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启发式教学的辩证法思想

试论启发式教学的辩证法思想

一、谈启发式教学的辩证法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付文军[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界围绕自然辩证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发文趋势、学科分布、研究机构、理论阵地、研究主题和范式等一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界的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推动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迈向新的台阶。

冯春光[2](2019)在《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活与哲学》对学生而言相对生疏,它抽象、晦涩的哲学原理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难度。哲学本身相对比较深奥,加之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这种情况使政治课教师开展哲学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寻找简化抽象原理的方法,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法与灌输式教学方法,应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体性,努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新课标强调:要使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一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为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新课改也强调“转变学科本位思想”。古典名句作为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其蕴含的哲理与哲学教学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哲学教学中引入古典名句既有利于将枯燥的哲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古典名句的内涵、特点以及与哲学课之间的关系。并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古典名句在高中哲学课教学中得以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笔者在教学实习中的亲身实践,分析总结了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的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出其原因。本文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运用时应把握的原则以及针对问题采用的策略。第五部分,以《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一课为例,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展示在具体的哲学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古典名句的。

王毛文[3](2019)在《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新中国的成立,我国中小学德育已经有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建国七十年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分不开,与一定时期教育要求密切相关,因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体系。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情况。将七十年的发展在时间段上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初期(1949—1965)、文革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新时期(2000—2019)。以此为时间线客观分析不同时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践履方式和德育教材呈现方式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变化并进行具体的概括与总结,得出建国七十周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整体发展变迁过程。文本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含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德育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建国十七年来不同时期德育目标的发展:培养“五爱”新思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培养为无产阶政治服务的接班人、培养“四有”和“五爱”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公民,在不同时期目标特征中探寻德育背后的价值。第三章研究建国七十年来不同时期德育内容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全面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政治教育的淡化与现代德育体系的初步形成、现代德育内容体系的全面构建,从发展中看德育内容的内涵变化。第四章研究建国七十年来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活用课堂讲授和推广劳动实践、全面开展革命思想宣传和生产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磨合中开拓创新、在生活世界中落细落小落实,从中发现不同时期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变化。第五章从教材维度研究建国七十年来德育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以小学为例,对文本、图像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建国七十年来德育教材发展的三种价值趋向变化:侧重政治优先向关注道德为主转变、侧重理想知识向关注现实生活转变、侧重成人主体向关注学生主体转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呈现出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过程,为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邓利军,向立明,刘祯,王书贤[4](2018)在《“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课程思政》文中认为理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为通过高效的思政工作提升"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本文以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等方面探讨了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以期为同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示范作用。

赵茜[5](2018)在《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专题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历史教学是基于国家教育部编订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材开展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已经相对吸纳了部分简帛文献研究的新成果,但因历史教材的稳定性与史学研究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在诸多方面仍存在欠缺。中学历史教师对简帛研究成果的认识和运用也较为生涩。近几十年来的简帛研究在历史学界取得较大成就,那么将这些简帛成果及时引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专题为中心,研究出土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百家争鸣”为对象,从中学历史教材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两方面来分析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通过分析现行教材和解读教师用书中对该内容的处理,指出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引用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来分析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对简帛研究成果的运用情况。第二部分是结合“百家争鸣之儒家”的教学内容,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简帛本《缁衣》篇和郭店简中的思孟学派三个方面分析了简帛研究成果中的儒家思想。并用这些成果印证和补充儒家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是结合“百家争鸣之道家”的教学内容,从《太一生水》和《恒先》篇中的“道”、简帛本《老子》、马王堆黄老帛书三个方面分析了简帛研究成果中的道家思想。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道家教学内容中。第四部分是结合“百家争鸣之兵家”的教学内容,从孙武《孙子兵法》和孙膑《孙子兵法》及其比较研究中分析了简帛研究成果中的兵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兵家教学内容中。第五部分指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简帛研究成果时应注意的原则,并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

