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层气产业开发渐成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卢慧颖[1](2021)在《煤层气抽采利用,如何交上高分答卷?》文中研究说明煤层气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指储存在煤层中的烃类气体,俗称“瓦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属于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联合宣言,强调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此?
侯涛[2](2020)在《晋城马必区块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择了沁水盆地晋城马必区块的煤层气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了已开展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果,对区块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从地质、工程等方面分析各因素与产能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本区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同时,分析了区块地质条件对开发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对开发的地质适应性进行评价。最后,绘制了区块产能图版,提出区块高产机理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总体构造简单,稳定发育山西组3#煤层及太原组15#煤层,含量性较好,渗透率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等方面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含气量、煤层厚度与累产产气量具有较显着的相关性,当资源丰度差时,埋深对产能相关性也显着增强。工程因素中压裂液量、砂量,与单井累计产量具有较显着的相关性,但对产量的影响随着排采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研究区产能主控因素的权重,由强到弱依次为压裂砂量、压裂液量、含气量、煤层厚度与埋深。(2)在确定地质条件对开发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基础上,优选了区块开发方式,并对开发的地质适应性进行评价。区块煤储层渗透性差,吸附性强,使得压裂影响范围小,煤层气难解吸。采用以丛式井组的井型,结合分层压裂、合层排采,有利于形成面积降压,提高单井及井组产量。通过对3#与15#煤层顶底板围岩性质、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分层压裂合层排采在研究区属于可行开发方案。施工多口丛式井组,开发排采取得较好效果,在压裂施工过程采用变排量的施工技术。(3)明确埋深处于640~750m,含气量处于15~18m3/t,煤厚介于5.4~6.3m,砂比处于7.6~8.5%,单位煤厚压裂液量处于70~90m3/m时,丛式井组越易达到较高的产量。对排采技术、储层改造、产能差异地质控制、生产工艺等提出具体优化措施,在见套压前,以不超过12m/d的排采强度稳定排采,当见到套压后可适当快速提气(但应不超过10m/d),尽量获取较高峰值产量,是有效的丛式井排采方法。采用活性水压裂加砂压裂,推荐压裂液量200m3/m,压裂砂量15m3/m,“低前置比、快速返排”压裂工艺,细、中、粗砂三级加砂模式提升压裂效果。通过将井组的井网间距调整,增大压裂规模,形成井间有效的干扰,对煤层气的产量提高较为有效。该论文有图63幅,表12个,参考文献123篇。
桑子俞[3](2020)在《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沿黄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升级产业结构、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本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和“黄土高原风景道”,2017年山西省旅发大会提出山西要打造黄河旅游板块,可见黄河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加之山西黄河旅游资源的优势,及旅游产业广泛关联性、生态性和永续性等特性,使得黄河旅游成为了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但有关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转型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还是一项空白,甚至有关黄河旅游资源升级利用、旅游扶贫、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的优秀研究也是凤毛麟角。本文以山西黄河旅游板块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相关案例和立足研究区区位条件及产业状况等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统计分析、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最近邻指数等方法,从黄河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了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现状,并探究构建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带动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山西黄河旅游资源地域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种类丰富,共有3个大类――黄河水体、黄河主题和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的协同旅游资源,21个亚类,总计189种;山西黄河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广泛但又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2个集聚中心――临县、万荣和3个集聚片区――偏关-河曲、临县-柳林、运城沿黄四市(河津、万荣、永济和芮城);(2)山西黄河旅游产品开发存在旅游资源利用和景区开发不充分、点强线弱、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较差、体制机制不畅、合作困难和产业融合难度大等突出问题;(3)山西黄河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有晋陕豫冀四省以及京津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等;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是黄河旅游淡季,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来访游客数量较多;黄河旅游消费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的旅游经验较多,在旅游活动中注重深入接触黄河文化,同时游客群体在收入上存在较大分化;游客多是通过“自助”方式多方查询获得的完整的黄河旅游信息。(4)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助力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包括:黄河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提炼;旅游公共服务体建设;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黄河旅游品牌建设;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1)山西黄河旅游形象可以凝练为“中国根·黄河魂”,忻州黄河旅游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长城—黄河—古堡”,吕梁-临汾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瀑布曲峡、黄土风情”,运城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古中国,黄河情”,依托黄河旅游资源及产品还可架构优化出9条黄河旅游线路;2)黄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和公共救助五方面内容;3)黄河旅游适宜加强与文化产业、休闲康养产业、商务与会展业、低空航空业、工业和煤炭产业、特色农业、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以及手工业的融合;4)黄河旅游品牌建设应以“中国根·黄河魂”为品牌形象,借助新媒体进行直达消费者的宣传,应根据旅游者特点选择营销渠道和注意旅游产品价格灵活化,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加快核心景区提质升级;5)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首先要补齐重点旅游服务项目短板,其次是构建全域联动的旅游目的地,以及梳理核心城镇间的等级和协作关系,最后是重视人才和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孙杰,王佟,赵欣,林中月,王遂正,江涛,何亮[4](2018)在《我国煤层气地质特征与研究方向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煤层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新时代对煤层气地质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基于对我国煤层气资源及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我国煤层气资源具有"多个煤阶、多个深度、多期生气、多源叠加、多期改造"的地质特征。