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实物资产的核算(论文文献综述)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2021)在《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中提出东府办[2021]13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3月10日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维护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
沈杨[2](2019)在《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并对政府会计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政府资产负债表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政府资产的信息披露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我国迄今已发布涵盖固定资产在内的六项资产类政府会计准则,但仍有相当部分由政府实际控制、管理的资产并未纳入资产类政府会计准则予以规范,未得到有效报告,尤其是文物文化资产。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文物资源丰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截至2016年10月31日,仅可移动文物一项已统计查明有108.1万套。如此规模庞大、地位重要的资产却仍游离于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和政府财务报告之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基于此,本文从完善我国政府资产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加强政府资产管理的现实背景,立足我国当前改革实践,针对性地评估我国现有文物文化资产会计核算与报告体制,分析借鉴国外相关经验,试图为我国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的构建提供相应建议。本文建议延续政府资产的一般确认条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文物文化资产在政府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确认,并在表外附注中披露资产相关信息。加强文物文化资产会计核算、完善文物文化资产信息的披露既有助于政府会计主体明晰自身受托责任履行,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社会了解文物文化资产管理保护情况及公众监督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对于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田伟[3](2017)在《H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受赠资产是高校经费的一部分,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是否优化、利用是否高效关系到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高校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捐赠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受赠资产越来越多,高校受赠资产的管理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怎样科学合理的对高校受赠资产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受赠资产的价值,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校受赠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高校并未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而是按照国有资产的管理规范进行管理。从高校受赠资产的属性、分类以及其自身特征来看,现有的管理方式存在弊端,也缺乏科学性。因而,为对高校受赠资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提高受赠资产的使用效率,开展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受赠资产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受赠资产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H高校受赠资产的管理为案例进行研究,对其管理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其设计出更为合理的管理框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刘盼[4](2016)在《林地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探讨:林地资产是森林资源资产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生产经营者不断地通过获取林地资产扩大经营规模,对于经营主体来说有必要对其进行会计核算,然而经营主体对日常发生的与林地资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没有给予正确的会计核算。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依据产权理论、森林资源资产化理论和地租理论分析,从森林资源资产和林地资产相关定义着手,分析林地资产的特殊性及其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由此将林地资产初始确认为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资源性资产,其是一项单独资产,在对其进行再次确认列报时需设置“林地资产”科目并列示在报表中“固定资产”相关项目之后,“无形资产”各个项目之前,并且本文分析探讨了对林地资产会计核算中涉及到的会计科目设置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林地资产会计确认后,接着需要对林地资产的经济交易进行量化处理,即林地资产计量问题。基于林地资产的特殊性,分析得出林地资产计量采用货币计量和实物量计量并行。同时本文探讨了林地资产会计计量涉及到的三要素,其中重点分析了计量属性选择问题,考虑将林地资产初步正确地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以及林地资产市场的活跃度,林地资产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本文以林业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了更好地做到林地资产会计核算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本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和相关政策性意见。
国常宁[5](2015)在《基于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科学合理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体系则能够有效促进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并为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因此对其的价值评估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价值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价值分类、评估技术选择及具体区域测算等方面,但对其定价的理论基础较少涉猎,对其定价方法也缺乏系统化研究,更未能建立相应的全面客观的价值评估体系。为此,本文综合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复杂系统的综合集成法为主要原则,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理论及其构成、定价方法比较与模型设定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系统化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理论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价值评估体系。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价值评估除了要以相应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之外,还要依托全社会保护意识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及时转变及统计口径的适时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概念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介绍了其内涵、特性及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重点探讨了不同视角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分类标准,剖析了我国现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扭曲现象的现状,阐述了定价过程中的种种分歧及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完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构成、构建健全市场价格体系的具体思路。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就重新开展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分析,应用价值与价格理论探讨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在经济学上的真正含义,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分析了以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具体原理,深入剖析了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并就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本文认为为保障经济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统一完善的资源市场定价机制,并通过价格手段来引导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分类及相关定价缘由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现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要价值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其理论视角和分析层次的差异,使得任何理论都无法单独构筑出统一有效且各方认可的价值评估体系。同时,总结了现有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要模型,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进行了系统疏理,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通过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特点及其基础价值理论和定价模型的综合分析,本文着重探讨了将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应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中的可行性,全面阐释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的丰富内涵及其组成部分,并分别从资源再生产、代际均衡及生态环境损失等角度提出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的具体构成,从而构建出完善可行的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根据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的构成分析,并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计量方法有机结合,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模型,通过引入平均增量成本的概念对边际成本作出广义上的定义,并用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系统建设期巨大的投资费用平均分摊到每年所增加的蓄积量上的方式求得边际生产成本;从代际公平的角度出发,用结合了供求关系调整的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推导出边际使用者成本的计算模型;又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和社会价值损失的视角重新归纳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通过Logistic模型和因子分析确定造成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非参数模型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支付意愿。最后,本文以闽江流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测算结果为1766.36元/m3(蓄积)。其中,边际生产成本为48.98元/m3(蓄积),边际使用者成本为954.39元/m3(蓄积),边际外部成本为762.99元/m3(蓄积),这既表明了现阶段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功能完善、作用巨大,又验证了将边际机会成本方法应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由此可见,本文开展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既包括了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内涵及其价值的全面介绍,又涵盖了对价值与价格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及市场失灵理论等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理论基础的深入思考,同时还在此基础上结合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体系,并结合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具体情况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不但精确高效,而且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现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理论与方法,并最终促进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开发。