黄翌,汪云甲[6](2018)在《辩证法在地图学中渗透及促进学习迁移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地图学"是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地图学中诸多知识点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辩证法、认识论的观点。本文在总结"地图学"课程中地图投影、地图概括等知识点与辩证法相互关联的基础上,从地图学要解决的"圆与平""大与小"两类基本矛盾入手,构建了通过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渗透辩证法思想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教学框架,并据此介绍了相关教学实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上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间相互联系和课程体系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

李婷婷[7](2017)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重要认识”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出台为背景,基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高中生欠缺对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复杂事物的分析处理能力这些现状,为了让高中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在研究分析辩证思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高中政治学科特点、科学思维形成这三方面要求的必要性,以及从思维发展水平、新课程标准、德育功能和教材内容四方面提出可行性,探讨分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在完善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理论的同时又给予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秦宁波[8](2016)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研究》文中认为生活于五千年文明黄土地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也不能完全割断与儒家文化的关联,儒家文化基因不会随时代发展而被轻易地彻底遗忘。在世情、国情、党情、人情的综合分析中理清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产生的原因:(1)近代中国内外危机中呈现出器物、制度、文化的藩篱困境,共产党人早期思想中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根源与实质,要求彻底推翻封建特权势力和专制制度,打破宗法礼教的“吃人”束缚。(2)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传入中国,推进国人认清近代中国的国情和寻找未来的出路,文化理论是内含于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特别是关于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成为党的儒家文化观所恪守的基本准则。(3)儒家文化在传统社会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有纯粹文化载体的儒家文化,也有意识形态化的儒家文化。早期共产党人的批判不是偏激的全盘反传统,在批判的背后不乏对儒家文化价值的理性判断和清醒认识。(4)人的思想受遗传、环境、历史、教育及偶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体系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渊源,这与其早期身受的儒家文化协同教育的结构、方式、内容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片面到全面、感性到理性的探索过程,在综合呈显标志、影响因素及主要特点基础上将党的儒家文化观的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1)儒家文化观的孕育阶段:1921—1927,孕育阶段的基本特点:儒家文化非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显性用语,党的儒家文化观具有鲜明内隐性;儒家文化观与民主革命的实践联系到一起,无法脱离反封建的主题孤立存在;早期共产党人具有跨文化的品格特征,左右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的发展宽度。(2)儒家文化观的雏形阶段:1927—1938,雏形阶段的基本特点:抗战成为儒家文化观的转折点,其初步形成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关联;党的传统文化自觉逐渐觉醒,重视并推动对儒家文化的再认识;“孔子”不再只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符号,马克思主义与优秀儒家文化开始结合;儒家文化观不仅是认识的呈现,也反映在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3)儒家文化观的发展阶段:1938—1949,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儒家文化观建立在过程思维的历史观基础之上,不脱离开发展的历史认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存在精华与糟粕两个方面,提出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法”;儒家文化观体现在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党的建设三个层面的关系处理上,儒家文化观的内容更加广泛;儒家文化观集中体现在领袖人物的言论中,领袖群体在儒家文化问题认识上具有共识性。儒家文化存在的种种缺陷和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冲突,党从当时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认清其本原内容及被曲解所引发的负面影响。第一,作为封建社会“官学”的儒家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特别是儒家文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落后成分,无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其内含的糟粕会抑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第二,儒家礼教、纲常伦理是“符号的孔子”的内涵之一,其与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目标、任务、社会矛盾的解决相背离。对于儒家文化中的“三纲”、“忠孝”、旧婚姻、传统民俗等问题,要看到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滞后性、顽固性、虚假性,打破封建宗法观念对革命的束缚阻碍。第三,儒家文化影响下宗法观念和宗法社会对党的组织建设起到阻碍,封建时代的“一言堂”衍生出党的组织建设中的“家长制”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因而农民出身的党员在党的组织中占了绝大多数,旧的儒家文化残余必然对党的组织建设起到相当大的影响。第四,儒家的教学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封建社会制度、政治统治、人才需要、认知水平等联系到一起,必然也存在阶级属性和历史局限性。共产党人在肯定儒家教学思想的进步意义的同时,对其内有的“糟粕”也是彻底摒弃。但是,历经历史长河涤荡演变的儒家文化,除去服务于阶级统治的历史局限,也有跨越时空的合理内涵。共产党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地对待儒家文化,激浊扬清,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第一,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文化维度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提出新要求,共产党批判极端民族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儒家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对儒家哲学思想中“名实”、“知行”、“中庸”、“义利”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第二,共产党对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坚持借鉴其精华抛除其糟粕,具体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对儒家政治伦理中“大同”理想的批判思考,对儒家政治伦理中“仁”思想的诠释扬弃,对儒家政治伦理中“礼”文化的发掘认识,对儒家政治伦理中“修身”问题的深化理解。