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多级抽象的网络管理信息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于浩[1](2020)在《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轧机刚度是指轧机在轧制过程中机架所能承受巨大轧制力的能力。目前,我国轧钢厂轧机刚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利用轧机所连接的压力与位移传感器在辊缝标定过程中所测得的数据在Excel软件中进行线性拟合。如何将辊缝标定过程中的数据实时采集并自动化进行相关计算与提高轧机刚度精度是目前轧钢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从轧钢厂的实际需求出发,以TCP socket通信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快捷化的解决方案,开发出一款基于Linux系统与OPC UA的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它可以实现对换辊现场标定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信号进行小波分析去噪处理,将刚度结果实时保存到数据库,并完成刚度数据的周期性呈现与云端实时发送等各种功能。首先论文以Qt为主要开发对象的环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实现编程语言开发思想,利用开源的open62541库开发可以在Linux系统上运行的OPC UA客户端,设计了监控页面与刚度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运行在非Windows平台的OPC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对接。然后根据采集到数据的特征规律利用Python的数据处理能力筛选出计算刚度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小波分析降噪处理,经试验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论文最后对Linux系统的启动与通信流程进行了探讨,根据软硬件的运行环境的需求编写了发送设备的Linux串口驱动文件并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替代了轧钢厂人工计算轧机刚度的传统方式。针对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信号的小波分析去噪使数据信号与计算出来的刚度更精确。目前,本系统已经基本完成,经过调试与测试,基本满足现场需要。
吴慕新[2](2019)在《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仿真的采办”(虚拟采办)是一种新的采办理念,近年来已经被美国国防部和国防工业界逐渐认可,这是现代武器系统采办虚拟化和集成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智能体具有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基于多智能体的建模与仿真方法是一种新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分解简化成单个子系统来解决。本文采用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构建了一个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软件系统,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有效缩短采办周期。本文首先研究了传统的武器装备串行采办流程,针对性的在并行工程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国内武器装备采办的虚拟采办流程和体系结构。其次,研究了系统所涉及的智能体建模与仿真、虚拟采办等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然后,设计了基于多智能体建模与仿真的虚拟采办系统的软件,并对软件部分:数据库模块、方法库模块、工程管理模块、仿真控制与调试模块、数据记录模块和分析优化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了每个模块的设计流程并以流程图形式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过程。最后,演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软件系统的各个功能,包括模型库、工程管理、仿真及调试等功能的使用办法,通过对实际采办需求进行建模,并对各种采办需求参数和风险事件进行多次仿真,通过优化算法改善采办参数以得到最优结果。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完成实际的虚拟采办并为武器装备采办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李雁兵[3](2016)在《基于LI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村电网改造的完成,农村电网线路、设备的规模变大,电网在运行中的管理对象也随之增加、电网的管理也更加复杂,各种传统的以人工为主或早期简单的基于计算机、通讯网络的农村电网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电网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同时现有的通信手段如GPRS、单一载波通信等由于地理位置、可靠性、稳定性、效率等方面的限制均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化农村电网管理的要求。因此农村电网的安全、高效运行管理正成为农村地区电网运营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主要的网络管理技术,研究SNMP、LTE与DL/T645协议,在SNMP和DL/T645协议支撑的基础上,从农村电网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成熟的LTE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使用微功率无线通信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设计出了一种基于SNMP协议的农村电网管理框架。该框架中采用县级供电公司中心管理服务器、LTE代理设备和电力线载波终端的三层集中式代管网络管理体系结构,LTE代理设备通过4G与Internet互联并使用SNMP与中心管理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同时通过电力线载波或微功率无线方式使用SNMP协议对电力线载波终端进行管理。