受"三低一多"储层特征和储层非均质性影响,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比重低。当前煤层气地质研究中在控气条件评价与储层动态描述,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关闭矿井煤层气利用,煤炭与煤层气资源协同勘查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认为应建立适应我国复杂多变特殊地质条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煤层气地质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完善煤与煤层气(煤系气)协同勘查地质保障体系、构建关闭矿井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地质评价与保障体系作为新时代煤层气地质三大研究方向。
陈璐,徐博[5](2018)在《煤层气如何成气候?》文中指出在面临诸多资源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政策。虽然我国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受制于矿权、技术、财政、人才、投融资等因素,国家制定的煤层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均未完成:2010年,地面井产量为15亿立方米,目标实现率仅为30%;2015年,煤层气地面开发产量目标160亿立方米,实际产量仅44亿立方米,目标实现率仅为27.5%。《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要求,2020年地面
杨姣慧[6](2014)在《煤层气开发利用难在哪儿?》文中指出在30多年的持续开发中,煤层气(又称瓦斯)产业一直未成气候。目前,我国煤层气产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009年至2012年,我国地面煤层气产量年均增加5亿多立方米,2013年却降至3.54亿立方米。煤层气钻井数从2011年的3145口和2012年的3976口,下降至2013年的2000口。 在
冯志安[7](2014)在《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热议的名词之一,美欧等发达国家特别关注,我国政府也于201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具体确定了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植。山西省政府紧抓历史机遇,果断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在国家列举的七大产业基础之上,又加进了煤层气和现代煤化工产业,从而形成了“7+2”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我省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而对其发展路径的研究则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特征、选择、发展需具备的条件及对策等方面,而对其发展路径的研究比较少,针对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内生式发展路径。美国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二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外推式发展路径。韩国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市场和政府协同推进的发展路径。我国江苏光伏产业的发展很好的诠释了政府和市场协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特点。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经济体制、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发展状况。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煤基清洁能源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建立了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但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仍然欠缺,政府职能转换还不到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这种局面的存在决定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政府和市场协同推进型。为了更好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防止政府过多干预,避免政府主导推进弊端的出现,需要对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效应的领域进行甄别,例如,政府可以在引导、激励、服务、规范等方面起作用,市场则利用自身机制,例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王海平,徐培根[8](2013)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煤层气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促进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现实意义,并在论述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制约瓶颈,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田水豹[9](2013)在《浅议陕西煤层气产业开发优势与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逐条分析展示陕西煤层气的资源储量、赋存条件、以往勘探开发成果与经验积累等优势,描绘产业开发蓝图,为大规模勘探开发呐喊造势,为集约高效利用疏理思路。
卜小平[10](2011)在《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文中认为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减少煤矿安全事故,改善大气环境,增加能源供给。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要借鉴国外煤层气开发主要国家的经验,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步伐。影响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核心要素、支柱要素、投入要素、环境因素等四大类共16个因素,所有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蛛网,反映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在蛛网中:市场需求是核心;5个支柱要素与市场需求结成蛛网骨架,呈放射状,将其他因素分两个层次结在一起;5个投入要素紧密围绕在核心周围,通过蛛网骨架,织结成蛛网的核心圈层;5类环境因素借助5个支柱在核心圈层外形成蛛网的外围圈层,作为中国煤层气产业的生态环境。这就是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蛛网分析模型。基于蛛网模型,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得出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面临诸多困难;关键和成套适用技术不能满足需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勘探开发投入不足,投资环境有待改善;行业主体力量薄弱,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充分;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机制不合理;法规政策不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开发利用成本高,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煤层气与煤炭开发有待进一步协调。