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错流微孔过滤从酵母泥和发酵罐底部回收啤酒(论文文献综述)
刘千千[1](2017)在《离子交换法提取丙酸及联产丁二酸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人们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如何解除产物反馈抑制、提高底物转化率等方面,对发酵液中丙酸的分离提取却鲜有关注。本论文研究和考察了ZGD630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费氏丙酸杆菌发酵液中丙酸和丁二酸的工艺参数,建立了“两段式”层析法联产发酵液中丙酸和丁二酸的提取工艺,并完成了10L层析柱的放大试验,为丙酸和丁二酸的半连续耦合发酵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研究和考察了ZGD630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分离费氏丙酸杆菌发酵液中丙酸等代谢产物的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001×7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上清液进行酸化处理后,pH可降至1.5。此时,ZGD630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丙酸和丁二酸的静态吸附载量分别为89.4 mg/g和108.2 mg/g,较初始发酵液(pH 6.8)的吸附载量分别提高了101.35%和71.74%。(2)考察了ZGD630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酸化发酵液中丙酸和丁二酸的动态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酸化后的发酵液过量上样至装填有ZGD630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层析柱时,丁二酸会优先被ZGD630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当发酵液中丁二酸被完全吸附后,丙酸才开始被吸附。此时,穿柱液按体积可分为三部分:0-2 BV,不含丁二酸、丙酸;2-6.5BV,不含丁二酸,含丙酸;>6.5 BV,含丁二酸、丙酸三个部分(BV均指树脂体积)。(3)研究建立了“两段式”层析法联产丙酸和丁二酸的工艺,并确定了其操作参数。结果表明,首先采用层析柱Ⅰ吸附发酵液中的丁二酸,最佳的上样流速为3 BV/h,上样体积为10 BV,丁二酸可完全穿柱;然后将层析柱Ⅰ的穿柱液(不含丁二酸的部分)上样至层析柱Ⅱ,上样流速为3 BV/h,上样体积为5 BV,以确保其吸附饱和。(4)层析柱Ⅰ采用NaOH溶液进行洗脱,最适的NaOH溶液洗脱浓度为3 mol/L,洗脱流速0.45 BV/h,丁二酸最高浓度可达91.28 g/L,是发酵液中丁二酸浓度的7.1倍。层析柱Ⅱ采用H2SO4溶液进行洗脱,结果表明,最适的H2SO4溶液洗脱浓度为4 mol/L,洗脱流速0.6 BV/h,丙酸最高浓度可达97.02 g/L,是发酵液中丙酸浓度的4.4倍。(5)对上述工艺进行10 L层析柱的中试放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丙酸和丁二酸的回收率分别达到了88.12%和91.05%。
黄小祥[2](2008)在《啤酒厂节水工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球明确提出包括减少自然资源耗用在内的清洁生产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啤酒行业单位水耗情况参差不齐,大部分啤酒厂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本论文详细分析、研究了三得利啤酒(上海)有限公司的水耗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了降低水耗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取得的主要结论有:首先研究了啤酒厂的水耗组成结构,可分为酿造用水、清洗用水和辅助生产用水,这三类用水按本公司近几年的实际用量约为1.5:2:1。由于酿造水2/3要形成啤酒,能够回收使用的主要是用于冲洗与顶水部分,可降低水耗0.15 m3/kL左右;同时可根据工艺与损耗水水质情况降低酿造水制备过程的损耗。各类清洗用水量占整个啤酒厂用水量的50%,由于相当部分使用后仍很清洁或稍加处理后即变清洁,是降低啤酒用水的主要方面,可降低水耗0.45 m3/kL左右。各类辅助用水由于不与啤酒或其容器直接接触,添加必要的回流或添加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品后可实现循环使用或延长使用周期,可降低水耗0.25 m3/kL左右。提高月产量与日产量是非技术性降低啤酒水耗的有效途径,本公司在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其水耗可比半满负荷生产降低近2.0 m3/kL。酿造过程的节水比重较低,重点是各类辅助用水,本章论述的节水措施平均每年可降低水耗0.15 m3/kL(约30000 m3水)。降低酿造过程用水量主要通过设备和工艺改造,或将使用后比较洁净的水不经处理再次使用;由于酿造过程是形成啤酒品质的关键,对设备管路的清洁与无污染要求非常苛刻,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水的循环使用。啤酒厂节水的重点应放在清洗用水和辅助用水方面,各项节水技术的实施方向是水的重复与循环使用。在本公司近5年以来的节水项目中,清洗用水与辅助用水的重复和循环使用占到很大的比例,大约占到整个降低水耗总份额的85%。啤酒厂必须建立完善的各类用水与各部门用水计量体系,这是节水技术项目立项、分析、计划、实施与评估必不可少的基础,更是持续降低啤酒厂水耗的关键前提条件。各类用水管路的泄漏检查与防漏措施是个长期工作,是降低水耗的重点方面之一,在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逐步将水管地上化(架空化),是减少用水管路跑冒滴漏的万全之策。公司2007年啤酒水耗达到5.93 m3/kL,随着其它节水技术改造项目的持续展开,公司水耗将逐年降低,逐步向国内先进水平迈进。
