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男篮在第27届奥运会、第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中得分能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姝霏[1](2021)在《第21届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能力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是CUBA联赛开启之年,作为我国篮球运动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改革,建立和完善了作为非职业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第21届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在北京大学落下帷幕,北京师范大学收获冠军奖杯。由CUBA联赛进入职业篮球的外线包括;天津财经大学吴迪、北京师范大学邵婷等,在职业赛场的核心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这也为外线球员在比赛中增添了一定的关注度。作为我国CUBA女篮联赛最高水平的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表现出光彩夺目,为各个球队所取得成绩立下汗马功劳,说明CUBA外线队员的发展在第二层次篮球赛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该项赛事作为我国篮球联赛体系重要成员,为我国篮球联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第21届CUBA全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四强赛的四支球队外线队员得分能力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我国大学生女子篮球外线得分能力,深入挖掘外线队员在CUBA联赛中的贡献能力,进一步促进外线队员综合发展,促进其在CUBA乃至职业联赛中价值最大化。本研究对第21届CUBA女篮全国赛四强比赛的四支球队外线队员得分整体情况进行探究,研究结论如下:1.CUBA全国女篮四强赛外线不同位置队员的身高与体重方面有一定差异,在组织后卫方面,身高最大差距为±10cm,体重±18kg;得分后卫方面,身高最大差距为±13cm,体重±16kg;小前锋方面,身高最大差距为±6cm,体重为±7kg。相比来说,在小前锋位置上的差异最小,但是得分后卫和小前锋大多选择在对抗中得分,并且有明显优势。同时,各个球队除拥有超强中锋外,其余球队主要还是依靠外线队员得分获得比赛的胜利。2.CUBA全国女子四强赛中,各球队外线队员总得分占球队总得分一半以上,以2分为主要得分手段,且得分效果较好,特别是罚篮命中率保持在75%左右。但是可以发现在进攻过程中主要依靠外线队员个人能力,突破得分手段较为单一,视野过窄,大范围转移球能力较差。3.CUBA全国女篮四强赛中,外线队员进攻多采用深入攻击篮圈的方式,大量出手和得分出现三秒区内和三秒区至三分线区域,虽然远三分线外投篮出手次数相对减少,但是由于在中近距离投篮过程中常出现强对抗状态下投篮,导致命中率稍显不足,反而远距离投篮命中率更高。得分方式更多通过掩护、跑动等方式创造无防守队员干扰的空位投篮。4.CUBA全国女篮四强赛中,各球队通过篮板球、抢断获得球权后,有较强的快攻意识,同时能够及时、快速地发起快攻,并通过多样化投篮方式的选择保证快攻的成功率。但是在二次进攻中,由于其战术落位等原因,直接参与二次进攻得分的机会较少,更多选择重新组织进攻。
王聪[2](2021)在《2019男篮世界杯中国队攻防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RSR综合评价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9FIBA男篮世界杯在中国举办,中国队在主场作战、分组抽签形式大好的情况下,中国队最后仅取得第24名的成绩,令国人失望。本文以2019男篮世界杯32支球队攻防技术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RSR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本次世界杯32支球队攻防技术指标攻防实力排名,找出中国队在本次男篮世界杯攻防实力排名。回归本次世界杯中国队比赛,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找出中国队5场比赛攻防技术指标与比赛胜负关系之间的关联度。通过灰色关联系数排名,确认中国队哪些攻防技术指标存在短板。同时分析球员进攻常用方式以及进攻区域,并将后卫、前锋、中锋球员的攻防技术指标与对手同位置球员进行对比,找到中国队各位置球员与对手相比存在的优势与差距,为中国队比赛训练提出一点参考建议。本文通过对本次世界杯男篮攻防技术指标的数据研究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2019男篮世界杯32支球队攻防综合实力可分为5级,中国队进攻RSR值为0.38排32支球队第25位,属D级进攻实力球队,防守RSR值为0.56排32支球队第12位,为C级防守实力球队,攻防综合实力RSR值为0.45排名第20位,属于C级攻防实力球队,中国队防守实力强于进攻实力。2.影响中国队比赛胜负关系的技术指标,根据关联系数排名依次为:2分命中率,2分命中次数、2分出手次数、助攻、防守篮板数、被犯规、抢断、总篮板数、罚球数、进攻篮板数、罚球命中率、罚球命中数、失误、犯规、盖帽、3分出手次数、3分命中率、3分命中次数。3.中国队在进攻方面上以2分球为主,3分球为辅,内线进攻居多中远距离投篮偏少。球员创造罚球能力较为突出,但罚球命中率偏低。球队进攻区域以中间进攻区域为主,中距离投篮主要集中在限制区内,3分球投篮主要集中在3分线弧顶中间位置。中国队2分球得分方式主要以接球跳投为主,3分球得分方式则以原地接球投篮、运球急停投篮两种居多,其中原地接球投篮命中率最高。中国队中锋球员展现出强大前场篮板球控制能力,并以高度抢获方式为主,抢夺篮板球时进入限制区参抢球员人数偏少。在助攻方面,主要依靠后卫助攻,其他位置球员缺少侧应能力。中国队中锋球员失误较多,其次是后卫球员。4.中国队在防守方面,抢获后场篮板球主要依靠中锋球员,以高度抢获方式居多,同样存在对方限制区参与争抢人数偏少的问题。球队盖帽过多依赖中锋进行封盖对手,后卫、前锋盖帽贡献较少。在抢断方面,中国队三后卫阵容灵活机动,抢断能力突出,前锋、中锋也有抢断数据进账。在犯规方面,中国队后卫球员犯规最多,存在体能下降快,防守时机选择不成熟,容易被对手造犯规等问题。
