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制氢技术刻不容缓(论文文献综述)
孟照鑫,何青,胡华为,沈轶[1](2022)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以化石能源为消费主体,为加快实现"双碳"减排目标,发展清洁能源刻不容缓。从制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加氢站和氢能冶金等方面对我国氢能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不足,并对未来氢能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研究表明,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掌握氢能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及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导致氢能产业链的生产成本较高。未来我国应加强氢能顶层规划布局、氢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高效制氢技术及拓宽氢能应用场景,为未来氢能大规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张兰[2](2021)在《ABB:技术和创新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文中认为2021年下半年,一场措手不及的限电潮席卷全国。不管是煤炭价格上涨引发电力供应紧张,还是风电骤减导致电网安全面临挑战,亦或是能耗双控凸显能源供需矛盾,无一不是在提醒我们:传统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亟待加速推进。"但与欧美等早期工业化国家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再到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之路不同,
熊勃,张浩,郭鹏越,安希忠[3](2021)在《边界条件对椭球颗粒在超临界水中受力与传热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颗粒尺度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超临界水中单个椭球颗粒强制对流模拟,在压强为23 MPa条件下,考虑了超临界水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特性,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椭球颗粒在超临界水中的曳力系数和平均努赛尔数.在两种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即流化颗粒问题的固定墙边界和沉降颗粒问题的移动墙边界,比较和讨论了墙壁因子和颗粒纵横比对曳力系数和平均努赛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曳力系数和平均努赛尔数随着墙壁因子和颗粒纵横比的增大而减小,与沉降颗粒相比,流化颗粒受墙壁因子的影响更大.超临界水中的曳力系数与平均努赛尔数和前人的经验公式计算值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提出了新的预测关联式.
蔡姝雯,蒋明睿[4](2021)在《谁手握创新力,谁就是新赛道的领跑者》文中认为10月20日,以“绿色转型 率先达峰”为主题的2021年江苏科技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我省在绿色低碳发展中遇到的产业结构变革、能源变革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需求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科技周刊》记者提前采访作主
辛靖,王连英[5](2021)在《“双碳”愿景对炼化产业的影响及其路径展望》文中认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作出"双碳"目标的承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分析了"双碳"目标对炼化行业产生的挑战及影响,既面临着传统炼油厂转型和能源结构重构的挑战,也是催生炼油厂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缩小与他国差距,实现绿色工业化的机遇。概述了实现"双碳"目标的5条路径,即倡导能源高效利用,加强节能减排力度;碳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甲烷高效利用转化;高度重视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炼化行业需要积极探索高效减排路径,多措并举,引领行业绿色安全的发展。
翁帅[6](2021)在《山西省传统能源结构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影响》文中认为梳理了氢能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及政策等情况,分析了山西省传统能源结构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影响。应充分发挥山西省太原、大同、长治等市的能源结构优势,构建起山西省以氢能供应为主体,储氢、运氢为纽带,燃料电池与燃料电池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氢能源生态产业链。
丁川,羊省儒,李叶青,周红军,江皓,徐泉,冯璐[7](2021)在《沼气制氢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沼气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作为生物天然气的来源。利用沼气提纯得到天然气品质的甲烷制氢或沼气原料直接制氢具有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沼气中杂质的去除、催化剂以及操作条件的优化是提高沼气制氢反应效率和选择性的重点。系统综述了目前主要的几种沼气制氢工艺的研究进展。较优的沼气制氢工艺包括:将沼气提纯得到的甲烷通过催化裂解法制氢,可避免生成COx;消耗沼气主要成分CO2和CH4制氢的干重整法;能够结合H2的分离和纯化、CO2捕集和热整合的化学链重整技术。通过高效的工艺利用沼气制取氢气,对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以及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王秀红[8](2021)在《“研究生+编辑”模式提升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质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期刊欲提高期刊质量,获得优质稿源,培养优秀研究生作者群刻不容缓。本文归纳研究生初次撰写科技论文普遍存在的困难,总结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研究生进高校期刊编辑部的新思路,旨在通过"研究生+编辑"模式,提升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质量、培养优秀作者群、缓解高校期刊编辑部人员短缺问题,从而实现高校办刊及研究生写作质量提升的双赢局面。
