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天柱山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一、浅议天柱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胡维[1](2019)在《我国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安徽省天柱山景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旅游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中的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虽然庞大,但是市场发展却不尽人意。山岳型风景区有着我国最瑰丽的自然风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市场营销活动不丰富等方面的制约,很多山岳型风景区不被世人所知晓。为了促进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发展,本文作者致力于我国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本文以安徽省天柱山景区为例,通过对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现状方面分析,结合SWOT分析法、STP战略分析,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行景区旅游市场定位。然后,结合营销理论从产品策略方面、定价策略方面、渠道策略方面、促销策略方面、人员策略方面、服务过程策略方面、有形展示策略方面等七个方面,探求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刁星宇[2](2019)在《江西相山地区旅游地学资源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旅游地学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受到广大学者的极大关注,地质遗迹、人文资源做为旅游地学资源的核心,对其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旅游地学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山位于抚州市乐安县、崇仁县和宜黄县三县接壤地带,属武夷山余脉,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便利。因受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影响,植被茂盛,气候宜人。相山地处3县交界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山自古以来名贤俊秀人才辈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旅游地学资源。本文在野外调查、文献收集整理基础上,根据旅游地学的原理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相山地区旅游地学资源景观类型、特色和分布,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相山地区旅游地学资源进行详细类别划分,对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等重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详细介绍;其次,从资源数量、范围分布、发展水平、经济条件、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等角度出发,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定性评价。选取旅游资源价值和开发利用条件2个一级指标,观赏价值、科研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教育价值等7个二级指标,整体性、观赏性、稀有性和完整性等18个三级指标,构建旅游地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根据相山地区旅游地学资源的分布特征与内在价值,提出“一核六星”旅游开发方案:即以建设省级矿山公园为核心,以流坑、鳌溪、浯漳、郭圩、马鞍、棠阴为六星建设旅游地学文化特色村镇。为当地旅游业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与参考意见。

李琳[3](2019)在《基于银行家算法的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研究 ——以平度市天柱山风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游客分流管理作为游客管理中的一方面,对景区游客分配、景点科学设置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游客分流管理的研究背景出发,对现有游客管理、游客分流管理、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界定了相关概念。在计算机系统中,常会遇到死锁问题,通俗的讲,就是因为计算机系统进程顺序推进不当造成的系统拥挤现象。由于景区对游客和各类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景区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因为管理者没有采用合理方法对目标对象进行合理配置造成的,所以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着重讨论研究了银行家算法与游客分流管理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将银行家算法应用到游客分流管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对两者的契合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以银行家算法为基础,分析和设计出基于银行家算法的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算法,创新性地首次将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银行家算法与游客分流管理相结合。为了验证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算法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选取了天柱山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天柱山风景区特有的遗产地文化特点,以银行家算法为基础,以游客分流管理为切入点,以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为落脚点,选取了天柱山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算法的四个研究指标。通过对这四个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得到了天柱山风景区游客分流管理的基本情况,验证了基于银行家算法的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算法的正确性。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游客分流管理的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了银行家算法和游客分流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银行家算法的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算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国内外各类风景区以及遗产地风景区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借鉴;另一方面,本文提出了优化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算法的途径,有较强可操作性。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较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游客分流管理的研究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孙宗帝[4](2017)在《青岛乡村旅游营销研究 ——以青岛海青茶博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品牌营销理论、体验营销理论为指导,研究青岛乡村旅游在资源分布、游客出行时间、经营主体、参与主体、旅游活动内容等方面的特点,系统归纳青岛市采摘类、农家乐、渔家乐、温泉滑雪、森林公园、户外运动、湖泊湿地、海边戏水等不同类别的乡村旅游项目,并详细分析青岛乡村旅游消费者的旅游特征。