财政部[6](2012)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文中指出财会[2012]22号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铁道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我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印发给你们,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汪红玲,葛静[7](2012)在《我国资本公积会计变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部资本公积会计的变迁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会计制度变迁历史的缩影。资本公积会计的变迁说明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要求,特定国家宏微观经济制度的要求,会计制度内在需求,利益集团展开的博弈以及政府的强制力推动。因此,研究资本公积会计的变迁,对于揭开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具有重要意义。
石道金[8](2008)在《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和相关会计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林业企业资产中最重要的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财务会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会计目标出发,对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核算和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目前林业企业尤其是林业上市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从重要性原则出发,选择林业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核算问题进行突破,导致《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包含林业企业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不能充分披露林业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从完善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角度,有必要规范林业企业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具体核算标准,作为我国会计标准的第三个层次。(2)在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应改变林业会计把林地资产价值包含在林木资产中进行核算的传统做法,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应各自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并分别进行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以弥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林地资产会计信息缺失、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不实,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未来现金流量误判的经济后果。(3)林地资产确认应按“有效控制法”(或称金融合成分析法),即以控制权的转移与否作为确认的标准,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土地国家所有,但并不能否定会计学对林地资产的确认;按企业获得林地方式,可把林地资产确认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进行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林地资产计量应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实物度量”的形式,以矫正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林地资产信息披露应采用“历史成本+林地面积”的报告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外,按林地资产类别在增设的会计报表附表和在附注中予以披露。研究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应增加林地资产核算规范的内容。(4)森林生物资产按确认标准应分为林木类、植物类和动物类生物资产,并按消耗性、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其会计核算对象也应按此分类确定,并按林种和生产作业单元设计成本计算单;企业会计准则中营林生产费用资本化标准应进行修正;森林生物资产应采用“历史成本+实物度量”的计量模式;其会计信息披露应采用“历史成本+蓄积量”的报告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外,按其类别在增设的会计报表附表和在附注中以披露,可以增强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成本。
江文清[9](2004)在《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文中指出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形式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并由其归口管理,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各高校拥有占用使用权。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部分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的趋势,结果是相当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将进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并在经营管理中实现保值增值。但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不全是经营性的,相当大部分国有资产只能是非经营性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途径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 虽然,有关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文章时有见诸报刊,但其数量之少和研究领域之窄是有目共睹的,且多为工作经验交流之文章,时至今日没有多少知名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系统性的成果发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高等教育的进入,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和体制,理顺国家、高校、校企、教职工四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经营管理的范围,实现保值和增值,以保证高校既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结合社会需要,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面对新形势的要求,需加强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的观点、改革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问题,采用以实证性社会调查为收集资料的基本手段,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使研究的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论文首先对作为整个论文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等。其次,论文研究了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体制的现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国有资产产权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的管理。再其次,分别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着重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和模式设计以及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接着,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重点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模式、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评价和考核等问题,并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紧接着,分析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其中包括“非转经”的主要方式、“非转经”存在的问题、“非转经”的治理。接下来,在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研究之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土地问题和后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在高校土地的管理和经营一章中,主要对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特性、高校土地使用现状、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土地的管理和运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一章中,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着重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最后,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之所在,论文特别用了大量的篇幅针对前面各章节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和研究的对策思路等,为达到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保值增值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制的创新,提出了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分类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规范和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重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和高校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本论文与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同类型研究成果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1.首次对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研?
