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碱地造林技术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1](2020)在《结合滨海盐碱地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鸭绿江到海南岛,我国拥有约18000km的漫长海岸线。这漫长的海岸线上有579.59万公顷近海及海岸湿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滨海景观。然而由于滨海地区盐碱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成为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其必要性的生态建设工作。如何在改良盐碱地的同时营造滨海湿地景观,并且借助植物群落的演替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归纳总结,结合东营市实际案例设计,为改善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稳定性,改良土地盐渍化,丰富滨海盐碱地的景观及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思路。本文将具有典型滨海盐碱地环境和丰富湿地系统的东营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东营市盐碱地环境的特殊性和湿地现状,系统地分析东营市的自然环境、政策条件、盐碱湿地景观等相关资料,从盐碱地修复设计、植物群落营造、动物栖息地构建三个方面综合探讨东营市盐碱地区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希望能够从理论层面为今后东营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性意见。
李君,潘瑞萍,王丽萍,王同斌,韩瑞霞[2](2020)在《巴彦淖尔市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与成效》文中认为文章详细阐述了巴彦淖尔市盐碱地的分布范围、类型、面积、形成原因,以及盐碱造林技术和治理成效,分析不同整地措施对盐碱地全盐量与pH值的影响,比对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抗盐碱能力。
张皓琳[3](2019)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建设城市森林已经大多数城市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具有盐碱特点的沿海城市,受到盐碱地恶劣自然条件的桎梏,其城市森林普遍存在林相单调、生长不良、景观效果差、生态系统脆弱等突出问题。为解决滨海盐碱城市森林质量普遍不高,森林景观较差的现状,论文研究选择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这一具有盐碱地改良和林业建设基础的城市进行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设计研究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概念性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对解决河口区滨海盐碱地现有森林质量低下的问题,有效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的主要规划成果如下:1、滨海盐碱地是分布在近海岸或河口三角洲,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上,pH值在7-9,自然条件下只能生长耐盐碱植物的一种土地类型。滨海盐碱土根据土壤含盐量和碱化度分为轻度[含盐量0.1%-0.2%,碱化度5%-10%]、中度[含盐量0.2%-0.4%,碱化度10%-15%(20%)]和重度[含盐量 0.4%-0.6%(1.0%),碱化度 15%(20%)-20%(30%)]3个等级。河口区的盐碱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盐碱程度以中重度为主,pH值8.5左右。对于滨海盐碱土的改良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等改良方法。基于对滨海盐碱土的基本特征,提出采用综合技术以解决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问题的方向及途径。2、搜集和整理出适用于本地区种植的耐盐碱植物资源119种,按植物的耐盐碱程度分为重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6%以上)39种,中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0.6%)36种,轻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以下)44种。按植物的生活型,有乔木树种40种,包括常绿乔木4种、落叶乔木36种;灌木28种,包括常绿灌木8种、落叶灌木20种;草本植物有47种,包括18种1-2年生草本和29种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4种。并从植物的大小、形态、颜色等观赏角度对收集的耐盐碱植物的景观效果和价值进行了评价。3、归纳总结出能够提高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的3种城市绿化建设模式: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曹妃甸植物景观建设模式和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4、提出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规划的主要方向和建议,以及规划设计可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和参数。5、提出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主要选择的树种,包括10种骨干树种、20种道路绿化树种、16种防护林绿化树种、22种庭院绿化树种、35种其他主要树种、10种草坪及地被植物。6、确定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的总体布局结构为以“两带、三网”为主体的林业生态骨干框架和以“一环、两轴、多区”为依托的城市森林建设功能体系,林业布局结构为串联起全区生态片林、防护林廊道、景观节点的生态宜居格局。7、将河口区绿地划分为斑块式绿地(包括公园绿地、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廊道式绿地(包括道路绿地、河岸绿地)两种绿地类型。在不同的绿地类型中选择典型案例如城东森林公园、城北湿地公园、林业产业园、G340等,从区域概况、森林质量提升对策和植物配置设计三个方面做具体分析和探讨,形成面向全区、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的概念性规划方案,预期将实现河口区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区绿化率达到42%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m2以上。