吴白丁[3](2021)在《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前四强后卫得分能力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篮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随着比赛方式和规则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现代篮球比赛的对速度和节奏的要求极高,而后卫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的后卫已经不再和以前传统后卫一样,以前的传统后卫主要负责串联球队的任务,而现代后卫已过渡到必须要有比较强的进攻得分能力,可以起到决定比赛胜负的作用。大部分世界级的强队都会有非常优秀的后卫,我国的篮球水平与世界强队有着一定的差距,而后卫进攻得分能力的薄弱是阻碍我国篮球水平发展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后卫进攻得分能力是极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前四强后卫得分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就中国男篮与前四强后卫得分能力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从中找出在得分能力方面,中国后卫的最主要的差距和薄弱环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得分方面,罚球和场均得分劣势最为明显,在比赛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给对手的侵略性不足,没有给对手的防守带来较大威胁。(2)在各区域得分及命中率方面,其差距最大的是中区,在远区和中远区得分环节差距不大。(3)在不同的防守距离方面,面对近距离防守的情况下,得分表现最差,近距离防守相对防守干扰性较大,中国队后卫需提高其抗干扰性。(4)在不同的得分方式方面,对于更注重个人能力方面的运球投篮和运球突破得分的方式下,中国队与四强球队的后卫差距较小。而在更注重团队配合的得分方式方面,中国队与四强球队的后卫差距巨大。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几点个人建议,第一在面对近距离防守方面,此距离对得分球员的干扰最大,所以在训练中应该加强抗干扰情况下的得分能力。第二在心智方面,从后卫的罚球数据等方面可以看出在比赛中后卫的心理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注重后卫的抗压能力方面的训练,选拔一些心理素质好的后卫球员着重培养。第三在战术方面,从本届比赛的数据对比分析中,中国后卫运用团队的战术配合得分方面差距是最大的,我们应该在比赛和训练的时候,多安排一些以后卫为核心的战术,并增加以后卫为最后完成得分的战术布置,增加后卫的得分机会,这样也可以从战术的层面上增强后卫的侵略性。第四在培养优秀后卫方面,对年轻后卫的培养当中,把得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在训练中,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和内容。在平时的比赛中,也要有计划的增加后卫的得分能力的培养。
李鸿坤[4](2020)在《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女篮锦标赛自2018年以来首次更名为女篮世界杯。中国队在世锦赛上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但近年来,由于队员新旧更替不好,成绩有所下降。时隔4年,中国女篮以极度年轻化的阵容重夺此赛事的第六名。本次比赛是2020东京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前,最后一次高水平练兵机会。中国女篮的崛起让全体中国人再次看到了中国篮球的希望。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七场比赛的攻防指标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通过统计检验,从技战术层面对中国女篮及其对手的攻防进行了研究,为今后中国女篮备战东京奥运会等比赛的检验提供了参考,丰富了参考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女篮与对手相比,中国队中锋队员身高方面具有优势。中国队队员年龄结构年轻化,欠缺大赛经验。(2)进攻方面:中国队在比赛中不惧对手,投篮自信、拼抢积极,快攻得分和二次进攻得分较好,替补中锋队员发挥出色。但进攻的整体性不成熟,罚球不够稳定,进攻效率过低,投篮出手覆盖区域有缺陷,首发前锋队员得分能力偏弱。中国队在面对强队的压迫性防守下,三分球命中率和助攻率有所下滑。(3)防守方面:中国队防守效果较差,八支队伍中防守效率排名最低。在失利场次中暴露出盖帽次数、防守篮板数的差距。与之前大赛相比防守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反映出中国女篮整体防守体系不够完善,球员交流不充分,防守配合默契较低,缺少对有球队员的压迫,给予对手的防守压力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建议:(1)中国女篮部分队员在身高和年龄方面具备成为世界级优秀队员的潜质。中国女篮可以组织或参与更多的国际型赛事,交流学习,以赛代练。给予后备人才更多练兵机会,完善核心队员缺乏问题。(2)在进攻方面,中国队在三分线内限制区外区域和三分线外区域命中率较低,建议在该区域模拟比赛强度进行针对性投篮练习,扩大具有威胁的投篮范围,同时增强高强度运动下罚球的抗干扰能力。前锋队员得分较少,丰富得分手段,提高得分能力。失利场次助攻次数少,提高后卫队员助攻稳定性,强调团队篮球观念,提高队员传球隐蔽性和准确性。在进攻篮板球方面设计制定相关的多人争抢战术,培养队员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和敢于拼搏、勇于担当的竞技体育精神。(3)在防守方面,鼓励身体对抗,提高队员运用攻击性防守的意识。为解决防守篮板球问题,加强针对内线队员脚步灵活性训练,培养外线队员冲抢篮板球及抢篮板球内外线的配合意识。增加防守队员面对运球和持球队员压迫式防守和投篮干扰训练。另外,在训练和比赛中严格规范防守动作,努力减少对进攻队员的不必要犯规。
王涛[5](2020)在《基于GRA与RSR对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发展态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男篮实行“双轨制”以来,既有收获也有遗憾,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时隔八年重返亚洲巅峰,但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再次跌入低谷,错失直通东京奥运会资格。这意味着中国男篮未来三年内难有跟世界强队交手的机会,对中国男篮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唯有立足当下,找出差距,夯实基础,努力向世界水平靠拢。本研究采用秩和比法(Rank-sum Ratio,简称RSR)、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简称GRA)以及录像观察法等方法,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7年男篮亚洲杯、2019年男篮世界杯3次世界大赛球队的攻防指标统计数据为依凭,横向分析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与赛对手攻防能力差异;纵向分析并定位中国男篮攻防实力以及探讨近3次世界大赛影响中国男篮战绩的技战术因素,并提出尝试性建议。研究表明:(1)运用GRA法纵向分析,揭示了近3次世界大赛中国男篮成绩的最大影响因子同为2分球命中率。(2)RSR法揭示了各参赛球队进攻、防守、攻防能力所属等级,且排序结果与球队大赛名次呈显着相关;中国男篮整体攻防能力在亚洲层面仍具有一定优势,在世界层面属于中下游水平。