林炳发[10](2001)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与8项会计准则”系列讲座(四)——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续二)》文中认为
二、谈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实物资产的核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实物资产的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1)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
第三章配置管理 |
第四章使用管理 |
第五章处置管理 |
第六章资产收入管理 |
第七章产权基础管理 |
第八章资产报告和绩效评价 |
第九章监督管理 |
第十章附则 |
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资产购建和自用 |
第三章出租、出借管理 |
第四章对外投资管理 |
第五章对外担保管理 |
第六章监督管理 |
第七章附则 |
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处置范围和基本程序 |
第三章无偿转让 |
第四章有偿转让 |
第五章置换 |
第六章对外捐赠 |
第七章报废 |
第八章报损 |
第九章收入管理 |
第十章监督管理 |
第十一章附则 |
(2)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物文化资产及其信息需求分析 |
2.1 文物文化资产的界定 |
2.2 文物文化资产的特征 |
2.3 文物文化资产的会计核算与报告难点 |
2.4 文物文化资产的会计信息需求 |
第三章 文物文化资产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现状及问题 |
3.1 文物文化资产的管理体制 |
3.2 文物文化资产会计核算模式与报告现状 |
3.3 文物文化资产会计核算与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规范文物文化资产会计核算与报告的设想 |
第四章 国外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及其借鉴 |
4.1 比较对象概述 |
4.2 国外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
4.3 国外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的启示与借鉴 |
第五章 我国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构建建议 |
5.1 我国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2 总则 |
5.3 初始确认和分类 |
5.4 初始计量 |
5.5 后续计量 |
5.6 披露 |
5.7 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构建及运用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
5.8 文物文化资产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与研究的相关问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方法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2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2章 高校受赠资产及其基础理论 |
2.1 高校资产辨析 |
2.1.1 高校资产与高校财产 |
2.1.2 高校资产的分类 |
2.1.3 高校资产的管理内容 |
2.2 高校受赠资产及其管理 |
2.2.1 高校受赠资产涵义 |
2.2.2 高校受赠资产分类 |
2.2.3 高校受赠资产特征属性 |
2.2.4 高校受赠资产管理规范 |
2.2.5 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的动因 |
2.3 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产权理论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2.4 高校受赠资产管理框架构建 |
2.4.1 受赠资产管理目标 |
2.4.2 受赠资产管理原则 |
2.4.3 受赠资产管理框架设计 |
第3章 H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现状与缺失分析 |
3.1 H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现状 |
3.1.1 H高校概况 |
3.1.2 资产管理概况 |
3.1.3 受赠资产管理概况 |
3.2 H高校受赠资产管理实施情况 |
3.2.1 制度建设 |
3.2.2 组织实施 |
3.2.3 效果评价 |
3.3 H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缺失分析 |
3.3.1 制度模糊,内控不完善 |
3.3.2 管理主体不明晰,监管失位 |
3.3.3 受赠资产登记不完整,实物资产脱离管理 |
3.3.4 财务核算存在弊端 |
3.3.5 受赠资产的处置随意 |
3.3.6 缺乏对受赠资产的清查与使用考核 |
3.4 原因分析 |
3.4.1 高校受赠资产总体偏少,未引起重视 |
3.4.2 受赠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
3.4.3 内控与监督缺失 |
第4章 完善H高院受赠资产管理策略思考 |
4.1 健全制度,建立受赠资产管理机制 |
4.2 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健全管理体系 |
4.2.1 实行归口管理,明确受赠资产管理部门职责 |
4.2.2 财务部门核算职责 |
4.2.3 具体使用部门的责任 |
4.2.4 审计、纪检部门的监督职责 |
4.3 实行受赠资产分类登记 |
4.3.1 合理划分受赠资产,健全登记制度 |
4.3.2 实物资产登记 |
4.3.3 货币资金登记 |
4.4 规范受赠资产核算 |
4.4.1 固定资产 |
4.4.2 存货 |
4.4.3 货币资金 |
4.5 规范受赠资产处置 |
4.5.1 评估 |
4.5.2 审批 |
4.6 实施绩效考评,履行受托责任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林地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价 |
1.2.1 境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森林资源 |
2.1.2 森林资源资产 |
2.1.3 林地资源 |
2.1.4 林地资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理论 |
2.2.3 地租理论 |
3 林地资产的特殊性及其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
3.1 林地资产的特殊性 |
3.1.1 林地资产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资源性资产 |
3.1.2 林地资产价值与其上附着物的价值具有密不可分性 |
3.1.3 林地资产经营的长周期性 |
3.1.4 林地资产具有正外部性 |
3.1.5 林地资产的双重计量性 |
3.1.6 林地资产的流转性 |
3.2 林地资产的特殊性对其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
3.2.1 资产属性的不明确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
3.2.2 林地资产长周期性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
3.2.3 林地资产获得正外部效补偿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
3.2.4 林地资产的双重计量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
3.2.5 林地资产流转市场的不完善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
4 当前林地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林地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林地资产被简单地确认为无形资产 |
4.1.2 林地资产正外部效益的会计确认不一致且不准确 |
4.1.3 林地资产实物计量单位的运用和披露不充分 |
4.1.4 林地资产经营期间相关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不明晰、不充分 |
4.1.5 林地资产确认和计量时所采用的计价标准不规范 |
4.2 原因分析 |
4.2.1 对林地资产的特性认识不明确 |
4.2.2 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建设滞后 |
4.2.3 监管力度不够 |
4.2.4 林地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 |
5 林地资产的会计确认 |
5.1 林地资产的初始会计确认 |
5.1.1 林地资产初始确认的涵义与条件 |
5.1.2 林地资产初始确认的主要内容 |
5.1.3 林地资产初始确认应设置的专用会计科目 |
5.2 林地资产的再次确认 |
5.2.1 林地资产再次确认的涵义 |
5.2.2 林地资产再次确认的主要内容 |
6 林地资产的会计计量 |
6.1 林地资产的会计计量单位 |
6.2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 |
