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城盆地金铅锌矿床共生关系及时空分布

甘肃西城盆地金铅锌矿床共生关系及时空分布

一、甘肃西成盆地金—铅锌矿床共生关系与时空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锦康[1](2020)在《滇西勐兴铅锌矿床典型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滇西勐兴铅锌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保山地块中西部,是地块内迄今勘查程度最高的大型铅锌矿床。由于该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成因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应用ICP-MS和LA-ICPMS对不同阶段的方解石、闪锌矿和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期揭示成矿流体来源及其物化条件,初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该矿床受近SN向的勐兴向斜和产于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地层的层间破碎带联合控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及豆荚状赋存于层纹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中。矿石发育脉状、角砾状及浸染状等典型构造,显示后生成矿的特征。矿物组合简单(闪锌矿、方铅矿及方解石为主),围岩蚀变微弱(碳酸盐化为主)。这些特征均与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较为一致。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阶段Ⅱ方解石的稀土总量、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与围岩地层较为相似,而阶段Ⅲ方解石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在Y/Ho-La/Ho关系图中,显示它们为相同来源不同阶段的产物。阶段Ⅱ闪锌矿以富Cu、Cd、Sb为特征,而阶段Ⅲ闪锌矿主要富集Cd,总体贫Fe、Mn、In、Sn和Co;阶段Ⅰ和阶段Ⅱ黄铁矿中的各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为接近且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整体以富Ni、As、Sb贫Sn、Bi为特征。这些特征也与MVT型铅锌矿床较为一致。方解石和闪锌矿的Y/Ho值与围岩地层较为接近,表明勐兴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封存于地层中的盆地热卤水。方解石的δEu和δCe特征参数及闪锌矿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和地质温度计表明热液早期成矿流体以低温、富Cd及还原性为特征,通过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了大量的S2-,并与金属离子Zn2+、Pb2+等结合,形成了大量硫化物;热液晚期成矿流体可能受到地块内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影响,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部分热量,导致该阶段成矿温度略微升高,该阶段成矿流体仍具有富Cd、还原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勐兴矿床地质特征及方解石、闪锌矿和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MVT型)较为相似,表明该矿床属于MVT型。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该矿床是在中特提斯洋(怒江洋)闭合后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发生陆陆碰撞挤压作用背景下形成的。

毛晨[2](2019)在《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南秦岭凤太盆地泥盆系地层中相继发现有大量大、中型铅锌矿(如八方山-二里河、银洞山、铅硐山、银母寺、银洞梁等)和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如双王和八卦庙等金矿)。通过前人研究表明,凤太盆地金矿与铅锌矿在赋矿层位、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方面均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出明显的共生成矿关系,但由于缺乏细致详尽的数据支撑和系统性矿床模式的建立,导致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的认识不足,这一研究的滞后,不但有碍于“秦岭式”矿床理论的发展与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对秦岭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南秦岭古生代-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条件为基础,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岩相学、同位素定年、LA-ICP-MS原位同位素物源示踪、LA-ICP-MS原位微量成分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手段,探讨南秦岭凤县地区时空紧密相关的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成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针对两类矿床成因建立完善统一的成矿模式。研究过程中,本文取得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内八卦庙金矿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下段第二岩性层铁白云质千枚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沉积期草莓状黄铁矿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一阶段成矿模式,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段灰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成岩期黄铁矿的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二阶段成矿模式。由于八卦庙金矿赋矿围岩形成时间明显晚于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赋矿围岩,表明这两个不同层位的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的形成是多期次(至少两期)喷流沉积事件导致的结果,由于不同期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层位上金和铅、锌的富集差异。本文认为晚泥盆世的喷流沉积作用只是使Au、Pb、Zn元素预富集在地层中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矿体,真正意义上的矿体是在晚三叠世造山过程中形成。研究区内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晚三叠世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处于秦岭造山后碰撞阶段,并经历了造山过程从早期挤压变形(209220Ma)到晚期伸展(209Ma)的构造-流体成矿过程:八卦庙金矿早期I、I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构造破碎带和片理化带控制;而八卦庙金矿晚期III、IV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和剪节理控制,二里河铅锌矿晚期II、III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控制。在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方面,对于早期变质增温阶段,八卦庙金矿早期成矿流体(I、II成矿阶段)为地层变质流体和深部岩浆热液的混合流体,其硫源为深部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变质作用将地层中S和Au、Cu、Pb、Zn等一系列元素重新活化富集,但不排除部分金和成矿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热液活动;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成矿流体(I成矿阶段)以地层变质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岩浆流体的加入,硫源为地层硫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银洞山矿区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对于晚期增温减压成矿阶段,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变质流体和古道岭组地层,而IV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与围岩星红铺组地层,III、IV成矿阶段硫源来自岩浆硫和下部古道岭组地层硫,III成矿阶段铅源来自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和古道岭组地层的混合作用,IV成矿阶段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地层(星红铺组);二里河铅锌矿晚期成矿流体(II、III成矿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而在III成矿阶段有少量地层流体的加入,II、III成矿阶段硫源以岩浆硫为主,I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在金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八卦庙金矿II成矿阶段金主要以包裹金和裂隙金存在,少量存在于黄铁矿晶格中,而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以晶格金和包裹金两种方式存在于黄铁矿内。八卦庙金矿热液期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和总硫活度下降,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氧逸度下降、总硫活度下降和pH值增高。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总硫活度下降,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总硫活度下降、pH值增高。在铅锌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铅锌矿体主要存在于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的运移方式主要以氯化物形式迁移并以硫化物(方铅矿和闪锌矿)形式沉淀。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矿的主要沉淀机制为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流体混合,而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流体混合及水岩反应。在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方面,本文认为早期晚泥盆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内金预富集在上层位上泥盆统星红铺组而铅锌矿主要产于在下层位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中,而晚三叠世的变质变形作用对研究区内金铅锌元素起着再次活化富集作用,并形成一系列容矿和导矿构造,深部岩浆热液和变质流体沿着导矿构造上涌,不仅活化萃取了原先地层的金铅锌元素,更重要的是将下部古道岭组地层中S和Au、Pb、Zn、Cu等成矿物质带到上部星红铺组相对富金地层中,不仅扩大了铅锌的成矿规模,也延缓了金的沉淀,导致金在后期流体中更加富集沉淀,从而扩大了金矿的规模。因此,晚三叠世岩浆热液的发育非常重要,它的性质和规模直接决定了研究区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甚至决定了整个凤太盆地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

