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其加脂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杨宏[1](2019)在《低雾化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脂是制革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工序之一。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加脂剂大多是以天然动植物油或矿物油为主要原材料,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结合牢度差,易迁移和黄变,产生异味,不耐老化等问题。聚合物加脂剂具有结合牢度强、性能容易调节,稳定性高,不影响坯革的雾化性能等特点,是加脂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聚合物加脂剂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聚合物加脂剂的研究进展,依据制革加脂原理,设计了三种新型聚合物加脂剂,对其制备及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PLA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丙烯酸月桂醇酯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聚合物加脂剂,考察了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AMPS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加脂后坯革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柔软度、增厚率、耐黄变性能及雾化值,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以及AMPS用量等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LA聚合物加脂剂的最优聚合条件为:乳化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4%(Wt),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1.5%(Wt),AMPS用量为单体用量的1.5%(Wt)。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聚合物加脂剂PLA的乳液平均粒径为86.12 nm,且分布较窄,Zeta电位为-60.3 mv,具有较好的耐热、耐稀释、耐离心稳定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聚合物加脂剂。应用结果表明,经PLA处理后坯革更加丰满,且撕裂强度显着增加。经PLA处理后,坯革的撕裂强度达到了98.43 N/mm,优于商品加脂剂3055的作用效果,。PLA的耐黄变能力好于3055加脂剂。经PLA处理的坯革的雾化值为3.71 mg,接近于商品加脂剂GX的作用效果。(2)YH阳离子复合加脂剂的制备及应用首先以硬脂酸、三乙醇胺、氯化苄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基于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的阳离子柔软剂YW,以聚乙二醇-400、油酸为原料制备了非离子柔软剂YR。将一定量的YW、YR与中性油复配制备了一种阳离子型加脂剂YH。利用红外光谱对YW、YR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YW及YR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测定了阳离子型加脂剂YH的理化性能。以牛皮沙发兰湿革为研究对象,优选了阳离子型加脂剂YH的组成。结果表明:阳离子型加脂剂YH乳液的平均粒径约为22.4 nm,其Zeta电位为+60.8 mV,具有较好的离心稳定性以及耐电解质能力。经YH处理的坯革具有优良的柔软度、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当YH用于坯革的固色时,可以促进染料的吸收及固定,提高坯革耐干湿差牢度以及水洗色牢度。(3)PDM型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二异丁烯、马来酸酐为主要原料,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制备了聚(二异丁烯-马来酸酐)DM。利用十二醇、N,N-二甲基乙醇胺对聚合物DM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聚合物加脂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测定体系酸值的变化,探索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催化剂用量对接枝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酯化接枝反应最适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量为单体总量的1%(Wt)。考察了N,N-二甲基乙醇胺(DMEA)的用量对产品稳定性、等电点(PI)的影响。以羊皮蓝湿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聚合物加脂剂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所得的聚合物加脂剂PDM具有两性,其等电点随DMEA用量的增加而向高pH方向移动。在聚合物DM结构中引入十二醇和DMEA,可以显着提高产物的加脂性能。随着接枝剂用量的增加,聚合物加脂剂促软能力增加,坯革柔软度、丰满性以及撕裂强度提高。当接枝剂与DM结构中马来酸酐的摩尔比为0.4:1时,经PDM处理后,坯革的增厚率为16.61%,与对照样相比,坯革的撕裂强度提高16.73%。经PDM系列聚合物处理的坯革具有更好的耐黄变性能和低雾化性能。PDM两性聚合物加脂剂处理后坯革的雾化值均小于4 mg。