6.2.1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比较分析 |
6.2.2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
6.3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模式 |
6.4 林地资产的评估计量(计价)方法 |
6.5 林地资产增减变动的会计计量分析 |
6.5.1 自行开发或改造的林地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 |
6.5.2 外购和投资者投入的林地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
6.5.3 接受捐赠的林地资产的计量分析 |
6.5.4 出售的和对外投资的林地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
6.5.5 林地资产的其他事项的会计计量分析 |
7 案例分析 |
7.1 A公司林地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现状 |
7.1.1 A林业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
7.1.2 A公司关于“林地资产”在报表中的列示情况 |
7.1.3 关于林地资产相关费用和生态正外部性的处理 |
7.2 关于A公司林地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评价分析 |
7.2.1 公司未将“林地资产”在相关的会计报表中予以单独列示 |
7.2.2 林地资产相关费用和价值转移摊销确认的评价 |
7.3 对A公司林地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建议 |
7.3.1 应将“林地资产”在相关的报表中予以单独列示 |
7.3.2 关于“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相关科目设置的建议 |
7.3.3 关于A公司与林地资产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处理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林地资产是一种具有双重性、特殊的资源性资产 |
8.1.2 林地资产应单独在资产负债表等相关的报表中予以列示 |
8.1.3 林地资产的计量属性应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 |
8.1.4 应专门设置林地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所需的会计科目 |
8.2 提升林地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水平的政策建议 |
8.2.1 应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林地资产会计核算办法或实施细则 |
8.2.2 加强林地资产核算监管力度 |
8.2.3 完善林地资产评估体系并推动与会计核算相互促进 |
8.2.4 加大林地资产流转市场的建设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视角的选取情况 |
1.2.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分类的研究情况 |
1.2.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方法的研究情况 |
1.2.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机制的研究情况 |
1.2.5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要研究实例 |
1.2.6 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其价值 |
2.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及相关概念 |
2.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特性及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
2.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特点与分类 |
2.3.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特点 |
2.3.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分类 |
2.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现状分析 |
2.4.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格扭曲的现状分析 |
2.4.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分歧及其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理论基础 |
3.1 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
3.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主流经济学观点 |
3.2.1 价值与价格理论 |
3.2.2 公共产品理论 |
3.2.3 外部效应理论 |
3.2.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中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 |
3.2.5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的边际理论分析 |
3.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3.3.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功能 |
3.3.2 经济发展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影响 |
3.3.3 经济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方法比较分析 |
4.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的价值理论评析 |
4.1.1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
4.1.2 基于效用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
4.1.3 基于均衡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
4.1.4 基于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 |
4.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中的现有主要计量模型 |
4.2.1 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定价模型 |
4.2.2 发展阶段系数法定价模型 |
4.2.3 多目标规划法定价模型 |
4.2.4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4.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改进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工作的方法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理论及其构成分析 |
5.1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及其应用 |
5.1.1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
5.1.2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在自然资源定价中的应用 |
5.1.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方法的提出 |
5.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可行性分析 |
5.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构成分析 |
5.3.1 边际生产成本(MPC)构成分析 |
5.3.2 边际使用者成本(MUC)构成分析 |
5.3.3 边际外部成本(MEC)构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定价模型 |
6.1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目标 |
6.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原则 |
6.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测度方法及定价模型 |
6.3.1 边际生产成本(MPC) |
6.3.2 边际使用者成本(MUC) |
6.3.3 边际外部成本(MEC) |
6.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步骤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 |
7.1 闽江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
7.1.1 地理位置 |
7.1.2 地形地貌 |
