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水泡棘球绦虫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水泡棘球绦虫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一、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作用的病理形态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帝文[1](2016)在《肝泡状棘球蚴病综合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Wistar大鼠复制肝泡球蚴动物模型。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口服组、静脉注射组、肝动脉组、门静脉组。分别观察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后泡球蚴组织湿重、病理学变化、HIF-1α、VEGF-A、VEGF-C、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的变化。射频消融治疗分为两组,模型对照组及射频实验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后泡球蚴组织湿重、病理学变化、血清HIF-1α、血清及组织VEGF、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的变化。抗血管生成治疗分为两组,模型对照组和肝动脉灌注贝伐单抗实验组,观察给予抗血管药物治疗后病理学变化、VEGF、微淋巴管密度、Fox P3+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血管介入治疗对大鼠白细胞及ALT/AST的五个分组的不同时间点的资料进行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的白细胞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一过性升高,肝功能一过性损伤。泡球蚴组织湿重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改变门静脉组、肝动脉组与口服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变性、坏死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两组肝脏的局部的阿苯达唑亚砜药物浓度最高,相对于血浆和泡球蚴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组VEGF-a/VEGF-c、HIF-1α、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的白细胞及肝功能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一过性升高,肝功能一过性损伤。泡球蚴湿重较前明显下降趋势(P<0.05),减重率为32.16%。病理学变化以坏死为主。血清VEGF值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诱导因子有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泡球蚴边缘带微血管计数、及微淋巴管计数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实验中,药物灌注组及生理盐水灌注组,两组在试验后的转氨酶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有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病理学观察无明显改变。抗血管生成治疗后,VEGF变化呈下降再上升曲线,术后第7天VEGF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4天血清VEGF降至最低(P<0.05),术后第28天血清VEGF升高至对照组水平(P>0.05)。泡球蚴组织边缘带VEGF-a的检测结果与血清VEGF在体内的变化趋势一致。Fox P3+Treg细胞呈下降趋势,而微淋巴管密度无明显变化。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虽然对肝功能造成一过性损伤,通过检测阿苯达唑亚砜浓度、HIF1-α、VEGF、微血管密度计数、微淋巴管密度,以及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证明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有其独特优势,具有更为优异的肝脏靶向性和泡球蚴囊的阿苯达唑亚砜浓度,治疗效果优于与口服、静脉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射频消融治疗,着重在于大鼠泡球蚴射频消融的方法的探索与建立。射频消融的热能损伤通过病理学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对比分析等,认为能够直接杀灭泡状棘球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抗血管生成治疗贝伐单抗肝动脉灌注后,可有效抑制局部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并使泡球蚴组织边缘区域微血管、微淋巴管的正常化,以及抑制Fox P3+Treg表达,逆转免疫耐受,从而调动机体免疫杀伤作用。

毛睿[2](2016)在《放射治疗棘球蚴病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流调表明我国有38万包虫病患者,现有手术资源很难完成所有治疗,30余年的药物治疗效果亦不尽人意,需另辟治疗途径。本研究旨在探明X线杀伤包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为新技术的开发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1)建立E.g体外成囊培养系统,为放射治疗棘球蚴的体外实验研究提供实验材料。2)明确X线照射体外培养的原头节和包囊的杀伤作用。3)探讨放射治疗对大鼠继发泡球蚴(E.m)的疗效和安全性。4)探讨放射治疗对自然感染羊细粒棘球蚴(E.g)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从屠宰场自然感染E.g的绵羊肝脏采集新鲜原头蚴(PSC),经1%的胃蛋白酶消化后检测虫体活性并计数,于37℃、5%C02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点(第1天、第7天、第15天、第60天)进行形态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计算包囊的成囊率。2)将原头蚴分装于7组(每组3瓶),每瓶约2000个原头蚴,对7组原头蚴分别进行0Gy、20Gy、40Gy、60Gy、80Gy、100Gy、120Gy剂量照射,机架角180度,射野大小10×10cm,SSD=100cm,剂量率300cGy/min,将包囊分装于4组(每组3瓶),每瓶约200个包囊,1组为对照组,对其他3组包囊分别进行30Gy/3f、45Gy/3f、60Gy/3f剂量照射,照射后电镜及光镜下观察包囊的病理变化判断疗效,观察半数致死量和时间,qRT-PCR检测受X线照射前后关键基因表达的差异。