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油田高压注水技术研究

潍城油田高压注水技术研究

一、卫城油田高压注水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涛涛[1](2019)在《塔河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为大型洞穴、溶蚀孔洞和裂缝。由于沉积环境复杂多样、成藏时间早、埋藏深度大、后期又经历多次的构造演化的原因,因此其储集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高度离散,非均质性极强的特征,这使得油藏流体的流动规律复杂化。本文以塔河油田为试验基地,优选高压注水技术示范区,研究、制定高压注水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常规的水驱黑油模型。为了更好地应用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分析方法,结合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主控因素分析,选择了三个典型井组做高压注水技术政策的应用研究,有效保持地层压力水平,控制含水率上升,从而提高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效率。针对塔河油田注水单元开发情况,对注水影响因素权重分析,建立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制定高压注水井注水政策,分析已经实施高压注水井的生产效果,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高压注水井组注水压力与油井产油量之间的关联度,建立降压选井规范,进一步运用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分析方法。发展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注水技术,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制定高压注水政策,并针对需要降压注水的单元,建立降压选井规范与降压对策。通过示范应用,进一步完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注水技术,为塔河油田示范工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参考。

蒋建华[2](2012)在《卫城油田腐蚀机理及防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卫城油田的不断开发,综合含水的不断上升,腐蚀问题逐渐凸显,日益成为制约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的重要因素。因而要开展油田腐蚀机理特别是油井腐蚀机理及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工作,为卫城油田有效防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经过充分的现场和文献资料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有效的防腐研究方案。在对卫城油田产出液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影响卫城油田正常生产的主要腐蚀因素,同时针对卫城油田油井的主要腐蚀因素,对油井缓蚀剂的配伍性和适应性进行试验,对其配方进行改进,提高了缓蚀剂在卫城油田的适应性;为了指导防腐加药,提高缓蚀剂的利用率和防腐效果,以缓解紧张的防腐加药成本,针对不同含水、不同产液和不同腐蚀程度井进行缓蚀剂的返排规律和单井加药浓度研究;通过调查卫城油田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对该技术在卫城油田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应用模式,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消除卡封生产的腐蚀井不能加药防腐的情况,对液体缓蚀剂进行固化,在试验井中防腐效果明显;针对现有腐蚀监测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加大腐蚀监测力度,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及时调整优化防腐制度,提高了腐蚀监测技术防腐加药的指导作用。

景永红,陈俊革,王金福,崔海军,牛冬梅[3](2012)在《卫城油田低效水井治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项目针对卫城油田低效井多,治理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油藏构造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低效井现状、分类、挖潜对策及配套技术研究。以工艺技术集成配套为支撑,对储层进行分类治理。2011年完成推广应用工作量116口井,先后对14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完善,解决技术难题57个,通过项目实施卫城油田低效井开发效果得到显着改善。

孙剑波,李武军[4](2011)在《卫城油田低效井挖潜增效配套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卫城油田低效井多,治理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油藏构造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低效井现状、分类、挖潜对策及配套技术研究。以工艺技术集成配套为支撑,对储层进行分类治理。2009年推广应用116口井,先后对14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完善,解决技术难题57个,通过实施卫城油田低效井开发效果得到显着改善。

肖利平,孟翠萍,朱士建,曾玲,侯祥虎[5](2010)在《卫城油田卫10块低渗富集小断块中高含水期层间挖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卫10块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区块综合含水上升快,自然递减居高不下等问题,在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精细解释、沉积微相、储层综合评价、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以中部封堵、拉大注采井距,边部加强平面及层间动用为主要治理方向的实施,提高了注入水利用率,提高区块分层动用程度,控制了区块含水上升速度,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高含水期低渗透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挖潜治理的方法。