本文在研究TD-LTE协议、SNMP协议及DL/T645协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农村电网管理需求,并且基于SNMP与Web管理管理技术建立了通用的农村电网管理管理端与代理设备管理信息库;设计了嵌入式SNMP编码协议栈,包括与SNMP相关的编解码单元;根据设计的通信策略实现了基于心跳方式的通信系统;使用AdventNet SNMP API实现了SNMP的Get、Set消息操作与Trap消息处理;最后采用Microsoft ASP.NET编程技术,使用DevExpress第三方组件开发了基于SNMP协议和WBM技术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主站管理软件,完成了Manager端的远程采集、远程控制、计费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等电网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论文设计的系统在陕西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宝鸡眉县供电分公司得到了规模应用并取得了成功,达到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基本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解决了目前农村电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扩展性和稳定性,在现代化农村电网管理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辛宇鹏[4](2015)在《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维数字化制造技术以三维建模仿真替代传统的物理样机试验,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表现出了更大的技术优势,近年来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三维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受传统基于二维工程图的工艺设计模式影响,目前存在业务和信息管理流程不统一、数据传递不一致等诸多问题。工艺设计过程过度依赖人工经验,设计结果的合理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机械加工(简称机加)工艺,探索了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新模式,借鉴基于模型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技术思想和原理,构建了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工艺设计与优化体系。重点研究了基于典型工序MBD模型的工艺路线决策与优化、基于模型定义的工序设计与优化和面向CAD/CAPP/CAM集成的虚拟加工环境优化配置等关键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模式与技术体系。针对当前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过程中存在的数据传递不一致的问题,提出工序MBD模型驱动的三维数字化机加工艺设计模式,将工序MBD模型作为信息传递的唯一载体,避免了二维工程图和三维模型的转换过程,保证了数据传递的一致性。构建了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体系结构,为后续理论及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总体框架。(2)研究了基于典型工序MBD模型的工艺路线决策与优化方法。为了简化工艺路线推理过程,提出了基于典型工序MBD模型的工艺路线推理方法。通过特征与典型工序MBD模型匹配,减少了不必要的加工方法、机床和工装选择决策步骤,简化了工艺路线推理过程。研究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典型工序MBD模型优选方法,通过工艺知识的度量和距离计算,实现了工艺路线的优化,保证了工艺路线推理结果更具客观性、合理性。(3)研究了基于模型定义的工序设计与优化方法。为了消除过渡特征对工序几何建模准确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过渡特征简化的工序三维几何建模方法,通过重建过渡特征线段对过渡特征进行简化,消除了圆弧曲面对加工特征边界获取的干扰,保证了工序几何建模的准确性。研究了工序MBD模型组织管理方法,采用超变量几何相关性技术建立工序MBD模型几何变量关联关系,实现了工序模型自动更新,简化了工序更改过程。为保证工步安排的合理性,进一步研究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工步优化排序方法。以缩短加工辅助用时为优化目标,采用精英保留策略设计遗传算法步骤。该方法能够以较快的收敛速度获取全局最优解,得到加工辅助用时最少的加工工步序列。(4)研究了面向CAD/CAPP/CAM集成的虚拟加工环境优化配置方法。为了简化三维虚拟加工环境配置过程,提出了基于工序MBD模型的虚拟加工环境配置方法。通过模板调用的方式自动配置虚拟加工环境,简化了CAM阶段的工艺准备过程,提高了工艺设计效率。为了实现制造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机床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加工能力元聚类的机床模型优化配置方法。采用区间数FCM聚类算法获取机床模型最优集合,降低了人工经验对机床选择过程的主观影响,保证了机床配置方案的合理性。(5)设计开发了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优化系统。基于UG/NX7.5平台设计开发了UG-CAPP原型系统,并通过TC系统和UG-CAPP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了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优化。以飞机双面大框结构件的机加工艺设计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
樊胜强[5](2015)在《基于SNMP的电力调度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网的发展与智能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电力系统对于自动化巡检和生产要求越来越高,而计算机网络编程、电气自动化、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为电力系统的各种应用集成提供了基础。目前,电力系统在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譬如建立了电量采集、自动调度等调度管理系统,但是各自间缺乏一定的关联,也没有有效的远程管理方式进行终端管理。而且电力行业的生产和维系越来越明显的依赖于数据互联网络,大型汇聚节点和汇聚链路对于网络稳健性的影响不言而喻。通过建立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网络维护人员不仅仅可以对于故障节点进行快速发现和响应,还可以提前进行预警,便于进行网络调整和割接。