针对青岛市乡村旅游存在品牌知名度低、体验活动差、服务体系不健全、营销方法落后、营销投入力度不足、景区交通状况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青岛乡村旅游应提炼明确的营销主题、清晰的市场定位、加强营销技术培训、招聘专业营销人员、重视旅游产品售后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营造自身良好品牌形象等方面的建议。在对青岛市乡村旅游营销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黄岛开发区海青茶博园为实例验证,研究海青茶博园概况、特点,并进行海青茶博园市场细分、目标顾客选择、市场定位,细分市场主要包括:周末城镇工薪阶层、城市学生群体、以家庭为单位旅游的群体、个体工商户、城市个体、入境旅游游客等群体。根据海青茶博园各类别功能区域,目标顾客群体划分为观光类、体验茶文化类、茶乐表演类、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婚纱拍摄类、购物类等目标顾客群体。青岛海青茶博园市场定位:以茶和茶文化为元素,集观光旅游、体验茶艺活动、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体验茶乐表演、茶交易、婚纱拍摄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区。最后,根据品牌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产品营销等策略,为青岛海青茶博园设计营销方案。

杨厚君[5](2017)在《天柱山林业生物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柱山森林资源树种单一,林龄偏高,健康水平低,抵御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能力差。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已经形成对天柱山的包围,且包围压力逐年增大,本土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也呈增长趋势。基于这一严峻形势,天柱山林业有害生物的风险管理,首先应该加强检疫拦截,严防松材线虫病侵入;其次,通过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等措施,加大林分改造进度,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再次,对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和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松褐天牛,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遏制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同时,保护天敌,提高森林抗逆能力。

刘佳[6](2016)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地质公园是我国生态国土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建设旨要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我国地质公园管理制度自确立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探索了一套切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智慧。当前,地质公园管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而破此题则首需在理论支撑与评价体系上寻找新的路径。从地质公园的综合价值入手,定量评价地质公园类型,对于认识、管理和利用好地质公园资源资产,全面发挥其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经济学理论的自然资源价值论和生态学理论的生态系统价值论,结合对地质公园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概念模型,包括核心价值、中间价值和外围价值三层,分别对应于地质公园的环境保护、人文服务和经济发展三重功能,各层价值量的高低因资源特性及所在区域发展程度而异。通过全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丰富了地质公园综合价值内涵,揭示了各价值层之间及其与公园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解析了地质公园价值要素,为开展基于综合价值的管理和经营夯实了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和文献研究,在搜集对比大量指标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经过指标归一化处理,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可行性、独立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了包含自然价值、科学观赏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自然价值包括典型性、稀缺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观赏价值包括科研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包括区位价值、历史风俗和宗教遗迹,生态价值包括生态环境和规模容量,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采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我国35个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综合价值评价实证,并用多重对应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两两价值及综合价值的聚类分析,最终得到具有共同价值组合特征的五类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其价值特征分别命名为资源型、生态型、综合I型(成熟发展型)、综合II型(中等发展型)、综合III型(低等发展型)地质公园。对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模型进行完善,核心价值层包含自然和生态价值,中间价值层包含科学和文化价值,外围价值层包含旅游和区位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框架,并提出各类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建议,为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地质公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李洋[7](2014)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地质资源作为地球地质作用的产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地质资源是经过漫长地球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产生、分布、演化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是地球地质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地质验证。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地质资源具有其独特的地学研究价值;从旅游地学的角度来看,地质资源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并由此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我国第一批加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其地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地学研究价值和旅游景观价值。