(3)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在得分、失分、进攻篮板、助攻、3分球命中率与对手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分球命中数与对手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2017年男篮亚洲杯中国男篮在进攻篮板上与对手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在所选取的攻防指标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中国男篮不同位置攻防能力失衡。内线球员表现出一定的实力,是整个球队的攻坚点、得分点;前锋和后卫球员的持球突破能力、中远距离的投射能力、防守的侵略性不足,有待提高。(5)近3次世界大赛中国男篮总体上攻防节奏加快。2分球基本稳定,3分球出手数增多且对比赛的贡献度增加,罚球命中率较稳定,进攻篮板和防守篮板呈上升趋势,控制失误能力有所提高,犯规控制有所进步,封盖能力比较稳定但主要依靠内线球员。针对中国男篮在近3次赛事中的攻防表现。建议中国男篮科技练兵、狠抓体能、夯实基本功、加强热身赛强度、重点提升外围投射能力、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蒙晓涵[6](2020)在《第18届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第18届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同组对手为委内瑞拉、波兰、科特迪瓦,从小组中每只球队实力来看,中国男篮作为该组的种子球队,中国男篮在正常发挥的情况下是完全有机会出线的;然而中国队在第一场对战科特迪瓦以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在接下来对战波兰队与委内瑞拉队的比赛中事与愿违,因此中国队以两场皆败的成绩结束了小组赛。从1978年第8届马尼拉世锦赛到2019年第18届中国篮球世界杯(其中1998年第13届希腊世锦赛和2014年第17届西班牙世界杯中国男篮未获得参赛资格),在九年之后的世锦赛的舞台上,中国男篮在本届世界杯上取得了史上最差的一次成绩。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9年第十八届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阵球队在五场比赛中的个人进攻能力和进攻基础配合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男篮在身高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在体重与克托莱指数上明显落后于对手男篮。在年龄方面,中国男篮在五支球队中平均年龄是最小的,处于低龄化的状态,多数球员大赛经验不丰富,新老运动员交替存在间隙,年轻运动员可塑性较高,有一定发展空间。(2)中国男篮在得分能力方面,虽然中国男篮两分球命中率的数据是略微多于对手男篮的。但是总得分、三分球和罚分球的这三项数据均低于对手男篮。从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男篮仍需在高强度的比赛中进一步完善投篮技术。(3)中国男篮在助攻能力、快攻能力和进攻失误三方面与对手男篮相对比,助攻能力从数据上看只是微乎其微的领先了一点,对手男篮抓住了我国球队传球意识薄弱的弱点,针对性的使用了全场紧逼盯人防守,从而直接影响了助攻的质量;快攻次数与对手男篮相比并没有直接拉开大幅度的差距,只是在保证阵地进攻质量的同时快攻质量也随之变高;虽然中国男篮的进攻失误次数是低于对手男篮的,但是中国队几个典型的边线球失误,给自身带来了致命的伤害。(4)中国男篮的进攻篮板球与对手男篮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在身体素质较弱的情况下,卡位和冲抢篮板球的意识也很欠缺;以致于我国男篮前场进攻次数较少。(5)中国男篮在进攻基础配合方面与对手男篮相比较,无论是配合总次数还是配合总得分中国男篮均多于对手男篮,但是在机会较多而质量较低的配合过程中成功率就相当低了,以致于其中有三场比赛的最终比分我国男篮低于对手。该论文有图5幅,表19个,参考文献80篇。
任乘慰[7](2020)在《高水平男子篮球强弱队攻防特征对比研究 ——以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篮球世界杯是国际篮联组织的最高水平赛事,其参赛队的技战术特征往往代表着后续的发展方向。攻防是篮球比赛技战术的核心,对高水平比赛进行分析,尤其是强弱队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精准把握篮球比赛的致胜规律,为有针对性地训练和科学参赛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19年男篮世界杯强弱队小组赛(n=24)中强队与弱队的主要攻防技术指标进行了数据采集并运用数理统计法从进攻和防守两个维度对强弱队的攻防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弱队进攻特征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得分方面,强队在二分球命中数、二分球命中率、三分球命中数和罚球命中数上优于弱队(p<0.05),其中强队后卫及前锋二分球命中率明显高于弱队同位置球员(p<0.05),强队前锋三分球命中数明显高于弱队前锋(p<0.05);强弱队投篮手段主要以接球跳投、运球跳投和突破上篮为主,但弱队运球跳投运用占比较大。(2)助攻方面,强队明显优于弱队(p<0.05),差距主要存在于后卫位置上(p<0.05)。(3)争抢进攻篮板方面,强队比弱队争抢更积极,其中强队在点拨抢进攻篮板、顶抢进攻篮板和冲抢进攻篮板数量上多于弱队,但弱队的无竞争进攻篮板数量多于强队。(4)失误方面,强队控制失误能力更加出色(p<0.05),其中强队前锋失误明显少于弱队前锋(p<0.05);强队在比赛中出现传接球失误多于弱队;弱队的持运球失误数多于强队(p<0.05)。2.强弱队防守特征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盖帽方面,强队内线防守威慑力更大,尤其是对于对手突破上篮的防守。(2)抢断方面,强队抢断数明显高于弱队抢断数(p<0.05),主要表现为防对手运球时的抢断和防对手传球时的抢断。(3)犯规方面,弱队总体犯规次数少于强队,只有前锋犯规次数多于强队前锋;强队在打手犯规的犯规次数上多于弱队(p<0.05);强队在比赛中最常发生打手犯规、推人犯规和阻挡犯规,弱队在比赛中最常发生打手犯规、推人犯规和拉人犯规。(4)争抢防守篮板方面,强队在总数上多于弱队(p<0.05),具体差距出现在中锋对于防守篮板的争抢(p<0.05);此外,强队在争抢点拨抢防守篮板和顶抢防守篮板上明显强于弱队(p<0.05)。针对以上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强队得分把握性高,弱队应提高中远距离投篮能力,尤其是前锋与后卫球员;弱队主力球员肩负攻防两端重任,应注重每位球员个人能力提升,增加轮换阵容上场人数及上场时间,从而减轻主力球员的负担;提高球员团队意识,特别是增强后卫球员的组织进攻能力;弱队需加强对防守篮板的保护,提高攻守转换效率;强队应提高配合默契减少多余传球,特别需加强中锋球员的传球意识;强弱队为适应高强度防守和快节奏攻防转换,因此要加强球员的体能训练。