张世新[3](2019)在《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西成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的西部,往西可延伸到宕昌代家庄一带,向东过两当与凤太铅锌矿田相接,其北以黄褚关断裂为界,南以人土山-江洛断裂为界,夹持在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之间。论文在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建造与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与铅锌成矿关系为切入点,以矿床定位规律和找矿模型总结为目的,以铅锌成矿预测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西成矿田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泥盆系沉积盆地构造动力学背景、盆-山演化过程中沉积建造、改造及岩浆活动对铅锌成矿的控制,总结了铅锌区域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型及以矿体定位规律为基础的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深部隐伏铅锌矿床的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基础上,系统解剖郭家沟、洛坝、水贯子3个典型铅锌矿床,总结了区内铅锌矿成矿特征。区内铅锌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等主要产于泥盆系安家岔组、西汉水组地层中,少数产在泥盆系吴家山群、洞山组中。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以泥质岩、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建造的碎屑岩建造中,保存典型的沉积组构,代表同生喷流沉积矿床(SEDEX),主要分布在厂坝-向阳山一带的矿田北带。以毕家山、洛坝、郭家沟等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灰岩与千枚岩岩相界面的热水硅质岩中以及界面附近的千枚岩中灰岩透镜体及厚层灰岩一侧,显示明显后生成矿特征。矿床总体受泥盆系层位控制,但不同程度受到了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叠加成矿改造,属于层控铅锌矿床。2、通过对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示踪,识别出了硅质岩为泥盆系地层中同生沉积的热水沉积岩,指示了同生沉积成岩期存在热液喷流沉积活动。基于矿石中代表后生热液活动脉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冷热台观察及均一温度、冰点及盐度计算,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中等压力、酸性、弱氧化性的Ca2+(Mg2+、Na+)-SO42-(Cl-)流体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指示后期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以前者为主。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下伏基底碧口群、李子园群及赋矿围岩泥盆系。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富重硫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自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通过TSR反应形成还原硫,并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而沉淀。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热液碳酸盐为地层灰岩溶溶解、沉淀形成,具有原地或近原地“就地取材”特点,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不仅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也有效改变着流体性质,对后期成矿意义重大。矿石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同时代印支期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而与地层灰岩Sr比值范围重叠,同样指示热液溶解、就地取材的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将西成铅锌矿床归为热水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3、对西成矿田及外围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定年,泥盆纪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均发育450Ma左右的年龄峰,而南秦岭志留系缺少此年龄峰值,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碎屑物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志留系碎屑物源缺少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组分,指示此时北秦岭尚未作为碎屑物源的供给者,而到泥盆纪时大量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出现在泥盆系中,指示此时分隔南、北秦岭之间的商丹洋已经闭合,北秦岭地体已经成为泥盆系碎屑源区。因此推断商丹洋盆闭合应在白龙江群沉积之后,泥盆系沉积之前或同时,不晚于泥盆纪。基于对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示踪,结合前人对本区沉积构造古地理研究成果,推断赋矿地层泥盆系西汉水群沉积之时,盆地应属于碰撞后同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而非伸展性质的裂陷盆地。如若前人提出泥盆纪为伸展盆地构造背景,则因深水盆地(舒家坝群为代表)阻隔,北秦岭碎屑物质不可能越过深水盆地到达南侧的浅水区域(西汉水群为代表),所以将西汉水群视为泥盆系前陆盆地前缘部分的沉积较为合理。与盆地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可能并不像前人认为的是断陷盆地同生断裂控制流体对流成矿系统,而可能是受同造山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前陆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据此,我们推断吴家山隆起一带是早期同生盆地流体成矿的有利地区。4、基于矿区矿床定位规律及典型矿床解剖和成矿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泥盆纪沉积盆地从志留纪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转化为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前陆盆地,它控制了区内早期喷流沉积的层状铅锌矿体的产出,矿体直接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以及局部伸展地段,在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原有矿体受到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影响,在褶皱转折端、层间虚脱部分和岩体附近进一步叠加成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位(热水硅质岩)+界面+圈闭构造”的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5、基于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有利的找矿地质信息,建立了以综合找矿标志为证据层的证据权模型,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铅锌矿床符合度验算(大于90%)和成矿信息预测,在区内圈出一级找矿远景区5个,二级找矿远景区6个,三级找矿远景区5个;6、在郭家沟矿区开展了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工程验证,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对矿区“界面控矿”和“褶皱转折端”的矿体定位规律的总结,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圈定了矿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岩性界面形态,在南北两边各识别出一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并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布置钻孔进行了钻探验证,在垂深350米以下发现了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床以控制Pb+Zn金属量超过300万吨,银金属量超过1000吨;

马健[4](2018)在《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金成矿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位于着名的凤太铅锌-金矿集区西北角,前人对凤太矿集区内铅锌-金矿矿床成因,成矿时代都有过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成果。本文选取了庞家河地区三个典型金矿床进行研究,包括有蚀变岩型矿化特征的庞家河金矿、石英硫化物脉型左家庄金矿和兼具两种特征的马蹄沟金矿。虽然发现时间覆盖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最近几年,其研究程度显着低于矿集区内其他大型矿床,本文寄希望于对三个空间位置相距不超过15km,但是具有不同矿化特征的三个金矿进行系统的基础地质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流体性质及演化、H-O-S-Pb同位素特征、载金矿物微区原位分析及成矿年代学研究,来探讨三者在矿床成因上及成矿作用过程上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与矿集区内其他典型矿床对比,进一步揭示凤太矿集区金-铅锌成矿特色,为该地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过程中,本文取得成果和认识如下。庞家河金矿产在泥盆系千枚岩内,矿体严格受EW向剪切片理化带控制;左家庄金矿产在何家庄岩体EW向剪切破碎带内,矿化以石英硫化物脉的形式充填在破碎带中;马蹄沟金矿受EW向剪切的次级雁列脉控制,当流体沉淀在张性雁列脉内时表现为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当流体与平缓千枚岩地层发生反应时,形成具有层控特征的蚀变岩型矿化。虽然三个典型矿床在矿化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其蚀变矿物组合相似。典型的矿物组合有黄铁矿、毒砂、石英、绢云母,少量的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及硫盐矿物,可简单概括为黄铁绢英岩化。在庞家河和马蹄沟金矿内千枚岩和花岗斑岩均存在受流体交代蚀变和新鲜岩石两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成矿流体均导致Si、K、Al、S在矿化岩石中富集,对应于黄铁绢英岩化蚀变;Na、Ca、Mg、Fe元素在千枚岩内亏损,上述元素亏损与千枚岩普遍发育的褪色蚀变特征吻合。Fe在花岗斑岩内相对富集,可能反应流体在与千枚岩反应过程中迁移部分Fe至流体中,进而与花岗斑岩反应沉淀热液期黄铁矿。微量元素方面,成矿流体均显着富集Au、As、Ag、Sb、Cu、Pb等元素,流体蚀变过程导致Sr在矿化花岗斑岩中显着亏损,但是Lu、Tm、Ho、Tb、Yb、Ta、Er、Eu、Dy、Gd、Sm、Hf、Y、Nb、Pr、U、Th、Nd、Ga、V、La、Cr、Ce、Zr等元素对热液作用不敏感。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三个矿床成矿流体性质相似,均为一套中低温(120-300℃)、低盐度(1.2-12.9%NaCleq)、低密度(0.75-1 g/cm3)、富CO2的浅成(0.8-3.2km)流体。在凤太盆地深部(盆地中心)八卦庙金矿则具有中高温(177-580℃)、中低盐度(2.8-21.4%NaCleq)、低密度(0.6-1.1 g/cm3)、富CO2-CH4-N2的中深成(3-11km)流体特征。H-O同位素示踪揭示庞家河地区金矿与凤太盆地内其他金矿具有一致的成矿流体来源,其中初始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混染了少量岩浆水。当盆地深部均一流体在造山后伸展环境下周期性的泵入活化后的早期剪切构造时,在庞家河和马蹄沟金矿中,流体与千枚岩和花岗斑岩发生充分的水岩反应,形成蚀变岩型矿化,金多以不可见金的形式沉淀在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的晶格中;在左家庄金矿流体侵入岩体内开放空间,压力骤降,进而发生流体沸腾导致矿质以石英硫化物脉的形式卸载沉淀,金多以可见金的形式被黄铁矿和石英包裹,或位于黄铁矿裂隙中。庞家河地区金矿内黄铁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性的特点,详细的镜下观察表明黄铁矿记录了秦岭造山带从泥盆纪沉积Py0,到成岩Py1,到印支早期变质热液Py2,到240Ma左右岩浆热液Py3,到230Ma左右成矿热液Py4的多个过程,且每个阶段黄铁矿均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富集34S(δ34S集中在+8‰到+12‰),Au,As,Cu,Sb,Ag的特征,与矿区酸性花岗斑岩脉内Py3和(碳质)千枚岩内Py0-Py1组成显着不同,否定了二者作为成矿物质来源的可能。前人分析显示,凤太盆地深部中上泥盆统界面的SEDEX矿化富集元素与上部构造控矿金矿成矿流体组成一致,因此推测其在印支早期强烈变形变质过程中释放了成矿物质,为其上部金成矿提供了物源。对庞家河地区成矿前花岗斑岩脉和成矿后偏基性脉岩锆石U-Pb定年,初步限定了庞家河和马蹄沟金矿成矿年龄在240-220Ma之间。强矿化花岗斑岩内成矿晚阶段Py4c外围富集锆石主量元素(U-Th-Pb-Zr-Hf,102-104ppm),且获得了一组具有热液锆石CL和微量元素特征的U-Pb年龄(230Ma左右),进一步限定成矿年龄的下限。热液绢云母揭示庞家河金矿成矿年龄为231.7±0.2 Ma,马蹄沟金矿成矿年龄为234±0.2 Ma,上述不同方法和手段获得成矿年龄数据相互印证。结合前人成矿年龄数据显示,庞家河地区金矿记录了秦岭造山带最早的一期金成矿事件,是秦岭造山带由挤压向伸展的首次成矿响应,后续伴随广泛的拉伸,区域上金成矿拉开连续成矿的帷幕。对比国际上典型造山型和卡林型金矿特征,本文认为庞家河地区金矿可化归为浅成造山型金矿。

