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振动台模型试验中一种消除重力失真效应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邵维志[1](2020)在《地震加滑坡河啸冲击下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大多数在建或已建库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的库岸滑坡现象或隐患,其原因多为库岸地形、地质结构、物质组成、库水位变化、人类活动等。针对震前、震中、震后的任意时刻都可能发生滑坡引起河啸冲击坝体,主要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1)确定了材料的本构模型和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koyna大坝地震,分析现行规范中对滑坡河啸荷载的确定方式,判断了公式对实际灾害的适用性,并研究确定本文的滑坡河啸荷载压力模式,为数值模拟做好准备工作。(2)以纯地震动工况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在不漫顶情况下,用不漫顶压力模式分析在震前、震后以及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滑坡河啸荷载压力的大坝动力响应。(3)分析在漫顶荷载模式下,分别在震前、震后、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滑坡河啸荷载的大坝动力响应。(4)分析在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不同高度的滑坡河啸荷载,探究河啸波浪高度对大坝的动力响应。
黄福云,龙腾飞,杨芳芳,董锐[2](2019)在《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重力失真影响振动台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重力失真对振动台试验相似模型地震响应的影响,基于人工质量的混合模型相似理论,以缩尺比为1∶10的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结构为试验模型,通过设置5种不同人工质量为重力失真度参数,采用5种不同时间压缩比的地震波及人工波,进行了纵向、横向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重力失真对拱结构模型第一阶频率相似的影响显着,重力失真度越大,模型第一阶频率相似系数试验值和理论值之间的误差也越大;输入波的频率比较小时,重力失真度越小的模型加速度响应越大,加速度峰值时间越延后;重力失真度和输入波的频率比对模型横向(Y向)加速度响应的影响要大于纵向(X向)的影响;通过调整模型配重及输入波的频率比,可减小模型的重力失真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吴堃[3](2019)在《地震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机理及水下振动台试验协调相似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海、跨江桥梁和西部库区高墩深水桥梁的墩体位于深水中,地震作用下水与桥墩之间产生动力相互作用,其机理十分复杂,对桥梁的地震响应有显着影响。历史震害表明,某些高烈度区深水桥梁结构虽按照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但在地震作用下仍发生了严重破坏。因此,为了保证深水桥梁结构的地震安全性,需完善其抗震设计理论。本文以深水桥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地震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机理及水下振动台试验协调相似律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水—桥墩相互作用机理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水—桥墩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激励频率、激励幅值、水深、截面直径和截面形状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地震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动水附加质量随激励频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变化幅度均大于20.0%,该规律与传统Morison方程描述的规律不一致;动水附加质量随激励幅值变化幅度小于10.0%,可以忽略,该规律与传统Morison方程描述的规律一致;动水附加质量随水深增大而增大,且附加质量增大的幅度明显大于水深增加的幅度,即附加质量与水深不成正比关系,该规律与传统Morison方程描述的规律不一致;对于圆形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截面直径增大而增大,附加质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小于截面直径二次方增加的幅度,即附加质量与截面直径二次方不成正比关系,该规律与传统Morison方程描述的规律不一致;对于矩形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截面高度、迎水面宽度增大而增大,且增大的幅度与激励频率有关,频率越大,动水附加质量增加得越多,相较于截面高度对附加质量的影响,迎水面宽度对附加质量的影响更大。(2)提出并验证了用以计算地震作用下桥墩的动水附加质量修正Morison方程。