郭灼能[2](2018)在《基于FTE两性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制革行业中,为了推动少铬/无铬鞣法的发展进程,需要开发与有机鞣革配套使用的两性型湿整饰材料,以增强后续材料与有机鞣革的结合力。本课题以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为基础,开发一种新型两性的皮革加脂剂。首先以长链脂肪酸、三乙醇胺为原料,经酯化得到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混合物(FTE),通过酸值和皂化值测定脂肪酸与三乙醇胺反应的总酯化率,采用柱色谱法对FTE混合物体系进行分离提纯,得到脂肪酸三乙醇胺单酯(FTME)和脂肪酸三乙醇胺双酯(FTDE),用FTIR与1H NMR表征了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N2保护下,以次亚磷酸为催化剂(占脂肪酸质量的0.5%),180℃反应6 h,脂肪酸与三乙醇胺的酯化率基本都在94.397.4%之间。其次用马来酸酐分别对FTME与FTDE进行酯化改性,再经亚硫酸盐处理,可以得到脂肪酸三乙醇胺单酯琥珀酸酯磺酸盐(FTMS)(以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为脂肪酸合成的FTMS分别命名为FTMS-1、FTMS-2、FTMS-3、FTMS-4)与脂肪酸三乙醇胺双酯琥珀酸酯磺酸盐(FTDS)(以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为脂肪酸合成的FTDS分别命名为FTDS-1、FTDS-2、FTDS-3、FTDS-4),通过FTIR表征了系列产物的结构,分别用碱性亚甲基蓝法和酸性溴酚蓝法验证了产物的两性离子特征,并考察了系列琥珀酸酯磺酸盐结构中的烷基链长度及产物不饱和度对产物的表面张力、Krafft点、溶解分散液粒径及粒径分布、乳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大系列产物均显示出两性离子的特征;在FTMS系列产物中,随着脂肪链上碳数的增加,其Krafft点升高,平均粒径逐渐增大,而脂肪链中的不饱和双键有助于Krafft点的降低和粒径的减小;在FTDS系列产物中也有相似的规律,但FTDS亲水性的减弱导致脂肪链长度与不饱和度对平均粒径的影响明显减弱。其中FTMS-1和FTDS-1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分别为52.97 mg/L和93.95 mg/L,其相应的γCMC分别为36.1 mN/m和30.3 mN/m。以棉籽油为乳化对象,FTMS-1的乳化能力(分离时间为148.8s)与AEO-9(分离时间为139.0 s)相当且优于十二烷基磺酸钠(分离时间为113.8 s)。FTDS-1的乳化能力(分离时间为159.2 s)优于AEO-9(分离时间为139.0 s)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分离时间为113.8 s)。用马来酸酐对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进行酯化改性,再经亚硫酸化,得到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琥珀酸酯磺酸盐两性加脂剂(FTAF)。测定了体系中亚硫酸盐的残余量,对其乳化能力和等电点进行了测定。将FTAF应用于皮革加脂实验中,实验探索了脂肪链的长度和n脂肪酸:n三乙醇胺的变化对FTAF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坯革的K/S值、透水汽性、柔软度及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染料上染率、染料渗透程度来比较FTAF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FTAF中亚硫酸盐的含量(以SO2计)小于5 mg/g,FTAF的等电点范围在2.54.3,且均具有较好的匀染性;在系列FTAF产品中,当n脂肪酸:n三乙醇胺=1.0时,分别基于棕榈酸和硬脂酸制备的FTAF具有优异的促染性和乳化能力,其染色坯革的K/S值较硫酸化蓖麻油和阴离子性半合成油分别提高1.312和5.026,对坯革的柔软度、撕裂强度和抗张强度的影响与一般阴离子加脂剂相当,对坯革的透水汽性、耐干擦色牢度影响不大,但耐湿擦色牢度明显提高。
任斌[3](2007)在《菜籽油的改性及其在皮革加脂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加工和贸易中心,皮革加工离不开皮革化工材料。加脂剂是皮革加工中用量最大的化工材料之一,是左右皮革身骨、手感、风格且制约皮革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国产加脂剂尚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和日益高档化的皮革加工的需要,开发高性能的皮革加脂剂新品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皮革加脂工艺对加脂剂的要求,首先对加脂剂进行分子设计,在醇(甲醇)油摩尔比为2.5:1、催化剂(KOH)用量为1.2%(以菜籽油的质量为基准,下同)、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0h的条件下,对菜籽油进行醇解改性,以引入羟基和降低油脂的分子量;然后以醋酸作为活性氧载体,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用量为5.0%、反应温度55℃、双氧水用量为40.0%的条件下,对醇解油脂进行环氧化改性,以引入活性环氧基团;再对环氧化产物进行亚硫酸化改性、胶原蛋白接枝改性和羟化乙氧基化双重改性,分别引入亲水性的磺酸基、多肽链和醚链,使其具有自乳化性,制得加脂剂中的改性油脂成分。