刘腾[5](2016)在《云南金顶铅锌矿床蒸发岩发育特征及其金属成矿意义研究》文中指出滇西兰坪盆地金顶矿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大量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的聚集而备受地质学者关注。兰坪盆地含盐地层近两千米,已证实存在三个蒸发岩建造和六个含盐层位,而金顶矿床内盐类矿体广泛发育,并与铅锌等金属矿体密切共生,但膏盐的来源及其在铅锌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通过对矿区蒸发岩发育特征的系统调查与研究,结合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结果表明:(1)蒸发岩的产出形态和规模与矿区的穹窿构造密切相关,这些盐类矿体可达较大规模,以单一矿体形态产出;又可以盐丘构造形态产出,并在构造运动中强烈挤压变形,使得局部形成穿盐刺构造,并伴有强烈的硫酸盐及金属硫化物矿化。(2)蒸发岩及其围岩样品之间微量元素丰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整体上表现为:U相对富集;Sr富集明显,含量极高;Zr和Nb亏损,Hf相对亏损;铜、铅、锌、钡的平均含量较低,但高于海水并低于区域地层中的含量,表明其具有多源性;金属矿石中Sr元素的富集与石膏等蒸发岩有关。(3)蒸发岩及其围岩样品之间稀土元素总量都相对较低,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存在Eu负异常,Ce轻微负异常,表明物源较为一致,物源区相对较稳定;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均不明显;与金顶矿区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可见蒸发岩与矿石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它们具有同源的特征。(4)矿区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与古大气降水、有机水和盆地建造水有关,并且可能有变质水参与成矿;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中的CO2与沉积有机物和海相碳酸盐岩有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区金属矿物(铅)主要源自地壳。(5)蒸发岩δ34S以富重硫(12.6‰14.6‰)为特征,认为其硫源来自三叠纪古大洋硫酸盐矿物;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7813)与三叠纪末期海水的平均值(87Sr/86Sr=0.7077)相近,认为其锶主要来自三叠纪海相地层。综合分析认为,矿区石膏地层主要归属为三叠系。(6)天青石矿体δ34S介于11.59‰15.63‰之间,结合天青石环绕石膏分布特点以及镜下天青石交代石膏的现象推测,其硫主要源自石膏的溶解;而金顶矿区矿石中硫同位素以多源、富轻硫为特点(δ34S为-21.2‰-0.5‰),表明硫化物矿石的形成也与地层中蒸发岩的还原作用密切相关。上述现象表明金属的矿化和聚集与蒸发岩密切相关,从蒸发岩体系与金属成矿的角度出发,为深入研究金顶矿床的成矿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张娟[6](2016)在《陕西凤太矿集区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秦岭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金矿床集中区,该区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中赋存大量的金矿床,如凤县-太白(凤太)矿集区产有多个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前人对八卦庙金矿床的找矿勘查和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许多研究和找矿成果,但其成矿时代、成矿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在深入研究八卦庙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气液相成分分析、稳定同位素、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扫描电镜以及放射性间位素测年等方法,对八卦庙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成矿时代、成矿过程以及成矿机制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八卦庙金矿床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总体走向NWW向,向北陡倾。矿体赋存在条带状泥灰岩夹铁白云质粉砂质子枚岩中,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成矿阶段分为:Ⅰ、NWW向近平直石英-铁白云石阶段;H、NWW向揉皱石英-铁白云石-硫化物阶段:Ⅲ、NE向平直石英-硫化物-铁白云石阶段;Ⅳ、NW或NE向张裂隙石英阶段4个成矿阶段;其中Ⅱ、Ⅳ为主成矿阶段。成矿的原始流体为低温、低盐度变质流体,沿断裂上升运移过程中有岩浆热液加入,形成高温、高盐度、富CO2的成矿热液,在与富NH4、碳质的围岩发生反应时形成N2和CH4,二者与沉积体系流体共同加入成矿热液,组成CO2-H2O-CaCl2 (NaCl)流体体系,并发育纯CO2±CH4包裹体、富CO2±CH4±N2±H2O包裹体;4个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峰值从成矿阶段Ⅰ(300-350℃)演化至Ⅱ(300~400℃)略微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至Ⅲ(250~300℃), Ⅳ(200~300℃),Eh值从早到晚呈现逐渐降低到最晚阶段略微上升的趋势(从Ⅰ→Ⅳ变化为:-0.35~-0.32→-0.34~-0.21→-0.08~-0.15→-0.13~-0.18),pH值从Ⅰ→Ⅳ具有从酸性→近中性→弱酸性的演化特征(Ⅰ→Ⅳ变化为:4.25~-4.26→4.88~5.02→537~5.56→4.9~5.11),硫逸度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不断降低(-11.25~-6.54→-9.31~-13.53→-15.72-14.56→-16.46~-14.98),氧逸度从Ⅰ→Ⅲ逐渐降低,在Ⅳ略有增高(Ⅰ→Ⅳ变化为:-28.61~-27.32→-30.12~-27.38→-39.35-36.77→-35.45~-32.38)。2)成矿阶段Ⅰ处于强烈的挤压状态(付林参数K=为0.5~1.1),古构造应力(63.0~93.2Mpa)、应变强度(0.6-0.8)较大,具有压剪变形的特点,成矿热液的运移和带入受限,成矿体系为紧闭体系(ΔV=0.02-0.33),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的范围有限,表现出对围岩中元素迁移能力较弱,不利于成矿元素沉淀。成矿阶段Ⅱ→Ⅲ,应力场由逐渐向伸展状态转变过渡为强伸展(K=1.2-3.3→K=2.2~5.0),古构造应力(99.4~123.0Mpa→24.8~53.7Mpa)发生骤降,岩石从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变,并以脆性变形为主,应变强度逐渐降低(0.5~-0,6→0.4~-0.6),成矿作用过程处于体积开放状态(△V=0.5~0.6→△V=0.2~0.5),有利于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充分的水岩反应,富集Au、Ag、As、Sb,弱富集Mo、Cu、 Pb、Bi、成矿Ⅳ伸展状态减弱(K=1.05~1.09),古构造应力及应变强度(22.9~58.0)较低,岩石变形为脆性变形,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ΔV=0.03~0.04),带走大量离子亲石元素及稀土元素,并使Au发生流失。成矿热液与围岩发生反应,引起强烈的氧同位素交换(成矿阶段Ⅰ→Ⅳ的18OH2O平均值分别为11.3‰、12.3‰、11.2‰、8.3‰),沉积体系流体的加入使氢同位素具有较低的数值(成矿阶段Ⅰ→Ⅳ的δD平均值分别为-83.1‰、-92.8‰、-87.2‰、-98.0‰),硫化物中的硫记录了容矿围岩贡献的硫(矿石中硫化物834S值为2.3~15.4‰,围岩δ34s为-0.4‰-30.5‰)。成矿热液与碳质围岩反应及流体体系发生沸腾作用使碳同位素具有显着富集的特征(成矿阶段Ⅰ→Ⅳ的δ13 Cv-PDB分别为-4.3‰、-7.1‰~2.4‰、-2.1‰~1.5‰、-1.7‰~1.5‰)。3)在金矿床中共识别出5期黄铁矿(PyO~Py4)和磁黄铁矿(PoO~Po4),分别对应沉积-成岩期和4个成矿阶段;3类成因的绿泥石,均主要与泥质碎屑岩围岩有关,并形成于偏还原环境。根据黄铁矿、磁黄铁矿的沉淀结晶顺序和交代关系、绿泥石的形成环境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以及自然金的赋存规律,综合获得金的形成温度上限为345℃,下限为225~240℃,且最有利于金矿化的温度为250℃±、环境为弱酸性至近中性。4)在蚀变千枚岩、或蚀变泥灰岩的泥质条带中普遍发育斑点构造,斑点以石英、铁白云石、黄铁矿、磁黄铁矿、黑云母、绿泥石为主,普遍遭受动力变形变质,同时受成矿热液交代而矿物组成发生变化。递进变形的程度及热液交代斑点的强弱与构造蚀变岩中的金品位呈正相关关系,泥质条带中石英的含量与斑点变形程度、斑点的密度及斑点状构造蚀变岩中的金品位呈负相关关系。5)成矿阶段Ⅱ、Ⅲ的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是209.3±4.2Ma、208.1±3.1Ma,与西秦岭地区的金矿床成矿作用和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耦合,显示八卦庙金矿床与凤太矿集区内金-铅锌矿同属于三叠纪区域大规模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6)成矿阶段Ⅰ金硫络合物[Au(HS)2]和金氯络合物[AuCl2]-的比例接近1:1,成矿阶段Ⅱ、Ⅲ、Ⅳ金均以[Au(HS)2]-的形式迁移为主,几乎不以[AuCl2]-形式迁移。引起金发生沉淀的主要机制可能为压力骤降导致的相分离、水岩反应、流体混合作用,而使金沉淀的主要物理化学条件是pH值从酸性变为近中性~中性,Eh值、fO2、fS2快速降低。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时,金的沉淀机制更为高效。7)在西秦岭三叠纪碰撞造山过程中,凤太矿集区深层次韧性变形变质作用促使区内的泥盆系地层发生变质脱水,产生低盐度、富CO2的动力变质热液,围岩发生变形变质释放出的Au、As等元素进入变质流体形成含矿热液,金主要以[AuCl2]-和[Au(HS)2]-络合物形式迁移。随着晚三叠纪大规模构造-岩浆-流体的活动,成矿热液在构造应力和温压梯度驱动下不断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加入岩浆热液,这些热液流体上升至韧脆性剪切带,与区内地层发生水岩反应的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沉积体系流体,导致含矿热液系统的氧化-还原平衡及酸碱度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打破[AuCl2]-及[Au(HS)2]-的稳定性,使金析出沉淀,以裂隙金、粒间金的形式分布在Py、Po或石英的粒间,或以包裹金分布在Py中。

