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景启明[1](2019)在《边缘供体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对于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目前可获得良好中远期疗效的唯一治疗方法。数量庞大的病人与供体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手术方式、抗排异药物、心肌保护、心脏辅助装置等技术的进步,一些具有危险因素的供心也逐渐应用于心脏移植,如供体年龄过大、供受体体重比过低、供受体血型不符、冷缺血时间过长的供心等。此类供体称为边缘供体,临床上对于此类供体的应用尚有争议,因此需要对边缘供体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方法边缘供心是指(1)供受体体重比<0.8;(2)供心年龄>50周岁;(3)冷缺血时间>6 h;(4)用AB0血型不相容;(5)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阳性;(6)供心并非完全正常(合并如冠状动脉病变、先心病、瓣膜疾病或左室肥厚)的供体心脏。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将自2014-01至2019-01于本心脏中心实施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36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按以上的边缘供体纳入标准,分为两组:边缘供体组(10例)、常规供体组(26例)。对术前、术中、随访三个阶段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边缘供体心脏移植的效果。结果(1)通过对术前临床数据的比较,发现边缘供体组与常规供体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LVEF值及肺血管阻力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2)通过对围术期资料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术中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LVEF、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3)通过对长期随访数据的比较,发现心力衰竭及术后1年生存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但肾功能不全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边缘供体组较常规供体组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心肌保护液、手术方式、抗排异药物及重症监护药物技术支持下,边缘供体组与常规供体组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边缘供体不影响移植后受体心功能及早期生存率,不应被视为手术禁忌。在严格的供心评估后,边缘供心可应用于心脏移植。
叶翠玲,苏建薇,梁清梅[2](2017)在《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的配合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例进行原位心脏移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该组患者围手术期配合中的护理经验,并查询国内外资料,结合心脏移植手术医师的意见和建议,对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护理进行规范,以确保手术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1例(6.7%),手术时间(7.4±1.2)h。转流时间(295.2±55.7)min。出血量(2200.5±895.4)mL。14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16.5±5.2)d,未出现感染及排异反应,术后1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规范化的护理配合流程是原位心脏移植成功的重要保证,积极的配合是重要因素。
姜小鹰,李红,郑翠红,刘月芬,陈晓欢[3](2015)在《福建省外科护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指出该报告系统回顾了福建省外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外科护理学在护理人力资源结构、新技术新项目开发、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护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不足,展望福建省外科护理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杨守国,陈昊,杨兆华,张红强,王帆顺,庄亚敏,王春生[4](2014)在《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术后10年随访情况及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2月完成的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受者女性,43岁,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供者男性,28岁。供、受者ABO血型相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5个位点错配。供者心、肺分别以UW液、HTK液灌洗保存。心脏移植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肺移植气管吻合采用3-0聚丙烯缝合线连续缝合外加自体组织包裹。采用达利珠单抗+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9个月将环孢素替换为他克莫司,术后8年撤除糖皮质激素。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胸部CT。同时,检索199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心肺联合移植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受者生存率。结果截至2014年5月,该受者已存活10年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术后9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65%。氧合指标稳定,血气分析指标良好。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5周及3.5年发生肺部感染治愈。1992年至2013年,国内26家医疗单位共完成心肺联合移植44例,病因以先天性心脏病伴艾森曼格综合征为主。44例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4%,36.7%,30.6%。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移植物功能衰竭。结论心肺联合移植的远期疗效与供者心肺组织块的妥善保存、良好的手术技术,以及术后平衡抗排斥反应与抗感染治疗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郭晓霞,宋淑萍,佟泉莹[5](2008)在《心脏移植术后病人感染监测的循证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做好心脏移植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及早发现病人术后感染征象,提高护理质量以及病人的远期生存率。方法以"心脏移植术后感染监测"为循证护理问题,以"心脏移植、感染、监测"为关键词,检索到1993—2003年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17篇,对资料进行提取。将循证结果运用于9例心脏移植术后病人的护理中,加强空气监测,做好呼吸系统的监护和管道、血液、咽、口腔黏膜等的细菌培养,注意病人感染相关体征的检查,以尽早发现感染。结果在9例病人中,2例病人的感染征象被及时发现,感染得到有效控制。9例病人中除1例因急性心衰死亡外,其余8例存活。结论对于心脏移植病人进行术后感染监测的循证护理研究能够预知感染的特点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测,避免了术后感染监控的盲目性,为有效控制术后感染提供前提条件。