3)建立雌性S-D大鼠继发性泡球蚴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低、中、高剂量放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治疗组给予6-MeV线照射,总剂量分别为30Gy、45Gy和60Gy,照射3次,每次间隔2天,放疗结束1个月后检测各组大鼠泡球蚴囊湿重、抑囊率,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4)从新疆牧区用B超筛选53只自然感染肝细粒棘球蚴病的羊,经CT验证后将感染羊随机抽取20只分配到四个实验组中,高剂量组(60Gy)5只、中剂量组(45Gy)5只、低剂量组(30Gy)5只、对照组(0Gy)5只。每只羊麻醉好后采用高分子低温水解塑料热压成型体位固定技术固定,GE大孔径螺旋CT扫描,放疗医师勾画预照射包囊部位的靶区,物理师做照射计划,核准位置后实施图像引导下的精确放疗。照射组共照射3次,隔两日一次,一周内完成照射,达到预照射总量。放疗后三月复查CT,对比放疗前后目标病灶的变化。处死各组绵羊,取出放疗区肝内细粒棘球蚴囊,用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qRT-PCR检测受X线照射前后关键基因表达的差异,比较宿主和包囊的免疫反应。结果:1)E.g原头蚴在体外培养15d时微囊逐渐形成,60d时包囊外围形成透明角质层结构,超微结构显示E.g囊泡外部有较厚的无细胞薄片层,并可见生发囊及囊内PSC产生。2)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14天后原头节的成囊率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6MV-X线照射原头蚴后14天后,对照组成囊发育中,照射组发生了钩突崩解,正常结构消失。6MV-X线照射已成囊的包囊7天后,对照组包囊囊壁结构完整,致密,照射组囊壁萎缩塌陷,正常结构紊乱消失,内质网扩张,部分为异常浓缩的染色团块。照射后7天,EgTPX、EgHSP70、EgEPC1、Csapase-3、Gadd45的随着照射剂量的升高表达增强。3)低、中、高剂量放射治疗组泡球蚴囊湿重分别为(1.82±0.74)g、(1.04±0.38)g和(0.76±0.33)g,抑囊率分别为50%、72%和82%,对照组泡球蚴囊湿重为(3.65±0.79)g,4组大鼠泡球蚴的平均湿重有显着性差异(P<0.05),光镜结果显示对照组泡球蚴结构基本正常,角质层、生发层清晰,育囊内有多少不等的原头节,治疗组泡球蚴呈不同程度的改变和破坏,结构失常,角质层、生发层普遍变性肿胀或分离脱落,原头节少见,囊壁病理改变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电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泡球蚴囊壁角质层和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60Gy放射治疗组损害最重。4)CT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中有4只羊的受照射包囊囊壁钙化,HE染色结果显示受照射包囊的角质层及生发层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普遍变性肿胀或变薄,部分分离、断裂、脱落,生发层细胞核溶解或消失,很少见育囊及原头蚴。提取受照射包囊的RNA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EgTPX表达随着剂量的升高表达降低,P<0.05(P=0.04);EgEPC1表达低剂量组明显高于中高剂量组,P<0.05(P=0.03);EgHSP70表达随着剂量的升高表达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0.22);说明随着放疗照射剂量的增加,包囊的活性被抑制。辐射相关的凋亡基因caspase-3和Gadd45基因的表达随着剂量的升高表达降低。放疗前后感染羊的一般生活状况、体重、血常规、肝功、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建立了稳定的E.g体外成囊培养平台,为后续放射线抗棘球蚴的体外实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2)X线对体外培养的原头节和包囊确有杀伤作用,3)放射线有破坏大鼠泡球蚴囊壁结构和抑制原头节增殖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4)放射治疗后患羊的一般生活状况、血常规和肝功未受到影响,证明放射治疗羊肝包虫病是安全的。从CT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不同角度证实放射治疗对肝包虫病有一定疗效。60Gy/20Gy/3f是对肝包虫病有效且安全的剂量分割方式。

乔雷[3](2015)在《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泡球蚴小鼠疗效及免疫学机制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与阿苯达唑脂质体比较,观察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ABZ-CS-MPs)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的疗效及ABZ-CS-MPs治疗后AE小鼠机体免疫应答状态对病程的影响。方法:将继发感染泡状棘球蚴病的雄性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分别给予ABZ-CS-MPs和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剂量均为75 mg/(kg·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周灌胃3次,连续灌胃6周、9周、14周后(期间死亡16只)分批处死各组小鼠,取肝脏作大体形态观察;取泡球蚴组织,称囊湿重,计算抑囊率;取泡球蚴组织制片,作病理组织学观察;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IL-2、IL-10含量。结果:ABZ-CS-MPs组灌胃6、9、14周后的抑囊率分别为87.83%、90.21%、82.01%。病理组织观察ABZ-CS-MPs对泡球蚴组织的损伤较L-ABZ组严重。血清IL2:模型对照组[接种12周、15周、20周后分别为(18.529±1.496)、(19.040±1.439)、(13.439±1.231)pg/ml],空白对照组[12周、15、20周后分别为(30.057±3.425)、(31.507±3.124)、(20.813±3.85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模型对照组[接种12周、15周、20周后分别为(14.841±3.761)、(16.728±1.739)、(33.197±21.046)pg/ml],空白对照组[12周、15周、20周后分别为(8.006±4.531)、(7.606±2.863)、(16.416±6.91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IL-2:阿苯达唑脂质体组[灌胃6周、9周后分别为(22.153±3.112)、(23.373±4.549)pg/ml],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组[灌胃6周、9周后分别为(25.871±4.318)、(27.154±3.205)pg/ml]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苯达唑脂质体组[灌胃14周后为(15.058±1.095)pg/ml],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组[灌胃14