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解蜻蜓损坏汽车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冰清[1](2020)在《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插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再现性和说明性的绘画,它依附于文本而存在。本文针对插图艺术在不同功能作用下的表现方法与发展现状,一方面回归插图原本解释说明的性质,一方面又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出现,运用于各个领域。分析了插图定义扩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插图艺术经过扩展后的功能性转换、手法衍生、内涵变化。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插图的现状,讨论了插图艺术的功能性转换及运用多样手法表现的客观原因。进而从图解演绎与信息的视觉化呈现入手,分析不同领域对插图艺术的需求,直观再现、分析能力、传播效果、接受度等。突出了“以图解为方法”这一当下信息视觉化的需求和表现特征,分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插图的图解方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及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可以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照。
赵静[2](2020)在《英汉翻译中的衔接理论应用 ——以《新丝绸之路:世界的当下与未来》(节选)为例》文中指出此翻译实践报告以《新丝绸之路——世界的当下与未来》(The New Silk Roads: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World)节选文本为翻译材料,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指导,分别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在衔接理论指导下选择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词汇衔接层面主要对重述与搭配两种衔接方式进行讨论,语法衔接层面主要对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这四种衔接手段进行论述,具体从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小句性替代、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小句性省略、增补连接、转折连接、因果连接、时间连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例句详细分析了这几种衔接方式在英汉翻译中的差异及转换方法。通过对这几种衔接手段具体应用的讨论,译者期望能为今后信息类文本中的长难句翻译提供些许帮助。
陈崇正[3](2020)在《美人城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工智能得到充分发展之际,一座城堡被寄托了人类"永生"的梦想:将人脑切割下来保存在安乐桶中,并匹配智能肉体,改造为后人类。其时人类在权力争斗中制造了一个机器脑"石敢当",它学习人类的情感模式并得到完全升级,从而爆发了以消灭人类为目的的机器人战争……这是一部糅合了志怪、悬疑、科幻等多种类型文学手法的小说,在强劲的想象中书写人类需共同面对的生死问题,展示了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精神图景。
刘丹[4](2019)在《“放管服”背景下徐州市J区招商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管服”背景下招商引资管理研究对当下“放管服”改革大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如何做好招商引资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优化了地方的营商环境,扫清了投资主体发展的制度障碍,势必影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管理方向和重心的转变。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放管服”改革、招商引资管理进行了理论研究,随后对招商引资管理中政府的角色问题进行了界定,为下一步地方政府如何开展招商引资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使得研究更加充分和全面,本文选取徐州市J区为研究对象,对J区的“放管服”改革推进情况,招商引资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客观地指出了J区招商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J区问题的原因。为更好地推动J区招商引资管理,本文对国内外招商引资管理实务进行了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J区招商引资管理建议。研究表明“放管服”改革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注入了发展活力,也为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突破发展瓶颈的路径。只有结合市场发展趋势,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净化营商环境、厘清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职能,才能进而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谢真真[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蒋薇[6](2018)在《特色小镇导向下的重庆市朱沱镇“双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减速提质,城市进入内涵式转型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要求从“求量”转向“提质”,过去城市扩张式发展宣告提前瓦解,城市空间出现由粗放式发展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内涵式发展以换取空间红利。“双修”作为以存量规划为特征的规划编制类型探索被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转型。