李文钊[3](2007)在《核黄素结晶分离纯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核黄素结晶分离纯化相关问题。首先,采用平衡法测定了核黄素在纯水和在283K、288K、293K、298K及303K的HCl-水体系(HCl的摩尔分率w分别为0.14,0.16,0.17,0.20,0.24)中的溶解度,用溶解度模型-λh方程回归了上述溶解度数据,λh方程的关联效果在整个溶剂浓度变化区间内很稳定,收敛性较好,并回归得到模型参数λ和h与w的经验关系式;测定核黄素在283K,288K和293K的HCl-水体系中溶解与超溶解特性,得到核黄素的结晶介稳区,这些热力学研究为核黄素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在主溶剂、析出剂、温度等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多因素二水平实验经方差分析筛选显着性因子,并由SAS软件(Statistic Analysis System)响应面优化程序研究核黄素溶析结晶过程及其参数控制。第二部分研究物理场对结晶的影响,稳定核黄素球状晶习。核黄素固体粉末及其乙醇-盐酸溶液的顺磁共振波谱测定,说明核黄素分子中有未配对电子,具有顺磁性。从结晶动力学角度探讨超声溶析结晶机理,超声作用不仅可以加快成核速率、缩短诱导期,加快结晶进程,使晶体粒度均匀,稳定球状晶习,且不影响核黄素的纯度和回收率。第三部分针对Bacillus subtilis 24/pMX45核黄素发酵液的特性,比较几种发酵液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直接处理法所得核黄素样品杂质含量高;碱溶法得到收率为55%,纯度为92.5%针状晶习核黄素。控制结晶法结合超声溶析结晶提取纯化方法,可得纯度为98.3%、收率为73%的核黄素球状结晶,且其主要质量指标符合GB14752-93和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并且流散性提高。最后,探讨大孔吸附树脂对核黄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B-8大孔吸附树脂对核黄素选择吸附性较强,其静态饱和吸附量为12.1mg/g树脂;采用乙醇-0.1mol/L NaOH溶液(v/v,1:1)洗脱,最高浓度提高了将近5倍。应用AB-8大孔吸附树脂能将废液中约44%的核黄素回收。
任艳双[4](2006)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与离子交换工艺组合处理啤酒废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世界范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威胁着各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使人们意识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啤酒工业迅速发展,啤酒废水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与离子交换组合工艺对啤酒工业排放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研究。实验分两阶段进行,首先是对影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因素进行研究,包括影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温度、水流上升流速、水力停留时间、进水有机物浓度、进水有机物负荷及pH等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0℃~32℃,水力停留时间为0.111d,有机负荷为6.138kg/m3·d的条件下,COD最高去除率达到93.78 %,有机氮最高转化率可达95.7%。第二阶段采用静态实验方法对离子交换法处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出水进行研究,实验主要对影响离子交换运行效果的铵离子筛粒径的大小、投加量、pH等因素进行研究。当铵离子筛投加量为1.2g,水样水质pH为7.12,氨氮浓度为34.2mg/L时,氨氮去除率达90.42%。最后又对离子交换剂的再生实验进行研究。再生液选Na2CO3溶液,当再生液浓度为1.0mol/L,再生时间为3.5h时,经一次再生的铵离子筛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为78.34%。
李德杰[5](2002)在《应用错流微孔过滤从酵母泥和发酵罐底部回收啤酒》文中研究指明 在发酵阶段从酵母泥中回收啤酒有以下的经济优点:减少1-2%的啤酒损失,获得干固形物含量高(20-22%)的酵母,使其更易于销售,减少污染和降低排污费用。错流微孔过滤新技术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潜力,目前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到了工业化阶段。
