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端粒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端粒酶和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1](2021)在《李志红教授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用药规律与核心处方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李志红教授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的临证处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并结合李志红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证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寻找中医药治疗胃LGIN的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进一步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李志红教授治疗胃LGIN的核心处方的药物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胃LGIN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方法: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通过对李志红教授治疗胃LGIN的临证处方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属性及功效分析、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Lance距离法,距离类型选择最长距离法)及复杂网络分析,总结出李志红教授治疗胃LGIN的临床用药规律以及经验特色等,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 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http://tcmspw.com/tcmsp.ph p)与中医综合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ive database,TCMID,http://www.megabionet.org/tcmid/)筛选核心处方的药物有效成分和对应靶点,采用基因表达数据集(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https://www.ncbi.nlm.nih.gov/geo/)数据库进行筛选胃LGIN的相关靶点,确定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基因,并进一步构建核心处方“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调控网络;应用相邻基因重复出现的搜索工具(search tool for recurring instances of neighbouring genes,STRING,https://www.st ring-db.org/)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可视化与集成发现注释数据库(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 ery,DAVID,https://david.ncifcrf.gov/)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结果:录入系统的药方共106首,包含123味中药,使用频次≥20药物共24味,使用频次最多前10味药物是太子参(95次)、白花蛇舌草(95次)、紫苏梗(84次)、薏苡仁(82次)、蒲公英(65次)、柴胡(63次)、百合(63次)、莪术(57次)、海螵蛸(54次)、连翘(54次)。中药数据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效强关联药物组合为:太子参-白花蛇舌草(92次)、白花蛇舌草-紫苏梗(92次)、太子参-薏苡仁(79次)、白花蛇舌草-薏苡仁(79次)、太子参-紫苏梗(80次)、紫苏梗-薏苡仁(77次)、太子参-百合(62次)、紫苏梗-柴胡(61次)等。药物属性、功效分析表明药物性味以寒性、甘味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脾经最多,药物功效分析表明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可分为8类:第1类为茯苓、陈皮、青蒿、郁金;第2类为三七、香橼、枳壳;第3类为松花粉;第4类为蛇莓、生蒲黄;第5类为牵牛子;第6类为石斛、莪术、百合、乌药;第7类为海螵蛸、浙贝母;第8类为蒲公英、连翘、柴胡、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紫苏梗、薏苡仁。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参白颗粒。对核心处方参白颗粒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后得到43个有效成分和相应靶点334个,疾病靶点2472个,韦恩图筛选得到共同靶点50个;富集分析得到23个GO功能条目和10条KEGG信号通路。结论:李志红教授认为胃LGIN的病机总体为本虚标实,“虚”主要在于气阴两虚;“实”主要在于气滞、郁热、瘀毒、血瘀等方面,治疗策略为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攻补兼施,并结合病机具体情况随证治之。李教授用药多为平淡和缓,以恢复脾胃脏腑功能为要。核心处方参白颗粒基于李教授对于胃LGIN的病机认识而创,其主要功效为理气活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同时参白颗粒主要通过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细胞增殖、氧化应激反应、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以及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等生物学通路发挥治疗作用,这可能是参白颗粒治疗胃LGIN的重要作用机制。

