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刚果(布)13人死于埃博拉病(论文文献综述)
朱瑟夫(MIMBALE MOLANGA Joseph)[1](2020)在《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6年刚果(金)首次爆发埃博拉以来,在44年时间里,该国历经十次疫情肆虐,成为遭遇埃博拉疫情袭击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国家。最新一次疫情于2018年8月爆发,是仅次于2013-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的第二大埃博拉疫情。与此前肆虐的多次疫情不同,本次埃博拉病毒致病性强、病毒变异明显,给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挑战。疫情扩散迅速、伤亡较大,快速向周边国家传播,然而,刚果(金)在应对中遭遇了国内的暴力和不信任危机、政治休整与阴谋论,让疫情的应对阴云密布。本次疫情爆发后迅速引起了世界关注,包括刚果(金)在内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广泛关注和介入,成为疫情应对的重要支持力量。面对疫情,刚果(金)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采取了一系列防控举措。这些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埃博拉治疗中心;监测病例或追踪传播途径;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展开隔离;提高公众认知;开展疫苗接种行动;在受影响地区提供安全饮用水;监督安全体面的丧葬;加强跨界监测等在其他地区奏效的常规措施。然而,受到刚果(金)政府行政与管理能力所限,以及受影响地区的不安全状况,让这些原本对症的应对措施频频失效。美国、欧盟各国和中国等世界大国以各种形式参与了本次疫情应对。美国通过美援署和疾控中心捐款1.96亿美元,是刚果(金)此次疫情的最大捐助国,在疾病监测、传染预防和控制,安全体面的安葬,水卫生等领域采取积极行动,对快速发现病例、减少疫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欧洲国家在欧洲联盟的框架内,通过派遣一线医疗队拯救生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在当地社区之间开展合作和提高疾病认识以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保健服务以及安全体面的安葬等等有力的措施,为刚果(金)的埃博拉应对措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也是非洲卫生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在本次埃博拉应对中,中国主要通过提供卫生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医药物资、捐赠埃博拉应对资金、通过共享的方式传递健康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治疗能力等方面提供援助,为刚果(金)的埃博拉应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帮助。面对刚果(金)本次埃博拉疫情,各类国际组织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国际应对行动。首先,世卫组织也即世界卫生当局正在协调实地行动,动员各国对埃博拉应对展开资助,进行试验性疫苗的登记工作。世卫组织是在刚果(金)埃博拉疫情高危地区部署最多资源和人员的国际组织。同样,世界银行也则致力于一线应对、加强卫生系统和准备等方面的,以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刚果(金)的埃博拉应对措施也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无国界医生组织、基督复临会发展和救济局为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工作提供了饮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方面最佳做法相关的专门知识。虽然在本次埃博拉的疫情应对中,刚果(金)政府和国际社会积极应对,但疫情却延绵不断,无法得到有效根除,其原因深刻而复杂。首先,刚果(金)国内的政治治理失序带来各类卫生项目的频频失败,本次疫情爆发在刚果(金)政局动荡和长期战乱的地区,不仅政府内部无法有效沟通协调抗疫举措,而且反对势力利用疫情不断制造暴力争端事件,让疫情应对项目无疾而终。第二,缺乏规划的外来援助让国际应对难以奏效。众多的外部应对组织和机构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各类援助,而刚果(金)国内缺乏对接此类援助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巨额的援助无法有效协调流向最需要援助的地区和人群。第三,脆弱的刚果(金)卫生系统无法应对国内不断出现的突发情况。刚果(金)政府出台的战略响应计划曾为疫情控制带来曙光,但行动中的暴力争端、卫生系统的不堪一击、专业医疗人员和物资的严重匮乏等屡屡给刚果(金)政府的行动带来执行中的巨大阻力。第四,受到政府行政能力的限制,各类应对措施的实际效应与预估效应相去甚远。
孙敏[2](2019)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前沿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学生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生物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前沿科技发展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然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一定的生物学前沿,以达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及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基础上,阐明了生物学前沿教学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接着通过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以初中生和初中生物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川渝地区学校的生物学前沿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初中生物前沿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过学生、教师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发现:初中生对于生物学前沿的学习很感兴趣,但学习却比较被动,存在困难,希望教师多介绍前沿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前沿教学;大多数教师对于生物学前沿知识感兴趣并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前沿知识是必要的,但教授不易,主要困难是教师自身对前沿知识理解不深刻以及课程时间紧张。