管文贤[6](1999)在《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无论是肝脏移植还是心脏移植,目前都已成为治疗中末期肝病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唯一有效手段,至今临床肝脏或心脏移植全球累计总例数都已逾6万例,并且移植疗效良好。而我国在肝、心移植领域与国外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围绕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的模型进行了有关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还对1例临床活体肝移植患者作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并就免疫监测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 有关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研究一:“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在国内现有条件下探讨“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以SD大鼠为对象,通过自制血管袖套、手术牵开器,按Miyata法复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经60余次预试验后行正式试验18次,术中死亡5例,术后4h内死亡4例,24h存活率50%,1周存活率11.1%。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气胸、血管套接失败、出血。结论:现有实验条件下“三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难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生存率,不适合慢性实验研究。
冷怀明[7](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
邹俊逸,张辉,张歆杰,李子佳,许明雷,王东[8](2021)在《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临床经验》文中认为目的总结110例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外科(山东省心脏移植中心)2003年3月至2020年7月完成的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供者及受者资料,从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的维持、感染监测、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以及随访指导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率94.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右心功能不全(8.18%)、器官功能衰竭(15.76%)、急性排异反应(10.91%)、肺部感染(42.31%)及糖尿病(8.18%),均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1~20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84.2%、70.3%,其中9例存活超过10年。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最有效方法。手术治疗是成功的关键,通过采取术前评估供、受体质量匹配以及肝肾功能,术后给予个体化抗排异治疗,及时监测抗排异药物浓度,尤其是围手术期采用药物治疗、呼吸机支持、机械循环辅助装置以及持续肾脏替代和血浆置换等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
易丽明[9](2019)在《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新西兰兔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采用经肾动脉顺行持续低温灌注与经肾静脉逆行持续低温灌注的两种方法保存兔移植肾并行肾移植手术,观察两组术后血清肌酐、尿量、移植肾组织病理、移植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不同灌注方法对供肾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扩大使用边缘供肾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方法1.建立热缺血损伤后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动物模型:供体新西兰兔左侧肾动脉阻断45min形成供肾热缺血损伤,采用顺行持续低温灌注与逆行持续低温灌注两种不同方法灌注2小时后,将其原位移植到受体,移植完成后切除受体右肾,术后使用环孢素A抗排斥,以此来完成实验模型的制作。2.健康成年新西兰雄性兔60只,购买于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体重2-3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两组,顺行持续低温灌注组(A组)与逆行持续低温灌注组(B组)每组30只,再于A、B两组组内随机分为供体和受体两组,每组各15只。比较顺行灌注与逆行灌注两种不同灌注组受体新西兰兔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的血清肌酐水平及尿量情况;观察术后第五天移植肾组织HE染色病理改变,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MDA含量、SOD活力表达情况。结果1.血清肌酐变化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398.36±37.28)umol/L、(318.97±18.34)umol/L、(178.01±9.44)umol/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417.51±34.28)umol/L、(330.54±20.72)umol/L、(186.21±13.81)umol/L。逆行灌注组术后血清肌酐值与顺行灌注组术后血清肌酐值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尿量变化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尿量分别为(74.60±5.55)ml、(93.72±8.89)ml、(137.58±9.79)m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尿量分别为(71.18±5.79)ml、(88.16±6.84)ml、(130.99±12.11)ml。逆行灌注组术后尿量与顺行灌注组术后尿量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移植肾组织HE染色病理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均可见肾小球及周围毛细血管内有少量微血栓物质形成;肾小管管腔轻度扩大;间质有少许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分布;肾脏组织结构基本清晰。4.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MDA含量表达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与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MDA含量分别为(6.65±0.60)nmol/mgprot和(7.02±0.55)nmol/mgprot。逆行灌注组术后MDA含量与顺行灌注组术后MDA含量进行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SOD活力表达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与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SOD活力分别为(369.35±35.37)U/mgprot和(349.13±31.96)U/mgprot。逆行灌注组术后SOD活力与顺行灌注组术后SOD活力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灌注法不仅同顺行灌注法一样可以保护移植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肾动脉畸形、损伤的移植肾灌注不良时的一种补救灌洗措施。
王莹[10](2019)在《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感染及排异的预防与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感染及排异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原位心脏移植术治疗的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术后感染及排异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33.3%,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6.7%,死亡率为16.7%。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83.3%,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0%,死亡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感染及排异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够获得显着护理效果,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感染、排异反应及死亡的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边缘供体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中文对照及部分缩略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护理方法 |
1.2.2. 1 术前准备 |
1.2.2. 2 术后护理 |
2 结果 |