张丹彤[9](2021)在《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CO2还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转换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CO2还原反应过程复杂,产物生成路径多样化,因此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以提高CO2还原的选择性和产率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通过合理的材料设计、材料制备,结合理论模拟结果,探究了金属化合物与CO2还原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了原子构型与CO2还原性能之间的本质关联,显着的提高了CO2的光催化和电催化还原性能。(1)通过选取二维金属电子媒介体,构建C3N4/bismuthene/BiOCl三元Z型异质结,显着的提高了光催化CO2还原的CH4和CO的产率和选择性。二维金属电子媒介体的引入增大了界面接触面积,降低了复合材料表面功函数,提高了表界面电子传输能力,平衡了C3N4和Bi OCl的界面电荷,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活性和稳定性。(2)合成了四种不同形貌的Cu2O多面体,用于电催化CO2还原反应,其中的五十面体Cu2O在电压为-1.0 V时,C2H4选择性达到了33%。研究表明,高指数晶面(311)的铜氧原子错位排布形式有利于CO2吸附,降低CO2吸附势垒。其C2H4选择性由CO2吸附能和C-C耦合能力共同决定,在电压足以克服限速步骤势垒时,才能发挥其良好的CO2吸附能力。(3)以Cu2O为前驱体合成了带有Cu2O薄层的铜晶体,其电催化CO2还原产物H2/CO的比例可从0.8调节至4,符合工业上对不同比例合成气原料的需求。DFT理论结果表明,Cu2O薄层的存在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电荷转移情况,在降低CO2吸附能的同时,提高了H2竞争反应势垒,表面结构的改变有效的提升了CO2还原活性。(4)通过热聚合法合成了一种Cu单原子掺杂的碳基电催化剂(Cu@N-CNT),用于常温常压下的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u原子替代C原子作为活性位点引入时可以有效降低表面CO2吸附能,在电压为-0.9 V时,催化剂在KHCO3电解液中的CO的法拉第效率达到84%。
刘玲玲[10](2021)在《“绿氢”能成为印度“未来的能源”吗?》文中指出作为其雄心勃勃气候目标的一部分,印度正越来越多地将氢能作为化石能源替代能源,以减少其碳足迹并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印度启动国家氢能议程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印度独立日(8月15日)启动了该国的国家氢能议程,并说:“‘绿氢’将帮助印度在应对气候
二、发展制氢技术刻不容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制氢技术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氢能发展现状 |
1.1 制氢产业 |
1.2 燃料电池产业 |
1.3 氢能汽车产业 |
1.4 加氢站产业 |
1.5 氢能冶金产业 |
2 产业发展思考 |
2.1 制氢产业 |
2.2 燃料电池产业 |
2.3 氢能汽车产业 |
2.4 加氢站产业 |
2.5 氢能冶金产业 |
3 结语 |
(2)ABB:技术和创新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论文提纲范文)
优化电厂锅炉燃烧传统能源转型新路径 |
攻克绿氢关键技术新能源革命加速推进 |
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率实现更可持续的运营 |
改善自身运营模式低碳运营赋能绿色制造 |
(3)边界条件对椭球颗粒在超临界水中受力与传热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 |
2 模型验证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截面温度和压力系数分布 |
3.2 墙壁效应对曳力系数和平均努赛尔数的影响 |
4 新关联式的提出 |
4.1 对前人关联式的评估 |
4.2 流化颗粒问题 |
4.3 沉降颗粒问题 |
5 结 论 |
(4)谁手握创新力,谁就是新赛道的领跑者(论文提纲范文)
钱七虎院士:为“双碳”目标开拓城市地下战场 |
黄震院士:“碳中和”的质变需要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
郭烈锦院士:构建五位一体资源化循环利用体系 |
蒋剑春院士:实现“双碳”目标 生物质大有可为 |
(5)“双碳”愿景对炼化产业的影响及其路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双碳”愿景对石化能源行业的影响及挑战 |
1.1 全球能源企业加快发展战略调整重构 |
1.2 双碳背景下中国传统炼化企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
1.3 碳达峰碳中和顶层政策体系、实施方案和技术路径急需加快制定 |
1.4 “双碳”目标下给炼化行业带来的机遇 |
2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展望 |
2.1 倡导能源高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力度 |
2.2 碳捕集与封存 |
2.3 二氧化碳/甲烷高效利用转化 |
2.4 高度重视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