第三,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儒家教学思想,肯定其价值基础上对其批判地借鉴认识。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党注重“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教法中的合理内涵,推动儒家教学思想的转化与运用。此外,中国共产党对党与儒家文化的认识,建立在儒家文化党内价值基础之上,它成为构成党的儒家文化观的重要内容。关于党与儒家文化关系的认识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如何处理好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成为重要问题。中国人接触、认识、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脱离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根基。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二者有结合的内容也有排斥的成分,不要作简单、机械“嫁接”论的理解。对二者的关系,从话语体系转化、意识形态对立、结合及转化点三个层面进行阐释,从而解构出二者的逻辑关系。第二,文化不能脱离现实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孤立存在,文化与实践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共产党在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基础上,挖掘与转化儒家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积极因素,改造传统私塾教育中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打破儒家礼教、纲常伦理对人及社会发展的桎梏,深化对祭祀文化的认识并在仪式政治中实现对儒家祭礼的超越性运用。第三,从整体、系统、联系、动态的角度认识党的建设问题,要深入挖掘党的建设背后的阶级立场、政治态度、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特别是要关注与党的建设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关于党的建设与儒家文化关系的认识,体现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中:“实事求是”与反对空谈的领导作风、儒家“修身”问题与党员道德修养、宗法观念与党的组织建设、“任人为贤”与党的干部选拔任用、“闻者足戒”与注重党内批评的方法。为更加客观地认清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的特殊性及实效,应从国共比较视阈深化对其认识。国共两党儒家文化观的比较首先需对孙中山时期、蒋介石时期国民党儒家文化观的产生及发展有系统地把握,这是国共两党儒家文化观比较的重要前提。孙中山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因素,他对儒家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社会理想等内容进行发掘认识,并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革命实践、党的建设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民党儒家文化观的首创者和代表者。蒋介石时期国民党儒家文化观进一步发展,代表性内容:严查“辱孔”演剧中尊孔重儒的管窥,意识形态中的三民主义儒学化,孔子祭祀仪式政治中的文化认同,新生活运动中的儒家文化生活化。为增强比较的针对性,本文把比较的时间限定到“抗日战争时期”,因为该时期国共两党面临着民族矛盾加剧和共同抗战的主题,两党儒家文化观的核心代表人物出现,两党的儒家文化观均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但两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两党儒家文化观的差异集中在政党与人民利益关系、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以及批判与继承关系等方面:第一,国共两党儒家文化观首要比较的是根本利益的出发点,能否理顺“政党”与“人民”利益的从属关系是儒家文化观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国共两党是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其儒家文化观受各自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必然具有代表各自阶级性的意识形态特色。第二,政党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关系是政党理论发展需要正确处理的问题,共产党与国民党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存在的两大政党,其自身的理论都源自西方理论,在理论传入中国之后都存在着如何处理与中国文化关系的问题。国民党的重要理论家戴季陶制造了“儒学化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南京政府在回应时局剧变之时,将三民主义儒学化。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始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第三,与国民党过分强调传统和“照抄照搬”倾向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历史观融入到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识中,使之更客观地认识儒家文化的“古”与“今”问题,对儒家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总之,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问题是极为复杂的,必须建立在过程思维的历史观基础之上,不能“碎片化”或“割断历史”来认识中国共产党与儒家文化。随着共产党人的独立自主性增强,党思维理论水平和理论自信进一步提升,其传统文化自觉不断觉醒,认识到其包含着对革命和党的建设有益的因素,不能一味地排斥儒家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党正确认识并批判地吸收儒家政治伦理、儒家文化的重要成果,批判地吸收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是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宝贵经验。但是也要客观评析党的儒家文化观的历史局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无法与评孔思潮割裂开来,“打孔家店”也将在强大的惯性中得到有效的延续;儒家文化非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显性用语,党的儒家文化观具有鲜明内隐性;儒家文化,经过两千多封建社会风雨涤荡,历史变迁,长期作为统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刚柔并存,良莠混杂,纷繁复杂;处在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民族解放战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共产党人对儒家政治伦理在客观上不可能一次认识清理到位。由此观之,要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待儒家文化及党与儒家文化关系的经验启示,结合人民需要、社会发展、党的建设去全面、辩证、深化认识儒家文化,在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精华与糟粕、批判与继承、转化与发展等关系中发挥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正确对待历史、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处理好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象:马克思主义引领党的儒家文化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掌握发展党的儒家文化观的科学方法;正确认识儒家文化内含跨越时空的合理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融合;重视党的群众观、党员道德修养、党的组织作风建设中的儒家文化因素。