相应的,新型城镇化对城镇的发展也提出了求特色和求品质的要求,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政策设计,是寻求产业升级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空间载体,能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在各地的特色小镇申报与建设如火如荼时,朱沱镇依托自身生态产业园发展、文化底蕴深厚,城镇建设成效显着等优势条件,在特色小镇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但是由于发展理念的错位,城镇发展依旧采取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导致朱沱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自然、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特色小镇的下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分别对特色小镇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以及“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理解,并对目前三亚和徐州“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可借鉴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在思维模式、发展内容和发展理念三个方面的关联点以及“双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接着对朱沱特色小镇的概况以及出现的河流污染空间破碎、大规模港区建设对生态环境和人文脉络的影响、历史文脉的衰退、产业链短创新能力不足、开放空间缺失、新旧镇区两极分化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然后说明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引入朱沱特色小镇建设的“转变思维提供创新规划路径、紧扣重点塑造特色、体制机制保障发展”三个方面的意义,并阐述在特色小镇发展的导向下朱沱“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要求,构建了以特色小镇发展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融合的框架,最后针对朱沱特色小镇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河流修复、港区调整、产业完善、滨江岸线建设、城镇设施修补、体制机制创新六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路径,避免朱沱镇再次走上粗放式的无限扩张发展的道路,从根源上改变朱沱的发展模式,实现朱沱“港园轻工”产业特、文化特、功能全、风貌美、机制新的特色小镇建设目标。
曹万平[7](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刘骁[8](2017)在《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生态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与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是我国新型城市化,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要问题。选择集人才、科研、技术于一身的绿色大学校园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资源消耗偏大、能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显着、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同时,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中出现了绿色技术堆砌,标准过于笼统,只重形式不讲效果等急待深化和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空间维度上分别针对规划、建筑与景观三个层面,时间维度上注重新建校园与既有校园的差异性,对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绿色大学校园现状及设计策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可以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进而可用于解决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绿色校园建设实践中的问题,提升绿色校园设计成果的环境性能,充分发挥绿色大学校园具有的人才培养和微气候调节作用,凸显其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的示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特征。本文从建筑师积极参与的角度,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建筑创作系统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筑气候学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建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框架,确立绿色校园设计概念,对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绿色校园建设的原则、模式与内容、步骤,以及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做出总结。基于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和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的绿色校园建设现状的系统统计分析,注重新建校园与既有校园的差异性,从规划、建筑与景观三个设计层面,建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和设计策略,系统性地整合成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方法,并通过方法指导下的新校园建设及老校园改造更新的绿色校园建设实践的应用反馈,来验证和逐步完善理论。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的总体概括,第二章是对湿热地区绿色校园的建设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地区的比较分析。第三章总结了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整体设计的方法论为指导,将整体设计理念引入绿色大学校园设计。基于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提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应当努力创建融合“绿色”与“人文”,汇聚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校园。建立协同整体的设计视角,从设计内容的整体性、设计程序的整体性与设计策略的整体性等方面建构规划、建筑、景观多层面整合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理论。