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活欠发达地区基层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道平[1](2010)在《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它在一个地区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金融支持的体制机制,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四川省是一个大省,既有比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又有相对发达的丘陵地带,也有比较落后的盆周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还有地震灾区,研究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对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面上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为题,大量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认真探讨县域金融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充分借鉴国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经验,深入剖析了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现状、存在的主要制约问题及原因,揭示了县域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缺乏持续有力的政策保障与支撑体系等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金融支持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在金融体系方面,着力重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多层次县域金融体系;在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方式、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制度、拓展金融服务内容,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在金融中心方面,着力建设以成都为主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以绵阳、宜宾等若干有较好基础的次区域金融中心,不断发挥金融的集聚效应;在政府机制方面,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为县域金融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李红艳[2](2007)在《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考》文中认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振兴和发展中小型企业,更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整个西部大开发及构建和谐社会战略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该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则成为阻碍其发展和壮大的瓶颈。因此,围绕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需求,改善和优化对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融资环境,将成为“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余卫平[3](2006)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研究》文中指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积累和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发布后,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率先开始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发展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是模仿经济发达地区的改革模式,还是另僻佳径呢?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更需要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地方政府也更需要农村信用社来支持“三农”。现存的诸多问题又严重困扰制约着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如何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探索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个部分:首先对合作金融理论的概念及内涵进行阐述,并考察了合作金融在外国的实践及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第二章围绕合作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对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其中主要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如历史包袱沉重、产权制度缺损、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较差、外部环境恶劣等主要问题;第四章探索性地提出规范的合作制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最佳选择;针对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就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改革措施(产权制度变迁、保留基层社的法人地位、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业务开展、完善一系列经营管理体制)及外部环境支持(政策支持、金融立法、构建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土地产权、信用环境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哈斯[4](2006)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家实施非均衡经济政策,加之各区域的发展基础、禀赋和获得的机会各不相同,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非均衡发展态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加大。由于金融与各经济部门内在的关联性,各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引起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了各区域间的经济怎增长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区域的金融发展速度和质量好于中西部区域,进而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快于中西部区域。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经济增长尽管存在差距,但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差距快速加大的趋势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随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又呈现出逐渐缩小趋势。这一大一小的变化态势,不得不使我们对目前经济学界所推崇的金融发展和深化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并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进的金融深化政策在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缺陷以及我国在实施金融深化的方法是否得当。本文依据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包括区域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其他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指标和数据,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通过研究和比较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至2003年底有关金融发展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具体指标,具体描述了我国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滞后的实际状况并分析了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而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功能角度对中西部区域因金融发展滞后所带来的与东部区域区之间经济增长非均衡性做了尝试性分析和探讨。最后,从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现状出发,为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了能够全面清晰地表达本文的观点,本文基本思路和脉络如下:第一步,围绕着研究的主题,对中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结果。通过对中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证文献的梳理,为下一步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和研究,笔者总结出的观点是,从功能角度来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质疑。但是,这些功能并非不分任何环境和条件下均能发挥动员储蓄、筹集资本(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资源配置和推动技术创新以刺激经济增长和价值的创造的作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相对顺畅,但在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辩证地分析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步,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并比较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3年底东部与中西部区域有关金融发展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若干指标之间的差异。借助于大量的现实数据,说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在金融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以及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第三步,分析的重点集中在金融发展的差距是如何加剧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发展的。这部分主要是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区域金融是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这是由于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理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则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历史上看,金融功能是不断发展和完备的。从最初的交易媒介、财富储藏和价值尺度等功能到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信贷功能以至于风险分散、信息生产和优化公司治理的高级阶段。我国金融界就其功能来讲,上述几种功能均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各种功能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已。由于金融体系具有资源配置、风险分散、优化公司治理、信息生产、价格发现、价值创造、促进交易以及保证其流动性等功能,才能够有效的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为保证形成有效的外部理性投资而进行的有效监督评价、加速闲置资金向运营资金的有效转化以及通过信息甄别,引导资金配置到高效益的投资领域和地区。