楚亚婷[7](2016)在《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文中指出富碱侵入岩这一概念最早由着名地质学家涂光炽先生于1982年提出,它包括硅不饱和的碱性岩与硅过饱和的碱性花岗岩;两者主要形成于与拉张作用有关的陆内裂谷、热点和后造山松弛环境当中,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常与重要多金属矿床共生相伴;源区多与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具有特征的幔源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它们是地幔流体和物质在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向上运移并与地壳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因而该类岩石被认为是除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外,另一类可直接探测地幔地质作用的重要岩石。受印度-亚欧大陆俯冲碰撞的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幔源岩浆作用广泛,特别是沿金沙江-哀牢山古缝合带及两侧产出大量以富碱斑岩为主的新生代富碱火成岩和系列相关多金属矿床而彰显其特殊重要性。地幔流体作用是深部地质过程的重要构成,与之相关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更是当前地学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流体作用成矿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结合相关典型矿床研究,以遗留于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和流体或玻璃包裹体为载体,以揭示地幔流体作用和流体性质演化导致系列成岩成矿效应为主线,深入剖析滇西新生代以六合、剑川、小桥头正长斑岩为代表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和以马厂箐赋矿斑状花岗岩为代表的硅过饱和富碱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并结合老王寨金矿、金顶铅锌矿床中岩(矿)石分析,获得如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岩相学研究发现,发育于富碱斑岩及其包体中的富钠微晶玻璃、富铁微晶玻璃以及富铁熔浆包体是一种含地幔标型矿物和挥发分的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与寄主岩浆呈熔浆不混溶关系,也见穿插于相关典型矿床岩(矿)石中。研究认为,该物质起源于富集地幔,是具熔浆性质的超临界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因温压等环境突变导致挥发分散失,过冷凝形成的隐晶-雏晶-非晶质固体,是地幔流体参与成岩成矿作用而遗留于岩(矿)石中的现实微观物质踪迹,同时也是引发硅化、碳酸盐化、钾化、钠化蚀变和多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2)地幔流体在伴随富碱岩浆耦合运移和解耦分离过程中,对主岩、包体和矿床围岩进行交代蚀变和引发多金属矿化。在此过程中,地幔流体自身随环境温压和氧逸度及壳幔混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物质组成和流体性质演变,其微观物质踪迹的超微观矿物组成表现为:六合、剑川正长斑岩和包体中以富含典型地幔标型矿物组合→马厂箐赋矿斑岩中产出以出现与矿化有关的微晶金属矿物和富铁、钛硅酸盐组合→老王寨矿化岩石以含金硫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组合→金顶矿化岩石以铅锌硫化物、碳酸盐、甚至出现硫酸盐等组合为特征;相对应的含矿地幔流体性质演化表现为强地幔属性的熔体→壳幔混染属性的熔流体→以壳源为主导的壳幔混染属性的热液流体。(3)富铁熔浆包体、石英包晶(体)中含CO2和H20的高钾玻璃包裹体、石英方解石包晶(体)和钠长石伟晶岩包体共同构成了贫硅富碱岩浆中所含不混溶的四种不同地幔流体物质成分端元,即含CO2和H20的高钾硅酸盐玻璃代表了富K端元;钠长石伟晶岩包体代表了富Na端元、石英方解石包晶(体)代表了富CO2端元,而富铁熔浆包体与富铁微晶玻璃类型相同,代表了富Fe端元;熔流体不混溶作用和氧逸度变化(包括壳慢物质混染)是引发流体性质演化的根本原因。(4)岩(矿)石年代学研究发现,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浆源区的形成和富碱岩浆活动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幔源包体中交代角闪石的Ar-Ar年龄在102.87±1.19Ma和116Ma左右,而六合花岗质岩浆活动起始时间约为42.8±1.6Ma,与包体结晶成岩和寄主正长斑岩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38.63±0.52Ma,指示幔源包体在富碱岩浆形成之前已经遭受过碱交代作用;马厂箐含矿富碱岩浆起始活动时间约为38.51±0.52Ma,结晶成岩时间与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基本吻合,为35.80±0.20Ma;锆石的Ti温度计、稀土元素以及Ce+4/C e+3分析指示了富碱岩浆上侵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据此综合分析认为:超前活动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触发了交代富集地幔的形成,来自交代富集地幔源区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伴随互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同步上升运移;该富碱岩浆以其底劈作用和所含地幔流体交代作用引发地壳深熔成长英质岩浆;此后的两类岩浆演化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富碱岩浆直接捕获少量长英质岩浆以不混溶方式继续同步运移至地壳结晶成岩,形成含花岗岩包体的硅不饱和富碱斑岩;二是富碱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同化混染形成混合岩浆运移至地壳,其中所含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伴随其结晶成岩进行自交代蚀变,形成硅过饱和的赋矿花岗岩类岩石。(5)综合研究认为,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壳幔混染作用,而是含矿地幔流体作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是否易于多金属成矿物质的活化与卸载。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流体性质演化过程是制约滇西新生代多金属系列成矿的核心因素。在上述认识成果基础上,运用地幔流体作用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综合分析研究成功揭示,遗留于滇西新生代各类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在与富碱岩浆耦合与解耦过程中,对不同部位的不同岩石进行交代蚀变成矿,相应形成“斑岩型”矿床→“接触交代型”矿床→远程中低温热液矿床系列成矿效应。本论文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岩浆-流体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明超[8](2015)在《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我国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最东端宁镇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形成于成矿地质体外接触带硅钙面部位,属于硅钙面控矿矿床的典型案例。由于在矿区范围内并未见侵入岩体,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深入认识。本文选择栖霞山矿床为典型矿床,对栖霞山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硅钙面及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栖霞山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黄龙组碳酸盐岩和高丽山组砂岩、五通组石英砂岩组成的硅钙面及石炭-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砂岩组成的硅钙面上,为典型的受硅钙面控制的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硅钙面钙质岩石一侧。控制矿体产出的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纵断裂(以F2为主)、不整合面、北西向断裂和古岩溶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通过对区域主要相关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矿体产出特征、岩矿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初步厘清了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产物。初步探讨了栖霞山矿床成矿地质体,为宁镇地区中区汤山-镇江岩基岩浆活动形成的中酸性隐伏岩体,位于大凹山深部。钻孔地球化学剖面、稳定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显示,栖霞山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部分来自于成矿流体所经过的围岩;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为中低盐度、中高温、中等密度、富Cl-的H2O-Na Cl体系,且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温度、盐度及压力随成矿过程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首次以硅钙面控矿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机理。还原了硅钙面的物理化学条件(酸碱度、氧化还原障等)变化对不同矿物产出的约束,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形式及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的具体过程,厘定栖霞山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硅钙面控制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并构建了栖霞山矿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张涛[9](2015)在《青海岗察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系列》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从岩石学、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入手,选择该区岗察花岗岩体以及与花岗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分析花岗岩成矿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1.将岗察花岗岩体岩石分为辉长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类成因类型为I-S过渡型,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Sr、P、Ti具有明显负异常。提出其属同源岩浆演化的杂岩体,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特征,是在大陆碰撞地壳加厚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地球动力学的背景下,岩浆底侵-混合作用形成,为中央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2.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双朋西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42±3Ma、江里沟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年龄为215Ma±3Ma、谢坑辉长闪长岩的年龄为238±3Ma,认为花岗岩类分为242Ma、232Ma、215Ma三个侵入阶段,是同源、不同阶段岩浆脉动形成的,构成岗察杂岩体系列,是西秦岭印支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3.