王炯[6](2008)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到2003年底,我国已探明的低渗透油(气)藏储量约占全国总探明储量的26.1%,其中87%为低渗透油藏。随着开发战略由一类储层(常规储层)向二、三类储层(非常规储层)转移,低渗透油藏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战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储层特性(孔隙结构复杂、毛管压力高、泥质含量高等)决定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油藏剩余油监测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以中原油田卫81断块沙四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剩余油监测技术的整体性、系统性为目标,从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饱和度解释两个方面,开展了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类似油藏,取得良好挖潜效果。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单项剩余油监测解释技术为基础、以油藏剩余油一体化监测为中心,开展了以区块为单元的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充分发挥“集成作用”的优势,提出由点→线→面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技术思路、方法并在文25、文51、濮城南区沙二下、胡12、文33块沙二下等区块进行了推广应用。2、针对低渗透储层特性特征,开展了储层参数研究、水淹层精细解释方法及水淹级别划分标准研究。在水驱油岩电实验基础上,用电阻率相对值法,通过区块测井参数与解释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精细解释模型,形成了以产水率为主要参数的水淹层分级定量解释技术,解决了混合液电阻率求取困难的问题。3、根据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性,开展了单项剩余油监测技术的完善与改进研究。改进了中子寿命测井施工工艺,提出了泥质校正法进行碳和氧(C/O)定量解释新思路。4、针对有、无注水剖面资料两种情况,开展了分层注水水量分配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小层累积注水量动态劈分的新方法,并研制了自动劈分软件。5、将剩余油监测新技术—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应用到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中,实现了从线到面的监测,拓宽了剩余油监测的范围;在综合考虑注采井组或渗流单元生产史的基础上,开展了应用数值试井方法确定平面压力场分布研究。

洪伟,金燕波[7](2007)在《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江汉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驱替效率低及套损并不断增加情况,开展了表面活性降低注入井注入压力实验研究,室内进行了表面活性剂体系表面张力、界面张力稳定性能研究,在天然岩心上进行了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驱替压力物理模拟实验及确定现场注入参数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出的表面活性剂体在试验温度85℃,使用量50PPm 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mN/m 数量级,表面张力≤30mN/m。岩心驱油降压物理模拟实验。后续水驱潜压力下降30%以上。进行了4口井现场试验,两口井见到了表面活性剂降压效果

戴胜群,洪秀娥,张尚峰,吕栋[8](2006)在《卫城油田卫11块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卫城油田卫11块地质特点,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入手,研究原始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储层沉积的非均质性、流体性质等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人为因素,包括对构造的认识程度、开发过程中开发井网系统部署的合理性、注采平衡情况、压力平衡情况、后期调整井部署情况、采用的采油工艺技术适应性等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剩余油空间展布规律,为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陈俊革,韩新宇,潘远基,肖利平,王家骅,李娟[9](2005)在《卫81块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卫城油田卫81块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做法及效果,并进行了总体开发效果评价,实施处理后,使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逐年增加,使老井产量递减得到有效控制。指出实施油藏整体压裂改造,及时进行压裂引效量是开发低渗透油藏的首要措施。

潘远基,肖利平,胡志文,刘庆,刘宏英[10](2004)在《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卫城油田卫 81块是典型的特低渗复杂断块砂岩油藏 ,于 1 984年投入开发 ,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 ,但其因储层物性且层间非均质严重 ,水驱动用状况差异大。为提高水驱采收率 ,近两年针对油藏特点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开展了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通过主要技术的应用推广 ,卫 81块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逐年增加 ,自然递减由 2 9.1 2 %减缓到 2 1 .1 3 % ,水驱采收率由 1 9.86 %提高到 3 5 .86 % ,可采储量增加 1 1 6万吨 ,区块含水上升率 0 .81 ,采油速度1 .0 6 %。对指导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二、卫城油田高压注水工艺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城油田高压注水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塔河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缝洞型油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概况与特征
    2.1 油藏概况
    2.2 油藏类型及构造特征
    2.3 储层概况
    2.4 流体概况
第3章 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分析方法
    3.1 注水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3.2 建立产生高压注水原因分析流程
    3.3 建立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应用
    4.1 研究区块井组模型的选择
    4.2 三维地质模型概况及机理模型建立
    4.3 高压注水技术政策
    4.4 高压注水井降压增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卫城油田腐蚀机理及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卫城油田概况及研究内容概述
    1.1 前言
    1.2 卫城油田基本情况
    1.3 卫城油田腐蚀状况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出液腐蚀机理研究
    2.1 产出液分析评价
        2.1.1 原油性质
        2.1.2 天然气性质
        2.1.3 油田水性质
    2.2 腐蚀机理研究
        2.2.1 矿化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2.2.2 H2S/CO2共存条件下的腐蚀影响因素
第三章 油井缓蚀剂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缓蚀剂缓蚀性能试验方法
        3.1.2 缓蚀剂返排规律试验方法
    3.2 新型缓蚀剂的筛选
        3.2.1 新型缓蚀剂的合成
        3.2.2 缓蚀剂复配
        3.2.3 缓蚀性能试验分析
        3.2.4 新型缓蚀剂的中试生产
    3.3 新型缓蚀剂试验井简介
        3.3.1 试验井的基本情况
        3.3.2 试验井的腐蚀情况
    3.4 新型缓蚀剂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3.4.1 躺井井次分析
        3.4.2 作业及管杆投入费用分析
        3.4.3 作业影响产量分析
        3.4.4 经济效益评价
    3.5 缓蚀剂返排规律及周期检测实验方案设计
        3.5.1 加药浓度
        3.5.2 分析试验
        3.5.3 室内腐蚀评价试验
        3.5.4 提供试验报告
    3.6 缓蚀剂检测及返排规律
        3.6.1 现场加药检测试验
        3.6.2 油井缓蚀剂返排规律分布研究
        3.6.3 缓蚀率与缓蚀剂浓度关系评价
    3.7 小结
第四章 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及固体缓蚀剂研究
    4.1 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研究
        4.1.1 油井管杆牺牲阳极阴极保护防腐蚀原理
        4.1.2 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应用筛选评价研究
        4.1.3 油井管杆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器的设计原则、结构及工作原理
        4.1.4 实践应用
        4.1.5 小结
    4.2 缓蚀剂固化技术研究
        4.2.1 固体缓蚀剂的开发
        4.2.2 固体缓蚀剂现场试验
        4.2.3 小结
第五章 油井腐蚀监测及控制技术
    5.1 油井腐蚀检测技术研究
        5.1.1 卫城油田油井腐蚀监测技术应用现状
        5.1.2 卫城油田油井腐蚀监测技术适应性评价
    5.2 油井腐蚀控制技术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卫城油田低效水井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概况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低效井治理前期研究
    3.1 低效水井治理配套技术研究
    3.2 低效水井治理对策研究
4 低效水井治理的主要做法
5 开发效果及经济效益评价
6 认识及体会