7.1.3 气候水文 |
7.1.4 土壤植被 |
7.2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服务功能分析 |
7.2.1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概况 |
7.2.2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特征 |
7.2.3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
7.3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生产成本测算 |
7.4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使用者成本测算 |
7.5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边际外部成本测算 |
7.5.1 涵养水源损失 |
7.5.2 土壤流失损失 |
7.5.3 养分流失损失 |
7.5.4 固碳损失 |
7.5.5 吐氧损失 |
7.5.6 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损失 |
7.5.7 社会价值损失测算 |
7.6 讨论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尚待研究的问题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调查问卷 |
(6)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总说明 |
第二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
第三部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
一、资产类 |
1001库存现金 |
1002银行存款 |
1101短期投资 |
1201财政应返还额度 |
1211应收票据 |
1212应收账款 |
1213预付账款 |
1215其他应收款 |
1301 存货 |
1401长期投资 |
1501固定资产 |
1502累计折旧 |
1511在建工程 |
1601无形资产 |
1602累计摊销 |
1701待处置资产损溢 |
二、负债类 |
2001短期借款 |
2101应缴税费 |
2102应缴国库款 |
2103应缴财政专户款 |
2201应付职工薪酬 |
2301应付票据 |
2302应付账款 |
2303预收账款 |
2305其他应付款 |
2401长期借款 |
2402长期应付款 |
三、净资产类 |
3001事业基金 |
3101非流动资产基金 |
3201专用基金 |
3301财政补助结转 |
3302财政补助结余 |
3401非财政补助结转 |
3402事业结余 |
3403经营结余 |
3404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
四、收入类 |
4001财政补助收入 |
4101事业收入 |
4201上级补助收入 |
4301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
4401经营收入 |
4501其他收入 |
五、支出类 |
5001事业支出 |
5101上缴上级支出 |
5201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
5301经营支出 |
5401其他支出 |
第四部分会计报表格式 |
第五部分财务报表编制说明 |
一、资产负债表编制说明 |
1.资产类项目 |
2.负债类项目 |
二、收入支出表编制说明 |
1.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
2.本期事业结转结余 |
3.本期经营结余 |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编制说明 |
四、附注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披露下列内容: |
(7)我国资本公积会计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公积会计的产生 |
二、资本公积会计的发展 |
(一) 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 |
1. 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科目的核算 |
2. 接受捐赠资产的核算 |
3. 投资准备的核算 |
4. 住房周转金转入 |
5. 拨款转入 |
6. 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
7. 关联交易差价 |
8. 债务重组收益 |
(二) 资本公积的用途 |
三、从资本公积会计看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一) 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 |
(二) 满足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
(三) 会计制度的内在需求 |
(四) 政府的推动 |
(8)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对林业会计改革的影响 |
1.1.2 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 |
1.1.3 林业企业会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整体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整体框架 |
1.5.2 主要内容 |
1.6 创新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代理理论 |
2.2 相关会计理论 |
2.2.1 会计目标理论 |
2.2.2 会计确认理论 |
2.2.3 会计计量理论 |
2.2.4 会计信息披露理论 |
3 森林资源资产与会计目标 |
3.1 资源与资产本质的认识 |
3.1.1 资源内涵及其特点 |
3.1.2 资产内涵及其特点 |
3.1.3 资源与资产的联系与区别 |
3.2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资产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
3.2.1 森林资源 |
3.2.2 森林资源资产 |
3.2.3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
3.3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目标 |
3.3.1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目标的基本认识 |
3.3.2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目标 |
4 林地和森林生物资产的确认 |
4.1 林地资产的确认 |
4.1.1 林地的概念和特征 |
4.1.2 林地的资产特征 |
4.1.3 林地资产的确认 |
4.2 森林生物资产的确认 |
4.2.1 生物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
4.2.2 生物资产的确认 |
4.2.3 森林生物资产的特点及分类 |
4.2.4 森林生物资产的确认 |
5 林地资产和森林生物资产会计计量 |
5.1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 |
5.1.1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要素 |
5.1.2 林地资产会计计量模式 |
5.1.3 林地资产会计具体计量 |
5.2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计量 |
5.2.1 生物资产会计计量评述 |
5.2.2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计量 |
6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 |
6.1 林地资产核算背景 |
6.1.1 土地资产核算背景 |
6.1.2 林地资产核算背景 |
6.2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特点及对象 |
6.2.1 林地市场与林地交易 |
6.2.2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对象 |
6.3 作为固定资产的林地资产核算 |
6.3.1 林地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 |
6.3.2 林地资产减少的账务处理 |
6.3.3 林地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
6.3.4 林地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
6.4 作为无形资产的林地使用权核算 |
6.4.1 林地使用权核算会计科目设置 |
6.4.2 林地使用权增加的账务处理 |
6.4.3 林地使用权减少的账务处理 |
7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1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 |
7.1.1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1.2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1.3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1.4 其他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 |