根据地震作用下水体粘滞阻尼产生的动水压力对结构响应影响较小的特点,提出了修正Morison方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水—桥墩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方程中修正惯性力系数和转换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不同尺寸试件在不同工况下的水下振动台试验,验证了修正Morison方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修正惯性力系数、转换系数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为9.9%;圆形、方形桥墩修正惯性力系数随水深增大而增大,随迎水面宽度增大而减小,随激励频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圆形桥墩修正惯性力系数取值范围为0.064~0.374,方形桥墩修正惯性力系数取值范围为0.186~0.447;截面宽高比小于1的矩形桥墩,其转换系数随水深变化较小,随宽高比增大而减小,随激励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转换系数取值范围为1.021~1.871;截面宽高比大于1的矩形桥墩,其转换系数随水深、截面宽高比增大而增大,随激励频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转换系数取值范围为2.237~15.315;基于修正Morison方程的计算结果与水下振动台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够用于地震作用下桥墩动水附加质量的计算。(3)提出了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的协调相似律。针对人工质量模型无法模拟水下动力试验问题,考虑流固耦合作用,提出了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的协调相似律,并给出了地震、波浪和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模型的设计步骤;利用ADINA软件建立不同参数的桥墩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其在地震、波浪和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根据协调相似律设计的协调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桥墩原型的动水压力、位移、剪力和弯矩等动力响应,误差均小于5.0%,而根据人工质量模型设计的常规模型的误差较大,最大误差达80.0%;所提出的协调相似律能够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的模型设计。(4)开展了地震、波浪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水下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3个不同试件在地震、波浪和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水下振动台试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修正Morison方程和协调相似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基于修正Morison方程的桥墩动水附加质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误差为9.8%,再一次验证了所提出的修正Morison方程可以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桥墩动水附加质量;水体的存在降低桥墩的自振频率,且降低的幅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与无水时相比,0.65 m水深时一阶自振频率下降18.2%,二阶自振频率下降25.2%;不同工况下,协调模型最大误差在10.0%左右,常规模型的最大误差达50.0%,协调模型对原型动力响应预测的精度明显优于常规模型的预测精度,进一步验证了协调相似律可以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的模型设计。
龙腾飞[4](2019)在《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重力失真影响振动台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是研究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和破坏机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为相似理论。基于相似理论,国内外学者主要提出了四种基本相似模型,分别是应变失真模型、重力忽略模型、真实仿真模型、人工质量模型。其中,人工质量模型包括满配重模型和欠人工质量模型(混合模型)。欠人工质量模型弥补了基本相似模型的不足,兼顾了振动台承载能力有限的特点,是目前振动台试验中应用最多的模型。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欠人工质量模型存在显着的重力失真现象,且重力失真对欠人工质量模型振动台试验相似性的影响较大。基于欠人工质量模型重力失真影响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的较少,且在这些试验研究中,开展完全人工质量(满配重)模型试验的很少,已有的研究结果还缺乏验证。为此,本文基于重力失真影响的相关因素(加速度相似系数、结构自身特性、地震动特性),开展了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重力失真模型振动台试验,并进行了有限元参数扩展分析,研究重力失真对该相似模型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的影响。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混合模型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几何缩尺比为1:10的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通过对模型设置5种不同的人工质量(配重)来实现不同的重力失真度,并选取3种不同的地震波及人工波,其中每种地震波及人工波均采用5种不同的时间压缩比,对每种重力失真度的模型进行一致激励,开展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2)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重力失真对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的失稳模态基本没有影响,对一阶阻尼比影响较小,对自振频率影响较大。重力失真度较大时,由模型自振频率试验值反推原型自振频率存在较大误差,误差最大约21%,重力失真的影响不可忽略。(3)地震响应试验结果表明,输入波的时间压缩比较小时,重力失真降低了拱结构模型的加速度响应;时间压缩比较大时,重力失真放大了拱结构模型的加速度响应。输入波的时间压缩比越小,重力失真对模型拱顶位移响应的影响越显着;重力失真对模型应变响应的影响非常显着,若模型重力失真度过大,则应变响应结果不准确,偏不安全。(4)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幅值越大,重力失真对模型地震响应的影响越大;矢跨比越大,重力失真对模型自振频率和加速度响应的影响越大,对位移和内力响应的影响越小。
