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体育选项提高课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最佳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聂晓冉[1](2021)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煤炭系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蔡鑫[2](2021)在《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全民健身计划的继续制定及各大赛事对体育运动的推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更加注重。而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在深受大众喜爱的同时也急切需要专业的篮球人才进行指导,培养合格的篮球专业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篮球专选课程是培养篮球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其课程中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提高篮球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篮球专选课程进行合理优化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篮球专选课程的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主体及环境、内容及时数、方法、考核等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优化的策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广西大部分高校制定的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当前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篮球专选课程依据合理,课程目标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对从事社会体育活动必要掌握的技能目标设置中缺少对学生未来从事社会篮球工作的能力的规定。开课时间与总学时各有不同。2.四高校篮球专选课程师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要求,但对教师篮球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与途径不足。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基础薄弱,对自身及职业定位认知不足;学校场地能满足专选课程教学需要,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班级竞赛为主。3.四所高校大部分学校篮球专选课程理论课时较少,教学内容更新较慢,部分高校缺少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较丰富,课时安排各有不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传统单一,课程评价及考核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4.从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篮球专选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完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篮球专选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从事社会篮球活动的相关工作。定期组织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教师培训。5.根据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与社会体育篮球活动相关教学指导相关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有利于社会群众篮球活动开展的内容,确定适合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分配,科学安排开课时间。6.根据篮球专选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课程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提升学生评价的主体性。
邢鹏程[3](2021)在《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游泳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兼具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游泳运动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从而促进了游泳项目的发展。游泳人才的培养关乎游泳项目发展的前景,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借助高校这一平台来进行规模化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山西省高校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努力探寻适合本省的高校游泳人才培养模式,为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与教师基本情况、场地设施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符合《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不是永远正确的、永恒不变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定位山西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中部分学校的个别专业低于《课程方案》中对课程学时学分的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差异。山西省高校公共课程设置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共性表现为注重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养等,个性表现为根据教育部门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基础上,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或是特点进行设置,体现学校课程特色。在实践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专业课程的特色。(3)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于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以及中北大学的相关专业进行专门培养。这些学生中大多没有游泳训练基础,训练年限比较短。招生主要以省内招生为主,男生比例明显多于女生。(4)师资队伍结构相对合理,教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呈正相关。学历主要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符合《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研究生学历的专职教师比例不应低于师资队伍总数的30%的规定。(5)山西省高校游泳项目在校生在学习、训练竞赛、就业意向等方面状况不乐观。表现为文化课学习困难、参加游泳竞赛机会少、存在学训矛盾、对游泳就业市场缺乏了解、职业规划缺乏等。(6)山西省高校游泳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77.7%的学生就业地集中在山西省,工作岗位与游泳相关度不高,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对高校培养方案满意度相对较高。
张建新[4](2021)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髙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顶端和龙头,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认识到提高各专业的教学水平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10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开始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是武术教育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武术教学的教授主体和传承武术的主要群体。因此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当前必要之事。本研究在师范专业认证理念背景下,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置现状展开调查,并遵循“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原则,对河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其目的是打造武术“金课”,使武术课程设计更趋于合理化,为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是为体育教育专业其他技术课程在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下的课程设计起到借鉴作用,促进武术项目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使武术项目的传承更具完整性。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以中小学骨干教师、河北省内13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以及高校武术教师和教学领域的专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河北省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达到专业认证对课程提出的“对标”标准;学时分配倾向于技术课,理论课时数较少,且各高校课程设置中均没有涉及到教学实践内容,各高校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率较低;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结果性评价比重较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偏低,且缺失对教学实践内容方面的评价,课程目标设计不能满足毕业目标要求。(2)本研究在师范专业认证理念背景下,结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将课程划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评价方式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依照课程目标而制定,评价指标的设置可反映出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情况。(3)本研究对课程大纲设计的结果为:课程内容设置由理论课部分、技术课部分、教学实践课部分组成,其中技术课部分占主要学时数,教学实践课部分与技术课部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学时数、课次一一对应;课程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起支撑作用;评价指标设置细致、全面。
倪保锐[5](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徐美园[6](2021)在《体育院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体育院校作为游泳运动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游泳运动的发展、改善学生体质以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游泳运动的特点,使其教学受场地以及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何提升游泳课内教学效果以及合理安排课外练习活动是游泳教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所探究出来的游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将游泳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活动进行融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在提高游泳课内教学效果以及合理安排课外练习活动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深刻理解“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对体育院校游泳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体育院校游泳课教学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对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设计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院校游泳教学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游距、最终成绩,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锻炼习惯。