周后为(15.041±1.851)pg/ml],模型对照组[接种20周后为(13.439±1.231)pg/ml],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IL-10:阿苯达唑脂质体组[灌胃6周、9周后为(11.324±2.676)、(13.342±2.633)pg/ml],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组[灌胃6周、9周后为(8.057±0.801)、(10.519±3.233)pg/ml],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苯达唑脂质体组[灌胃14周后为(18.916±12.371)pg/ml],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组[灌胃14周后为(17.437±12.472)pg/ml]与模型对照组[接种20周后为(33.197±21.046)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ABZ-CS-MPs组灌胃6周、9周后IL-2与L-AB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14周后IL-2与L-ABZ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灌胃6周、9周后与L-AB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14周后IL-10与L-ABZ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与阿苯达唑脂质体对小鼠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对治疗早、中期泡球蚴小鼠ABZ-CS-MPs效果优于L-ABZ,并可提高泡球蚴小鼠Th1免疫水平,抑制小鼠Th2免疫水平;对小鼠感染泡球蚴后期两种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异。

梁闻,王新春,吴向未,张示杰,孙红,马欣,彭心宇[4](2014)在《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小鼠细粒棘球蚴药效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ABZ-CS-MPs)治疗感染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小鼠的效果。方法 220只雄性昆明小鼠,除20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各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约5000个,于感染12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感染对照组(n=20)、ABZ-CS-MPs组、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组和阿苯达唑片剂组,后3组按不同治疗剂量37.5、75.0和150.0mg/(kg·次)再分为3小组(每组20只小鼠),每鼠灌胃相应剂量药物,每周3次,每次间隔1d。感染对照组不作治疗。各组受治鼠于连续治疗12周后处死,称取各鼠细粒棘球蚴的囊湿重,计算各组的囊重抑制率。取各组小鼠肝脏进行大体形态观察。HE染色观察细粒棘球蚴组织病理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液和肝组织中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ABZSX)的浓度。结果 ABZ-CS-MPs组小鼠棘球蚴囊混浊、实变或钙化程度均较其他治疗组明显。各药物治疗组小鼠棘球蚴囊湿重均显着低于感染对照组[(3.19±2.94)g](P<0.05),ABZCS-MPs组囊湿重[低剂量至高剂量组分别为(0.28±0.28)、(0.24±0.22)和(0.20±0.19)g]显着低于阿苯达唑片剂组[(0.77±0.74)、(0.55±0.42)和(0.76±0.35)g](P<0.05)。ABZ-CS-MPs组小鼠棘球蚴囊重抑制率均为同剂量药物组中最高,低剂量组到高剂量组分别为91.1%、92.6%和93.7%。HE染色结果显示,75.0 mg/(kg·次)ABZ-CS-MPs组细粒棘球蚴组织Ⅰ和Ⅱ级病理变化的小鼠数量最多(15/18)。不同剂量ABZ-CS-MPs组和L-ABZ组细粒棘球蚴组织Ⅰ和Ⅱ级病理变化的小鼠数量均高于同剂量阿苯达唑片剂组(P<0.05)。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显示,75.0和150.0 mg/(kg·次)ABZCS-MPs组小鼠血液中的ABZSX浓度[(0.83±0.39)和(0.80±0.50)μg/mL]显着高于同剂量L-ABZ组[(0.34±0.03)和(0.43±0.15)μg/mL]和阿苯达唑片剂组[(0.31±0.02)和(0.40±0.10)μg/mL](P<0.05);ABZ-CS-MPs组小鼠肝脏中的ABZSX浓度[低剂量组至高剂量组分别为(0.33±0.06)、(0.45±0.31)和(0.50±0.30)μg/g]显着高于阿苯达唑片剂治疗组[(0.04±0.02)、(0.07±0.04)和(0.04±0.03)μg/g](P<0.05),37.5mg/(kg·次)ABZ-CS-MPs组ABZSX浓度高于同剂量L-ABZ组[(0.14±0.19)μg/g](P<0.05)。结论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可明显抑制小鼠细粒棘球蚴囊湿重,并提高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在小鼠血液和肝脏中的浓度。

夏海洋[5](2014)在《MMP-2 siRNA对小鼠肝泡状棘球蚴生长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MMP-2在泡球蚴在宿主肝内侵袭性生长、转移的作用。方法:14w龄健康雌性昆明小鼠245只,将小鼠随机分为以下7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模型对照组;D组:空载体腺病毒组;E组:阴性序列腺病毒组;F组:MMP-2干扰腺病毒预处理组;G组:MMP-2干扰腺病毒组。A、B、C三组小鼠不实行干预,D、E、G、F四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空载体腺病毒、阴性干扰腺病毒、MMP-2干扰腺病毒、PBS。建立100天后对各组小鼠行安乐死大体观察每组肝泡球蚴生长情况,计算各组肝脏E. m感染率、囊湿重及减蚴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远处肝细胞、近穿刺部位或近E. m肝细胞和肝E. m组织周围炎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 AI),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MMP-2、TIMP-2的表达。采用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肝E. m组织中、近穿刺部位或近E. m肝组织和远处肝组织Caspase-3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泡球蚴囊壁周围Ⅳ型胶原表达含量。结果:C、D、E、F、G组小鼠肝脏泡状棘球蚴感染率依次为72.4%、70.0%、71.4%、72.0%、70.8%,此5组小鼠肝脏E. m感染率无差异(P>0.05)。