陈宇航[8](2020)在《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进攻能力研究》文中认为目的:2019年男篮世界杯在我国圆满落幕,中国男篮未能通过本届世界杯获得亚洲区直通东京奥运会的资格。本文通过对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的五场比赛中中国队和对手的进攻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我国男子篮球和其他对手在进攻能力方面的差异,从中看出我们的优缺点,为我国男子篮球的发展和提高进攻能力发面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和对阵的五个对手队伍的进攻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腾讯体育、虎扑体育和男篮世界杯官方网站统计中国队和五个对手的身体形态方面的指标以及整体的进攻战术指标的情况(包括:得分能力、助攻能力、篮板球能力、控制失误能力、造犯规能力),对比分析中国队和对手在进攻能力方面的差异。通过观看世界杯中国男篮比赛的直播以及比赛的回放,观察中国男篮球员和对手身体形态方面的差异,以及球员在场的表现,以便于更详细权威的分析数据。结果:1、中国男篮的球员的平均身高为199.83cm,尼日利亚队员平均身高为200.83cm高于中国男篮,其余对手在平均身高方面不及我们;在年龄方面,中国男篮平均年龄最小为25.83岁,且球员年龄标准差也最小为2.82,委内瑞拉的平均年龄最大为31.08,年龄标准差方面最大的为尼日利亚为4.73;克托莱指数方面中国队最小为467.9,对手均大于我们,其中克托莱指数最大的是科特迪瓦为497.23。2、在得分能力方面,中国男篮的在三分球、罚球得分、二次得分能力以及篮板球能力方面低于对手;比赛中两分球得分占主要进攻方式,两分球的命中率为52.3%,对手两分球命中率为47.8%两分球无论是出手数和命中率均高于对手;在助攻、控制失误能力和犯规的平均数方面中国队优于对手,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国男篮的快攻得分波动较大,面对较强对手时快攻得分明显减少。3、在先发球员和替补球员对球队的贡献方面,中国男篮先发球员无论是从得分、篮板球数量以及助攻数都是优于对手的;替补球员只有在助攻能力这一方面优于对手。4、中国男篮先发球员和替补球员进攻贡献与对手球员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2019年男篮世界杯比赛中:(1)在对阵对手时身高方面有一定优势;整体的平均年龄偏小,且缺乏经验丰富的中生代球员。(2)在进攻方面在比赛中三分球命中率、罚球得分能力以及替补队员得分能力方面低于对手,在两分球命中率方面好于对手;个人进攻能力差,配合数量少。(3)在控制失误、助攻能力方面以及犯规情况都优于对手,占一定的优势。在篮板球拼抢方面明显弱于对手,对于前场篮板球的拼抢还是后场篮板方面保护都不如对手。在快攻和二次进攻方面的能力也比较薄弱,比赛中失误次数过多。(4)中国男篮在面对手实力较强和身体对抗好的球队时,容易出现心理状态起伏,造成自身的技术动作变形,技战术执行不下去。
陈永桢[9](2019)在《2017-2018 CBA季后赛外援与本土后卫攻防能力RSR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寻找中外后卫的能力差距,针对性提高中国后卫的训练和比赛能力为目的,采用RSR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录像观察法,结合2017-2018 CBA季后赛32场比赛,从篮球比赛常规统计指标数据入手,对中国后卫与外援后卫的攻防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中国后卫进攻能力平均RSR值为0.376、防守能力平均RSR值为0.362、攻防能力平均RSR值为0.356;外援后卫的进攻能力平均RSR值为0.625、防守能力平均RSR值为0.605、攻防能力平均RSR值为0.605。数据表明,中国后卫与外援后卫相比,攻防能力均弱。(2)进攻能力方面,进攻RSR值排序表中前8名全部为外援后卫,指标比较中,国内后卫与外援后卫只有投篮命中率和进攻篮板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无论高优或低优,中外后卫指标数据差异均具显着性意义(P<0.05),外援优势明显。国内后卫仅在低优指标的场均失误次数上比外援少,原因与中国后卫场均上场时间短、持球时间少有关。统计数据结合定性分析认为,本土后卫进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后卫比赛过程中的得分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靠中距离投篮得分,个人突破能力弱,尤其在突破过程中受防守队员干扰容易出现失误,比赛中对三分出手的机会把握不够果断,活动位置相对狭小,进攻目的性不明,传球助攻的机会把握不及时。(3)防守能力方面,防守RSR排序表前8名球员中,本土后卫只有睢冉一人,防守RSR值为0.52,位于B级第四位,其余中国后卫都在8名以外。其中,防守篮板球外援优势明显,中外后卫防守篮板球指标数值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指标外援后卫与国内后卫数据差距不是很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外援后卫整体防守能力高于中国后卫,所以在防守能力RSR排序表中外援排名整体靠前。数据结合定性分析,本土后卫防守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拼抢篮板球意识不强,判断不准确,行动不够积极。(4)攻防综合能力方面,外援后卫排名第一为北京队的杰克逊,RSR值为0.67,中国后卫中攻防能力RSR值排名第一的为浙江队的林志杰(台湾籍球员),RSR值为0.43,处在整体攻防能力B级第六位,其余中国后卫球员攻防综合能力等级均在C级至D级。结论:2017-2018赛季,CBA联赛8强球队后卫身体形态与外援不相上下,在上场时间和场均得分方面,8强球队后卫与外援差距明显,本土后卫的作用相对于外援较弱,每分钟得分效率较低;进攻能力方面,联赛8强球队后卫群体弱势明显,进攻RSR值较低,得分手段单一、进攻失误次数多,助攻能力不足;防守能力方面,主要差距为争抢防守篮板球能力不足;整体RSR攻防能力方面,外援整体性优势明显,等级排位高,8强球队后卫处于低等级攻防均衡状态。其中,进攻能力不足是影响8强球队后卫攻防能力排位更重要的原因。建议:一要培养本土后卫的自信心,思想上不要过分依赖外援,要有后卫逐年提高的训练计划和安排,培养本土后卫敢于当担的意识,该攻则攻、该投则投,机会面前不要犹豫,以此不断提高国内后卫的自信心和个人能力。二要针对性提高后卫的实战能力,加强技术的全面性训练。本土后卫在弱防守面前,有较高的进攻成功率,一旦防守强度提高后,多数本土后卫就失去持球攻的能力,为此应加强实战模拟训练,提高球员在复杂防守环境下的进攻稳定性,培养后卫运动员面对高强度防守敢打敢突的意识,提升防守干扰中的投篮技术运用能力和抗干扰投篮能力。三要加强体能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体能训练是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体能和核心力量训练就没有身体对抗和技术应用的基础,会造成防守困难、进攻不力的两难境地。全面加强体能训练,既是提升国内后卫攻防实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减少无谓犯规和失误的重要举措。四要针对性提高防守弱项。