欧阳询,王淑贞[9](2015)在《启发式教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其误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基于教学的客观规律性提出的。而教学既是一个包含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诸多要素的系统,亦是一个师生两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归纳和总结教学的客观规律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否则不仅会误以为启发式教学已经过时,而且还会将启发式教学简单等同于一问一答,甚至对学生的自主探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陈文洁[10](2014)在《《学记》中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学记》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教与学专着,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教学哲理。本文从当今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学记》中"教与学"、"藏与息"、"说与不说"、"问与待问"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并且将这些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解决当今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一些启示,以期获得专家学者的讨论。

二、谈启发式教学的辩证法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启发式教学的辩证法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状况概览
    1.发文趋势
    2.学科分布
    3.研究机构
    4.理论阵地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议题的综合分析
    第一,自然辩证法的定位与理解问题。
    第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问题。
    第三,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问题。
    第四,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第五,自然辩证法的性质之争。
    第六,自然辩证法的功能阐释。
    第七,保卫和弘扬自然辩证法。
    第八,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影响。
    第九,自然辩证法的教学问题。
    第十,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特点与深化方向
    1.研究特点
    2.深化方向
        (1)回到文本,完成自然辩证法基础理论的“深度耕犁”。
        (2)打破界限,促成自然辩证法学科之间的“有效对话”。
        (3)善于批判,同各种曲解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斗争到底”。
        (4)立足现实,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指导“美好生活”。
小 结