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开展了初中生物前沿教学实践研究。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验,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实验前和实验后其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以及课堂表现方面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生物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及课堂表现等均无显着差异(P>0.05)。经过两个月的生物前沿教学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生物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实验班的课堂表现更好,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生物学习信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前沿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以及课堂表现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调查和实践研究反思及总结,笔者提出前沿教学可根据前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能力等进行选择组织的教学策略,前沿教学遵循基于前沿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差异的教学原则,整理总结了生物学前沿的获取途径和前沿教学的实施途径,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为初中生物开展前沿教学提供参考。
司炳雨[3](2019)在《新闻报道立场性的翻译处理 ——有关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报道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的翻译材料取自新闻网站非洲全景(Allafrica.com)中有关非洲埃博拉病毒的报道,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感悟,最终以新闻类文本中作者评价性语言的翻译所体现出的立场性进行讨论。新闻因其客观性特征,行文中鲜见作者个人评价或立场。但作为传媒手段,即便文章中少见表明态度的词汇,其整体意义也会反映出作者立场性。由此,通过对源语中评价句的翻译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原文中出现的评价句归结为肯定评价句和否定评价句,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细化。翻译过程中发现:虽然作者在句式层面实现评价、表明立场,但句子中的词汇却是表明立场的“点睛之笔”。为此,拟以语言评价系统为框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对包含态度的资源(尤其是词汇)进行处理、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希望本文能为有立场性的新闻报道的翻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提高译者对于源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中评价句的认识。
袁丁[4](2017)在《非洲的“过客”:对刚果(金)中国短期移民群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非间人员往来逐年快速增长,目前有近百万的中国人生活在非洲。相比较传统的海外华人群体的研究,国内及国际学术界对在非的中国人群体研究依然较少,以国别为单位的研究更是较为缺乏。通过自2013年至2016年间的多点跟踪田野调查,本文对刚果(金)的华人短期移民群体进行了研究,以此为例来指出目前国际移民研究中存在一些对中国在非移民群体的误解,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一群体的描述与分析框架。本文首先描述了刚果(金)华人的历史、现状与构成的多样性,指出华人移民总体数量不大,随社会稳定程度波动较大,是一个来源丰富、职业与生计方式多样的新移民群体。还特别指出需要意识到中非间的移民流动是双向的,是全球南南移民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需注意到华人新移民群体与传统华人华侨之间的差异。第二章通过对刚果(金)华人移民群体跨国流动的驱动力、过程以及目的地的分析,指出影响其跨国流动的能力与阻力因素。跨国流动不仅包含了在物理空间的流动,还实现了在社会阶层上的流动。移民的社会网络在跨国空间上的使用,还带来了商品、现金、信息、观念、科技、资本及疾病等的跨国网络流动。文中指出,相比较传统的海外华人华侨群体,在刚果(金)的中国人群体具有非定居性、持续的流动性以及目的地的不确定性等特征。以上三点特征提示我们应注意到南南移民与南北移民理论解释框架之间的差异,对于在非洲的中国人群体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移民研究中的一些现有概念与理论框架来进行解释。第三章在对现有的一些相关移民概念进行了辨析之后,提出了一个中国本土化的概念“过客”来描述和分析刚果(金)的中国人群体,同时与国际移民理论进行对话。本章也分析了在刚果(金)的华人“过客”群体的身份认同与内部的区分。第四章,描绘了“过客”群体在刚果(金)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小聚居、大散布的分布状态,展现了其在不同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与社会适应。利用“去疆域化”的理论视角和空间生产理论,分析了该群体通过对符号空间的重命名、物理空间的复制和社会空间的再现等空间策略来建构出一个华裔空间。通过对跨区域社会领域和世界体系的分析视角,展现了“过客”的跨国网络空间内部参与者的多元性及其运作过程的复杂性。从时间的维度上,中国“过客”群体表现出临时性的特征,其注重于未来的紧迫感与当地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时间观念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第五章从一个更为动态的角度分析了“过客”群体在刚果(金)社会中的适应策略的特征,即“过客策略”。