谭立立[5](2018)在《有纵缝的高混凝土重力坝动力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混凝土重力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是工程中十分关心的问题。对于大体积坝,由于断面尺寸较大,往往存在施工纵缝。高混凝土重力坝纵缝接触面抗拉强度相对较低,地震作用下容易拉伸损伤并影响坝体的应力分布,从而威胁大坝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本文以中国已建的有两条纵缝且高程为185m的混凝土重力坝为研究对象,用振动台开展了弹性模型动态响应试验研究和动力破坏模型试验研究。其目的是探讨重力坝纵缝的存在对大坝动力特性和强震下的坝体动应变、加速度、动位移等动态响应的影响,以及坝体在损伤阶段的开裂和裂缝延展模式,主要内容如下:(1)对高混凝土重力坝的整体模型、一条纵缝模型以及两条纵缝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纵缝的存在使大坝频率明显降低,并改变了重力坝坝体的应变响应分布规律。无纵缝时,坝体头部是动拉应变值最大的位置;考虑坝体纵缝后,坝体头部动应变值降低,坝体最大拉应变值位于缝Ⅰ底部。纵缝使下游面坝体中部平台处的加速度明显增加,但却抑制了坝顶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单缝坝体模型的顶部相对动位移比整体模型小,而双缝坝体的顶部动位移却明显大于单缝和无缝坝体。(2)为了使模型试验能够模拟混凝土大坝在强震时的动力破坏全过程,要求模型试验的应变比尺尽量为1,且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原型混凝土基本相似。本文研发了一种微粒砂浆混凝土作为模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其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主要物理性能与原型混凝土保持了良好的相似关系。从而使大坝动力模型试验能较好的模拟原型在强震作用下发生震害的裂缝部位、走向以及裂缝的扩展范围等损伤过程。(3)以研发的微粒砂浆混凝土为模型材料,制作了有两条纵缝的高混凝土重力坝模型,并开展了振动台动力破坏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重力坝整体模型开裂主要集中在坝体头部附近这一破坏方式不同,有纵缝大坝的开裂从纵缝Ⅰ上端开始,并随着地震作用向下游面折坡中部发展。坝体开裂时,下游面折坡是最大拉应变值出现的部位。(4)对混凝土重力坝原型的二维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在数值模拟中探讨了静水压力施加与否对有纵缝大坝的地震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并从拉伸损伤模式和范围、顶部相对位移、坝体主应力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静水压力会显着增加坝体的最大主应力值,使坝踵和两条纵缝的上下端区域均处于较高的应力状态,但是同时也会减小了纵缝的张开度和坝顶的相对位移。
熊杰,樊烛,侯钢领,段锟,周国良[6](2016)在《AP1000核电工程PCS水箱振动台试验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储液罐结构振动包括流体运动、结构运动以及流固耦合作用,因此该类结构的缩比模型及影响因素是研究的难点。本文从流固耦合作用相似比出发,给出了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两种试验模型及其试验参数。以AP1000核电工程屏蔽厂房PCS水箱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似比分析和有限元模拟,比较了原型结构、考虑流固耦合作用模型、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模型等模型的动力响应。研究表明了刚性储液罐结构在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时,若要测定位移、加速度、晃动波高、应力等动力响应参数时,建议采用考虑流固耦合试验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袁野[7](2016)在《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动台试验是通过向振动台输入特定的人工波(如正弦波)、地震波(如El波),从而激励台面上的模型结构,以模拟、再现真实地震过程,是研究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反应及破坏机理的最直接方法,也是研究与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适时地再现各种人工波、地震波作用到结构的过程,以找出结构相对薄弱的部位,并为结构设计采用更为合理的抗震方法提供可靠的根据。本文首先对单自由度结构体系通过运用量纲分析与动力方程法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杜哈梅积分的时域分析法,推导了原型结构与振动台试验模型结构在任意配重条件下的相似关系。在弹性阶段保持SεS(5)x(5)=1不变时,在缩小模型配重并同时放大与之相应的加速度倍数,由地震作用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反应是一致的,但因结构静载的影响,在地震与静载二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却并不相似。隔震结构也同样会受到重力失真效应的影响,且受到的影响效果与传统结构别无二致。为解决在基础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中,实际模型与设计的原结构之间由尺寸、材料及支座选取的不同所导致的动力特性上的差异问题,以实现对原型结构和支座的合理模拟、设计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基础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的相关力学模型进行一定的简化,然后对相关参数进行数学推导,并对推导结果分析判定,从而得出最优参数,为实现相关参数的精细化选择和基础隔震支座性能的判定提供依据,以更真实的预测原结构和隔震支座受地震作用时的反应,可作为相关基础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的设计参考。对于基础隔震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的模型设计提出了一种切实有效的设计方法,并能够较好地反应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主要的工作是对基础隔震结构缩尺模型的设计、支座的选择和振动台激励频率选取;制作试验流程图,便于可以清晰明了试验的流程;通过举一算例,为相关试验提供参考。