基于电力系统电力调度,本文提出了一套建立在SNMP协议之上的Web管理系统,采用的开发平台为J2EE,采用多层级结构进行网络管理,用于实现电力调度中的多个业务系统的全部功能,监控并配置系统覆盖的所有客户端。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产业界普遍使用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对于管理信息库、代理和管理者三者的工作流程进行简要的介绍。接着详细介绍了 J2EE开发平台的多种技术组件和架构优势,提出了建立基于J2EE的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型。之后,以某地电力公司为原型,针对网络内不同设备网元对于网络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设计了不同业务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融合电力调度网络内不同业务系统的总需求后,本文设计了在J2EE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四层分层模型,对于业务逻辑层中的信息模型进行详细探讨,根据不同业务系统的需求将其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子模块,并介绍了四个模块的实现方式和相互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方法。总之,本文提出的采用SNMP是实现的、基于J2EE开发平台的系统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移植性,是理想的实现方式。
李晶[6](2013)在《多级多域网管协同与网管口令的安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规模越来越大,异构性越来越强,层级区域也越来越多样化,从而对于网络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式各样的网管系统更是层出不穷。于是,网络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网管口令的安全管控作为网管体系的核心要素,对加强网络管理的安全高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当前的多级多域网络管理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问题作了详细分析,针对网管口令管理混乱、多网管系统协同性不足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设计了多级多域网管协同管理体系,从而以此为基础,设计实现了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本文从一般网络管理技术以及身份认证的相关技术入手,着重研究基于SNMPv3的多级多域网络管理安全技术。通过深入分析SNMPv3的安全原理,结合分布式网管模型,设计出针对当前多级多域大规模网络体系的网管协同应用模型,以实现多套网管系统的归拢合并、协同应用。从而基于此协同管理模型,设计了结合SNMPv3安全机制、CA安全服务体系的安全网管模型。同时,利用此安全网管模型,中间管控服务器将网管口令移至中间管控服务器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网管口令的动态化、透明化应用部署,并对网管交互数据采取加密、认证操作。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研究设计了多级多域网管协同体系,并基于此网管协同体系设计实现了多级多域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采用MVC分层设计思想,遵循模块分层设计的高内聚低耦合原则,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李少星[7](2012)在《导引头全三维领域驱动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三维设计制造正成为实现导引头快速研制的重要技术手段,而在三维环境下实现设计流程、知识、模型、数据重用是提高设计效率的重要保障。在深入分析现行导引头设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领域驱动设计整体框架,深入探索了事件驱动及设计工艺信息融合。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⑴深入研究导引头的设计流程,分析导引头设计的特点,总结导引头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出导引头全三维领域驱动设计框架,为导引头快速设计提出一种新的方法。⑵结合导引头的设计流程和设计师的需求,以及导引头自身结构的特点,提出模块化设计和设计工艺融合技术两种方法。⑶引入虚拟骨架模型,通过在虚拟骨架模型上扩展事件,以事件驱动方式实现导引头模块化设计流程及领域知识、数据重用。⑷根据导引头设计制造特点,融合模型嵌入及外部链接两种信息附加模式,实现设计、制造数据及三维模型集成。⑸提出实现设计工艺融合的三种方式,信息融合、协同设计以及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的集成。⑹建立导引头设计工艺融合的原型系统,设计系统的总体框架、功能及相关信息模型,描述系统的开发环境,为导引头的快速设计提供支持。
陈娜[8](2012)在《基于面向对象层次Petri网的BSS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电信业务支撑系统不能随外部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功能重组。本文结合业务能力封装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层次着色Petri网的业务支撑系统建模方法。该模型首层Petri给出了电信业务运营管理的总体框架,在次层Petri网子页中对综合计费账务系统的动态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以计费子页的Petri网模型为例,说明了如何提高模型的重用性,证明了该模型是可行的并能有效满足重组的要求。