金融功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诸如储蓄率、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比例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因素促进或制约地区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东、中西部各区域间储蓄率、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比例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金融发展关键要素的实证分析和金融要素对国内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加大的作用机制的对比分析,给出了相关的分析结论。同时采用模型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是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而言,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促进金融发展,有利于各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和高质量的增长。二是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即初始金融深度对以后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较高,则对其长期经济增长会有利。这部分解释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加大的现象。三是东、中部区域特别是发达的东部区域由于具备发达的金融市场业务以及丰富的外资来源,所以经济增长对于国有金融机构的依赖性相对较弱。与此不同的是,西部区域由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国有金融机构。而非国有金融机构在目前并没有对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四是进入21世纪,各区域的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差距相对缩小。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这种缩小的态势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反常现象,并不能保持很久。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上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即能源短缺造成的在短时间内大量集聚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拉动方式不具有持久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金融发展滞后而长期困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的深层次矛盾。第四步,为了使中西部区域真正能够抓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缩短与东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应考虑如何使中西部区域的金融能够顺应当地经济增长的需要,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最终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经济增长相互协调发展。为此,本文结合中西部区域的实际,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刘瑞清[5](2005)在《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信贷支持的思考》文中指出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出现的机构收缩、业务萎缩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支持县域经济信贷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志武[6](2005)在《对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文中指出随着人民银行职能重心的转换,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在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中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本文分析了博州中支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思路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地市中心支行有效贯彻货币政策提出了建议。
王斌[7](2002)在《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入世 ,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良资产比重大、人才流失严重、政策倾向不利等诸多问题 ,为适应新时期金融经济的发展 ,立足本地区实际 ,搞活现有存量 ,注目优质客户 ,拓展中间业务 ,精简机构 ,提高员工素质 ,是当务之举 ,重中之重
农行江西省分行课题组[8](2002)在《欠发达地区农行降低不良贷款的经营策略思考》文中指出
宋剑锋[9](2001)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指出
农业银行湖北省黄冈市分行课题组邮政[10](2001)在《清收盘活中的操作创新》文中研究指明
二、搞活欠发达地区基层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活欠发达地区基层行(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 |
1.4 论文的框架设计 |
2.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县域经济概述 |
2.2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
3. 国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 |
3.1 巴西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 |
3.2 印度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 |
4.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考察 |
4.1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4.2 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 |
4.3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
4.4 金融支持的作用考察:以成都市和民族地区为例 |
4.5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分析 |
5. 金融支持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四川金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
5.2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政策的总体框架 |
5.3 金融支持对策建议之一:重构四川县域金融体系 |
5.4 金融支持对策建议之二:创新县域金融服务 |
5.5 金融支持对策建议之三:抓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5.6 金融支持对策建议之四:建立健全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政府机制 |
6. 结论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发表论文情况 |
(2)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
(一) 是拓展银行信贷业务、解决资金闲置问题的需要 |
(二) 是鼓励金融制度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需要 |
(三) 是促进企业转换机制、抵御金融风险的需要 |
二、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难点剖析 |
(一) 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弱、效益差, 制约了银行投放贷款的积极性 |
1. 企业产品落后, 缺少竞争力。 |
2. 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
3. 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差, 抵御风险能力弱。 |
(二) 信用环境恶化, 信贷风险相对增大, 影响了银行的有效投入 |
1. 道德风险大, 信贷资金安全难以保证。 |
2. 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滞后也危及了金融安全。 |
(三) 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使银企合作难以找到切入点 |
1. 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 |
2. 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甚高。 |
3. |
(四) 信贷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僵化, 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
1.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县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
2.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 |
3. |
(五) 直接金融市场的缺位, 更加剧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
三、对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几点建议 |
(一) 切实更新思想观念, 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的金融市场环境 |
1. 更新成本观念。 |
2. 更新所有制观念, 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
(二) 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为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创造条件 |
1. 调整完善信贷服务体系的功能。 |
2. 改善信贷运作管理机制。 |
3. 创新金融工具, 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
(三) 建全社会服务体系, 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制约 |
1. 构建良性的中小企业金融生态环境。 |
2. |
(四) 调整完善信贷结构,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
(3)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合作金融理论及其实践 |
第一节 合作金融理论概述 |
一、合作金融的概念及内涵 |
二、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股份金融、商业金融及集体金融的比较 |
第二节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状况 |
一、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 |
二、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章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概述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界定 |
第二节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取得的成效 |
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现存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最佳选择 |
第一节 合作金融存在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最佳选择 |
一、制度变迁理论及制度均衡 |
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最佳选择 |
第五章 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若干建议 |