第四章以“整体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从土地空间布局、能源系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绿色交通系统、景观生态系统、历史风貌、物理环境、绿色建筑系统和智慧校园十方面,建构系统性的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方法。第五章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基础,整合地域文化的展示、时代精神的彰显、绿色技术的应用等各设计要素,建构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针对湿热地区的大学校园建筑,以“校园建筑环境性能”作为重点指标,结合岭南传统建筑经验、既有建筑改造需求、校园建筑类型特点、湿热地区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的逻辑构建;从现行设计分工和习惯出发,按照设计团队专业划分进行逻辑组织,并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良好衔接。从建筑师积极参与、设计团队多专业协同的角度,以建筑师可控或者可影响的因素来指导设计实践,从建筑空间布局、遮阳隔热、通风与空调、采光照明、基地保水与非传统水源、立体绿化、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Green BIM应用、智慧绿色建筑11个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综合。第六章以“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为指导,根据绿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一方面建构了生态绿网、生态多样性设计、生态恢复、雨水适应性景观、校园朴门永续设计等基于自然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另一方面建构了传承大学独特精神文化、延续和发展校园历史文脉、以人为本与体现校园场所精神、绿色校园文化与景观教育等基于人文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最后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形成一体化整合设计策略。第七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和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望。
邓贤[9](2016)在《五百年来一大千》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少年生死劫1民国五年(1916年)初夏的一天,艳阳普照满眼苍翠,重庆求精中学17岁的天才少年张正权与同学行走在山川如画的返乡小道上,如同置身一座绵延百里的风景画廊。但是不久他们这种好心情就被子弹击碎了——张正权也就是未
PHAN THI TRA MY(潘氏茶楣)[10](2016)在《走出孤独: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特征分类、评估及康复研究》文中提出“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能被发现。现如今,自闭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语言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几乎所有自闭症患者都存在语言障碍问题。本人在来华留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之前,有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经验,因此能够在研究中借力中国、越南两国的自闭症机构,进行大量的案例收集和跟踪访谈工作,并汇总成为多个案例研究。在对案例从进行梳理研究后,本文将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现归纳为三种障碍特征分类,并进一步根据此分类编制了自闭症患儿的语言评估,针对性地提出了语言康复的方法。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走出孤独”研究的现实意义,介绍了研究背景,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自闭症的基本概念和语言障碍相关概念,介绍了各国现今自闭症的相关的统计数据。第二章: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分类,本章先梳理了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了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最终将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现分为三种障碍特征:完全无语类、有部分语言类和有语言但无交际意图类。其中,有部分语言类是研究重点,笔者根据其具体特征详细分类为语音、语义词汇、理解性语言、表达性语言、语法、语用、文字书写、阅读等八大障碍。第三章: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研究,本章对现今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论文研究案例进行综合分类,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程度编制了十三项语言评估的详细内容:早期自发性语言技能评估、重复仿说、提要求、命名、声音听觉听从指令、表达性语言、集体活动的接受性语言、对话互动性语言交谈、非语言技能、阅读、文字书写、语言结构与视觉反应等评估内容。第四章: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根据语言特征与语言评估的研究结果,针对性提出了自闭症患儿语言康复的策略与方法,重点阐述了自闭症儿童的语音障碍、语义词汇障碍、理解性语言障碍、表达性语言障碍、语法障碍、语用障碍、阅读障碍与文字书写障碍等八大语言康复方法。并且提出了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演变与对策。目前,有关自闭症研究大多停留在医学、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等角度。本文力求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希望此项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加关注自闭症儿童,希望人们能够走入并且了解他们的孤独世界,寻找途径帮助自闭症患儿走出他们沉默的孤独世界。
二、破解蜻蜓损坏汽车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破解蜻蜓损坏汽车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起源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插图相关性概念解读 |
一、图画 |
二、图像 |
三、图解 |
四、图式 |
五、图示 |
六、图谱 |
七、图形 |
八、图案 |
九、图法 |
十、图像化 |
十一、视觉化 |
第一章 :概念与延伸:功能的系列解读 |
第一节 关于插图概念的功能与表达方法 |
一、插图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
二、插图的说明性 |
三、插图的技术性 |
