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膜管汽提法排放氯苯车间污水

旋膜管汽提法排放氯苯车间污水

一、旋膜管内汽提净化氯苯车间排放的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秀[1](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文中提出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一方面是处理工艺中搅拌、曝气等操作和蒸发的作用,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从污水中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中吸附并富集了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与疏水性多环芳烃化合物,成为二次污染物。由此而言,污水处理厂既是污染治理单位,又是污染产生单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和逸散有待解决,并在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其危害。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对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进行研究与讨论,迄今为止,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规律尚未了解。本论文基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中水相、气相中VOCs的分布特征,首次估算了我国焦化废水处理行业的VOCs排放当量和总排放量,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产生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程度,指出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和非癌症风险,明确了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大气环境和活性污泥中的分配行为以及VOCs的去向,讨论了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原位污染控制的对策,减少VOCs的排放。本论文结论如下:(1)通过焦化废水A/O/O工艺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和气相的分布特征,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各处理单元中共检测出17种气态VOCs,主要是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化合物;在逸散的VOCs中,苯的浓度最高,达180.49μg m-3;气态VOCs的浓度范围为28.56-857.86μg m-3,大小顺序为:原水池>厌氧池>脱氨塔>前段好氧池>后段好氧池>外排池,与工艺特征有关;该焦化废水处理厂VOCs的总排放速率为1773.42 g d-1,可估算VOCs的年排放量为0.65 t,排放当量为1.18 g m-3,根据中国每年产生约3.4×108 m3焦化废水量,可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年排放量约为402 t。(2)根据VOCs在气相、水相、污泥相的浓度水平、分配行为和传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各相中苯系物浓度之间以及它们与总苯系物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废水的处理,废水中COD、TOC逐渐降低,VOCs水相浓度逐渐降低,VOCs气相浓度也降低;焦化废水中总苯系物的浓度达397.19μg L-1,水相中苯系物浓度随着工艺的处理呈现下降趋势。VOCs的归趋主要包括挥发、污泥吸附、生物降解、随出水外排等4种途径,苯系物进水总质量负荷为594.30 g d-1,出水排放为66.47 g d-1(占11.18%),随外排污泥去除的有123.28 g d-1(占20.74%),挥发、降解共占68.07%,苯系物的总去除率为88.82%。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有水相VOCs浓度、曝气量、VOC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温、停留时间等。原位污染控制对策有尽量减少曝气量、对高负荷排量处理单元加盖密封并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以降低废水中VOCs浓度等,实现VOCs的减排。(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性法(MIR)估算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SOAP法估算了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数据表明,废水处理区的平均OFP水平(1136.27±154.11μg m-3)高于WHO提出的100μg m-3的空气质量指南,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化合物是间二甲苯(36.0%)、甲苯(20.8%)、对二甲苯(13.5%)、邻二甲苯(10.6%)、苯乙烯(6.8%)和苯(5.3%)。所排放的气态VOCs中,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分别是苯乙烯、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4)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单元中VOCs的排放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各个废水处理单元中,与气态VOCs相关的致癌风险在3.0×10-5-7.8×10-4之间,高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公众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10-6);原水池逸散的苯系物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苯的非癌风险HR为3.008,超过1,存在确定的非癌症风险。由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厂工作的员工存在苯的暴露风险,包括癌症风险和非癌风险。

吴松华[2](2019)在《胶粘剂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工行业发展快速的同时,因化工生产废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例如胶粘剂合成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氯苯和高COD的废水,该废水组分复杂,难生物降解,如果直接作固废处理,则成本很高,是目前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本课题将胶粘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氯苯等有机高分子的浓废水先通过共沸预处理后,再采用Fenton氧化预处理与生化处理组合工艺进行处理,解决胶粘剂工业废水的去除氯苯和降COD的问题。以氯苯和COD去除率作为考察处理效果的指标,优化了Fenton药剂使用量的配比、反应时间、反应p H等工艺条件。结果表明,Fenton氧化脱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0%浓度H2O2和Fe SO4·7H2O的质量配比为9.3:1,Fe2+浓度控制(0.8-1.0)g/L、p H 3.0-4.0,反应时间120 min。投加顺序为先加Fe SO4·7H2O,再加H2O2。对Fenton氧化后的乳化液进行破乳实验,摸索破乳絮凝药剂的用量。实验结果表明,用PAC+PAM能达到破乳效果,最佳的操作条件为PAC和PAM的质量配比为4:1、PAC的投加量为400 mg/L、p H控制在7.0-9.0。通过絮凝,上清液COD去除率达到58%,废水浊度能达到10 NTU。Fenton氧化可提高含氯苯和高浓度COD废水的可生化性,通过絮凝固-液分离后的废水再经PACT法工艺处理,能达标排放。为减少固废的产生,将物化的Fenton破乳液与生化产生的剩余污泥进行混凝处理,处理后的剩余污泥能快速脱水,并进一步通过压滤、干化处理,降低了污泥的体积和固废处理成本。