针对以上制约因素,提出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为:针对中国煤层气地质特点,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以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为驱动,扩大产业总量;以培育企业素质为基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以专业化集群化为重点,提升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煤层气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利益驱动机制作用发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完善长输管线运营机制;建立健全法规标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产业政策扶持;以安全环保治理为推手,建立中国CSRDM补偿机制,促进外部性内部化;加强管理与沟通,建立煤层气与煤炭开发协调机制等。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前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煤层气市场供需预测。利用专家预测法、Hubbert模型、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弹性系数法等多种方法预测并综合分析表明,专家预测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市场供需趋势比较符合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实际。模型预测表明,中国地面煤层气产量将于2015年达到100×108m3,2030年达到500×108m3。(2)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预测。研究认为:目前处于煤层气产业成长初期;2015年进入稳定成长期,并将持续到2030年;煤层气产业成熟期将从2030年持续到常规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被终结。
二、煤层气产业开发渐成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层气产业开发渐成气候(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气抽采利用,如何交上高分答卷?(论文提纲范文)
产业进步明显 |
但发展仍低于预期 |
多重因素掣肘 |
亟待提高技术适用性 |
变隐患为优势 |
提高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 |
废弃矿井资源利用 |
安全环保“一石二鸟” |
(2)晋城马必区块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方案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地层特征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4 区域水文特征 |
2.5 岩浆岩 |
3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 |
3.1 地层与煤层 |
3.2 构造应力特征 |
3.3 煤层物性特征 |
3.4 煤层含气性 |
3.5 小结 |
4 区块地质与产能分析 |
4.1 影响产能的地质因素分析 |
4.2 影响产能的工程因素分析 |
4.3 产能主控因素的分析评价 |
4.4 小结 |
5 煤层气开发地质适应性研究 |
5.1 区块煤层气开发方式 |
5.2 煤岩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特征 |
5.3 煤层气井压裂-产气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6 区块煤层气高产机理分析 |
6.1 区块煤层气井产能图版 |
6.2 煤层气排采控制技术的评估 |
6.3 储层改造方式优选 |
6.4 煤层气井产能差异的地质控制分析 |
6.5 研究区煤层气生产的工艺优化 |
6.6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黄河旅游研究 |
1.2.2 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
1.2.3 旅游升级开发与推动经济转型研究 |
1.2.4 综述 |
1.3 相关案例 |
1.3.1 案例分析 |
1.3.2 对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的启示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研究区概况及转型需求 |
3.1 地理区位条件 |
3.1.1 研究区范围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1.4 经济与交通区位条件 |
3.2 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与转型需求 |
3.2.1 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
3.2.2 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 |
3.2.3 地区产业转型需求 |
4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现状 |
4.1 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 |
4.1.1 研究区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 |
4.1.2 黄河旅游资源 |
4.1.3 黄河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
4.2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4.2.2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黄河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
4.3.1 黄河旅游重点市场分析 |
4.3.2 旅游需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节律性特点 |
4.3.3 黄河旅游消费者特征 |
5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助力地区经济转型 |
5.1 黄河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提炼 |
5.1.1 山西黄河旅游功能分区及黄河旅游形象提炼 |
5.1.2 山西黄河旅游线路架构优化 |
5.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5.3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
5.3.1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地区效应 |
5.3.2 融合产业和融合路径选择 |
5.4 黄河旅游品牌建设 |
5.4.1 树立“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形象 |
5.4.2 品牌营销 |
5.4.3 核心景区提质升级 |
5.5 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 |
5.5.1 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地区效应 |
5.5.2 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路径 |
5.6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模式凝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煤层气地质特征与研究方向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1.1 煤层气资源总量 |
1.2 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 |
2 我国煤层气资源地质特征 |
2.1 煤层气资源丰富 |
2.2 煤层气赋存条件复杂气藏类型多样 |
2.3 可采资源量比重低 |
3 我国煤层气地质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1 煤层气储层与控气条件的研究与认识不足 |
3.2 深部煤层气资源的地质研究需要加强 |
3.3 关闭 (产能退出) 矿井煤层气资源利用重视不足 |
3.4 煤炭与煤层气资源缺乏协同勘查与地质评价 |
4 我国煤层气地质研究今后主要研究方向 |
4.1 建立中国特色的煤层气地质综合评价技术体系 |
4.2 完善煤与煤层气 (煤系气) 协同勘查地质保障体系 |
4.3 构建关闭矿井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地质评价与保障体系 |
5 结论 |
(5)煤层气如何成气候?(论文提纲范文)
产业政策问题知多少 |
产业政策调整方向 |
(7)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路径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分类 |
2.1.1 以市场为主体的内生式发展路径 |
2.1.2 以政府为主导的外推式发展路径 |
2.1.3 政府和市场协同推进的发展路径 |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形成条件 |