(2)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理由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理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总结经验法
        (三)访谈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典名句与高中哲学的关系
    一、古典名句的内涵
    二、古典名句的特点
        (一)合辙押韵,易于识记
        (二)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三)立意高远,蕴含哲理
        (四)字句精艳,意蕴深婉
    三、古典名句与高中哲学的关系
        (一)古典名句与哲学,思想内容上相通相融
        (二)古典名句与哲学,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
第二章 古典名句应用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古典名句蕴含着深奥的哲学道理
        (一)古典名句蕴含着唯物论思想
        (二)古典名句蕴含着认识论思想
        (三)古典名句蕴含着辩证法思想
        (四)古典名句蕴含着唯物史观思想
    二、必要性:古典名句运用在哲学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一)引思明理,促使《生活与哲学》教学内容的转化
        (二)古为今用,利于《生活与哲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三章 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视
        (一)部分政治教师对古典名句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淡薄
        (二)部分政治课教师对古典名句的运用效果欠佳
        (三)学生对古典名句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现实
        (二)教师能力的限制
        (三)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
第四章 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与策略
    一、运用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选择性原则
        (四)适度性原则
    二、运用策略
        (一)完善评价机制,强化运用意识
        (二)增强教师人文素养,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三、运用模式
        (一)诗意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智慧论证——世间好语书说尽
        (三)诗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五章 中国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设计—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为例
    二、教学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德育发展变迁的研究
        1.2.2 关于德育教材发展变化的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德育概念界定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本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第2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目标的发展变迁
    2.1 培养“五爱”新思想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949-1965)
        2.1.1 培养学生积极的革命人生观
        2.1.2 培养学生“五爱”国民公德
        2.1.3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2 培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接班人(1966-1976)
    2.3 培养“四有”“五爱”的社会主义公民(1977-1999)
        2.3.1 培养有政治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1977-1985)
        2.3.2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五爱”公民(1986-1999)
    2.4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公民(2000-2019)
        2.4.1 培养热爱生活与适应社会的负责公民
        2.4.2 培养礼法文明的现代公民
        2.4.3 培养有责任担当意识的合格公民
        2.4.4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5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目标背后的价值反思
第3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内容的发展变迁
    3.1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全面渗入(1949-1965)
        3.1.1 强调社会主义教育
        3.1.2 重视阶级斗争教育
        3.1.3 倡导民主纪律教育
    3.2 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1966-1976)
        3.2.1 学习毛主席语录与思想
        3.2.2 批判传统旧思想与学习科学新知识
    3.3 政治教育的淡化与现代德育体系的初步形成(1977-1999)
        3.3.1 政治理想教育与五爱教育同步进行(1977-1985)
        3.3.2 构建以爱国教育与理想教育为核心的规范体系(1986-1999)
    3.4 现代德育内容体系的全面构建(2000-2019)
        3.4.1 重视公民法治教育
        3.4.2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3.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新内容
        3.4.4 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新时期主题
    3.5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内容的内涵变化
第4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变迁
    4.1 活用课堂讲授且推广劳动实践(1949-1965)
        4.1.1 反对体罚并主张生动活泼的课堂讲授
        4.1.2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4.1.3 积极参与生产劳动
        4.1.4 自我教育与榜样示范
    4.2 全面开展革命思想宣传和生产实践活动(1966-1976)
        4.2.1 批判学校教学并主张革命实践
        4.2.2 宣传革命思想与推崇个人崇拜
        4.2.3 全面进行生产劳动
    4.3 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磨合中开拓创新(1977-1999)
        4.3.1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四次改革中不断强化
        4.3.2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3.3 劳动技术实践与自我锻炼相结合
        4.3.4 建设德育活动基地
        4.3.5 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4.4 在生活世界中落细落小落实(2000-2019)
        4.4.1 落细:学生在体验中参与各项主题活动
        4.4.2 落小:在习惯养成中实现三方联合互动
        4.4.3 落实:对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的时代性创新
    4.5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践履方式的发展变化
第5章 建国七十年来德育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以小学阶段为例
    5.1 侧重政治优先向关注道德为主转变
        5.1.1 教材封面:从政治课程到德育课程
        5.1.2 目录标题表述:从政治话语到道德话语
        5.1.3 文本素材选取:从革命榜样故事到现实生活
        5.1.4 课程活动设计:从单一政治灌输练习到综合性德育活动栏目
    5.2 侧重理想知识向关注现实生活转变
        5.2.1 插图内容:从抽象故事类插图到生活情境类插图
        5.2.2 文本人物:从英雄榜样到学生生活人物
        5.2.3 教材结构:从知识规范体系建构到生活活动编排
    5.3 侧重成人主体向关注学生主体转变
        5.3.1 教材插图:从成人形象到学生形象
        5.3.2 文本表述:从成人话语到学生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课程思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工科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2 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
3 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探索
4 结语