亓军红[4](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余翠萍,高风岗,王建宝,李鹏伟[5](2018)在《提高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分析了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的成因、特点,提出了盐碱地改良利用及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王池宇[6](2018)在《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盆地的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盆地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耕作、灌溉制度下,盆地约一半农田将面临盐渍化的风险,且这种盐渍化高风险的农田占了现有耕地的44.92%。因此,开展柴达木盆地盐渍化土地的治理研究十分必要。盐碱地造林作为一种长期、有效、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改良措施,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从而改良盐渍化土壤,并取得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盐碱地土壤十分瘠薄,气候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一般较大。因此,研究一种适宜盐碱地的造林技术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柴达木尕海镇盐碱地造林新技术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筛选了其造林的隔盐阻盐材料,后通过大田盐碱地造林试验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柴达木盐碱地的造林技术模式。模式中的整地方式为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两种隔盐阻盐材料按照不同位置(下层隔盐、上层阻盐、上下组合)布设于青杨植树穴,通过大田造林试验确定其盐碱地造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模拟地下水位100cm 土壤盐分运移试验得出,表层覆沙3cm未能有效阻断毛管水上行,覆农用地膜、覆液体地膜、覆沙6cm可有效抑制盐分上行,试验第50d只有微量盐分到达60cm 土层,盐分运移基本是水分梯度和盐分梯度扩散的结果。结合大田实际情况后选用液体地膜、农用地膜两种材料用于田间造林试验。(2)针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提出一种基于工程洗盐、布设隔盐阻盐材料、种植耐盐乔灌以及当地适生树种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3)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降低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全盐量。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全盐含量低于1.5g/Kg。下层布设效果优于上层布设。在材料选择上,上层阻盐措施优选农用地膜,下层隔盐措施优选液体地膜,上下组合措施优选液体地膜。(4)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增加2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上层布设效果优于下层布设。两种材料增加土壤水分能力相当。(5)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降低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PH值。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在材料选择上,上层阻盐措施优选农用地膜,下层隔盐措施优选液体地膜,上下组合措施优选液体地膜。(6)对盐分较为敏感的青杨经过工程洗盐、运用隔盐阻盐材料整地处理后的造林成活率高于常规造林模式下耐盐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在植树穴布设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有利于造林苗木的成活,液体地膜(下)、液体地膜(上)、液体地膜(上+下)各措施成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5倍、2.75倍、3.85倍;农用地膜(上)、农用地膜(下)、农用地膜(上+下)各措施成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25倍、2.25倍、3.5倍。通过大田试验,确定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均能起到良好的隔盐阻盐效果;液体地膜适用于规模化工程造林,施用简捷快速;普通农用地膜适用于小规模造林,经济便利;无工程洗盐条件地区,可采用种植耐盐植物,在充分灌溉压盐条件下植树穴表层覆膜,并覆土压盖,也可覆沙3cm以上便能起到良好的隔盐阻盐效果。
朱丹,耿杰[7](2016)在《如何提高平罗县城关镇盐碱地造林成活率》文中指出根据平罗县城关镇主干道路造林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乡镇盐碱地造林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提出了对今后盐碱地段造林的思考和建议。
张雪[8](2016)在《盐胁迫对柽柳和白刺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盐渍土已成为柴达木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本文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都兰县境内的香日德农场提供的柽柳、白刺种子和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培养皿的纸上发芽方法和盆栽方法,探讨盐胁迫对这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以及幼苗生长状况、叶片水分特征和光合作用的变化。通过综合比较盐胁迫下柽柳和白刺种子发芽特性与幼苗生长状况的差异,综合评定耐盐碱能力,旨在全面评价植物的耐盐碱性,选择优良的耐盐碱植物,为柴达木盆地盐碱土地的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材料。研究结果显示:(1)除50mmol/L NaCl处理促进柽柳种子的萌发外,相同盐胁迫下,白刺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大于柽柳。(2)线性模型均能够拟合柽柳和白刺种子发芽势与盐胁迫浓度的关系,整体上表现为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植物种子发芽势降低。(3)盐胁迫显着抑制两种幼苗生长,含盐量高于0.60%土壤下,盐胁迫对白刺生长的影响大于柽柳。(4)盐胁迫引起植物叶片水分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变化趋势愈加明显。含盐量0.40%~0.70%土壤对白刺叶片水分的影响较柽柳稍大;当土壤含盐量为0.80%时,柽柳和白刺的下降幅度都很大,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5)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对两种植物的抑制率大小表现为:白刺>柽柳,表明柽柳耐盐力更强。(6)含盐量高于0.60%土壤下,盐胁迫对白刺叶片中Na+、K+含量的影响大于柽柳。的影响较柽柳稍大,但与对照相比的下降幅度都要大,当土壤含盐量为0.80%时,柽柳和白刺的下降幅度都很大,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刘铁军[9](2016)在《兰州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盐碱地改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兰州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要实施区域。