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压配电系统电容补偿设计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贾婷婷[1](2020)在《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扩招,用电量不断增大,然而部分学校由于当时历史环境因素限制,存在变电站建设标准较低、主设备老化、容量不足和能耗无法监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用电需求。本文针对甘肃某高校电力增容在建改造工程,对10k V电力扩容和节约能耗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从而增加了校园建筑设施的能耗测量、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节能分析和节能指标管理,为数据处理以及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本文在对学校供配电系统现状分析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行了系统用电负荷的分析,设计了一座新的供配电室,新增一路主供电源,原电源改为备供电源,增容后主电源供电容量为3680KVA,备用电源供电容量为1630KVA,原配电室改造为中心配电室,并按照建设单位规划的配电室位置,新建10k V配电室2座,其中1#分配电室安装800KVA变压器1台,2#分配电室安装1250KVA变压器1台。其次,设计了能耗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开源的Spring3.0+My Batis3.0,运用了HTML5上Boot Strap的一个基础框架,采用了BS/CS软件架构,对能耗数据的采集、实时通讯、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比较、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存储、数据上传等功能进行了系统设计,在设计中考虑了系统的实用性、扩展性、开放性、可维护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等。该系统可以使用远程传输等手段采集能耗数据,按照要求汇总能耗数据,编码后的数据上传至上级能耗监测中心加密并实现在线监控。通过系统设计和实际调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校园节能的远程监控,满足了学校节能减排的要求。
房鑫[2](2020)在《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化石能源作为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为全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但是化石能源的储备是有限的并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因此各种新的能源利用形式被广泛应用,其中光伏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的清洁能源成为新能源利用的重点,特别是光伏发电并网技术成为其主要的应用形式。因此本文对光伏发电并网控制的相关技术,特别是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及逆变控制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的内容如下:首先,对光伏效应的工作原理和光伏电池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建立光伏电池模型,然后通过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对光伏电池模型进行仿真,在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得到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分析温度及光照强度变化对光伏发电的影响。结合光伏电站设计分析并网控制策略的要求,并确认以两级式逆变结构为后续并网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础。其次,对光伏发电系统的MPPT控制策略及其改进展开研究。针对DC-DC转换单元,经控制电路分析后,最终选取Boost电路,然后对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MPPT)进行研究,介绍几种常见的MPPT的控制方法,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新型MPPT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扰动观察法为基础,并对最大电压点进行跟踪,以期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能快速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通过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了新型策略的实施效果。再次,对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针对DC-AC光伏逆变单元,探讨其控制策略并进行改进。在分析光伏逆变器的分类和拓扑结构后,选取三相桥式LCL型并网逆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对常见的逆变控制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 PR控制方法,为了优化控制方法,消除谐波影响,进一步提出一种加入反馈环节的双闭环准PR控制策略,并通过SVPWM进行调制控制,最后用Simulink仿真,验证了此方法在保持输出电流以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及抑制谐波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谢敏波[3](2020)在《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通过限制传统燃油汽车辆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来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在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过程中,应用于汽车充电技术的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因其高效率、小功耗、大功率等特点逐渐延伸为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池的能量利用率,并迎合逐年增长的车载DC/DC转换器市场,本课题以NXP公司的MPC5643L为控制芯片,以移相全桥软开关电路作为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主拓扑结构,设计一种输出电压28V、输出电流100A、额定功率可达到2.8k W的开关电源。首先,详细介绍了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工作过程。