孙袭明[3](2018)在《有机污染土壤热脱附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工业企业搬迁,导致城市内工业遗留场地环境风险不断增大,土壤污染形势愈发严峻,污染场地治理需求激增。热脱附修复技术是污染场地修复主要技术之一,特别是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特定条件下会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技术选择,在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中有着巨大需求。但目前国内关于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机理研究较少,研究手段相对缺乏,工程案例报道也较为少见。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工作。本研究首先以场地污染调查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硝基苯和萘为研究对象,采用管式电加热炉,研究了人工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热脱附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温度、湿度、时间、土壤类型等条件下有机污染物的残留浓度和去除效率变化情况,进而得到硝基苯和萘的脱附规律;随后,针对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研究手段不足的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套工艺完整的高温多点加热原位热脱附技术模拟系统,并在该平台上开展了原位热脱附过程的温度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硝基苯和萘的去除效率会逐渐提高,最后趋于某一限值,加热120 min后硝基苯和萘的去除率分别为95.60%和97.83%;土壤中硝基苯和萘开始剧烈气化的温度点是影响其脱附效率的关键,365℃下硝基苯和萘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9.9%以上;土壤含水率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硝基苯和萘的热脱附,硝基苯在含水率6.9%时能达到最大去除率95.68%,萘在含水率16.2%时能达到最大去除率95.54%;随着硝基苯和萘的初始浓度的增加,两者的去除效率都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硝基苯的去除率从94.11%降低至86.32%,萘的去除率从90.02%降低至88.28%;在加热时间较短(510 min)时,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中硝基苯和萘的脱附较快,但经过更长时间的加热(>20 min)后两种土壤中硝基苯和萘的去除率近似相等。(2)针对当前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研究手段的缺失,设计开发了一套工艺完整的高温多点加热(3个加热井)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模拟系统,实现了系统内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模拟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及系统自动化控制,为今后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加热过程控制、尾气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技术问题的研究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3)在利用本研究构建的原位热脱附技术模拟系统进行的温度研究中发现:升温阶段,土壤中的水分/水汽的垂直运动对于垂直方向上的热传导起着主导作用;正式运行阶段,模拟系统中各处土壤的温度与其距离加热井的远近密切相关,最高可达530℃以上;各点的土壤温度直至该处水分完全蒸发后才会快速上升,且在升高至某一限值后便不会再明显升高,此时热传导已达平衡;抽提作用也会对系统中的热传导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原位沙槽中部存在抽提作用,模拟系统中加热棒的温度场会发生变形,因而使系统中的冷点不是距离热源最远的点。

王朝鹏[4](2017)在《大型煤制甲醇项目变换工序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在煤制甲醇的大型工艺中,主要包括空气分离、煤气化、CO变换、净化(酸性气体脱除)、甲醇合成、精馏等工段。本文以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甲醇的传统产业升级项目为背景,对水煤浆制甲醇过程中的一氧化碳变换工序进行研究,将该工序中变换、凝液汽提和锅炉给水三个系统的工艺设计、流程配置、参数调节、操作方法,进行了优化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华鲁恒升原有的几套变换装置,深入研究变换炉热点温度的控制调节,新项目中采用了目前国内大型煤制甲醇装置中先进的轴径向变换炉和可控移热变换炉,根据不同产品的需要,对两个变换炉进行模式的切换。本文认为热点温度作为变换反应的重要指标,粗煤气的成分、水气比、起始温度等参数影响着它的形成及变化,打破传统对变换热点的理解,深入挖掘变换炉内的热量平衡关系,为新项目变换系统实现热点温度优化稳定调节,特别是对无氮气条件下导气开车时提供技术指导。2、在本次传统产业升级新项目变换工序中,首次采用了单塔侧线抽氨工艺,而经过考察和外派培训中了解到,这种流程在污水处理中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被移植到变换工序的低温冷凝液处理中,替代以往常用的塔顶全吹出流程,但是由于冷凝液量较小,其中的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轻组分较少,给该系统的调节带来很大的难度,本文根据单塔汽提设备的特点,研究汽提和精馏原理的共同特点,优化对该套系统的调节手段,精准确认氨富集区位置,提高侧线抽氨效率,消除员工只局限于按照汽提或精馏工艺对该汽提塔进行操作的误区。3、新项目中,汽轮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多采用2.5MPa和4.0MPa过热蒸汽拖动,流程中设置了多个大型蒸汽发生器,这就使得锅炉给水除氧系统的负荷较大,本文针对此次采用的有头旋膜式除氧器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数据,从除氧原理、设备结构、工艺操作等方面对其优化调整,提高除氧效率,挖掘除氧器潜在能力,解决目前给水除氧系统大负荷下除氧不彻底的问题。