为改进加脂皮革的手感,本文还引入了新的材料——氨基硅油和蜂蜡。在保持氨基硅油原有优异性能的前提下,选用乙酸酐作为酰胺化改性剂,在改性反应条件为:以氨基硅油的质量为基准,改性剂用量为6.0%、溶剂用量55-65%、反应温度50-55℃、反应时间1.5h的情况下,对氨基硅油进行有效的改性,减弱其阳离子性,经红外光谱测试验证了改性后有酰胺基团的存在。并以复合乳化剂2作为乳化剂,在其用量为蜂蜡质量的20.0%、乳化时间60min、乳化温度85℃的条件下,对蜂蜡进行有效乳化,得到了细小、稳定的蜂蜡乳液。按照胶原蛋白改性油脂10份、亚硫酸化改性油脂15份、羟化乙氧基化双重改性油脂25份、复合乳化剂15份、改性氨基硅油2.5份、凡士林2.5份、蜂蜡液30份、水40份的比例,将上述改性产物进行复配,即得本文研制的加脂剂,并进行了大量的加脂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得加脂剂的最佳应用条件为:中和至pH=6.5,加脂温度为60℃。加脂革丰满、柔软、弹性好,而且有滑爽、丝光、油润的“硅感”效果。不仅体现了植物油的特性,同时也显现了有机硅的优点,为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的制革用加脂材料。
安华瑞[4](2006)在《两性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酸酯类加脂剂具有广泛抗酸、碱、盐的能力,能够用在皮革加工中的铬鞣或铬复鞣中,其加脂效果明显,成革柔软、丰满、有弹性、丝光感强,具有一定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能,属结合型加脂剂。磷酸酯类加脂剂因其性能优异已成为新型加脂剂的开发热点。而磷酸酯两性加脂剂分子结构中含有胺离子、磷酸根离子和羟基等基团,使其成为高效多功能活性物,适合于皮纤维的处理,其中的胺基等阳离子基、磷酸根和羟基等活性基团可以进入皮革内与皮纤维结构中的羧基、氨基作用,因而这种反应型加脂材料还适用于无铬鞣革的加脂。由于磷酸酯两性加脂剂具有以上种种优点,近年来引起了皮革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皮革新型加脂剂的开发热点。本课题合成一种新型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即用脂肪酸、N―甲基二乙醇胺与磷酸化试剂反应制备两性磷酸酯表面活性剂,探索最优的合成路线,对其性质、性能进行测试和研究,并将其应用在皮革加脂上。这一新型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可以将磷酸根阴离子与含氮的阳离子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即把磷酸酯的优良乳化性与阳离子的抗静电性集于一身,从而显现出更优异的特性。此外,它还可以兼具两性表面活性剂特性,如能够和其他所有类型表面活性剂配伍,并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还具有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低、对皮肤、眼睛的刺激性低、易生物降解等优点。所以探索和研究这一新型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与人们重视环保、重视日用品安全的大趋势相吻合,具有研究意义。本论文首先用脂肪酸和N-甲基二乙醇胺合成了单酯含量大于80%的烷基叔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LPC)对产物中单、双酯含量进行了分析,用IR对反应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物的摩尔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携水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进程和单酯含量的影响,通过均匀试验确定了酯化反应的最优反应条件为:物料比n(MDEA):n(FAT)=2.0:1,携水剂用量14%,反应时间6.5h,催化剂用量0.5%。根据磷酸酯化的反应原理,对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上的羟基进行了磷酸化改性。本论文选用了P205和聚磷酸作为磷酸化试剂,对比了用两种磷酸化试剂反应得到的单酯的含量。通过优化试验,当用P205作为磷酸
赵永丽,丁秀云,崔元臣[5](2005)在《一种新型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蓖麻油为原料经过酯交换反应、硫酸化反应和季铵化反应,生成新型季铵型两性表面活性剂,通过含氮量的测定,优化了反应合成条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加脂性能进行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此加脂剂具有良好的渗透、加脂、结合性能。
赵永丽,丁秀云,崔元臣[6](2005)在《一种新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合成及性能》文中提出蓖麻油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再与阳离子醚化剂ETA发生醚化反应合成一种蓖麻油的阳离子改性物,并以此为主要成分与其它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阳离子型皮革加脂剂。结果表明:此加脂剂具有良好的加脂和渗透性能。