系统开展了江里沟、谢坑和双朋西矿床的矿床地质研究。三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等密度、中高盐度流体。岗察岩体与周边矿床成矿关系密切,岩体形成时间与成矿时间一致,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形成统一的成岩成矿地质事件。矿床成矿时限为243.8214Ma,与区域西秦岭-东昆仑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和成矿时代一致。同位素研究表明岗察岩体周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的岩浆。对江里沟铜钨钼矿床成因提出了新认识,认为其为还原性斑岩型矿床,并认为Cu-Mo元素不会形成大的规模,W元素应该具有进一步的找矿潜力。4.岗察区域矿床划分为1个成矿系列,4个矿床亚系列,4个矿床式—江里沟式、双朋西式、德合隆洼式、谢坑式,建立了岗察地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浅成斑岩型铜、钼、金成矿模式。5.提出了“高渗透带、花岗岩岩体顶上带、地物化异常带”是成矿的有利地带,划分4个成矿远景区,是今后找矿的重点地带,寻找中小型铜金矿床应是今后工作的方向,对该区地质勘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新利[10](2015)在《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侵入岩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位于新疆西天山北缘的博罗科努成矿带发育一套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斑岩-热液脉型Fe-Cu-Mo多金属成矿系统。矽卡岩型矿床包括哈勒尕提-木祖克铁铜铅锌矿床和可克萨拉-艾木斯呆依铁铜矿床,斑岩型矿床包括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床,热液脉型矿床包括七兴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典型岩体研究显示,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总体具高硅、准铝-弱过铝质、富碱且富钾的特点,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和Rb、Th,亏损重稀土和Ta、Nb、Ba、Sr、P、Ti,具铕负异常和微弱的铈负异常,显示出俯冲带岩浆作用的特点。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呼斯特岩体为(363386)Ma,大瓦布拉克岩体为(365376)Ma,奈楞格勒岩体为312Ma。典型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斑岩型矿床及矽卡岩型矿床的矽卡岩至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以盐水包裹体、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为主,成矿流体总体属中-高温、中-高盐度、中等密度体系,流体不混溶(沸腾)是导致金属矿物沉淀的重要机制。矽卡岩型矿床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热液脉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成矿压力均相对较低,流体不混溶作用不明显。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各矿床的硫源均为岩浆硫。铅为壳幔混源铅,但以岩浆来源为主。成矿流体中的碳来源于岩浆和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两个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在矽卡岩期以岩浆水为主,石英-硫化物期则演变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床和七兴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均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哈勒尕提-木祖克矿床的成矿年龄为366Ma,与其成矿岩体-大瓦布拉克岩体的成岩年龄基本一致。可克萨拉-艾木斯呆依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88Ma,与其成矿岩体-呼斯特岩体的成岩年龄相差较大,可能的原因包括:第一,呼斯特岩体为复式岩体,矿区深部可能存在二叠纪侵入体,成矿与其关系密切,而与晚泥盆世岩体无关;第二,在晚泥盆世矽卡岩型矿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早二叠世成矿作用。本区成矿后遭受了强烈剥蚀,3571铜矿床深部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二、甘肃西成盆地金—铅锌矿床共生关系与时空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西成盆地金—铅锌矿床共生关系与时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勐兴铅锌矿床典型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2 地块内同类矿床的研究现状
        1.2.3 勐兴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进度安排及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岩浆岩
        2.3.1 基性岩
        2.3.2 酸性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产出特征
    3.5 矿石、矿物特征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阶段划分
    3.8 成矿地质体特征
第四章 矿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方解石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流程
        4.1.2 测试结果
    4.2 金属矿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
        4.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流程
        4.2.2 闪锌矿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4.2.3 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方解石的成因联系
    5.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3 成矿温度
    5.4 成矿机制
    5.5 矿床成因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2)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南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南秦岭印支期造山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凤太盆地研究现状
        1.2.4 发展趋势:LA-ICP-MS微区分析在矿床学的应用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南秦岭盆地演化史
        2.2.1 早古生代裂陷系的形成阶段
        2.2.2 晚古生代早期扩张、秦岭板块独立和稳定沉积阶段
        2.2.3 晚古生代晚期汇聚收缩–中生代闭合造山阶段
        2.2.4 陆内新造山作用阶段
    2.3 凤太盆地地质概况
        2.3.1 区域地层
        2.3.2 区域构造
        2.3.3 区域岩浆岩
        2.3.4 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八卦庙金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3.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八卦庙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1.2 磁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1.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4.1.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4.1.5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6 成矿年代学
    4.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
        4.2.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2.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4.2.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4.2.5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6 成矿年代学
    4.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锆石U-Pb定年
        4.3.2 锆石微量元素、Ti温度计及岩浆氧逸度
第五章 金铅锌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成因
    5.1 泥盆纪沉积-成岩期成矿作用
    5.2 三叠纪造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2.1 成矿动力学背景
        5.2.2 岩浆氧逸度及成矿性
    5.3 三叠纪造山期构造-流体成矿特征
        5.3.1 早期挤压变形成矿特征
        5.3.2 晚期伸展成矿特征
    5.4 三叠纪造山期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
        5.4.1 早期变质增温成矿阶段
        5.4.2 晚期伸展减压成矿阶段
    5.5 金铅锌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1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2 铅锌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3 金与铅锌相互作用机制
    5.6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试分析方法
    1.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2.单矿物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3.成岩成矿年代测定
附表

(3)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沉积岩型Pb-Zn矿床
        1.3.2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5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2.1 造山带内部结构及构造演化
    2.2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性质
    2.3 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动力学环境
第三章 西成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赋矿地层
    3.2 矿田构造
    3.3 岩浆活动
    3.4 变质特征
    3.5 地球物理特征
    3.6 化探异常特征
    3.7 西成矿田矿床分布特征
第四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4.1 郭家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4.1.1 赋矿层位
        4.1.2 矿区构造
        4.1.3 矿体特征
        4.1.4 矿石特征
        4.1.5 围岩蚀变
        4.1.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4.2 洛坝铅锌矿床
        4.2.1 赋矿地层
        4.2.2 矿区构造
        4.2.3 矿体特征
        4.2.4 矿石特征
        4.2.5 围岩蚀变