蒋庆[5](2016)在《黑猫焦化废水的水质分析及工艺优化》文中指出焦化废水在我国焦化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焦化废水是在煤炭焦化、荒煤气冷却及粗产品加工过程所排出的有机高浓度的废水。文章以黑猫焦化厂生化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分析各生化池出水,研究了生化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最后,使用焦粉对废水处理系统的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我国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黑猫焦化厂的废水水质情况如下:焦化出水的氨氮和挥发酚的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氨氮和挥发酚的含量都为0mg/L,去除率高达100%,基本去除完全;COD的排放基本符合排放标准,出水COD的平均含量为127mg/L,去除率达94.8%;硫化物和氰化物的排放超出排放标准较多,硫化物的含量为2mg/L,氰化物的含量为1.76mg/L,氰化物的去除率仅为69%;生化池的pH值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保证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2)研究了生化水处理系统随温度变化的特征及系统负荷对生化系统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中,春季的温度适中,最适合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高;冬季气温较低时,生化系统的处理效率有所下降,污染物去除率普遍降低,此时氨氮的去除效率最低;在夏季温度较高时,生化系统的处理效率偏低,污染物的去除不明显,COD和硫化物的去除效率最低。此外,系统负荷对生化水处理系统的影响显着,当废水排放量过大,污染物浓度过高时,A2/O水处理系统对氨氮的去除基本瘫痪,氨氮的浓度不增反减,硫化物和COD这两个主要指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去除效率明显下降。(3)探究了焦化厂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污泥上浮、泡沫问题及污泥回流比等。污泥上浮主要出现在曝气池和二沉池,曝气池是由于污泥老化造成的,可以采取及时排放污泥的方法解决;二沉池主要由污泥脱氮和污泥腐化造成的,污泥脱氮可以减少曝气池进水量,污泥腐化可以加大曝气量。(4)在焦粉的深度处理中,研究了使用焦粉吸附焦化废水的方法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在焦粉对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的单因素的实验中,考量了五个主要因素,焦粉投加量、焦粉粒径、温度、溶液pH及吸附时间。通过实验可知,在投加量为200g/L,焦粉粒径5~6mm, pH=8,吸附时间为3h,温度为25℃时各因素均达到色度和COD去除率的最大值。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优化焦粉对COD去除率及色度去除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实验方案为投加量200g/L,焦粉粒度5~6mm, pH为8,吸附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进行了5次验证试验,得出COD去除率平均值66.79%,色度去除率71.20%。由此可知,焦粉对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是有一定意义的。

潘维龙[6](2011)在《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生产综合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浙江省某大型化工污水处理厂进管废水的基本特征及该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物化-生化-物化组合工艺路线。探讨了最佳工艺参数,经该系统处理后水质达到CODCr≤120mg/L,NH3-N≤25mg/L,其余指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II级排放标准。前物化处理采用混凝沉淀法,中试确定PAC最佳投加量500ppm,最佳HRT1.35h,此时水处理量为3500 m3/h。现场设备对PAC的极限负荷为600ppm,对污水水量的极限负荷为3500 m3/h。生化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确定了该污水厂生化系统最佳运行参数:溶解氧浓度2.0-4.0mg/L、pH7.5-8.0、内循环回流比120%、外循环回流比120%、污泥龄20d、水力停留时间21.6h。后物化处理仍选用混凝沉淀法,并采用高密度澄清池。实验得出有效的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PFS),中试表明,PFS的有效投加量为800-1000ppm,该条件下,最佳HRT为0.79h,高密度澄清池单池的水处理负荷为1500m3/h。试验结果表明,物化-生化-物化组合工艺技术先进可靠,针对性强,运行费用较低,操作管理简便,运行效果好。不仅对该厂的废水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整个污水治理行业起到示范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魏青松[7](2007)在《天津化工厂发展定位与环氧氯丙烷增产项目的研究》文中指出天津化工厂是一个已有68年历史的国有老企业,几十年来历经坎坷与起伏,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有8000余名在岗职工,年销售收入超过26亿元的国有大型氯碱化工企业。面对“十一五”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愈加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面对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的压力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型宜居新城区的要求,企业自身存在的产品结构等问题愈加凸现出来。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的市场信息,对国际、国内氯碱化工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企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对企业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天津化工厂目前总体上是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大于威胁,应当采取以SO(优势—机会)战略为主,以WO(弱点—机会)战略为辅的综合型发展战略,即“增长”与“扭转”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即一方面尽快发展环氧氯丙烷等优势产品的规模,适时启动环氧树脂等下游产品项目,延伸产品链,另一方面对PVC和EPVC等现有重点产品加强新产品的开发,适当增加规模,通过几年的调整发展,逐步树立环氧氯丙烷等新生优势产品的支柱地位。由于目前环氧氯丙烷面临极好的发展机会,当务之急应该尽快启动环氧氯丙烷增产项目。鉴于环氧氯丙烷增产项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该项目的工艺技术方案、厂址方案、原料及动力消耗、公用工程条件等问题,利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财务评价方法,对项目的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和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针对国家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形城市的要求,对项目的节能和环保指标也进行了研究。经综合分析认为,项目完全符合天津化工厂的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调整定位,而且技术经济指标合理,市场前景非常好,应尽快申报备案并委托设计,抓紧开工建设。最后,本文就项目的实施计划、人力资源配备和产品市场细分等提出建议,并建议企业要清醒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避免与有成本优势的新兴企业正面竞争,坚持“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产品系列,发展专用PVC品种和EPVC,加强与下游用户的技术合作,突出“差异化”服务,从而打造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李茂林,刘涛,张兵,李平[8](2001)在《旋膜管内汽提净化氯苯车间排放的污水》文中提出采用旋膜管式汽提塔净化氯苯车间排放的污水的新工艺 ,使液体污水沿旋膜管内壁旋转 ,形成液膜很薄 ,湍流程度大 ,表面更新速度快 ,能有效地降低液膜传质阻力 ,将极大地降低能耗。实验研究旋膜管结构尺寸、污水处理量、水蒸汽消耗量、操作温度等因素对氯苯污水净化率的影响 ,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以减少汽提过程中的液相传质阻力 ,降低水蒸汽消耗量