(5)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专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 简帛文献与“百家争鸣”思想研究现状
        (二) 史学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三) 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学运用简帛研究成果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百家争鸣”
        一、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
        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百家争鸣”
        一、初中历史教学实录
        二、高中历史教学实录
第二章 儒家简帛研究成果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儒家思想
        一、《孔子诗论》中的儒家政治思想
        二、《孔子诗论》中的诗教思想及教育特点
    第二节 关于简帛本《缁衣》篇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思孟学派的简帛研究
        一、思孟学派的界定及儒家传承关系
        二、思孟“五行”说
        三、思孟学派思想的简帛研究
    第四节 儒家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章 道家简帛研究成果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太一生水》和《恒先》篇中的宇宙观思想研究
        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二、上博简《恒先》
    第二节 简帛本《老子》的研究成果
        一、《老子》的成书年代
        二、简帛本《老子》的篇章结构
        三、关于简帛本《老子》思想的研究
        四、简帛本《老子》中体现的先秦儒道关系研究
    第三节 关于“黄老学说”的简帛研究
        一、黄老帛书的称名
        二、黄老帛书的成书年代
        三、黄老帛书与《老子》的关系研究
        四、黄老帛书的思想内容研究
    第四节 道家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章 兵家简帛研究成果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关于《孙子兵法》的简帛研究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研究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研究
    第二节 关于《孙膑兵法》的简帛研究
        一、《孙膑兵法》的作者及成书年代研究
        二、《孙膑兵法》的主要思想研究
    第三节 两者的比较研究及兵家与诸子百家关系的研究
        一、《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比较研究
        二、兵家与诸子百家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兵家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章 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第一节 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一、遵循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二、以学生为本
    第二节 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史学素养,主动运用简帛研究成果
        二、创新授课方式,构建有效历史课堂
        三、引入学术界存在争议的研究成果,训练学生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辩证法在地图学中渗透及促进学习迁移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图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2 教学中通过渗透辩证法思想促进学习迁移
3 结束语