        4.2.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4.3 水贯子铅锌矿床
        4.3.1 赋矿地层
        4.3.2 矿区构造
        4.3.3 矿区岩浆岩
        4.3.4 矿体特征
        4.3.5 矿石特征
        4.3.6 围岩蚀变
        4.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4.4 西成铅锌矿田铅锌成矿特征
第五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5.1.1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5.1.2 郭家沟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5.1.3 洛坝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5.1.4 水贯子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5.1.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估算
        5.1.6 流体成分、fo2逸度以及p H、Eh值
    5.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5.2.2 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5.2.3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
        5.2.4 热液碳酸盐矿物C、O、Sr同位素特征
    5.3 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4 西成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第六章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
    6.1 样品及分析流程
    6.2 泥盆系西汉水群碎屑沉积岩岩相学特征
        6.2.1 安家岔组
        6.2.2 西汉水组
        6.2.3 洞山组
    6.3 西汉水群变沉积岩岩石化学特征
    6.4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
        6.4.1 安家岔组ZK772711 样品
        6.4.2 安家岔组ZK232 样品
        6.4.3 西汉水组样品B01
        6.4.4 西汉水组B02
        6.4.5 洞山组B03样品
    6.5 西成矿田泥盆系碎屑锆石源区特征
        6.5.1 安家岔组碎屑锆石源区
        6.5.2 西汉水组碎屑锆石源区
        6.5.3 洞山组碎屑锆石源区
    6.6 西秦岭碎屑源区对比与泥盆纪盆地格局
        6.6.1 商丹洋盆闭合时间
        6.6.2 沉积盆地性质
第七章 西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
    7.1 泥盆系沉积盆地对铅锌成矿控制
    7.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对成矿影响
    7.3 界面控矿特点与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
        7.3.1 西成矿田界面控矿特点
        7.3.2 矿区尺度铅锌找矿模型
第八章 基于GIS西成矿田铅锌成矿预测
    8.1 地球物理场与矿床分布
    8.2 地层-岩性含矿性
        8.2.1 含矿地层分析
        8.2.2 含矿岩性分析
    8.3 构造及岩性接触带控矿作用
    8.4 地质找矿标志量化提取
        8.4.1 基于GIS的点元信息提取
        8.4.2 面元信息提取
        8.4.3 线元体信息提取及其意义
    8.5 土壤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8.6 找矿标志
    8.7 证据权模型与成矿预测
        8.7.1 证据权模型与方法
        8.7.2 证据权预测结果与评价
    8.8 小结
第九章 郭家沟矿区矿体定位预测实践
    9.1 物探方法选择及依据
        9.1.1 电磁测深法
        9.1.2 方法可行性
    9.2 物探结果与钻探验证
        9.2.1 EH4测深结果
        9.2.2 钻探验证情况
第十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4)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金成矿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秦岭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2.2 凤太矿集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及含矿性
        2.2.1 秦岭岩群
        2.2.2 丹凤岩群
        2.2.3 草滩沟群
        2.2.4 罗汉寺岩群
        2.2.5 大草滩组
        2.2.6 草凉驿组
    §2.3 区域构造
        2.3.1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3.2 研究区构造变形序列
    §2.4 区域岩浆岩
        2.4.1 新元古代时期
        2.4.2 早古生代时期
        2.4.3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的地质和矿化特征
    §3.1 庞家河金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2 马蹄沟金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3 矿物生成顺序与成矿阶段
    §3.4 左家庄金矿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体、矿石和蚀变特征
        3.4.3 成矿期成矿阶段
    §3.5 小结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岩矿石化学组成分析
    §4.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4.2.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2.2 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4.3 黄铁矿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4.3.1 EMPA分析
        4.3.2 LA-ICP-MS微区化学组成分析
        4.3.3 LA-MC-ICP-MS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4.3.4 黄铁矿单矿物S、Pb同位素分析
    §4.4 成岩成矿年代测定
        4.4.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4.4.2 绢云母Ar-Ar定年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矿石地球化学组成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温度及盐度特征
        5.2.2 氢-氧同位素组成
    §5.3 黄铁矿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黄铁矿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5.3.2 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成岩成矿年代学
        5.4.1 庞家河金矿岩浆活动及热液绢云母年龄
        5.4.2 马蹄沟金矿岩浆活动及热液绢云母年龄
第六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
    §6.1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1.1 成矿流体的性质
        6.1.2 氢-氧同位素组成成矿流体来源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2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6.2.1 金的赋存状态
        6.2.2 金的沉淀机制
    §6.3 成矿时代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6.3.1 成矿时代
        6.3.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4 与造山型金矿及卡林型金矿的对比
    §6.5 矿床成因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6.5.1 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成因模式
        6.5.2 找矿意义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5)云南金顶铅锌矿床蒸发岩发育特征及其金属成矿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蒸发岩研究现状
        1.2.2 蒸发岩体系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
        1.2.3 金顶矿床蒸发岩与成矿关系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及进展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特征
        2.1.3 构造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分布
3 金顶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原地地层系统
        3.1.2 外来地层系统
        3.1.3 与膏盐(砂)底辟有关的地层系统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化特征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围岩蚀变特征
4 金顶矿区蒸发岩发育特征
    4.1 金顶矿区蒸发岩的发育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4.1.1 蒸发岩的发育类型
        4.1.2 蒸发岩的分布特征
    4.2 金顶矿区蒸发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3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4.2.4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4.3 金顶矿区蒸发岩成因
5 金顶矿区蒸发岩体系与金属成矿关系
    5.1 金顶铅锌矿床成矿物质的稀土、微量特征
    5.2 金顶铅锌矿床成矿物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5.2.1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成矿物质来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陕西凤太矿集区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矿物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存在问题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秦岭造山带构造格架
    2.2 凤太矿集区地质概况
第三章 八卦庙金矿床成矿特征
    3.1 矿床地质特征
    3.2 成矿阶段
    3.3 斑点构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特征和来源
    4.1 研究方法
    4.2 测试结果
    4.3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来源与演化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显微构造变形特征
    5.1 样品采集
    5.2 显微构造变形行迹
    5.3 有限应变测量
    5.4 变形-变质温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矿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