赵兵[2](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熊佳惠[3](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附子理中汤对于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平台对附子理中汤所含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获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AD、OMIM及C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raw Ven Diagram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3.5.1软件构建出蛋白互作图;再通过DAVID分析工具和KOBAS3.0软件对搜集到的靶点蛋白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三个方向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PDB数据库、Systems Dock Web Site数据库集进行受体-配体的分子对接,并分析docking scores,验证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附子理中汤的147种化学成分,其中预测到4791个靶点,通过CTD、OMIM筛选出28006个与胃癌相关的靶点,最后韦恩图确定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存在346个潜在靶标;其中附子理中汤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键靶标有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中表明STAT3对接分数最高,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靶点包括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等,靶点STAT3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可能在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雪雯[4](2019)在《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胃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是所有肿瘤病死率的第三位,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癌的5年存活率有所提升,但是依然不容乐观。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SWI/SNF复合物是一种ATP酶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其核心的ATP酶亚基有两种,BRM和BRG1。在多种肿瘤包括胃癌的组织和细胞系中有BRM蛋白水平的下调,说明除了ATP酶活性功能,BRM蛋白可能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有研究表明BRM作为一种选择性剪接调控因子,参与调控其他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的核心催化亚基,是肿瘤细胞的一种标志物,hTERT的前体mRNA会发生选择性剪接,产生多种选择性剪接转录本,但是这些选择性剪接转录本都不能翻译成有逆转录酶活性的hTERT蛋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胃癌中BRM蛋白对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证据。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调用多种数据库分析BRM和BRG1在细胞中的分布,在人类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病人的生存分析,与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相互作用基因以及GO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第二部分,进行生物学试验,用携带sh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系,稳定敲低胃癌细胞中的BRM,利用逆转录PCR,蛋白免疫印迹,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克隆形成和RNA-Seq等方法检测BRM敲低对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BRM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RM均匀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BRG1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人类正常组织中BRM和BRG1的mRNA和蛋白都有广泛的表达;BRM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而BRG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能代表了BRM和BRG1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在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中BRM和BRG1表达量较多且易发生突变,在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中BRM和BRG1表达量较少;得到BRM的相互作用基因133个,BRG1的相互作用基因213个,有64个基因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基因重合的部分,二者的相互作用基因主要富集在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中,提示BRM和BRG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采用携带sh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系构建BRM稳定敲低的细胞系,逆转录PCR检测hTERT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模式,结果显示,BRM敲低的细胞中全长型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之后用TRAP方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BRM敲低的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也出现了显着升高,这提示BRM可以通过调控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进而影响端粒酶活性。研究结论一、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表明,BRM和BRG1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且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二、生物学实验的结果显示,BRM的敲低可以影响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和端粒酶活性,表明BRM是hTERT选择性剪接的一个调控因子,有望开发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点。