刘晓健[9](2011)在《面向复杂定制产品的设计更改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需求变更、工艺改进以及设计环境变化等使得对产品的设计更改不可避免,在既有成熟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更改是产品更新换代的基本方法。对于复杂产品来讲,对现有设计结果与过程的继承和重用可以达到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风险以及降低设计成本的目的。但是设计更改并非只是零部件的更改或重用,作用于单个零件的设计更改,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引发系统中其他零件上的更改,这种现象称为更改的连锁反应,也称为更改传播的“雪崩”或“滚雪球”效应。更改连锁反应可能导致不可预计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设计更改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在对设计更改相关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更改在强连接结构与弱连接结构上的传播、在网络流系统中的效应评估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快速响应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开发了设计更改相关原型系统,在企业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文的组织结构为:第一章概述了产品变型设计技术,综述了设计更改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产品设计更改技术研究的不足,给出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第二章提出了基于装配关节图的强连接结构上的设计更改传播求解方法。将具有直接连接关系的结构定义为强连接结构,并用装配关节图来表示其连接关系。零件上的设计更改以变换矩阵的形式表达,更改在关节图上的传播按机器人学中的正运动学问题求解。装配关节图上层层递进的更改传播求解与人工干预的更改方案的确定及实施交替进行,在汽车减速器设计更改中的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第三章提出了基于弱连接关系图的弱连接结构上的设计更改传播求解方法。针对设计更改在隐含的功能性结构上的传播特点,提出并定义了弱连接结构的概念。将设计更改传播过程中关联紧密、却在直观表现上没有直接物理连接关系或虽直接连接但却具有易被忽略的隐含功能的结构称为弱连接结构。在功能-结构映射模型基础上,通过弱连接约束元对弱连接结构进行形式化表达。连接约束元得到弱连接关系图(WtRG),以WtRG为基础,实现了设计更改在功能性、系统性结构上的传播。通过电梯产品的设计更改实例对方法进行应用验证。第四章提出了基于网络流Petri网模型的设计更改效应评估方法。将更改效应评估同网络的动态表达相结合,用Petri网对网络流及其设计更改进行描述,建立网络流Petri网的动态模型。在分析层级网络流特点的基础上,将Petri网完整可达图的构造同设计更改的效应评估相关联。通过多级抽象化简可达图,递归实现网络整体的分析。在配网定制设计更改系统中的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五章提出了基于本体与过程关联的更改快速响应设计方法。建立了支持异构系统快速响应设计的本体,利用过程式的表达语言描述更改设计过程,并与设计阶段的状态信息进行关联。分布式的设计进程间按状态进行协同,通过对过程式设计信息的转换,实现设计进程间的集成。在配网定制设计更改中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可实现不同设计进程间设计数据的细粒度共享,提高设计更改的响应速度。第六章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开发了设计更改原型系统,通过应用证明了本文提出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第七章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罗佳荣[10](2009)在《自动交换光网络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是在因特网的发展和业务流量需求迅速增长的驱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的光传送网技术。它的出现解决了网络现有的许多问题,代表了未来光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与传统传送技术相比,ASON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控制平面,通过控制层面的路由协议和信令协议更加智能地完成配置和连接管理。根据其功能,ASON分为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三个平面相对独立,互相之间又协调工作。ASON网络的管理由于控制平面的引入具有新特性,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十分必要。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标准,实现ASON控制平面的不同设备沿用了现有的多种网络管理协议和体系。于是,网管协议的互不兼容和信息模型的差异,造成了管理信息无法及时互通等许多问题,影响了网络业务的正常运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网络管理者希望能以一种综合的网管系统来实现ASON控制平面的管理,因此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模型,抽象出独立于网管协议的网络信息,并采用跨平台的信息表示形式。网络管理信息建模是ASON控制平面管理研究中的基础和难点,也是是众多标准化组织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ASON控制平面管理的统一信息模型。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几种网络管理协议的信息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确定了以IETF定义的ASON控制平面管理信息库MIB作为重要参考,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使用XML Schema作为模型表示形式的建模方向。接着,由ASON控制平面管理体系具有的四层结构确定了建模的层次,研究了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具体定义管理对象类的方法,并找出了MIB信息与XML Schema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得到了建立ASON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的思路。然后,参考MIB库定义的网络管理信息,分别建立了ASON控制平面的网元管理层信息模型和网络管理层信息模型,并给出了两者的XML Schema表示文件;再综合两层信息模型,最终建立了ASON控制平面管理的统一信息模型,给出了完整的XML Schema表示文件。最后,利用一个基于NETCONF协议及通过Web Services技术实现通信接口的实际的网管系统,分析了完成基本的网络管理功能配置和建路时系统各模块间的信息交互,通过在模块间依序传递基于ASON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生成的XML文件,实现了基本的网络管理功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二、基于多级抽象的网络管理信息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多级抽象的网络管理信息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OPC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ARM的数据采集系统 |