囊湿重:C、D、E、F组的肝脏E. m组织的质量在组间比较中均无差异(P>0.05),G组与C、D、E、F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减蚴率:G组与D、E、F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TUNEL法检测各组远处肝细胞的AI均无差异(P>0.05);所有接种肝E. m组中近E. m肝细胞比远处肝细胞的凋亡指数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G组近E. m肝细胞AI高于B组,低于C、D、E、F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E、F组中E.m组织周围炎细胞AI无差异(P>0.05),G组分别与上述各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小鼠血清MMP-2含量:C、D、E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 C、D、E三组分别与A、B、F、G四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F组与C、D、E、G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G与C、D、E、F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小鼠血清TIMP-2含量:A、B、C、D、E、F、G七组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C、D、E组较A、B组增高。小鼠血清MMP-2/TIMP-2比值:G与A、B、C、D、E、F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各组小鼠远处肝组织中Caspase-3含量均无差异(P>0.05),C、D、E、F、G组近E.m处肝组织caspase-3含量与B组近穿刺部位肝组织Caspase-3含量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C、D、E组近E. m肝组织Caspase-3含量与自身远处肝组织的Caspase-3含量相比明显增高(P<0.05),F、G组近E. m肝组织的Caspase-3含量较自身远处肝组织Caspase-3含增高,但无差异(P>0.05),C、D、E组近E. m肝组织Caspase-3含量相比较无差异(P>0.05),F、G组近E. m肝组织Caspase-3含量分别与C、D、E组相比较明显减低(P<0.05), G组E. m内Caspase-3含量分别与C、D、E、F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小鼠泡球蚴囊壁中Ⅳ型胶原表达含量:G组与C组、D组、E组、F组相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MMP-2在小鼠肝泡状棘球蚴病中呈高表达,泡球蚴在宿主体内生长过程中可以促进宿主周围组织分泌MMP-2,利用MMP-2siRNA抑制小鼠体内MMP-2的表达,抑制了肝泡状棘球蚴的浸润性生长,因此,MMP-2在泡状棘球蚴宿主肝内浸润性生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抑制宿主体内MMP-2的表达,抑制了肝泡球蚴周围基质的降解,阻碍了肝泡球蚴的浸润性生长。2.降低MMP-2/TIMP-2的比值,能抑制肝泡状棘球蚴的浸润性生长。3.抑制宿主体内MMP-2的表达,抑制了泡球蚴周围肝细胞及炎细胞的凋亡,可能在抑制肝泡状棘球蚴浸润性生长起重要作用。4. MMP-2可能是靶向治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新靶点。

梁闻[6](2014)在《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小鼠棘球蚴药效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与阿苯达唑脂质体、阿苯达唑片比较,评价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ABZ-CS-MPs)经口服后治疗细粒棘球蚴(E.g)病的疗效。方法:雄性昆明小鼠220只,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口服ABZ-CS-MPs组、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组和口服阿苯达唑片剂组,每组20只。治疗组又按口服ABZ37.5mg/(kg·次)、75.0mg/(kg·次)、150.0mg/(kg·次)分成三个剂量组。所有小鼠饲养12周后开始灌胃给药,三次/周(每隔一天),连续治疗12周后解剖。评价药物疗效包括:E.g大体形态观察,囊湿重、囊肿抑制率,E.g病理组织改变,小鼠血液、肝脏中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ABZSX)浓度。结果: ABZ-CS-MPs组棘球蚴囊混浊、实变或钙化程度较其他治疗组明显。各治疗组棘球蚴囊湿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 ABZ-CS-MPs组囊肿抑制率较其他给药组高。棘球蚴生发层和角质层的破坏程度与血液和肝脏浓度变化较一致。ABZ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ABZSX)的药物浓度:口服ABZ-CS-MPs37.5mg/kg血浆中为(0.28570.0132)μg/ml,肝脏中为(0.32960.0571) μg/g;75mg/kg组血浆中为(0.82760.3914) μg/mL,肝脏中为(0.44850.3088) μg/g;150mg/kg组血浆中为(0.80120.5021) μg/mL,肝脏中为(0.49590.3013) μg/g。较口服阿苯达唑片后10h37.5mg/kg血浆中为(0.27680.0164)μg/mL,肝脏中为(0.04160.0188) μg/g;75mg/kg组血浆中为(0.30560.0172) μg/mL,肝脏中为(0.07130.0442) μg/g;150mg/kg组血浆中为(0.40000.0963) μg/mL,肝脏中为(0.04440.0326) μg/g中药物浓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较口服L-ABZ37.5mg/kg血浆中为(0.30890.0289) μg/mL,75mg/kg组血浆中为(0.33950.0315) μg/mL,150mg/kg组血浆中为(0.42740.1489) μg/mL,有明显的提高(p<0.05)。口服L-ABZ37.5mg/kg肝脏中为(0.13700.1940) μg/g,75mg/kg为(0.78150.4327) μg/g,150mg/kg中为(0.62980.3409) μg/g,与ABZ-CS-MP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可明显提高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在血液及肝脏中的浓度,有望成为治疗包虫病的一种新的剂型。