2.5 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
3 结 语 |
(6)山西省传统能源结构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氢能是清洁能源发展的新途径 |
2 氢能是中国构建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 |
3 以能源革命试点为契机布局氢能产业 |
4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具有先天优势 |
5 风光资源促进氢能产业良性发展 |
6 结语 |
(7)沼气制氢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沼气提纯技术概述 |
2 沼气制氢工艺 |
2.1 水蒸气重整法制氢 |
2.2 干重整法制氢 |
2.3 部分氧化重整法制氢 |
2.4 自热重整法制氢 |
2.5 催化裂解法制氢 |
2.6 化学链重整制氢 |
3 结语 |
(8)“研究生+编辑”模式提升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遇到的困难 |
二、研究生撰写的科技论文存在的问题 |
(一)参考文献不规范 |
(二)物理量和单位使用差错 |
(三)图表重复、图文不对应 |
三、研究生进编辑部助推科技论文写作质量思考 |
(一)做编辑助手,帮助编辑处理日常事务 |
(二)学习编辑学理论,参与编辑实践 |
(三)在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上得到启示 |
(四)规范学术道德行为 |
(五)提高投稿时效 |
四、结语 |
(9)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催化CO_2还原 |
1.2.1 光催化CO_2还原基本原理 |
1.2.2 光催化CO_2还原研究现状 |
1.2.3 提高光催化剂性能的途径 |
1.3 电催化CO_2还原 |
1.3.1 电催化CO_2还原基本原理 |
1.3.2 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装置 |
1.3.3 电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现状 |
1.3.4 电催化CO_2还原的性能优化方式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构建二维Z型异质结(C_3N_4/bismuthene/BiOCl)实现高效光催化CO_2还原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仪器表征 |
2.2.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2.2.4 光催化CO_2RR测试 |
2.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6 理论计算方法 |
2.3 结果和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u_2O晶体的电催化CO_2还原晶面依赖效应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仪器表征 |
3.2.3 不同形貌的Cu_2O晶体的制备 |
3.2.4 电催化CO_2RR测试 |
3.2.5 理论计算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新型Cu_2O@Cu核壳结构实现高效电催化CO_2还原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仪器表征 |
4.2.3 催化剂制备 |
4.2.4 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测试 |
4.2.5 理论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u@N-CNT单原子催化剂制备及其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仪器表征 |
5.2.3 催化剂制备 |
5.2.4 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测试 |
5.2.5 理论计算方法 |
5.3 结果和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绿氢”能成为印度“未来的能源”吗?(论文提纲范文)
印度启动国家氢能议程 |
“绿氢”和“蓝氢”结合将是印度发展氢能的必由之路 |
国有私营能源公司都对氢能产生兴趣 |
四、发展制氢技术刻不容缓(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 孟照鑫,何青,胡华为,沈轶. 现代化工, 2022(01)
- [2]ABB:技术和创新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J]. 张兰. 今日制造与升级, 2021(12)
- [3]边界条件对椭球颗粒在超临界水中受力与传热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 熊勃,张浩,郭鹏越,安希忠. 材料与冶金学报, 2021(04)
- [4]谁手握创新力,谁就是新赛道的领跑者[N]. 蔡姝雯,蒋明睿. 新华日报, 2021
- [5]“双碳”愿景对炼化产业的影响及其路径展望[J]. 辛靖,王连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21(06)
- [6]山西省传统能源结构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影响[J]. 翁帅. 能源与节能, 2021(09)
- [7]沼气制氢工艺研究进展[J]. 丁川,羊省儒,李叶青,周红军,江皓,徐泉,冯璐.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8]“研究生+编辑”模式提升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质量分析[J]. 王秀红.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7)
- [9]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D]. 张丹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10]“绿氢”能成为印度“未来的能源”吗?[N]. 刘玲玲. 中国煤炭报,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