要改变国内后卫只退防不冲抢篮板球的习惯,在注意攻守平衡的基础上,应增加拼抢篮板球的人员投入,后卫拼抢篮板球一方面要有积极的态度和意愿,另一方面要提前预判落点,及时抢占有利位置,这是提高拼抢篮板球能力的重要方法。五要提高球员攻守平衡能力,一名优秀后卫的能力不仅体现在进攻方面,在防守上也要同样出色。攻守失衡终归是能力缺陷的体现,无论“攻强守弱”还是“守强攻弱”都有局限性,只能成为角色球员,在重要比赛或比赛的关键时间段总有一方面会给球队造成困难或伤害,因此,要培养国内后卫向全面性、高等级的攻守平衡型方向发展。六要注重“就近”学习提高。中国后卫与外援后卫既是对手,也是队友。掌握国外优秀技战术,虽然可以选派部分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到其他国家学习、培训、提高,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在国内通过俱乐部把外援“请进来”的渠道,同样可以提高训练水平,保证训练的先进性,中国后卫应该珍惜“就近”学习的机会。综上所述,只有通过针对性训练,补短板、发展综合能力,才能提升中国后卫的攻防实力、攻防等级和综合实力,对此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都应给予重视。
魏元赓[10](2018)在《第31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男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快速、灵活、准确”的技战术风格称霸亚洲,并且多次在世界大赛中击败世界强队,创造历史。进入到21世纪,我国男篮的水平不断下降,本文深入剖析中国男篮在进攻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中国队自身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进攻战术,以期为中国男篮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中国队的进攻能力为切入点,以中国队在里约奥运会的比赛为研究面,对比赛中中国男篮和对手在进攻端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和分析,其目的是全面、深入以及系统的对中国男篮在进攻方面的相关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希望中国男篮在以后的比赛中取长补短,发挥应有水平。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第31届里约奥运会男篮的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分别对“进攻”、“能力”、“进攻能力”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中国男篮整体进攻能力,后卫队员、前锋队员、中锋队员的进攻能力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提出提高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男篮的整体进攻能力较弱,尤其是得分能力和命中率与国外男篮相比差距较大,在高强度防守下抗干扰能力较弱,缺乏整体的配合、默契程度不够。但是中国男篮发扬了积极拼抢、努力拼搏的意志品质,值得肯定。2.中国男篮后卫队员仍是队伍发展短板,相较其他国家优秀后卫缺乏全局能力,暴露出助攻能力不足、球队串联能力差、外线投射能力一般等缺点,但失误次数控制不错,得分意识和能力在逐步提升。3.前锋得分贡献不足,在后卫队员遭遇包夹和高强度压迫防守时不能分担压力。较其他国家高水平前锋队员外线投射能力不足且命中率不高,对进攻篮板的冲抢不能很好地判断落点和选择位置。4.中国男篮中锋得分能力尚可,在与其他国家中锋队员的对比中并无很大劣势,进攻篮板球方面表现不错,拼抢积极,对内线冲击很大,同时保持了稳定的罚球命中率。但年轻队员的进攻手段单一仍需提高补足得分方式。
二、对中国男篮在第27届奥运会、第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中得分能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男篮在第27届奥运会、第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中得分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第21届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能力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篮球外线发展规律 |
1.3.2 CUBA的需求和规律 |
1.3.3 有关内外线得分的均衡性研究 |
1.3.4 对外线得分技术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个案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的身体形态比较分析 |
3.2 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能力分析 |
3.2.1 得分占比情况分析 |
3.2.2 空位得分能力分析 |
3.2.3 罚球得分能力分析 |
3.2.4 突破得分能力分析 |
3.2.5 对抗下得分能力分析 |
3.3 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方式对比分析 |
3.3.1 不同类别进攻得分分析 |
3.3.2 快攻差异分析 |
3.3.3 不同区域得分分析 |
3.3.4 投篮方式分析 |
3.4 四川师范大学个人案例 |
3.4.1 球队发展现状 |
3.4.2 外线队员情况 |
3.4.3 外线队员案例分析 |
3.4.4 个案分析结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21届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能力比较分析》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第 21 届 CUBA 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能力》教练训练访谈表 |
附录3《第 21 届 CUBA 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能力比较分析》录像观察一览表 |
致谢 |
(2)2019男篮世界杯中国队攻防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RSR综合评价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中国篮球攻防技术的研究综述 |
2.2 有关灰色关联理论、RSR 综合评价法在篮球领域运用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录像分析法 |
3.2.4 RSR综合评价法 |
3.2.5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9 男子篮球世界杯中国队分组及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1.1 2019 男子篮球世界杯中国队分组分析 |
4.1.2 2019 男子篮球世界杯中国队球员分析 |