赵永丽,彭玉洁,崔元臣[7](2004)在《酯交换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蓖麻油经过酯交换生成蓖麻油脂肪酸甲酯,再与季铵盐ETA发生醚化反应合成酯交换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以此为主要成分复配成阳离子加脂剂并进行加脂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经酯交换处理过的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制备简单,其加脂性、渗透性和结合性更强.
赵永丽,崔元臣[8](2004)在《一种新型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硫酸化蓖麻油和季铵盐 (ETA)为原料 ,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 ,硫酸化蓖麻油分子中的羟基与ETA发生取代反应 ,合成季铵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与其它物质复配成两性皮革加脂剂。优化了季铵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条件 ,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对两性皮革加脂剂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此加脂剂具有良好的渗透、加脂及结合性能。
赵永丽,崔元臣,程鹏飞[9](2003)在《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其加脂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以蓖麻油、ETA为原料,通过醚化反应合成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以此为主要成分复配成阳离子加脂剂,通过含氮量及加脂量的测定,分析表明:此类加脂剂是一种多功能阳离子加脂剂,同时兼加脂和固色作用
魏竹波[10](1995)在《近年来国内外加脂剂研制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综述皮革加脂剂研究状况,主要包括:动植物油加工产品、合成加脂剂、加脂剂新原料、各种离子型加脂剂及多功能加脂剂的研制进展,并提出我国皮革加脂剂的研究和推广重点建议。
二、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其加脂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其加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低雾化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加脂定义及作用机理 |
1.2 加脂对坯革性能的影响 |
1.2.1 柔软性 |
1.2.2 丰满性 |
1.2.3 卫生性 |
1.2.4 雾化性 |
1.2.5 防水、防油性 |
1.3 加脂剂的组成及分类 |
1.3.1 阴离子型加脂剂 |
1.3.1.1 羧酸盐型加脂剂 |
1.3.1.2 硫酸酯盐型加脂剂 |
1.3.1.3 磺酸盐型加脂剂 |
1.3.1.4 磷酸酯盐型加脂剂 |
1.3.2 阳离子型加脂剂 |
1.3.3 两性离子型加脂剂 |
1.3.4 非离子型加脂剂 |
1.4 聚合物加脂剂 |
1.5 聚合物加脂剂主要性能特点 |
1.6 聚合物加脂剂的研究进展 |
1.7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7.1 立题背景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LA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1 主要实验材料 |
2.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PLA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 |
2.2.2.1 AMPS的中和 |
2.2.2.2 预乳化 |
2.2.2.3 乳液聚合 |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2.3.1 红外光谱 |
2.2.3.2 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 |
2.2.3.3 透射电镜 |
2.2.3.4 TGA分析 |
2.2.4 应用研究 |
2.2.4.1 应用工艺 |
2.2.4.2 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
2.2.4.3 耐黄变测试 |
2.2.4.4 雾化值的测定 |
2.2.4.5 稳定性测试 |
2.2.5 扫描电镜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3.1.1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3.1.2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3.1.3 AMPS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3.2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选 |
2.3.2.1 乳化剂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