“过客”群体的封闭性造成了刚果社会对其污名化的想象,通过对金沙萨的“中国人零售店事件”的详细分析,本章指出了互动过程中的参与者(包括刚果人、其他族裔移民与华人内部)的多样性及其之间存在的问题与张力。中国“过客”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采取了回避和不融入的策略,而当面临一些危机或必须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场景时,则选择以购买非过客群体提供的产品的方式,来获得一种看似融入其实并不融入的身份。第六章将移民研究中对“客”的讨论与人类学中对于不同文化下“待客之道”(Hospitality)的研究相联系。指出在主—客关系的预设上,刚果民间将中国人视作是对其具有道德扶助义务的“Mundele”,而不是中国人自己所预设的“客人”。因此,刚果人所预期的其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依附关系”而非“给予—感恩”关系。中国对非援助方式的转变,使得原有的平衡的互惠关系变得不再平衡。而“亚非拉兄弟”的阶级话语认同,也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与非洲经济间距离越来越大而难以继存。尽管中国秉持的是一种基于“礼在今天,利在明天”的长期性互惠平衡关系,但具有临时性特征的中国“过客”群体与临时性的刚果社会,这种模式的互惠关系很难成形。本章为“待客之道”的研究提供了 一个在南南移民领域的跨文化比较案例。论文的最后对“过客”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一概念的适用度进行了讨论,提出这一概念框架可以在国际移民研究体系下为对南南移民群体的理解带来新的启发。
赵丽梅[5](2015)在《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花、黑死病、1918年纽约大流感都在人类的历史上刻下了阴森森的恐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去这种自然爆发的形态以外,有些传染病的病毒如天花、霍乱也可以成为生物战剂,变成战争武器,即生物武器,其目的就是“蓄意疾病”,它对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美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冷战的结束使新的因素不断被注入到国家安全问题中来,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由传染病所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主义,对各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家安全受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9.11”及之后的炭疽杆菌事件,将美国国家安全的内涵由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安全、科技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生物恐怖所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发展轨迹。本文选取1992-2008年这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作为研究题目,试图利用美国政府的公开文档、解密文档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从克林顿政府到乔治·W·布什政府这一时限内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出由传染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巨大影响;作为双方构建的结果,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又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影响了美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制定。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点面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拟达到四个研究目的:(1)通过对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阐述和分析,探求异同,揭示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相互影响、相互构建过程;(3)通过考察美国政府内部各应急管理部门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主张,揭示出美国各政治势力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和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制定的影响力;(4)通过对1992年至2008年美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研究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梅洁[6](2015)在《利比里亚报刊《新民主党》中关于埃博拉的新闻翻译报告 ——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文中提出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新闻翻译需依照新闻的特点,再现原文信息,对等地满足不同语言读者的需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具有注重信息对等传达和读者反应的特点,对于指导新闻英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2014年3月30日,利比里亚报纸《新民主党》头版新闻第一次报道了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爆发,报道一出,全国惶恐。之后,《新民主党》对埃博拉在利比里亚的传播及控制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本翻译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选取《新民主党》中关于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及周边国家传播的系列报道为文本,探讨新闻英语翻译的有效策略。本翻译报告首先对利比里亚、《新民主党》及埃博拉进行简单介绍;接着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并对其指导新闻英语翻译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最后笔者结合自己翻译《新民主党》中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系列报道的翻译实践,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以及文本对等来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本刊编辑部,刘安立[7](2014)在《埃博拉全解读》文中提出截至2014年9月10日,非洲西部埃博拉疫情的被报告病例或疑似病例已达4300个,死亡人数超过2900人。埃博拉疫情引起了举世关注,但埃博拉作乱却早已不是头一遭。那么,埃博拉病毒为什么如此凶恶?在极度危险之中,科学家怎样探究这种恶疾?本刊特别刊登此文,对埃博拉进行全解读,以飨读者。