吴卫军[9](2005)在《生物过滤法净化苯、甲苯和二甲苯混合废气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仅次于颗粒污染物的又一大类气态污染物。生物法净化VOC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工艺,与传统净化工艺相比,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本文分别以一号陶粒、二号陶粒、拉西环和活性炭作为填料,以苯、甲苯和二甲苯混合气体作为目标污染物,驯化、筛选出优势降解菌,对滤塔进行挂膜,试验研究了生物过滤塔的净化性能,分别研究了入口体积负荷、气体停留时间、入口浓度、填料特性、滤塔停运后恢复时间及增加一种污染物浓度等对滤塔净化效率的影响。对生物过滤塔的压降进行了分析。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滤塔填料的体积去除负荷随入口体积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入口体积负荷越高,体积去除负荷越偏离100%去除线。气体停留时间增长,滤塔的净化效率增高。入口浓度升高,滤塔的净化效率下降,表明生物过滤塔对低浓度和中等浓度的VOCs降解效率较高,对高浓度VOCs的降解效果不理想。活性炭填料滤塔的净化效率最高,但压降也是最高的;二号陶粒填料滤塔在挂膜性能、净化效率、抗负荷冲击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实际应用中更适宜作为滤塔的填料。滤塔停运再恢复运行后,净化效率的恢复经历一个由快到缓的过程,并且拉西环填料的恢复时间比活性炭填料长,停运恢复后二者的净化效率均能基本上达到停运前的水平;增加“三苯”中一种污染物的入口浓度,另两种污染物浓度基本不变时,甲苯入口浓度的增加使“三苯”净化效率的降低最小,二甲苯入口浓度的增加使“三苯”净化效率的降低最大。

杨超越[10](2016)在《适用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的空间位阻胺合成及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天然气净化工业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国在天然气脱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天然气脱硫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在各类天然气脱硫工艺中,应用最多的是胺法脱硫技术,其中,MDEA因为具有酸气负荷高、对H2S有较好的选择性、腐蚀性低、不易发泡等优点成为胺法脱硫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脱硫溶剂。但工业上需要进行脱硫脱碳处理的原料气类型复杂,常规的MDEA水溶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原料气中H2S和CO2含量均不太高,CO2含量低于商品天然气国家标准(GB 17820-2012)规定的2%,但CO2/H2S甚高(超过10),此时对脱硫溶剂的要求是在保证H2S净化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强溶剂的选吸功能以降低能耗,并改善进入硫黄回收装置的酸气质量。本论文针对这类高碳硫比的原料气,研究对H2S具有高选择性的脱硫剂,为此,本论文合成了五种空间位阻胺,并评价其脱硫性能、再生性能、腐蚀性、发泡性等。主要成果如下:1.空间位阻胺的合成。本文设计合成1,3-二(二甲基胺)-2-丙醇(简称BMAP),1,3-二(二乙基胺)-2-丙醇(简称BEAP),1,3-二(叔丁胺基)-2-丙醇(简称BTAP),叔丁氨基乙氧基乙醇(简称TBEE),二叔丁胺基二乙醚(简称TBDE)的实验方法,并研究了合成TBEE的新合成方法,优化了相关实验操作条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BMAP、BEAP、 BTAP、TBDE和TBEE五种空间位阻胺。其中BMAP、BEAP、BTAP、TBDE是新型空间位阻胺,至今未见文献报道,TBEE是已工业化的空间位阻胺。2.空间位阻胺脱硫效果评价。以H2S和CO2的脱除效率,酸气负荷等指标来评价溶剂的脱硫效果,分别测试了合成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在温度分别为20℃、30℃、40℃、50℃、60℃,胺液浓度为10%、20%、30%、40%、50%的条件下对原料气(C02:H2S=10)的脱硫效果,并与同等条件下的MDEA溶液脱硫效果做出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温度同浓度条件下五种空间位阻胺溶液和MDEA溶液的脱硫选择性S大小顺序为:S(TBDE)>S(BEAP)>S(BTAP)>S(TBEE)>S(BMAP)>S(MDEA);六种胺液的酸气负荷大小顺序为:L(TBDE)>L(BTAP)>L(TBEE)>L(BEAP)>L(BMAP)>L(MDEA)。3.空间位阻胺再生性能评价。将质量浓度为40%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分别进行再生实验,实验温度为120℃,再生时间为20min。经过对再生后溶液中H2S和C02含量检测表明,再生的贫液中酸气含量很少,再生较完全。再生后溶液用于二次脱硫脱碳后溶液中H2S含量与一次脱硫相比降低2%~8,CO2的含量降低3%~20%。在相同条件下,所合成的位阻胺溶液再生后用于二次脱硫的碳容下降率和硫容下降率均低于MDEA,表明位阻胺溶液较之MDEA溶液再生效果更好。4.空间位阻胺腐蚀性评价。采用EDS、XRD和SEM分析20#钢在含有饱和H2S和CO2的MDEA溶液中的腐蚀产物,可知腐蚀主要是由于醇胺中溶解的H2S和CO2造成的,腐蚀产物主要有FeS、Fe2S和FeCO3。通过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分析浓度为40%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对20#钢的腐蚀情况。失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30℃~50℃)时,20#钢在浓度为40%的MDEA和五种空间位阻胺液中的失重腐蚀速率十分接近并且都比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均增大,当温度大于70℃时腐蚀速率迅速增大。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饱和H2S/CO2的浓度为40%的MDEA和五种空间位阻胺溶液中,20#钢的腐蚀速率都受到电荷转移电阻控制,金属阳极表面离子吸附对金属阳极表面活化溶解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升高,20#钢在醇胺溶液中的腐蚀电位负移,电荷转移电阻减小,金属阳极活化溶解速度明显加快,腐蚀速率大大增加。对比电化学实验结果,含有饱和酸气的浓度为40%的六种胺液对20#钢都有一定的腐蚀性,腐蚀速率大小顺序为TBDE>BTAP>TBEE>BEAP>BMAP>MDEA。实验结果与失重实验结果相符合。5.空间位阻胺发泡性评价。根据行业标准SY/T 6538-2002《配方型选择性脱硫溶剂》中测试溶剂发泡性的方法,对合成的五种空间位阻胺进行发泡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五种空间位阻胺消泡时间均低于35s,说明BMAP、BEAP、TBEE、BTAP以及TBDE均不易发泡。本文所合成的五种空间位阻胺对H2S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且酸气负荷高,再生能耗低,在低温条件下对20#钢腐蚀性弱,不易发泡且合成原料易得、合成路线简单,具有工业化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对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二、旋膜管内汽提净化氯苯车间排放的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膜管内汽提净化氯苯车间排放的污水(论文提纲范文)