    6.1 绿泥石地质温度计
    6.2 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矿时代
    7.1 研究方法
    7.2 样品及测试方法
    7.3 测试结果
    7.4 凤太矿集区成岩成矿时代及意义
第八章 金的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8.1 金的迁移形式
    8.2 金的沉淀机制
    8.3 八卦庙金矿床成矿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

(7)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2 研究区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地幔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滇西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单元及演化
        2.1.2 主要深大断裂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遥感地质特征
        2.2.2 地球物理异常信息
    2.3 研究区地层、岩浆岩概况
        2.3.1 区域地层概况
        2.3.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研究区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特征
        2.4.1 新生代富碱火成岩的时空分布
        2.4.2 多金属矿床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典型矿床地质背景特征
        2.5.1 马厂箐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2 老王寨金矿地质特征概述
        2.5.3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碱斑岩及包体岩相学研究
    3.1 典型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特征
    3.2 主岩和包体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2.1 富钠微晶玻璃
        3.2.2 富铁微晶玻璃
        3.2.3 富铁熔浆包体
    3.3 典型矿床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3.1 马厂菁钼铜金矿床
        3.3.2 老王寨金矿床
        3.3.3 金顶铅锌矿床
    3.4 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的属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富碱斑岩及相关矿床地球化学
    4.1 元素地球化学
        4.1.1 主岩和包体的常量元素分析
        4.1.2 主岩和包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
        4.1.3 典型矿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2 典型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主岩和包体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2 典型矿床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3 典型矿床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4.3 富碱岩浆起源与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4.3.1 富碱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
        4.3.2 富碱岩浆源区中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体作用演化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5.1 典型岩石和包体的锆石U-Pb定年
        5.1.1 岩石基本特征
        5.1.2 六合花岗岩包体岩相学特征
        5.1.3 样品制备、分析方法及锆石特征
        5.1.4 锆石U-Pb定年
        5.1.5 富碱岩浆成岩时代
    5.2 锆石所记录的岩浆混合作用
        5.2.1 锆石稀土特征分析
        5.2.2 岩浆氧逸度估算
        5.2.3 锆石Ti温度计
    5.3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时限
        5.3.1 锆石的地幔流体作用特征
        5.3.2 交代角闪石Ar-Ar定年
        5.3.3 六合岩体中石英包晶和马厂箐硅化石英的ESR定年
        5.3.4 马厂箐辉钼矿Re-Os定年
    5.4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及流体性质演化
        5.4.1 地幔流体作用“超前性”
        5.4.2 流体作用演化序列
    本章小结
第6章 玻璃-流体包裹体不混溶特征研究
    6.1 玻璃/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1 特殊包体岩石学特征
        6.1.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6.1.3 玻璃包裹体特征
    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6.2.2 压力估算
    6.3 各类包晶(体)与玻璃包裹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玻璃包裹体原位电子探针分析
        6.3.2 包晶(体)和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地幔流体演化过程中的不混溶作用
        6.4.1 地幔流体运移及演化特征
        6.4.2 硅酸盐熔体-富CO_2流体不混溶作用
        6.4.3 富碱高钾硅酸盐玻璃熔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源包体的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探讨
    7.1 深源包体分布特征
    7.2 包体沉浮定位动力学机制理论基础
    7.3 理论计算结果
        7.3.1 粘度和密度
        7.3.2 包体最小沉浮半径
        7.3.3 包体沉浮速率
    7.4 包体/不混溶熔流体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分析
        7.4.1 研究区包体沉浮机制分析
        7.4.2 不混溶熔流体上升运移机制探讨
    本章小结
第8章 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作用演化
    8.1 富碱岩浆源区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1.1 富碱岩浆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8.1.2 富碱岩浆源区形成机制
    8.2 成岩成矿作用和地幔流体演化
        8.2.1 成岩成矿作用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2.2 富碱岩浆运移与地幔流体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世界及中国铅锌矿资源概述
        1.2.2 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2.3 硅钙面控矿研究现状
        1.2.4 栖霞山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 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平山头矿段
        3.2.2 甘家巷矿段
        3.2.3 西库矿段
        3.2.4 虎爪山矿段
    3.3 矿体赋存规律及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矿物特征
        3.4.2 矿石结构构造
        3.4.3 矿石类型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第四章 区域岩浆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4.1 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岩浆岩的时序
        4.1.2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序
    4.2 区域主要岩体分布及特征
    4.3 岩石学特征
        4.3.1 安基山铜矿岩体
        4.3.2 韦岗铁矿岩体
    4.4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4.2 测试结果
    4.5 区域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4.5.1 安基山铜矿岩体
        4.5.2 韦岗铁矿岩体
    4.6 区域岩浆岩探讨
        4.6.1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4.6.2 岩石成因类型
        4.6.3 源区性质
        4.6.4 构造环境判别
        4.6.5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3 包裹体均一温度
        5.1.4 包裹体盐度
        5.1.5 包裹体密度
        5.1.6 包裹体压力
        5.1.7 包裹体成分分析
        5.1.8 成矿流体性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5.2 流体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
        5.2.1 元素迁移计算方法简述
        5.2.2 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
    5.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六章 成矿机制研究及探讨
    6.1 成矿物质来源
        6.1.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6.1.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6.1.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6.1.4 铜的来源
    6.2 地球化学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6.2.1 地球化学剖面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6.2.2 地球化学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6.2.3 地球化学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2.4 地球化学剖面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6.2.5 地球化学剖面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6.3 成矿时代的判定
        6.3.1 区域成矿规律的证据
        6.3.2 构造控矿规律的证据
        6.3.3 岩矿地球化学的证据
    6.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6.5 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
    6.6 硅钙面成矿机制探讨
        6.6.1 栖霞山矿床成矿空间定位解析
        6.6.2 硅钙面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第七章 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7.1 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分析