国巍,李绿宇,邵平[8](2016)在《大型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及台阵的试验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振动台设备发展迅猛,相关试验技术也随之提升,渐成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对利用振动台设备开展结构抗震试验的精度如何仍关注较少。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所建设的振动台台阵试验系统,介绍台阵的具体组成和技术,并综合已开展试验工作,探讨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精度,明确了重力失真效应、模型材料和制作水平、强地震复现等重要误差因素,并给出了现有实验室技术水平下的误差范围,表明需减小不必要误差以提升试验精度,避免错误试验结论。
邓涛,魏雯,关振长,吕荔炫[9](2015)在《山岭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山岭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抗震性能,是近10年来国内外工程界及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直接模拟与再现地震作用下围岩与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是研究其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山岭隧道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从对象与目的、相似理论、相似材料、模型制作、地震波选取等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国内外山岭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研究现状,同时也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熊杰[10](2015)在《LNG储罐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全球板块运动活跃性增强、地震频发,类似于LNG储罐的储液罐结构在遭受地震激励作用下出现破坏的案例时有发生。作为研究抗震的重要手段,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在储液罐抗震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探究流固耦合作用对储液罐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的影响,于是开展了本文的研究。本文基于相似理论推导出了两种动力相似关系——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动力相似关系和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动力相似关系。以LNG储罐为工程背景并结合上述推导的两种相似关系,得到了考虑流固耦合作用试验模型和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试验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分别对这两种试验模型以及LNG储罐原型结构进行动力学数值分析计算。通过上述数值分析结果,将两种试验模型和LNG储罐原型结构进行对比。通过上述的数值模拟计算,本文论证了储液罐的液体晃动频率包括刚体运动频率、液体晃动频率以及液固耦联振动频率三部分。同时,本文还论证了储液罐的液固耦联振动形式呈现多样性,有径向振型、环向多波振型及梁式振型等。通过分析有效质量的控制因子,论证了cosθ梁式振型在储液罐耦联振动中起主导作用,且与Haroun-Housner理论吻合较好。通过结果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储罐结构在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时,若要测定位移、加速度及晃动波高等动力响应参数及频率等自振特性时,建议采用考虑流固耦合试验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若要测定应力等动力响应参数时,建议采用不考虑流固耦合试验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二、振动台模型试验中一种消除重力失真效应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动台模型试验中一种消除重力失真效应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加滑坡河啸冲击下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震作用下大坝的破坏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滑坡河啸作用下坝体的抗震响应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坝模型及地震滑坡河啸荷载的确定 |
2.1 引言 |
2.2 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2.2.1 应力-应变关系 |
2.2.2 屈服准则 |
2.2.3 流动法则 |
2.2.4 硬化法则 |
2.2.5 损伤演化 |
2.3 坝体有限元模型参数确定 |
2.3.1 模型介绍 |
2.4 地震荷载的确定 |
2.5 滑坡河啸水压力的确定 |
2.5.1 地震时的动水压力 |
2.5.1.1 Westergaard动水压力 |
2.5.1.2 《水工建筑物抗震规范》动水压力 |
2.5.2 浪压力计算模型的确定 |
2.5.2.1 现有规范中对波浪荷载的规定 |