(1)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2.2 焦化废水的特征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3 VOCs的特点和排放
        1.3.1 VOCs的定义
        1.3.2 VOCs的种类和性质
        1.3.3 VOCs的危害
        1.3.4 VOCs的排放源
        1.3.5 VOCs的排放规范
    1.4 废水处理厂中的VOCs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废水中VOCs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4.3 液面上VOCs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1.5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1.5.1 预处理技术
        1.5.2 生物处理技术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2章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和特征
    2.1 引言
    2.2 焦化废水处理厂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艺流程
        2.2.3 工程设计参数和构筑物参数
    2.3 A/O/O工艺处理过程
        2.3.1 预处理阶段
        2.3.2 生物处理阶段
    2.4 各阶段水质特征
        2.4.1 样品采集
        2.4.2 水质分析检测
        2.4.3 水质特征分析
第3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水相VOCs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材料
        3.2.2 采样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相中苯系物的分布
        3.3.2 污泥中苯系物的含量
        3.3.3 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3.3.4 苯系物浓度的相关性
        3.3.5 水相苯系物、COD和 TOC的浓度变化
        3.3.6 水相和污泥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气态VOCs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和方法
        4.2.1 仪器、试剂材料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4 排放速率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气态 VOCs 的分布特征
        4.3.2 VOCs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4.3.3 气态VOCs与 COD、TOC之间的关系
        4.3.4 气相和水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4.3.5 理论恶臭浓度
        4.3.6 排放速率的估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 VOCs 的气液传质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双膜理论
        5.2.2 双阻力模型
        5.2.3 去除机制
        5.2.4 污染物的传质通量
    5.3 国内外研究情况
    5.4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
        5.4.1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5.4.2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5.4.3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5.4.4 处理工艺的影响
    5.5 质量平衡分析
        5.5.1 质量平衡分析方法
        5.5.2 质量平衡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VOCs排放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污染评价
    6.1 引言
    6.2 毒性和污染评价方法
        6.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
        6.2.2 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3 非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6.2.4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
        6.2.5 二次气溶胶形成潜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癌症风险评价
        6.3.2 非癌症风险评价
        6.3.3 臭氧生成潜势
        6.3.4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
        6.3.5 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胶粘剂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胶粘剂废水的来源
    1.2 国内胶粘剂废水处理现状
        1.2.1 氯苯废水的处理方法
        1.2.2 乳化液的固-液分离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Fenton处理胶粘剂氯苯废水的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Fenton实验
        2.2.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2.2 废水来源
        2.2.3 分析方法
        2.2.4 实验方法
        2.2.5 Fenton去除氯苯的效果
        2.2.6 废水中COD去除的正交实验
    2.3 Fenton氧化降解机理的讨论
        2.3.1 Fenton氧化氯苯的动力学研究
        2.3.2 Fenton降解氯苯的机理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化液污泥絮凝破乳的研究
    3.1 PAC、PAM絮凝机理
    3.2 污泥的水分组成和脱水机理
    3.3 影响污泥脱水的因素
    3.4 絮凝实验
        3.4.1 絮凝剂投加配比研究
        3.4.2 pH对絮凝的影响
        3.4.3 搅拌速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3.4.4 搅拌时间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3.4.5 温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3.4.6 沉降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破乳分离的清液生物处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污泥培养与驯化