刘炜圳[5](2019)在《核酸内切酶Mus8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Mus8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目的:研究Mus8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分析Mus8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9对胃癌手术标本(包括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组织),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us81表达水平,并分析Mus81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us81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相关性。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胃癌细胞系(AGS、SGC7901、MGC803、BGC823、HGC27和MKN45)和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中Mus8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TCGA数据显示相对于正常组织(n=34),胃癌组织(n=415)中Mus81表达水平升高(P=0.00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us8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粘膜组织(P=0.042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us81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胃癌组织中Mus81染色阳性率为58.62%(17/29),正常粘膜组织为27.58%(8/29)。卡方检验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Mus8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24)相关,但与患者性别(P=0.720)、年龄(P=0.216)、肿瘤浸润深度(P=0.453)、远处转移(P=0.527)、TNM分期(P=0.527)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Mus8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0.0413)。通过Kaplan-Meier分析发现Mus8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显着低于Mus81低表达患者(P=1.6e-06)。在胃癌细胞中,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结论:Mus81在胃癌中表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第二部分Mus81调控ZEB1转录对胃癌转移的影响目的:研究Mus81对胃癌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胃癌细胞(AGS、SGC7901、MGC803、BGC823、HGC27和MKN45)和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迁移能力,分析Mus81表达水平与细胞迁移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慢病毒质粒载体构建稳定敲除Mus81的SGC7901和BGC823细胞及稳定过表达Mus81的GES-1和MGC803细胞,q RT-PCR验证Mus81敲除和过表达效率。MTT、平板克隆实验检测Mus8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PI染色检测Mus81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us8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胃癌细胞敲低Mus81后EMT相关分子(E-cadherin、N-cadherin、ZEB1、ZEB2和Snail1)m RNA和蛋白的变化情况。针对ZEB1启动子设计相应引物,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Mus81与ZEB1启动子结合进而促进ZEB1转录。皮尔森系数相关性分析胃癌组织中Mus81与ZEB1表达相关性。结果:Transwell实验显示胃癌细胞(AGS、SGC7901、MGC803、BGC823、HGC27)迁移能力显着强于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与Mus81表达水平呈现一定相关性。q RT-PCR结果显示Mus81 sh RNA显着下调SGC7901和BGC823细胞中Mus81表达,过表达质粒上调GES-1和MGC803细胞中Mus81表达。MTT和平板克隆实验显示敲低Mus81对胃癌细胞增殖没有影响(P>0.05),PI染色流式检测显示敲低Mus81不影响胃癌细胞周期分布(P>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敲低Mus81明显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和BGC823迁移能力,过表达Mus81增强GES-1和MGC803迁移能力。敲低Mus81可增加E-cadherin及降低N-cadherin表达,过表达Mus81则得到相反的结果。同时,敲低Mus81可降低ZEB1 m RNA和蛋白表达,并不影响ZEB2和Snail1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Mus81可与ZEB1启动子结合,调控ZEB1转录。皮尔森系数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Mus81与ZEB1表达呈明显相关性(P=0.0006,r=0.5893)。结论:Mus81通过调控ZEB1转录促进胃癌细胞迁移过程。第三部分BRD4调控Mus8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BRD4通过Mus81调控胃癌转移及其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小分子抑制剂筛选Mus81上游调控分子。通过BRD4 si RNA或BRD4抑制剂AZD5153靶向BRD4,Transwell实验验证BRD4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q RT-PCR、Western blot分析靶向BRD4后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介导BRD4调控Mus81表达的中间分子,确定中间分子为Sirt5并设计特异性si RNA,分别转染正常胃癌细胞及Mus81过表达的胃癌细胞,验证Sirt5对胃癌细胞迁移及Mus8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Western blot验证靶向BRD4对Sirt5表达的影响。通过构建裸鼠肺转移瘤模型,体内水平分析AZD5153和Mus81对胃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小分子抑制剂筛选显示AZD5153能显着下调Mus81 m RNA表达。q 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靶向BRD4能显着抑制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BRD4能降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在敲低Mus81的胃癌细胞中,抑制BRD4表达并不能改变细胞的迁移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irt5可能是BRD4调控Mus81表达的中间分子,敲低Sirt5后显着下调Mus81 m RNA和蛋白表达及抑制胃癌细胞迁移能力。同时在Mus81过表达的胃癌细胞中,敲低Sirt5可恢复Mus81表达及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显示靶向BRD4可下调Sirt5表达。裸鼠肺转移瘤模型显示敲除Mus81可抑制肺转移瘤形成,且AZD5153通过下调Mus81表达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结论:BRD4通过Sirt5调控Mus81表达。AZD5153抑制胃癌转移,BRD4是一种靶向抑制胃癌转移的潜在靶点。

余艳秋[6](2017)在《胃粘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内镜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内镜下切除前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探讨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近端胃与远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2007-2014年在我院进行内镜下切除术确诊为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485例标本根据2010版WHO标准重新阅片,包括156例近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PGIN)和329例远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DGIN),并进行随访。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胃粘膜、萎缩伴肠化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早癌组织中Ki-67、p53、p504s的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结果:流行病学结果显示:近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发病比例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与远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相比,其更易见于>60岁老年人群,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更高(p<0.05)。二者瘤旁粘膜的表现如伴发萎缩与肠化、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粘膜表面发红、病变直径大于2cm、表面凹陷/溃疡、病变部位在近端胃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Ki-67、p53、p504s在胃粘膜萎缩伴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早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与正常胃粘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组中,高龄、家族肿瘤史、新鲜水果摄入不足、Hp感染、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在远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组中,家族肿瘤史、高盐饮食、新鲜水果摄入不足、Hp感染、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更高,不同部位的胃粘膜上皮内瘤变中瘤旁粘膜的表现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差异不明显。Ki-67、p53、p504s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近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更接近于远端胃粘膜上皮内瘤变,而不同于远端食管腺癌及Barrett食管。