4.2 2019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比赛胜负情况及球员场均数据分析 |
4.2.1 2019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比赛胜负情况分析 |
4.2.2 2019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球员场均数据分析 |
4.3 2019 男篮世界杯32 支参赛队攻防能力RSR综合评价 |
4.3.1 进攻技术指标的RSR综合评价 |
4.3.2 防守技术指标的RSR综合评价 |
4.3.3 攻防技术指标的RSR综合评价 |
4.3.4 32 支参赛队攻防RSR值与比赛最终成绩排名的相关性检验 |
4.4 2019 男子篮球世界杯中国队技战术指标灰色关联分析 |
4.5 2019 男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进攻技术指标分析 |
4.5.1 中国队与对手分值相关技术指标分析 |
4.5.2 中国队与对手进攻篮板球技术指标分析 |
4.5.3 中国队与对手助攻技术指标分析 |
4.5.4 中国队与对手失误技术指标分析 |
4.5.5 中国队与对手被侵犯技术指标分析 |
4.6 2019 男子篮球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防守指标分析 |
4.6.1 中国队与对手防守篮板技术指标分析 |
4.6.2 中国队与对手盖帽技术指标分析 |
4.6.3 中国队与对手犯规技术指标分析 |
4.6.4 中国队与对手抢断技术指标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前四强后卫得分能力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后卫得分能力的研究 |
1.3.2 关于后卫得分方式的研究 |
1.3.3 关于后卫得分范围的研究 |
1.3.4 近18 年共8 次世界篮球大赛针对中外男篮后卫的进攻得分能力状况研究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场均得分、三分球、二分球、罚球指标及命中率分析 |
3.1.1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场均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1.2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三分球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1.3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二分球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1.4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罚球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2 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不同区域得分指标及命中率分析 |
3.2.1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近距离区域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2.2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中距离区域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2.3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中远距离区域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2.4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远距离区域得分和命中率指标分析 |
3.3 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不同的防守距离得分指标及命中率分析 |
3.3.1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近距离防守时得分和命中率分析 |
3.3.2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中等距离防守下的得分和命中率分析 |
3.3.3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无人防守时的得分和命中率分析 |
3.4 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在不同得分方式及命中率分析 |
3.4.1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运用接球投篮的得分和命中率分析 |
3.4.2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运用运球投篮的得分和命中率分析 |
3.4.3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运用运球突破的得分和命中率分析 |
3.4.4 中国男篮和四强后卫运用接球突破的得分和命中率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中国女子篮球研究相对匮乏 |
1.1.2 中国女篮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亟待提高 |
1.1.3 数据统计的作用日益剧增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篮球运动攻防能力概念的界定 |
2.2 关于中国女篮发展过程的研究 |
2.3 关于中国女篮攻防能力的研究 |
2.4 关于世锦赛中国女篮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分析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比赛分组及成绩 |
4.2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身高、年龄对比 |
4.2.1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身高情况对比 |
4.2.2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年龄情况对比 |
4.3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进攻能力对比 |
4.3.1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得分能力对比 |
4.3.2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不同节次得分对比 |
4.3.3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得分特点对比 |