(4)卫城油田低效井挖潜增效配套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研究 (推广) 内容
3 技术创新内容
4 取得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
5 认识与建议

(6)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油田开发后期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任务和特点
    1.3 国内外剩余油监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剩余油的研究
        1.3.2 国、内外剩余油监测技术的研究
        1.3.3 剩余油监测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块开发地质特征
    2.1 工区位置
    2.2 油藏开发状况
        2.2.1 油藏开发简历
        2.2.2 存在的问题
    2.3 油藏基本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地层层序
        2.3.3 沉积特征
        2.3.4 岩石结构特征
        2.3.5 成岩作用特征
        2.3.6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2.3.7 储层非均质性
        2.3.8 储层润湿性
        2.3.9 流体特性
    2.4 储层评价与储量计算
        2.4.1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2.4.2 储量计算
    小结
3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
    3.1 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理论基础及概念模型
        3.1.1 水淹层测井解释的基本原理
        3.1.2 储集层测井解释的概念模型
        3.1.3 储集层水淹程度划分方法
    3.2 岩电实验
        3.2.1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孔隙结构对测井评价的影响
        3.2.2 注入水矿化度
        3.2.3 岩电参数实验结果
        3.2.4 水驱岩电试验结果
    3.3 水淹油层测井显示特征
        3.3.1 水淹油层的地质特征
        3.3.2 水淹油层测井显示特征
    3.4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3.4.1 岩性参数
        3.4.2 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3.4.3 储层饱和度解释模型
    3.5 水淹级别的判别
    3.6 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及效果评价
        3.6.1 测井资料的二次处理
        3.6.2 新井水淹层二次解释及效果评价
    小结
4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改进
    4.1 套管井剩余油测井技术
    4.2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原理
        4.2.1 中子寿命测井原理
        4.2.2 碳氧比测井原理
    4.3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影响因素
        4.3.1 中子寿命的影响因素
        4.3.2 碳氧比测井资料影响因素
        4.3.3 渗钆(硼)中子寿命测井施工工艺及改进
    4.4 套管井单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
        4.4.1 中子寿命解释方法
        4.4.2 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
    4.5 剩余油饱和度解释处理软件研制
        4.5.1 中子寿命处理解释模块
        4.5.2 碳氧比处理解释模块
    4.6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
        4.6.1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
        4.6.2 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解释精度评价
    4.6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适用性评价
        4.6.1 常用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仪器性能及应用
        4.6.2 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在低参透油藏应用中的适用性评价
    小结
5 分层注水量监测技术研究
    5.1 注水剖面测井精细解释
        5.1.1 注水剖面测井原理
        5.1.2 同位素注水剖面污染校正
        5.1.3 注水剖面精细解释
    5.2 小层吸水状况与渗透率关系
        5.2.1 小层吸水渗透率下限图版的制作
        5.2.2 结果及应用
    5.3 小层累积吸水量劈分技术
        5.3.1 水量劈分方法研究
        5.3.2 动态劈分方程
    5.4 劈分方法在卫81 块的应用
    小结
6 数值试井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平面剩余油监测中的应用
    6.1 数值试井理论研究
        6.1.1 数学模型
        6.1.2 网格剖分
        6.1.3 网格离散
        6.1.4 解释方法及步骤
        6.1.5 参数敏感性分析
    6.2 技术改进与提高
    6.3 现场应用情况及适应性评价
    小结
7 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监测中的应用
    7.1 测量原理和方法
    7.2 可控源电阻率三维成像技术的测量
    7.3 储层三维电阻率反演理论和方法
        7.3.1 点供电源理论电位
        7.3.2 线供电源理论电位
        7.3.3 非均匀介质电位分布的数值计算
        7.3.4 三维反演理论
    7.4 数据预处理
        7.4.1 视电阻率计算和处理
        7.4.2 自然电位处理
        7.4.3 套管漏电流校正
    7.5 剩余油饱和度评价
    小结
8 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评价
    8.1 剩余油整体监测思路
        8.1.1 剩余油分布规律
        8.1.2 剩余油监测系列的优化
    8.2 剩余油整体监测方案
        8.2.1 编制思路
        8.2.2 监测方案部署
        8.2.3 剩余油监测结果分析
    8.3 卫81 块综合治理
        8.3.1 卫81 块综合治理原则及对策
        8.3.2 卫81 块综合治理方案部署
        8.3.3 方案实施步骤及要求
        8.3.4 卫81 块综合治理开发指标对比
    8.4 推广应用及效果分析
        8.4.1 文51 块
        8.4.2 文33 块沙二下
        8.4.3 文25 块
        8.4.4 濮城南区沙二下
        8.4.5 胡12 块
    小结
9 认识及下步研究工作
    9.1 主要认识
    9.2 下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人个简历