        4.2.1 生物氧化工艺流程
        4.2.2 污泥培养与驯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结果
        4.3.2 讨论
第5章 胶粘剂废水处理的工程设计
    5.1 Fenton预处理工艺的设计
        5.1.1 主要设备参数
    5.2 污泥压滤干化工艺设计
        5.2.1 工艺流程
        5.2.2 叠螺压滤干化主要设备设计
        5.2.3 压滤干化主要动设备耗能
    5.3 生物处理工艺的设计
        5.3.1 排放要求
        5.3.2 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5.3.3 主要处理设施及设备的设计
    5.4 除臭设计
    5.5 工程调试和运行结果
        5.5.1 Fenton系统的运行
        5.5.2 叠式污泥脱水机运转调试
        5.5.3 螺旋输送机开机前准备
        5.5.4 KJG空心桨叶干燥机开车前准备
        5.5.5 污泥干化运行
        5.5.6 调试结果
    5.6 成本分析
        5.6.1 药剂成本
        5.6.2 能耗成本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3)有机污染土壤热脱附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我国土壤污染简介
        1.1.1 土壤有机污染物
        1.1.2 土壤有机污染现状
    1.2 原位热脱附技术研究进展
        1.2.1 蒸汽加热法
        1.2.2 电阻加热法
        1.2.3 热传导加热法
        1.2.4 射频加热法
        1.2.5 原位热脱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6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热脱附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土壤样品
        2.1.3 实验方案
        2.1.4 检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2.1.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2 硝基苯的热脱附研究
        2.2.1 时间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2.2 温度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2.3 土壤含水率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2.4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2.5 土壤类型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3 萘的热脱附研究
        2.3.1 时间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3.2 温度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3.3 土壤含水率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3.4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3.5 土壤类型对于去除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位热脱附技术的模拟系统开发
    3.1 总体设计
    3.2 原位沙槽的设计
        3.2.1 原位沙槽压力设计
        3.2.2 原位沙槽保温设计
        3.2.3 原位沙槽结构设计
    3.3 电加热系统的设计
        3.3.1 电加热系统设计工况
        3.3.2 电加热设备原材料选型
        3.3.3 电热丝计算
    3.4 换热系统的设计
    3.5 气液分离系统的设计
    3.6 尾气处理系统的设计
        3.6.1 处理方法的选用
        3.6.2 装置的设计
        3.6.3 风机的选型
    3.7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3.7.1 PLC硬件系统设计
        3.7.2 PLC程序设计
        3.7.3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3.8 模拟系统的运行调试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位热脱附技术模拟系统的温度研究
    4.1 实验运行过程
    4.2 升温阶段分析
    4.3 稳定运行阶段分析
    4.4 降温阶段分析
    4.5 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大型煤制甲醇项目变换工序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醇简介
    1.2 甲醇的合成及应用
    1.3 甲醇合成中的变换工序
        1.3.1 变换工艺概述
        1.3.2 变换工艺生产原理
        1.3.3 变换率及影响平衡变换率因素
        1.3.4 变换反应速率
    1.4 国内外甲醇生产中变换工艺简介
        1.4.1 国外变换工艺
        1.4.2 国内变换工艺
        1.4.3 新项目中使用的催化剂和变换炉
    1.5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换系统的流程及工艺优化
    2.1 变换反应装置
    2.2 粗煤气的组成
    2.3 变换系统的流程
        2.3.1 变换系统
        2.3.2 未变换系统
    2.4 变换系统设计中的优化
        2.4.1 工艺气温度的控制
        2.4.2 变换炉进口温度的测量
        2.4.3 工艺气预热器E0902负荷的控制
        2.4.4 工艺气水气比的调节
        2.4.5 系统压力的稳定
        2.4.6 热量回收负荷的均衡
    2.5 优化后效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换工序中变换炉的研究
    3.1 轴径向变换炉的研究
        3.1.1 轴径向变换炉的结构特点
        3.1.2 进口温度的控制
        3.1.3 触媒活性及填装量
        3.1.4 水气比和粗煤气成分
    3.2 可控移热变换炉的研究
        3.2.1 可控移热变换炉的结构特点
        3.2.2 触媒的装填及活性
        3.2.3 可控移热变换炉的运行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塔侧线抽氨汽提的升级优化
    4.1 工艺原理
    4.2 单塔汽提侧线抽氨流程描述
    4.3 设备优化
        4.3.1 汽提塔结构的优化
        4.3.2 汽提热源的优化
        4.3.3 参数优化
    4.4 汽提装置的参数控制
        4.4.1 塔底温度
        4.4.2 塔顶温度
        4.4.3 塔顶压力
        4.4.4 侧线抽出比
        4.4.5 冷热进料比
        4.4.6 酸性气流量
        4.4.7 装置能耗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力除氧器的研究及应用
    5.1 给水除氧的必要性和方法
        5.1.1 给水除氧的方法
    5.2 有头旋膜式除氧器的使用
        5.2.1 有头旋膜除氧器的结构
        5.2.2 除氧器的设计条件