4.3.4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不同位置球员得分对比 |
4.3.5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进攻效率对比 |
4.2.6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进攻篮板对比 |
4.3.7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失误对比 |
4.3.8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助攻对比 |
4.4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防守能力对比 |
4.4.1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防守效率对比 |
4.4.2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盖帽对比 |
4.4.3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防守篮板对比 |
4.4.4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抢断对比 |
4.4.5 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犯规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GRA与RSR对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 |
1.1.2 加强统计分析的发展趋势 |
1.1.3 振兴中国篮球的应然使命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关键、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篮球攻防能力 |
2.1.2 综合评价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2 世界男篮发展态势的相关研究 |
2.2.3 中国男篮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
2.2.4 攻防能力GRA、RSR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灰色关联分析法(GRA) |
3.2.2 秩和比法(RSR)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文献资料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灰色关联(GRA)分析 |
4.1.1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GRA分析 |
4.1.2 2017年男篮亚洲杯中国男篮攻防能力GRA分析 |
4.1.3 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攻防能力GRA分析 |
4.2 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秩和比(RSR)分析 |
4.2.1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能力RSR分析 |
4.2.2 2017年男篮亚洲杯中国男篮攻防能力RSR分析 |
4.2.3 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攻防能力RSR分析 |
4.2.4 RSR排序与比赛最终排名相关性的分析 |
4.3 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3.1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3.2 2017年男篮亚洲杯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3.3 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4 中国男篮与对手不同位置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4.1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不同位置攻防能力对比 |
4.4.2 2017年男篮亚洲杯中国男篮与对手不同位置攻防能力对比 |
4.4.3 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不同位置攻防能力对比 |
4.5 中国男篮近三次世界大赛攻防能力的发展态势分析 |
4.5.1 中国男篮近三次世界大赛进攻态势分析 |
4.5.2 中国男篮近三次世界大赛防守态势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第18届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世界男子篮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2.2 关于中国男子篮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2.3 关于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 |
2.4 关于中国男篮与世界男篮进攻能力的差距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进攻能力概念的界定 |
4.2 第18届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男篮身体形态比较分析 |
4.3 第18届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男篮个人进攻能力比较分析 |
4.4 第18届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男篮进攻基础配合能力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高水平男子篮球强弱队攻防特征对比研究 ——以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强弱队 |
2.1.2 攻防特征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篮球进攻的研究 |
2.2.2 关于篮球防守的研究 |
2.2.3 关于篮球攻防的对比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样本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2019年男篮世界杯强弱队进攻特征的对比研究 |
4.1.1 强队与弱队进攻特征的对比研究 |
4.1.2 强队与弱队不同位置球员进攻特征的对比研究 |
4.2 2019年男篮世界杯强弱队防守特征的对比研究 |
4.2.1 强队与弱队防守特征的对比研究 |
4.2.2 强队与弱队不同位置球员防守特征的对比研究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进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进攻能力概念界定 |