7.2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2.1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科目设置 |
7.2.2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主要账务处理 |
7.3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3.1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科目设置 |
7.3.2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账务处理 |
7.4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4.1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科目设置 |
7.4.2 林木类公益性生物资产账务处理 |
7.5 其他森林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
7.5.1 森林植物类生物资产的核算 |
7.5.2 森林动物类生物资产的核算 |
8 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的列报与披露 |
8.1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8.1.1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基本特征 |
8.1.2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 |
8.2 林地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8.2.1 林业上市公司林地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现状及问题 |
8.2.2 林业上市公司林地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
8.2.3 林地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8.3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8.3.1 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披露的现状 |
8.3.2 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
8.3.3 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列报与披露 |
9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1 研究结论 |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9)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主题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论文研究结构安排及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2 高校国有资产基本理论研究 |
2.1 产权理论 |
2.1.1 产权的概念 |
2.1.2 产权的功能 |
2.1.3 产权的基本结构和高校资产产权构成 |
2.2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2.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 |
2.3.1 资产的内涵 |
2.3.2 国有资产的内涵 |
2.3.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
2.4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4.1 资产的特征 |
2.4.2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5 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 |
2.5.1 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
2.5.2 按运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
2.5.3 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资源性资产和开发性资产 |
2.5.4 按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
2.6 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2.6.1 高校国有资产形成途径的一般分析 |
2.6.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3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及权属管理 |
3.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 |
3.1.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 |
3.1.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现状 |
3.1.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 |
3.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 |
3.2.2 高校国有资产现行管理模式分析 |
3.2.3 高校职能的转变要求高校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
3.2.4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构成的变化要求管理体制的变化 |
3.3 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 |
3.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权属管理 |
3.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3.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3.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权的管理 |
3.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与权属管理 |
3.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3.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 |
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途径 |
4.2.1 经营性无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4.2.2 经营性有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 |
4.3.1 国外高校产业发展及资产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
4.3.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思路 |
4.3.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模式设计 |
4.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 |
4.4.1 重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考核 |
4.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 |
4.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4.4.4 建立规范化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
4.4.5 充分发挥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作用 |
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
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
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
5.3.1 发达国家公共财产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5.3.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和模式 |
5.3.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 |
5.4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探讨 |
5.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和考核 |
5.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 |
5.5.2 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绩效审计考核 |