因此,本文运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旅游科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资源的成因、分类、演变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规划、保护、利用和开发的模式,以推动我国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在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资源产业经济学和地质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资源的评价方法、资源的开发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地质形成背景、特征、分类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借鉴区域地质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从资源单体和资源开发条件两个角度切入构建嵩山地质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模型树,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量化评价。针对我国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资源开发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套适用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优化模式,并对其各个实施步骤进行了阐述。最后,论文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利用的探索研究,在原有的地质公园保护的基础上引入功能分区的理念,并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实际项目开发为案例阐述了嵩山地质旅游资源深度利用的思路、资源保护的措施以及资源品牌产业化管理的提升策略,不仅有利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为我国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建华[8](2014)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中原,主体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其丰富的自然、文化、地质资源使得嵩山赢得了多项世界级、国家级殊荣。嵩山文化源远流长,集儒、释、道文化为一体,融寺庙、道观、书院、阙等建筑为一体,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自然遗产方面,嵩山地区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树木、瀑布等。由于地处中纬温带,四季分明,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嵩山成为许多生态地质学研究者的热点考察区域。本文选取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保护嵩山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嵩山生态旅游,促进嵩山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整合嵩山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其次,推动嵩山生态旅游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实际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收集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核法、定性描述及定量分析等方法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对嵩山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以2012年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据对嵩山地区申遗成功后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旅游产品特性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发、保护与管理的可行性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系统地研究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形成和特征,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对整个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包括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整合。2.在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首次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分区为研究对像,运用AHP法对各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然后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SWOT定性评价,较为科学、客观地评价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及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3.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遗产资源开发不平衡,地质遗迹优势不突显;管理权限不清,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地质资源惨遭破坏,环境问题凸显。保护嵩山遗产资源,合理开发嵩山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4.创新性地提出将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整体作为一个统一的自然、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科学管理。并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性地开展本区生态旅游游客、生态旅游经营者、当地社区居民和政府等相关主体的管理研究。

周怡[9](2012)在《湖北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国内旅游业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旅游业兴起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它已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做好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无疑是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垄断性旅游资源,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兴起,宜昌旅游业也迅猛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强的推进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业,宜昌旅游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成为全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如何更好的带动城市的发展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宜昌地区的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地空间结构、产品开发现状、定位及发展趋势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宜昌旅游业的整体开发,对宜昌旅游发展的前景作出判断,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文章首先提出问题,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整体开发研究的现状、旅游整体开发的相关理论体系,探讨国内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对宜昌地区如何实施旅游的整体开发进行思考。第二分析问题,对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条件,包括旅游区位、资源、市场、交通以及开发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存在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第三解决问题,通过国内外旅游开发典型案例的的分析,探索适合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模式,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的具体方案,提出了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的思路和原则、开发对策、实施建议和发展战略等。