娄开阳[8](2008)在《试论新闻语篇的结构要素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经过大量语料分析之后认为:⑴新闻语篇的结构要素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意义单位;⑵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小句、句子,也有句群;⑶所有新闻语篇均可分析为"新闻事件"、"新闻背景"和"新闻评析"等三大要素。在这三大一级结构要素的基础上还可以划分出下位二级、三级要素,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
郭绶衡[9](2005)在《凶悍的传染病——埃博拉(Ebola)出血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田勘[10](2004)在《病毒的进攻与文明的代价》文中指出 把近些年流行并引起人类恐慌的疾病做一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人类的前脚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但后脚却仍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徘徊,甚至脚底还粘着原始文明的泥迹。无论是过去的黑死病(鼠疫)和天花,还是今天的SARS和埃博拉,以及仍影响着我们的疯牛病与禽流感,它们都既与原始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息息相关。
二、刚果(布)13人死于埃博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刚果(布)13人死于埃博拉病(论文提纲范文)
(1)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依据 |
1.选题的理论意义 |
2.选题的实际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和方法 |
1.解决的主要问题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爆发 |
一,埃博拉疫情的十次爆发 |
二,埃博拉病毒的临床分析及刚果(金)第10次埃博拉疫情的特点 |
(一)结构形态 |
(二)病毒分型 |
(三)传播方法 |
(四)致病原理 |
(五)第十次埃博拉疫情的主要特征 |
第一,疫情传播迅速、伤亡较大 |
第二,快速向周边国家扩散 |
第三,刚果(金)在应对中遭遇了暴力和不信任危机 |
第四,埃博拉应对中,刚果(金)国内不断遭遇政治休整与阴谋论 |
三,刚果(金)埃博拉疫情的进展序列 |
第二章 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 |
一,刚果(金)国内的埃博拉应对措施 |
二,实地行动的进行 |
三,刚果(金)政府发挥的作用 |
(1)政府无力确保埃博拉应对的安全 |
(2)刚果(金)政府的权力斗争 |
(3)埃博拉贪污 |
(4)应对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 |
四,五项国家应对计划 |
第四个战略应对计划(2019年7月-12月) |
五,资助国家应对计划 |
第三章 各国政府的应对 |
一,美国 |
(一)美国应对埃博拉疫情的主要渠道 |
(1)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 |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
(二)美国刚果(金)埃博拉疫情的制约 |
二,中国 |
(一)中国在刚果(金)的卫生援助 |
(1)向刚果(金)派遣医疗队 |
(2)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
(3)医疗设备和药品 |
(4)健康知识传递 |
(5)从防疫角度看 |
(二)中国协助应对埃博拉疫情 |
三,欧洲联盟框架内的欧洲国家的贡献 |
第四章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应对 |
一,多边和国际组织的援助 |
(一)世界卫生组织 |
(二)世界银行 |
(1)世界银行在刚果(金)金的长期参与 |
(2)加强刚果(金)卫生系统 |
(3)加邻国疫情的防备努力统 |
二,非盈利组织及其他捐助者的贡献 |
(一)无国界医生组织应对 |
(二)基督复临会发展及救济署(ADRA) |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
一,埃博拉应对中的风险因素 |
(一)国家权力危机和不安全感 |
(二)不安全的代价:发生在布腾博协调中心的重大安全事件的案例 |
二,协调埃博拉反应的问题 |
三,埃博拉应对的优化评估 |
四,对埃博拉应对的动态评价 |
(一)埃博拉疫苗接种计划 |
(二)刚果(金)的卫生系统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缩略语 |
图列表 |
表列表 |
攻读研究生期间成果 |
致谢 |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前沿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
1.2.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
1.2.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1.3 研究内容 |
1.3.1 调查初中生物前沿教学开展的情况 |
1.3.2 开展初中生物前沿教学的实践研究 |
1.3.3 提出前沿教学的策略、原则及实施途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教育实验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生物学前沿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现状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生物学前沿 |