朱帝文,张海潇,任伟新,熊进,徐晓辉,温浩[7](2014)在《感染泡球蚴大鼠经门静脉灌注化疗栓塞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经门静脉途径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和碘化油混悬液后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过程,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将20只感染泡球蚴的Wistar大鼠分为治疗组(19只)和感染对照组(1只),治疗组大鼠经门静脉穿刺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和超液态碘化油混悬液0.2 ml,分别于治疗后4、7和10 d处死大鼠6、5和5只,取各组大鼠泡球蚴组织,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感染对照组大鼠泡球蚴组织结构正常,治疗组大鼠经治疗后4 d,泡球蚴组织结构基本正常。7 d以变性改变为主,10 d以坏死改变为主。7和10 d均可见脂质体和碘油颗粒大量在泡球蚴组织内沉积,并引起肝泡球蚴组织结构破坏,囊泡塌陷,生发层、角质层结构退变。结论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肝泡球蚴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方法。

朱帝文,穆民,任伟新,胡汉华,汤朝安,温浩[8](2013)在《经门静脉药物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电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并探讨经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与碘化油混悬液后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的电镜下形态学变化过程。方法以1只正常饲养大鼠为空白对照组,1只感染泡球蚴病大鼠为实验对照组,19只复制成功模型大鼠为实验组分为三组。将19只模型大鼠开腹直视下穿刺门静脉,灌注阿苯达唑脂质体(0.1 ml)和碘化油(0.1 ml)混悬液共0.2 ml,分别在4、7、10 d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行电镜观察。结果灌注化疗栓塞后,4 d内泡球蚴周边组织结构以炎性改变为主,泡球蚴组织基本正常。7 d时可见泡球蚴组织结构发生变性改变,10 d可见肝泡球蚴组织结构破坏,囊泡塌陷,生发层、角质层结构退变等坏死表现。结论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方法,疗效迅速、确切。

王晓青[9](2012)在《阿苯达唑固分体微球及壳聚糖纳米粒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ABZ-PEG6000-SD,ASD)为前体药物,制备阿苯达唑固体分散体微球;同时以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为模型药物,泊洛沙姆Po188为助溶剂,制备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ABZ-CS-NPs)。针对ABZ-CS-NPs,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原料药和代谢物的药物浓度,荧光标记壳聚糖在裸鼠体内荧光成像验证纳米粒的肝靶向性,初步药效学考察纳米粒的肝靶向治疗效果,旨在研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以期达到较强的肝靶向性,为其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熔融法制备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将其作为中间剂型,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阿苯达唑-PEG6000固体分散体壳聚糖微球(ASD-CS-MS),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电镜、红外、粉末X射线衍射技术对微球进行质量表征;动态透析法探究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2)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离子交联-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考察乳化剂泊洛沙姆188的含量、TPP用量、搅拌速度、药载比、温度,冰醋酸用量对纳米粒粒径及分布、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均匀设计优化纳米粒的处方工艺;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表面形态;动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纳米粒平均粒径与粒度分布;HPLC测定所制备纳米粒制剂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2%乳糖为冻干保护剂,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其冻干粉末制剂,考察冻干后对纳米胶体的粒径分布、电镜下外观和包载率的影响。(3) cy7荧光素标记CS,以cy7-CS为载体制备纳米粒,将空白荧光壳聚糖组和荧光壳聚糖纳米粒组给药后,在特定时间点观察药物及载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初步评估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4)以实验室自制阿苯达唑混悬液为参比制剂,两组SD大鼠分别给予ABZ-CS-Nps和ABZ混悬液,采用液-液萃取法处理生物样品,甲苯咪唑(mebendazole, MBZ)为内标,RP-HPLC法测定ABZ和ABZSX血药浓度,以药动学参数(AUC, AUQ, Cmax, Tmax)为评价指标,采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5)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和开腹注射接种泡球蚴组织,建立动物模型,将80只有肝脏病变的肝泡状棘球蚴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每组20只,分四组不同给药途径给药,观察各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10±8)μm,且大小在100-300μm内的微球占总数60%以上;红外、X-ray衍射均证明药物吸收峰均消失或转移,药物包载其中;微球流动性较好,粉体学性质考察结果符合要求;微球在0.1mol·L-1HCl、醋酸盐(pH3.5)和PBS (pH7.4)中的释放均遵循Higuchi方程。(2)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157.82.82)nm,载药量(13.380.44)%,包封率(79.570.96)%;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纳米粒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纳米粒胶体释放行为体现出显着的缓释特性和pH敏感性: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pH越低越有利于纳米粒的释放。冻干后的纳米粒呈多孔白色絮状物,吸湿性强,可复溶为具有淡蓝色乳光的纳米粒溶液,平均粒径可达200nm左右。(3)裸鼠荧光实验表明,同等剂量下,空白组荧光素除少量在肝部代谢外全身弥散,而含药纳米粒组荧光显影主要集中分布在肝脏上,显示出纳米粒较好的肝靶向性。