2.2.1 经济体制 |
2.2.2 产业基础 |
2.2.3 市场环境 |
2.3 三种发展路径的比较 |
第3章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具体选择 |
3.1 山西省经济体制分析 |
3.1.1 市场的弱势表现 |
3.1.2 政府干预过多的表现 |
3.2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
3.2.1 产业基础 |
3.2.2 市场环境 |
3.3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确定 |
第4章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保障措施 |
4.1 政府层面上的保障措施 |
4.1.1 政府的引导作用 |
4.1.2 政府的激励作用 |
4.1.3 政府的服务作用 |
4.1.4 政府的规范作用 |
4.2 市场层面上的保障措施 |
4.2.1 供求机制 |
4.2.2 竞争机制 |
4.2.3 价格机制 |
4.2.4 风险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8)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促进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
1.1 改善我国能源供应结构 |
1.2 降低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率 |
1.3 减缓地球变暖趋势 |
1.4 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
2 我国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机遇 |
2.1 我国煤层气具有可靠的资源基础 |
2.2 优质能源的市场需求旺盛 |
2.3 地面钻采和井下抽采煤层气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
2.4 节能减排的压力将推动煤层气开发利用 |
2.5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政策环境趋好 |
3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瓶颈 |
3.1 替代能源挑战 |
3.2 基础设施不完善 |
3.3 理论和技术创新不够 |
3.4 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体制欠缺 |
4 促进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建议 |
4.1 统筹管理规划 |
4.2 加大煤层气开发科研投入力度 |
4.3 开展先导性试验投入 |
4.4 健全煤层气相关法律法规 |
4.5 实施煤层气鼓励政策 |
(10)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研究的状况 |
1.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流程框架 |
1.2.3 本研究的定位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完成工作量 |
1.3.3 研究成果与创新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产业定义及产业发展阶段 |
2.1.1 产业的定义 |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 产业与市场的关系 |
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3.1 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意义及在经济学中的定位 |
2.3.2 产业竞争力研究概况 |
2.3.3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2.3.4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3.5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范式 |
2.3.6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7 资源竞争力研究 |
2.4 产业集聚理论 |
2.4.1 产业集聚的概念 |
2.4.2 产业集聚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
2.4.3 产业集聚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
第三章 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3.1 相关概念 |
3.1.1 煤层气 |
3.1.2 煤层气产业 |
3.2 国外煤层气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
3.2.1 国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概述 |
3.2.2 国外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划分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 中国煤层气资源情况 |
3.4 中国发展煤层气产业的重要意义 |
3.4.1 煤矿安全意义 |
3.4.2 环境保护意义 |
3.4.3 资源意义 |
3.4.4 经济意义 |
3.4.5 其他社会意义 |
3.5 中国煤层气开发与产业发展历程 |
3.5.1 广义上的煤层气开发历程 |
3.5.2 狭义上的煤层气开发历程 |
3.6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 |
3.6.1 勘探开发现状 |
3.6.2 基础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 |
3.6.3 我国煤层气市场产品结构 |
3.6.4 典型企业 |
3.6.5 基础设施建设 |
3.6.6 产业政策 |
第四章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模型研究 |
4.1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模型研究的边界条件 |
4.2 影响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
4.2.1 核心要素——市场需求 |
4.2.2 投入要素 |
4.2.3 支柱要素 |
4.2.4 环境因素 |
4.3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模型 |
第五章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
5.1 制约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分析 |
5.2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 |
第六章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
6.1 中国煤层气市场供需预测研究 |
6.1.1 中国煤层气市场供需预测模型研究流程设计 |
6.1.2 中国煤层气市场供给预测模型研究 |
6.1.3 煤层气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
6.1.4 煤层气市场供需趋势预测 |
6.2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阶段预测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7.1 结论 |
7.2 拓展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煤层气产业开发渐成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气抽采利用,如何交上高分答卷?[N]. 卢慧颖. 中国煤炭报, 2021
- [2]晋城马必区块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研究[D]. 侯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D]. 桑子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我国煤层气地质特征与研究方向思考[J]. 孙杰,王佟,赵欣,林中月,王遂正,江涛,何亮. 中国煤炭地质, 2018(06)
- [5]煤层气如何成气候?[J]. 陈璐,徐博. 中国石油石化, 2018(03)
- [6]煤层气开发利用难在哪儿?[N]. 杨姣慧. 中国煤炭报, 2014
- [7]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冯志安.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5)
- [8]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探讨[J]. 王海平,徐培根. 中国矿业, 2013(S1)
- [9]浅议陕西煤层气产业开发优势与途径[J]. 田水豹. 陕西煤炭, 2013(02)
- [10]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D]. 卜小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