针对降压过程,分析了实现软开关的六个重要工作步骤,计算了软开关实现的条件,在理论层面最大程度降低控制器的整体功耗,提升转换器的工作可靠性;针对升压过程,详细阐述了升压时序,为实现双电源之间的能量双向传递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从迎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研发可靠的硬件主电路、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通过对变压器进行参数计算与模型仿真,设计一款电气隔离的高性能核心器件,实现高压侧电路与低压侧电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隔离;在硬件隔离的基础上,计算并设计谐振网络,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软开关调制;对硬件电路各重要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与在线调试,对整体拓扑结构进行小信号建模分析,实现车载DC/DC转换器的宽范围工作。最后,在电路硬件设计与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为实际台架实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搭建DC/DC转换器实验平台,获取系统参数数据和测试波形,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宽范围输入、双向隔离、低压大电流输出的车载DC/DC转换器的可行性。
熊勇[4](2020)在《基于动态功率调节的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低压配电网中广泛存在着三相不平衡现象,为此,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动态功率调节的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治理方法,该治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电压源型逆变器(Voltage Source Inverter,简称“VSI”)来实现三相负载的动态功率补偿,而动态功率输出则采用直接电流控制,并对VSI的SPWM(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调制环节采用开关函数及动态相量法进行简化建模。最后,通过在Matlab/Simuilink仿真平台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不平衡治理装置的简化模型及其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十分有效,三相不平衡治理效果明显。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中提出的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的有效性及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研发出基于VSI的不平衡补偿装置的样机并实际挂网运行,经过对挂网运行采集到的真实数据分析,表明加装该不平衡补偿装置治理后的台区三相不平衡度显着降低,通过真实案例验证了本文所提的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的有效性。
徐鑫[5](2020)在《大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及其电能质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家政策积极鼓励云计算发展,大数据业务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各地掀起一股大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建设潮。徐州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同样也是江苏IDC业务较发达的地市之一,IDC需求旺盛,因此徐州地区有必要建设淮海大数据中心。为保证建设的大数据中心的供电可靠性以及供电质量,本文对其供配电系统和电能质量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淮海大数据中心的整体方案进行了介绍,并对数据中心,制冷站,变电站和控制系统等进行了功能分析。其次,对大数据中心的供电方案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供配电系统的供电标准及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淮海IDC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案,对园区主变电站,数据中心变电站和制冷站变电站进行了系统图设计;为保证机房24小时不间断供电,数据中心机柜及制冷站制冷设备全部采用UPS供电,对UPS设备的选择及冗余供电方式进行了研究;为验证本文设计的供电方案的安全可靠性,利用PSASP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计算结果验证了供电设计方案的可靠性。最后,对数据中心的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机房中非线性负载运行时产生的大量谐波和功率因数低等问题,提出了四种电能质量治理方案,经比较选择了混合滤波补偿装置,在原有的电容电抗器的基础上,并联上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实现了IDC机房的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为验证电能质量治理方案的有效性,设计了基于惩罚型状态变权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通过对治理后测试点数据的评估比较,验证了电能质量治理方案的有效性。
林锦杰[6](2020)在《低压配电系统主动功率调节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接入配电系统的负荷愈发呈现多样性,结构也更加复杂。由此产生的复杂电能质量问题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及用户的用电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在低压配电网中,由于同时存在大量具有不确定性与不规律性的单、三相阻感性负荷及新能源发电装置,系统中的三相不平衡与功率因数低下这两个问题尤为突出。论文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提出了主动功率调节器的概念,结合瞬时功率理论验证了主动功率调节器的合理性;从主动功率调节器的硬件及控制策略两个方面,提出了详尽的设计方案并设计了主动功率调节器原理样机;最后通过对原理样机的测试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正确性。本文围绕主动功率调节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详细的主动功率调节器硬件参数设计方案首先阐述了主动功率调节器这一概念提出的原因,从功率的角度揭示了主动功率调节器的工作机理。结合实际需求及装置所承担的功能对容量设计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的性价比。随后对比分析了主流的配电网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拓扑,选取了具有零序补偿能力,且经济性强的分裂电容三相四线制结构。输出滤波器选用LCL型结构,该结构较单一L型滤波器具有更好的高次谐波阻尼效果及在相同滤波性能下具有更小体积。