二、应用错流微孔过滤从酵母泥和发酵罐底部回收啤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错流微孔过滤从酵母泥和发酵罐底部回收啤酒(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交换法提取丙酸及联产丁二酸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丙酸 |
1.1.1 丙酸的性质 |
1.1.2 丙酸的应用 |
1.1.3 丙酸的生产 |
1.2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的研究进展 |
1.2.1 生产菌种 |
1.2.2 丙酸发酵 |
1.3 丙酸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1.4 丁二酸 |
1.4.1 丁二酸的性质 |
1.4.2 丁二酸的用途 |
1.4.3 丁二酸的生产 |
1.5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丁二酸的研究进展 |
1.5.1 生产菌种 |
1.5.2 丁二酸发酵 |
1.6 丁二酸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8 工艺流程 |
1.9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离子交换法提取丙酸及丁二酸的初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菌株及培养基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3 树脂及层析柱 |
2.1.4 分析方法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费氏丙酸杆菌的发酵 |
2.2.2 001×7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上清液的酸化处理 |
2.2.3 酸化前后发酵液上清液中丙酸和丁二酸静态吸附量的变化 |
2.2.4 酸化发酵液中丙酸和丁二酸的动态吸附及洗脱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离子交换法提取丙酸联产丁二酸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树脂与层析柱 |
3.1.3 分析方法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ZGD630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液中丙酸及丁二酸的吸附特性研究 |
3.2.2 NaOH溶液洗脱浓度和洗脱流速的研究 |
3.2.3 H_2SO_4溶液洗脱浓度和洗脱流速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丙酸和丁二酸联产工艺的中试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菌种与培养基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3 树脂 |
4.1.4 分析方法 |
4.1.5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费氏丙酸杆菌的 200L发酵 |
4.2.2 丁二酸洗脱效果 |
4.2.3 丙酸洗脱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啤酒厂节水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啤酒厂水耗现状 |
1.2.2 中国啤酒厂啤酒水耗现状 |
1.2.3 啤酒清洁生产标准 |
1.2.4 典型年产20万千升啤酒厂水耗现状 |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啤酒厂水耗研究 |
2.1 概述 |
2.2 酿造水水耗结构研究 |
2.3 清洗水的水耗结构 |
2.4 辅助用水的水耗结构 |
2.5 水耗与啤酒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
2.5.1 月单位水耗与月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
2.5.2 日单位水耗与日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降低啤酒酿造过程水耗的研究 |
3.1 降低糖化酿造用水量 |
3.1.1 麦汁煮沸二次蒸汽的回收利用 |
3.1.2 糖化用酿造水的回收利用 |
3.2 降低发酵用水量 |
3.2.1 发酵工段用水情况 |
3.2.2 降低酵母洗涤用水量 |
3.2.3 发酵罐CIP节水技术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低啤酒生产其它过程用水量的研究 |
4.1 降低过滤清洗用水量 |
4.2 降低包装辅助用水技术研究 |
4.2.1 延长灭菌机用水更换时间的节水研究 |
4.2.2 减少短暂停机时高温区补降温水时水溢流量的研究 |
4.3 降低锅炉辅助用水技术研究 |
4.4 降低冷冻蒸发式冷凝器用水量 |
4.5 降低净化水与酿造水制备过程水耗技术研究 |
4.5.1 降低净化水制备过程水耗的研究 |
4.5.2 反渗透制水过程中浓水的重复利用 |
4.6 啤酒厂水管网系统检漏防漏技术研究 |