为解决兰州新区盐碱地情况,试验针对兰州新区土壤盐碱性情况进行调研,通过盆栽试验对新区盐碱地不同改良效应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依据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盐碱地改良方案,使用无污染、高效的土壤改良剂和科学的绿化种植方法在兰州新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和园林绿化。(1)通过不同改良剂处理土壤分析理化性质和改良剂处理的草坪的对比试验,分析得出了较为优秀的改良剂为嗜盐碱微生物菌肥。该配方对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降低pH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改良促进作用(P<0.05)。通过空白对照CK1、CK2发现加垫层处理可以有效阻隔土壤返盐,防止土壤pH和全盐量的升高。对于草坪草的密度、高度以及草坪草质地、草坪草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的提升,为新区盐碱地改良效果提供了依据(2)嗜盐碱微生物菌肥不仅可以大量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以降低土壤pH,改善土壤空隙和团粒结构,使土壤透气、透水性更强,根系更易生长。(3)结合当地环境生境条件总结出相应的绿化种植体系,即优先选择当地乡土植物,并配合相应的种植步骤,从而有效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为兰州新区的绿化提供新依据。
鄂海霞,蔡龙[10](2016)在《盐碱地造林技术在大武口区绿化造林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分析了盐碱地造林技术在大武口区盐碱地绿化造林工程中的应用、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二、盐碱地造林技术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地造林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结合滨海盐碱地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盐碱地作为可开发的用地资源亟待治理 |
1.1.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滨海盐碱地区湿地退化 |
1.1.3 黄河三角洲湿地群建设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归纳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调研分析法 |
1.4.4 归纳总结法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5.1 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相关研究概述 |
1.5.2 滨海湿地土壤盐渍化的研究概述 |
1.6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滨海盐碱地相关概念 |
2.1.1 盐碱地相关概念 |
2.1.2 滨海盐碱地相关概念 |
2.1.3 滨海盐碱土分类 |
2.1.4 滨海盐碱土的成因 |
2.1.5 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 |
2.2 湿地及滨海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
2.2.1 湿地 |
2.2.2 滨海湿地及其分类 |
2.2.3 城市湿地公园 |
2.3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2.3.1 生态修复理论 |
2.3.2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
2.3.3 自我设计和人为设计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生态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滨海盐碱湿地相关研究 |
3.1 盐碱地绿化 |
3.1.1 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模式研究 |
3.1.2 滨海盐碱地绿化存在的问题 |
3.1.3 研究区立地条件和植被群落特征 |
3.2 滨海盐碱地地区湿地景观营造 |
3.2.1 滨海盐碱湿地景观演变过程 |
3.2.2 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影响因子 |
3.2.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 |
3.3 研究区滨海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案例研究 |
4.1 案例一:天津中新生态城甘露溪公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借鉴与启示 |
4.2 案例二:天津中新生态城河岸修复景观工程 |
4.2.1 项目概况 |
4.2.2 借鉴与启示 |
4.3 案例三:东营市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借鉴与启示 |
4.4 案例四: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
4.4.1 项目概况 |
4.4.2 借鉴与启示 |
4.5 案例五:英国伦敦湿地中心 |
4.5.1 项目概况 |
4.5.2 借鉴与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5 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概况 |
5.1.2 自然条件 |
5.1.3 资源概况 |
5.1.4 城市上位规划解读 |
5.1.5 场地现状分析 |
5.2 规划构思 |
5.2.1 规划依据 |
5.2.2 规划目标 |
5.2.3 规划理念 |
5.2.4 规划策略 |
5.3 总体方案设计 |
5.3.1 规划布局 |
5.3.2 方案总平 |
5.3.3 方案鸟瞰 |
5.3.4 景观结构 |
5.3.5 功能分区 |
5.4 分区设计 |
5.4.1 生态展示区 |
5.4.2 科普游览区 |
5.4.3 管理服务区 |
5.4.4 休闲活动区 |
5.4.5 生态保育区 |
5.5 专项设计 |
5.5.1 盐碱地修复设计 |
5.5.2 水环境设计 |
5.5.3 动物栖息地设计 |
5.5.4 植物景观设计 |
5.5.5 道路和游线设计 |
5.5.6 活动策划 |
5.5.7 服务设施规划 |
5.5.8 标识体系规划 |
5.5.9 照明规划 |
5.5.10 经济技术指标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规划设计方案 |
(2)巴彦淖尔市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分布区概况 |
2 盐碱地类型、面积、形成原因 |
2.1 盐碱地类型 |
2.2 盐碱地面积 |
2.3 盐碱地形成原因 |
3 盐碱地治理的措施及成效 |
3.1 主要措施 |
3.1.1 生物措施 |
3.1.2 工程措施 |
3.1.2. 1 开沟 |
3.1.2. 2 起垄 |
3.1.2. 3 翻晒 |
3.1.3 化学措施 |
3.2 治理成效 |
3.2.1 完整的灌排水体系 |
3.2.2 工程措施多树种造林研究与示范 |
3.2.3 生物措施多树种造林研究与示范 |
3.2.4 化学措施多树种造林研究与示范 |
3.2.5 耐盐碱树种在轻、中、重不同全盐量和pH值的盐碱地造林的研究与示范 |
4 研究结论 |