2.5.2.2 本文对波浪荷载的规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0m爬高不漫顶分析 |
3.1 模型可靠性验证 |
3.1.1 地震动位移分析 |
3.1.2 地震动应力分析 |
3.2 震后叠加10m爬高分析 |
3.2.1 位移分析 |
3.2.2 应力分析 |
3.3 震前叠加10m爬高分析 |
3.3.1 位移分析 |
3.3.2 应力分析 |
3.4 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10m爬高分析 |
3.4.1 位移分析 |
3.4.2 应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0m爬高漫顶分析 |
4.1 震后叠加20m爬高分析 |
4.1.1 坝体位移分析 |
4.1.2 应力分析 |
4.2 震前叠加20m爬高分析 |
4.2.1 坝体位移分析 |
4.2.2 应力分析 |
4.3 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20m爬高分析 |
4.3.1 坝体位移分析 |
4.3.2 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震中最不利时刻叠加不同爬高分析 |
5.1 0m—50m位移综合分析 |
5.1.1 顺河向位移 |
5.1.2 竖直向位移 |
5.1.3 总体位移 |
5.2 0m—50m应力综合分析 |
5.2.1 X方向应力 |
5.2.2 Y方向应力 |
5.2.3 坝体主应力 |
5.2.4 坝体第一主应力 |
5.2.5 坝体第三主应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期间成果 |
(3)地震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机理及水下振动台试验协调相似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结构相互作用方法研究 |
1.2.2 水—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地震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机理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水—桥墩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2.3 水—桥墩相互作用试验设计 |
2.3.1 试验目的和试验设备 |
2.3.2 试件设计 |
2.3.3 试验工况和测点布置 |
2.4 水—桥墩相互作用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激励频率的变化规律 |
2.4.2 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激励幅值的变化规律 |
2.4.3 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
2.4.4 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截面直径的变化规律 |
2.4.5 桥墩动水附加质量随截面形状的变化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震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修正Morison方程的提出 |
3.3 圆形桥墩修正惯性力系数的确定 |
3.3.1 修正惯性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
3.3.2 修正惯性力系数的拟合公式 |
3.4 方形桥墩修正惯性力系数的确定 |
3.4.1 修正惯性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
3.4.2 修正惯性力系数的拟合公式 |
3.5 矩形桥墩转换系数的确定 |
3.5.1 截面宽高比小于1 的矩形桥墩 |
3.5.2 截面宽高比大于1 的矩形桥墩 |
3.6 地震作用下桥墩动水附加质量的计算方法 |
3.7 水下振动台试验验证 |
3.7.1 试验设计 |
3.7.2 试验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水下振动台试验协调相似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人工质量模型 |
4.3 水下振动台试验协调相似律的提出 |
4.3.1 地震作用下的协调相似律 |
4.3.2 波浪作用下的协调相似律 |
4.3.3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的协调相似律 |
4.4 协调相似律的数值验证 |
4.4.1 数值模型 |
4.4.2 地震作用下协调相似律的验证 |
4.4.3 波浪作用下协调相似律的验证 |
4.4.4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协调相似律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震、波浪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水下振动台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目的和试验设备 |
5.2.2 试件设计 |
5.2.3 试验工况 |
5.2.4 数据采集和测点布置 |
5.3 动水附加质量计算方法的试验验证 |
5.4 修正Morison方程的试验验证 |
5.5 协调相似律的试验验证 |
5.5.1 动力特性分析 |
5.5.2 地震作用下协调相似律的验证 |
5.5.3 波浪作用下协调相似律的验证 |
5.5.4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协调相似律的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4)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重力失真影响振动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重力失真的研究现状 |
1.2.1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 |
1.2.2 重力失真的研究基础 |
1.2.3 重力失真的研究现状 |
1.2.4 重力失真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重力失真的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振动台试验 |