2.3.2.2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
2.3.2.3 AMPS用量对聚合物加脂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
2.3.3 结构表征 |
2.3.3.1 红外光谱 |
2.3.3.2 粒径及Zeta电位 |
2.3.3.3 TEM |
2.3.3.4 热重分析 |
2.3.3.5 稳定性测试 |
2.3.4 聚合物加脂剂PLA应用性能 |
2.3.5 扫描电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YH阳离子加脂剂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1.1 主要实验材料 |
3.2.1.2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YH阳离子加脂剂的制备 |
3.2.2.1 阳离子柔软剂YW的合成 |
3.2.2.2 非离子柔软剂YR的制备 |
3.2.2.3 阳离子加脂剂YH的制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2.3.1 单、双、三酯含量的测定 |
3.2.3.2 红外光谱 |
3.2.3.3 核磁共振氢谱 |
3.2.3.4 阳离子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
3.2.3.5 表面张力的测定 |
3.2.3.6 阳离子加脂剂理化指标的测定 |
3.2.3.7 阳离子加脂剂乳液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 |
3.2.4 YH阳离子加脂剂的应用研究 |
3.2.4.1 应用工艺 |
3.2.4.2 染料吸收率的测定 |
3.2.4.3 坯革物理机械性能检测 |
3.2.4.4 显微CT观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阳离子柔软剂YW的合成与表征 |
3.3.1.1 阳离子柔软剂YW的合成 |
3.3.1.2 红外光谱分析 |
3.3.1.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3.3.1.4 YW水溶液表面张力测定 |
3.3.2 非离子柔软剂YR的合成与表征 |
3.3.2.1 非离子柔软剂YR的合成 |
3.3.2.2 红外光谱分析 |
3.3.2.3 YR水溶液表面张力测定 |
3.3.3 阳离子加脂剂YH制备条件的优选 |
3.3.3.1 乳化剂的用量 |
3.3.3.2 中性油的种类 |
3.3.4 阳离子加脂剂YH的理化指标 |
3.3.5 阳离子加脂剂YH的应用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DM型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1.1 主要实验材料 |
4.2.1.2 主要实验仪器 |
4.2.2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的制备 |
4.2.2.1 二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DM的制备 |
4.2.2.2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的制备 |
4.2.3 结构表征及性能 |
4.2.3.1 气相色谱 |
4.2.3.2 红外光谱 |
4.2.3.3 核磁共振氢谱 |
4.2.3.4 酸值及酯化产率的测定 |
4.2.3.5 稳定性测试 |
4.2.3.6 黏度测定 |
4.2.3.7 等电点测定 |
4.2.4 PDM两性聚合物加脂剂的应用研究 |
4.2.4.1 应用工艺 |
4.2.4.2 物理机械性能 |
4.2.4.3 耐黄变性能 |
4.2.4.4 雾化值 |
4.2.4.5 扫描电镜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二异丁烯纯度测定 |
4.3.2 反应条件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
4.3.2.1 时间对产物酯化产率的影响 |
4.3.2.2 反应温度对产物酯化产率的影响 |
4.3.2.3 催化剂用量对产物酯化产率的影响 |
4.3.3 结构分析 |
4.3.3.1 红外光谱 |
4.3.3.2 核磁共振氢谱 |
4.3.3.3 等电点测定 |
4.3.4 两性聚合物加脂剂PDM的理化指标 |
4.3.5 PDM聚合物加脂剂组成的优选 |
4.3.6 扫描电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基于FTE两性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皮革加脂剂的概述 |
1.1.1 加脂剂的作用机理 |
1.1.2 加脂剂的种类及特性 |
1.2 功能型皮革加脂剂的主要类型 |
1.2.1 低雾化型加脂剂 |
1.2.2 耐光型加脂剂 |
1.2.3 填充型加脂剂 |
1.2.4 防水型加脂剂 |
1.2.5 阻燃型加脂剂 |
1.3 两性皮革加脂剂应用的必要性 |
1.4 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及其衍生物 |
1.4.1 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 |
1.4.2 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衍生物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脂肪酸三乙醇酯(FTE)的制备及其组分分离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部分 |