(3)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支撑情况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研究现状 |
1.2.1 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树木种植研究现状 |
1.2.2 滨海盐碱地的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
1.3 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1.3.1 森林质量概念 |
1.3.2 景观设计理论 |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1.3.4 水盐运动规律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结果分析 |
3.1 滨海盐碱地特性分析 |
3.1.1 滨海盐碱地的概念、成因、类型及改良途径 |
3.1.2 滨海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3.2 北方滨海盐碱地区盐生植物资源及景观效果分析 |
3.2.1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资源 |
3.2.2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
3.3 北方滨海城市绿化模式案例分析 |
3.3.1 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
3.3.2 曹妃甸滨海区植物景观建设模式 |
3.3.3 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
3.4 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要素分析 |
3.4.1 规划区概况 |
3.4.2 河口区现有植被状况和景观效果分析 |
3.4.3 河口区森林景观营造现有技术 |
3.4.4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方向 |
3.4.5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的建议 |
3.4.6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理论依据 |
3.4.7 滨海盐碱地改良采用技术及主要参数 |
3.4.8 树种选择 |
3.4.9 整体规划 |
3.4.10 河口区不同地类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提高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成因及特点 |
1.1 银北地区盐碱地成因 |
1.2 银北地区盐碱地特点 |
2 盐碱地改良利用及造林技术措施 |
2.1 盐碱地造林准备 |
2.1.1 制定方案 |
2.1.2 平整土地 |
2.2 盐碱土改良 |
2.2.1 灌水洗盐 |
2.2.2 深耕松土 |
2.2.3 增加土壤有机质 |
2.2.4 化学方法改良 |
2.2.5 客土整地 |
2.3 主要树种的合理选择 |
2.3.1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
2.3.2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
2.4 合理密植 |
2.5 适时造林 |
2.6 抚育管理 |
3 小结 |
(6)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盐碱土的分布、成因及危害 |
1.3 盐碱地水盐运动研究 |
1.4 盐碱地改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2 物理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3 化学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4 水利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 |
1.4.5 综合措施改良盐碱地 |
1.5 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趋势与展望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
2.2 地质地貌和土壤植被 |
2.3 水土保持现状 |
2.4 试验地概况 |
3 试验材料及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排水洗盐材料 |
3.1.2 隔盐阻盐材料 |
3.2 研究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3.1 隔盐材料筛选试验 |
3.3.2 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 |
3.3.3 大田试验 |
3.4 样本采集及测试指标方法 |
3.4.1 样本采集 |
3.4.2 测试指标方法 |
3.5 数据处理 |
4 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筛选隔盐材料 |
4.1 室内模拟地下水位160cm土壤盐分运移 |
4.2 隔盐材料室内筛选试验 |
4.2.1 覆沙3cm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
4.2.2 蒸发结束后不同隔盐材料对盐分运移的影响 |
4.3 小结 |
5 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 |
5.1 立地条件划分 |
5.2 工程洗盐 |
5.2.1 排水洗盐工程参数的确定 |
5.2.2 排水管网的布设 |
5.3 树种选择 |
5.4 造林整地 |
5.4.1 水平沟整地 |
5.4.2 铺设底部隔盐层 |
5.4.3 铺设侧壁隔盐层 |
5.4.4 铺设上方阻盐层 |
5.5 栽植苗木 |
5.6 抚育管理 |
5.7 小结 |
6 不同材料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
6.1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
6.1.1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
6.1.2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
6.1.3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PH的影响 |
6.1.4 小结 |
6.2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
6.2.1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
6.2.2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
6.2.3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PH的影响 |
6.2.4 小结 |
7 不同处理对植树穴剖面水盐状况的影响 |
7.1 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
7.2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7.3 对土壤PH的影响 |
7.4 小结 |
8 不同造林模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7)如何提高平罗县城关镇盐碱地造林成活率(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的概述 |
1.1 盐碱地的形成及危害 |
1.2 盐碱地的概念及立地条件 |
2 盐碱地造林的方法 |
2.1 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技术 |