(7)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辩证思维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辩证思维
    第二节 辩证思维能力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教学内容挖掘不够,辩证思维教学意识不强
    第二节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辩证思维教学流于形式
    第三节 学生主体缺乏主动,辩证思维教学效率低下
    第四节 课堂环境沉闷无趣,辩证思维教学难以展开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第一节 更新观念,通过环境渗透,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第二节 挖掘教材,通过内容渗透,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节 他山之石,通过方法渗透,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儒家文化
        (二)儒家文化观
    三、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薄弱点
    四、研究思路、方法、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的产生
    一、儒家文化观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困境
        (二)共产党人对民族危机的认识
        (三)共产党人对社会危机的认识
    二、儒家文化观深受传统文化两面性影响
        (一)儒家文化千年发展的积淀
        (二)近代“尊孔复古”思潮的逆动
        (三)共产党人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三、儒家文化观有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
        (一)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的启蒙
        (二)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洗礼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统文化观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的发展历程
    一、儒家文化观的孕育阶段(1921—1927)
        (一)共产党人积极批判儒家文化
        (二)儒家文化观孕育的影响因素
        (三)孕育阶段儒家文化观的基本特点
    二、儒家文化观的雏形阶段(1927—1938)
        (一)共产党人选择运用儒家文化
        (二)儒家文化观雏形的推动因素
        (三)雏形阶段儒家文化观的基本特点
    三、儒家文化观的发展阶段(1938—1949)
        (一)共产党人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二)儒家文化观发展的条件因素
        (三)发展阶段儒家文化观的基本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认识
    一、正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冲突
        (一)批判封建专制主义腐朽性
        (二)揭露平均主义落后性
        (三)认清道德主义空想性
    二、打破儒家旧礼教对革命的桎梏
        (一)“孔子”与封建帝制存在关联
        (二)儒家旧礼教束缚人性
        (三)反对婢妾制度下的“小老婆”问题
        (四)宗法观念对党的组织建设起到阻碍
    三、摒弃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糟粕
        (一)认识过时的教学内容
        (二)反对教条化的八股文
        (三)批判对生产劳动的忽视
        (四)改造传统私塾教育形式
    四、批判反动者对儒家文化的曲解利用
        (一)批判日本殖民者借“孔子”的文化侵略
        (二)批判国民党机械复归儒家文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发展
    一、对儒家哲学问题的研究
        (一)对“名实”问题的肯定及改进
        (二)对“知行”问题的研究及转化
        (三)对“中庸”问题的认可及批判
        (四)对“义利”问题的厘定及超越
    二、对儒家政治伦理的解构
        (一)对理想诉求“大同”的批判思考
        (二)对价值内核“仁”的诠释扬弃
        (三)对规范之本“礼”的发掘认识
        (四)对治世之道“修身”的深化理解
    三、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对教师与学生定位的审视
        (二)对教师教法的继承发扬
        (三)对学习经验的肯定吸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儒家文化关系的分析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发展
        (一)借儒家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及创新发展
    二、革命实践对儒家文化的吸收转化
        (一)学习和转化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涵
        (二)儒家“仁爱”与坚持“杀降不武”的政策
        (三)仪式政治中对儒家祭礼的转化运用
    三、党的建设汲取儒家文化因素
        (一)“实事求是”与反对空谈的领导作风
        (二)儒家“修身”与党员道德修养
        (三)“任人唯贤”与党的干部选拔运用
        (四)“闻者足戒”与注重党内批评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儒家文化观的比较
    一、关于政党与人民利益关系的比较
        (一)国民党的儒家文化观出发点是政党利益
        (二)共产党的儒家文化观把人民利益放到首位
    二、关于儒家文化价值定位的比较
        (一)国民党高度重视儒家文化的价值
        (二)共产党“古为今用”中发挥儒家文化价值
    三、关于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比较
        (一)孙中山借儒家文化发展三民主义
        (二)蒋介石尊孔重儒中推动三民主义儒学化
        (三)共产党注重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相结合
    四、关于批判与继承关系的比较
        (一)国民党对儒家文化的吸收缺乏阶级分析
        (二)共产党坚持阶级分析中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的评析
    一、党的儒家文化观的历史定位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二)对革命实践的意义
        (三)对党的建设的意义
    二、党的儒家文化观的历史局限
        (一)党的儒家文化观具有内隐性
        (二)党的儒家文化观深度存在不足
    三、党的儒家文化观研究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掌握对待儒家文化的科学方法
        (三)正确认识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涵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五)重视党的建设中的儒家文化因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启发式教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其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启发式教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二、启发式教学中的重大误区
    (一) 认为启发式教学已经过时
    (二) 将启发式教学简单等同于一问一答
    (三) 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放任自流, 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结语

(10)《学记》中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今基础教育存在的些许问题
    (一) 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 抢课、拖堂
    (三) 满堂灌
    (四) 满堂问
二、《学记》中的教学辩证法思想
    (一) 教与学
    (二) 藏与息
    (三) 说与不说
    (四) 问与待问
三、启示
    (一) 向学生学习, 寻找教学的乐趣
    (二) “退居二线”, 让学生主动学习
    (三) “此处无声胜有声”
    (四) 丰富自身学识, 引起学生思考, 等待学生提问

四、谈启发式教学的辩证法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付文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11)
  • [2]古典名句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冯春光. 河南大学, 2019(01)
  • [3]建国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研究[D]. 王毛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课程思政[J]. 邓利军,向立明,刘祯,王书贤. 科技视界, 2018(29)
  • [5]简帛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专题为中心[D]. 赵茜.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辩证法在地图学中渗透及促进学习迁移的探索[J]. 黄翌,汪云甲.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05)
  • [7]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D]. 李婷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研究[D]. 秦宁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9]启发式教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其误区[J]. 欧阳询,王淑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10]《学记》中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J]. 陈文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4)

标签:;  ;  ;  ;  ;  

试论启发式教学的辩证法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