2.2.1 FTE的制备 |
2.2.2 酯化率的测定 |
2.2.3 FTE中单、双、三酯的分离与提纯 |
2.2.4 单、双、三酯的结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TE的酯化率 |
2.3.2 FTE的单、双、三酯的FTIR分析 |
2.3.3 FTE的单、双、三酯的1HNMR分析 |
2.4 小结 |
3 脂肪酸三乙醇胺单酯(FTME)琥珀酸酯磺酸盐(FTMS)的制备及表面活性 |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FTMS的制备与纯化 |
3.2.2 FTMS的离子性检验 |
3.2.3 FTMS的FTIR测定 |
3.2.4 FTMS的Krafft点的测定 |
3.2.5 FTMS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3.2.6 FTMS表面张力及CMC的测定 |
3.2.7 FTMS乳化力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产物离子性的分析 |
3.3.2 FTME与FTMS的FTIR分析 |
3.3.3 FTMS的表面活性及Krafft点 |
3.3.4 FTMS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
3.3.5 FTMS的乳化性能 |
3.4 小结 |
4 脂肪酸三乙醇胺双酯(FTDE)琥珀酸酯磺酸盐(FTDS)的制备及表面活性 |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2.1 FTDS的制备与纯化 |
4.2.2 FTDS的离子性检验 |
4.2.3 FTDS的FTIR测定 |
4.2.4 FTDS的Krafft点的测定 |
4.2.5 FTDS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4.2.6 FTDS表面张力及CMC的测定 |
4.2.7 FTDS乳化力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产物离子性的分析 |
4.3.2 FTDE与FTDS的FTIR分析 |
4.3.3 FTDS的表面活性及Krafft点 |
4.3.4 FTDS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
4.3.5 FTDS的乳化性能 |
4.4 小结 |
5 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类琥珀酸酯磺酸盐加脂剂(FTAF)的制备与应用性能 |
5.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 实验部分 |
5.2.1 FTAF的制备 |
5.2.2 FTAF中残余亚硫酸根含量的测定 |
5.2.3 乳化能力的测定 |
5.2.4 等电点的测定 |
5.2.5 加脂实验应用工艺 |
5.2.6 坯革染色性能的测试 |
5.2.7 坯革透水汽性的测定 |
5.2.8 坯革物理机械性能的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FTAF产物体系中亚硫酸盐的残余量 |
5.3.2 FTAF产物乳化能力的对比分析 |
5.3.3 FTAF产物的等电点 |
5.3.4 FTAF产物对坯革的染色性能的影响 |
5.3.5 FTAF产物加脂的坯革的透水汽性变化 |
5.3.6 FTAF产物加脂的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变化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
(3)菜籽油的改性及其在皮革加脂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前言 |
1.1 加脂的定义、目的及作用 |
1.2 加脂历程及对加脂剂的性能要求 |
1.2.1 加脂历程 |
1.2.2 皮革加工对加脂剂性能的要求 |
1.3 加脂剂的组成、分类及常用加脂剂的特点 |
1.3.1 加脂剂的组成与分类 |
1.3.2 常见加脂剂的特点 |
1.4 国内外加脂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1.4.1 国外加脂剂的研究概况 |
1.4.2 国内加脂剂的研究概况 |
1.4.3 主要差距 |
1.4.4 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2 实验 |
2.1 菜籽油的醇解改性 |
2.1.1 醇解改性的原理 |
2.1.2 试验原料及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检测方法 |
2.1.5 中间产物的表征 |
2.2 醇解油脂的环氧化改性 |
2.2.1 环氧化改性原理 |
2.2.2 试验原料及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环氧值测定 |
2.2.5 中间产物的表征 |
2.3 环氧化油脂的开环再改性 |
2.3.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2.3.2 概述 |
2.3.3 环氧化油脂的亚硫酸化改性 |
2.3.4 环氧化油脂的胶原蛋白改性 |
2.3.5 环氧化油脂的羟化乙氧基化双重改性 |
2.4 氨基硅油的改性 |
2.4.1 改性原理 |
2.4.2 实验 |
2.5 蜂蜡的乳化 |
2.5.1 实验方法 |
2.5.2 产品性能测定 |
2.6 复配及最佳配方的确定 |
2.6.1 实验原料及方法 |
2.6.2 复配措施 |
2.6.3 最佳配方的确定 |
2.7 产品性能指标及加脂工艺条件的检测与确定 |
2.7.1 性能指标的检测 |
2.7.2 加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菜籽油的醇解改性 |
3.1.1 菜籽油的预处理 |