荣俊杰[7](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建[8](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王坤[9](2019)在《软梯训练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意见》的大背景下,针对高校篮球公选课教学内容单一、训练方法落后、教学手段枯燥等问题,通过引入软梯训练在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篮球专项技能、参与篮球运动动力系统和教学效果满意度六个方面的影响来探究软梯训练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各30人)。实验班在每节课的素质练习阶段加入软梯训练,对照班仍采用常规训练,两个班其余的教学内容均保持一致。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各项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1.在身体形态的维度上,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在身高、体重和BMI指标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上述指标上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身体机能维度上,实验班肺活量前后比较发生了显着性提升(p<0.05),血压和心率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对照班在三个指标上均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上述指标上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身体素质维度上,实验班实验前后除了1000米跑这项指标上没有发生显着性提升外(p>0.05),在其余的项目上均发生了非常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班实验前后在立定跳远(前)和三角滑步项目上发生了显着性提升,在T字变向跑和坐位体前屈上发生了非常显着性提升(p<0.0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立定跳远(前、左)、反应时、十字象限跳项目上发生了显着性提升(p<0.05),在六角球、三角滑步、T字变向跑项目上发生了非常显着性提升(p<0.01)。4.在篮球专项技能维度上,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投篮、上篮、运球绕桩三个项目的成绩上均发生了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上篮项目的成绩上发生了显着性提高(p<0.05),在十字运球项目的成绩上发生了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在投篮项目的成绩上没有发生显着性提高(p>0.05)。5.在参与篮球运动动力调节系统维度上,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动机、态度、兴趣指标得分上发生了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对照班在实验前后上述三个指标得分均没有发生显着性提高(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在上述三个指标得分上均发生了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6.在教学评价满意度维度上,实验班较对照班在期待新颖教学方法、考核形式满意度两个问题的得分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身体素质与技能有帮助问题的得分上具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其余10个问题的得分上均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研究结论:1.软梯训练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作用不大,但能够有效的提升肺体指数,对血压与心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2.软梯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中的速度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和平衡素质,但对耐力素质的改变不明显。3.软梯训练能够明显的提升学生篮球专项技能中的半场往返运球成绩和十字运球绕桩成绩,但对投篮成绩的提升影响不显着。4.软梯训练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动机、态度、兴趣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李正洋[10](2016)在《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径专项提高课程作为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新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7所院校体育专业田径专项提高课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教学模式创新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显示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的教学目标侧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其科学性、完整性与发展性不足;教学内容侧重于对专项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对田径运动前沿知识结合不足,缺少对田径健身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现代化技术在教学方法中应用不足;教学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和主体单一。(2)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的教学目标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专业素质亟需提高;社会需求对田径专项课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讲学技术手段革新的缓慢。(3)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重点从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方面提出创新对策:教学目标要以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教学内容从自主到他主,丰富课程内容,讲求内容的重新厘定,增加田径健身内容、观摩专业队训练、力学分析等;从一元到多元,注重创新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研讨解决教学模式,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从单一性评价标准到多元化评价标准的转变。
二、高校体育选项提高课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最佳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选项提高课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最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阐述 |
1.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
1.3.2 课程 |
1.3.3 篮球专选课程 |
1.3.4 优化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 |
1.4.2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内容的研究 |
1.4.3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研究 |
1.4.4 关于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
1.4.5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的优化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及培养目标分析 |
3.1.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及招生情况 |
3.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
3.2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现状分析 |
3.2.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开设 |
3.2.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目标的定位 |
3.2.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主体及教学环境 |
3.2.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现状分析 |
3.2.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
3.2.6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考核与评价 |
3.3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3.3.1 篮球专选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融合不够深入 |
3.3.2 教师职后培训少,教学环境有待提升 |
3.3.3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且繁多,学时比例不合理 |
3.3.4 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选用单一 |
3.3.5 课程考核与评价缺乏全面思考 |
3.4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优化 |
3.4.1 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
3.4.2 完善课程培养目标 |
3.4.3 注重教学主体性,丰富教学环境 |
3.4.4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3.4.5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
3.4.6 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有效性 |
4 结论与研究不足 |
4.1 结论 |
4.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才和体育人才 |
2.1.2 高校游泳人才 |
2.1.3 人才培养 |
2.2 国外高校游泳人才研究现状 |
2.3 国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
2.3.1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2.3.2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
2.3.3 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4 关于高校体育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 |
2.3.5 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研究 |
2.3.6 关于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4.1.1 参照《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对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分析 |
4.2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
4.2.1 现行培养方案公共课程的设置情况 |
4.2.2 现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
4.2.3 现行培养方案实践课程设置情况 |
4.3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基本情况分析 |