刘勋[10](2011)在《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旅游活动呈现出随时问推移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穆宗时期,旅游发展达到顶峰。但在此后半个世纪内迅速下降,从懿宗朝直至唐末,旅游活动基本处于历史的最低位。交通、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等是制约唐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旅游发展程度看,两京地区、吴越地区、成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展最好。从旅游发展程度看,吴越地区和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发展最快,两京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稳定,成都地区则处于衰退状态。总体上,唐代旅游处于发展进步状态。唐代旅游发展大体存在三种类型的区域:江南道、淮南道属于发展型。岭南、河南、河东、关内、山南等道属于稳定型。陇右、剑南、河北三道属于衰退型。两京地区和吴越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两个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地区以及成都平原地区构成了唐代第二级旅游目的地。夔州和忠州、桂州和永州构成了唐代第三级旅游目的地。郴州、韶州、道州、广州和端州构成了唐代第四级旅游目的地。唐代出入境旅游者以官宦、宗教和商业旅游者三种类型为主。许多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常混杂政治、商业、宗教等因素,使者、商人、宗教徒还常结伴而行。受可进入性、政治互访、商业往来和求法布道相互性的影响,这几类旅游者出入境的频繁程度,以至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均具有较强的相互性。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因素是影响唐代旅游客源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它们的作用下,长安经洛阳至汴州的沿河一带形成了唐代一级旅游客源地,润、宣、常、苏、湖、杭、越、扬等州之地则形成了唐代二级旅游客源地。成都地区,以及长江中游流域的襄州-潭州-江州之间的区域并为唐代三级旅游客源地。京兆地区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长江中游流域的旅游客源逐步集中于长江沿岸地区。有唐一代,主要旅游客源地有向东南迁移和向内陆集中的趋势。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资源等中心,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州)桂(州)地区是唐代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封禅线沿线地区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唐代两大旅游资源带。唐代的旅游交通,以国内几条重要的交通线路为基础,水路运输的重要性超过陆路运输,人们的远游以尽量减少陆路运输为指导思想,长江、汴水和京杭大运河为主的国内通航内河,成为最主要的出游线路,沿交通线布局的驿馆、私人旅舍,以及许多宗教寺院传舍等,都能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旅游接待功能;尽管交通因素的影响力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影响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因素。

二、浅议天柱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天柱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安徽省天柱山景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2 旅游营销理论概述
    2.1 旅游相关概念与分类
        2.1.1 旅游概念
        2.1.2 旅游景区概念
        2.1.3 旅游景区分类
    2.2 旅游市场营销理论
        2.2.1 7P's市场营销理论
        2.2.2 STP理论
        2.2.3 旅游文化营销理论
        2.2.4 服务营销理论
3 安徽天柱山景区旅游市场现状
    3.1 天柱山景区旅游市场现状
    3.2 天柱山景区旅游消费群现状
4 安徽天柱山景区旅游市场SWOT分析
    4.1 竞争优势分析
    4.2 竞争劣势分析
    4.3 机会分析
    4.4 威胁分析
5 安徽天柱山景区STP分析
    5.1 识别竞争者优势
    5.2 市场细分
    5.3 目标市场
    5.4 市场定位
        5.4.1 当前市场定位
        5.4.2 重新市场定位
6 安徽天柱山景区市场营销策略
    6.1 产品策略
        6.1.1 观光型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6.1.2 养生型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6.1.3 旅游目的地对旅游景区支持的建议
    6.2 定价策略
        6.2.1 观光型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6.2.2 养生型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6.3 渠道策略
        6.3.1 传统渠道策略
        6.3.2 新媒体上的渠道策略
    6.4 促销策略
    6.5 员工培训约束策略
    6.6 服务过程策略
    6.7 有形展示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江西相山地区旅游地学资源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旅游地学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旅游地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旅游地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文章创新点
2 地理概况和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交通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人文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
        2.2.4 矿产
        2.2.5 地质发展简史
3 研究区旅游地学资源
    3.1 旅游地学资源分类
        3.1.1 岩石圈旅游资源
        3.1.2 水圈旅游资源
        3.1.3 人文圈旅游资源
        3.1.4 生物圈旅游资源
        3.1.5 大气圈旅游资源
    3.2 旅游地学资源特征
        3.2.1 稀缺性
        3.2.2 完整性
        3.2.3 价值性
4 研究区旅游地学资源评价
    4.1 定性评价
        4.1.1 竞争优势
        4.1.2 竞争劣势
        4.1.3 发展机遇
        4.1.4 挑战威胁
    4.2 定量评价
        4.2.1 构建评价体系
        4.2.2 评价指标依据
        4.2.3 计算指标权重
        4.2.4 分级指标评价
        4.2.5 综合分析结果
5 研究区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5.1 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5.2 开发总体思路
        5.2.1 建设省级相山矿山公园
        5.2.2 打造旅游地学文化特色村镇
    5.3 总体定位
        5.3.1 战略定位
        5.3.2 市场定位
    5.4 开发原则
    5.5 开发策略研究