刘丽[7](2016)在《hTERT、miR-29c、miR-124、miR-135a和miR-148a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mRNA及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胃癌组织为实验组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为对照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组织样本中hTERT mRNA表达水平,用MaxVisionTM即用型快速免疫组化一步法检测组织样本中hTERT蛋白表达。运用方差分析、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生存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hTERT mRNA和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探讨hTERT mRNA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hTERT mRNA在胃癌组和正常组中均有表达,但胃癌组中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蛋白主要表达在胃癌细胞胞浆中,胃癌细胞核中也偶有表达,hTERT蛋白在胃癌组和正常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33,P<0.01); hTERT mRNA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hTERT mRNA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低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hTERT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能够影响胃癌进展和预后。因此,hTERT有望成为评估胃癌进展和预后的指标之一。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miR-29、miR-124、miR-135a和miR-148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6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胃癌组织为实验组,30例正常胃组织作为对照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组织样本中miR-29、miR-124、miR-135a和miR-148a的表达水平。运用Mann-Whitney U test或者Kruskal-Wallis H test、 Logistic回归、Spearman秩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McNemar test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miR-29c、miR-124、miR-135a和miR-148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其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预测能力。结果:miR-29、miR-124、miR-135a、miR-148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miR-124和miR-135a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Ⅲ-Ⅳ期中的低表达(P<0.01)提示了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潜在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iR-124与miR-135a呈正相关(r=0.730)。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24在识别胃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取最佳截断值为0.013,miR-124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为80.0%;同时其诊断胃癌Ⅰ-Ⅱ期的灵敏性为71.9%,特异性为75.0%。对于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miR-124与CT影像的诊断特异性没有明显不同(0.800 vs 0.900,P=0.508),但miR-124具有更高的灵敏性(0.800 vs 0.500, P=0.022); miR-124和CT影像联合用于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为83.3%,特异性为90.0%。结论:miR-29c、miR-124、miR-135a和miR-148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miR-124在识别胃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因此,miR-124在胃癌中可用作预测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候选分子。

龙旭[8](2012)在《幽门螺杆菌、端粒酶与胃癌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相关性,为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病例根据病情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和正常组三组,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法、W-S染色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用PCR-ELISA试剂盒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作相关性分析。结果:Hp感染率对照组为30.0%,萎缩性胃炎组为44.8%,胃癌组为66.7%,胃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萎缩性胃炎组(P<0.05);端粒酶活性对照组为15.0%,萎缩性胃炎组为37.9%,胃癌组为88.9%,胃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萎缩性胃炎组(P<0.05),二者检出率均随胃部病变的加重而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癌组OR=5.78,Hp感染患者发生端粒酶活化的几率是无活化者的5.78倍(P<0.01);萎缩性胃炎组OR=0.9,对照组OR=0.1(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可诱导端粒酶活化,癌症患者的端粒酶活化程度较高,二者与胃癌的发生高度相关。

战淑慧[9](2007)在《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hMSH2和p2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病理学和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端粒酶及其它相关因素如幽门螺杆菌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为胃癌的致病机理和防治寻找有价值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93例胃癌组织为实验组,其对应标本的切口边缘正常组织(距肿瘤组织至少5cm)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hTERT、hMSH2和p27蛋白的表达情况及Hp感染的存在。结果1.胃癌组织hTERT阳性率为79.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2.6%(P<0.01);Hp感染组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非感染组(P<0.01)。2.胃癌组织hMSH2阳性率为6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8.7%(P<0.01);Hp感染组hMSH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3.胃癌组织中p27表达阳性者为46.2%,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0.6%)(P<0.01);Hp感染组P27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抑癌基因p27表达的下调以及Hp诱导的端粒酶的表达增高和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蒋小猛[10](2005)在《CDw75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CDw75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75)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在胃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过度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免疫组化方法测定hTERT 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鼠抗人CDw75 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hTERT 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CDw75 抗原和hTERT 蛋白在55 例胃癌组织,12 例胃癌前病变组织(5 例中重度肠化组织和7 例异型增生组织)及13 例基本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①25 例非肿瘤胃粘膜上皮中CDw75 表达均为阴性,55 例胃癌组织中26 例(47.3%)呈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08,p<0.001)。表达“-”者29 例(52.7%); “+”者12 例(21.8%); “++”者14 例(25.5%)。②CDw75的表达和肿瘤大小(p=0.015)、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03)、和TNM分期(p=0.009)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Lauren 分型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③13 例基本正常胃黏膜中,hTERT 阳性表达率为0/13(0.0%);癌前病变组为3/12(25.0%),其中,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为1/5,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为2/7,在癌前病变组中hTERT 蛋白表达程度均为“+”;55 例胃癌标本中,46 例hTERT 蛋白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3.6%,表达“-”者7 例(12.7%), “+”者14 例(25.4%), “++”者32 例(58.2%),2 例黏液腺癌均表达“++”。胃癌组hTERT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和癌前病变组,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 分别为33.607,17.238,p<0.001),正常胃黏膜组和癌前病变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3.693,p=0.096);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与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114,p>0.05)。④hTERT 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大小、Lauren 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TNM 分期无明显相关(p>