四、插图的实用性 |
五、插图的图解方法 |
第二节 关于插图的分类与图解表达 |
一、技术性的图示 |
二、说明性的图解 |
第三节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图画与认知:信息的图解演绎 |
第一节 视觉符号与启蒙教育 |
一、看图识字 |
二、看图说话 |
第二节 板书图示与概念表达 |
一、简笔画与知识表达 |
二、视觉图示与原理推演 |
第三节 手绘图示与信息交流 |
一、现场草图与直观解读 |
二、边说边画与信息传递 |
第四节 手机信息与视觉的符号化 |
一、基本功能与使用方式导视 |
二、网络表情系列与情感语言交流 |
三、衍生扩展与动态变化解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与引导:使用说明及过程操作 |
第一节 原理结构与装配图示 |
一、家用电器的结构与功能表达 |
二、手工制品的工艺分析与制作流程 |
三、拼装玩具的构件与步骤说明 |
第二节 地域信息与图像引导 |
一、出行路线规划与插图手法 |
二、地形地貌的介绍与图像表示 |
三、特殊地图的不同用途与插图形式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学与视觉:复杂原理的图示表达 |
第一节 人体解剖与医疗功用 |
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笔记 |
二、安德烈·维萨里的解剖学绘画 |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制图艺术 |
第二节 博物与手绘:动植物标本图解 |
一、《发现之美》与自然史考察的视觉笔记 |
二、乔治·居维叶的生物学幻想图示 |
三、标本图画与中国工笔绘画及郎世宁绘画的比较 |
第三节 建筑·图示:建造的结构与演示 |
一、彼得·埃森曼的《图解日志》 |
二、梁思成营造学社考察札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动与图式:动态的三维分解 |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步骤图解 |
一、广播体操的推广与图示呈现 |
二、跳台跳水运动的姿势规范与得分说明 |
三、太极拳分解动作的图示演绎 |
第二节 舞蹈教学中的图示说明 |
一、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图示 |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解说 |
三、体育舞蹈的技术规范 |
第三节 肢体语言与插图表现 |
一、手旗旗语的信号传达与航运保障 |
二、手语的学习与信息传递 |
三、魔术表演的动作分解与图示揭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归纳与总结:作为插图表达方法的图解 |
第一节 理性的图示 |
第二节 感性的图解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英汉翻译中的衔接理论应用 ——以《新丝绸之路:世界的当下与未来》(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Abbreviation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Task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Text |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Introduc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Pre-translation Analysis |
2.2.2 Translation and Modification |
2.2.3 Post-translation Reflection |
2.2.4 Auxiliary Tools |
2.3 Cohesion Theory |
2.3.1 Cohesion Theory in Linguistics Field |
2.3.2 Cohes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Field |
2.3.3 Distinction betwee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
3.1 Introduction |
3.2 Grammatical Cohesion |
3.2.1 Reference |
3.2.1.1 Personal Reference |
3.2.1.2 Demonstrative Reference |
3.2.1.3 Comparative Reference |
3.2.2 Substitution |
3.2.2.1 Nominal Substitution |
3.2.2.2 Verbal Substitution |
3.2.2.3 Clausal Substitution |
3.2.3 Ellipsis |
3.2.3.1 Nominal Ellipsis |
3.2.3.2 Verbal Ellipsis |
3.2.3.3 Clausal Ellipsis |
3.2.4 Conjunction |
3.2.4.1 Additive Conjunction |
3.2.4.2 Adversative Conjunction |
3.2.4.3 Causal Conjunction |
3.2.4.4 Temporal Conjunction |
3.3 Lexical Cohesion |
3.3.1 Reiteration |
3.3.2 Collocation |
3.4 Summary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
作者简介 |
(3)美人城手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陈星光:我有点兴味索然 |
2.关立夏:他们复活了鲁迅 |
3.陈星光:有一些悲伤是无形的 |
4.关立夏:缝隙里突然长出花来 |
第二章 |
1.关立夏:像一条受伤的鱼 |
2.陈星光:真实与虚幻的分界点 |
3.关立夏:我想抱着她哭一会儿 |
4.陈星光:那就是上帝洗牌了 |
5.关立夏:脚下的路在重复和延伸 |
第三章 |
1.钟小界: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
2.陈星光:第101号游戏档案 |
3.关立夏:第101号游戏档案 |
4.钟小界:美人城是唯一的主角 |
5.陈星光:第2364号游戏档案 |
6.关立夏:第2364号游戏档案 |
7.钟小界:穷人如何自救 |
第四章 |
1.陈星空:我不是一个孩子 |
2.陈达瓦:我不是个好孩子 |
3.钟小界:真正的灾难是丢了钥匙 |
4.陈星空:确保记忆不要走形 |
5.钟小界:这是历史的倒退 |
6.陈达瓦:外面就要战争了 |
7.陈星光:第33021号游戏档案 |
8.关立夏:第33021号游戏档案 |
9.陈星空:人类文明的布道者 |
第五章 |
1.钟小界:美人城会变成臭虫城 |
2.关立秋:不用再为结巴而羞愧 |
3.陈星光: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
4.关立夏:第6303695号游戏档案 |
5.陈达瓦:我们无法战胜厌倦 |
6.关立秋:我从来都很快 |
7.陈星空:像种子一样在某处发芽 |
(4)“放管服”背景下徐州市J区招商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外研究概况 |
1.4 国内研究综述 |
1.4.1 “放管服”改革研究 |
1.4.2 有关招商引资的研究 |