2.3.2 非智力因素 |
2.4 生物学前沿教学的理论基础 |
2.4.1 学习动机理论 |
2.4.2 STS教育理论 |
3 初中生物前沿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3.2 调查对象 |
3.2.1 访谈调查对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3.4.1 访谈调查 |
3.4.2 川渝不同地区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3.4.3 学生问卷调查 |
3.4.4 教师问卷调查 |
3.5 调查结论及分析 |
3.5.1 访谈结论及分析 |
3.5.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及分析 |
3.5.3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及分析 |
4 初中生物中开展前沿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实践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2 实践研究的过程 |
4.2.1 实验前测 |
4.2.2 实验实施 |
4.2.3 实验后测 |
4.3 实践结果及分析 |
4.3.1 非智力因素结果及分析 |
4.3.2 学生课堂表现分析 |
5 初中生物开展前沿教学的策略、原则及实施途径 |
5.1 在初中生物中开展前沿教学的教学策略 |
5.1.1 根据前沿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并组织前沿 |
5.1.2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组织前沿 |
5.1.3 根据教学活动进行选择并组织前沿 |
5.1.4 根据学生能力和教师能力进行选择并组织前沿 |
5.2 基于初中生物前沿教学的评价原则 |
5.2.1 依据前沿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
5.2.2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
5.2.3 评价应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
5.3 生物学前沿的获取途径和教学实施途径 |
5.3.1 生物学前沿的获取途径 |
5.3.2 生物学前沿教学的实施途径 |
6 实践反思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3)新闻报道立场性的翻译处理 ——有关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报道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文本来源 |
1.2 翻译文本的性质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译员的确定 |
2.1.2 背景知识准备 |
2.1.3 翻译工具及参考文献的准备 |
2.1.4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1.5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6 质量控制 |
2.2 翻译过程 |
2.2.1 初译 |
2.2.2 修改 |
2.3 译后事项 |
2.3.1 互相校对 |
2.3.2 专业人士的指导意见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肯定评价句的翻译 |
3.1.1 肯定性评价句的翻译 |
3.1.2 倾向性评价句的翻译 |
3.1.3 否定性谓语句的翻译 |
3.2 否定评价句的翻译 |
3.2.1 限定成分句的翻译 |
3.2.2 补足成分句的翻译 |
3.2.3 附加成分句的翻译 |
第4章 总结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4)非洲的“过客”:对刚果(金)中国短期移民群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刚果(金)初印象 |
二、研究背景 |
(一) 非洲华人华侨研究议题的政治化 |
(二) 南南移民潮流及中非间移民的双向流动 |
(三) 中国新移民与传统华人华侨的差异 |
(四) 中非间移民的临时性与非定居性 |
(五) 南南移民与南北移民理论解释框架的差异 |
三、研究的对象、问题及目的 |
(一) 研究的对象 |
(二) 研究的问题 |
(三) 研究的目的 |
四、研究的意义与贡献 |
五、文献综述 |
(一) 国际移民研究与海外华人华侨研究 |
(二) 中国的非洲研究与中国人类学的非洲研究 |
(三) 中外文献中对于非洲及刚果(金)华人华侨群体的研究 |
六、研究方法与海外民族志的知识生产 |
(一) 海外田野点简介 |
(二) 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讨论 |
(三) 海外民族志的知识生产 |
(四) 比较研究与学科对话 |
(五) 如何书写非洲 |
(六) 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七、论文的写作分析框架 |
第一章 刚果(金)的中国移民:历史、现状与多样性 |
三张影像里的中国人 |
本章导言 |
第一节 刚果(金)的移民概况 |
第二节 非洲的中国新移民群体 |
第三节 刚果(金)的中国人群体的历史与数量 |
一、历史 |
二、数量与来源 |
第四节 刚果(金)中国新移民群体构成的多样性 |
一、刚果(金)中国新移民群体概况 |
二、职业与生计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跨国流动:动力,流动性与跨国网络 |
田野之路 |
本章导言 |
第一节 个体流动的驱动力,过程与目的地 |
一、推拉框架与多元驱动力 |
二、过程:机制、路径与路线图 |
三、目的地的多样性 |
第二节 流动性:影响跨国流动的能力与阻力 |
一、(im)mobility的理论讨论 |
二、流动的能力/阻力因素 |
第三节 跨越社会阶层的流动 |
一、“跨国”与“跨界” |
二、物理空间里的跨界流动与社会不平等 |
三、跨国流动所引发的社会阶层的流动 |
第四节 社会网络与跨国网络 |
一、商品的跨国网络 |
二、现金流的跨国网络 |
三、信息与观念的跨国网络 |
四、科技的跨国网络 |
五、资本投资的跨国网络 |
六、疾病与治疗方法的流动 |
第五节 刚果(金)华人移民的特征 |
一、非定居性 |
二、持续的流动性 |
三、目的地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
四、与其他中国新移民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客”的概念化与刚果(金)的中国“过客”群体 |
水葫芦与过客 |
本章导言 |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一个新概念? |