    5.3 项目开车前后除氧器调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黑猫焦化废水的水质分析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焦炭产业的发展
    1.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4 焦化废水来源
        1.4.1 蒸氨废水
        1.4.2 粗苯精制水
        1.4.3 化产品分离水
        1.4.4 循环排污水
    1.5 焦化废水治理现状
        1.5.1 一级处理
        1.5.2 二级处理
        1.5.3 三级处理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黑猫焦化废水工艺流程及水质分析
    2.1 引言
    2.2 工艺流程
        2.2.1 黑猫焦化废水来源
        2.2.2 黑猫生化系统流程简介
    2.3 A~2/O工艺简介
    2.4 水质检测
        2.4.1 实验试剂
        2.4.2 实验仪器
        2.4.3 水质测定方法
        2.4.4 水质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2.5 生化系统A~2/O工艺各生化池的水质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化系统的调试
    3.1 引言
    3.2 季节性温度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3.2.1 不同季节下出水COD的变化情况
        3.2.2 不同季节出水NH_3-N含量的变化
        3.2.3 不同季节出水硫化物含量的变化
    3.3 焦化厂生化系统技改处理方案
        3.3.1 技改简介
        3.3.2 生化系统的变化
        3.3.3 改造工艺
        3.3.4 实验数据来源
        3.3.5 系统改造前后去除性能对比分析
    3.4 A~2/O系统长期运行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4.1 污泥上浮
        3.4.2 泡沫问题
        3.4.3 污泥回流的问题
        3.4.4 生化系统在低温运行出现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粉深度处理生化出水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4.2.1 焦化废水
        4.2.2 焦粉的工业与元素分析
        4.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分析测试方法与试验方法
        4.3.1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
        4.3.2 实验原理
        4.3.3 实验步骤
        4.3.4 色度的测定
        4.3.5 实验原理
    4.4 单因素实验
        4.4.1 焦粉投加量对COD及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4.4.2 焦粉粒度对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4.4.3 pH对焦化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焦化废水COD和色度的影响
        4.4.5 温度对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4.5 正交法优化焦粉吸附的工艺条件
        4.5.1 焦化废水COD去除率的直观分析表
        4.5.2 焦化废水色度去除率的直观分析表
    4.6 实验方案优化
    4.7 焦粉吸附前、后的SEM-EDX表征
    4.8 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生产综合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化工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4 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第二章 前物化处理过程研究
    2.1 前物化处理工艺选择
    2.2 主要构筑物
    2.3 现场试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化处理过程研究
    3.1 实验目的及内容
    3.2 检测仪器及分析方法
    3.3 构筑物与设备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物化处理过程研究
    4.1 后物化处理工艺选择
    4.2 混凝剂的筛选
    4.3 主要构筑物
    4.4 现场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污染物去除能力验证
    5.1 工程环保验收现场监测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本分析
    6.1 工程投资
    6.2 成本分析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天津化工厂发展定位与环氧氯丙烷增产项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企业概况
    2.1 企业历史沿革
    2.2 企业基本情况及主要产品
第三章 企业发展定位研究
    3.1 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3.1.1 氯碱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3.1.2 主要产品的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3.2 企业发展定位(SWOT 分析)
        3.2.1 SWOT 分析
        3.2.2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及定位
第四章 环氧氯丙烷增产项目基本方案
    4.1 产品方案及装置规模
        4.1.1 产品方案及装置规模
        4.1.2 产品规格
    4.2 生产工艺及技术方案
        4.2.1 生产工艺选择
        4.2.2 工艺流程和消耗定额
        4.2.3 主要设备选择
    4.3 原燃材料及动力消耗
        4.3.1 原料规格
        4.3.2 主要原材料及动力消耗
    4.4 厂址方案及总图运输
        4.4.1 厂址方案
        4.4.2 厂址条件
        4.4.3 总图运输
    4.5 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4.5.1 给排水
        4.5.2 供电与电讯
        4.5.3 供热、采暖、空调
        4.5.4 空分、空压
        4.5.5 冷冻站
        4.5.6 循环水
        4.5.7 贮运系统
        4.5.8 土建工程
    4.6 节能与环保
        4.6.1 能耗指标
        4.6.2 节能措施
        4.6.3 环境保护
        4.6.4 职业安全和工业卫生
第五章 投资与技术经济分析
    5.1 投资估算
    5.2 技术经济分析
        5.2.1 基本经济数据
        5.2.2 生产成本和费用估算
        5.2.3 财务评价分析
第六章 项目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项目尽快建成
    6.2 提前组织人力资源,保证项目建成后顺利投产
    6.3 对产品市场规划细分,确保新产品占领目标市场
    6.4 综合开发,打造企业“差异化”优势