(4)经3P97软件拟合,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亚枫血药浓度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均符合口服吸收二室模型,与参比试剂相比,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46.05%和222.15%,CL(s)(P0.05)降低,AUC、tmax、T1/2增大,且MRT明显延长(P<0.05)。(5)与模型组相比,三种给药途径均对棘球蚴病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经门静脉注射阿苯达唑纳米球后,病理变化较口服及静脉注射给药明显,抗包虫病治疗作用较好。结论:本法制备微球工艺稳定,中间剂型显着提高了原料药的溶出速率,所制微球与原料药相比,释放程度显着提高,同时具有显着的缓释效果。ABZ-CS-NPs粒径均匀,形态良好,在体外具有缓释特性和pH敏感性,显着提高了原料药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了ABZ和ABZSX的作用时间,显示出良好的肝靶向性。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型肝靶向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樊玉祥[10](2012)在《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创建经由大鼠股动脉入路肝动脉插管、明确肝泡状棘球蚴血供来源与病灶大小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与口服、静脉途径给药的疗效。方法:17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体重280±18g),采用超声引导下肝内注射肝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方法制备大鼠泡状棘球蚴病的动物模型。接种后分笼饲养6个月,行B型超声波筛查。筛查出阴性大鼠30只,行经大鼠股动脉入路肝动脉插管方法学研究。筛查出阳性大鼠130只,其中30只行肝动脉、门静脉DSA检查,明确肝泡状棘球蚴血供来源与病灶大小关系,剩余100只随机分为肝动脉灌注组、静脉注射组、口服组及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不予以干预外,剩余组分别经肝动脉、尾静脉、口服给予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每组在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0.5、1、2、5、12、24、48小时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阿苯达唑及其代谢产物阿苯达唑砜、阿苯达唑亚砜浓度。各组治疗结束后第42天,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及病变组织,行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观察阿苯达唑纳米微球对大鼠肝功能影响。结果:(1)30只Wistar大鼠中26只插管成功,成功率86.67%。(2)直径≤3mm的病灶门静脉参与供血,直径38mm的病灶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直径>8mm的病灶主要为肝动脉供血。(3)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肝动脉灌注组以坏死改变为主,口服及静脉注射组以变性改变为主,空白对照组以肝泡状棘球蚴病改变为主。肝动脉灌注组与口服及静脉注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口服组与静脉注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结论:(1)经股动脉入路大鼠肝动脉插管技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提高大鼠泡状棘球蚴病经肝动脉灌注治疗药物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存在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双重血供,与病灶直径大小有关。(3)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优于口服及静脉给药途径,且对大鼠肝功能损害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作用的病理形态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作用的病理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肝泡状棘球蚴病综合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材料
        1.4 实验方法
        1.5 研究指标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射频消融治疗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材料
        1.4 实验方法
        1.5 研究指标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抗血管生成治疗肝泡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材料
        1.4 实验方法
        1.5 研究指标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放射治疗棘球蚴病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放射线作用于棘球蚴的体外实验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放射治疗大鼠泡状棘球蚴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放射治疗自然感染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包虫病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泡球蚴小鼠疗效及免疫学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肝包虫病
    2 宿主的抗包虫免疫应答对包虫病转归的影响
    3 阿苯达唑片剂治疗包虫病的现状
    4 阿苯达唑新剂型的发展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提取和继发性感染泡球蚴小鼠模型的建立
        2.1 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提取
        2.2 继发性感染泡球蚴小鼠模型的建立
    3 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3.1 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制备原理
        3.2 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制备步骤
    4 实验设计
    5 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2、IL-10水平