        5.5.1 重视顶层设计,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5.5.2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5.5.3 加快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5.5.4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互通共享
        5.5.5 强化宣传推介,发挥新闻媒介优势
        5.5.6 实施人才培养,创建专业管理团队
6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银行家算法的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研究 ——以平度市天柱山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
第3章 基于银行家算法的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银行家算法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3.2 银行家算法与游客分流管理契合度分析
    3.3 银行家算法分析
    3.4 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系统构建
第4章 基于银行家算法的天柱山风景区游客分流管理实证研究
    4.1 选择天柱山风景区的原因
    4.2 天柱山风景区概况
    4.3 天柱山风景区游客分流影响指标研究
    4.4 天柱山风景区游客分流管理分析
    4.5 天柱山风景区游客分流管理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青岛乡村旅游营销研究 ——以青岛海青茶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乡村旅游营销文献综述
        1.3.1 国外乡村旅游营销研究状况
        1.3.2 国内乡村旅游营销研究状况
        1.3.3 国内外乡村旅游营销研究状况评价
        1.3.4 青岛市乡村旅游营销研究状况及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乡村旅游营销基本理论
    2.1 旅游基本理论
    2.2 乡村旅游基本理论
    2.3 品牌营销
        2.3.1 品牌营销理论
        2.3.2 品牌营销策略
    2.4 体验营销
        2.4.1 体验营销内涵
        2.4.2 体验营销特点
    2.5 网络营销
        2.5.1 网络营销概念
        2.5.2 网络营销特征
    2.6 4P组合策略
        2.6.1 产品策略
        2.6.2 价格策略
        2.6.3 渠道策略
        2.6.4 促销策略
    2.7 服务营销策略
        2.7.1 旅游人员管理策略
        2.7.2 旅游营销服务过程策略
        2.7.3 旅游营销有形展示策略
3 青岛市乡村旅游营销状况分析
    3.1 青岛市概况
        3.1.1 青岛市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3.1.2 青岛市自然条件概况
        3.1.3 青岛市经济与社会状况
    3.2 青岛市乡村旅游资源状况
        3.2.1 乡村旅游资源种类
        3.2.2 青岛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3.3 青岛市乡村旅游客源状况
        3.3.1 地理维度客源市场分析
        3.3.2 旅游者属性与旅游目的地维度客源市场分析
    3.4 青岛市乡村旅游交通状况
    3.5 青岛乡村旅游市场基本特点分析
    3.6 青岛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7 对青岛乡村旅游营销的对策建议
4 青岛市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
    4.1 乡村旅游消费者基本信息分析
    4.2 乡村旅游消费者旅游过程分析
    4.3 乡村旅游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5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营销基础分析
    5.1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简介
        5.1.1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概况
        5.1.2 青岛海青茶博园具体内容
    5.2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特点分析
    5.3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STP分析
        5.3.1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市场细分
        5.3.2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目标顾客选择
        5.3.3 青岛海青茶博园项目市场定位
6 青岛海青茶博园营销方案策划
    6.1 品牌营销方案策划
        6.1.1 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意识
        6.1.2 准确进行乡村旅游品牌定位
        6.1.3 保持乡村环境本色,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6.1.4 品牌联合策略
        6.1.5 广泛传播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网站建设
        6.1.6 加强品牌保护
    6.2 体验营销方案策划
        6.2.1 体验主题的提炼
        6.2.2 体验产品设计
        6.2.3 体验营销具体策略
    6.3 网络营销方案策划
        6.3.1 青岛海青茶博园网站营销
        6.3.2 青岛海青茶博园网络口碑营销
        6.3.3 青岛海青茶博园搜索引擎营销
        6.3.4 青岛海青茶博园无线营销
    6.4 产品营销方案策划
        6.4.1 青岛海青茶博园横向纵向产品组合串联营销模式
        6.4.2 青岛海青茶博园产品组合串联营销具体策略
        6.4.3 产品体验营销策略
    6.5 价格策略
    6.6 与旅行社合作策略
    6.7 广告策略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天柱山林业生物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柱山林业生物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森林健康水平不高,抗病虫能力差
    1.2 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逐年增大
    1.3 其他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呈增长趋势
2 天柱山林业生物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2.1 风险概述
    2.2 风险管理措施
        2.2.1 严密检疫拦截,严防松材线虫病进入天柱山。
        2.2.2 加强林分改造,提高森林健康水平。
        2.2.3 推广生物防治,提高森林抗病虫能力。
        2.2.4 落实责任,加大天柱山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

(6)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分析与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研究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地质公园分类研究现状
        2.1.1 微观层面地质遗迹资源分类研究
        2.1.2 宏观层面地质公园分类研究
    2.2 地质公园评价研究现状
        2.2.1 地质公园开发建设评价
        2.2.2 地质公园环境地质学评价
        2.2.3 地质公园经济学评价
        2.2.4 地质公园生态学评价
    2.3 评价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2.3.1 评价指标建立方法
        2.3.2 权重确定方法
        2.3.3 综合评价方法
        2.3.4 多重对应分析方法
    2.4 地质公园管理研究现状