一、概念的重要性 |
二、新概念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相关学术概念的比较与厘清 |
第三节 “过客”的概念化 |
一、过客的定义 |
二、与中国传统理解上的过客的比较 |
三、各种文化中的类似概念 |
第四节 “过客”的英译方法 |
第五节 刚果(金)华人“过客”群体的认同与族际边界 |
一、刚果(金)“过客”群体的身份认同 |
二、刚果(金)“过客”群体的族际边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过客”的空间建构与临时性 |
金沙萨的一天 |
本章导言 |
第一节 “看不见的唐人街”:华裔空间的分布 |
一、金沙萨的城市空间 |
二、封闭的居住与工作空间 |
三、半开放的生活功能空间 |
四、空间上的热点 |
五、通过交通工具连接 |
六、跨地区与跨国的空间 |
第二节 空间建构与社会适应 |
一、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
二、对语言的适应 |
三、对食物的适应 |
四、对消费的适应 |
五、对枯燥生活的适应 |
六、对性的适应 |
第三节 去疆域化:空间建构的策略 |
一、去疆域化理论 |
二、对刚果的空间的认知与命名 |
三、中国式空间格局的复制 |
四、社会空间的再现 |
第四节 跨区域社会领域与世界体系 |
第五节 时间差异与过客的临时性一 |
一、刚果时间与中国过客的时间 |
二、过客的临时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过客”的社会互动与策略选择 |
会巫术的中国人 |
本章导言 |
第一节 谣言:污名化与种族化 |
一、对谣言的分类 |
二、污名化想象与种族化话语 |
三、污名化与种族化的成因 |
第二节 “过客”群体与社会互动 |
一、与刚果人的互动 |
二、与其他族群间的互动 |
三、华人群体内部的互动 |
第三节 “中国人零售店事件” |
一、违法开店 |
二、对策 |
三、抓人风波 |
四、一波又起 |
第四节 过客策略:对事件的分析 |
一、行动者及事件过程的分析 |
二、策略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过客”与待客之道 |
告别 |
本章导言 |
第一节 “中非兄弟般的友情” |
第二节 Hospitality(待客之道):一个关于主-客关系的跨文化讨论 |
一、陌生人、客、主 |
二、什么是Hospitality(待客之道) |
三、待客之道的研究框架 |
第三节 Mundele与Chinois |
第四节 依附关系与“给予-感恩”关系 |
一、依附关系 |
二、“给予—感恩”关系 |
第五节 互惠的平衡性与时间性 |
一、平衡性 |
二、时间性 |
第六节 为客之道 |
本章小结 |
总结: 对“过客”的再讨论 |
一、刚果(金)华人“过客”群体的特征 |
二、“过”、“客”的再讨论 |
三、国际移民视野下的“过客 |
四、过客的分析框架 |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及其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二、论文框架与研究意义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回顾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一、联邦保障局的成立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
二、战后美国的生物战计划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的形成 |
第二节 冷战结束前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一、卫生、教育与福利部的成立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调整 |
二、海外援助行动与美国海外国家利益的实现 |
第二章 克林顿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特点 |
二、麻疹的爆发与《儿童免疫计划》对美国公共卫生安全政策的影响 |
三、口蹄疫、疯牛病的爆发与《2001年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防和控制法》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面临的生物恐怖主义挑战 |
二、《公共卫生威胁与紧急状态法》与应对生物恐怖主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 |
第三章 乔治·W·布什政府时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第一节 西尼罗河病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变化 |
二、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公告—美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政策 |
三、《灭蚊健康安全法》与CDC防范生物恐怖主义作用的加强 |
四、《2002年公共卫生安全和恐怖主义防范、应对法》的出台与国家安全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新转向 |
一、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
二、战胜春天的恐惧——布什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四、SARS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
五、SARS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化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三节 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美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转变 |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
二、《联邦大流感战略》与美国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三、州、地方政府应对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 |
四、H5N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恐怖主义化与国际合作 |
第四节 天花与布什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的剧变 |
一、天花与生物恐怖主义袭击的关系 |
二、美国政府对天花的监测与《21世纪生物防御战略》的出台 |