2.1 背景工程 |
2.2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重力失真模型 |
2.2.1 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原则 |
2.2.2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设计 |
2.2.3 测点布置 |
2.3 模型加载 |
2.3.1 地震模拟振动台简介 |
2.3.2 输入地震波 |
2.3.3 试验工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力失真对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地震响应的影响 |
3.1 重力失真对模型动力特性的影响 |
3.1.1 动力特性试验结果 |
3.1.2 重力失真对模型自振频率的影响 |
3.2 重力失真对模型地震响应的影响 |
3.2.1 加速度响应 |
3.2.2 位移响应 |
3.2.3 应变响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重力失真模型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简介 |
4.1.1 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2 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重力失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 |
4.2.1 动力特性对比 |
4.2.2 加速度响应对比 |
4.2.3 位移响应对比 |
4.3 基于不同参数的重力失真模型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
4.3.1 矢跨比 |
4.3.2 地震动幅值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有纵缝的高混凝土重力坝动力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工程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大坝模型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相似理论研究 |
1.2.2 动力模型试验材料研究 |
1.2.3 动力模型试验研究 |
1.2.4 纵缝对重力坝抗震性能影响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重力坝弹性模型试验 |
2.1 工程概况 |
2.2 模型相似关系 |
2.2.1 一般相似理论 |
2.2.2 模型相似关系 |
2.3 模型设计与制作 |
2.3.1 试验振动台 |
2.3.2 试验模型设计 |
2.3.3 传感器布置 |
2.3.4 动水压力配重 |
2.3.5 地震波输入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自振频率 |
2.4.2 加速度响应 |
2.4.3 应变响应 |
2.4.4 位移响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力破坏模型的材料研究 |
3.1 前言 |
3.2 力学性能测试 |
3.2.1 抗压强度测试 |
3.2.2 抗拉强度测试 |
3.2.3 劈裂强度测试 |
3.2.4 弹性模量测试及本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力坝动力破坏模型试验 |
4.1 前言 |
4.2 模型相似关系 |
4.3 模型设计与制作 |
4.3.1 试验振动台 |
4.3.2 试验模型设计 |
4.3.3 传感器布置 |
4.3.4 动水压力配重 |
4.3.5 地震波输入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动力特性 |
4.4.2 加速度响应 |
4.4.3 应变响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重力坝的动态响应数值分析 |
5.1 前言 |
5.2 模拟参数 |
5.2.1 材料本构关系 |
5.2.2 材料阻尼 |
5.2.3 接触问题和网格划分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3.1 动力特性 |
5.3.2 试验载荷组合作用下的原型动态响应 |
5.3.3 静水压力对大坝动态响应的影响 |
5.3.4 缝间摩擦系数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4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概述 |
1.4.1 传统结构与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的差异 |
1.5 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1.5.1 结构抗震试验动力相似理论研究的进展 |
1.5.2 结构抗震模型振动台试验中的难点与发展趋势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模型配重不足时相应动力相似关系及重力失真效应对隔震结构的影响 |
2.1 模型满配重时的相似关系 |
2.2 传统结构配重不足时缩尺模型在线弹性阶段动力相似关系 |
2.3 重力失真效应对传统结构与隔震结构影响的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相关参数精细化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础隔震体系结构模型动力参数的确定 |
3.2.1 基础隔震体系结构动力方程的确定 |
3.2.2 隔震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
3.2.3 隔震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
3.3 模型结构动力参数的确定 |
3.3.1 相似比的确定 |
3.3.2 模型质量的计算 |
3.3.3 模型质量的按层分布 |
3.4 振动台激励的选择 |
3.4.1 振动台激励加速度的选择 |
3.4.2 振动台激励频率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设计方案 |
4.1 隔震结构缩尺模型的设计 |
4.1.1 隔震结构模型材料的选择 |
4.1.2 隔震结构模型的相似设计 |
4.1.3 试验流程图 |
4.2 试验算例 |
4.2.1 试验介绍 |
4.2.2 支座的选定 |