二、端粒酶和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酶和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李志红教授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用药规律与核心处方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GIN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GIN的定义及分类
        2 GIN的发病机制和分子遗传学改变
        3 影响GIN在内镜下活检病理诊断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GIN的临床处理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GIN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研究
        3 病机探索
        4 中医药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研究一 李志红教授治疗胃LGIN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白颗粒治疗胃LGIN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附: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GA、GIM、Dys
        1.2 病因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
        1.5 治疗
        1.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2.4 实验研究
        2.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3.1 端粒概述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3.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1.3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1.4 附子理中汤对晚期胃癌的作用
2 数据分析与成果讨论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西医对晚期胃癌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中西医治疗晚期胃癌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SMARCA2和SMARCA4 的表达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SMARCA2和SMARCA4 在细胞中的分布和组织中的表达
        1.2.2 SMARCA2和SMARCA4 与胃癌患者的的生存分析
        1.2.3 SMARCA2和SMARCA4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1.2.4 SMARCA2和SMARCA4 的相互作用基因和富集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胃癌中BRM缺失对hTERT选择性剪接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6 引物及序列
        2.1.7 实验方法和流程
    2.2 结果
        2.2.1 shRNA敲低BRM的效果
        2.2.2 BRM敲低对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影响
        2.2.3 BRM敲低对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2.2.4 BRM敲低的RNA测序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hTERT前体mRNA选择性剪接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核酸内切酶Mus8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us8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us81 调控ZEB1 转录对胃癌转移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RD4 调控Mus81 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二 英文略缩词表

(6)胃粘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差异的对比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Ki-67、p53、p504s在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胃粘膜上皮内瘤变临床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撰写文章情况
致谢

(7)hTERT、miR-29c、miR-124、miR-135a和miR-148a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评估miR-29c、miR-124、miR-135a和 miR-148a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预测能力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miR-29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幽门螺杆菌、端粒酶与胃癌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p感染和端粒酶活性与胃部病变的关系
    2.2 Hp感染和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3 讨论

(9)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hMSH2和p2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论文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hTERT蛋白、hMSH2蛋白和p27在胃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2.2 胃癌组织中hTERT、hMSH2与p27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2.3 Hp感染与胃癌组织中hTERT、hMSH2与P27蛋白的表达
        2.4 图片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CDw75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附图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四、端粒酶和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志红教授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用药规律与核心处方机制研究[D]. 王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D]. 熊佳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D]. 刘雪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核酸内切酶Mus8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刘炜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胃粘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及危险因素研究[D]. 余艳秋.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1)
  • [7]hTERT、miR-29c、miR-124、miR-135a和miR-148a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D]. 刘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8]幽门螺杆菌、端粒酶与胃癌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 龙旭. 中国医学创新, 2012(16)
  • [9]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hMSH2和p2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战淑慧. 青岛大学, 2007(03)
  • [10]CDw75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蒋小猛. 苏州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端粒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