        5.1 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2、IL-10步骤
        5.2 ELISA法实验原理
        5.3 数据的处理
    6 泡状棘球蚴组织HE染色
        6.1 组织固定
        6.2 泡球蚴组织切片制备
        6.3 制作泡球蚴组织切片
        6.4 泡球蚴组织的HE染色
    7 高效液相法(HPLC法)定量分析小鼠肝组织中ABZ主要代谢产物浓度
        7.1 色谱条件
        7.2 阿苯达唑亚砜标准液及甲苯咪唑内标液的配置
        7.3 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
        7.4 小鼠肝组匀浆的处理
        7.5 方法专属性考察
    8 泡球蚴组织病理变化的辨认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阿苯达唑标准曲线的建立与壳聚糖微球载药量检测
        1.1 阿苯达唑药物标准曲线
        1.2 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载药量包封率测定
    2 各治疗组小鼠泡球蚴组织大体形态观察
    3 各治疗组囊湿重抑制率
    4 各治疗组泡球蚴的病理学变化
    5 ELISA法测定IL2、IL10含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5.1 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标准曲线的建立
        5.2 IL-10 四参数方程
    6 各治疗组细胞因子水平(表2图 4 图 5)
    7 建立肝脏组织标准曲线
    8 给药9小时后,各治疗组肝组织中阿苯达唑亚砜浓度(表3图 6)
讨论
本课题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小鼠细粒棘球蚴药效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棘球蚴原头节的采集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3.1 动物感染和治疗
        1.3.2 棘球蚴囊大体观察
        1.3.3 棘球蚴囊称重
        1.3.4 苏木素-伊红
        1.3.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液和肝组织中阿苯达唑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ABZSX)的浓度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药物治疗组的棘球蚴大体形态
    2.2 各治疗组的囊重抑制率
    2.3 各治疗组的棘球蚴病理变化
    2.4 各治疗组小鼠血液和肝组织中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ABZSX的浓度
3 讨论

(5)MMP-2 siRNA对小鼠肝泡状棘球蚴生长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MMP-2 siRNA 重组干扰腺病毒的构建
    1. 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的构建
    2. MMP-2 siRNA 重组干扰腺病毒的构建及生产实验流程
    3. MMP-2 siRNA 重组干扰腺病毒的验证
第二部分:MMP-2 siRNA 对小鼠肝泡状棘球蚴生长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技术路线图
        1.4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干预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实验检测原理、方法及步骤
        1.7 结果判断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标本大体观察
        2.2 HE 染色观察各组肝泡状棘球蚴组织
        2.3 各组小鼠远处、近 E. m 肝组织及肝 E. m 组织 Caspase-3 含量
        2.4 各组小鼠远处、近 E. m 肝细胞及肝 E. m 组织中炎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2.5 各组小鼠血清中 MMP-2 及 TIMP-2 的检测结果
        2.6 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肝脏转染效率
        2.7 各组小鼠肝 E.m 组织囊壁Ⅳ胶原蛋白表达情况
        2.8 MMP-2 干扰腺病毒对其他脏器 MM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3.1 MMP-2 干扰腺病毒对小鼠肝泡球蚴囊湿重的影响
        3.2 MMP-2 干扰腺病毒对小鼠血清 MMP-2、TIMP-2 的影响及其意义
        3.3 MMP-2 干扰腺病毒对小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3.4 MMP-2 干扰腺病毒对小鼠 E.m 组织、近 E.m 处肝组织和远处肝组织中caspase-3 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泡状棘球蚴病非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小鼠棘球蚴药效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药品
    2. 建立棘球蚴原头节的提取和感染动物模型
    3. 实验设计
    4. HPLC 法对小鼠血液、肝脏中 ABZ 主要代谢产物 ABZSX 行定量分析
    5. 细粒棘球蚴组织 HE 染色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棘球蚴组织大体形态观察
    2. 棘球蚴囊湿重及囊抑制率
    3. 棘球蚴组织病理改变
    4. 给药 10h 后小鼠血液、肝脏中阿苯达唑主要代谢产物 ABZSX 的浓度
讨论
    1. 包虫病化学治疗药物
    2.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优势
    3. 本课题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感染泡球蚴大鼠经门静脉灌注化疗栓塞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经门静脉药物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模型复制及分组
        1.1.1 实验动物
        1.1.2 模型建立
        1.1.3 动物分组
    1.2 电镜标本制备
2 结果
    2.1 模型复制
    2.2 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3 讨论

(9)阿苯达唑固分体微球及壳聚糖纳米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阿苯达唑-PEG6000 固分体微球的研制
    仪器与试药