3.1.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1.3 加脂应用 |
3.1.4 红外表征 |
3.1.5 小结 |
3.2 醇解油脂的环氧化改性 |
3.2.1 改性条件的选择 |
3.2.2 红外表征 |
3.2.3 小结 |
3.3 环氧化油脂的开环改性 |
3.3.1 环氧化油脂的亚硫酸化改性 |
3.3.2 环氧化油脂的胶原蛋白改性 |
3.3.3 环氧化油脂的羟化乙氧基化双重改性 |
3.4 氨基硅油的改性 |
3.4.1 氨基硅油引入皮革加脂剂中的意义 |
3.4.2 氨基硅油改性反应条件的优化 |
3.4.3 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3.4.4 应用情况的对比与分析 |
3.5 蜂蜡的乳化 |
3.5.1 蜂蜡选择的意义 |
3.5.2 蜂蜡乳化的原理及方法 |
3.5.3 乳化工艺条件的优化 |
3.5.4 小结 |
3.6 复配及最佳配方的确定 |
3.6.1 复配的目的及方法 |
3.6.2 乳化剂的复配 |
3.6.3 加脂剂各组分的复配 |
3.7 成品性能指标的检测及加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
3.7.1 加脂剂成品性能指标的检测 |
3.7.2 加脂工艺条件的确定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两性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
1.1.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能 |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1.1.3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特点 |
1.2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 |
1.2.1 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
1.2.2 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路线 |
1.2.3 磷酸酯盐的用途 |
1.3 皮革加脂剂 |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
2 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合成的研究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2.1.1 主要试剂及规格 |
2.1.2 主要仪器及规格 |
2.2 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FANE)的合成 |
2.2.1 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FANE)的合成的目的 |
2.2.2 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反应原理 |
2.2.3 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合成方法选择 |
2.2.4 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合成 |
2.2.5 酯化反应的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探索试验 |
2.3.2 酯化反应条件的优化实验 |
2.3.3 红外谱图分析 |
2.4 结论 |
3 N-甲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磷酸化 |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3.1.1 主要试剂及规格 |
3.1.2 主要仪器及规格 |
3.2 磷酸酯的合成方法及原理 |
3.2.1 磷酸化的反应方程式 |
3.2.2 磷酸化试剂的选择 |
3.2.3 以五氧化二磷为磷酸化试剂合成磷酸酯 |
3.2.4 以聚磷酸为磷酸化试剂合成磷酸酯 |
3.2.5 磷酸酯含量的测定 |
3.3 两性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表征 |
3.3.1 两性离子鉴定 |
3.3.2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
3.3.3 等电点的测定 |
3.4 两性磷酸酯加脂剂的制备 |
3.4.1 加脂剂性能指标的检测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以五氧化二磷为磷酸化试剂合成磷酸酯的正交试验 |
3.5.2 以聚磷酸为磷酸化试剂合成磷酸酯的试验 |
3.5.3 中和与调节 |
3.5.4 两性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表征 |
3.6 本章小结 |
4 两性磷酸酯加脂剂的应用及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
4.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1 主要设备及仪器 |
4.1.2 主要试剂材料 |
4.2 工艺应用试验方案 |
4.2.1 应用工艺 |
4.2.2 两性磷酸酯加脂剂的应用性能的表征 |
4.2.3 加脂废液的测定 |
4.2.4 加脂剂的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加脂后皮革样品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 |
4.3.2 加脂废液中油脂含量的测定结果 |