1.4.3 有关招商引资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
1.4.4 关于招商引资投资环境的研究 |
1.4.5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放管服”背景下政府招商引资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招商引资 |
2.1.2 放管服 |
2.1.3 “放管服”和招商引资二者关系 |
2.2 理论依据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有限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 “放管服”背景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职能 |
2.3.1 优化营商环境 |
2.3.2 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 |
2.3.3 指导基层招商引资工作 |
2.3.4 做好招商引资规划 |
2.3.5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
第三章 徐州市J区招商引资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
3.1 “放管服”背景下徐州市J区招商引资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1 徐州市J区概况及招商引资发展历程 |
3.1.2 徐州市J区“放管服”改革下营商环境现状 |
3.1.3 徐州市J区招商引资工作现状 |
3.2 徐州市J区政府招商引资管理中存在问题 |
3.2.1 规划与政策落实缺乏延续性 |
3.2.2 招商团队综合能力不强 |
3.2.3 各方协作程度不够,忽视项目后期服务 |
3.2.4 重大项目的带动能力低 |
3.2.5 招商引资缺少长远考虑机制 |
3.3 徐州市J区政府招商引资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放管服”改革不充分 |
3.3.2 政府干预市场过多,束缚了市场自主运行 |
3.3.3 体制机制不完善,服务能水平不高 |
3.3.4 考核标准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
3.3.5 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不足,吸引力不强 |
第四章 国内外招商引资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外招商引资管理经验借鉴 |
4.1.1 新加坡:政策丰厚、环境优美 |
4.1.2 日本大阪:政府服务精细化 |
4.2 国内招商引资管理经验借鉴 |
4.2.1 浙江:营商环境好 |
4.2.2 深圳:搭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
4.2.3 江苏昆山:注重企业招商 |
4.2.4 山东烟台:产业招商、规划先行 |
第五章 “放管服”背景下J区招商引资建议 |
5.1 深化“放管服”改革,准确定位政府招商引资职能 |
5.1.1 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法治政府职能 |
5.1.2 深化“放管服”改革,回归服务政府本位 |
5.2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招商引资服务水平 |
5.2.1 提高政府组织能力,引导招商科学发展 |
5.2.2 制定绿色发展考核体系,明确招招商引资导向 |
5.2.3 健全招商人才培育体系,提高招商能力水平 |
5.3 健全协调职能,提高效率质量 |
5.3.1 做强部门联动,解决审批问题 |
5.3.2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盘活社会资源 |
5.3.3 构建企业主导体系,转变服务角色 |
5.3.4 完善中介机构融入体系,提高招商效率 |
5.4 提高项目质量,发挥产业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5.4.1 多元创新,提高项目质量 |
5.4.2 通过结构调整,发挥产业优势 |
5.4.3 优化与徐州市协同发展,实现产城融合 |
5.4.4 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大数据服务招商能力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
(一) 成人识字 |
(二) 儿童识字 |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
(一) 集中识字法 |
(二) 分散识字法 |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
(四) 其他识字方法 |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
(三) 师资的进步 |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 |
三、硕士论文 |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特色小镇导向下的重庆市朱沱镇“双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城市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
1.1.2 朱沱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 |
1.1.3 朱沱“推倒重建”的发展模式急需调整 |
1.1.4 “双修”内涵和方式亟待讨论 |
1.2 研究综述 |
1.2.1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双修”的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 |
1.3.1 特色小镇 |
1.3.2 双修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查阅法 |
1.6.2 实地调研法 |
1.6.3 实例研究法 |
1.7 研究框架 |
2 特色小镇与“双修”的关系研究 |
2.1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发展目标 |
2.1.1 特色小镇的缘起及政策背景 |
2.1.2 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 |
2.2 “双修”的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 |
2.2.1 “双修”发展历程及内涵解析 |
2.2.2 相关理论及多维度关系 |
2.2.3 实践与经验借鉴 |
2.3 特色小镇与“双修”的关联度分析 |
2.3.1 发展理念契合 |
2.3.2 思维模式衔接 |
2.3.3 议题内容相符 |
2.3.4 “双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侧重点 |
2.4 本章小结 |
3 重庆市朱沱“港园轻工”特色小镇概况及问题 |
3.1 “港园轻工”特色小镇概况 |
3.1.1 区位交通条件 |
3.1.2 镇区用地现状 |
3.1.3 产业经济状况 |
3.1.4 历史文化概况 |
3.1.5 公共配套条件 |
3.1.6 体制机制现状 |
3.2 “港园轻工”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生态:空间破碎河流污染严重 |