2.1 引言 |
2.2 嵌入式工业计算机硬件结构 |
2.3 开发环境的选择 |
2.3.1 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 |
2.3.2 Qt编程技术介绍 |
2.4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Linux的 OPC UA客户端软件设计 |
3.1 引言 |
3.1.1 Linux系统简介 |
3.1.2 open62541简介 |
3.1.3 TCP socket通信 |
3.2 基于open62541的OPC UA客户端设计 |
3.2.1 open62541源码编译 |
3.2.2 服务器连接 |
3.2.3 浏览地址空间 |
3.2.4 数据订阅 |
3.3 OPCUA客户端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处理与仿真试验 |
4.1 引言 |
4.2 傅里叶变换 |
4.3 小波分析去噪 |
4.3.1 小波分析 |
4.3.2 去噪方式的选择 |
4.3.3 小波基的选择 |
4.4 小波分析在刚度数据中的消噪应用 |
4.4.1 数据的预处理 |
4.4.2 小波基选择与试验 |
4.4.3 小波基分解尺度的选择 |
4.4.4 阈值的选取与处理 |
4.5 仿真对比 |
4.6 消噪实例 |
4.7 Qt-Python联合仿真 |
4.7.1 运行环境配置 |
4.7.2 Qt调用Python脚本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备驱动与数据库设计 |
5.1 引言 |
5.2 Uboot与 Linux内核定制 |
5.2.1 U-boot启动 |
5.2.2 Linux内核定制 |
5.3 驱动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5.4.2 概念结构设计 |
5.4.3 逻辑结构设计 |
5.4.4 物理结构设计 |
5.4.5 实现与运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采办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智能体的建模与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方法研究 |
2.1 虚拟采办过程研究 |
2.1.1 串行的传统采办过程 |
2.1.2 并行的虚拟采办过程 |
2.2 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
2.2.1 基于WBS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
2.2.2 基于Web决策支持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
2.2.3 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
3.1 多智能体系统研究 |
3.1.1 多智能体系统基本介绍 |
3.1.2 多智能体间的通信 |
3.1.3 多智能体系统间的协作 |
3.2 基于多智能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
3.2.1 基于多智能体建模与仿真的概念和思想 |
3.2.2 基于多智能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步骤 |
3.3 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平台研究 |
3.3.1 Repast |
3.3.2 Swarm |
3.3.3 NetLogo |
3.3.4 仿真平台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采办软件设计 |
4.1 虚拟采办软件总体功能系统分析 |
4.1.1 系统建模 |
4.1.2 系统仿真 |
4.1.3 系统分析与优化 |
4.2 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系统架构设计 |
4.3 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数据库模块设计 |
4.3.2 方法库模块设计 |
4.3.3 工程管理模块设计 |
4.3.4 仿真控制与调试模块设计 |
4.3.5 数据记录模块 |
4.3.6 分析优化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系统 |
5.1 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系统 |
5.1.1 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系统建模 |
5.1.2 属性参数设置 |
5.1.3 仿真及调试 |
5.1.4 数据回放及结果分析 |
5.1.5 分析优化控制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基于LI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农村电网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网络通信与网络管理 |
2.1 网络通信与LTE |
2.1.1 农村电网管理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
2.1.2 农村电网管理常用通信方式及比较 |
2.2 网络管理 |
2.2.1 网络管理概念 |
2.2.2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
2.2.3 网络管理模型 |
2.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3.1 SNMP的体系结构 |
2.3.2 SNMP协议数据单元 |
2.4 DL/T645协议 |
2.4.1 协议概述 |
2.4.2 协议体系结构 |
2.5 WBM技术 |
2.5.1 WBM技术概述 |
2.5.2 WBM的基本模型 |
2.5.3 WBM的实现方法 |
2.5.4 WBM的解决方案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LT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框架的研究 |
3.1 农村电网管理需求 |
3.1.1 管理结构上的需求 |
3.1.2 管理功能的需求 |
3.1.3 网络的通信模型 |
3.2 农村电网管理的框架研究 |
3.2.1 农村电网管理体系结构的提出 |
3.2.2 农村电力网络管理框架的设计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LT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设计 |
4.1 开发工具及平台介绍 |
4.1.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
4.1.2 AdventNet SNMP API (.NET Edition) |
4.2 管理端模块设计 |
4.2.1 Manager端总体结构 |
4.2.2 Manager端MIB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主站功能模块设计 |