最后,对直流侧电容及LCL型输出滤波器参数进行了精细化设计,并针对可能产生的谐振问题给出了选择无源阻尼的依据。2、设计了主动功率调节器的控制策略及控制参数结合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对电流中各分量的检测算法、直流侧电压控制环及分裂电容的均压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在假设装置三相的参数均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计及控制器固有延时,建立了装置的单相等效电路模型,并推导出其闭环传递函数。对传递函数的特征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电网电压前馈控制器的正序、负序及零序电流跟踪器并给出了设计依据。3、研制了主动功率调节器的原理样机为验证本文研究工作的正确性,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了主动功率调节器的原理样机实验平台。结合样机设计及调试过程中的实际经验,从实验系统的整体构架、接线、程序编写、系统调试和结果验证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对主动功率调节器进行了功能性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说明主动功率调节器能够通过对功率的主动调节解决低压配电系统中的三相不平衡及功率因数低下这两个问题,有利于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邹惠通[8](2020)在《极地船电力推进系统谐波仿真与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推进技术在船舶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电力推进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变频设备及非线性负载,导致了船舶电网中大量谐波的产生,影响船舶供电质量及航行安全。目前,国内外对于电力推进系统的谐波仿真研究集中在6脉冲、12脉冲整流电路的仿真,涉及到24脉冲整流电路的仿真研究较少,在船舶工程的实际应用中,谐波治理更多的是采用多脉冲整流技术与有源滤波技术结合的综合方案,以达到谐波抑制效果与经济投入之间的最佳平衡,本文通过对极地船电力推进系统采用的虚拟24脉冲整流电路及有源滤波器相结合的谐波抑制方案进行仿真建模,仿真结果与实船测量的谐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采用的谐波抑制方案的有效性。该仿真研究对于船舶的电力推进系统的工程应用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船舶电网如何治理谐波提供了工程实践,对确保船舶电能质量及安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以44500DWT极地凝析船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电力系统各电力设备进行建模仿真,并结合实船在航行试验中的谐波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介绍电力系统谐波产生原理,以及几种常用的抑制谐波的方式和谐波计算方式。其次,采用Matlab建模仿真方式,对实船3种运行模式下的电力网络各个电力设备进行仿真、建模、计算,得出了各个运行模式下的系统总谐波失真THD(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同时结合实船中在航行试验三种模式下测量的谐波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实船所采用的虚拟24脉冲多相整流电路及有源滤波器在谐波抑制中的有效性。最后,进一步介绍船舶防电磁干扰的各种措施,结合实船采取的防干扰措施,分析电力推进船舶采用这些方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本文研究仿真分析,建立了三种模式下船舶运行工况的仿真模型,在模式一、模式二运行工况下,电网以虚拟24脉冲整流为主要谐波抑制手段,总谐波电压能够减低到2.7%;在模式三运行工况下,电网在有源滤波器整流抑制作用下,THD能够减低到1%,通过实船谐波测量,印证了仿真数据的正确性,为后续船舶设计综合、有效的治理谐波及防电磁干扰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非白[9](2020)在《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工业炼钢电弧炉和轧机容量扩大、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广泛及铁路电气化快速发展,电网电压波动、不平衡以及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日益严重,改善电能质量问题对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见的电能质量补偿装置,如静止无功发生器、投切电容器不平衡治理和有源滤波器等,在实现无功补偿、不平衡治理和谐波抑制时存在一定缺陷。为此,有学者提出另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拓扑,该拓扑控制策略简单,可很好地吸收负载侧电流的谐波与不平衡分量,并控制系统功率因数接近于1,在三相三线制系统中得到应用,但是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存在谐波及不平衡电流补偿效果欠佳、无法补偿零序电流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拓扑,以及适用于该补偿器的改进3D-SVPWM调制策略。本文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电能质量的概念与国内外现状,以及我国电能质量相关的国家标准;第二章说明无功补偿、不平衡治理和谐波抑制的基本原理及措施,介绍了静止无功发生器、投切电容器治理不平衡和有源滤波器等常见的电能质量补偿装置,并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介绍本文采用的另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拓扑,该拓扑相比常见装置拓扑具有控制方法简单、补偿效果好等优势,但是应用于三相四线制系统时存在不能补偿零序电流等问题;第三章提出一种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将逆变器直流侧中点接地以补偿零序电流,在系统侧和负载侧并联滤波电容改善电压质量,并采用一种改进的3D-SVPWM调制策略改善谐波及不平衡电流补偿效果,本章详细分析该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无功补偿、谐波抑制和不平衡治理的工作原理,及其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和参数选择,最后对补偿器的性能进行仿真验证;第四章深入研究当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采用传统3D-SVPWM调制策略及正、负极平衡控制时系统侧出现谐波及不平衡电流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的3D-SVPWM调制策略及改进的正、负极平衡控制,不仅能够改善系统侧电流质量,还能改善直流侧正、负极电压平衡状况,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改进算法及平衡控制的效果。