3.2.2 文化:历史文脉记忆特征模糊 |
3.2.3 产业:产业链短创新能力不足 |
3.2.4 风貌:开放空间缺失景观破碎 |
3.2.5 配套:新旧镇区发展两极分化 |
3.2.6 体制:组织管理体制多方复杂 |
3.3 本章小结 |
4 特色小镇导向下朱沱“双修”的框架 |
4.1 “双修”引入朱沱特色小镇的意义 |
4.1.1 转变思维提供综合高效的规划路径 |
4.1.2 紧扣重点问题塑造地域特色 |
4.1.3 体制机制能保障特色小镇建设 |
4.2 特色小镇导向下朱沱“双修”要求 |
4.2.1 目标导向下的“双修”要求 |
4.2.2 需求导向下的“双修”要求 |
4.3 特色小镇导向下朱沱“双修”框架构建 |
4.3.1 基本原则 |
4.3.2 融合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特色小镇目标导向下朱沱镇“生态修复”策略 |
5.1 修复大陆溪河,形成“点线面”的自然生态格局 |
5.1.1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
5.1.2 修复河流生态廊道 |
5.1.3 推进生态港区建设 |
5.2 调整港区选址,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文生态格局 |
5.2.1 控制港区规模合理选址 |
5.2.2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 |
5.2.3 构建“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 |
5.3 完善产业链条,发展“绿色新兴”的生态经济集群 |
5.3.1 完善扩展经济产业链 |
5.3.2 引进新兴产业升级发展 |
6 特色小镇目标导向下朱沱镇“城市修补”策略 |
6.1 建设滨江岸线,营造“新旧分离”的特色城镇风貌 |
6.1.1 建设优美的滨江绿轴 |
6.1.2 完善城镇绿地景观系统 |
6.1.3 织补具有场所感的空间 |
6.1.4 塑造独具魅力城镇风貌 |
6.2 重构空间秩序,修补“便捷均衡”的资源设施配套 |
6.2.1 整和重构城镇空间秩序 |
6.2.2 优化梳理道路交通系统 |
6.2.3 均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
6.3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市场为主”的运作主体地位 |
6.3.1 加快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建设 |
6.3.2 完善资金筹措和监管系统 |
6.3.3 鼓励多方参与并推进精准治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
第一节 侗族概况 |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
第一节 建筑 |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
六、庙坛 |
七、戏楼 |
八、凉亭 |
九、古井和井亭 |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
第二节 雕塑 |
一、建筑装饰雕塑 |
二、家具装饰雕塑 |
三、宗教雕塑 |
四、食材雕塑 |
五、工艺品雕塑 |
第三节 绘画 |
一、建筑装饰绘画 |
二、年画 |
三、宗教绘画 |
四、农民画 |
第四节 工艺美术 |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
二、侗族器具工艺 |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
一、侗族建筑特征 |
二、侗族雕塑特点 |
三、侗族绘画特点 |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
一、农耕典型的“场” |
二、稻作文化的“诗” |
三、发展滞后的“果” |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
三、图例目录 |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
后记 |
(8)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与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 |
1.2.2 创建绿色大学校园的紧迫性 |
1.2.3 我国湿热地区(以岭南地区为例)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的问题 |
1.3 研究对象 |
1.3.1 绿色校园 |
1.3.2 湿热地区范围 |
1.3.3 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新加坡与湿热气候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
1.5.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领域的研究 |
1.5.3 绿色校园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1.5.4 岭南地区大学校园设计的相关研究 |
1.5.5 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发展综述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校园现状分析 |
2.1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研究结果分析 |
2.2 各地区使用的评价标准与研究范围界定 |
2.3 基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统计分析 |
2.3.1 我国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情况 |
2.3.2 高校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
2.3.3 中国《建筑学报》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
2.3.4 代表高校:南方科技大学 |
2.4 基于台湾绿建筑评价系统EEWH及绿色校园相关推动政策的统计 |
2.4.1 中国台湾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绿色建筑评估系统EEWH简介 |
2.4.2 中国台湾大学绿色建筑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
2.4.3 EEWH统计结果与国家标准统计结果对比 |
2.4.4 台湾《建筑师》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
2.4.5 高校参与台湾“内政部”与“教育部”改造计划统计 |
2.4.6 代表高校:台湾大学 |
2.5 基于香港HK-BEAM / BEAM PLUS的统计 |
2.5.1 BEAM PLUS简介与特点 |
2.5.2 保证绿色建筑实施效果的措施 |
2.5.3 统计结果 |
2.6 基于新加坡“绿色标志”(GREEN MARK)的统计 |
2.6.1“绿色标志”(GREEN MARK)特点 |
2.6.2 数量与比例的比较 |
2.6.3 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单位的比较 |
2.6.4 代表高校:南洋理工大学 |