4.5 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 |
4.5.1 嵌入式SNMP编码协议栈的设计 |
4.5.2 代理端MIB的设计 |
4.6 管理站与被管设备的通信策略 |
4.7 小结 |
第5章 基于LT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基于LTE的心跳通信功能实现 |
5.2 管理端的实现 |
5.3 嵌入式SNMP编解码协议栈的实现 |
5.4 DL/T645帧及编解码方法 |
5.5 主站管理软件的实现 |
5.5.1 系统主界面 |
5.5.2 配置管理 |
5.5.3 采集计费管理 |
5.5.4 故障管理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机加工艺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模式与体系 |
2.1 引言 |
2.2 三维数字化制造过程分析 |
2.3 三维数字化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设计问题 |
2.4 工序MBD模型驱动的三维数字化机加工艺设计模式 |
2.4.1 MBD的定义及内涵 |
2.4.2 工艺MBD模型概念的提出 |
2.4.3 三维数字化机加工艺设计模式构建 |
2.5 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体系结构 |
2.6 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关键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典型工序MBD模型的工艺路线决策与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典型工序MBD模型的工艺路线决策与优化过程 |
3.2.1 典型工序MBD模型相关定义 |
3.2.2 工艺路线决策与优化过程 |
3.3 融合知识的典型工序MBD模型构建 |
3.3.1 基于特征分类的典型机加工序 |
3.3.2 基于产生式规则的工艺决策知识表示 |
3.3.3 融合知识的典型工序MBD模型构建方法 |
3.4 基于典型工序MBD模型的工艺路线推理 |
3.4.1 融合规则的工艺路线推理方法 |
3.4.2 基于加工特征的加工元生成方法 |
3.5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典型工序MBD模型优选 |
3.5.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工艺知识度量与距离表示 |
3.5.2 基于属性约简的典型工序MBD模型优选算法 |
3.5.3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型定义的工序设计与优化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过渡特征简化的工序三维几何建模 |
4.2.1 过渡特征对工序建模的影响分析 |
4.2.2 过渡特征简化方法 |
4.2.3 基于过渡特征简化的工序三维几何建模方法 |
4.2.4 实例分析 |
4.3 基于工序更改关联模型的工序MBD模型组织与管理 |
4.3.1 工序MBD模型几何相关性分析 |
4.3.2 工序更改关联模型的建立 |
4.3.3 工序MBD模型组织与管理方法 |
4.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工步优化排序 |
4.4.1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
4.4.2 基于加工元自动获取的初始种群构建方法 |
4.4.3 基于精英保留策略遗传算法的工步优化排序方法 |
4.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CAD/CAPP/CAM集成的虚拟加工环境优化配置方法 |
5.1 引言 |
5.2 三维CAD/CAPP/CAM集成应用模式 |
5.3 面向CAD/CAPP/CAM集成的三维虚拟加工环境配置 |
5.3.1 三维虚拟加工环境模型 |
5.3.2 基于工序MBD模型的三维虚拟加工环境配置方法 |
5.4 基于加工能力元聚类的机床模型优化配置 |
5.4.1 基于加工能力元的机床信息模型 |
5.4.2 基于加工能力元聚类的机床模型优化配置方法 |
5.4.3 加工能力元相似性度量 |
5.4.4 加工能力元与工序约束的匹配计算 |
5.4.5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优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系统设计与开发 |
6.2.1 系统体系结构及实现方案 |
6.2.2 系统主要功能 |
6.2.3 系统工作流程 |
6.3 飞机结构件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与优化实例 |
6.3.1 飞机双面大框结构件加工实例 |
6.3.2 工艺路线设计与优化过程 |
6.3.3 工序设计与优化过程 |
6.3.4 三维虚拟加工环境配置 |
6.3.5 三维数字化工艺指令发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基于SNMP的电力调度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力调度系统网络管理 |
1.2.1 电力调度系统网络管理的迫切性 |
1.2.2 电力调度系统网络管理的功能 |
1.2.3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1 SNMP基本框架 |
2.1.1 SNMP管理者 |
2.1.2 SNMP代理 |
2.1.3 管理信息库(MIB) |
2.2 SNMP协议体系结构 |
2.2.1 SNMP的基本操作 |
2.2.2 对象访问策略 |
2.2.3 SNMP消息 |
2.3 SNMP管理模型 |
2.3.1 管理者一代理集中式模式 |
2.3.2 基于Web的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J2EE的分布式网络管理 |
3.1 J2EE的主要技术 |
3.1.1 Servlet |
3.1.2 JSP |
3.1.3 JMS |
3.1.4 JDBC |
3.1.5 JNDI |
3.1.6 RMI |
3.1.7 EJB |
3.2 J2EE体系结构 |
3.2.1 J2EE的多层模型 |
3.2.2 J2EE的应用程序服务器 |
3.3 J2EE的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型 |
3.3.1 基于J2EE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的优势 |
3.3.2 基于J2EE的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4.1 电力管理系统的细分 |
4.2 系统对于网络的需求分析 |
4.2.1 电力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 |
4.2.2 电力系统异常情况报警 |
4.3 管理系统服务器端性能要求 |
4.3.1 服务器性能指标 |
4.3.2 进程调度与管理 |