(3)福建省外科护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外科护理学发展历史回顾 |
2 福建省外科护理工作现状 |
2.1 外科护理人员总量基本达到标准, 结构不尽合理 |
2.2 护理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科研成果显着 |
2.3 外科护理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发展 |
2.4 专科人才培养与培训不断完善 |
2.5 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
2.6 护理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 |
2.7 我省外科护理学专家、学者及其贡献 |
3 外科护理专业发展趋势 |
3.1 临床护理路径与整体护理的整合趋势 |
3.2 推广外科循证护理, 以科学的方法改善临床实践 |
3.3 专科护士发展趋势 |
4 福建省外科护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外科护理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
4.2 加强外科专科护士培训, 进一步完善外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
4.3 逐步建立外科护理关键护理技术的操作指南 |
4.4 开展护理科研, 加强外科护理学科的建设 |
4.5 建立护理敏感指标, 提高护理质量 |
(4)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供、受者资料 |
1. 2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 |
1. 3 移植物功能评价及随访 |
1. 4 国内文献来源 |
1. 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 1 心功能评价 |
2. 2 肺功能评价 |
2. 3 严重并发症 |
2. 4 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 |
3 讨 论 |
(6)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大动物肝脏移植模型 |
二、大鼠肝移植模型 |
三、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
四、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
第二节 “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六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一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XJ-1器官保存液对大鼠供肝、供心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肝脏保存的历史 |
二、心脏保存的历史 |
三、器官保存损伤的机制 |
四、提高器官保存质量的对策 |
第二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肝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心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史 |
二、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 |
三、常用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四、免疫抑制剂抗排斥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
五、免疫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
六、有关TLSF_(JM)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TLSF_(JM)在防治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世界肝移植的历史 |
二、我国肝移植的历史 |
第二节 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及现状 |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产生和发展 |
二、活体肝部分移植的现状 |
三、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存在的问题 |
四、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病例介绍 |
一、受体情况 |
二、供体情况 |
三、供体手术 |
四、受体手术 |
五、术后治疗和结果 |
第四节 观察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有关免疫学指标和检测方法 |
第五节 观察结果 |
一、术后早期外周血细胞分析及出凝血功能的变化 |
二、术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 |
三、术后肾功能的动态变化 |
四、术后早期能量代谢的变化及营养管理 |
五、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法 |
六、术后免疫功能的监测结果 |
七、术后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 |
八、术后主要并发症 |
第六节 讨论 |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
二、供肝切取的手术技巧 |
三、供肝的处理 |
四、受体手术技巧 |
五、引流管的设置和处理 |
六、术后早期管理 |
七、术后出凝血功能的调控 |
八、围手术期的输血治疗 |
九、术后腹腔内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 |
十、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 |
十一、呼吸感染的防治对策 |
十二、术后口腔粘膜病变的诊治 |
十三、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 |
十四、免疫抑制治疗 |
十五、免疫监测 |
十六、术后中、长期管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受者资料 |
1.1.2 供心获取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术后早期处理 |
1.2.3 免疫抑制治疗 |
1.2.4 随访与监测 |
2 结 果 |
2.1 随访结果 |
2.2 供心心脏功能 |
2.3 术后并发症处理 |
2.3.1 右心功能不全 |
2.3.2 器官功能衰竭 |
2.3.3 排异反应 |
2.3.4 感染 |
2.3.5 糖尿病 |
3 讨 论 |
(9)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术后血清肌酐的变化 |
3.2 术后尿量的变化 |
3.3 移植肾组织病理(HE染色) |
3.4 移植肾组织MDA含量表达情况(分光光度法) |
3.5 移植肾组织SOD活力表达情况(分光光度法) |
第四章 讨论 |
4.1 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
4.2 逆行灌注法对热缺血移植肾术后的影响 |
4.3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边缘供体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 景启明. 东南大学, 2019(05)
- [2]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方案研究[J]. 叶翠玲,苏建薇,梁清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17(11)
- [3]福建省外科护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姜小鹰,李红,郑翠红,刘月芬,陈晓欢. 海峡科学, 2015(01)
- [4]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J]. 杨守国,陈昊,杨兆华,张红强,王帆顺,庄亚敏,王春生.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4(04)
- [5]心脏移植术后病人感染监测的循证护理[J]. 郭晓霞,宋淑萍,佟泉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24)
- [6]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D]. 管文贤. 第四军医大学, 1999(02)
- [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8]110例原位心脏移植临床经验[J]. 邹俊逸,张辉,张歆杰,李子佳,许明雷,王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8)
- [9]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易丽明. 南华大学, 2019(01)
- [10]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感染及排异的预防与护理[J]. 王莹.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