2.6.5 代表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
2.7 各评价标准统计总表 |
2.8 各地区高校的对比分析 |
2.8.1 QS亚洲大学排名与高校绿色建筑数量排序 |
2.8.2 平均指标分析 |
2.8.3 相关性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 |
3.1 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基础 |
3.1.1 “两观三性”设计理论 |
3.1.2 建筑创作系统论 |
3.1.3 建筑气候学 |
3.1.4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 |
3.1.5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6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
3.2 绿色校园规划、建筑、景观整体设计 |
3.2.1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方法论 |
3.2.2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 |
3.2.3 设计内容的整体性 |
3.2.4 设计程序的整体性 |
3.2.5 设计策略的整体性 |
3.3 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4.1 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 |
4.1.1 专项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
4.1.2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组成要素 |
4.2 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4.2.1 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 |
4.2.2 景观生态规划 |
4.2.3 绿色交通规划 |
4.2.4 水资源规划 |
4.2.5 风貌维护规划 |
4.2.6 物理环境规划 |
4.2.7 绿色建筑规划 |
4.2.8 能源系统规划 |
4.2.9 固体废弃物规划 |
4.2.10 智慧校园规划:“智慧”助力“绿色” |
4.3 案例分析 |
4.3.1 【案例】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规划(2016年) |
4.3.2 【案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概念设计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
5.1 校园建筑环境性能 |
5.2 校园建筑类型特点 |
5.3 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需求 |
5.4 岭南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特色经验 |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5.4.5 室内环境质量 |
5.5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
5.5.1 建筑空间布局 |
5.5.2 遮阳隔热 |
5.5.3 建筑通风 |
5.5.4 采光照明 |
5.5.5 基地保水和非传统水源 |
5.5.6 立体绿化 |
5.5.7 绿色建材 |
5.5.8 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 |
5.5.9 Green BIM应用 |
5.5.10 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 |
5.5.11 智慧绿色建筑 |
5.6 案例分析 |
5.6.1 【案例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体育馆 |
5.6.2 【案例二】华南理工大学31~34号楼教学楼群 |
5.6.3 【案例三】澳门大学横琴岛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6.1 绿色大学校园景观概念及设计要素 |
6.2 基于自然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6.2.1 绿地面积和位置——以形成生态绿网 |
6.2.2 绿地的效益(质量)——生态多样性设计,兼顾CO2固定能力 |
6.2.3 校园景观的生态恢复 |
6.2.4 海绵校园的基石——雨水适应性景观 |
6.2.5 校园朴门永续设计 |
6.3 基于人文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
6.3.1 大学精神与历史文脉 |
6.3.2 以人为本,体现校园场所精神 |
6.3.3 绿色校园文化与景观教育功效 |
6.4 校园景观一体化设计 |
6.4.1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整合设计策略 |
6.4.2 案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台湾《建筑师》杂志刊登的高校EEWH绿色建筑 |
台湾绿建筑奖高校获奖项目 |
南洋理工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目录 |
新加坡国立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 |
新加坡其他高校代表性“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绿色校园 |
香港BEAM PLUS铂金级高校绿色建筑目录 |
香港中文大学HK-BEAM/BEAM PLUS绿色建筑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五百年来一大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少年生死劫 |
1 |
2 |
3 |
4 |
第二章百日强盗 |
1 |
2 |
3 |
4 |
第三章扶桑东渡 |
1 |
2 |
3 |
4 |
5 |
第四章百日和尚 |
1 |
2 |
3 |
4 |
5 |
6 |
第五章拜师学艺 |
1 |
2 |
3 |
4 |
5 |
第六章英雄莫问来路 |
1 |
2 |
3 |
4 |
5 |
第七章天生我才 |
1 |
2 |
3 |
4 |
5 |
第八章迷途知返 |
1 |
2 |
3 |
4 |
5 |
6 |
第九章红颜知己 |
1 |
2 |
3 |
4 |
5 |
6 |
第十章京华烟云 |
1 |
2 |
3 |
4 |
5 |
第十一章莫使金樽空对月 |
1 |
2 |
3 |
4 |
5 |
第十二章长兄如父 |
1 |
2 |
3 |
4 |
5 |
第十三章崭露头角 |
1 |
2 |
3 |
4 |
5 |
第十四章天地吾师 |
1 |
2 |
3 |
4 |
5 |
第十五章身陷囹圄 |
1 |
2 |
3 |
4 |
5 |
第十六章虎口脱险 |
1 |
2 |
3 |
4 |
5 |
第十七章千里跋涉 |
1 |
2 |
3 |
4 |
5 |
第十八章兄弟情深 |
1 |
2 |
3 |
4 |
第十九章青城悟道 |
1 |
2 |
3 |
4 |
5 |
第二十章善子之死 |
1 |
2 |
3 |
4 |
5 |
第二十一章大漠探幽 |