4.7 啤酒厂耗水计量系统与节水关系研究 |
4.8 啤酒厂地面千燥化节水理念 |
4.9 清洁污水回用技术研究 |
4.10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核黄素结晶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核黄素简介 |
1.2 核黄素生产 |
1.3 核黄素的分离纯化 |
1.3.1 发酵液的预处理 |
1.3.2 絮凝应用 |
1.3.3 固液分离 |
1.3.4 核黄素提取纯化 |
1.3.5 核黄素晶习 |
1.4 核黄素结晶研究 |
1.4.1 结晶热力学 |
1.4.2 结晶动力学 |
1.4.3 溶析结晶 |
1.4.4 物理场影响结晶 |
1.4.5 晶习控制 |
1.5 结晶母液的回收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黄素结晶热力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核黄素的定量分析 |
2.1.4 核黄素溶解度的测定 |
2.1.5 介稳区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核黄素含量测定 |
2.2.2 核黄素溶解度分析 |
2.2.3 溶解度测定结果 |
2.2.4 模型计算 |
2.2.5 回归结果与讨论 |
2.2.6 介稳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黄素溶析结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晶粒粒度及其分布观察 |
3.1.4 主溶剂浓度的选择 |
3.1.5 搅拌速度的选择 |
3.1.6 析出剂加入速度的选择 |
3.1.7 主溶剂用量的选择 |
3.1.8 析出剂用量选择 |
3.1.9 结晶初始温度的影响 |
3.1.10 多因素二水平实验 |
3.1.11 结晶条件优化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溶析结晶溶剂的选择 |
3.2.2 主溶剂浓度的选择 |
3.2.3 搅拌速度(V_s)的选择 |
3.2.4 析出剂加入速度(V_w)的选择 |
3.2.5 主溶剂用量范围的确定 |
3.2.6 析出剂用量的选择 |
3.2.7 结晶初始温度的影响 |
3.2.8 多因素二水平实验 |
3.2.9 结晶条件优化-响应面优化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理场对核黄素结晶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分析方法 |
4.1.4 核黄素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测定 |
4.1.5 超声波对核黄素结晶的影响 |
4.1.6 温度对超声结晶的影响 |
4.1.7 析出剂对超声结晶的影响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磁场对核黄素结晶的影响 |
4.2.2 超声波对核黄素结晶影响 |
4.2.3 温度对超声结晶的影响 |
4.2.4 析出剂加入速度对超声结晶的影响 |
4.2.5 结晶动力学——超声结晶机理探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酵液中核黄素分离提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直接分离法 |
5.1.4 碱溶法 |
5.1.5 控制结晶法 |
5.1.6 核黄素的定量分析方法 |
5.1.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5.1.8 糖的测定 |
5.1.9 水分的测定 |
5.1.10 晶体大小与分布观察 |
5.1.11 核黄素样品结构鉴定 |
5.1.12 核黄素样品品质检测 |
5.1.13 核黄素样品流散性测定 |
5.1.14 核黄素样品显微照像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发酵液直接分离 |
5.2.2 碱溶法 |
5.2.3 控制结晶法 |
5.2.4 晶习转变与纯化 |
5.2.5 核黄素样品结构鉴定 |
5.2.6 核黄素样品品质检测 |
5.2.7 核黄素样品流散性测定 |
5.2.8 核黄素样品显微照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回收核黄素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6.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1.3 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
6.2.2 核黄素在AB-8 大孔吸附树脂上吸附平衡 |
6.2.3 AB-8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量与核黄素浓度的关系 |
6.2.4 温度和pH 值对AB-8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容量的影响 |
6.2.5 AB-8 大孔吸附树脂对核黄素的动态吸附特性 |
6.2.6 核黄素洗脱条件的确定 |
6.2.7 应用AB-8 大孔吸附树脂回收核黄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和创新点 |
7.1.1 主要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核黄素电子顺磁自旋共振波谱图 |