4.2.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2.4 振动台激励频率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大型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及台阵的试验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台阵试验系统 |
1. 1 设备组成 |
1. 2 技术性能指标 |
(1)1个固定台(A台) |
( 2) 2 个移动台( B、C台) |
( 3) 3 台联合工作性能 |
1. 3 设备性能扩展 |
2设备性能验证 |
3试验误差因素 |
3. 1 非线性相似设计 |
3. 2 模型制作和材料 |
3. 3 强地震复现精度 |
4结论 |
(9)山岭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与目的 |
1.1 隧道洞口段 |
1.2 隧道洞身段 |
1.2.1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 |
1.2.2 隧道接近其他建 (构) 筑物 |
2 相似理论 |
2.1 静力相似准则的确定 |
2.2 动力相似准则的确定 |
3 相似材料 |
3.1 土体相似材料 |
3.2 岩体相似材料 |
4 模型制作 |
4.1 模型箱制作 |
4.2 隧道及围岩浇筑 |
4.3 数据量测 |
5 地震波选取 |
5.1 实测地震波 |
5.2 人工合成地震波 |
6 结论与展望 |
(10)LNG储罐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储液罐震害的主要形式 |
1.3 LNG储罐简介 |
1.4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1.4.1 储罐的抗震理论研究 |
1.4.2 储罐抗震试验研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储液罐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及方法 |
2.1 储液罐结构流固耦合解析解 |
2.1.1 速度势理论 |
2.1.2 刚性储液罐结构流固耦合振动理论 |
2.1.3 弹性储液罐结构流固耦合振动理论 |
2.1.4 Haroun-Housner理论模型 |
2.2 储液罐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
2.2.1 Adina软件简介 |
2.2.2 LNG储罐的有限元模型 |
2.2.3 储罐有限元计算方法及理论 |
2.3 储液罐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方法 |
2.3.1 储罐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目的 |
2.3.2 储罐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方法 |
第3章 LNG储罐动力相似关系 |
3.1 概述 |
3.2 相似理论 |
3.2.1 相似三定理 |
3.2.2 相似准则的导出方法 |
3.2.3 重力失真效应 |
3.3 考虑流固耦合的动力相似关系 |
3.4 不考虑流固耦合的动力相似关系 |
3.5 LNG储罐的相似比 |
3.5.1 LNG储罐考虑流固耦合的动力相似关系 |
3.5.2 LNG储罐不考虑流固耦合的动力相似关系 |
第4章 LNG储罐相似模型分析与验证 |
4.1 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
4.1.1 自振频率求解 |
4.1.2 原型结构内罐模态求解 |
4.1.3 原型结构内罐模态数值模拟与理论解对比 |
4.2 原型结构内地震响应分析 |
4.2.1 地震波选取 |
4.2.2 阻尼比 |
4.2.3 原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4.3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试验模型地震响应 |
4.4 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试验模型的地震响应 |
4.5 两种试验模型与原型结构对比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振动台模型试验中一种消除重力失真效应的动力相似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加滑坡河啸冲击下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响应研究[D]. 邵维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重力失真影响振动台试验研究[J]. 黄福云,龙腾飞,杨芳芳,董锐. 工程力学, 2019(12)
- [3]地震作用下水-桥墩相互作用机理及水下振动台试验协调相似律研究[D]. 吴堃. 天津大学, 2019
- [4]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模型重力失真影响振动台试验研究[D]. 龙腾飞. 福州大学, 2019(12)
- [5]有纵缝的高混凝土重力坝动力模型试验研究[D]. 谭立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8(12)
- [6]AP1000核电工程PCS水箱振动台试验模型研究[A]. 熊杰,樊烛,侯钢领,段锟,周国良. 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16
- [7]隔震结构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与设计[D]. 袁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5)
- [8]大型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及台阵的试验精度分析[J]. 国巍,李绿宇,邵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6(02)
- [9]山岭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邓涛,魏雯,关振长,吕荔炫. 路基工程, 2015(03)
- [10]LNG储罐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研究[D]. 熊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