    7.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7.2.1 成矿地质体
        7.2.2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
        7.2.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7.2.4 栖霞山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第八章 结论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8.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青海岗察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区位置、交通
        1.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1.2 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条件
    1.2 研究历史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历史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果
    1.7 本章小结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二叠系
        2.2.2 三叠系
        2.2.3 白垩系
        2.2.4 古近系和新近系
        2.2.5 第四系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2.5.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1 元素含量特征
        2.6.2 元素的分布特征
        2.6.3 主要综合异常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岗察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相学特征
    3.2 主量元素特征
    3.3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3.4 岗察岩体的年代学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岗察岩体成因及岩浆作用
    4.1 花岗岩成因
        4.1.1 岩石成因类型分析
        4.1.2 岩浆源区分析
        4.1.3 成岩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4.1.4 岩体成因机制分析
    4.2 花岗岩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
        4.2.1 成岩时代与成矿关系
        4.2.2 成岩空间与成矿关系
        4.2.3 岩浆成矿作用
        4.2.4 花岗岩成矿偏爱性讨论
        4.2.5 花岗岩含矿性讨论
    4.3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典型矿床特征
    5.1 谢坑铜金矿床
        5.1.1 矿床地质特征
        5.1.2 矿体及矿石特征
        5.1.3 围岩蚀变特征
        5.1.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5.1.5 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6 谢坑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7 谢坑铜金矿床成因
    5.2 双朋西铜金矿床
        5.2.1 矿床地质特征
        5.2.2 矿体及矿石特征
        5.2.3 围岩蚀变特征
        5.2.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5.2.5 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6 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2.7 双朋西铜金矿床成因
    5.3 德合隆洼铜金矿床
        5.3.1 矿床地质特征
        5.3.2 矿体及矿石特征
        5.3.3 围岩蚀变特征
        5.3.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5.3.5 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6 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3.7 德合隆洼铜金矿床成因
    5.4 江里沟铜钨钼矿床
        5.4.1 矿床地质特征
        5.4.2 矿体及矿石特征
        5.4.3 围岩蚀变特征
        5.4.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5.4.5 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4.6 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4.7 矿床成矿年代学特征
        5.4.8 江里沟铜钨钼矿床成因
    5.5 本章小结
6 成矿系列
    6.1 成矿系列
        6.1.1 成矿系列的定义
        6.1.2 成矿系列的内部结构性质
        6.1.3 成矿系列的分类序次和原则
        6.1.4 岗察地区成矿系列的划分
    6.2 成矿模式
    6.3 本章小结
7 控矿因素、找矿标志
    7.1 控矿因素
        7.1.1 地层控矿
        7.1.2 断裂控矿
        7.1.3 岩浆岩控矿
    7.2 找矿标志
    7.3 本章小结
8 找矿潜力评价
    8.1 找矿潜力评价
        8.1.1 杂岩体的找矿意义
        8.1.2 岗察地区形成大型金矿的可能性分析
        8.1.3 成矿有利地带
    8.2 成矿预测
        8.2.1 区域成矿预测的方法和依据
        8.2.2 成矿远景区划分的标准原则
        8.2.3 远景区的划分
        8.2.4 江里沟远景区
        8.2.5 铁吾-德合隆洼远景区
        8.2.6 红旗卡-斜长支沟远景区
        8.2.7 诺冲喀远景区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侵入岩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勘查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晚古生代侵入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3.1 岩相学特征
        3.1.1 呼斯特岩体
        3.1.2 大瓦布拉克岩体
        3.1.3 莱历斯高尔岩体
        3.1.4 奈楞格勒岩体
    3.2 岩石地球化学
        3.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2.2 主量元素特征
        3.2.3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3.2.4 岩石成因类型
        3.2.5 构造背景分析
    3.3 成岩年代学
        3.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3.2 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4.1 哈勒尕提-木祖克铁铜铅锌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1.3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
        4.1.4 矿床成因
    4.2 可克萨拉-艾木斯呆依铁铜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2.3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
        4.2.4 矿床成因
    4.3 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3.3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
        4.3.4 矿床成因
    4.4 七兴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4.4.1 矿床地质特征
        4.4.2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4.3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
        4.4.4 矿床成因
第5章 区域铁铜钼多金属成矿系统
    5.1 成矿地质背景
    5.2 成岩成矿基本特征
        5.2.1 岩体-矿床空间分布
        5.2.2 成矿岩体特征
        5.2.3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
        5.2.4 成岩-成矿时代
        5.2.5 成矿系统厘定
    5.3 成矿系统要素
        5.3.1 成矿物质
        5.3.2 成矿环境
        5.3.3 成矿能量
    5.4 成矿系统控制因素
        5.4.1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
        5.4.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5.4.3 区域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
    5.5 成矿系统与区域构造演化
    5.6 成矿系统的变化与保存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甘肃西成盆地金—铅锌矿床共生关系与时空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勐兴铅锌矿床典型矿物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刘锦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D]. 毛晨.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3]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D]. 张世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4]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金成矿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D]. 马健.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5]云南金顶铅锌矿床蒸发岩发育特征及其金属成矿意义研究[D]. 刘腾. 东华理工大学, 2016(08)
  • [6]陕西凤太矿集区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研究[D]. 张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7]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D]. 楚亚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8]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明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9]青海岗察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系列[D]. 张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10]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侵入岩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D]. 王新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4)

标签:;  ;  ;  ;  

甘肃西城盆地金铅锌矿床共生关系及时空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