2.2 有关进攻能力的评价指标 |
2.3 基于球队整体视角对进攻能力的研究 |
2.4 基于运动员视角对进攻能力研究 |
2.5 基于中国队进攻能力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队和对手身高和年龄以及体重对比分析 |
4.1.1 中国队和对手身高情况对比分析 |
4.1.2 中国队和对手年龄情况对比分析 |
4.1.3 中国队和对手克托莱指数情况对比分析 |
4.2 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得分能力分析 |
4.2.1 二分球得分能力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2.2 三分球得分能力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2.3 罚球得分能力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2.4 快攻得分能力的结果与对比比较 |
4.2.5 二次得分能力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 助攻能力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4 中国队和对手篮板球能力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5 中国队和对手控制失误能力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6 中国队与对手犯规情况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7 两队首发队员和替补队员进攻贡献对比分析 |
4.7.1 中国队和对手首发队员进攻贡献的结果与对比分析 |
4.7.2 中国队和对手替补队员进攻贡献结果与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9)2017-2018 CBA季后赛外援与本土后卫攻防能力R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后卫进攻能力的研究 |
1.3.3 关于后卫防守能力的研究 |
1.3.4 关于后卫攻防能力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据统计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录像观察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CBA2017-2018季后赛国内外后卫身体基本情况对比 |
3.2 CBA2017-2018季后赛国内外后卫上场时间、场均得分对比分析 |
3.2.1 国内外后卫上场时间比较 |
3.2.2 国内外后卫场均得分比较 |
3.3 CBA2017-2018季后赛国内外后卫进攻RSR对比分析 |
3.4 CBA2017-2018季后赛国内外后卫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
3.4.1 二分球得分能力 |
3.4.2 三分球得分能力 |
3.4.3 罚球次数与命中率 |
3.4.4 进攻篮板比较 |
3.4.5 失误情况比较 |
3.4.6 助攻次数比较 |
3.4.7 进攻能力指标 |
3.5 CBA2017-2018季后赛国内外后卫的防守RSR对比分析 |
3.6 CBA2017-2018季后赛国内外后卫的防守能力对比分析 |
3.6.1 抢断能力 |
3.6.2 防守篮板 |
3.6.3 盖帽次数 |
3.6.4 犯规次数 |
3.6.5 防守能力指标 |
3.7 CBA2017-2018季后赛国内外后卫攻防综合能力RSR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第31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近几届奥运会男篮相关文献研究 |
2.2 关于世界男篮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2.3 关于中国男篮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2.4 关于中国男篮比赛进攻方面的研究 |
3.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数理统计法 |
3.4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关于相关概念界定 |
4.2 中国男篮整体进攻能力分析 |
4.3 中国男篮后卫队员进攻能力分析 |
4.4 中国男篮前锋队员进攻能力分析 |
4.5 中国男篮中锋队员进攻能力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对中国男篮在第27届奥运会、第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中得分能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第21届CUBA女篮全国四强赛外线队员得分能力比较分析[D]. 陈姝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2019男篮世界杯中国队攻防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RSR综合评价及分析[D]. 王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第二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前四强后卫得分能力对比研究[D]. 吴白丁.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第一届女篮世界杯中国队与对手攻防能力对比研究[D]. 李鸿坤.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基于GRA与RSR对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发展态势研究[D]. 王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第18届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D]. 蒙晓涵.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高水平男子篮球强弱队攻防特征对比研究 ——以2019年男篮世界杯为例[D]. 任乘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进攻能力研究[D]. 陈宇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2017-2018 CBA季后赛外援与本土后卫攻防能力RSR分析[D]. 陈永桢.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第31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攻能力的研究[D]. 魏元赓.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