(8)卫城油田卫11块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1.1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影响
    1.2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
2 流体性质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3 开发井网等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4 注采管理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4.1 油水井生产动态的影响
    4.2 注水对储层改造作用的影响
    4.3 分注分采工艺的影响
5 结论与认识

(10)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开发简况
    1.1 地质特征
    1.2 开发简史及现状
    1.3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卫81块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及应用
    2.1 早期注水、开展整体压裂引效
    2.2 改进压裂工艺技术, 实现油层产能的不断提高和Ⅰ、Ⅱ、Ⅲ类储层的逐步动用
    2.3 优化、调整、合理布局注采井网
        2.3.1 开展精细地质基础研究
        2.3.1.1 地应力—裂缝分布特征
        2.3.1.2 剩余油分布
        2.3.2 调整、更新、转注, 合理布局注采井网
    2.4 依靠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剖面
        2.4.1 高压分注技术
        2.4.2 调剖技术
3 总体开发效果评价
    3.1 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逐年增加
    3.2 老井递减得到有效控制
    3.3 含水上升率减小, 实现长期高速开发
    3.4 可采储量逐年增加, 水驱采收率不断提高
4 认识与体会

四、卫城油田高压注水工艺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塔河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水技术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D]. 汪涛涛. 长江大学, 2019(11)
  • [2]卫城油田腐蚀机理及防治方法研究[D]. 蒋建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6)
  • [3]卫城油田低效水井治理方法研究[J]. 景永红,陈俊革,王金福,崔海军,牛冬梅.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14)
  • [4]卫城油田低效井挖潜增效配套技术应用[J]. 孙剑波,李武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02)
  • [5]卫城油田卫10块低渗富集小断块中高含水期层间挖潜研究[J]. 肖利平,孟翠萍,朱士建,曾玲,侯祥虎.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21)
  • [6]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D]. 王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7]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应用研究[A]. 洪伟,金燕波. 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 2007(总第42期)
  • [8]卫城油田卫11块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J]. 戴胜群,洪秀娥,张尚峰,吕栋.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02)
  • [9]卫81块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J]. 陈俊革,韩新宇,潘远基,肖利平,王家骅,李娟.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S2)
  • [10]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及应用[J]. 潘远基,肖利平,胡志文,刘庆,刘宏英.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4(06)

标签:;  ;  

潍城油田高压注水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