4.4 管理系统的细化 |
4.4.1 EMS需求分析 |
4.4.2 TMR需求分析 |
4.4.3 EMOS需求分析 |
4.4.4 DMIS需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调度网络管理系统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总体需求 |
5.1.2 软件开发平台和规范 |
5.1.3 软件设计思路与方法 |
5.1.4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5.1.5 系统软件模块划分 |
5.2 信息模型 |
5.2.1 通用信息模型(CIM) |
5.2.2 信息模型的作用 |
5.2.3 信息模型的组成 |
5.2.4 信息模型的统一性 |
5.2.5 信息模型对象实例化' |
5.3 业务模块 |
5.3.1 数据采集模块 |
5.3.2 拓扑管理模块 |
5.3.3 故障告警模块 |
5.3.4 性能管理模块 |
5.3.5 配置管理模块 |
5.4 系统的优点 |
5.4.1 分布式系统 |
5.4.2 浏览方便 |
5.4.3 跨平台的系统 |
5.4.4 可扩展性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多级多域网管协同与网管口令的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网络管理一般形态 |
1.1.2 网络管理的常见问题 |
1.2 网络监测与管理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网络管理与口令管理应用技术分析 |
2.1 一般网管技术 |
2.1.1 一般网管协议 |
2.1.2 SNMP 协议安全机制分析 |
2.2 一般网管模式 |
2.2.1 集中式网管模式 |
2.2.2 分层式网管模式 |
2.2.3 分布式网管模式 |
2.3 一般身份认证技术分析 |
2.3.1 基于用户名/口令的身份认证技术 |
2.3.2 基于 CA 的身份认证技术 |
2.3.3 基于智能卡的身份认证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级多域网管口令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研究 |
3.1 多级多域网管体系设计 |
3.1.1 网管层级定义 |
3.1.2 网管区域定义 |
3.1.3 现行多对多复杂网络管理形态 |
3.1.4 协同式多级多域安全管控模型提出 |
3.2 网络管理安全模型设计 |
3.2.1 现行 SNMP v3 网管信息安全机制 |
3.2.2 采用 CA 的网络信息安全模型 |
3.2.3 CA & SNMP v3 的网管安全机制的提出 |
3.3 多级多域协同式网管体系访问控制策略 |
3.3.1 基于 RBAC 的访问权限控制 |
3.3.2 不同 SNMP 中间管控服务器间的访问控制 |
3.3.3 多个 NMS 实体对同一 SNMP 代理实体的访问控制 |
3.4 多级多域网管口令动态刷新机制设计 |
3.4.1 网管口令的应用角色与界面 |
3.4.2 网管口令刷新频次 |
3.4.3 网管口令批处理刷新方式 |
3.5 网管口令动态生成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多级多域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
4.1 多级多域网管体系设计 |
4.1.1 总体结构 |
4.1.2 域内集中式网管体系 |
4.1.3 系统部署及通信流程 |
4.2 基于 SNMP v3 的委托代理转发流程设计 |
4.2.1 网管消息转发方式 |
4.2.2 请求消息转发 |
4.2.3 通告消息转发 |
4.3 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设计 |
4.3.1 需求分析 |
4.3.2 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数据字典 |
4.3.3 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体系设计 |
4.3.4 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动态网管口令管理系统开发实现 |
4.4.1 开发环境 |
4.4.2 口令动态生成算法实现 |
4.4.3 人员管理功能实现 |
4.4.4 权限策略管理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验证 |
5.1 实验环境 |
5.2 测试方案与功能验证 |
5.2.1 人员管理功能测试 |
5.2.2 权限策略功能测试 |
5.2.3 口令动态生成测试 |
5.3 测试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导引头全三维领域驱动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事件驱动技术 |
1.2.2 MBD 技术 |
1.2.3 协同设计 |
1.2.4 平台集成技术 |
1.3 研究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导引头领域驱动设计需求分析 |
2.1 基本概念 |
2.2 导引头设计流程及分析 |
2.2.1 导引头设计流程 |
2.2.2 导引头设计流程分析 |
2.3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事件的松散领域驱动设计 |
3.1 导引头领域信息分类 |
3.2 基于事件的松散领域驱动设计技术 |
3.2.1 虚拟骨架模型相关概念 |
3.2.2 面向 Pro/E 的导引头 VSM 创建 |
3.2.3 VSM 脚本扩展实现技术 |
3.2.4 基于集成事件的 VSM 驱动的导引头快速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引头的设计工艺融合技术 |
4.1 导引头设计工艺融合的需求分析及实现方式 |
4.2 设计与工艺信息的融合 |
4.3 协同设计方法 |
4.3.1 即时工艺性讨论平台 |
4.3.2 基于自由流程的工艺性分析 |
4.3.3 基于固定流程的工艺评价分析 |
4.3.4 基于仿真软件的工艺性分析 |
4.4 基于 Pro/E 平台的设计工艺系统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引头设计工艺融合系统 |
5.1 总体结构设计 |
5.1.1 设计工艺融合系统需求分析 |
5.1.2 系统体系结构 |
5.1.3 系统的功能设计 |
5.2 系统的信息模型 |
5.3 基于设计工艺融合系统的产品快速设计过程 |
5.3.1 基于设计工艺融合系统的导引头设计分析流程 |
5.3.2 开发与运行环境配置 |
5.3.3 Pro/E 环境下用户交互技术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面向对象层次Petri网的BSS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面向对象着色Petri网 (OOCPN) |
2.1 面向对象Petri网 |
2.2 OOCPN的定义 |
2.3 OOCPN的建模过程 |
3 基于OOCPN的业务支撑系统建模 |
3.1 首层Petri网——业务运营管理框架建模 |
3.2 次层Petri网——业务计费与征收管理建模 |
4 结束语 |
