎对待,补中益气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有效性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去证实,且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气陷型脱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认识 |
现代医学认识 |
1.滑动疝学说 |
2.肠套叠学说 |
3.提肌功能障碍综合征学说 |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气陷型脱肛现状 |
1.单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
2.补中益气汤的联合治疗 |
总 结 |
(3)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李东垣研究概况 |
1.1 李东垣生平 |
1.2 李东垣着作研究 |
1.3 理论探讨 |
1.4 临床方面 |
1.5 方药方面 |
1.6 养生调护方面 |
2 李东垣脾胃理论初探 |
3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治法 |
4 李东垣的补气升阳方药 |
总结 |
前言 |
第一章 李东垣补气升阳法理论探讨 |
1 补气升阳法的来源 |
1.1 《内经》是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理论来源 |
1.2 《伤寒杂病论》为东垣补气升阳法提供了实践思路 |
1.3 《脉经》和《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虚损性病机进行了系统阐释 |
1.4 张元素是李东垣补气升阳思想的直接来源 |
小结 |
2 补气升阳法的后世发展情况 |
2.1 明确提出补气升阳法 |
小结 |
2.2 将补气升阳法运用于临床治病中 |
小结 |
3 补气升阳法的内涵 |
3.1 运用风药升阳,恢复脾胃升降 |
3.2 运用甘温补气,培补脾胃元气 |
3.3 微泻脾胃阴火,疏通清阳通道 |
小结 |
4 补气升阳的作用 |
4.1 补脾胃之气 |
4.2 补全身之气 |
4.3 补气升阳和血 |
4.4 补气升阳益阴 |
4.5 兼治脾胃实证 |
小结 |
5 补气升阳经典方剂举隅 |
5.1 补气升提类 |
5.2 补气升阳益阴和血类 |
5.3 补气升阳祛邪类 |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补气升阳治法用药规律分析 |
1 资料收集 |
1.1 补气升阳方剂的界定 |
1.2 补气升阳方剂的来源 |
1.3 补气升阳方剂的选取 |
2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1 资料整理 |
2.2 数据准备 |
2.3 数据分析 |
3 基于中医传承平台(V2.5)的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分析结果 |
3.1 药物频次分布 |
3.2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4.1 高频药物分布 |
4.2 药物性味、归经 |
4.3 药对与药组 |
4.4 讨论 |
第三章 导师应用补气升阳法临床经验探讨 |
1 适应范围 |
2 辨证方法 |
3 临证应用 |
3.1 询病史主症,辨外感内伤 |
3.2 察舌苔脉象,知气血运行 |
3.3 观气机升降,守病机治法 |
3.4 用东垣方药,承补气升阳 |
4 病案举例 |
4.1 以风药升阳,治头面诸疾 |
4.2 用补中化浊,复脾升胃降 |
4.3 注因势利导,疏清阳通道 |
4.4 重气机升降,疗全身虚损 |
5 导师运用补气升阳法临证心得总结 |
5.1 重用参芪,立足补气 |
5.2 配以风药,长于升阳 |
5.3 攻守兼施,扶正祛邪 |
讨论 |
1 李东垣对气虚的辨证要点 |
1.1 百病源于脾胃衰 |
1.2 脾胃衰则伤气 |
1.3 气虚则寒 |
1.4 气虚则热 |
1.5 气虚则泻 |
1.6 气虚则滞 |
2 “补、益”不同论 |
2.1 《说文解字》对补、益解释含义不同 |
2.2 补、益二字在中医上适应范围大小不同 |
2.3 李东垣对“补”“益”的命名用意不同 |
2.4 “补气升阳”“益气升阳”提出的时间不同 |
3 补气升阳法治疗现代疾病具有显着优势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东垣补气升阳法相关方剂汇总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探析及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 |
1 种子篇十证十方 |
2 傅山对不孕症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 |
3 傅山对不孕症治法认识的特点 |
4 种子十方组方用药特点 |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种子篇》现代临床应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
1. 脾虚证的现代内涵 |
2. 脾虚肌无力模型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中益气汤”防治肌肉疾病的研究概况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肌肉减少症的分子机制 |
1.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失衡 |
2. 激素水平 |
3. 炎性因子 |
4. 神经-肌肉功能衰退 |
5.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损伤 |
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脾虚肌无力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
2. 脾虚肌无力证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 |
3. 脾主肌肉及脾虚肌无力的现代病生理学内涵 |
4. 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功效的现代作用机制 |
5. 补中益气汤(方)-脾虚肌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加味补中益气汤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IFF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中/终止标准 |
1.7 病例入选情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治疗 |
2.3 常规治疗 |
2.3.1 术前一般治疗 |
2.3.2 手术方式 |
2.3.3 术后处理 |
2.3.4 术后康复训练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指标 |
3.2 疗效性指标 |
3.2.1 隐性失血量的计算 |
3.2.2 VAS评分 |
3.2.3 中医症候评分 |
3.2.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 |