附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生物过滤法净化苯、甲苯和二甲苯混合废气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及种类
    1.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危害
    1.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现状
    1.5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净化技术
    2.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传统净化技术
        2.1.1 燃烧法
        2.1.2 吸收法
        2.1.3 吸附法
        2.1.4 冷凝法
    2.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净化新技术
        2.2.1 微波催化氧化技术
        2.2.2 膜基吸收净化技术
        2.2.3 纳米材料净化技术
        2.2.4 非平衡等离子体净化技术
        2.2.5 生物净化技术
3 课题研究的方案及内容
    3.1 试验方案的确定
        3.1.1 目标污染物的选择
        3.1.2 生物法去除VOCs的工艺选择
        3.1.3 试验工况的选择
    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 生物过滤法净化含苯、甲苯、二甲苯混合废气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法
        4.1.1 优势菌种的筛选
        4.1.2 试验装置
        4.1.3 测试项目和分析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体积去除负荷与入口体积负荷的关系
        4.2.2 净化效率与入口浓度的关系
        4.2.3 停留时间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2.4 填料的影响
        4.2.5 停运后的性能恢复试验
        4.2.6 滤塔的压降分析
        4.2.7 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变化对净化效率的影响
        4.2.8 气相中苯、甲苯、二甲苯浓度沿填料层深度的分布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
    5.3 展望
    5.4 国内应用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10)适用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的空间位阻胺合成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天然气酸性组分的脱除
        1.1.1 天然气酸性组分脱除的意义
        1.1.2 天然气产品中酸性组分含量的要求
    1.2 天然气脱硫脱碳方法
        1.2.1 脱硫脱碳方法分类
        1.2.2 常用脱硫脱碳方法介绍
    1.3 天然气脱硫脱碳技术进展
        1.3.1 国外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研究现状
        1.3.3 天然气脱硫脱碳工艺发展趋势
    1.4 选题背景和意义
        1.4.1 醇胺法脱硫技术背景
        1.4.2 开发选择性脱硫溶剂的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空间位阻胺的研究方法
    2.1 空间位阻常数和空间位阻胺
        2.1.1 空间位阻常数(-Es)
        2.1.2 空间位阻胺
    2.2 选择性吸收的理论依据
        2.2.1 质子化平衡常数(pK_a)和平衡常数(K_s)
        2.2.2 醇胺与酸气反应机理
        2.2.3 热力学选择性与动力学选择性
    2.3 空间位阻胺性能评价方法
        2.3.1 脱硫性能
        2.3.2 再生性能
        2.3.3 腐蚀性
        2.3.4 发泡性
第3章 空间位阻胺的合成及表征
    3.1 空间位阻胺分子结构及空间位阻能
    3.2 中间产物二氯丙醇合成实验
        3.2.1 二氯丙醇的性质
        3.2.2 反应机理及反应过程
        3.2.3 二氯丙醇的合成及表征
    3.3 位阻胺的合成实验及结构表征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2 BMAP的合成及表征
        3.3.3 BEAP的合成及表征
        3.3.4 BTAP的合成及表征
        3.3.5 TBEE的合成及表征
        3.3.6 TBDE的合成及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位阻胺的脱硫性能研究
    4.1 液相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分析实验
        4.1.1 实验试剂
        4.1.2 分析方法
    4.2 空间位阻胺的脱硫评价实验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位阻胺的再生性能、腐蚀性与发泡性研究
    5.1 空间位阻胺再生性能研究
        5.1.1 实验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2 空间位阻胺腐蚀性研究
        5.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3 空间位阻胺的发泡研究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四、旋膜管内汽提净化氯苯车间排放的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 [1]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D].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
  • [2]胶粘剂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D]. 吴松华.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1)
  • [3]有机污染土壤热脱附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 孙袭明. 天津大学, 2018(06)
  • [4]大型煤制甲醇项目变换工序的设计与优化[D]. 王朝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5]黑猫焦化废水的水质分析及工艺优化[D]. 蒋庆. 西北大学, 2016(05)
  • [6]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生产综合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潘维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7]天津化工厂发展定位与环氧氯丙烷增产项目的研究[D]. 魏青松. 天津大学, 2007(04)
  • [8]旋膜管内汽提净化氯苯车间排放的污水[J]. 李茂林,刘涛,张兵,李平. 辽宁化工, 2001(11)
  • [9]生物过滤法净化苯、甲苯和二甲苯混合废气的试验研究[D]. 吴卫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10]适用于天然气选择性脱硫的空间位阻胺合成及性能评价[D]. 杨超越.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旋膜管汽提法排放氯苯车间污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