2.2 盐碱地植树造林的前期准备 |
2.3 合理种植和选择耐盐碱树种 |
2.4 盐碱地植树造林的抚育管理技术 |
3 盐碱地植树造林的处理技术 |
3.1 有机物在树穴底部充当隔盐层 |
3.2 化学改良剂的运用 |
3.3 绿肥的种植 |
4 结束语 |
(8)盐胁迫对柽柳和白刺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盐碱地的概述 |
1.2 盐碱地的研究进展 |
1.3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
1.3.1 盐碱土对植物的危害 |
1.3.2 植物受盐害的原因 |
1.3.3 植物抗盐的本领 |
1.3.4 耐盐植物的开发 |
1.4 对植物耐盐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水文 |
2.5 植被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1 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方法 |
3.3.2 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3.4 数据处理 |
3.5 技术路线 |
4. 盐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4.1 盐胁迫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4.2 盐胁迫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4.3 盐胁迫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4.4 盐胁迫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4.5 种子发芽势与盐胁迫浓度关系模型及其拟合 |
5. 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5.1 盐胁迫下植物生长状况的变化 |
5.1.1 盐胁迫下植物幼苗的胁迫症状 |
5.1.2 盐胁迫对幼苗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
5.1.3 盐胁迫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5.2 盐胁迫下植物叶片水分状况的变化 |
5.2.1 盐胁迫对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的影响 |
5.2.2 盐胁迫对植物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5.2.3 盐胁迫对植物叶片水势的影响 |
5.3 盐胁迫下幼苗叶片光响应曲线 |
5.3.1 净光合速率对光辐射强度的响应 |
5.3.2 蒸腾速率对光辐射强度的响应 |
5.3.3 气孔导度对光辐射强度的响应 |
5.3.4 水分利用效率对光辐射强度的响应 |
5.4 盐胁迫下幼苗叶片瞬时光合参数的变化 |
5.4.1 净光合速率逐日变化 |
5.4.2 蒸腾速率逐日变化 |
5.4.3 气孔导度逐日变化 |
5.4.4 水分利用效率逐日变化 |
5.5 盐胁迫下幼苗叶片离子含量的变化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盐胁迫对柽柳和白刺种子发芽的影响 |
6.2 盐胁迫对柽柳和白刺幼苗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兰州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兰州新区盐碱土的成因 |
1.1.2 兰州新区土壤盐碱化现状 |
1.1.3 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盐碱地改良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盐碱地改良研究概况 |
第二章 兰州新区盐碱地改良试验研究 |
2.1 不同改良剂作用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4 测定指标与数据分析 |
2.1.5 小结 |
2.2 不同改良剂作用下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4 测定指标与数据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兰州新区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 |
3.1 兰州新区盐碱地绿化技术 |
3.1.1 兰州新区盐碱地改良限制因素 |
3.1.2 兰州新区盐碱地绿化植物选择 |
3.1.3 技术来源与改良流程 |
3.2 兰州新区盐碱地绿化实施与养护 |
3.2.1 兰州新区盐碱地植被栽植 |
3.2.2 兰州新区盐碱地植被养护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盐碱地造林技术在大武口区绿化造林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造林技术在大武口区绿化造林工程中应用 |
1.1 暗管排水设施应用 |
1.2 隔离法防止土壤返盐、返碱技术应用 |
1.3 回填种植土抬高地势、挖湖降低地下水位技术应用 |
1.4 建立排水沟体系技术的应用 |
1.5 换土造林技术的应用 |
1.6 种植耐盐碱植物技术的应用 |
2 盐碱地造林技术优势及存在问题 |
2.1 盐碱地造林技术优势 |
2.2 盐碱地造林面临的问题 |
3 盐碱地造林措施 |
3.1 水利工程排水洗盐改良措施 |
3.2 加速盐碱化土壤改良 |
3.3 种植耐盐碱植物,丰富耐盐碱植物的品种 |
四、盐碱地造林技术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结合滨海盐碱地修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东营市东八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D]. 赵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巴彦淖尔市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与成效[J]. 李君,潘瑞萍,王丽萍,王同斌,韩瑞霞.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0(03)
- [3]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D]. 张皓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提高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 余翠萍,高风岗,王建宝,李鹏伟. 宁夏农林科技, 2018(10)
- [6]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D]. 王池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如何提高平罗县城关镇盐碱地造林成活率[J]. 朱丹,耿杰.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34)
- [8]盐胁迫对柽柳和白刺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 张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2)
- [9]兰州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技术研究[D]. 刘铁军. 兰州大学, 2016(09)
- [10]盐碱地造林技术在大武口区绿化造林工程中的应用[J]. 鄂海霞,蔡龙. 宁夏农林科技,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