        2.4.1 产权关系研究
        2.4.2 法律制度研究
        2.4.3 发展模式研究
    2.5 地质公园价值研究理论基础
        2.5.1 经济学理论中的自然资源价值论
        2.5.2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论的地质公园价值
        2.5.3 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系统价值论
        2.5.4 地质公园综合价值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现状与分析
    3.1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3.2 国家地质公园经营模式现状
    3.3 现有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不足
    3.4 基于综合价值管理的有益作用
    3.5 本章小结
4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综合价值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
    4.2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研究
        4.2.1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的依据
        4.2.2 国内学者对地质公园评价指标研究
    4.3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4.4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4.4.1 层次分析法相关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步骤
        4.4.3 层次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与分类
    5.1 研究思路
    5.2 数据搜集与筛选
        5.2.1 数据搜集原则
        5.2.2 数据初步搜集与筛选
    5.3 数据整理
        5.3.1 数据整理的流程与原则
        5.3.2 评价指标对比
        5.3.3 评价尺度整理
        5.3.4 数据初步整理
        5.3.5 数据综合整理
    5.4 数据分析
        5.4.1 基于综合价值的分类方法
        5.4.2 分类的维度与数据
        5.4.3 分类结果
        5.4.4 分类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国家地质公园分类管理建议
    6.1 完善的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概念模型
    6.2 基于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概念模型的管理体系
        6.2.1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6.2.2 基于综合价值概念模型的管理体系框架
    6.3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角度分类管理的客观可行性
        6.3.1 环境保护观念已到位
        6.3.2 资源本底已基本摸清
        6.3.3 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6.4 国家地质公园分类管理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质公园的发展背景
        1.1.2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利用概况
        1.1.3 本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质公园相关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
        2.1.2 产业经济
        2.1.3 地质资源
        2.1.4 地质公园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产业经济学
        2.2.2 资源的开发理论
        2.2.3 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
    3.1 区位
    3.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层构成
        3.2.1 新太古代
        3.2.2 古元古代
        3.2.3 中元古代
        3.2.4 新元古代
        3.2.5 古生代
        3.2.6 中生代
        3.2.7 新生代
    3.3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构造特征
        3.3.1 基底褶皱构造
        3.3.2 盖层褶皱构造
    3.4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理特征
        3.4.1 气候特征
        3.4.2 植被特征
        3.4.3 水文特征
    3.5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禀赋
        3.5.1 地质资源
        3.5.2 人文资源
4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4.1 特征及分类
        4.1.1 特征
        4.1.2 分类
    4.2 评价方法与步骤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因子体系及权重
        4.2.3 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4.2.4 评价分值
    4.3 旅游资源评价
        4.3.1 旅游单体价值评价
        4.3.2 客源资源调查与评价
        4.3.3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4.3.4 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5 地质公园保护开发优化模式
    5.1 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5.1.1 发展历程
        5.1.2 存在的问题
    5.2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5.2.1 资源导向型
        5.2.2 市场导向型
        5.2.3 形象导向型
        5.2.4 产品导向型
        5.2.5 开发模式的比较
    5.3 保护开发实施步骤
        5.3.1 保护开发类型
        5.3.2 保护开发形式
        5.3.3 保护开发模式的优选
        5.3.4 保护开发级别
        5.3.5 保护开发时序
        5.3.6 保护开发分区
6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实证研究
    6.1 开发现状
        6.1.1 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现状
        6.1.2 保护开发中的破坏因素
    6.2 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
        6.2.1 功能分区理念的引入
        6.2.2 嵩山地质资源保护区
        6.2.3 嵩山旅游开发和服务功能区
    6.3 产业化管理模式
        6.3.1 品牌管理
        6.3.2 运营管理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地质公园研究述评
        1.3.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研究述评
第2章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依据
        2.1.1 区位理论
        2.1.2 旅游人类学理论
        2.1.3 景观生态学原理
    2.2 研究框架与方法
        2.2.1 研究框架
        2.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基本状况
    3.2 自然环境概况
        3.2.1 气候概况