刘文茜[10](2019)在《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别于一般民用建筑,医疗建筑内部科室繁多、医疗流程复杂、电气设备精细化,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医院建筑电气设计是医院的现代化建设重要支撑条件。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居民医疗需求日益增长,许多大型医院面临着改建、扩建的要求。由于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旧区改造综合医院与新建综合医院在电气设计方面有诸多差异之处,对新旧院区建筑整体电气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是近年来电气设计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现代化医院建筑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医院建筑电气设计的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围绕广东省某大型综合医院改造中新建医院综合楼的电气设计实例,分析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的电气设计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工程设计的案例实践,从负荷预测、供配电方案设计、配电系统设计以及照明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其他电气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了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的设计思路,重点分析旧区改造新建医院建筑的电气设计方案的设计要点以及差异性,为日益增多的综合医院改造工程中的电气设计提供参考。在旧区改造新建医院综合楼电气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障电气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结合不同医疗场所的功能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电气工程设计,重点关注医院负荷、供电系统、应急保障、低压配电、照明、防雷与接地设计、消防报警等方面的可靠性设计。此外,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原有医院院区综合楼之间的关联性,加强新旧楼结合的电气保护设计,将新建医院综合楼单体电气工程与整个医院园区电气工程系统进行统筹研究、一体化设计,为以后远期改扩建预留空间,保障整个医院建筑电气工程的可靠性。
二、低压配电系统电容补偿设计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压配电系统电容补偿设计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供配电系统增容项目方案研究 |
2.1 变电站的基本资料 |
2.1.1 工程概况 |
2.1.2 设计依据 |
2.1.3 设计原则 |
2.1.4 设计范围 |
2.1.5 设计环境条件 |
2.1.6 中心配电室改造平面图 |
2.2 变电站的基本数据 |
2.2.1 学院的地理环境和平面布局图 |
2.2.2 学院负荷基本数据 |
第3章 供配电系统一次部分设计 |
3.1 负荷的计算及变压器的选型 |
3.1.1 电力负荷的计算 |
3.1.2 变压器的选择 |
3.1.3 无功功率平衡和无功补偿 |
3.2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1 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和常见的接线方式 |
3.2.2 主接线的基本接线方式 |
3.3 供配电主接线方案设计 |
3.3.1 10kV电气主接线 |
3.3.2 0.4kV电气主接线 |
3.3.3 中心配电室电气主接线方案 |
3.4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4.1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4.2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型 |
3.4.3 本次设计的电气设备选型 |
第4章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
4.1 运行设备的二次保护 |
4.1.1 概述 |
4.1.2 10/0.4kV开关柜二次保护及测控方式 |
4.2 接地方式与防雷保护 |
4.2.1 .本次设计接地网敷设方式 |
4.2.2 .本次设计防雷方式 |
4.3 其他保护 |
4.3.1 事故信号与照明方式 |
4.3.2 电气闭锁 |
4.3.3 电能计量方式 |
4.4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
4.4.1 能耗监控系统结构 |
4.4.2 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 |
第5章 能耗监控系统运行 |
5.1 改造前后对比 |
5.2 监测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光伏电池原理及光伏并网系统结构设计 |
2.1 光伏电池原理及特性分析 |
2.1.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
2.1.2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建立 |
2.1.3 光伏电池模型仿真 |
2.2 光伏发电工程案例设计 |
2.2.1 前期准备工作 |
2.2.2 工程案例设计方案 |
2.2.3 光伏并网方案 |
2.3 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设计 |
2.3.1 按隔离方式选择 |
2.3.2 按功率变换级数选择 |
2.3.3 按控制方式选择 |
2.3.4 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发电系统的MPPT控制策略及其改进 |
3.1 DC-DC转换单元控制方案选择 |
3.1.1 DC-DC降压转换电路 |
3.1.2 DC-DC升压压转换电路 |
3.1.3 DC-DC升降压转换电路 |
3.2 最大功率点跟踪策略分析 |
3.2.1 定电压跟踪法 |
3.2.2 扰动观察法 |
3.2.3 导纳增量法 |
3.3 MPPT控制策略的改进 |
3.4 新型MPPT控制策略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
4.1 并网逆变单元的结构选择 |
4.1.1 光伏并网逆变单元的工作原理 |
4.1.2 光伏并网逆变器滤波方式的选择 |
4.1.3 三相并网逆变器结构及调制方式 |
4.2 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策略研究 |
4.2.1 并网逆变控制策略概述 |
4.2.2 准PR控制方法的提出 |
4.2.3 双闭环准PR控制策略的设计 |
4.2.4 SVPWM脉宽调制方法的引入 |
4.3 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策略仿真 |
4.3.1 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策略仿真设计 |
4.3.2 光伏并网逆变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