三、《天花应急人员保护法》与天花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 |
四、“黑暗的冬天”——由虚拟到现实的反生物恐怖主义演习 |
结语 |
一、宣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法律依据 |
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种类 |
三、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政策的实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利比里亚报刊《新民主党》中关于埃博拉的新闻翻译报告 ——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Liberia and New Democrat |
1.1 Introduction to Republic of Liberia and Liberian English |
1.1.1 Introduction to Republic of Liberia |
1.1.2 Features of Liberian English |
1.2 Main Communications in Liberia |
1.3 Features of the Texts |
1.3.1 Brief History of the New Democrat Newspaper |
1.3.2 Content of Reportage |
1.3.3 Features of News about Ebola in New Democrat |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Translation Plan |
2.2 Tool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
Chapter 3 Translation Theories |
3.1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1.1 Main Content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1.2 Criteria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3.1.3 Principle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3.2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News Translation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Equivalence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Free Translation |
4.1.3 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Explanation |
4.2 Equivalence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2.1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 |
4.2.2 Amplification |
4.2.3 Omission |
4.2.4 Rearrangement of Information Units |
4.3 Equivalence at the Textual Level |
Chapter 5 Problems and Solutions during Translation |
5.1 Problems during Translation |
5.2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Appendix B |
Appendix C |
(7)埃博拉全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追踪埃博拉 |
2揭秘埃博拉 |
1追踪埃博拉 |
2揭秘埃博拉 |
线状病毒团伙 |
埃博拉症状 |
埃博拉爆发 |
埃博拉怎样作乱 |
在地球上穿“宇航服” |
埃博拉“藏猫猫” |
埃博拉走出非洲 |
埃博拉的传播 |
避开埃博拉 |
埃博拉的检测、治疗和预防 |
最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源于两岁男孩? |
(8)试论新闻语篇的结构要素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一) 新闻语篇结构要素的性质与形式 |
(1) 小句: |
(2) 句群: |
(二) 新闻语篇结构要素总体分析 |
二 |
(一) 新闻事件 |
(二) 新闻背景 |
1.性质维度: |
2.主次维度: |
3.要素维度: |
4.时间维度: |
5.空间维度: |
6.关系维度: |
(三) 新闻评析 |
1.主体维度: |
2.内容维度: |
3.时间维度: |
4.关系维度: |
三 |
第一, 新闻语篇结构要素的组合。 |
第二, 新闻语篇结构要素的纠结。 |
四、刚果(布)13人死于埃博拉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应对研究[D]. 朱瑟夫(MIMBALE MOLANGA Joseph).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前沿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为例[D]. 孙敏.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3]新闻报道立场性的翻译处理 ——有关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报道的翻译实践报告[D]. 司炳雨.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非洲的“过客”:对刚果(金)中国短期移民群体的研究[D]. 袁丁. 云南大学, 2017(12)
- [5]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D]. 赵丽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6]利比里亚报刊《新民主党》中关于埃博拉的新闻翻译报告 ——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D]. 梅洁.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7]埃博拉全解读[J]. 本刊编辑部,刘安立. 大自然探索, 2014(10)
- [8]试论新闻语篇的结构要素系统[J]. 娄开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9]凶悍的传染病——埃博拉(Ebola)出血热[J]. 郭绶衡. 实用预防医学, 2005(02)
- [10]病毒的进攻与文明的代价[J]. 张田勘. 生命世界, 2004(02)