        3.2.2 地质、地貌概况
        3.2.3 森林资源概况
        3.2.4 水资源概况
    3.3 历史文化概况
    3.4 社会经济状况
    3.5 旅游业发展状况
第4章 区域地质背景
    4.1 嵩山地层特征及出露特征
    4.2 区域构造发育特征
        4.2.1 太古代
        4.2.2 元古代
        4.2.3 古生代
        4.2.4 中生代
        4.2.5 新生代
    4.3 地貌特征
        4.3.1 石英岩剥蚀构造地貌
        4.3.2 喀斯特地貌
第5章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景观资源整合
    5.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5.1.1 生态旅游资源的界定
        5.1.2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5.2 嵩山生态旅游资源整合
        5.2.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5.2.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第6章 嵩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6.1 确定评价内容与评价原则
        6.1.1 确定评价内容
        6.1.2 确定评价原则
    6.2 嵩山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6.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2.2 确定评价方法
        6.2.3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评价结果
第7章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7.1 嵩山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7.1.1 优势因素分析
        7.1.2 劣势因素分析
        7.1.3 机会因素分析
        7.1.4 威胁因素分析
    7.2 嵩山生态旅游开发目标
        7.2.1 发展目标定位
        7.2.2 嵩山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7.2.3 嵩山生态旅游市场定位
    7.3 嵩山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7.3.1 构建“一带、七线、十核心”的生态旅游空间结构
        7.3.2 构建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7.3.3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体系
第8章 嵩山可持续发展研究
    8.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意义
    8.2 地质公园保护模式探析
        8.2.1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内容及分区
        8.2.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策略
    8.3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战略管理研究
        8.3.1 嵩山管理现状与进展
        8.3.2 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8.3.3 嵩山战略管理探析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湖北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关于选题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旅游整体开发研究
    2.1 国内外旅游整体开发研究概况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相关概念解析
        2.2.1 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2.2 旅游开发
        2.2.3 旅游规划
        2.2.4 旅游整体开发
    2.3 旅游整体开发相关理论
        2.3.1 旅游系统理论
        2.3.2 旅游区位理论和空间布局理论
        2.3.3 “核心—边缘”理论
        2.3.4 增长极理论
        2.3.5 环城游憩带理论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旅游整体开发趋势及热点
        2.4.1 发展趋势
        2.4.2 开发热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条件分析
    3.1 宜昌地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历史文化
        3.1.3 社会经济
    3.2 宜昌旅游资源分析
        3.2.1 自然类旅游资源
        3.2.2 人文类旅游资源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3.2.4 旅游资源的评价
    3.3 宜昌旅游区位分析
        3.3.1 交通区位分析
        3.3.2 旅游区位分析
    3.4 宜昌旅游战略市场分析
        3.4.1 国外游客市场
        3.4.2 国内游客市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现状分析
    4.1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现状
        4.1.1 旅游项目开发
        4.1.2 旅游项目空间分布
        4.1.3 相关旅游要素开发
    4.2 与周边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分析
        4.2.1 与重庆比较
        4.2.2 与武汉比较
        4.2.3 与周边其他旅游城市的比较
    4.3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存在的问题
        4.3.1 旅游资源重复开发
        4.3.2 交通体系不完善
        4.3.3 文化特色不突出
        4.3.4 整体发展不均衡
        4.3.5 产品开发水平低
        4.3.6 营销手段缺乏
    4.4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4.1 机遇
        4.4.2 挑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和规划
    5.1 典型案例分析
        5.1.1 倾力打造旅游精品——焦作云台山模式
        5.1.2 打造城市品牌——大连模式
        5.1.3 日韩旅游政策
        5.1.4 坝区旅游
        5.1.5 案例分析总结
    5.2 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规划设计
        5.2.1 区域空间规划设计
        5.2.2 市域空间规划设计
        5.2.3 都市区空间规划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对策与实施建议
    6.1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6.1.1 基本思路
        6.1.2 开发设计的原则
    6.2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的对策
        6.2.1 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竞争力
        6.2.2 加强形象设计,打造旅游品牌
        6.2.3 加强宣传促销,提升知名度
        6.2.4 创新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多元化
        6.2.5 加强行业监管,防止过度开发
    6.3 宜昌旅游整体开发实施建议
        6.3.1 接待体系建设
        6.3.2 交通设施建设
        6.3.3 保障体系建设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宜昌市拟建A级景区旅游公路计划表