4.3.3 皮革加脂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6)一种新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料 |
1.2 阳离子皮革加脂剂的制备 |
1.2.1 蓖麻油脂肪酸甲酯的合成[2] |
1.2.2 阳离子改性蓖麻油的合成 |
1.2.3 阳离子皮革加脂剂的复配 |
1.2.4 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蓖麻油脂肪酸甲酯的反应原理 |
2.2 蓖麻油阳离子改性的反应原理 |
2.3 阳离子改性蓖麻油的结构检测 |
2.4 影响加脂剂性能的因素 |
2.4.1 酯交换的程度 |
2.4.2 阳离子改性程度 |
3 结论 |
(8)一种新型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药品、仪器 |
1.2 制备 |
1.2.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1.2.2 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复配 |
1.3 检测 |
1.3.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检测 |
1.3.2 两性皮革加脂剂的性能检测[4]1.3.2.1 乳液稳定性能测定 |
1.3.3 两性加脂剂的应用试验[6] |
1.3.4 加脂革的切片观察[6]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反应原理、合成及结构表征 |
2.1.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反应原理 |
2.1.2 两性表面活性剂合成条件的优化 |
2.1.3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
2.2 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复配及加脂量的测定 |
2.3 两性皮革加脂剂的性能及应用结果 |
2.3.1 两性皮革加脂剂的性能 |
2.3.2 加脂剂应用结果 |
3 结论 |
(9)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其加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药品及仪器 |
1.2 合成 |
1.2.1 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的合成 |
1.2.2 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复配 |
1.3 检测 |
1.3.1 阳离子蓖麻油的检测 |
1.3.2 加脂剂的性能检测[9] |
(1) 乳液稳定性能测定 |
(2) 加脂量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的反应原理及合成 |
2.2 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的结构表征 |
2.3 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的含氮量的测定及加脂性能对比研究 |
2.4 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复配及加脂性能的对比研究 |
3 结论 |
四、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其加脂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低雾化聚合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宏.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9)
- [2]基于FTE两性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郭灼能.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
- [3]菜籽油的改性及其在皮革加脂剂中的应用[D]. 任斌. 郑州大学, 2007(04)
- [4]两性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在皮革加脂中的应用[D]. 安华瑞. 陕西科技大学, 2006(08)
- [5]一种新型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赵永丽,丁秀云,崔元臣. 中国皮革, 2005(21)
- [6]一种新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合成及性能[J]. 赵永丽,丁秀云,崔元臣. 皮革化工, 2005(04)
- [7]酯交换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赵永丽,彭玉洁,崔元臣.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8]一种新型两性皮革加脂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 赵永丽,崔元臣. 中国皮革, 2004(21)
- [9]季铵型阳离子蓖麻油加脂剂的制备及其加脂性能[J]. 赵永丽,崔元臣,程鹏飞.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10]近年来国内外加脂剂研制情况[J]. 魏竹波. 皮革化工, 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