1.2.1 车载DC/DC转换器的发展现状 |
1.2.2 双向DC/DC转换器的拓扑结构分析 |
1.2.3 开关电源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控制器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 |
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结构设计 |
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及工作过程 |
2.2.1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拓扑结构 |
2.2.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工作过程 |
2.2.3 软开关控制中占空比丢失现象 |
2.3 信号采样技术 |
2.3.1 温度采样电路 |
2.3.2 电压采样电路 |
2.3.3 电流采样电路 |
2.4 功率半导体器件驱动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磁集成元件与主电路硬件设计 |
3.1 高频变压器设计 |
3.1.1 高频变压器磁芯设计 |
3.1.2 高频变压器绕组设计 |
3.1.3 高频变压器损耗计算 |
3.1.4 谐振网络设计 |
3.2 高压侧电路设计 |
3.2.1 逆变桥设计 |
3.2.2 辅助电路与驱动电路设计 |
3.3 低压侧电路设计 |
3.4 保护电路设计 |
3.5 磁性元件的集成技术与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闭环环路设计 |
4.1 控制环路设计 |
4.1.1 频率特性法 |
4.1.2 Buck电路小信号模型 |
4.1.3 车载双有源DC/DC转换器功率传输特性 |
4.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小信号建模 |
4.3 反馈网络 |
4.3.1 反馈补偿网络原理 |
4.3.2 反馈补偿网络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路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实验概述 |
5.2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仿真 |
5.3 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实验 |
5.3.1 降压实验 |
5.3.2 升压实验 |
5.4 效率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动态功率调节的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三相不平衡治理的目的与意义 |
1.2 三相不平衡治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 |
1.2.2 三相不平衡治理装置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基于动态功率调节的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 |
2.1 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度量 |
2.2 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治理方法 |
2.2.1 换相技术 |
2.2.2 不平衡补偿技术 |
2.2.3 不平衡补偿原理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VSI的不平衡补偿装置及其简化建模 |
3.1 基于VSI的不平衡补偿装置 |
3.2 基于开关函数模型的不平衡补偿装置简化模型 |
3.2.1 动态相量法 |
3.2.2 基于动态相量法的不平衡补偿装置简化模型 |
3.2.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不平衡补偿装置动态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VSI的不平衡补偿装置运行案例分析 |
4.1 不平衡补偿装置运行案例分析 |
4.1.1 台区1的不平衡补偿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
4.1.2 台区2的不平衡补偿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
4.2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大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及其电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淮海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
2.1 简介 |
2.2 数据中心 |
2.3 制冷站 |
2.4 变电站 |
2.5 控制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3 淮海大数据中心供电方案研究 |
3.1 大数据中心供电可靠性分析 |
3.2 供配电系统设计 |
3.3 淮海大数据中心供电可靠性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IDC机房电能质量研究 |
4.1 IDC电能质量问题分析 |
4.2 IDC机房电能质量治理方案 |
4.3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
4.4 电能质量治理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低压配电系统主动功率调节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三相不平衡治理技术 |
1.3 无功补偿技术 |
1.4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主动功率调节器的提出与原理 |
2.1 主动功率调节器的提出 |
2.2 拓扑结构设计 |
2.2.1 中点电容拓扑 |
2.2.2 四桥臂拓扑 |
2.2.3 三H桥拓扑 |
2.3 主动功率调节器容量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动功率调节器的硬件参数设计 |
3.1 直流侧电压、电容的选取 |
3.2 输出滤波器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动功率调节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
4.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4.1.1 p-q理论 |
4.1.2 i_p-i_q理论 |
4.2 主动功率调节器目标电流计算 |
4.2.1 负荷补偿电流计算 |
4.2.2 直流电压环设计 |
4.3 电流跟踪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机调试及测试 |
5.1 原理样机搭建 |
5.1.1 样机整体构架 |
5.1.2 样机接线及设计参数 |
5.2 样机调试方案 |
5.2.1 传感器校准 |
5.2.2 样机调试步骤 |
5.2.3 样机调试过程注意事项 |
5.3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
5.3.1 控制器基础配置 |