4.3.1 山西省高校游泳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4.3.2 山西省高校游泳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 |
4.3.3 山西省高校游泳场地设施现状分析 |
4.4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就业形势 |
4.4.1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4.4.2 就业途径 |
4.4.3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
4.5 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
4.5.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 |
4.5.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1.1.1 关于专业认证概念的界定 |
1.1.2 关于国内外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 |
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相关研究 |
1.2.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内容设置及学时分配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方法运用的相关研究 |
1.2.4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
1.3 关于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
1.3.1 关于课程设计概念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专业认证理念的解读与分析 |
3.1.1 对专业认证“学生中心”理念的解读与分析 |
3.1.2 对建构“产出导向”培养体系的解读与分析 |
3.1.3 对“持续发展”认证理念的解读与分析 |
3.2 对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
3.2.1 对武术必修课教学内容设置及学时分配的现状分析 |
3.2.2 对武术必修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
3.2.3 对武术必修课教学手段的现状分析 |
3.2.4 对武术必修课程评价指标设置的现状分析 |
3.3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 |
3.3.1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的设计思路 |
3.3.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相关指标筛选 |
3.3.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方案的建立 |
3.3.4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各项指标的分析 |
3.4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大纲设计研究 |
3.4.1 武术必修课程大纲设计 |
3.4.2 对武术必修课程大纲的分析 |
3.5 研究不足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体育院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模式 |
2.1.2 体育教学模式 |
2.1.3 课内外一体化 |
2.1.4 传统教学模式 |
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2.2.1 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概况 |
2.2.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概况 |
2.3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2.3.1 关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概况 |
2.3.2 关于体育院校游泳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概况 |
2.3.3 关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游泳教学中的研究概况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录像观察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3.3 教学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准备 |
3.3.2 实验目的 |
3.3.3 实验假设 |
3.3.4 实验对象 |
3.3.5 实验时间和地点 |
3.3.6 实验器材 |
3.3.7 实验过程 |
3.3.8 实验进度设计 |
3.3.9 实验流程设计 |
3.3.10 实验组织形式 |
3.3.11 实验条件的控制 |
3.3.12 实验质量监控 |
3.3.13 实验测量指标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效果分析 |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游距测试情况分析 |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最终成绩情况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调查情况分析 |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态度与兴趣情况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沟通与合作能力情况分析 |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锻炼习惯的情况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学生问卷评分量表 |
附录4 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录5 教学进度表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
附录6 部分原始数据 |
个人简历 |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测量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德尔菲法 |
3.3.5 观察法 |
3.3.6 内容分析法 |
3.3.7 数理统计法 |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
8.1 结论与建议 |
8.2 创新 |
8.3 不足 |
8.4 展望 |
9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
附件 |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
(9)软梯训练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 |
1.1.2 现代篮球独具魅力的影响趋势 |
1.1.3 高校篮球传统教学与训练方法弊端的日益凸显 |
1.1.4 软梯训练优质效果的广泛应用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软梯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软梯训练的概念 |
2.1.2 软梯训练常用的方法、原则及作用 |
2.1.3 软梯训练的解剖学、生理学特征 |
2.1.4 软梯训练在篮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
2.1.5 软梯训练在其他运动项目的中应用研究 |
2.1.6 软梯训练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2.1.7 软梯训练应用的文献评述 |
2.2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研究现状 |
2.2.2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改革的相关研究 |
2.2.3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研究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 |
4.1.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测试 |
4.1.2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机能测试 |
4.1.3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 |
4.1.4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篮球专项技能水平测试 |
4.1.5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参与篮球运动动力调节系统测试 |
4.2 实验后测 |
4.2.1 软梯训练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4.2.2 软梯训练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
4.2.3 软梯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2.4 软梯训练对学生篮球专项技术的影响 |
4.2.5 软梯训练对学生参与篮球动力调节系统的影响 |
4.2.6 软梯训练对学生教学效果满意度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2 田径课程教材及教学大纲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4 关于田径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5 关于田径课程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6 文献评析 |
1.4 概念界定 |
1.4.1 综合性大学 |
1.4.2 田径、田径专项提高课 |
1.4.3 教学模式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效度与信度检验 |
2.2.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综合性大学与其它类院校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
3.1.1 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 |
3.1.2 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
3.1.3 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
3.1.4 考核评价的对比分析 |
3.2 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2.1 存在问题 |
3.2.2 问题分析 |
3.3 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
3.3.1 教学目标要以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
3.3.2 从自主到他主,丰富课程内容,讲求内容的重新厘定 |
3.3.3 从一元到多元,注重创新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
3.3.4 从自评到他评,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高校体育选项提高课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最佳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煤炭系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优化路径研究[D]. 聂晓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D]. 蔡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山西省高校游泳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D]. 邢鹏程. 山西大学, 2021(12)
- [4]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 张建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体育院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徐美园.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7]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软梯训练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 王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综合性大学田径专项提高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 李正洋. 吉林大学,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