第一节 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若干建议 |
第二节 外部环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持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
一、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有关理论研究现状 |
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理论依托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论文主要观点和结构 |
一、本论文主要观点 |
二、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三、本论文的创新部分 |
四、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五节 本论文涉及到的一些数据来源和比较方法 |
第六节 本论文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解释 |
一、区域与区域经济 |
二、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范围界定 |
三、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
四、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 |
五、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 |
六、金融资产(金融工具) |
七、金融相关比率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基于结构和运行机制的金融发展理论 |
一、格利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 |
二、帕特里克的金融发展理论 |
三、戈德史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 |
四、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 |
五、各派经济学家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的评价及相应观点 |
第二节 基于功能的金融发展理论 |
一、资源配置功能 |
二、风险分散功能 |
三、优化公司治理的功能 |
四、信息生产功能 |
五、价格发现功能 |
六、价值创造功能 |
七、促进交易的功能 |
八、总结 |
第三节 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关模型分析 |
一、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关模型的理论渊源 |
二、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关模型的形成 |
三、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模型拓展 |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 |
一、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
三、"倒U型"理论 |
四、赫希曼和弗里德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 |
第五节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
一、区域金融差异形成机制的理论 |
二、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
第六节 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总结 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分析 |
第一节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指标 |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二、对本章所用数据的说明 |
第二节 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拉大的实证研究 |
一、我国东、中西经济区域简况 |
二、我国东、中西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分析 |
第三节 对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拉大成因的分析 |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我国金融发展的回顾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有关指标 |
一、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 |
二、衡量区域金融发展的指标 |
第二节 中国金融发展轨迹及其现状 |
一、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 |
二、我国实施金融深化发展战略的内外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程度对比分析 |
一、用于衡量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 |
二、对本章所用数据的说明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各区域金融发展的情况以及变化趋势 |
第四节 总结 第五章 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
第一节 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 |
一、金融发展与储蓄率 |
二、金融发展与储蓄转化为投资 |
三、金融发展与资源配置效率 |
四、我国各区域金融系统与金融功能比较分析 |
第二节 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储蓄及其转化为投资的影响 |
一、储蓄供给 |
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 |
第三节 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资本流出的影响 |
一、我国中西部区域资金外流的原因 |
二、资金外流对中西部区域的影响 |
第四节 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 |
第五节 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劳动效率的影响 |
第六节 金融本身的运营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金融中介本身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二、金融市场本身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三、其他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七节 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对各自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
一、对金融发展造成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扩大的模型分析 |
二、对金融发展造成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 |
第八节 总结 第六章 国外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政策的比较 |
第一节 美国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策略 |
第二节 德国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策略 |
第三节 意大利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策略 |
第四节 法国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策略 |
第五节 日本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策略 |
第六节 巴西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策略 |
第七节 其他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策略 |
第八节 总结 |
一、我国应借鉴的国外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 |
二、我国应借鉴的国外在金融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 第七章 完善金融政策,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若干建议 |
第一节完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对中西部区域开发的支持力度 |
第二节 重建欠发达地区金融格局 |
第三节 优化对中西部区域金融体系的监管方式 |
第四节 鼓励中西部区域金融创新 |
第五节 加强金融法规建设,将援助中西部区域工作纳入法制化道路 |
第六节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
(5)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信贷支持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 |
二、金融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信贷支持弱化的原因分析 |
三、改进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信贷管理的政策建议 |
(9)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力下降。 |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存在着许多障碍和误区。 |
3、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 也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的信心。 |
4、贷款的成本高、利率低、收益率低, 遏制了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
二、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途径 |
1、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培植和壮大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主渠道。 |
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创造双赢的利率政策环境。 |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 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构建坚固的防护网。 |
4、基层央行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努力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
5、基层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对中小 |
四、搞活欠发达地区基层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张道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2]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考[J]. 李红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 [3]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研究[D]. 余卫平. 厦门大学, 2006(01)
- [4]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分析[D]. 哈斯. 复旦大学, 2006(02)
- [5]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信贷支持的思考[J]. 刘瑞清. 华北金融, 2005(03)
- [6]对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 王志武. 西安金融, 2005(02)
- [7]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的思考[J]. 王斌. 山东经济, 2002(03)
- [8]欠发达地区农行降低不良贷款的经营策略思考[J]. 农行江西省分行课题组. 企业经济, 2002(01)
- [9]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宋剑锋. 武汉金融, 2001(12)
- [10]清收盘活中的操作创新[J]. 农业银行湖北省黄冈市分行课题组邮政. 农村金融研究, 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