附录二 符号一览表 |
论文发表 |
致谢 |
(4)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与离子交换工艺组合处理啤酒废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废水的来源、特点、危害 |
1.1.1 来源 |
1.1.2 特点 |
1.1.3 啤酒废水对水生物环境的危害 |
1.2 现代处理啤酒废水的技术综述 |
1.2.1 酸化-SBR 处理啤酒废水 |
1.2.2 UASB-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废水 |
1.2.3 新型接触氧化法处理啤酒废水 |
1.2.4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啤酒废水 |
1.2.5 内循环UASB 反应器+氧化沟工艺处理啤酒废水 |
1.2.6 UASB+SBR 法处理啤酒废水 |
1.3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膜分离得基本概念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3.2 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特征 |
1.3.3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概况 |
1.4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发展 |
1.5 氨氮的产生、危害 |
1.6 氨氮的处理技术综述 |
1.6.1 物化化学法 |
1.6.1.1 吹脱法除氨 |
1.6.1.2 折点加氯法 |
1.6.1.3 化学沉淀法 |
1.6.1.4 离子交换法 |
1.6.2 生物法 |
1.6.3 氨氮处理新工艺与新技术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方案、试验目的及试验原理 |
2.1 试验研究方案选择 |
2.1.1 厌氧生物降解的技术特点 |
2.1.2 离子交换技术特点 |
2.2 试验目的及内容 |
2.2.1 工艺可行性 |
2.2.2 各因素影响及变化规律 |
2.2.3 最佳运行工况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试验研究 |
3.1 水质及接种污泥的选择 |
3.2 工艺流程及设备 |
3.2.1 工艺流程 |
3.2.2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主要设备 |
3.3 水质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3.4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二次启动 |
3.4.1 启动试验步骤及条件 |
3.4.2 试验结果 |
3.4.3 讨论 |
3.4.3.1 COD 去除率分析 |
3.4.3.2 总氮去除效果分析 |
3.4.3.3 有机氮、氨氮分析 |
3.4.3.4 悬浮物去除分析 |
3.5 反应器影响因素分析 |
3.5.1 水利停留时间 |
3.5.2 冲击负荷 |
3.5.3 温度 |
3.5.3.1 温度与产气活性 |
3.5.3.2 温度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3.5.3.3 温度对沼气溶解度的影响 |
3.5.3.4 温度对系统pH 的影响 |
3.5.4 挥发性脂肪酸 |
3.6 反应器的正式运行 |
3.7 膜污染分析及防治办法 |
3.7.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膜出水通量变化 |
3.7.2 膜污染机理 |
3.7.3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3.7.3.1 膜的固有性质 |
3.7.3.2 混合液性质 |
3.7.3.3 膜组件的运行条件与方式 |
3.7.4 膜污染的防治 |
3.7.4.1 膜污染的预防措施 |
3.7.4.2 膜污染后的清洗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五章 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出水氨氮脱除的试验研究 |
5.1 铵离子筛介绍 |
5.2 间歇实验去除水中氨的影响因素研究 |
5.2.1 铵离子筛粒径对除氨效果的影响 |
5.2.2 水中pH 对除氨的影响 |
5.2.3 铵离子筛加入量对除氨的影响 |
5.2.4 铵离子筛对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 |
5.2.5 小结 |
5.3 铵离子筛再生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应用错流微孔过滤从酵母泥和发酵罐底部回收啤酒(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交换法提取丙酸及联产丁二酸的工艺研究[D]. 刘千千. 河北大学, 2017(01)
- [2]啤酒厂节水工程研究[D]. 黄小祥. 江南大学, 2008(04)
- [3]核黄素结晶分离纯化研究[D]. 李文钊. 天津大学, 2007(04)
- [4]厌氧膜生物反应器与离子交换工艺组合处理啤酒废水试验研究[D]. 任艳双. 天津大学, 2006(01)
- [5]应用错流微孔过滤从酵母泥和发酵罐底部回收啤酒[J]. 李德杰. 啤酒科技,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