1 |
2 |
3 |
4 |
5 |
6 |
第二十二章敦煌面壁 |
1 |
2 |
3 |
4 |
5 |
第二十三章大师归来 |
1 |
2 |
3 |
4 |
5 |
第二十六章东张西毕 |
3 |
4 |
5 |
第三十章人生绝唱 |
2 |
3 |
第三十一章尾声:五百年来第一人 |
1 |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张大千 |
(10)走出孤独: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特征分类、评估及康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一、自闭症儿童研究的现实意义 |
(一)自闭症的发现及确认历程 |
(二)现阶段自闭症研究的相关背景 |
(三)自闭症的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
(四)本文对自闭症研究的现实意义 |
二、自闭症的概述及语言障碍相关概念界定 |
(一)自闭症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言语、语言及语言障碍的名词定义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对象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的分类及特征 |
一、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简介 |
(一)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 |
(二)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模式 |
(三)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 |
(四)正常儿童语言结构的发展 |
(五)儿童语言习得的条件 |
二、语言障碍与自闭症患儿语言发展 |
(一)语言障碍的内容与自闭症 |
(二)语言障碍是自闭症核心症状 |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特征分类 |
(一)自闭症儿童完全无语言 |
(二)自闭症儿童有部分语言类 |
(三)自闭症儿童有语言但无交际意图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 |
一、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评估之研究综述 |
(一)对自闭症儿童语言相关的评估以及语言障碍的评估 |
二、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的目标、意义与评估方法 |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的目标 |
(二)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的意义 |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的方法 |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原则 |
(一)评估人的选择及基本要求 |
(二)进行评估的基本原则 |
(三)对评估环境的要求 |
(四)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的材料工具要求 |
(五)评估中常用的技巧 |
四、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的具体内容 |
(一)早期自发性语音技能评估 |
(二)重复仿说技能评估 |
(三)提要求技能评估 |
(四)命名技能评估 |
(五)声音听觉、听从指令技能评估 |
(六)表达性语言技能评估 |
(七)教室集体活动之接受性语言技能评估 |
(八)对话互动性语言交谈技能评估 |
(九)非语言技能评估 |
(十)阅读技能评估 |
(十一)文字书写技能评估 |
(十二)语言结构技能评估 |
(十三)视觉反应技能评估 |
五、自闭症儿童语言评估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 |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相关要素 |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原则要求 |
(二)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步骤 |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具体实施 |
二、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方法 |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早期干预 |
(二)无语类自闭症儿童语言的康复 |
(三)针对自闭症儿童有部分语言类的康复方法 |
(四)针对自闭症儿童有语言但无交际类的康复方法 |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家长心理状态演变及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对自闭症患儿语言能力进行了全面梳理 |
(二)对自闭症患儿语言障碍进行了系统归纳 |
(三) 对自闭症患儿语言障碍编制了评估标准 |
(四)提出了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康复方法 |
(五)提出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演变及对策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一)受汉语水平所限,论文的文字驾驭能力不足 |
(二)知识积累不足,理论文献梳理不够全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破解蜻蜓损坏汽车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D]. 王冰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英汉翻译中的衔接理论应用 ——以《新丝绸之路:世界的当下与未来》(节选)为例[D]. 赵静. 兰州大学, 2020(01)
- [3]美人城手记[J]. 陈崇正. 江南, 2020(02)
- [4]“放管服”背景下徐州市J区招商引资研究[D]. 刘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特色小镇导向下的重庆市朱沱镇“双修”策略研究[D]. 蒋薇. 重庆大学, 2018(04)
- [7]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8]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D]. 刘骁.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9]五百年来一大千[J]. 邓贤. 当代, 2016(04)
- [10]走出孤独: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特征分类、评估及康复研究[D]. PHAN THI TRA MY(潘氏茶楣). 吉林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