6 高校国有资产的“非转经”管理 |
6.1 高校“非转经”的主要方式 |
6.2 高校“非转经”存在的问题 |
6.3 “非转经”的管理 |
6.3.1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申报审批制度 |
6.3.2 建立健全高校“非转经”的监督管理责任 |
7 高校土地的管理与经营 |
7.1 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属性 |
7.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
7.1.2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
7.1.3 高校土地使用权属性 |
7.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分析 |
7.2.1 我国高校校园的基本状况 |
7.2.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 |
7.3 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的问题 |
7.3.1 高校土地使用权存在不入帐的弊端 |
7.3.2 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计量 |
7.3.3 高校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 |
7.4 高校土地管理与经营 |
7.4.1 高校土地的管理 |
7.4.2 高校土地的经营 |
7.4.3 高校土地经营管理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
7.4.4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空间布局抉择 |
8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 |
8.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8.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
8.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性分析 |
8.1.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
8.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8.2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8.2.1 境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经验借鉴 |
8.2.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
8.2.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评价 |
8.2.4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8.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8.3.1 高校后勤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
8.3.2 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8.3.3 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模式 |
8.3.4 授权经营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最佳选择 |
9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制度安排 |
9.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
9.1.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
9.1.2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
9.1.3 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组织架构 |
9.2 明晰产权,强化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 |
9.2.1 高校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 |
9.2.2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9.2.3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 |
9.2.4 高校国有资产的资产评估 |
9.2.5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 |
9.3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制度 |
9.3.1 分类管理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客观必然性 |
9.3.2 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划分 |
9.3.3 正确处理高校国有资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9.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 |
9.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 |
9.4.2 规范经营性资产运营的制度安排 |
9.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 |
9.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的管理制度 |
9.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制度 |
9.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及收益管理制度 |
9.6 重视高校“非转经”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 |
9.6.1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管理制度 |
9.6.2 重视高校土地管理和运营中的制度安排 |
9.7 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 |
9.7.1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
9.7.2 高校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 |
9.7.3 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
9.7.4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
9.8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
9.8.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
9.8.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估分析 |
9.8.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四、谈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实物资产的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J].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文物文化资产会计准则构建研究[D]. 沈杨. 厦门大学, 2019(08)
- [3]H高校受赠资产管理研究[D]. 田伟. 河北大学, 2017(01)
- [4]林地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D]. 刘盼.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5]基于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闽江流域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国常宁.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 [6]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J]. 财政部. 会计师, 2012(24)
- [7]我国资本公积会计变迁的研究[J]. 汪红玲,葛静. 会计之友, 2012(07)
- [8]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D]. 石道金.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 江文清. 四川大学, 2004(03)
- [10]“企业会计制度(2001)与8项会计准则”系列讲座(四)——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续二)[J]. 林炳发. 广东审计,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