3.3 安全性指标 |
4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的统计分析 |
1.1 一般指标资料 |
1.1.1 性别比较 |
1.1.2 年龄比较 |
1.1.3 身高、体重、BMI指数、患肢 |
1.1.4 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 |
2 疗效评估 |
2.1 HCT比较 |
2.2 HGB比较 |
2.3 隐性失血量的比较 |
2.4 两组总失血量、总显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 |
2.5 两组输血情况比较 |
2.6 VAS评分比较 |
2.7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8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安全性指标 |
3.1 D-二聚体、下肢血管彩超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疾病的概述 |
2.IFF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与中医气血的关系 |
3.加味补中益气汤的研究 |
3.0 加味补中益气汤的来源 |
3.1 加味补中益气汤方义解析 |
3.2 加味补中益气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4.统计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实验室疗效指标分析 |
4.3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4.3.1 失血量、输血率的分析 |
4.3.2 VAS评分的分析 |
4.3.3 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 |
4.4 安全性指标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妇产科疾病的演化过程 |
2 目前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研究进展 |
2.1 补中益气汤治疗月经疾病 |
2.2 补中益气汤治疗女性带下病 |
2.3 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妇产后疾病 |
3 结束语 |
(8)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咳嗽变异性哮喘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 功能性便秘 |
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5 突发性耳聋 |
6 小结 |
(9)补中益气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研究 |
1.1 免疫调节作用 |
1.2 抗肿瘤作用 |
1.3 抗炎作用 |
1.4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
1.5 对心功能的影响 |
1.6 对肌张力的影响 |
2 临床应用 |
2.1 呼吸系统疾病 |
2.1.1 非小细胞肺癌 |
2.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1.3 反复呼吸道感染 |
2.1.4 咳嗽变异性哮喘 |
2.1.5 Ⅰ型呼吸衰竭 |
2.2 消化系统疾病 |
2.2.1 胃痛 |
2.2.2 便秘 |
2.2.3 慢性萎缩性胃炎 |
2.2.4 腹泻 |
2.2.5 反流性食管炎 |
2.2.6 胃癌 |
2.3 泌尿系统疾病 |
2.3.1 慢性肾炎 |
2.3.2 肾病综合征 |
2.4 妇科疾病 |
2.4.1 多囊卵巢综合征 |
2.4.2 盆底功能障碍 |
2.5 其他 |
2.5.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2.5.2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获得性肌无力 |
3 结语 |
(10)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急性加重次数(率) |
2.4.2 中医症状积分 |
2.4.3 mMRC分级 |
2.4.4 CAT评分 |
2.4.5 6MWD |
2.4.6 FEV1或FEV1占预计值% |
2.4.7 FEV1/FVC(%) |
2.4.8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补中益气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有效性 |
3.2 补中益气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安全性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4 总结 |
四、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年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气陷型脱肛的研究进展[J]. 李雪玉,柯敏辉. 中医文献杂志, 2021
- [2]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进展[J]. 孟媛. 江西中医药, 2021(11)
- [3]东垣补气升阳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徐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探析及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赵芳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钱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加味补中益气汤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研究[D]. 徐林.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研究进展[J]. 董融. 内蒙古中医药, 2021(04)
- [8]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J]. 王方,蔡林.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1(01)
- [9]补中益气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李冀,尹柏坤,邓夏烨,左军,付强,王秀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10]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范艺龄,苗青,廖星,樊长征,樊茂蓉,曹庆,王宁,马秋晓,郝娅妮.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