5.3.2 锁相环实现 |
5.3.3 低通滤波器实现 |
5.3.4 直流稳压环节实现 |
5.4 样机测试结果 |
5.4.1 无功补偿测试 |
5.4.2 不平衡补偿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目录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8)极地船电力推进系统谐波仿真与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极地船电力推进系统原理 |
2.1 电力推进系统原理 |
2.2 电力推进系统组成 |
2.3 极地船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 |
2.3.1 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的原理 |
2.3.2 吊舱式推进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2.3.3 极地船基于Azipod推进器的组成及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极地船电力网络谐波的产生及计算 |
3.1 谐波的定义 |
3.1.1 谐波失真的计算方式 |
3.1.2 谐波失真的相关规范要求 |
3.2 极地船电网谐波产生的原因 |
3.3 谐波对极地船系统运行的危害 |
3.4 谐波的测量方法 |
3.5 谐波的抑制方式 |
3.5.1 有源滤波器(APF,Active Power Filter) |
3.5.2 多相整流技术 |
3.5.3 主动前端(AFE,Active Front End)技术 |
3.5.4 多相整流技术与AFE技术的对比 |
3.5.5 有源滤波器与AFE变频器的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极地船各工况谐波特性仿真及分析 |
4.1 极地船电力系统组成 |
4.2 极地船谐波抑制方案 |
4.3 工作模式及仿真模型建立 |
4.3.1 极地船运行模式描述 |
4.3.2 仿真条件假设 |
4.4 极地船电力系统建模策略 |
4.4.1 发电机的建模 |
4.4.2 双绕组变压器的建模 |
4.4.3 三绕组变压器的建模 |
4.4.4 泵浦负载的建模 |
4.4.5 推进变频器的建模 |
4.4.6 货油变频器的建模 |
4.4.7 货油泵配电板主动谐波滤波器的建模 |
4.4.8 仿真电路模型 |
4.5 仿真结果输出及分析 |
4.5.1 开放海域装载运行工况 |
4.5.2 开放海域压载运行工况 |
4.5.3 停泊卸货运行工况 |
4.5.4 仿真结论 |
4.6 航行试验谐波的测量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建造过程的谐波抑制措施 |
5.1 变频电缆的采用 |
5.2 防电磁干扰施工工艺 |
5.2.1 电缆敷设工艺 |
5.2.2 电缆接地工艺 |
5.2.3 变频器的合理布置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能质量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无功补偿、谐波抑制和不平衡治理的原理及措施 |
2.1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措施 |
2.2 三相不平衡治理的原理及措施 |
2.3 谐波抑制的原理及措施 |
2.4 一种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拓扑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 |
3.1 T型三电平逆变器工作原理 |
3.2 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无功功率补偿原理 |
3.3 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谐波抑制与不平衡治理原理 |
3.4 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直流侧总电压控制原理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适用于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改进三维脉宽调制策略 |
4.1 传统的3D-SVPWM调制策略 |
4.2 改进的3D-SVPWM调制策略 |
4.3 改进的正、负极平衡控制策略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作者简历 |
(10)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代化医院建筑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需求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建筑功能概述 |
2.3 电气设计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负荷及供配电方案 |
3.1 本工程负荷分级确定 |
3.2 本工程电力负荷的可靠性选择 |
3.3 本工程电力负荷计算和分析 |
3.4 考虑充电桩预留负荷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配电系统设计 |
4.1 配电系统总体设计 |
4.2 低压供配电末端设计 |
4.3 应急保障设计 |
4.4 电缆选择及线路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其他电气系统设计 |
5.1 照明系统设计 |
5.2 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
5.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
5.4 新旧楼地网间电气隔离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低压配电系统电容补偿设计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D]. 贾婷婷.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2]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技术研究[D]. 房鑫. 山东大学, 2020(10)
- [3]车载双有源桥DC/DC转换器研究[D]. 谢敏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基于动态功率调节的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法研究[D]. 熊勇. 广西大学, 2020(02)
- [5]大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及其电能质量研究[D]. 徐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低压配电系统主动功率调节器研究[D]. 林锦杰. 湖南大学, 2020(07)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极地船电力推进系统谐波仿真与抑制研究[D]. 邹惠通.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T型三电平拓扑的新型电能质量补偿器的研究[D]. 朱非白. 浙江大学, 2020(12)
- [10]旧区改造新建综合医院楼电气设计[D]. 刘文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