(9)面向复杂定制产品的设计更改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产品变型设计技术概述 |
1.3 产品设计更改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工程更改与更改管理 |
1.3.2 设计更改传播与更改效应评估 |
1.3.3 设计更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基于装配关节图的强连接结构上的设计更改技术 |
2.1 引言 |
2.2 装配关节图 |
2.2.1 装配关系矩阵 |
2.2.2 装配关节 |
2.2.3 装配关节图 |
2.3 设计更改在装配关节图上的传播 |
2.3.1 关节图中空间关系与设计更改的表达 |
2.3.2 设计更改在关节间的传播 |
2.3.3 设计更改在关节内的传播 |
2.4 分层递进的设计更改干预 |
2.5 在汽车减速器装置设计更改中的应用 |
2.6 小结 |
3 基于弱连接关系图的弱连接结构上的设计更改技术 |
3.1 引言 |
3.2 弱连接结构 |
3.2.1 功能系统图与产品结构树的映射关联 |
3.2.2 弱连接结构与功能性结构的关系 |
3.3 弱连接约束 |
3.3.1 弱连接约束元 |
3.3.2 弱连接关系图 |
3.4 基于弱连接关系图的设计更改传播 |
3.4.1 设计更改的传播介质 |
3.4.2 设计更改的传播流程 |
3.5 在电梯产品设计更改中的应用 |
3.6 小结 |
4 基于网络流Petri网模型的设计更改效应评估技术 |
4.1 引言 |
4.2 网络流PN |
4.3 网络流PN的设计更改建模 |
4.3.1 网络流PN的结构模型与链模型 |
4.3.2 设计更改建模 |
4.4 设计更改效应评估的可达图方法 |
4.4.1 层级结构网络流PN中的容量 |
4.4.2 效应评估的可达图方法 |
4.5 递归与多级抽象的可达图化简 |
4.6 在配网定制设计更改中的应用 |
4.7 小结 |
5 基于本体与过程关联的更改快速响应设计技术 |
5.1 引言 |
5.2 支持异构系统快速响应设计的本体 |
5.2.1 设计流程本体 |
5.2.2 领域本体 |
5.2.3 过程本体 |
5.3 设计更改的过程模型与过程关联 |
5.3.1 更改过程模型 |
5.3.2 过程与本体的关系 |
5.3.3 更改过程节点与过程合并 |
5.4 过程关联的设计更改快速响应 |
5.4.1 本体与过程关联的协同结构 |
5.4.2 状态与设计集成的关联 |
5.4.3 干涉检测与过程信息转换 |
5.5 在配网定制设计更改中的应用 |
5.5.1 本体表示与异构系统数据映射 |
5.5.2 配网定制设计的更改过程模型 |
5.5.3 分布式更改的设计集成 |
5.6 小结 |
6 面向复杂定制产品的设计更改工程应用 |
6.1 设计更改原型系统及功能简介 |
6.1.1 电梯井道布局定制设计更改系统 |
6.1.2 配网定制设计更改系统 |
6.2 面向复杂定制产品的设计更改系统应用 |
6.2.1 电梯井道布局定制设计更改 |
6.2.2 电梯功能性结构的约束关联 |
6.2.3 配网定制设计更改的快速响应 |
6.2.4 配网设计更改的效应检测 |
6.3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自动交换光网络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网络管理体系及信息模型概述 |
2.1 信息模型概述 |
2.2 TL1 协议及基于消息的信息模型 |
2.2.1 TL1 协议概述 |
2.2.2 TL1 消息格式 |
2.3 SNMP 和MIB |
2.3.1 SNMP 概述 |
2.3.2 管理信息结构SMI |
2.3.3 管理信息库MIB |
2.4 CMIP 和GDMO |
2.4.1 CMIP 概述 |
2.4.2 管理对象定义指南GDMO |
2.4.3 管理对象信息树MIT |
2.5 CORBA 和IDL |
2.5.1 CORBA 概述 |
2.5.2 接口定义语言IDL |
2.6 各种网管协议及其信息模型的比较 |
第三章 ASON 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的建模思路 |
3.1 ASON 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的建模层次 |
3.2 基于对象的管理信息模型 |
3.2.1 被管对象类的定义 |
3.2.2 被管对象类之间的关系 |
3.3 基于XML SCHEMA 的信息模型表现形式 |
第四章 ASON 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的建立 |
4.1 网元管理层信息模型的建立 |
4.1.1 GMPLS LSR 的管理信息模型 |
4.1.2 GMPLS TE LSP 的管理信息模型 |
4.1.3 TE Link 的管理信息模型 |
4.2 网络管理层信息模型的建立 |
4.2.1 网络管理层信息模型 |
4.2.2 网络管理信息的获取 |
4.3 ASON 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的建立 |
第五章 ASON 控制平面管理的网管原型实现 |
5.1 网络管理系统架构和开发环境简介 |
5.2 完成配置和建路管理功能的信息交互 |
5.3 配置和建路管理功能的测试实验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与标记(附录1)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基于多级抽象的网络管理信息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D]. 于浩. 燕山大学, 2020(01)
- [2]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采办建模与仿真研究[D]. 吴慕新.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基于LIE与SNMP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李雁兵.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面向三维数字化制造的机加工艺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D]. 辛宇鹏. 西北工业大学, 2015(04)
- [5]基于SNMP的电力调度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D]. 樊胜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5(04)
- [6]多级多域网管协同与网管口令的安全技术研究[D]. 李晶. 长安大学, 2013(06)
- [7]导引头全三维领域驱动设计技术研究[D]. 李少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8]基于面向对象层次Petri网的BSS建模方法研究[J]. 陈娜. 微计算机信息, 2012(09)
- [9]面向复杂定制产品的设计更改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刘晓健. 浙江大学, 2011(07)
- [10]自动交换光网络控制平面管理统一信息模型研究[D]. 罗佳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