    附录 2 宜昌市旅游节事项目
    附录 3 宜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 17 项)
    附录 4 宜昌市主要旅游景区名录(截止 2012-02)
    附录 5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唐代旅游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唐代旅游地理研究释义
        一、旅游相关概念
        (一) 旅游
        (二) 旅游者
        (三) 旅游资源
        (四) 旅游地理学
        二、唐代旅游地理研究概述
        (一) 国内研究概述
        (二) 国外研究概述
第二章 唐代旅游发展研究
    第一节 唐代旅游地理环境
        一、唐代旅游地理空间
        (一) 唐王朝的政治版图
        (二) 唐王朝与周边世界
        二、唐代自然环境与旅游
        (一) 唐代的气候与旅游
        (二) 唐代的生物与旅游
        (三) 唐代的地质与旅游
        (四) 唐代的地貌与旅游
        (五) 唐代的水文与旅游
        三、唐代人文环境与旅游
        (一) 唐代的园林与旅游
        (二) 唐代的宗教与旅游
        (三) 唐代的民俗与旅游
        (四) 唐代的史迹与旅游
        (五) 唐代的节日与旅游
    第二节 唐代旅游发展概况
        一、唐代旅游发展的阶段性
        二、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性
        (一)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变迁
        (二) 唐代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
        (三) 唐代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三章 唐代旅游者地理
    第一节 唐代旅游者统计
        一、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一) 关内道
        (二) 河南道
        (三) 河东道
        (四) 河北道
        (五) 陇右道
        二、南方诸道旅游者统计
        (一) 山南道
        (二) 淮南道
        (三) 江南道
        (四) 剑南道
        (五) 岭南道
    第二节 唐代旅游者类型
        一、唐代国际旅游者
        (一) 入境旅游者
        (二) 出境旅游者
        二、唐代国内旅游者
        (一) 宗教旅游者
        (二) 文士旅游者
        (三) 商业旅游者
        (四) 其它旅游者
    第三节 唐代旅游客源地
        一、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一) 唐代国际旅游的线路
        (二) 唐代国际旅游客源地
        二、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
        (一)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概况
        (二)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变迁
        (三) 唐代国内旅游客源地分级
第四章 唐代旅游资源地理
    第一节 唐代旅游资源概况
        一、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一) 关内道
        (二) 河南道
        (三) 河东道
        (四) 河北道
        (五) 陇右道
        二、南方诸道旅游资源统计
        (一) 山南道
        (二) 淮南道
        (三) 江南道
        (四) 剑南道
        (五) 岭南道
    第二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特点
        (一) 唐代旅游资源结构较为完善,主体较为鲜明
        (二) 唐代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优势,地位还在提升
        (三) 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类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四)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结构相似,但丰富性不同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 唐前后期旅游资源分布的变化
        (二) 唐代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一、唐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
        二、唐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 地文景观的开发利用
        (二) 水域风光的开发利用
        (三) 建筑与设施的开发利用
        (四) 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唐代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四节 唐代主要旅游目的地
第五章 唐代旅游媒介
    第一节 唐代旅游交通概述
        一、唐代基本交通状况
        (一) 唐代国内交通路线
        (二) 唐代域外交通
        二、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方式
        三、唐代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
    第二节 唐代旅游接待
        一、唐代的旅游接待
        (一) 唐代官办驿馆的旅游接待
        (二) 唐代私营馆舍的旅游接待
        (三) 唐代佛寺传舍的旅游接待
        二、唐代馆舍的分布
    第三节 唐代其它旅游媒介
        一、唐代的陪游
        二、唐代的地图
        三、唐代的旅游指南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唐代各道旅游者统计
附录B 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统计
后记

四、浅议天柱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山岳型风景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安徽省天柱山景区的分析[D]. 胡维.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2]江西相山地区旅游地学资源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策略研究[D]. 刁星宇.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基于银行家算法的遗产地游客分流管理研究 ——以平度市天柱山风景区为例[D]. 李琳. 青岛大学, 2019(02)
  • [4]青岛乡村旅游营销研究 ——以青岛海青茶博园为例[D]. 孙宗帝.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5]天柱山林业生物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杨厚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6)
  • [6]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D]. 刘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D]. 李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8]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2)
  • [9]湖北宜昌地区旅游整体开发研究[D]. 周怡.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 刘勋.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天柱山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