    方法与结果
        一、阿苯达唑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标准曲线的制备
        2. 测定波长的确定
        3. 回收率的测定
        4. 精密度和重现性试验
        二、阿苯达唑-PEG6000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1. 制备方法
        2.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3. 阿苯达唑-PEG6000 固体分散体的表征
        三、阿苯达唑 PEG-6000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1. 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2. 微球的质量评价
        四、微球的体外释放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的研制
    仪器与试药
    方法与结果
        一、纳米粒制备方法筛选
        二、阿苯达唑的含量测定
        1. 色谱条件
        2. 标准曲线的建立
        3. 回收率的测定
        4. 精密度和重现性试验
        5. 稳定性试验
        三、纳米粒的制备与工艺优化
        1. 制备方法
        2. 均匀设计优化
        四、纳米粒质量评价
        1. 透射电镜观察
        2. 粒径大小及分布
        3. 红外光谱测试
        4.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五、纳米胶体体外释放
        六、载药纳米粒冻干粉针的制备
        1. 纳米粒溶液的浓缩
        2. 冻干保护剂的粗筛选
        3. 冻干后纳米粒表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荧光标记小动物成像
    仪器与试药
    方法与结果
        一、荧光标记壳聚糖的合成
        1. 合成步骤
        2. 吸收光谱的测定
        二、标记效率的测定
        三、裸鼠实时荧光成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仪器与试药
    方法与结果
        一、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1. 色谱条件
        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3. 血浆样品的处理
        4. 方法专属性考察
        5. 标准曲线的制备
        6.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二、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1. 试验设计
        2.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3. ABZ 和 ABZSX 在大鼠体内模型拟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苯达唑纳米粒治疗大鼠肝包虫病的病理学观察
    材料与仪器
    方法与结果
        一、动物模型的建立
        1. 动物模型的制备
        2. 给药方式及方法
        二、病理形态学观察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及资金来源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2.4 一次性实验用品
    3 实验方法
        3.1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动物模型的复制
        3.2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动物模型的超声筛查
        3.3 实验动物纳入及分组
        3.4 手术方法及标本采集
        3.5 光镜病理学观察
        3.6 电镜观察
        3.7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组织及血液中药物浓度
        3.8 阳性对照各组泡状棘球蚴囊泡湿重降低率
    4 统计学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作用的病理形态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肝泡状棘球蚴病综合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D]. 朱帝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2]放射治疗棘球蚴病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 毛睿.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3]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泡球蚴小鼠疗效及免疫学机制初步探讨[D]. 乔雷. 石河子大学, 2015(02)
  • [4]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小鼠细粒棘球蚴药效实验研究[J]. 梁闻,王新春,吴向未,张示杰,孙红,马欣,彭心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03)
  • [5]MMP-2 siRNA对小鼠肝泡状棘球蚴生长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D]. 夏海洋.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6]阿苯达唑壳聚糖微球抗小鼠棘球蚴药效实验研究[D]. 梁闻.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感染泡球蚴大鼠经门静脉灌注化疗栓塞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J]. 朱帝文,张海潇,任伟新,熊进,徐晓辉,温浩.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4(01)
  • [8]经门静脉药物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电镜观察[J]. 朱帝文,穆民,任伟新,胡汉华,汤朝安,温浩.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08)
  • [9]阿苯达唑固分体微球及壳聚糖纳米粒的研制[D]. 王晓青. 苏州大学, 2012(03)
  • [10]经肝动脉灌注阿苯达唑纳米微球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D]. 樊玉祥.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水泡棘球绦虫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